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8: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第一篇: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法治实践的科学指南

中共裕安区委党校 苏 强

(同志们,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区公安机关的同志们交流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些体会。题目就叫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基本概念

(我们知道),理念是哲学范畴的一种抽象概念,包括信念、思想和观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以及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信念和观念,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所以,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基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党和国家法治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奠定了牢固的实践基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基础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外国法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的本质要求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正义性和人民性。

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反映和坚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治架构; 反映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宪法原则; 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吸收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理性选择;

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精神风貌。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针对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提出来的一个重大命题。这个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二是针对“左”的政治理念,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只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封建主义人治和专制理念的界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左”的政治理念的界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界限,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性,即保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做到用正确的法治理念统一立法、执法和司法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一)针对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的。

按照人类历史的进化或变迁规律,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只有一个对立面,即资本主义法治。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过来的,加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约有3000多年,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民主法治传统很少,更多的是封建的专制主义,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针对的首先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即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与传统。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以君权神授、君临天下、专制独裁、权大于法为核心,强调国家至上、君本位、官本位、义务本位,漠视个人权利及其保护;主张德主刑辅、法律道德化;信奉重刑主义,实行严刑峻法,诸法合一,以刑为本;依靠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甚至迷信神明裁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将始终伴随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的历史任务。

(二)针对“左”的政治理念的。

“左”的政治理念与封建的人治和专制遗传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是法律虚无主义,要人治,不要法治;热衷于大轰嗡、无法无天的群众运动,依靠群众运动解决社会矛盾,而无视法律程序;把政法机关简单地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刀把子”,重视法律的强制和惩罚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的功能。“左”的政治理念还突出表现为领导人凌驾于法律和法律机关之上的特权思想,无视法律的制约和监督,特别是当个人意志和主张与法律冲突的时候往往以权代法、以言废法。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左”的东西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危害很大。其政治根源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政权的极“左”路线,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苏联法学家维辛斯基的法学理论。要人治不要法治的“左”的政治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国达到顶峰。在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大跃进以来,都搞生产,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时间犯法了。对付盗窃犯不靠群众不行。不能靠法制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样多的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每个决议都是法,开会也是法,治安条例也要养成了习惯才能遵守。”“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实际靠人,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刘少奇同志讲得更彻底:“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 党的主要领导同志这种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和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政治主张,使我国建国后开局良好的法制建设从此处于停滞状态以至发生大倒退,最终助长了党和国家生活中的家长制、一言堂,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国家主席和一批开国元勋都未能幸免于难。鉴于在政治和法治领域,“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危害极大,所以,必须始终警惕和反对“要人治、不要法治”的“左”的政治理念,牢记我们党的章程所规定的,要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

现代法治起源于西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较之封建主义人治和专制理念具有文明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性,例如,提倡依法而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承认私人劳动成果、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程序,无罪推定,等等。我们应当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经验加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吸收了西方法治的有益经验,加速了我国立法进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时提高了我国执法、司法的水平。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并不具有普适性,不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唯一坐标,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照抄照搬,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是有害的。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我们看到,在法律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例如“有利被告”),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不从我国国情出发,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制度,甚至盲目崇拜“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有的打着研究司法改革的旗号,鼓吹“三权分立”,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否定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张政法机关非党化、非政治化等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法治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深刻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理论。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他总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民主和法制问题,把民主法制建设放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之内论述,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邓小平同志注重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防止出现大失误和严重错误、特别是避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的深度论述民主和法制问题,强调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不能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搞人治危险得很,而搞法制才靠得住。邓小平同志强调从保证政治稳定、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民主和法制这一新课题,要求党和政府要学会运用法律办事,依靠法律治国,要把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由于问题提得如此敏锐和鲜明,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民主法制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理论观点和工作经验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全面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本质,阐述了法治的基本内容;在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著名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法制与社会主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了法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本质规定,在此基础上把法治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进一步阐明了党与法治的关系,法制与文明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法制的关系;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相辅相成;他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和方向,提出了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制教育等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的核心或重心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这些的新的伟大实践中,胡锦涛同志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了具有历史高度、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以人为本”、“政治文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等命题,以及“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共处,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等等论断。在这些命题和论断之下,包括着深刻而先进的法治理念。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命题,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检讨法治理论、法治实践和政法工作中种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体制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总之,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法治理念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的必然继续和延伸,是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精神力量。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应当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全面总结其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这一部分是我今天要谈的重点。2006.11.24.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个概括既全面深刻,又突出重点,对于政法机关来说,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对于政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和全体人民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呢?)从着眼于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角度,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分为七项。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循正当程序,实行和谐善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

