第一篇:红楼梦选择题
《红楼梦》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2.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两位主人公? A.探春、迎春 B.宝钗、黛玉 C.元春、黛玉 D.宝钗、惜春
3.诗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A.宝玉 B.贾琏 C.贾蓉 D.贾环
4.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晴雯撕扇 B.黛玉葬花 C.宝钗扑蝶 D.元春远嫁 5.下列语句不出自《红楼梦》的一句是()A.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C.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6.贾珠是贾宝玉的哥哥,贾环是贾宝玉的()A.哥哥 B.姐姐 C.弟弟 D.妹妹
7.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的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A.姑母 姨母 舅母 B.舅母 姑母 姨母 C.姨母 舅母 姑母 D.舅母 姨母 姑母 8.“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指的是谁?()A.元春 B.探春 C.凤姐 D.袭人
9.“枕霞旧友”是_______的别号,“蕉下客”是________的别号。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10.“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A.秦可卿 B.袭人 C.晴雯 D.王熙凤
11.下列人物中不是“金陵十二钗”的是()A.薛宝钗 B.薛宝琴 C.贾巧姐 D.史湘云 12.“金陵十二钗”中最先病逝的是()A.林黛玉 B.秦可卿 C.妙玉 D.李纨 13.晴雯病重,宝玉前来看望她,晴雯激愤那些流言,也知自己快死了,只是紧紧地攥着宝玉的手,交给了他什么()
A.头发 B.香囊 C.指甲 D.小红袄
14.“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是谁作的诗?()A.香菱 B.黛玉 C.宝钗 D.惜春
15.“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凤姐 B.贾母 C.探春 D.黛玉 16.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谁? A.小红 B.司棋 C.平儿 D.袭人
17.“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志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以上王善保家的是在描述宝玉屋里哪个丫鬟()A.袭人 B.晴雯 C.秋纹 D.麝月
18.“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D.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19.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入塾 B.抓周 C.挨打 D.厮混
20.下面肖像描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21.《红楼梦》中说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树倒猢狲散”的是哪位人物? A.林黛玉 B.妙玉 C.秦可卿 D.探春
22.“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红楼梦》中哪位丫环的判词?
A.晴雯 B.小红 C.袭人 D.金钏
23.《红楼梦》中“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性角色是()A.探春 B.司琪 C.晴雯 D.芳官
24.“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是写谁的判词? A.元春 B.迎春 C.探春 D.惜春
25.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描绘的女子是()A.王熙凤 B.史湘云 C.林黛玉 D.薛宝钗
26.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林黛玉在写(),宝玉穿着斗笠前来探望。
A.《秋窗风雨夕》 B.《桃花行》 C.《芙蓉女儿诔》 D.《葬花吟》
26.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谁?()A.周姨娘 B.赖大家的 C.刘姥姥 D.李嬷嬷
27.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前,跟随秦可卿来到一所房间,看到悬挂《燃藜图》,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
A.人情练达即文章 B.一片冰心在玉壶 C.人间正道是沧桑 D.百无一用是书生 28.“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A.焦大 B.薛蟠 C.凤姐 D.鸳鸯
29.“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A.小红 B.黛玉 C.探春 D.晴雯
30.探春对大观园的管理进行改革,其中最有创意的措施是()
A.每日早晨都到小花厅会齐办事 B.临寝之先,带上夜人到各处巡查一次 C.免去部分重叠的开支 D.将大观园承包给各位老妈管理 31.《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A.除夕 B.中秋 C.端午 D.元宵 32.《红楼梦》中说话咬舌头,常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而被黛玉取笑的人是()A.薛宝钗 B.史湘云 C.贾探春 D.薛宝琴 33.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算计的人是谁?()A.贾蓉 B.贾瑞 C.贾环 D.贾琏
34.第四十二回写刘姥姥回家时,平儿给了她一件什么她昨儿曾经要过的东西()A.茧绸 B.青纱 C.妆缎 D.西洋布
35.在贾府中,有谁痛骂袭人等是“忘了本的小娼妇”“装狐媚子哄宝玉”()A.王善保家的 B.赵姨娘 C.秋桐 D.李嬷嬷
36.“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段话写的是谁?()A.贾琏 B.贾宝玉 C.柳湘莲 D.薛宝钗
37.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薄命女偏逢薄命郎中,葫芦僧和薄命女分别是指()A.贾雨村,司棋 B.贾琏,甄英莲 C.贾雨村,香菱 D.薛蟠,甄英莲
38.“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 人就完了!”说这话的人是谁?()A.鸳鸯 B.平儿 C.紫鹃 D.晴雯
39.大观园中有一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住在这里的是()A.宝钗 B.黛玉 C.李纨 D.惜春
40.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其中袭人属于哪一册()A.正册 B.副册 C.又副册 D.未见其名
41.《红楼梦》中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描写的是()A.林黛玉 B.王熙凤 C.贾宝玉 D.贾探春
42.抄检大观园时,唯一没有被抄检的住房是()A.潇湘馆 B.蘅芜院 C.怡红院 D.稻香村
43.贾政把“花气袭人知昼(骤)暖”视为“浓词艳赋”,这句诗的作者是谁?()A.陆游 B.苏轼 C.宝玉 D.林黛玉 A.晴雯 B.袭人 C.麝月 D.小红
44.贾府中的丫环雪雁服侍的主子是()A.宝钗 B.黛玉 C.贾母 D.迎春
45.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飞燕”指的是()A.林黛玉 B.薛宝钗 C.尤三姐 D.尤二姐
