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主要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历时5年艰辛而辉煌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影片并没有下力气去表现这段历史的过程,而是紧紧抓住主人公成长经历中最令人难忘的艰辛、磨砺、苦难和乐观、坚毅、浪漫的几个“支点”,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导演的高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去仰视一个领袖和伟人的过去,而是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去平视一个16岁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过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从蹒跚踉跄走向坚定沉稳的。由于导演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过多地选择邓希贤参加革命活动的情节,而是将笔力倾注到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以至生命的觉醒,凸显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四川广安的一条老街,这里嘈杂、肮脏、破败,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而长江边拉纤的纤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将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转而,一声汽笛,将巍峨雄伟的大油轮和美丽的马赛港推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两组浓墨重彩的镜头,对比鲜明,将主人公所处的生存环境强烈地展现出来,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作好铺垫。这种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表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导演很注意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人物跌宕的命运。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在主人公失学之前有两场气氛热烈的戏,一场是篝火晚会,一场是足球赛,这两场戏充满了欢乐和美好。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苦难的深渊。两厢对比,令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和命运的跌宕。正是这种坎坷不平、瞬息多变的命运,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在细节的运用上,导演也独具匠心。邓母送儿子远行时让儿子带走三双布鞋,并含泪说:穿坏了这三双鞋,儿子就回来了。剧中有几次反复表现布鞋的镜头:在赛纳河的桥上露宿时,主人公拿出布鞋抚摸,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国朋友米歇尔去工地看望邓希贤时,他脚上的布鞋已经破得露出了小脚丫,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现,都轻轻拨动着观众的心扉,也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但这一切恰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将春衬托得无比美丽。
我们要学习邓前辈身上坚毅的性格,我们的心需要坚强!坚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气馁,需要有一种坚毅的信念来支持自己。当你遇挫折而沮丧的时候,当你遇到失败而伤心落泪的时候,当你因诱惑而跨越界限的时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那些在身边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因为具有坚忍不拔信念而获得成功的人们。相信吧!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成功的标靶不断挺进!
就在邓小平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一批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的先进青年,改变了他的命运。邓小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与其他党员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祖国贡献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现在腾飞的新中国靠的就是像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如果没有他们,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人活着,并非是为了吃穿,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精神文明和人生价值。我们要珍惜今天,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学习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志向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心灵的涤荡
摘要:笔者认为《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分成两个部分来,其一是该电影队邓小平同志早年在法兰西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及其高大形象在我们心中的成功建立,其二是该电影的现实意义,即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透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的革命党人的艰辛与执着,收获到的是当代大学生心灵的涤荡与升华。
在16岁的希贤眼里,没有乳臭未干之说,没有撒娇享受之辞,有的只是远走他乡、勤工俭学,有的只是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该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落后,列强欺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求救国之道,16岁的希贤同身边青年不远万里,赴法勤工俭学。没过多久,不幸接踵而至,钱没了,学不能上了,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天堂不再是天堂。毅力和执著,坚持与奋斗维系着他们的生存希望,挨饿受冻,露宿街头成了家常便饭,干苦力时活吹在脸上的雨丝也几乎化作泪痕,年幼而弱小的希贤扛住回家的诱惑,顶住外来的压力,在举目无亲,人情淡漠的国度里奋斗着并且过着最底层的生活。纵使有巴黎清扫工米歇尔分出一半工资的义气,可希贤还是悄然还给拮据的他,黯然离去。这个时期,广大留法中国学生思想混乱而活跃。海外先进青年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引领时代的潮头,在巴黎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邓希贤最早结识了革命青年聂荣臻,接着又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是陈独秀的儿子。随后在工厂打工时又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之后,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了周恩来等人,他们的出现,改变了邓希贤的人生命运。自此他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的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影片开头,在为希贤送行之际,他的母亲对年幼的心头肉依依不舍,拿出连夜赶出的三双鞋子并说道“穿坏了这三双鞋,你就回来了”欲问何时是归期,归期却是遥遥无期。奈何?世界动荡,国不安宁,总得有人能对国家负起责任,总得有人在乱世里奉献小我,成就大我。儿行千里母固然担忧,却又怎能阻止夫君培养孩子的决心?怎能阻止孩子那满腔报国的热情?又怎能去阻止国家希望的出现,民族未来的到来?离别回首的瞬间总是那么令人伤感,母亲眼角的泪痕让贤娃子永生难忘,几经折腾,谁也想不到那是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谁也想不到穿坏三十双、三百双鞋也换不回和母亲的一次见面,谁也想不到和母亲的永别居然是踏上赴法路的瞬间。中国的母亲总是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只愿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伟大而无私她们,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折腰。