彭真同志在总结我国法制建设和政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这件事,不由共产党来领导,谁也领导不好。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和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反复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不能含糊。

为什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呢?这是因为:第一,法治是全体人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治教育和法律实践等环节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而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种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法治,而共产党是争取民主、发扬民主、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法治。第三,法律的制定过程是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过程,是党领导立法机关统一认识、集中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我们的立法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并找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点。第四,法律的实施经常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大局问题,触及经济、政治、生态、文化、民族、宗教、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牵涉到诸多政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些全局问题、热点问题、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由各级党委乃至党中央来指导和协调。所以,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主要环节上,都必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防止淡化党的领导讲法治,脱离党的领导搞法治。

当然,在法治的范畴内,党的领导是通过依法执政实现的,而不是超越法律之外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民主

法治与民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所以,讲法治,实行法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首先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必须强调既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又要保证人民行使权力。应当说,在法理上,在宪法上,在人大组织法、立法法、人民代表法等法律上,我们已经解决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作用、权力运行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到,在有些地方甚至做的很差。人大的实际运行和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和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是探索人大代表产生和行使职权。我们要通过坚持和完善人代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保证各级人大代表真正做到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人代会不是“代表”的大会而是“代表”人民的大会,真正代表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为此,要修改《代表法》,要进一步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9号文件)。

二是探索人大常委会委员构成。人大常委会委员既要有从党委和政府退下来的领导同志,有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物(兼职委员),也要有一批专职委员,并不断扩大专职委员的人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之外,还应当体现年轻化和专业化,避免演化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同志接受《瞭望周刊》访谈中所批评的“政治养老院”、“敬老院”、“俱乐部”。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年轻化、专业化不仅对于人代会制度、而且对于国家整个政权建设都是大有好处的,正如龚学平同志所说干部应该先当人大委员,再当党政官员。很多年轻干部先到人大常委会做委员,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政权观念。在这个问题上,应当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构成情况要比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情况好得多。在这方面,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委员构成比例的原则性规定。

三是探索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是民主与共和的有机统一。人代会制度就其起源和实际运行看,更多地是体现民主理念,特别是代议民主理念。这种代议民主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如同任何形式的代议民主一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可能存在缺陷。主要的缺陷是:第一,由于代议民主的间接民主性,可能导致民主政治局限于少数代表的事务;第二,有些代表偏离选民的意志和利益,他们的发言纯粹是个人意见,而不是选民的意见,甚至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以权谋私。第三,当代表们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可能采取简单多数的方式表决,客观上造成多数人无视少数人意见、甚至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情形。克服代议民主局限的方式各种各样,最主要的是弘扬共和精神,发展协商民主,通过协商达到协和与和谐。以共和为价值理念的协商民主是当代世界民主发展的主导方向。充分发挥代议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机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创新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要积极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内的政治协商机制,运用协商机制,建立正确、及时反映各方利益的法律机制,让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阶层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和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利益表达方面,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弱势群体尽管人数很多,但没有发言权,没有代言人,自身利益受到强势阶层侵害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少数激进的分子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例如静坐、集体上访、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等),形成社会**源。目前,“三农”、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拆迁户等社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和这些群体没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说话、争取自身利益的“代言人”,进而造成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缺失话语权有关。所以,除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之外,人民代表大会也应当为各个利益阶层群体提供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社会的各种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公正、规范、有效的渠道输入立法程序,供立法机关整合和选择,从而制定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和法律。这样的制度性平台很多,例如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对话协商谈判制度、一定范围内公民直接表决制度等。

