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评课稿

时间:2019-05-14 07: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君子之风》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君子之风》评课稿》。

第一篇:《君子之风》评课稿

《君子之风》评课稿

语文界各位同仁:

下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和各位一同交流语文教学的问题,觉得分外快乐和荣幸。

我想就曾郁梅老师的《君子之风》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曾老师这堂课从表现和内容上来讲大约可以化用《论语》中的话来概括:“循循善诱,问一而得三”,“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一、循循善诱,问一而得三

颜渊曾赞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曾老师课堂上也体现了这种引导艺术。

.探究,给学生提供思考角度

课堂开始不久,曾老师便要求学生“请从君子的三种形象‘仁者’‘智者’‘勇者’中任选一种形象,并结合具体的章节谈谈自己的理解。曾老师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走近文本;通过自主筛选,明确探究对象;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获。最后形于文,成于言,展开师生对话;同时也是和孔子及门人展开对话。这篇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于是难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是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曾老师将孔子的“君子观”举重若轻地化为了君子的“三达德”,这三者可谓思考的三个维度,撑起了学生思考的一片天地,所谓“学生要唱戏,还需教师先搭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都得到了彰显。

2.启发,以此拓宽思考的广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讲究点拨的时机;但在学生遇到较难问题时,恰当的启发往往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完成思考。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仁者不忧”时,抓住了“回也不改其乐”和“乐亦在其中”两句中的“其”,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原先以为颜回是为匮乏的物质条件、贫穷的生活而感到快乐,但细究“其”字,会发现“回也不改其乐”的“其”不是指代上文的内容,而是指“自己”。这时,学生便意识到原来颜回是不因为简陋的物质条件而改变自己的快乐,而非为贫穷的生活本身而乐。这种启发,指出了学生忽视的重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住文意。

还比如,曾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仁者不忧”时,让学生通过联想“仁者乐水”中的“水”的特点,来掌握“仁者”的特点,水是流动的,因此仁者处理事情也应是灵动的;水是一往无前地向前奔流的,因此仁者是坚定不移的;水是清澈的,仁者相应地应该是清醒的。作了这样生动的联系,学生便会形象地理解仁者的特点。运用联想启发学生,可以将抽象化为具象,进而让学生思考得更广。

3.追问,挖掘思考的深度

追问指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有助于使思考深入的提问,不是“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理解吗”的泛泛而问。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为“仁者”的一面时,曾老师追问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贵?一经追问,学生的思考便深入了。其实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非一切富贵。曾老师恰当地引用了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富贵而可求,虽为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来佐证这个观点,如此,学生便贴近了孔子的原意,进而还原了孔子的形象。

还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时,曾老师的追问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对4.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一个深入理解,曾老师追问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那么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关键,“不惑”不是说智者没有碰到迷惑的问题,而是说当智者碰到迷惑时,懂得取舍,故而不惑。

引导,让学生思考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学表现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处理。

这本教材中所有课文都是取《论语》中主题相近的章节拼凑而成的,《教学指导意见》说《论语》的学习有三个维度——文字、、文化,又认为这里的“”只能算是“古代格式的萌芽”,而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文化上。于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也呈现出“散乱无章”的态势。曾老师的可贵处在于,将这缺少紧密联系的14章连缀成文,线穿珠连,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重构了,赋予它“”的意义。

曾老师将本文作了这样的内容梳理:开首两章阐述了“君子”的内涵——质和文,道、德、仁、义(义以为质)四者为质,艺(游于艺)、礼、孙、信四者乃文。中间十章展现了“君子”的三种形象、三个侧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简说成君子“三达德”,当然,这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曾老师在小结时做的这番梳理,体现了她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最后两章讲了“质”与“文”的关系,里德为质,外表为文,文质兼备、表里如一方为君子。——这是一次艰难而了不起的创造,可谓“斐然成章”了。

有了这样的整体理解,对教材进行独到处理便有了张本。曾老师从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话: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并将对这三者的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这样,曾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可谓“知其所以裁”也。

如果把教学表现当作“文”,那么教学内容大概可以是“质”了,课堂教学如做君子一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老师的课可谓文质兼美。

三、白璧微瑕

如果一定要说瑕疵的话,我认为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文字上再落实一点,如实词的积累,“耻恶衣恶食”中的“耻”,这里有重要的活用现象,应稍加提及;除字面义,还有文字的延伸义,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如果能抓住“浮云”的特点让学生加以联想的话,学生便可以形象地理解这里的内涵。还有这堂课,书声琅琅,感觉很好,但是遗憾的是少了个别学生表现性的朗读,尤其是集中写“仁者不忧”的三章,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受到孔子及弟子的君子形象。最后这堂课还留给我一个思考,为什么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到位回答之后,最后仍会有学生提出对质和文关系的疑惑?