46.“莫向东风怨别离”诗句是大观园中何人所作?()A.宝钗 B.黛玉 C.探春 D.湘云
47.从惜春的判词中,可以看出她最后的结局是()A.远嫁 B.病逝 C.出家做了尼姑 D.被强盗劫了去 48.抄检大观园是谁的主意()
A.王熙凤 B.王善宝家的 C.王夫人 D.周瑞家的
49.“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段外貌描写的是谁?()
A.林黛玉 B.薛宝钗 C.贾探春 D.王熙凤
50.贾政等人在大观园游的第一处庭院“有凤来仪”是后来的什么地方?()A.怡红院 B.蘅芜院 C.缀锦阁 D.潇湘馆 答案:1.D(此时林黛玉的父亲还活着)2.B 3.A 4.D 5.C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13.C 14.A 15.D 16.C 17.B 18.B 19.B 20.C 21.C 22.C 23.C 24.A 25.D 26.A 26.C 27.A 28.C 29.A 30.D 31.D 32.B 33.B 34.B 35.D 36.B 37.C 38.A 39.B 40.C 41.A 42.B 43.A 44.B 45.A 46.C 47.C 48.B 49.C 50.D
第二篇:红楼梦浅析
浅析《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翻开《红楼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词是小说灵魂的载体,假若缺少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诗词,那么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就缺少了诗意。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对红楼梦诗词进行研究,而且给予很高评价,一致肯定《红楼梦》做到了诗文与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大观园堪称诗的国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以诗为海洋的鱼儿。宝玉虽为男性,却由于贾母宠爱,又自幼生活在一群丫鬟中,耳濡目染,也就具有女性化的特点。一群女儿在一起咏诗、作诗、题诗、赛诗,把诗当成了她们生命的一种寄托,诗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人生也就赋予了诗意化。这里的“诗意”不单是形式上这些人物都会作诗,而且作家也写出了主要人物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把某些情节都诗化了。
一.客观评论诗映现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红楼梦》中评论诗很多,有的侧重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的则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就侧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说,小说第三回中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还有宝黛初会,作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所写赞词都属于这一类。
《西江月》二词本身并无意境美,但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一个“痴傻疯狂”的贵族公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富贵,生活安逸,我们觉得他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宝玉偏偏“寻愁觅恨”。宝玉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按照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所希望的读书、中举、扬名显赫、加官进爵的路子走,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他的诗意还体现在他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女性的尊重,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而对身边的女性又爱又敬,也许这些女孩就是他心中完美的人吧。这两首词表面看来好像是作者在批评宝玉,其实作者是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描画,这两首词是似贬实褒,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再看小说第三回中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里是写宝玉眼里的黛玉,整首词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之姿跃然纸上,写出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与多愁善感的气质。还有,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呼之欲出,巧妙地表现出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林黛玉身上的诗人气质。这首词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
二.人物自作诗词映现人物的个性化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总是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则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人物的独特个性。诗词是大观园中人们心灵的慰籍,要描写一群聪明又富有才情的少女少妇赋诗填词,就已经很难了,而这些诗词还要映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那就难上加难了。但在作者精心描绘下,清灵清丽、多妒多疑的林黛玉,温柔敦厚、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心直口快、娇憨纯真的史湘云,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晴雯,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贾迎春……无不一一活跃在我们眼前。下面以宝钗、黛玉和迎春为例简要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给皇家当买办,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她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她博览诗书,才思敏捷,可以说是个才女,也是个淑女。她的性格特质,从《咏白海棠》里可以找到见证。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有双关意,意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淑女的矜持心理。大观园人事复杂,积弊日多,宝钗看得请清楚清楚,但她却从不说三道四。小说第七十四回“绣春囊”事件发生而抄检大观园时,虽然例外地不查她的蘅芜苑,然而她考虑这是搬出大观园的最好时机,因此借口母亲身体有病,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大观园,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稳重的处世风格。又如“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可以理解为她的自况,也反映了她的审美追求。薛宝钗天资聪慧,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的道理,她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子,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里,任何的抗争都注定不会赢,因此,她养成了罕言寡语却八面玲珑的个性。她平日不爱打扮,不爱花儿粉儿的,不讲究穿着,不露锋芒,就连对宝玉的感情也是欲露还藏。