(三)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理念来源于法治的理念。“法治”是一个内含极其丰富的词汇。一个完整的“法治”概念,同现代社会的制度文明密不可分,法治主要是制度范畴,而不是简单的依法办事。任何现代法治都意味着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限制,对权力滥用的制约,对公民自由与权利的平等保护等;意味着国家机关的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公共活动必须服从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人民主权原则、人权原则、正义的原则、公平合理且迅捷的程序保障原则等等。法治要求政府维护和保障法律秩序,同样也要求人民服从法律。在上述意义上,“法治”是一个内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正义、效益与合法性等诸社会价值的综合观念。

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我们的法治理念,核心是依法治国。这里的“国”并不是“国度”意义上的国,而是作为国家机器和公共权力意义上的“国”。所以,依法治国就是要依法治权,把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治国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所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政。依法治国的“法”本质上是“良法”,即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律,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所以,依法治国是良法之治。

依法治国是法治理念与国家制度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提升为政治文明的范畴。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对依法治国内含所作的科学阐述,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理论。

(四)尊重和保障人权

讲法治,首先要讲人权。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用法律语言表述,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权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重要的内在的要素。考察法治的历史,法治是适应人权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并随着人权需要的扩展而演进。社会主义法治更应当高举人权旗臶。2004年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改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使我们的宪法更具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意蕴,更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公信力,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入了鲜活的精神要素。

过去,我们不讲法治,因此也就不讲人权,而人权受到侵害的时候才想到法治。我看过刘少奇同志的亲属写的一本书《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其中讲到1967年8月5日中南海批斗(侮辱)刘少奇大会之后,刘少奇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少奇同志这个时候想到用宪法捍卫国家的尊严,维护自己的权利,想到宪法应有的权威,为时已经晚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毛泽东身上。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央利用三届人大期间各地负责人在京的机会交流、总结“四清”的经验,邓小平原以为是中央书记处召集的一般汇报会,出于好意对毛主席说: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必参加。在这个期间,毛泽东同刘少奇在“四清”运动的性质和重点上发生冲突,刘少奇多次反驳毛泽东的发言。有一天,毛泽东非常恼火,一手拿着《党章》,一手拿着《宪法》,到会场大声喊道:“一个不让我开会(指邓小平),一个不叫我讲话(指刘少奇)。为什么剥夺《党章》、《宪法》给我的权利?” 这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人们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或者自认为受到侵害的时候,就会本能地想到宪法和法律,求助于宪法和法律,也充分说明法治与人权的必然联系。

当前,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例如,国企下岗职工、城镇农民工、失业或待业者、残疾人以及其他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或不利状态的人群或阶层。我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据中央党校学者的统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在1.4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当中,一部分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他们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生存发生危机;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他们的温饱基本解决,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如何对待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是实行法治、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解决的问题。弱势群体的利益本质上属于人权范畴。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当我们把弱势群体的利益上升到人权的高度时,就会倍加关注和重视他们的处境,增强改善他们处境的法律意识和宪法责任。在宪法面前,对弱势群体的人权关注和保护,不仅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关怀和福利救济,更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肩负的宪法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五)维护公平正义

讲法治,就要讲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公平正义更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是为实现全社会、全人类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的政党。公平正义与法治有着本质联系。古人早就说过,法律是公平正义的艺术。只有贯通公平正义的理念,法律才是受到普遍尊重的良法,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更关乎法律秩序,没有公正,人心不会有平静;没有公正,各种矛盾就会滋生和蔓延;没有公正,单位和社会就不得安宁;总之,没有公正,就没有法律秩序。公平正义是法律调整的根本标准,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尺度。