以上是我的浅见,非常愿意接受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指正。

第二篇: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二、解题

君子之风:君子的风貌、品质,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个绰号叫“君子剑”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叫岳不群,华山派掌门,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人,故得此绰号,他算不算君子?生答:“不算”提问:为什么。答“因为他表里不一”师:“恩,对,表里不一就否定了他不是君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君子一定是个表里如一的人,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是也认为是这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

1、一起朗读12.8章,回答问题(1)棘子成提出了什么问题?(2)子贡是如何反驳他的?

(3)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你怎么认为?

(4)成语积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小结: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既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又不能迷失了本性,文和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那么孔子他自己有没有达到文质彬彬这一境界呢?我们一起来朗读7.38章。

2、一起朗读7.38章,回答问题。

(1)有人说,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有人在诠释“温而厉”时说:与人交谈,应该语气温和而有礼貌。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严厉。这个“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威严”和“凶猛”的区别,有人说,“不怒而令人敬畏”可谓“威严”,“怒而令人生畏”算是“凶猛”。“凶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威严”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

“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心无主见、遇事慌张的人怎么能做到庄重和安详?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

总之,要多读书,修身养性,3、前面所提到的是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外在形式,那么君子还应具备什么样的内在本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15.18、15.9、6.11、7.16、6.23、8.7章。

4、品读15.18章回答以下问题

(1)义、礼、孙、信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5、第15.9章

(1)孔子赞不赞成杀身成仁?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

(2)举例说明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

6、第6.11、7.16章

(1)颜回乐的是什么?

明确:义(2)怎么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 ⑴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⑵浮云至轻至淡,喻我把富贵看得无足轻重。⑶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对我来说是过眼烟云;

(3)讨论:中国人总以财富、房车、学位等东西来论英雄;平凡地享受粗茶淡饭的日子,往往会被认为没出息。你怎么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

7、第6.23章

(1)孔子写智者和仁者,为什么要用山、水来比拟?

8、第8.7章

(1)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士,必须具备哪两种精神?

第三篇: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背诵15.9、4.16、6.11、7.16、7.19、6.23和8.7章。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一同感悟经典,提升修养。

二、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重点研讨下面五个章节,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五章并做上记号。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

正音:

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章。点拨:板书(逊)(智)现在让我们高声齐读。

现在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等会儿请同学脱离文本翻译。好,现在让我们合上书,看屏幕,翻译的同学要做到先朗读,后翻译。依次翻译:

点拨:重点字词及句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他教 书育人,就是培养君子。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这五章,边读边思考怎样的人才是君子,也就是说君子的标准是什么?

现在请每人选择一个章节,想一想,孔子认为怎样的才是君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互相补充。(4分钟)

现在请同学起来发言,发言的时候要声音响亮,让大家都能听到你的想法观点,可以补充,但尽量不要重复。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有总结的味道。孔子认为,一个君子要具备重义、知礼、谦逊、诚信。

例子:子路无宿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孔子谈义利观。

本章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是否君子就讳言利,排斥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重义轻利;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叶适,崇义以养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两点:君子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面对艰苦的生活,他应该如何对待?