然而,最能深刻体现宝钗人生观的却是她所填的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不免伤感,唯有她往好了说。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3]可以看出她的追求,她的心劲。她崇奉封建道德,追求富贵荣华,但她身为女儿身,如果不能被选入宫,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未来夫婿的身上,因此她多次劝导宝玉重视功名仕途,走读经应举之道,体现了较强的封建正统意识。
与宝钗的温柔敦厚不同,黛玉则多疑多妒、多愁善感、孤高自许、敏感脆弱、爱使性子。《葬花吟》便是她多愁善感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
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凋谢了终究会落到污泥里去,怎么能忍心让和自己一般纯洁美丽的花儿被玷污?还是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把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抔净土掩风流”。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只有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像薛宝钗不会,史湘云也不会。在这首诗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固然带有诗的夸张,但这绝对是出于她的真实感受。她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只好寄住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说话尖酸刻薄,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这当然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所以就和整个贾府格格不入,最后成了《红楼梦》悲剧主题中的主角。《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变故的代表作,道出了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也是作者曹雪芹强化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作品。同样是作柳絮词,黛玉的《唐多令》就写得缠绵悲戚,如“漂泊一如人薄命”、“叹今生谁舍谁收”等句,黛玉借柳絮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表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上下阕最后的六个字,同曹雪芹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和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十分吻合。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此外,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算不上好诗,但从塑造形象的需要这个角度看,却又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元春让众姐妹每人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这就她性格的写照,她平时什么事也不计较,随性随缘,随遇而安。她虽然勉强凑成一绝,但内容空洞,没有意境,无艺术价值可言,不过,重要的是诗即其人读诗见人,我们可以从诗词中读出人物的个性。由此可见,人物自作诗词,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才情志趣和性格特点。1.诗词隐喻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诗词歌赋另一作用是其它小说中的诗词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作者在诗词中预先隐写人物的命运,而且这种暗寓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
2.《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喻人物结局
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曹雪芹为主要人物写下的判词和曲子,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解读这些似瀸式的诗词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第五回)
两株枯木是林字,玉带倒过来读就是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生活上虽不乏衣食供养,却终究是寄人篱下,这般才女结局怎样?最后是玉带林中挂而已。从”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除了暗指林黛玉外,也暗寓了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便是指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她也曾劝宝玉追求功名,宝钗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品德,结局又会怎样?可惜徒劳无功,金钗雪里埋而已。端庄稳重、温柔平和的薛宝钗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又如《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之一:
画:既非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出,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一首是说晴雯的。晴雯虽是个丫鬟,但却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人物。“霁月”,指明净开朗的境界,雨后新晴为霁,寓“晴”字。“彩云”比喻美好,云成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既隐含了晴雯的名字,也暗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虽是奴才,但从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巴结主子。十岁那年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地位低下,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他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按中国传统道德,是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要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更何况奴仆呢。再加上晴雯容貌出众,性格倔强,这样必然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的。正因如此,晴雯后来只能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在病中悲愤地死去。