公平正义,首先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人类从身份社会进入契约社会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的革命纲领,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吸取、利用的文明成果。机会平等纲领要求摒弃先赋性特权、身份等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从而拓展个人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在现代社会,机会平等堪称最重要的正义原则,因为机会平等是起点平等,如果没有起点平等,后续的平等就是画饼充饥。机会平等意味着对权利的普遍尊重,即权利平等。权利平等就是要求在公共领域公正地对待和确保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各种职位对一切符合条件的人开放,允许并鼓励不同阶层、地域互相开放,允许社会成员互相流动。机会平等原则不仅要求在进入上平等,也要求在退出上平等。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和流动机制,在职位有限的情况下优秀人才便无法脱颖而出,那也是一种机会不平等。所以,要坚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反对领导职务的世袭制、接班制,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退休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机会平等还应当包括代际平等,不仅要切实保证当代人平等机会,而且应当关注和保证后代人机会平等。当前,我国有相当多的农民和困难群众子女享受不到社会公认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能接受平等教育,这必将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新的代际不公。我们的政策和法律能否创造机会平等的制度环境,是检验能否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试金石。为了保证机会平等,还必须旗臶鲜明地反对出于性别、地域、种族、民族、语言等因素的任何形式的偏见和歧视,并防止政策上、法律上的失衡。

公平正义,其次是要公正合理地调理利益关系。之所以提出公正合理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一问题,是因为目前利益关系失衡。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没有处理好。据统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增长速度达10%以上,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像经济增长速度一样提高。一些地方政府把公共财政主要用于楼堂馆所和形象工程,很少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致使相当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社会保障的程度仍不高。二是收入差别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可以这么说,在富人使用彩电、冰箱,而穷人无钱可以不用这些产品的时候,我们说这是贫富差异。而当富人开宝马、住别墅,而穷人住在贫民窟里甚至根本无房可居、有病看不起、有学上不起的时候,就不是贫富差异,而是社会严重不公,因为这涉及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的受教育权、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社会不公,一方面是由于收入不公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失衡造成的,一些地方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土地、厂房、商标转让给商人,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成为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资产的富翁。而在贫困群体当中,有些人则是因为政府与商人勾结在一起运作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出让,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土地、厂房、工作单位和劳动岗位,成为无依无靠的赤贫者。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谈论法治社会,法治理念,那就是空话。

当然,主张分配公正,并不是杀富济贫,也不是均贫富。而是在公平正义理念和和谐精神的指导下,实现各个阶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正像胡锦涛总书记讲的,要实现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公平正义,第三要求司法公正。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下,坚持“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要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标、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反复强调促进司法公正,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能力。这表明,公正是社会主义司法的首要价值追求和行业规范。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这对社会主义司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应该具有法律之内的思考视角和法律责任感,社会公平与正义则需要法官同时兼备法律之外的社会视角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平与正义较之司法公正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我们要以社会公平正义来检验司法是不是公正。司法公正要从属于、服务于社会公正,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权利诉求可以不因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诉讼资源和诉讼能力上的事实差异,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

司法公正往往需要由司法效率来保证。效率意味着及时获取证据,防止因时过境迁证据被转移、毁损灭失,使得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无法补救。提高司法效率,不仅可以使被害人的权利及时得到救济,还可以使受损害的法律秩序及时得到恢复,同时有助于公众增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如果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结,必将使纠纷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当事人之间长期处于对抗或敌对状态;在当事人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拿到一个“公正”的判决,此时的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已经没有什么感激,更谈不上什么公正感、信任感。因此,在社会主义司法领域,应坚持公正与效率的辩证法,以公正统领效率,以效率保障公正。

(六)遵循正当程序

我们通常说,行为要有规则,办事要讲程序。任何一个组织行为(有组织的活动)都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干什么;第二,为什么而干;第三,怎么干。这怎么干就涉及到程序问题。无论是从事什么公务活动,都应当遵循程序。在法治领域和公共管理领域,程序问题至关重要。程序给人一种信心,程序保证效率,程序减少失误。

