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间:2019-05-14 07: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 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 2 就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第二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四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部分产能过剩和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光辉篇章。

第三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政热点专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一新2008年4月

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快财政对教育投入。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方面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2、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3、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三是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5、完善社保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一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

6、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二、联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内容

(一)政治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国家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经济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缓解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积极发挥财政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倾斜,增加民生问题的投入,促进农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扩大就业渠道,提倡自主创业。(注:二期课改教材)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二期课改教材)

(三)哲学常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举例

(一)简答题

1、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答题思路:略。

2、国家重视农村低保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全面考虑哪些方面? 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题思路:略。

4、强调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5、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6、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国家政权有关知识,对国家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略。

(二)分析说明题

1、材料:城镇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财政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题思路:略。

2、材料:政府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元筹资的办法,建

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题思路:略。

3、材料: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该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上海市政府在就业方面推出新举措,在“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上开设市民评议平台,接受社会监督。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4、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请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述上述材料。

答题思路:略。

5、材料:中国政府2008年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扩大就业,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面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住房建设,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请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三)论述题

1、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2、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题思路:略。

3、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如何才能做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的工作。

答题思路:略。

4、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性。答题思路:略。

5、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党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答题思路:略。

6、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8、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与1、2题相似)

答题思路:略。

第四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考试答案

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2.0学分!

单选题 正确

1.两会的重大成果包括:

1.2.3.4.A 通过了《物权法》

B 落实科学发展观

C 落实和谐社会的行动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性跨越是指:

1.2.3.4.A 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到300的时间

B 中国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3.“六大变化”中不包括:

1.2.3.A 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 工业化

C 城市化 4.D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错误

4.党的建设的根本是:

1.2.3.4.A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B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5.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1.2.3.4.A 环境污染问题

B 公平问题

C 高耗能问题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6.当今社会群众所关心的“新三座大山”包括:

1.2.3.4.A 住房

B 教育

C 医疗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1.2.3.4.A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B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C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8.两会中国家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

1.2.3.4.A 国家奖学金逐年投入增多

B 教育部指定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

C 重点扶持职业教育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9.当前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以下哪种局面:

1.2.3.4.A 各尽其能

B 各得其所

C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 10.社会给人民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蹈,这是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1.2.3.4.A 各尽其能

B 各得其所

C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

11.对社会劳动,有付出、有贡献,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指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1.2.3.4.A 各尽其能

B 各得其所

C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

12.目前社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2.3.4.A 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

B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C 就业难,劳动和权益保护得不到充分实现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

13.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1.2.3.4.A 教育

B 住房

C 医疗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

14.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1.2.3.4.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

15.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2.3.4.A 3% B 4% C 5% D 8%

第五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_满分试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两会的重大成果包括: √ A B C D 通过了《物权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和谐社会的行动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性跨越是指: √ A B C D 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到300的时间 中国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什么区间时会进入矛盾高发期: √ A B C D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六大变化”中不包括: √ A B C D 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工业化 城市化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A

5.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 A B C D 环境污染问题 公平问题 高耗能问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当今社会群众所关心的“新三座大山”包括: √ A B C D 住房 教育 医疗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8.两会中国家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 √ A B C D 国家奖学金逐年投入增多

教育部指定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 重点扶持职业教育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9.当前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以下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社会给人民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蹈,这是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11.对社会劳动,有付出、有贡献,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指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B

12.目前社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 A B C D 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业难,劳动和权益保护得不到充分实现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基尼系数超过多少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 A B C D 0.1 0.2 0.4 0.5

正确答案: C

14.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B C D 教育 住房 医疗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下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课后测试(精)

    我的课程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课后测试 ∙ ∙ ∙ ∙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

    内江市市中区伏龙乡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 一、优先发展教育,解决好上学难问题 第一,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