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

时间:2019-05-14 08: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农业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物流的发展是生产和销售的桥梁,推动了农业发展。文章主要探究了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农业物流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物流;重要意义;发展策略

传统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参与主体不同,农民负责生产,相应的企业或者代理商负责销售,这样限制了产业化发展链条,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深化发展。农业物流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销售联系到一起,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所以,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

一、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物流以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为目标,提供生产资料、服务、农业产品到消费源的组织和管理,由农产品生产、储存、包装、流通、加工、分销、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物流可以实现保值增值。

(一)农产品物流推动产业链条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的生产、运输、包装、分销以及配送等,形成的物流成本较高,无法获得良好的效益。而农业物流的建设促使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使农业物流企业更加专业,进而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效益更大,同时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效益。

(二)吸收剩余劳动力

农业物流在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不仅合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使农民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业物流中来。

(三)促使生产和消费对接到一起

传统农产品生产无法和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一般是通过超市、分销商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可是将农业物流管理引入整个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就会促使农产品直接走向销售,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和成本。

(四)拓展了农产品的价值空间

二、农业物流的发展策略

以上对农业物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充分表明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物流。

(一)从政策上扶持农业物流发展

农业物流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推动三农发展,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加以重视,并积极宣传,促使人们意识到农业物流的重要意义;然后政府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税收、财政政策,激发农民和物流企业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对当前的农业物流管理机制进行改善,进而统一和协调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提高物流技术

(三)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转变物流模式,就要对观念进行更新,重视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并且形成共赢的理念,紧密联系物流服务商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要不断提高服务,以顾客为营销中心,进而挖掘更大的市场价值,降低物流成本;还要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平台,从信息上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且改善农村的交通,形成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仓储系统,并且促使仓储更加自动和调节职能,还要建立由生产、配送超市、批发市场组成的农业园区,为农业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协会发展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协会发展

【摘 要】:协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存在的各类协会可以划分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化协会四类。其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微观层次,纵向发展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横向联合的龙头企业协会属于中观层次,由政府牵头的农业产业化协会属于宏观层次。文章论述了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四类协会的成因、功能及其关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协会

农业产业化协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协”)是会员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自发组织形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以服务、管理、协调会员为宗旨,以协会为单位承担相应的对外责任和义务。农协通过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将分散的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打破传统上小而全的生产状态,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

近年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有三个主体: 农民、企业和中介组织。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 28.4 万个,其中 15.8 万个中介组织中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 14 万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日益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伴随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协在组织形式、服务对象与职能等方面逐步完善,协会也不再局限于农协,其会员也不仅限于农户,而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如 2012 年底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16 家大型龙头企业组建成立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

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和实地调研,探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之下协会的发展,将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存在的协会依据职能、会员层次、会员代表和权利义务等的不同,大致区分为农协(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化协会四种形式。其中,农协因其参与主体直接为农户,归为微观层次;纵向发展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横向联合的龙头企业协会划归中观层次;而某些地方出现了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农业产业化协会属宏观层次。下面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别讨论。

一、农协早于农业产业化出现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端于山东潍坊,诞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1992 至 1993 年间。此前,随着农村改革推进,部分地区农民为满足自身需求已建立起相关农协。1980 年四川成都温江县成立的养蜂协会成为最早的农协。[1]协会的发展符合了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形势。

农协是按照“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基本原则,实行“民办、民营、民管”的运行机制,其经营领域由种养业向特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等延伸,服务形态由单一技术服务向市场经营综合服务、产供销一体化转变,合作范围由局部农民联合、服务本乡本土,向异地合作、跨区服务发展,是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在联户形式上,存在多种模式,包括“协会 + 专业大户 + 农户”“协会 + 基地 + 农户”“协会 + 公司 + 农户”,其中以“协会 + 公司 + 农户”为主。在组建主体上,呈现多元化并存的特点: 一是依托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兴办;二是依托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牵头兴办;三是依托能人牵头兴办;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本地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2]