程序包括时间和空间两种要素。时间要素包括时序和时限,时序是行为的先后顺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环扣一环;时限是行为所占时间的长短,一项工作、一个任务、一个案件的审理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时间上的效力如何。空间要素包括如何排列各种公务,采用什么途径和方式去活动,是公开的,还是闭门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职权范围内还是职权范围外的授权,是采用会议决定的方式,还是采用首长决定的方式,等等。无论是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上看,程序的设计都要符合科学、理性、民主、公正的原理和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设计出科学的程序,理性的程序,民主的程序,公正的程序。通过这样的程序决策和管理,在法律工作中,无论是立法工作,还是执法和司法工作,必须强调正当程序(程序正义)。尤其是涉及当事人利害关系的事务必须做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包括:(1)当事人权利平等,即冲突和纠纷双方均应得到有关程序的公平通告,并有公平的机会去回答对方的辩论和证据。裁决的内容应当有法律的根据和事实的根据,并为公认的正义观所支持。(2)坚持对当事人一碗水端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适用一把尺子度量,同样的情况同样处理。(3)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任何人不应审理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就是说法律纠纷应由超然于当事人的第三者来审理;执法公开,案件的处理必须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法制监督,但不受舆论所左右。(4)案件的审理应当有时间上的基本规定,要及时高效,不得迟误。(5)应有上诉和审诉制度,容许对初审判决不服的当事人把初审法院的法官臵于“被告”的地位,由上级法院审查下级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6)法律援助,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弱者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使他们的权利得以平等的实现。

我们经常说,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正当程序的重要价值所在。程序正义不仅是实体正义实现的前提和保障,而且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程序法(包括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等)是否完备并得到严格的遵守执行,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程序问题上,必须破除很多误区,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我不赞成程序优先和程序正义优先,但是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惯性以及“程序虚无主义”的影响非常严重,有必要强调程序的重要性。程序不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更是防止、限制司法权被滥用,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并提供救济途径的重要机制。重视程序的价值,维护程序正义是法制进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切实维护正当程序的严肃性,必须加强对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的监督、纠正、责任追究力度。走程序虽然需要时间,有时候也很麻烦,有时候还会遇到来自上级、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可以避免发生严重错误,避免发生错案、冤案。在这个问题上,血的教训太多,太沉重。比如近年来,陆续曝光的佘祥林、孙万刚、黄亚全等典型错案、冤案一再敲响警钟。这些错案和冤案的发生,均与严重违反司法程序、不按法定程序办案有关。公安机关一味追求有罪、罪重的证据,忽视无罪、罪轻的证据,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在疑犯的口供前后矛盾时又先入为主,选择有罪供述。检察机关在发现法医鉴定存在诸多疑点、证据不到位、犯罪嫌疑人屡屡翻供的情况下,仍然片面采信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并以这些“证据”作为事实予以起诉。审判机关更是“有罪推定”,不从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角度出发,全面审查和判断各种证据以及疑犯的口供,认真听取疑犯的辩解。结果导致冤假错案发生。这些忽视程序法规定、不按正当程序办案的错误,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难以挽回的伤害,给司法机关严重摸黑,也给党和国家造成恶劣影响。

(七)实行和谐善治

法治并不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走向法的善治才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有过两次革命。第一次,从人治到法治。第二次,从依法而治到法的善治。善治是21世纪法治文明的表征。法的善治意味着:第一,良法之治。所谓良法,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自然演化规律、人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理性之法,应当是正义之法、民主之法,应当是在技术表达方面科学完美的法律。第二,以善的态度和方式执法和司法,即通常所说的文明执法和司法;第三,以善为核心价值的治理。每个时代都有善的最高标准,在当代中国“和谐”是最高的善,以和谐为善的最高标准,就是要求人们信仰和谐,实践和谐,实现和谐。

