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20140623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法律责任
2、权利义务
3、内容
4、规范作用
5、时间效力、空间效力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A
5、D
6、C
7、A
8、A
9、B
10、B
11、B
12、A
13、B
14、A
15、C
16、D
17、A
18、D
19、C 20、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四、名词解释
1、权利:是人们根据法律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或某种利益的资格。
2、制定法:它是指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正式的程序,并且用成文的形式(条文)所表达的规范性文件。现在大我数国家的法律都以制定法为其主要渊源。
3、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时分类的一种方法。主要分为大陆法系、英国法系等。
4、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法律后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性的,另一类是否定性的。
5、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7、立法解释——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我国宪法规定,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8、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9、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10、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
11、法律——是指由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3、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对社会最终产生的影响。
13、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4、法学:法学是以研究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法?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制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法律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 3)法律的内容体现国家意志性; 4)法律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发生作用; 5)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2、简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答:
1、产生方式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调整的领域不同。
4、实施的保证不同。
3、什么是法律规范?它有哪些特征?
答: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它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意志性。法律规范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宣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态度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态度。
2)概括性。法律规范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是对同一类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抽象概括,而非就个人、个别事件所作的专门性规定。
3)可预测性。法律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模式和方向,人们依据法律规范可以预测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在法律上的后果。
4、简述法的概念和作用
答: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政治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对人的行为的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包括法的政治统治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法律的本质:A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B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集中了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C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D国家意志的内容如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6、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A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其中包括违法行为、违法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C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D违法的主观要性,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轻罪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如下的特点:A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B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C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8、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2)内容。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9、法的历史类型的种类有哪些?
答:按照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10、法律解释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哪些种类
答:一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法律效力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通常分为立法解释、司法 解释、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二根据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可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三根据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11、简答两大法系的的区别?
答:
一、法律渊源不同: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法的分类不同:主要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
三、立法技术不同;
四、议论程序和判决形式不同: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纠问式,法官居于主导地位,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对抗式。
12、什么是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及原则:
答:法律的适用 即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动。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六、论述题
1、试述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答:一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一般特点:①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法仅仅在特定场合作为制定法的补充形式,司法判例不是法的渊源;②法律规范制定机关和规范性文件的多样性;③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别行政区法,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久法的渊源的例外情况,在特定区域长期存在。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分类: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⑤规章⑥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司法领域,“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是: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第二,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在诉讼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享有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第四,对任何组织或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3、试述我国法律部门划分标准和分类?
答: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对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凡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主要法律部门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议论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婚姻法、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
4、论述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党和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党与国家的关系。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A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社会主义法律正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应该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法律要是离开党的政策的指导就会走偏方向的。B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1)由于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这就便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解、遵守和执行党的政策。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3)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还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C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简答)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二者的区别在于: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 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3)党的政策更多地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5、试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答:(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七、案例分析
1、应该适用我国我国法律。因为按照法的地域效力原则,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所有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均应适用我国法律。
2、此案应适用A国法律。因为按照法的效力原则里的地域效力的规定,A国的远洋货轮属于A国的领土,此案件视为发生在A国领土上,故应适用A国法律。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填空题
1、执法必严
2、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三、判断题
1、错
四、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答:(1)有法可依。要有完备的法律可供遵循,这是对制定法律作出的要求。(2)有法必依。不仅要由足够数量的法律、法规供人们遵循,而且还要求法律、法规本身能够真正体现广大人们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便于人们和遵守。(3)执法必严。执法必须严格、严肃、严明,准确无误地实施法律。这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要求。(4)违法必究。一切违法犯罪分子都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法外特权,逃避法律制 裁。
2、简答依法治国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看法。
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基本治国方略,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依法治国的定义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这一新的治国方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
1、实行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3、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评析: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治国方略,我们要切实、积极履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试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答: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第三章 宪法
一、填空 1、18周岁
2、四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人身自由权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人民法院
7、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8、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D
7、D
8、A
9、C
10、D
11、D
12、B
13、B
14、C
15、C
16、A
17、B
18、D
19、B 20、D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错
8、对
9、错
10、错
四、名词解释
1、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
3、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4、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
5、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有机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和.6、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充分全面地反映我们国家的人民民主政权的阶级本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凭借其拥有的权力,建立包括立法制度在内的各种各样制度,成为其他各项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且其他国家机关均由人大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2、简述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5)监督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7)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8)特定人的权利。
3、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 答案: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
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监督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 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特定人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 广泛性 现实性平等性 一致性
4、我国的国体: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3)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4)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征。
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看,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从其拥有权力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代表人民全权先例权力的机关。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A凡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实行区域自治。B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负责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其他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E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自治权。F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自治机关是受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7、简答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①选举权普通性原则②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③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④差额选举原则⑤无记名投票原则
8、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人事任免权;重大问题决定权;监督权;罢免权;其他权力。
9、简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答:依据立法法对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规定,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法律的创制即立法过程便告终结。
六、论述题
1、我国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表现在哪里?