真正的君子,决不会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物质意义上的幸福,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的内心安定富足,则来自于信仰,所以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恬淡的心境和从容不迫的气度。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君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贫乐道

君子对富贵的态度。此句可与前者联系。孔子如何看待富贵?读书人的清高,讳言利,排斥利,认为钱是万恶的。但孔子并不这么认为,他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只要是正当途径获得的财富、地位,他还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君子始终走的是正道。取之有道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仁者,仁慈宽厚之人,心胸无限的宽广,所以不纠缠于生活中的细小得失成败,只有这样才做到内心安宁,坦荡。所以孔子说不忧愁。智者,内心安宁,摊档,懂得如何舍弃,才不惑。

勇者,坦荡荡之人,内心力量的无比强大,当然不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 敲门。古人云:无欲则刚。仁智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相得益彰。本章主要讲君子的外在言行,君子不仅注重内在的修养,同样也看重言行举止,对待礼的态度。如何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就是看他的外在表现。

例子:敏于事慎于言;宰予被骂“朽木不可雕也”,言行不一致,听其言观其行。耻其言过其行,言过其行。

总结:

重义、知礼、谦逊、诚信 重义轻利

安贫乐道,取之有道 仁智勇

表里如一,文质兼备 最后齐读。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这些君子之道,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是否过时了呢?

请你选择其中最有感触的章节或某一个句子,联系身边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现实生活:

不义而富且贵: 反例:

2007年5月,山西黑砖窑虐工案。

2008年9月三鹿问题奶粉致上千婴幼儿患肾结石(三聚氰胺)。《制约三鹿的不仅仅是成本,还有良知和法律》,已有22家品牌厂家生产问题奶粉。

2008年9月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初步调查,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建库,隐患排查治理走过场,安全整改指令不落实,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得力。

正例:

陶渊明/拾金不昧的人多了。信已成之:

温州鞋业卧薪尝胆历经“三把火”锤炼 仁、智、信

物质文明的发展,心理医生这一行业正逐渐走红,原因之一便是心理病患者越来越多,因抑郁症自杀的很多,虽不知原因。忧愁生病。

红楼梦里有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安贫乐道

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职位的高低,似乎成了人成功的标志,但是越是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越要调整心态。

当然安贫乐道并不是叫大家都过苦日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物质无关,在于内心。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富足。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宣称:21世纪的人类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结尾一:

孔夫子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都是朴素的,温暖的,他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的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那么我们在自实践身的道德修养之路上,如何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君子呢?

如何成为君子?

由此可见,孔子所理想的人格“君子”对于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当下,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愿我们都能成为真君子。

结尾二:

孔子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温暖的。他始终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我想,今年的奥运开幕式大家肯定都看了,其中有一场景是孔子三千弟子齐诵《论语》,场面恢宏,震撼世人。“华夏正声”的肃穆庄重、中和宽厚,让人不知不觉放下野性,修身学道。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声吟诵,回味这些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的名句。(幻灯展示)

好,今天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4.背诵重点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学习本课就告诉我们答案。

二、阅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及一些句式

三、成语积累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无所不至:至:到。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

四、整体感知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五、课本探究(前三章)

1、(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补充注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1)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2)《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的道德修养主要内容。

第一、要立志,要立定远大的志向。志立在什么地方呢?必须立足在求“道”上,即修已治人之道。

第二:讲述修己的问题,他要求学生“据于德,依于仁”,完善自我。德是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人的一切行为准则的德目中,仁又是主要的,它统摄各种道德.所以必须依于仁,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修养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三,论述治人之道,即游于六艺之中,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的本领,将来为治人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修已与治人的修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这四者,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探究: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问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完备周到的品行。

探究:君子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君子体质先须存义。义而后礼,礼而后逊,逊而后信,有次序焉。”君子行为的义、礼、逊、信四条原则:

第一、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第二、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

第三、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第四、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

3、(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探究:成语: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你能举出一些杀身成仁人物或事例吗?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探究:学习这一章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

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要能保全生命。

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意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六、作业 做《学案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阅读课文

三、课本探究(前十一章)

1、(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评析】本章内容是义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探究:课后(P30课后练习三):

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探究:对于义与利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市场经济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义利观?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就统统都成了必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评析】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3、(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探究:成语:患得患失中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

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 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探究:有人认为 “患得之”是生怕得到的意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 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

4、(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探究:箪食陋巷(箪食瓢饮)什么意思? 指贫苦的生活。

探究: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有道德?