“和谐”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概念,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据统计,“和谐”和“创新”两个概念是互联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这就意味着人们普遍关注和谐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为理论基础,吸收历史上的和谐理念,提出了富有21世纪时代特点的“和谐”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纲领,并进行了不断深化的阐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应当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凝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表明我们党在认识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也表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毛泽东的斗争哲学彻底转向了胡锦涛的和谐哲学。

和谐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只有把和谐精神、进而把善治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牢固树立和谐理念,才能真正做到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做到服务大局、服务全局。党中央要求政法机关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让经济确有困难得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有据的当事人得赢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维护国家法律权威;要弘扬司法民主,依法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协调,发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重作用,做到既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又要立足于稳定社会,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纠纷,息讼宁人,努力减少社会对抗。所有这些,都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在政法战线的具体要求,是党中央善治理念在法律领域的具体要求,是达到善治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上述七项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包括前三项,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他们决定着法治的性质、宗旨、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这三项又是相辅修成、有机统一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二层面包括后四项,即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循正当程序,实行和谐善治。它们体现现代法治的普遍规律、普适精神和普遍要求,代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

这里,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是各个社会主体应当树立的共同理念。在坚持这些基本的、共同的要素的前提下,在法治工作的不同领域,各社会主体的法治理念的重心或侧重点是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心是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就要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依法执政;通过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法治范畴内,党的领导应当体现为共产党依法执政。

对于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心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依法监督。制定反映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并科学表述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在全社会的实行。

对于各级人民政府来说,法治理念的重心是建设法治政府,做到执法为民、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行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坚持民主理政、政务公开;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的监督机制。

对于政法机关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心是执法为民、公正司法、服务大局。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心是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民主的法律观,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崇尚法治;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在自己的实践中体现法定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守法与用法的一致性;对一切合法的权利(包括个人的、集体的、国家的、人类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维护;树立依照法律有序参与的意识,无论是提出政策、法律建议和工作意见,还是表达意愿、诉求,宣泄不满情绪,都应当依据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崇尚和信仰法律,无疑是法治生成和成熟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基础。

同志们,以上是我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2011年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是庄严的宣告。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各项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这是郑重的宣示。中国坚定不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图为1954年9月21日,首都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资料照片)。1954年宪法的出台,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用根本大法予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伐谈社套盆义法治理套与公安执法实线程保华刘刚 摘要: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定义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关健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安执法实践 通常所说的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价值和宗旨的承认和认可,并且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形成了高度的信念。法治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法治原则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人们对法治理念的研究与探索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按照这种理念回答并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出现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 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们执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对此,若没有深理念对于指导当前公安执法工作有着十刻的认识,就会出现一些欺压百姓.藐视分重要意义。群众利益,对群众报警求助麻不仁,敷衍。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塞责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在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念的核心,是公安工作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形象,降低了人民政府和我们公安机关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的威信,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也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求。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

二、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理念的价值取向,是公安执法工作的重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要准则。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体现广大人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民群众共同意志的规范,是社会公平和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 的经骏,借鉴现正义的表现。社会主义法治既是公平正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律要机制。只有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至上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益关系才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正确处理。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真正理解社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济、行政等手段,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

我国的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工具,是党的“刀把子”、“枪杆子”,其任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务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社会治安秩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序,预防和打击犯罪,保护国家、集体、个公平正义要求同样的事情按照同样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安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全和其它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于一切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当明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讲,公安机关是确,任何法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才国家政治社会大局稳定的“保护神”,是能真正得以实施,法律程序包括实施执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护航员,只有在法行为时的方式、方法、步骤、顺序和时党的领导下,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限等,其公正价值 则体现在它的独立、中群众意识,法制意识,才能切实担负起巩立和公开、公平_L。无程序即无法律,亦固共产党执法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无法治,如果说实体不公是个案正义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历史责任,泯灭,那么程序不公则是全部司法制度广大公安民警在执法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正义性的普遍丧失。保持执法公正必须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一方从执法规范抓起。公安机关应以深化“规面我们要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巩固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活动为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用法律武器打击专体,以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政对象;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为重点,坚持实体与程序统一、公正与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执法,即打击率相统一,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严密执法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生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繁荣,这是我三、执法为民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06"4 理念的精髓,是公安执法工作的灵魂。从公安执法活动的角度讲,执法理念直接左右和影响执法者的执法方式、行为规范和执法目的的实现;执法行为则直接反映执法者在组织实施执法时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态度立场。但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及民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特权思想,残留着过去那种只强调国家公权力而轻视公民私权利的做法,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随意扰民甚至侵害群众合法权益,一些公安民警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模糊,役有弄清楚到底是“为了治安管人民”还是“为了人民管治安”,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