答:我国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表现在:
1)公民在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第一,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地受到司法保护。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要以恰当的法律程序,以同样的标准对于公民权利案件给予同样的裁判。
2、试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
答:性质和地位: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先例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职权:第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第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第四最高监督权。第五决定国家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职权。第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3、试述国体政体是什么。
答: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它表现为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哪些阶级和阶层是统治者的同盟军等。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体系。现代政体形式主要有君主制政体和共和制政体。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宜我国的国体和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具有如下的优越性: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1)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业的管理,有权向政府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2)人民代表本身也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人民真正的公仆。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它作出决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的监督。即"议行合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凡属全国性的,都由中央决定。凡属地方性的问题,应由地方处理。这样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5、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答:第一,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如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 所规定的这些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普通法律的内容则只是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行为规范.第二,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宪法是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础。宪法所规定的原则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国家的日常立法活动必须依照宪法规定的原则进行。宪法通常称为“母法”,普通法为“子法”.其次,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无效,必须修改或废除。最后,一切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第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为保持它的稳定,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普通法律要严格。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其他法律和议案,只需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七、案例分析
1.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的内部规定及其依其规定对王云所采取的措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是违法的。特别是企业作出的“夫妇双方男方辞职,女方也须一同调离或辞职”的规定,是完全非法的,严重侵犯了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劳动权,剥夺了王云的劳动就业权。
2.职工成立工会的要求是合法的,医院和二轻局领导的行为侵犯了职工的宪法权利,违反了公民的结社自由的宪法规定。
职工要求成立工会既是宪法权利,又符合工会法,被某些手中拥有权力的人视为“非法”,并扣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帽子,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20年后,是令人感到悲哀和不可思议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第四章 行政法
一、填空
1、行政法律规范
2、国家行政机关
3、行政主体
4、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C
5、D
6、C
7、B
8、A
9、C
10、C
11、C
12、A
13、B
14、C
三、判断题
1、错
四、名词解释
1.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就特定事项依职权作出的能够直接引起相对人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
2、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主管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4、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5、行政决定——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针对特定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6、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7、行政——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8、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设立、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9、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不仅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而且应当符合法律宗旨,做到客观、适当、公正、符合理性。
10、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五、简答题
1、简述我国行政行为的种类
答:行政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行政立法行为;(2)行政许可行为;(3)行政处罚行为;(4)行政强制执行行为;(5)行政裁决行为;(6)行政复议行为。
2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A法定原则。即要有明文规定,要在其职权范围内,行政处罚法规定外的单位不能处罚,行政机关进行处罚时要守法等。B公正、公开原则。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如当事人有知情权等。E监督制约原则。
3、行政法的特征?(1)行政法是公法(2)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综合(3)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4)行政法既是控制法又是保障法。
4、行政复议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是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主持的活动。2以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3以合法性和合理性(适当性)为审查标准4以书面审理方式为主要方式5由行政相对人主动申请6是一种法定的程序性活动。
5、国家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由有权作出行政措施的机关在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内作出,(2)所作出的行政措施必须明确、可能、合法、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3)作出的行政措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方式。
6、什么叫行政法?它所调整的关系有哪些?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第一: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
第三: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
第四: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7、什么是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第二: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
第三: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第四:必须答合法定形式。
8、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警告。
第二:罚款
第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第四:责令停产停业。
第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吊销执照。
第六:行政拘留。
第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9、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有哪些?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第二:权力机关的监督。
第三:人民政协的监督。
第四:司法机关的监督。
第五: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第六:社会的监督。
10、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答: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六、案例分析
1、答:(1)陈某可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何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一,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海关处理的案件不服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行政诉讼法》还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三,行政诉讼法还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和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海关总署所在地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被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2)陈某应以海关总署为被告。因为《行政复议法》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陈某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海关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海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先向做出决定的行政机关或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陈某可以向上海市 中级人民法院或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诉讼。陈某应以上海市海关为被告。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
2、答:(1)没有,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因此,铁路运输法院对此没有管辖权。(2)错误。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所以,市公安局口头提出异议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五章 民法
一、填空
1、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2、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
3、委托
4、合同
5、要约和承诺
6、肖像权
7、两年 8、20万元
9、使用、处分
10、留置权
11、民事行为
12、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C
5、C
6、D
7、A
8、C
9、C
10、D
11、C
12、D
13、C
14、C
15、D
16、A
17、D
18、B
19、A 20、D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11、错