(一)农协的成立

农协是农民自发的创新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降低农民单独进入市场的成本,提升了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交易谈判地位。协会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从最初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到生产资料采购、供应农用物资,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协会的服务功能已经涵盖了产业链上的各环节。

农协的成立,同包产到户一样满足了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束缚的需要,满足了农户按产业组织起来的愿望。因此,农协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因此,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地纷纷成立了农协。

(二)农协的快速发展

随着产业化快速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当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最快、作用最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相脱节、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难题,然而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企业一次性收购农产品和订单农业较为普遍,在合同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着交易成本高、契约双方不对称等问题,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和农户都因此遭受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 + 农户”渐渐为“公司 + 协会 + 农户”的新模式所取代,出现企业联合农协、农协举办企业等新趋势,以农协作为中介组织促进合作各方达到相对均衡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解决了农户不按合约规定肆意使用农药、添加剂造成农产品检验不合格;或是企业利用其强势地位克扣农户等问题。[3]

农协在维持原有职能基础上,作为与企业链接的桥梁,协助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约束力强的标准化合同,以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农户履约率;进一步突出“中介组织”功能,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均沾的共同体,调动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户分享其他环节利润[4]。协会因其延长了产业链条、丰富了参与主体、拓展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而得到快速发展。(三)农协的主要职能

1.推广农业科技

农协是农业科技得以有效推行的载体,一端联系着技术部门,一端联系着农户,通过开展试验、示范等推广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泉,促进了农民增收,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典型引带和示范幅射,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把新技术、新成果展示给周边农户,使他们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规划、项目选择、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能效仿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农民科学合理选择种植种类,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形成地域特色产业,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由普遍号召向典型示范、规模推广的根本转变。如沈阳康平县花生种植科技协会引进优质花生品种 20 多种,其中鲁花、潍花在农村推广 10 余万亩,平均亩产超过350 斤。

2.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以前推广农业新技术,主要靠行政力量,资金来源、场地、推广项目及发展全由政府决策。农民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效果不佳。而协会因为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了解农民的需求,提高了农产品的收益,加速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牡丹江磨刀石镇果树病虫灾害严重,每年户均经济损失数万元,果树协会成立后,聘请专家讲解果树病虫害防治知识、科学管理过程,经过协会和农民共同努力,水果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打造出“磨刀石”品牌,带动了周边村果品业的发展。[5]

3.有效对接产业和市场

农协减少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了整个市场体系,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农户个别行为转化成为市场组织行为,把地区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市场经济优势,促进了产业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沈阳新民市獾洞子村在蔬菜种苗协会带动下,90% 农户掌握了西瓜苗嫁接技术,建起了育苗工厂,形成了年产 5 000 万株西瓜嫁接苗的育苗基地,嫁接苗远销吉林、黑龙江等地。[6]

4.拓展丰富了产业化组织形式 农协由初期以技术服务连接农户式拓展开来,组织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协会 + 公司 + 农户”经营模式,出现企业联合协会、协会举办企业等新形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吉林集安青石镇五味子协会,通过与集安鑫亿葡萄原汁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外埠资金成立太阳升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五味子基地700 亩、北冰红基地300 亩,年产浓缩果蔬汁、果酒(饮料)8 000 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2 000 余万元;集安市蜂业协会以技术为依托创办永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 23处养蜂基地,在省内外设立 25 个蜂产品销售部,蜂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7]

二、农业产业化促进协会立体多元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提高农户组织化和生产规模化。农户组织化表现为企业和中介组织数量的快速增长,而生产规模化需要资源整合利用和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并由此产生了纵向整合资源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行业协会”)和横向组织协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企业协会”)两种模式。

(一)行业协会的出现

行业协会产生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规模小,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相比美、法、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农协,在组织化程度及功能作用上都突显出我国产业组织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缺乏以行业为代表与贸易方谈判的组织,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客观上要求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8]。最初的行业协会跨村、乡、县,尤其在一些优势产区,按行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打破我国农户小而全的生产状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以龙头企业、区县的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基础,建立如乡镇企业协会以及食品工业、畜牧业、种业、奶业、饲料业等协会。国外实践也表明,农产品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