要解决公安执法过程中的上述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执法思想、执法观念问题,这是前提和基础。执法为民思想是涉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公安机关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替察在执法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的思想和具有的意识。就现阶段而言,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就是要深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落实到一切执法活动中。公安机关应当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做到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执法活动,使“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思想成为广大民警的政治信仰和自觉行动。要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等论述,全面、准确地把 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始终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相统一,坚决纠正重处罚、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权力、轻监督,重实体、轻程序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力争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有效克服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有效消除粗暴执法、侵犯人权的现象,有效防止执法不严不公、扰民害民的 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公安工作的指导,把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我省公安机关将突出强化五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政治思想教育培训,落实执法为民思想。我们将结合公安一「作面临的形势,向广大民警讲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自觉投身于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并将公安民警中的先进典型作为深化执法为民

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切实作好宣传;把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出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搞好警示教育,以塑造公安队伍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执法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督查指导联系制度,不断推动法治理念教育在基层民警和办案一线得到落实。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更好地履行维护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职责,推进平安龙江、法治龙江建设,构建和 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着力提高全警法律素质。

我们将紧紧抓住提高执法素质这个关键,建立一整套领导干部和民瞥主动学法、苦练内功的教育培训机制,使队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维护稳定和指导工作,切实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要以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为原则,深人贯彻公安部《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规定》,结合各自实际,采取领导集中培训、一线执法民警分期培训及远程教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培训考核内容,着眼于法律法规、办案水平的提高,着眼于现代法治理念的确立,进一步建立培训考核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我们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完整和统一的基础上,在制定制度和完善机制中,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中,创新思维,跳出执法看执法,把公安执法活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谋划,放到维护稳定的大局中去落实,建立一种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公安执法工作新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努力把各项执法活动纳人制度、规范的有效约束之中。同时,立足制度层面解决执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长效机 制,有计划、分步骤地健全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深人调研,积极创新.努力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解决执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遇到的新问题,从源头上保障执法质量,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我们将按照公安部“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一抓三年”的总体部署,把基层公安机关和科、所、队执法质量建设作为重点,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打牢执法基础,苦练执法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的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执法质量和水平。一是把执法质量、执法水平作为考核班子、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重视执法基础建设。二是完善统一考录选用制度,在省级公安机关统一考录民誓和选调民警工作中,加大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力度,鼓励民替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三是提高公安决策水平,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公安机关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推进公安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四是深人基层所队调研,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广泛听取执法一线民替、管理相对人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执法需求,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帮助解决基层执法疑难问题,建立健全调研制度,切实提高调研质量。五是帮助、培养、创建“执法示范单位”,发现、推广执法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推动基层公安机关抓好执法工作。

五、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考评工作,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我们将把执法质量考评、案件审核测评、执法档案、个案监督作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将执法责任及质量考评与执法责任追究相结合,实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使民警对执法违法、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以保障各项制度、机制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认真总结完善公安机关自2001年建立执法质量考评制度以来的工作,摸清基层执法基础工作、执法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执法工作的突出问题,积极主动围绕提高执法质量开展考评工作,把执法工作的好差、执法质量的高低、执法效果的优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坚决落实法制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凡是执法质量考评不达标的单位,一律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凡是对公安执法工作抓的不力、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领导不能被提拔重用;凡是连续两年执法质量考评不达标的,单位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