又如《红楼梦》十二曲之《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只曲子是写贾元春的,我们看看曲子中暗寓的元春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是说刚刚过上好日子,受宠晋封贵妃,接着意想不到的坏事就来了;“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一句暗示了元妃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她自己不愿意死,也不到自然死亡的时候,结果不得不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一句暗示了元妃的死亡是被人缢死的,大概这过程也很痛苦,她的芳魂是一缕一缕消失的,应该是死得很惨。“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应该是交代元妃死的地点,不是家乡金陵,也不是北京,大概是在荒郊野外吧。“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是在临死时想托梦给爹娘,“儿命已入黄泉”这句确定是她是死亡了,最后的托梦给爹娘说什么呢?是告诉父母亲人,不要走到无路可走才想回头,一定要早做打算。这只曲子暗寓了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
作者用预设手法,提前安排人物命运,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它不仅能证明了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也对后人探索原作的本来构思以及后半部佚稿的情节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人物自作诗似谶成真
小说除了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词外,就连人物平日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谶语似的,我们还是以林黛玉为例吧,她的很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寻出一些诗句作为她悲剧命运的写照。
还是以她的《葬花吟》为例,诸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粱空巢也倾”,可能就是贾府变故前后的谶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句就活画出黛玉死后尸体不存,仅剩一把火化“艳骨”的惨状,而埋葬她“艳骨”的这一抔净土,也不是在大观园里,而是林黛玉的苏州老家。因此,宝玉只能“对景悼颦儿”,宝玉不仅没赶上黛玉夭亡,而且也没赶上为她送葬,甚至连最后埋葬黛玉“艳骨”的是谁都不知道。
她的其它诗作,像《代别离 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咏白海棠、菊花、柳絮等作品以及中秋夜与湘云即景联句等等,也都能找到寄寓她未来的诗句。像联句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就可以看做是湘云和黛玉后来各自遭遇的诗意画。
除了诗词,甚至席间行令掣签时,签上的内容也能和擎签人命运联系起来。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签为令,花签上刻有大家都熟悉的古人诗句,每人抽到的签上所写内容就是擎签人命运的暗语,下面除了举黛玉为例外,也以探春、湘云的令签加以佐证。
如黛玉签: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是宋代欧阳修《明妃曲》中的诗句,该诗结尾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正是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再如探春签:杏花——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
“瑶池仙品”,暗寓探春聪明灵秀,“日边红杏倚云栽”,表面看是说她命运好,所以签上又有一条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这也许是说探春将来的丈夫会是有身份的人,但无论怎样,也弥补不了她骨肉分离的悲哀。“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早已把她的遭际预示明白了。
再如湘云签: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香梦沉酣”,首先使读者想到湘云在宝玉生日上吃醉酒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了满身,而她浑然不觉的憨态。湘云生性坚强乐观,开朗豁达,她大大咧咧,感受不到周遭环境的复杂阴险,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叹惋。
四.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最高文学成就,各种文学样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继承有发展,最后形成一座座高峰。所以,诗词曲发展到明清也成了文人雅士所爱好的艺术形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着力表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始盛终衰,唱出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悲剧的震撼。小说的成功得力于它充分地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美,这种美不仅是外形美,而且更具内在美,这种美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作者对她们做了细致的行动描写和肖像心理刻画,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从小说的诗词中领略到了这些女孩的美,让我们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倾听她们的心声,感动着她们的感动,悲哀着她们的悲哀,与她们一起哭,一起笑。《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这也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同于其它小说的地方,这些诗词之所以富有艺术生命力,原因也正在于此。这也正如刘心武先生在谈诗词的作用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曹雪芹将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有机融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富有诗意的写实小说。
第三篇:红楼梦(推荐)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本文来自本网http://
第四篇:《红楼梦》
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2.文中易理解的内容,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小结;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小说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完成的。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及《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时数: 安排3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在自学预习的前提下,可由学生介绍,教师再作些补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 雨村护送林黛玉进贾府