(二)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

行业协会一般是由企业或政府牵头组织起来,按照协会章程实行民主管理,由代表大会对重大议题进行表决,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捐赠、政府资助和其他非市场化收入。单品种纵向(包含向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发展)是我国行业协会的重要特征。农产品行业协会代表成员利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1.发布行业动态

行业协会提供农产品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会员了解产销信息以便于及时调整生产行为。结合行业特点,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供相关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打造提供行业信息交流平台,举办行业发展报告会和研讨会、举办或参与行业展览会,开展行业信息交流和宣传,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北京市谷物协会通过举办优质小麦和玉米生产技术培训、质量标准及最佳收获和贮运方式、小麦及专用玉米加工技术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和知识讲座,提高会员专业知识水平。温州市食用菌行业协会印发《蘑菇种植》等刊物,发布行业最新动态。

2.协调关系,创建品牌

行业协会在协调组织成员内部事务时,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将从事同一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户和企业连接起来,充分调配、利用各种资源,促成会员间形成互助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开拓市场,创建并且维护行业品牌。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2005 年底申请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明确界定龙井茶原产地域范围,对三大产区 18县市龙井茶从产地、原料到加工进行严格监管,要求产区内 140 多家企业必须强化“利益共同体”意识,抱团应对市场竞争;2011 年全省龙井茶产量达到 2.4 万吨,产值 30.4 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 30.4%。[10]

3.担当行业利益代言人

行业协会以保护行业成员合法利益为宗旨把农产品经营主体连成一个完整组织体系,以整个行业利益代言人身份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扭转中国入世后的劣势地位,抵御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造成的市场波动,对抗国外不合理贸易保护政策。协会通过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联合力量共同行动,代表行业阐述观点立场,保护本行业合法权益。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低价销售为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不少农产品市场出现了竞相压价混战场面,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行业协会通过实行最低限价制度等约束机制规范出口企业行为以实现行业整体利益最大化。2012 年中国粮食价格再一次抵御了国际粮价暴涨剧烈波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报告,引起国务院重视并获重要批示,该报告预测了粮食周期性波动时间,并提出了消减周期性波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4.制定标准,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的建立对实现行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行业自律具有重要作用,避免由于行业标准匮乏、监管机制缺失导致全行业重大损失。2003 年金华“毒火腿”事件对金华火腿行业造成了摧毁性打击。行业协会迅速建立了行业信用制度和会员信用体系,制定行业规则以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其良好的行业秩序;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规范,建立标准化推广机制,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保障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规范了市场秩序,对损害协会和其他会员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如温州市乌牛早茶协会,协助政府对行业价格进行指导、监督,督促会员企业和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行规行约,解决了协会成立前,茶叶假冒伪劣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行业缺乏有效管理,行业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的困境[11]。

(三)企业协会的成立

企业协会的成立在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与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企业发展有内外两方面因素,企业需要自强不息,不断创新;对外需要加强合作,形成战略联盟。龙头企业协会创造了机会和打造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交流沟通、汇聚资源、协调行动、联合研发、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整合优势要素,推动分工合作(分散的单个企业是获得信息的弱势者,搜索信息成本较高,而加入龙头企业协会后,协会为成员提供共同需要的信息以减少搜索成本)[12]。企业协会还会制定并监督企业遵守共同规范章程,促进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联合影响政府政策,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四)企业协会的主要职能

企业协会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及相关组织自愿结成的区域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于 2012 年底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16 家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而成,将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工作立足点,以为会员服务和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宗旨,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为会员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培训、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13]。部分省区市成立了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企业协会积极发挥连接企业和政府的纽带作用,促进党建和企业家的沟通联系。协会将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规定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龙头企业,体现落实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意图和要求。协会还会基于深入调研和企业诉求,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为龙头企业争取扶持政策,协助政府部门督促落实出台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广东省龙头企业协会曾在 2008 年国土资源部实施农保地定位时发挥了与政府良性沟通的重要作用。[14]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从事养殖、花卉种植的龙头企业的一些设施农用地被列为违法用地,有关部门要求强制拆除。协会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搜集材料、法律合同,以协会为主体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调动媒体、记者等舆论力量,向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和相关部门报告、请求调查违章建筑真相,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损失。