第三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本题20分)

材料: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会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理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才智。”***要求,“密切关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更多理论上的真知灼见,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主动服务执法司法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对法学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请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谈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繁荣法学事业的要求。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

3.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定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政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和充分的开放性的特征。

【说联系】繁荣法学事业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繁荣法学事业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繁荣法学事业有指导作用。同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繁荣法学事业有独立的反作用,繁荣法学事业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促进作用。因此,繁荣法学事业的水平的好坏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的好坏。他们犹如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

【抄材料】联系材料,***从法学的学科特点等方面指出,法学理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才智,努力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喊口号】社会主义法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法学事业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繁荣法学事业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繁荣法学事业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繁荣法学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第四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2、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

3、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目的(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1、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3、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在关系

1.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树立、维护和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

4.在实质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构 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2.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和谐社会的关系

(目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手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是统一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使命 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整治效果 安定有序。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结合三个至上的分析判决

政治效果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法与自由

①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②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而这个限度和范围由法律来设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③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法律既保障自由又限制自由.在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何时及何种情况下限制只有是正当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以下学说。

●伤害原则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把人的行为分为自涉行为和涉它行为。前者只影响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伤害到自己,后则影响到别人或者伤害到别人。密尔认为只有伤害别人的行为才是法律检查和干涉的对象,未伤害任何人或仅仅伤害自己的行为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简言之,社会干预个人行动自由唯一的目的是自我保护,只有为了阻止对别人和公共的伤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限制才是合理的,可以证成的。●法律家长主义

法律家长主义原则也称父爱主义,其基本思路是,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合理的。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指为了别强制者自己的福利、幸福、需要、利益和价值,而由政府对一个人的自由进行的法律干涉。如禁止自杀、禁止决斗、强制戒毒等法律法规都是该原则体现。

●冒犯原则

冒犯原则的基本思路是:法律禁止那些虽不伤害别人但却冒犯别人的行为是合理的。这里的冒犯行为是指使人愤怒、羞耻或惊恐的淫荡行为或放肆行为,如人们忌讳的性行为、虐待尸体、亵渎国旗。这种行为公然侮辱公众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社会风尚,因此必须受到刑事制裁。

●法律道德主义原则

法律道德主义的基本思路是: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违背了一个社群所接受的道德准则,就应该受到法律的禁止或者惩罚。

第五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做出来的重大决策。自从党中央确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国策以来,“依法治国”、“法治”可以说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也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而我校作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的政法大学,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具有更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对进一步促进我校法学教育改革,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自从开学以来我校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学习教育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号召,我校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家不断交流,每个人都积极要求进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从各方面进行自省、自律、自查,克服不足,努力整改。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入了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和非法学专业的选修课。在科研学术方面,学校一直强调面向基层和地方,前不久,我校还向省教育厅报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题目叫《法治陕西》。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还成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了一批高素质的法学教师成立宣讲团,积极主动地给省各高校、各地市各阶层的干部群众进行宣讲。这不仅对建设“法治陕西”有重要意义,还将对我校建设法治校园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学习,感觉获益匪浅。

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活动之前,我及其身边同学对其内涵认识浅淡,更谈不上用其来指导我们学习中以及以后的工作实践。而现在我们已逐渐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陕西 ”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使陕西的法治走在全国的前列。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国是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进行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的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现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法科学生应更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现阶段的形势要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践行西法大学子 “严谨 求实 文明 公正”的优秀传统,争取为“法治陕西”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下载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国民义局导、心质价命证)(国民一起捣乱)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上篇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概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考试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于措施落实今年2月在全州检察长会议上,薛献斌检察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6年要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4月下旬,高检院对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2年司法考试大纲新旧对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纲教材增删说明】自2009年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法理学中单列出来,2009年和2010年总分值均达25分。201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很多同学都在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什么?怎么考?个人就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仅作参考。 一、考试方式:分为A、B两卷,不知道会抽取哪一套试题,闭卷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