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范春林
一、指导思想
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新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结合历史全国卷特点,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
二、备考背景
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三大问题:
1.学习主动精神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
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做题能力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高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对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分析、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命题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回归知识,考试内容多依托教材中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在备考时切勿脱离课本,在考试中许多考生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不够严密,答题时出现漏洞,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学们阅读教材不仔细,知识点掌握不牢,观点理论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维惰性和认知定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整理知识,窜联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
2.重视能力,学科特色鲜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如何获取知识(包括获取材料和阅读材料等),处理材料(提取、甄别、解释材料的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概述、叙述、论述等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我们常常借助于这些思维方式来解答主观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简单地概括说:“记忆+理解+总结﹦能力”。对教材和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深入理解、有逻辑性的完整表达、及时地总结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训练环节,仅仅靠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是难以大幅度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
四、针对高考全国卷的应对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2.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4.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
五、备考时间安排
(1)、一轮时间:2016年9月—2017年3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专题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二轮时间:2017年3月初——2017年4月底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
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3)、三轮时间: 2017年4月底——2016年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2016年8月
第二篇: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一、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3年3月—2014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夯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014年2月初—2014年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三轮时间: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做好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强化实战演练,培养学生考试临场技能和应试技巧,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保证学生临考状态。
二、具体措施
一轮复习措施
一、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计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计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思路: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科学应对选修模块复习、根据选修模块课程特点,制定复习模式,复习时注意选修与必修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1、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2、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二轮复习具体措施
一、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
1、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大胆舍弃;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全面掌握。如: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内容,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等;易于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区域集团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即历史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具有史实性能与人文意识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周年纪念问题等。
2、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如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
3、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求“活”,关注热点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是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即注意思考对现实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的应对措施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等。对历史现象、概念要善于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正确运用各种史观。
三、强化训练,提高能力,求“强”
加大新情境类试题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主观题答案的要求,一般要做到:⑴详略的断定。根据分值决定书写文字的多少,处理叙述的详与略。⑵卷面的要求。考生的卷面总体上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怎样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给学生四句忠告:卷面要整洁,书写能辨认,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齐。
四、关注史料教学,提供新鲜材料,设计新颖情境。高考历史试题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察。高考试题选取的材料大致有以下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
三轮复习具体措施
一、强化限时训练,增强综合能力
一是强化定时训练,每周至少一次,凡是定时训练全批全改,及时评讲。二是强化规范训练,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在日常生活、饮食方面给予指导。
龙陵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年3月
第三篇: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2009年高考,鄄城一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近1600人,文科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本科上线人数比2008年翻了一翻。
我们高三历史组全体同事共同努力,也为鄄城一中的辉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点心得,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交流。
目前,各地高三的复习备考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是我们鄄城一中在开学之初就达成了共识:高三复习不同于新授,它显然承担了更多的应试功能,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益,我们的口号是:引导学生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扎实做事,有章可循,不折腾,不跟风,不搞花架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转向对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细,逐渐形成了九个方面的流程,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考纲为依据,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理解。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准绳,要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益,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高考“宪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习惯于不辞辛苦的到各地聆听各位专家对考纲的解读来代替我们对考纲的理解、思考与探究。实际上,考纲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理解的角度是广泛的,即使是专家也不可能真正参透考纲的要义。要想让考纲真正成为我们的指挥棒,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潜心研究、全面思考,渗透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指导我们的复习。二:以学情为考量