2.信息在企业间传递与共享

企业协会加强企业横向联系,推动企业联合对接,优势互补,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整体竞争力。协会充分发挥信息传递作用,搭建更高层次、更广泛服务平台,定期通过移动客户端、电子邮箱、报纸杂志合刊等形式,为会员企业提供产业政策、经营管理、科研技术等行业发展动态市场行情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协会围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及研讨活动。湖北省龙头企业协会[15]利用网络平台调动会员积极性,在 2007 年 3 月召开协会年会之前,大部分龙头企业都参与撰写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研讨文章并提出了可行意见,协会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匡实了基础。

3.制定相应规范,加强企业自律 企业协会参与制定一些农业产业化行业标准与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企业素质,规范企业行为。企业通过协会组织形成战略伙伴,经协会的引导形成自律,避免无序甚至恶性竞争。协会作为企业代表,对损害企业权益行为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不利舆论要正确疏导引导,提高预防、化解、应对危机的能力。广东省龙头企业协会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公共处理,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筹备、召开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协会在会上发出了《关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倡议书》,倡议广大农业企业积极行动,规范行为准则,加强自律,杜绝生产、储运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14] 4.举办活动,协助企业搞好宣传

企业协会承办或组织企业参与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通过展会平台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加强会员企业产品宣传与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站,宣传推介龙头企业及其产品,拓宽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企业评比表彰奖励活动,积极宣传会员企业取得的成绩,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发布企业经营经验。2010 年湖北省龙头企业协会与省产业化办公室先后共同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了四次全国性的展示展销会,包括河南驻马店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中国(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郑州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5]通过展销会实现企业与原产地、企业与销售地的多项对接,汉口精武食品公司签订了建立 10 万只肉鸭养殖基地合作协议。

三、农业产业化协会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成为关键。农业产业化协会(以下简称“产业化协会”)的成立打破了产业链条中条块分割的局势,从宏观层次整合行业、企业、产业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产业化协会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科研院校等科技创新实验平台以及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业务部门,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寻求互促互助共进发展的社会团体组织。以突破相互隔离的职能部门、实现农业产业链上整体的横向联合为最终目标。

(一)产业化协会成立的动因 产业化协会是协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宏观形式,其能有效权衡协调农户、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在产业链上的生产、经营、管理关系,探讨更加顺畅的运作机制,保障农民的实际权益。农民作为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本应成为其发展的最大受益人,但目前政策普遍偏向于企业,协会作为农户的代理人、企业的服务者、产业链的组织者,理应肩负起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职责,调和农户与企业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时产生的矛盾,通过协会的制度安排来降低多方谈判造成的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化发展升级。[16]

(二)产业化协会的主要职能 1.落实政策,形成反馈机制

产业化协会不仅为会员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更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形成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正向,协会提供政策和信息咨询,包括国家及各级政府在财税、信贷、国债技改贴息等各项扶持政策措施;逆向,协会接受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对有关发展战略、政策措施进行决策论证,承担项目评估、工程检测、成果评审等工作。协会通过收集企业、农户意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并且协会在整合收集各方面信息资源之后,参与信息反馈,进一步影响政府的决策。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协会,为全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出谋献策,确定将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提出了《关于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意见》。2.建立紧密联结形式,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化协会作为各方利益协调者,协调政府与农户、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中介组织等多方关系。解决农户与企业、中介组织在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分摊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和产品的特点,探索创新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组织带动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助共赢、共同发展。