颜回追求正道,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追求生活享受,只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颜渊档案:

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好学、尊重师长、德行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

5、(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探究:(课后练习一:第二问):

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说的过眼烟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6、(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探究:(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

16、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的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老”,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潮、新境界。

7、(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探究:怎样理解这三个方面? 仁者不忧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智者不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勇者不惧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探究: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这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

答案:力图做到和真正做到,这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自己在仁、智、勇方面还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这并不是故意谦虚,他只是把君子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出来,作为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罢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距离,而这差距正好激起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过,在子贡看来,孔子在仁、智、勇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也并没有故意夸大事实。

8、(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探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了怎样的手法?并说明理由。

成语: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 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9、(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

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探究:曾子要求读书人要有一种什么精神?

宋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论语集汀》卷四)

10、(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评析】本章内容是文质之别。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探究: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你怎么看待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乡野人(未免粗野)。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未免虚浮)。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君子。”(君子:文质兼美,表里如一。)

君子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品质追求。他并不以某个人的言行为唯一准则。事实上,只要我们着眼于当下,在品德与才能方面,全面而科学的要求自己、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人。那么,“我”就已经是一个“君子”了。

成语: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1、(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评析】本章内容是君子之文(外在表现)。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四、归纳总结:

1、孔子认为具有怎样品质的人才是君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君子之道有哪些表现?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乐水、静、寿 知者乐水、动、乐

3、活在世上的四种人: 损人利己-------------小人 损己利人-------------圣人 利己不利人-----------俗人

利人利己-------------凡人

五、作业 做《学案二》

第五篇:君子之风的教案(应)

君子之风

一、导入新课。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左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政治地位

孔子:“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道德水平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板书:君子之风)看看孔子告诉我们有哪些法则可以让我们向君子靠近。

二、整体感知

1、读第1章和第2章

政治和道德素养:道、德、仁、义、礼、孙、信

知识文化水平:

六艺

2、自由诵读课文第3—9章。思考:其中哪些品质不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是小人)

(板书)

小人:求生害仁

喻于利

耻恶衣恶食

患得患失

三、解读

1、杀身成仁。(生命?仁义?)

1)齐读第3章。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这段文字,是对孔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思想的最好阐发。后代许多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像汉代的苏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于谦,清末的谭嗣同,在国家与民族的危急时刻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离不开传统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3)(提问)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名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2、见利思义。(利?义?)(第4、8章)

1)【读解】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小人重利的事例联系现实比比皆是,你能想到什么? ——奶粉事件、黑煤窑、废水污染、乱砍乱伐„„

君子重义的事例:

——有人重利,只顾眼前利益乱砍乱伐,也有人重义,为子孙后代植树造林,改善生存环境,这个人就是张学厚。引入柳林七旬翁:耗千万资产造百亩良田。(76岁,一千余万元积蓄,在吕梁山开发出百亩良田,“高山出平畴”,他说“为后代造福”。)

3)讨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你觉得他是不是主张只能要义不要利呢?(学生自由发言)

其实在本文第8章就有这样的语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插入对“浮云”的理解)可见孔子并不是反对正当的求利,而是轻视不义的富贵,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符合道义。

其实,孔子何尝不希望富贵呢!他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人之所欲”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内。但如果“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会去享受)”,也就是说孔子看得更重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即“道”“义”。《吕氏春秋》里有一则记载: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地名)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甚矣!”令弟子趣驾而行。

4)教师小结:由此,孔子的义利观是?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即今之过眼烟云 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淡至轻,喻富贵无足轻重

3、安贫乐道。(耻?乐?)(第5、7、8章)

1)士人在追求正道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重重险阻,处境困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恶衣恶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孔子为什么会认为以恶衣恶食为耻的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学生讨论)

解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译:君子用心于道而不用心于食。君子只担忧道的不能实现,却不在乎自己的贫穷。)孔子要求士人在追求正道时,要排除外界的物质享受干扰。孔子的弟子中就有这样一个。在《论语》中好几次被孔子批评的子路,有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译:穿着破烂的旧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惭愧的,也许是仲由吧!)

而这一章里的人,以恶衣恶食为耻,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讨厌物质环境艰苦,说明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占领了,这样注重口腹之欲的人怎能与他谈学问、谈道呢?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业的志士仁人,有几个是沉湎于物质享受的呢?而一心追求口腹之欲的人,又有几个能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呢!越王勾践便是其中一例。

2)(6.11)耻恶衣恶食者的做法令孔子非常不满,那孔子认为人在贫穷中、人在困窘时应该怎样呢?有人的表现让孔子称赞了,这个人是?颜回,颜回是怎么做的?(学生找原句回答)

3)在如此难耐、恶劣的环境中颜回能够自得其乐,我们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为:安贫乐道。同学们,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可不容易,问题设计:安贫乐道你能做到吗?