高三复习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复习效益,就必须清楚哪些东西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可能还不能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够有的放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仅靠我们教师进行判断,往往是估计与实际情况偏差很大。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学案中设计一个自学疑惑板块,从反馈中扑捉信息;二是每单元发放一个调查表或者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展示新授时没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还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以双基为基础
双基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线,是一切高层次能力最重要的来源和基础。但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受到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的影响,产生了一个误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给学生总结规律、大讲方法、“灌输”能力上,结果是学生听着“疯狂”,用时迷茫,适得其反、拔苗助长。我们必须坚定一个认识,文史学科有80%的题目完全可以在双基扎实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迁移、组合与综合就可以解决,无需特别高深的能力。有鉴于此,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方法必须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掌握,这才是解决学生遇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的根本途径,正可谓“笨妇也会有米之炊”,这个规律也被胶东的很多学校的经验所证明。四:以自学为主导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少学生的双基交集很少,因而他们的双基需求的差异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在复习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的时间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学生的公仆:出好学案、解读难点、巡回指导,让学生各取所需,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吃饱、吃好。五:已落实为手段
上面已经说过,双基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但双基不会自动生成,如何督促学生把双基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储备,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口号:落实、落实再落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同时让学生理解落实的科学内涵:落即理解也;实即记住也。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落实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老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爬黑板、课前小测验、学生间相互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检测、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背诵等,这些手段看起来可能很小儿科,但如果坚持到底,收效是非常明显的。六:以训练为主线
有人说,能力是练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要把学生的双基激活,转化成能力,必须强化训练。但问题是,训练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主要取决于教师选编的题目质量的好坏。我们在平时选题时,贯彻以下几个标准:
(1)试题的情境性。史料是历史学科主要的载体,没有史料的历史题目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在平时训练时,不论第一卷还是第二卷,大多选择史料题,让双基在史料中得到印证、扩展、应用和升华。
(2)问题设置的价值性。目前的高考试题,如果让学生看过答案后,大多都是“恍然大悟、捶胸顿足”,原因何在?其要害就在于高考题目的设问不按常规出牌,让设问方向隐蔽化、变形化,设问条件多元化,如把意义转化成贡献,把措施设问成破蛋等,让很多学生有劲使不上。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关注题目设问的质量,不能把别扭设问一律视为“垃圾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双基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
(3)题目本身的理念性。高考题目,大都是小综合的题目,是一种通史理念。平时训练时,如果我们多选一些横向或者纵向的小综合题目(注意一定是大视野、小切口的小综合题目,不能追求高、精、尖),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弱点,让联系的思维方法深入人心。
(4)题目答案的阶段性。今年不少高考题目的难度不在试题本身,而在试题答案的“貌离神合”,如今年的“两部历史著作出现体现出的变化”,2007年全国文综“玉米传播的历史背景?”等。如果仅从材料信息本身揭示很难达到参考答案的高度,必须结合特定的阶段知识背景,让微观现象放在宏观层面认识才能够占领高地,这是学生甚至老师都感到困难的地方,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针对性题目加以解决。七:以纠错为抓手
训练本身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学生出错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增长点。在试卷评讲时,我们应该以纠错为抓手,让学生展示其错误的思路,然后在老师的反驳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错误所在,然后让学生把错题落实到错题本上,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配发相应的纠错题目进行强化,让双基和能力在纠错中得到提高。八:以培养理解能力为核心
一提到能力培养,如果看考纲要求,我们的感觉就是头大。经过我们讨论后认为:学生真正致命的能力缺陷是理解能力,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题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理解,学生都非常欠缺,这是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迁移知识、信息和答非所问或不知答什么的结症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成为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在平时的双基落实和训练中,我们始终要抓住这一点不放,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九:以规范为增点
规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规范?怎样才能让他们规范?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重视规范的原因主要是即使不规范在平时的考试中也没发现少得分,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在每次考试时,都设置5分的规范分,如果学生不规范,题目划出分数后,再在分数后面扣除相应的分数,并注明是因为不规范,让他感到心痛;二是每次考试后,都展示规范性好和差的学生试卷,让学生能找到榜样,也能找到反面教材。
09年高考已经过去,2010年的高考复习又拉开了大幕,今年的高考复习,我们准备在坚持去年行之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时间和阶段性特征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储备的双基是到位的,但是做题时就老出错,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的时间概念模糊,时间和史实的错位异常严重,导致资源不能够被有效地、正确的利用。所以,我们今年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概念,尤其是在阶段性特征教学时,对展示的每一个重大史实都要明确的规划出特定的时间来!二:进一步加强落实的力度
落实双基是我们一轮的中心任务,但如何落实却是我们永恒的课题。比如从潍坊一些学校反馈回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是一般,但是他们的学生就能考高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采用了非常恐怖的落实力度,学生不停地背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大督促学生让双基真正入脑使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们再也不能够大讲、特讲,用我们的高水平来代替甚至消耗应该属于学生的落实时间。三:进一步精简教学环节,集中学生能量
在一轮复习中,为了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或者理论上的递进性,我们的教学案往往追求大而全,各个环节具备。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后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环节的设置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相互重复甚至矛盾,有些是过于繁琐和艰深,高考中根本用不着。现举例说明:例如考纲目标展示环节,即使我们设置上甚至细化、即使我们给学生点拨,其实学生基本上仍然不可能把握,毕竟它是宏观的东西,它就应该有我们老师把握,并且在微观的双基教学中得到实现。再如重难点解析板块,大多数复习资料都设置,而且量大字多艰深,甚至有的知识和前面的双基矛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理解还是云里雾里,苦不堪言,收效甚微。老师也要花大量的精力解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前面的双基问题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根本无需再弄深、弄宽。如果某些问题确有探究的价值,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实际接收程度内进行突破和深化。以上几点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可能有点老生常谈甚至幼稚,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第四篇: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我校共有12个文科班,其中六个文化班,六个艺术班,共计1000余人。文班人数多,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家长及学生高考意识日益资薄,再加上艺术生2014年高考文化成绩相对大幅度提高,教学形势严峻。
二、总体思路
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三、方法措施
1、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高中教材的深入研究,尤其注意吃透2014年新考纲2013年高考题,揣摩命题意图,把难命题脉搏,掌握高考宏观趋势,并以此制定备考计划,指导高三复习;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切忌被高考信息弄昏头脑。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