3.与科研院所联合,依靠科技促进发展

产业化协会吸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为会员,有助于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研究,建设研发平台;根据现实生产情况,将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协会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帮助有需求的会员企业解决在科技成果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并且,方便对基地农户进行科技培训,降低单独培训的成本。福建省产业化协会在 2009 年组织会员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累计征集到会员企业技术需求项目 241 个、科研部门技术供给191 个,并成功促进会员企业和科研部门对接合作项目 58 个,投资金额达 10.5 亿元人民币。

4.遵循市场规律,分类指导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协会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从更高层次实现资源整合。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各县特色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在产业布局上,协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方面,鼓励有序竞争,实行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更加尊重经营主体选择,避免政策一刀切。辽宁产业化协会定期发布辽宁农业产业简报,建立了辽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创办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专刊,传播先进经验,推介重点企业,宣传名优产品,为当地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7]

四、结论、问题及建议

综上所述,协会作为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组织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公共服务平台,也伴随着产业化快速发展呈现出组织主体趋于多元化的模式。各省市、区县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状况,发展了农协、行业协会、企业协会等多层次协会。并且,随着组织主体利益关系日趋紧密,协会将打破条块分割与地域行业限制,加速相关利益群体资源整合,逐步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协会组织。[18]协会通过自愿加盟形式组建,以服务成员为宗旨,通过一系列自律制度和维权措施,既规范了会员行为,又保护了会员利益。

协会协调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内,协会把会员组织联合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彼此之间共享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生产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对外,协会作为成员代表,集中表达了成员诉求,提高了成员谈判地位。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种类型的农协是相互并存、相互扶助、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不存在替代关系,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农协。总体来说,协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协调多方关系,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实践证明,协会是有力助推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协会在发展中尚有掣肘之处:

1.法律地位缺失

目前,我国没有出台针对涉农协会的相关法律,导致协会管理仍处于真空状态。从法律性质来看,协会是在民政部门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由科协系统主管,其法律依据是 1998 年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工商部门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农业部门或供销合作社主管,其依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至今我国尚未明确协会的性质和地位,这在实践中出现了协会的法人资格登记、对外合同签订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协会健康发展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20]

2.管理方式落后 协会发展壮大,关键是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目前大部分基层协会是能人、大户管理,协会成员绝大多数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管理和民主意识;协会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协会发展。调研中发现,一些由农户自发组织的专业技术协会完全没有民主议事程序,有些协会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协会大事决策成为一言堂,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开一次会员大会,与会会员屈指可数,大会决策得不到有效执行,农户处于被领导地位,不能参与决策等现象。

3.缺少资金扶持

协会是成员自发形成的组织,协会运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协会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目前大多数农协经费来自成员缴纳的会费,协会资金非常紧张,导致协会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并且协会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往往存在收益少、见效慢的问题,越是基层性质的协会越是难以为继,而农民是基础,缺少了农民的协会如同海市蜃楼。农协如果要在发展规划、技术引进、产品标准化建设、品牌创建与维护、对外宣传等方面有所作为,就需要有更大的财力保证。

为了使协会更好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法律地位,规范协会管理

协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得到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协会法律地位、法律责任,规范协会组织形式、结构层次、职责作用和行为规范。依法对其进行管理,促进制定合理的协会目标,明确会员的权利与义务,调动会员积极性,参与会员大会,加强对理事会、监事会工作规范的监督,完善协会章程、财务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奖惩制度,促使会员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协会名誉相关联,成为共同发展的团体。

2.加大政府扶持,推动协会发展

由于协会没有经营实体,以服务为主要职责,政府应给予经费、人才等方面支持。根据 WTO农业协议规定,对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产品展销等活动,政府可以给予资金支持,以帮助农户会员享有权利。在人才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特定发展阶段由政府官员挂职兼任会长、秘书长,尽快培训、发展、选任适应协会工作的职业化管理人,如离退休干部、专业能人。政府服务、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会发展,及时解决协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建立横向联合农户,纵向多层次分级的综合协会。