4)俗话说有其师,有其徒,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堪称安贫乐道的典范。孔子和颜回能耐得住饭食和住所的简陋的高贵的品质,并能够自得其乐,但却没有说出什么是他的快乐。你们来说说。

——原来这快乐缘于一个字。颜回和孔子都是以“义”为了,这个“义”就是仁义,道义。因为他们心中有了仁义,有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也就是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4、乐以忘忧。(患?乐?)(第6、9、10、11章)

1)“患失”很好理解,即得到后,担心失去,即朱熹所说“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 但对“患得”的理解有两种: 一种是“患不得之”,即担心得不到; 一种是朱熹“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即害怕承担责任,担心得到。

2)这些人太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了,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所以会患得患失,常年处于忧思、忧虑之中。对身体会不好,比如马尔泰·若曦。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要做到三忘。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忘食、忘忧、高峰是忘老)

3)同学们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够具有如此的心境呢? ——孔子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在追求学问、追求正道的过程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此章乃孔子之自述。

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 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这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如同《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身处困境却依然乐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以自下而上的飞翔姿态永远定格在滕王阁的秋水长天中,孔子“乐以忘忧”的豁达心境也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4)由此我们就想到了前面的患得患失者,问题设计:在人生追求中,“患得患失”“乐以忘忧”哪种态度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5)看第10章,孔子在追求正道,想要到达怎样的境界?

怎样理解“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少了忧、惑、惧。也就是到达真君子的境界了。

6)到达这种境界后,人们总是喜欢把人的品格和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赋予人格化的品质。比如梅兰竹菊。

知者为何与水相联?为什么知者动、知者乐?

仁者为何与山相联?为何仁者静、仁者寿?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水的特性是流动性强,所以知者如水,思维活跃、反应快,学习的时候比一般人轻松,能够从知识中获得快乐,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能左右逢源,充分受生活乐趣,所以知者动、知者乐。

山的特性是稳重,所以仁者如山,仁者静(沉静)。山不仅稳重,而且仁爱。《尚书大传》上记有孔子的一段解释:草木在山上生长,鸟兽在山上繁衍,财用在山上出产。山把它的所有无私地给予人类,这同“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一致的。至于仁者寿,按照倡导“独尊儒术”的汉代董仲舒的解释:“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四、回顾总结:

小人:求生害仁

喻于利

耻恶衣恶食

患得患失

君子:杀生成仁

喻于义

安贫乐道

乐以忘忧

五、“文”与“质”(第13、14章)

以上所说都说君子所应具有的素养(8+4),是一种内在,即“质”,本质。那么君子是不是只要“质”就可以了呢?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在形式的“文”,文饰。但子贡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正所谓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个关于文和质关系的成语——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兼有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呢?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六、(第12章)

要具备君子的素养,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啊!要终其一生完成吧,“死而后已。”

结束语: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要做一个君子,其内心的精神是根本,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所以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远离小人,努力向理想中的君子靠近。

下载《君子之风》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君子之风》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稿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评课稿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讲课人:郭学飞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

    评课稿

    《坐井观天》评课稿 镇康县边境完全小学 董开蕊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

    评课稿

    评课稿 听了薛老师的课,总的感觉就是,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具体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前活动组织得好,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评课稿

    《课题》评课稿 授课老师:庄琪瑶 授课内容:《曹冲称象》 授课时间:9月19日 评课老师:傅海燕 评课内容: 一、从教师基本功评价 老师这节课语言具有亲和力,板书也特别工整,课件内容准......

    评课稿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城 关雷 小 学 鹏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本周我们通过早读时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秦老师这节课的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

    评课稿

    《讴歌亲情》评课稿 以“讴歌亲情,学写充实”为题上了一堂精彩的亲情写作课,在生动感人的课堂气氛中,我们感受着常态下一节的搞资料的夹克佳课。 一段《光之塔》的视频引课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