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2.简介《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无需细节,只讲梗概,讲清与课文有关的地方,起到帮助理解课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书的楔子,写了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作者用这块石头 接外孙贾母怜孤女 “无材补天”的特性来暗示贾宝玉是不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用这块石头从天而降的顽劣性来暗示贾宝玉的与封建传统相对立的思想和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的故事,主要介绍了顽石和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降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了一棵绛珠仙草,使仙草能够久延岁月,脱离草木之态,变成了一个女子。后来,顽石要下世投胎时,绛珠也要同去走一遭,为的酬报顽石的灌溉之恩,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过这段关系,本篇课文在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初次见面时,都觉得对方眼熟、面善,好像曾经见过。“还泪”之说,也和课文中“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的话相照应。
(2)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3)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就选自第三回。
(4)第四回,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 林黛玉初至宁(荣)国府
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开头的四回,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背景、典型环境,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3.认字解词。(小说中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字词教学的方法可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字词举例:(1)给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内帏(wãi)盥(guàn)沐
两靥(yâ)忖(cǔn)度 宫绦(tāo)嗔(chēn)视(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屏,bǐng,抑制呼吸。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是说贾宝玉腹中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膏粱:指富贵子弟。
纨裤:wán 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态度:神态。不经:不合常理。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惫懒:涎皮赖脸。
4.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看出课文以一定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展开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布置作业
1.按课后练习题一、二的要求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介绍
众多人物的。
2.分析贾宝玉的性
格特征。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的写法。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课文围绕中心事件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写法。
提问: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按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两题作分析。
明确: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采用哪种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在贾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出场介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处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又不识字,却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又因为她极会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所以深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她在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为此,作者写王熙凤出场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又说又笑,“放诞无礼”。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现出她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作者则采用了人物出场前从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出场后再正面描写,细致刻画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了铺垫。
2.分析主要人物贾宝玉。
提问: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
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
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提问: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十二金钗之贾巧姐
明确: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两首《西江月》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分析宝玉的性格时应提醒学生:宝玉虽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思想 十二金钗之贾探春
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布置作业:
1.分析林黛玉、王熙凤两个人物。
2.从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林黛玉的性格
提问:“预习提示”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明确: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比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了过来”。
(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寄居篱下者——林黛玉(1)他人眼中的黛玉 十二金钗之贾惜春 林黛玉进贾府,当她在用眼观察各色人等时,别人也以审视的目光去看她,找出描写他人眼中黛玉形象的文字?