3.转变政府职能,赋予协会更多权力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我国政府逐渐转变职能,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中介组织,使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协调供给平衡。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主要转变为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由协会发布公开信息,履行农业政策,监管企业实施效果。协会不再是政府的附庸,协会获得权力后,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的协调与合作问题,真正成为服务农户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核心组织。[21]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讨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讨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讨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农产品经营模式,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则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得以广袖长舞,舞得龙头企业崛起,合作组织扩大,活跃了农村经济,惠及到万户千家。到今天,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农业产业化的任务是什么?应该说,带动农民增收是农业产业化永恒的主题,而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代言人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产业化的新使命。企业,协会、合作社这些农业产业化的主角能否在国际市场大舞台上成为代言人,这对农民进一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自身素质、文化标准、思想观念等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同时对政府“经营”能力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农业的竞争质量,我认为,在目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尚存在一定的认识与机制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偏向。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各地政府均对农业产业化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政府常常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带入产业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口号化倾向、推动不足和推动过度现象。口号化倾向表现为“说的多、干的少”,寄希望于通过宣传来解决问题,忽略了在农业产业化这一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创建和完善必须的环境与条件。

2、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们党在农村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并已在我国《宪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的运作和其效果的验证,广大农民已经认可和习惯于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方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是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即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让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来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遇到重重困难。为此,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农民既无后顾之忧又规模经营的体制与机制,从县区级管理农村经济的经验来看,目前,这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3、农业产业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按照市场规律的一般运作方式,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习惯于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入手来启动和推进产业化。一个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往往是以建设几个大基地、几个大产业为主的规划。这种工作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可靠也是可行的,但在深入过程中必将出现较大的失误。只有产业没有链条是不行的。这就像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样,短期是推进,长期是目标,教育农民、改变农民,富裕农民,农业产业化是主要力量。另外一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由于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建立有利于确保农户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担负的富民任务还是政府的职责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尚不存在十分有力的、可以替代政府作用来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宏观规划与引导的组织。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作用。但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工作重点和方式应当有所变化。把握好三个重点:一要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从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对其市场主体的行为加以指导。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提高服务组织效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重点引导市场体系的加速建设。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

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同时,要把市场网络系统、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强调将有关的项目、企业、市场、加工区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使其相对集中。这样,既可推动小城镇发展,又有助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向更高阶段。三要重点引导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利益的诱导,促使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结成主导产业的培育主体。首先要指导群众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同时要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和盲目扩大规模;其次要指导群众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此外还要指导群众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对那些眼下虽未形成生产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其

四、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当鼓励银行按照“效率优先、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金融杠杆着力点和经营取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并掌握足够的产业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选准选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杠杆支撑点。

2、加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如果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间组织,组织农民起来共同分散高额经营成本,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无疑会有巨大的组织作用,是农产品走向市场化经营的桥梁。东风区在两个乡先后建立起了生猪、早甘兰、对俄劳务等中介组织和联合体,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今后还要在其它的中介组织建设上进行有益探索。

3、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即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才能使城乡一体化有实质性的突破;也只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拓宽了发展空间。二者互为发展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化”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共同发展。其可行性在于:其

一、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可以稳定现实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后劲,避免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两化”结合发展的路子,非常适合我国国情,既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又能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和带动起来共同发展,它们所形成的规模效益,比单纯的规模经营要大得多,发展也快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中国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其

二、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新农村建设要攻坚的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解决,农业的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其

三、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有利于促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饮食、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其

四、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可以搞活流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流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靠流通组织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要靠流通组织来指导;产业化经营要靠流通组织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中心地位及其辐射功能与农业产业化的商品化动力及其市场导向机制的结合,使得二者互为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存关系,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第四篇: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效益,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从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培植主导产业难。生产基地规模受土地流转和农民传统生产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尚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真正成为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还不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但一些地方呈现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素质不高,离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存在着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不够,链条短,各环节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要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向新台阶,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