“我会长大的。”带有四川腔的一句简单的话语,在电影里出现了不止一次,这是在异国他乡发自内心说出的坚定话语,蕴含了长大后力气大能战胜掰手腕对手米歇尔的决心,更蕴含了长大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领导革命、报效祖国的目标。老一辈革命党人总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艰苦中收获自信乐观,在贫困中收获坚强伟大,他们在浪漫的国度里上演旧中国孩子不平凡的灵魂的艰辛与果敢,在艰苦的岁月里锻造出一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或许真的是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老一辈革命党人经历的苦难与不幸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无法企及的,试想,如果叫我们现在远走异国他乡,叫我们没有生活来源走出国门,我们愿意吗?我们有能力养活自己吗?我们有露宿街头的勇气吗?我们露宿街头的同时又还会想到我们的祖国吗?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以简单的“no”回应。或许是经历不同,我们出生的不是乱世,而是和谐社会,我们成长在革命党人用鲜血堆积好的天堂里,享受着,也在淡忘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我们有时间看庭前花开花落,有时间看天上云卷云舒,不用为生计担心,不用为生活担忧。我们安逸着,却忘了一些我们不该忘的。经典的电影总能发人深省,让人有心灵的震撼,从这部讲述伟人小平的留法生活的《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确实应该反思自己,尚且不说我们应该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去报效祖国,也不谈我们应该每天要有怎样的行动力去让我们的梦想实现,且从当今大学生的自杀事件说起。
当今大学生自杀事件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没过多久总会有听说大学生自杀了,或服毒,或跳楼,或为情所困,或为家庭不幸,社会上的人总会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这一点,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体制研究者,我们无从去评价。可是我们可以回想自身,是否是我们在挫折面前,不自主地放大痛苦了呢?是否是我们沉溺于自己的不幸,走不出来呢?是否是我们去和身边的同学攀比幸福和财富了呢?那些伟人在举目无亲的海外扛着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货物的时候,在异国他乡露宿街头、无家可归的时候,在强者面前不愿卑躬屈膝的时候,年幼的他们经受着最无助的煎熬,而我们在这个年龄时,又在思考些什么呢?自己的外貌?还是其他一些肤浅的东西?如果我们有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向目标靠近,我们还会有时间有空闲去思考自杀吗?纵使他们很累,可是他们从来不说他们累了,我们总说以老一辈为榜样,可是我们却像即将凋谢的花朵,那般无精打采。他们的青春,经历了蜕变,破茧成蝶,幸福地在世界各地飞翔。站在高校的平台上,我们有能力实现我们五彩缤纷的梦,轻生是一个多么不堪一击的词语,在目标和行动面前早已被击地粉碎。
《我的法兰西岁月》这篇励志电影,对我们的视觉而言,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生活的发现,对内心而言,是一次灵魂和心灵的涤荡。“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他们自己奋斗来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伟人。平凡的小平,经过命运的磨砺,让他拥有一颗坚毅伟大的心。谁说平凡的我们只能选择平凡的生活?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是都是自己命运舞台的一号演员,从早到晚录制一天的追梦历程,让我们跟着脚本朝自己梦想的目标不断走去,那里花儿开,那里满是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
----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无疑置否,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为祖国的振兴作出了感天泣地的不朽勋章,成为万人景仰的人物。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6岁的邓希贤,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忱,历尽艰辛越过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谁又能想到没过多久,他就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无望,举目无亲。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苦难的深渊。几经周折,机会终于降临!商店的老板同意让他们扮演小丑招揽生意,一个同伴留下了,邓希贤和另一个同伴却义无返顾地走了。他们挺着坚硬笔直的脊梁走了,在生存与尊严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前途茫茫,心路茫茫,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对于年仅16岁的孩子在人情淡漠的异国他乡讲骨气,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勇气,这势不可挡的勇气,就来源于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爱国深情。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米歇尔,也结识了革命青年聂荣臻,接着又在巴黎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延年和陈乔年,随后又在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不久,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了周恩来,并从此建立了动人的友情。
有一天,邓希贤和外国人比掰手腕,虽然他竭尽全力,但还是输了。然而使人惊讶的是,邓希贤不但不气馁,反而充满自信地说:“我会成长的!”短短五个字,却比任何豪言壮语更富感染力,同时也激励着邓希贤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也被牢记在我们观众的心中,继续鼓励那些力争上游、不凡平凡的灵魂。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贫困交加的旧中国走来的孩子却能如此地坚强自信乐观。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共。后来邓希贤改名为邓小平。其实,邓小平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法兰西的日子,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前途茫茫。可是,命运的跌宕起伏并没有让他失去信心。他以一颗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心逐渐成长。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伟人,也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小人。关键在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新中国第二代领袖的邓小平曾说过:“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因为残酷的现实,会锻炼出一颗饱受磨难,却永不弃的心。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才会成就一个伟大的人。