(方法指导: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黛玉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人眼中的黛玉、熙凤眼中的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有不足之症。”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言谈不俗、体质病弱。
熙凤眼中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真有这样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见,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宝玉眼中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2)黛玉的心态
林黛玉进贾府时抱着何种心态走进贾家的大门的?(心里提醒自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由此可推断出林黛玉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表现了一个寄居者的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由此表现出的外部性格特征是谨小慎微。)
具体表现在哪些言谈举止上?(婉拒吃饭、讲究座次、吃茶时小心留意、细心应对贾母和宝玉“刚念了《四书》,些须认得几个字”)
(3)学生归结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敏感多思、言谈不俗、气质超凡、聪颖灵秀。十二金钗之贾迎春 拓展练习
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初识黛玉,但要真正走近黛玉恐怕还有赖于同学们自己去阅读原著,品味鉴赏。下面是我从《红楼梦》中截选的几段描写林黛玉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林黛玉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A.(黛玉)因问宝玉:“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赌气回房了。„„没两盏茶时,宝玉仍来了。„„只听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会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
B.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支小蜡儿来,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C.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写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点拨:A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敏感多疑甚至有些尖刻的特点。B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体贴入微、温柔贤惠的特点。C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热情诚恳、助人为乐的特
点。课外练笔
(1)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的日记 提示:如果你是林黛玉,你第一次进贾府目睹耳闻了些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内心又怎样的感受?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巨细必录,突出印象、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替林黛玉写日记的体会,评价交流日记,话题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整体意义等等。通过这一整合,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 十二金钗之贾元春
性,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程。)
(2)《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位同学写一篇有关《红楼梦》人物赏析的文章。除了上课分析的三人外,其他都可以写,上至主人,下至丫鬟。即使写同一个人,我们写的也不一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出你自己喜欢的、值得写的人物。
2.分析王熙凤的性格
提问:课文的5、6两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谑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泼辣的性格。
(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王熙凤察颜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3.分析环境描写
提问:《红》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明确:(1)写外观。开头一段。(2)写布局。(以黛玉行踪为线索写)(3)写陈设。
提问:分析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十二金钗之李纨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4.总结全文:
围绕中心描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人物与环境描写交叉,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课外阅读《红楼梦》。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
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十二金钗之妙玉
十二金钗之秦可卿
十二金钗之史湘云
十二金钗之王熙凤
十二金钗之薛宝
第五篇: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2.理解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意义。3.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他有着极盛而衰的特殊家世和“生于荣华,终于苓落”的经历。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当雪芹在世时,基本定稿的八十回已在朋友中传抄,八十回以后也有一些稿子,但不及整理已迷失。现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的续作。
二、课文导学
1.阅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2.回答,讨论。
节选部分选自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宝玉见贾政、另一个是共读西厢。两个部分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却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3.找出描写贾宝玉的部分,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王夫人忙又道:“宝玉,你回去改了罢。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动气。”贾政道:“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这一个片段,反应了父子价值观念的冲突,可以看出贾宝玉是一个背离了中国传统人生方向,而自己特异的生存理想又遭到破灭的贵族公子形象,他的人生经历象征性地表现了个体的人生从追求到幻灭,最终走向虚无的历程。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这一部分,主要是写共读西厢的情景,利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二人在爱好和情趣上的一致性,这是两个超凡脱俗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基础。4.找出描写林黛玉的部分,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高洁,高雅,蕙心兰质。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敏感、多情、矜持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自伤自怜、多愁善感
三、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形象生动,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人物
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来描写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惟妙惟肖、自然真切,体现出高超的表现技巧。
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对贾政的害怕情绪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一见他进来,惟有探春和惜春,贾环站了起来。
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
四、总结
贾宝玉是作为贾府基业正统接班人来培养的,他身上承载了贾政、贾母等光宗耀祖、发扬门庭的希望和理想。因此,贾宝玉活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之下。所以,他在贾政面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表现,就是对强大的正统价值观念的暂时屈服,而看《西厢记》等“淫词艳曲”也是对正统观念的反叛表现。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个思想基础就是淡泊功名和对爱情、自由、平等等美好天性的自然向往。贾宝玉抛弃《大学》、《中庸》等儒家功名敲门砖,和林黛玉共同赏读被正统观念视为淫词艳曲的《西厢记》就是证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
2.课后阅读《红楼梦》全书。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技巧,通过宝黛性格分析能理解宝黛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