一、我村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我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市东郊,为大唐华银XX电厂新址所在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3人,628户,耕地总面积400亩,林地面积2980亩,2011年平均人收入7500元。我村主要分为五个集中居住区,分别为移民区、木香口、老屋冲、烟坳冲和S312线沿线。其中新建的移民区,是全市少有的高标准统一规划的新型居民生活区。村民勤劳淳朴,现村办企业主要有祥波选煤厂、背后冲煤坪、农兴煤炭有限公司、鑫盛贸易有限公司等。按“六室一园一超市一中心”的模式,完成了村级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部、幼儿园、农村超市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

2、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我们立足村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 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茶油、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村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11年底,全村种植油茶树木1200亩,林果500亩,苗木300亩,油茶、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3、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2.4、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规模效益不明显

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村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各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2、经济效益不突出

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村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村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村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村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产业中介组织处于萌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产业防灾抗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5、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

虽然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这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再生产能力弱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农民还贷意识差、信誉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贷款难度大,加之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认为农业投入大、效益低、收回限期长,一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造成农业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以贷款扶持、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一部分农民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只要出现问题就看政府怎么办,等政府来解决,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四、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今后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主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我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基地,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太坪村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三只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抓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引大龙、育新龙、带小龙”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发展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和鼓励原有企业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订单,实现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双保险”,实现互动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带动农户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与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起步发育阶段,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做到引导而不强迫,4 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其次加大扶持力度。要以扶持农业企业一样扶持合作组织。再次要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抓精品,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

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市内外、省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太坪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等产业化经营手段,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四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4、抓市场,拓宽产业化经营空间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要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参考文献:

[1] 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4-15.[2] 张进忠、吕有军、吴宏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04-906.[3] 张宏伟,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6):154-156.[4] 王金玉,农业产业化及其支持系统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41、123.[5]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93-96.7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目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词藻。结合“新丝绸之路功能转型”的提出,中国——中亚地区经济带凹陷的现状,如何高效、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是所有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提供方案将有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并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从产品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农药、化肥、棚膜、等诸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由于农业关乎数以亿计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政府政策方面。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市场经营方面。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除了以上政策信息,如何更加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带动整个片区农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13年来的经验而言,开展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无疑是广大社会群体的选择,并且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厂家、商家更乐意通过一项开放的形势将现代化的产品和更有利的方式介绍给每一位存在于社会的人民。农业博览会的盛开,鉴于各省级、厅级乃至农业厅、畜牧厅、科学技术厅等多方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每年8月参观农业博览会,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觉察国内农业行情,用高度关注的心态体察农民越来越好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位于新疆的企业也将展现本地独有的特色农业,将新疆的农业特产盛情展示给来此参展、参观的各

位朋友们。

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由振威展览集团主办,每年8月定期在乌鲁木齐举办,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三届;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盛会。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展会,本届

(第14届)农博会展位数将突破2000个,届时启用5个展厅,1个室外广场。参展企业将达

到2000家,展出面积达到36000㎡。展会同期将举办:全疆十佳优秀经销商、十佳优秀组

团单位评选等活动。

【采购与参观】

组委会将组织13个师、174个团场、23个农场、18个专业农资市场组团参观采购;邀请

9600家种植大户、5783个农业合作社等专业买家到会参观采购,参观人员达35000人次。专业为新疆1000万农牧民服务

【展示内容】

○ 肥料专业展区

磷肥、钾肥、复合肥、控释肥、叶面肥、以及各有利于作物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生物技术和产

品等。

○ 农药专业展区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料和制剂、植保机械等。

○ 种子展区

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种苗加工、包装、包衣剂机,穴盘、苗盘、水稻育秧钵体软等。

○ 现代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展区

各类农业设施、节水设备、温室材料、园艺器械、等先进设施农业的技术和产品。

下载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纵观今年全国各地的白菜烂市、果农滞销、我县莲藕伤农等事件,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精选)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1......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企业发展情况】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军四渡赤水河畔川南名镇二郎镇,与国酒茅台,中国名酒郎酒共享得天......

    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

    论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农业产业化发展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崭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行专业化生产,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是适应国内外......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

    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成稿)

    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的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提高农业产......

    农业产业化 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 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