邓小平,本是一位平凡的人,命运的磨砺,让他拥有一颗坚毅伟大的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气馁,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坚毅的心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第四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我的的法兰西岁月》主要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历时5年艰辛而辉煌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明白了邓小平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为祖国的振兴作出了感天动地的不朽勋章,成为万人景仰的人物,我的心中便被牵动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邓小平爷爷的那种永不言弃,事事留心,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宁愿牺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伟人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我要学习邓小平爷爷那样 做个对事有心的人,让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
正因为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邓小平不屈的性格。就在巴黎留学的过程中,他经受了命运的考验:法国政府停止了对他们这批留学生的资助,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没有希望,举目无亲,而陷入了绝境。但小平没有向困难屈服,他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向命运挑战。就算自己的生活困难,还拿自己打工挣来的工钱来资助法国的工人。看到这里,我被小平那不向命运低头的毅力和热心助人的行为深受感动。在小平陷入绝境这期间,他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我会长大的!”。这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的话语,激励着小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也被牢记在我们观众的心中,继续鼓励那些力争上游、不甘平凡的灵魂。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无法强大起来,当时的政府又都是卖国的政府,中国在外人眼里只是一只无用的小蚂蚁。想到这,我已愤愤不平地想发言了,如果要让中国强大起来的话,必须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邓希贤爷爷的道德思想,努力奋斗,让中国强大起来,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
第五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在毛概课上,我第一次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之后有很多感想,不吐不快。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邓小平爷爷青年时期在法兰西留学时的事迹。20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求救国之道,十六岁的邓希贤(邓小平青年时名字)满怀一腔热忱,不远万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当时,邓爷爷由于没有钱而生活的很艰苦,这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基础。在此期间,邓希贤不但先后结识了聂荣臻、周恩来等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投入到了救国图存的职业中。
在法国期间少年邓小平和同学们经受了命运的考验:不但法国政府停止了援助,他们找工作也十分艰苦。但小平没有向困难屈服,他以自己的毅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著向命运挑战。在小平陷入绝境这期间,他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我会长大的!”。这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的话语,激励着小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随着这句话,希贤逐渐长大了中国共产党也步入正轨了。“我会长大的”,这是一句宣言,是少年邓小平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关于自己的宣言。虽然当时我们弱、小、受欺负,但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长大的”。就像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只
沉睡的雄狮”一样,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醒来,那样整个世界都会震惊。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就是当时先“醒”过来的人,他们先知先觉,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通过这句宣言,我感受到了青年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勇于挑战、充满自信的朝气。是的,胜利者是拥有胜利心态的人。
后来,少年邓小平结识当时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陈毅、蔡畅等其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集会上,周恩来两度说起“为中华而崛起”,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心中都会一颤,是呀,这就是周恩来总理一生的追求呀。“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显示了,不但是周恩来总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追求,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少年邓小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到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一系列斗争这也激励了我,我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之崛起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有了这句话作为信念,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举起而奋斗的,我知道了中华之崛起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目标。是的,我们要为中华之举起而奋斗。
后来,由于组织革命斗争,青年邓小平被迫离开了法国,火车上,画外音提示当时他想的终究有一天法国会铺着红地毯迎接他的到来。若干年后,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踏着红地毯访问了法国。这一意料之中有情理之外的事件让我感受到了邓小平的自信。我明白了,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梦想,只要跟着中国中产党的正确路线,“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终究会实现的。
生活在今天的不断崛起的中国,我们依然面对着国内国外众多的挑战,通过《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我知道我应该紧紧跟随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当中去。虽然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力量还很单薄,但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B1009
专业统计学
姓名蔡逸
学号1113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