统筹考虑和制定高三三轮复习计划,内容包括进度、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史排筹,三轮复习分别为: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三轮综合复习。计划要及时上墙,做到师生明确,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必须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转变备课方式,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不断提高备考效率。
4、优化教材内容,适度联系通史
读目录、章节标题、子目标题,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研究目、章节、专题之 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阶段知识体系。读导语,了解本专题历史发展的线索。解读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概括学习重点,帮助学法指导。读正文、地图、图表、资料卡片、小字、注释。丰富补充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解读专题小结、问题探讨,重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专题复习时,可适度从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小专题通史等多渠道联系知识考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通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5、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让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审题能力,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指导规范练习,答题要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析,逻辑严密。
6、注重训练与讲评
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具“三纲 ”“三情”,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精心批改,逢练必改,最好是面批面改。精心讲评,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效果。
7、重心下移,搞好培优补弱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优生指导,又努力指导弱生,对弱生更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四、具体安排:
1、三轮复习
第一轮专题复习(2013年5月15日—2014年2月15日),力求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要求在复习中做到全、细、实,针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务必各个突破,不留盲点,准确深入、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加通史复习(2014年2月15日-4月15日),巩固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大纲要求的阅读、比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2014年4月15日-6月初),考前辅导强化,注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做题技巧,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高考。
2、具体安排
一轮复习:(1)2013年5月15日-8月15日,必修一《政治史》暑假放假。
(2)2013年8月15日-10月15日,必修二《经济史》。
(3)2013年1月15日-12月15日,必修三《文化史》。
(4)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选修一《中国历史
重大改革回眸》寒假放假。
二轮复习:(1)2014年2月15日-3月5日 中外古代史
(2)2014年3月5日-3月25日 中外近代史
(3)2014年3月25日-4月15日 中外现代史
三轮复习:(1)2014年4月15日-5月30日 回归考试说明,综合练习,模考。
(2)2014年6月初,学生自主复习,回归说明、课本,放松心态,参加高考。
五、预期目标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抚,以新高考题为参照,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理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观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能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新史观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复习的 前提,也是备考的基础。故在教学时,尽量运用不同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河北易县中学 2013年6月18日
第五篇: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我校共有12个文科班,其中六个文化班,六个艺术班,共计1000余人。文班人数多,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家长及学生高考意识日益资薄,再加上艺术生2014年高考文化成绩相对大幅度提高,教学形势严峻。
二、总体思路
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三、方法措施
1、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高中教材的深入研究,尤其注意吃透2014年新考纲2013年高考题,揣摩命题意图,把难命题脉搏,掌握高考宏观趋势,并以此制定备考计划,指导高三复习;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切忌被高考信息弄昏头脑。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
统筹考虑和制定高三三轮复习计划,内容包括进度、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史排筹,三轮复习分别为: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三轮综合复习。计划要及时上墙,做到师生明确,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必须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转变备课方式,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不断提高备考效率。
4、优化教材内容,适度联系通史
读目录、章节标题、子目标题,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研究目、章节、专题之 1
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阶段知识体系。读导语,了解本专题历史发展的线索。解读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概括学习重点,帮助学法指导。读正文、地图、图表、资料卡片、小字、注释。丰富补充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解读专题小结、问题探讨,重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专题复习时,可适度从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小专题通史等多渠道联系知识考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通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5、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让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审题能力,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指导规范练习,答题要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析,逻辑严密。
6、注重训练与讲评
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具“三纲 ”“三情”,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精心批改,逢练必改,最好是面批面改。精心讲评,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效果。
7、重心下移,搞好培优补弱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优生指导,又努力指导弱生,对弱生更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四、具体安排:
1、三轮复习
第一轮专题复习(2013年5月15日—2014年2月15日),力求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要求在复习中做到全、细、实,针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务必各个突破,不留盲点,准确深入、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加通史复习(2014年2月15日-4月15日),巩固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大纲要求的阅读、比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2014年4月15日-6月初),考前辅导强化,注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做题技巧,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高考。
2、具体安排
一轮复习:(1)2013年5月15日-8月15日,必修一《政治史》暑假放假。
(2)2013年8月15日-10月15日,必修二《经济史》。
(3)2013年1月15日-12月15日,必修三《文化史》。
(4)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选修一《中国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寒假放假。
二轮复习:(1)2014年2月15日-3月5日中外古代史
(2)2014年3月5日-3月25日中外近代史
(3)2014年3月25日-4月15日中外现代史
三轮复习:(1)2014年4月15日-5月30日回归考试说明,综合练习,模考。
(2)2014年6月初,学生自主复习,回归说明、课本,放松心态,参加高考。
五、预期目标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抚,以新高考题为参照,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理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观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能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新史观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的基础。故在教学时,尽量运用不同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河北易县中学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