12、错
四、名词解释
1、合同——又称契约,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物权:是指法律所确认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权益的权利。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4、债 :指特定当事人之间以一定给付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5、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6、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7、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8、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不具备有效成立的要件因而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9、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0、按份共有——是指多数人各按其应有的份额或比例,对同一项财产拥有所有权的情况。
11、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12、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13、保证——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14、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的为定金。
15、不当得利——凡无法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此种得利,即为不当得利。
16、无因管理——又可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17、代理——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18、所有权——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9、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0、违约责任——是指合同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五、简答题
1、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意思自治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
2、法人设立的条件:A法人必须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C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代理的法律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法律特征为A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B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C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5、所有权的法律特征:A它是一种绝对权。权利主体实现自己的权利,并不需要他人的职权作为的配合。B它是一种对世权。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C它是一种排他权。D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6、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A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B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凡未经权利享有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任何人均不得使用他人的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C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D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7、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A行为的违法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不违法,即无民事责任可言。B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C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D行为人有过错。所谓行为人的过错,即行为人为不法行为时存在故意或过失。
8、不当得利的成立的条件
答:不当得得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不当得利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A一方受益;B一方获益的同时,他方遭受损失;C一方受益与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D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依据。
9、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 答:(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 一定的客体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有哪些?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2)其效力状态有: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11、简答人格权具体表现为哪些权利。
答:
一、生命权;
二、健康权;
三、姓名权和名称权;
四、肖像权;
五、名誉权;
六、荣誉权;
七、隐私权。
12、有效的承诺,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相一致,但对非实质性的内容作出更改,可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13、简述我国合同的担保形式。答:(1)保证
保证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2)定金
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的为定金。(3)抵押权
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即为抵押。(4)质权
质权又称质押。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5)留置
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对方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债权人得留置其财产,并依照法律规定以留置的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平等原则。其含义包括:第一,民事主体资格平等;第二,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第三,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第四,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2)自愿原则。其含义包括:第一,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第二,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承担责任。
3)公平原则。其含义包括:第一,民法在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上,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第二,民事主体在各类民事活动中贯彻公平原则;第,三法官办案,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应依公平原则作出裁判。
4)诚实信用原则。其含义包括:第一,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诚实并不欺诈;第二,民事主体在履行义务时,守信用并自觉;第三,法院可根据该原则作出司法解释、弥补法律的漏洞,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试述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各种情形。
答:
1、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权的民事责任。
2、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民事责任。
3、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4、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5、因公共场所施工所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6、建筑物等塌落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7、因动物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8、无民事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9、对造成的损害当事人都无过错的民事责任。
3、试述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被撤销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答:
1、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在宣告死亡期间依法进行的民事行为,他人不得主张无效;
2、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法继承其财产的公民和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已不存在的,因予适当补偿。
3、第三人合法取得的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的财产,可以不予返还。
4、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5、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该收养关系受法律保护,被宣告死亡人不得以未经其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6、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4、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答:民事法律和为的成立具备以下条件:要有行为人;要有意思表示;要有可能或确定的内容;当事人约定的特殊条件。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一定全部发生法律效力,且将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一般有效要件和特殊有效要件。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同时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公民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单独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之年龄、智力状况相当的法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不能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其监护人代理。对不夫而言,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一致的,法人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超越法律和章程的范围。
5、试述诉讼时效的特征及种类。
答:特点:
1、诉讼时效以权利人未在时效期限届满前行使其法定权利为前提;
2、诉讼时效届满只是丧失权利人的胜诉权,并不消灭其实体权利,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自愿履行的,权利人依然可以受领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3、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种类:
一、普通诉讼时效;
二、特殊诉讼时效。
6、代理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答:(1)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为法律行为。无代理权或超越代理权所为的行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谓,但属于无权代理,不能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被代理人的 利益为法律行为。如果行为人基于他与本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为了本人的利益,而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行为的后果转移给本人,并不能构成代理。(3)代理人独立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在到定代理行为能够成立时,即要看代理人是否有行为能力,也要看他的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4)代理所产生的权利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即代理行为的后果自始便对被代理人发生。
七、案例分析
1、答:本案中李某对该房屋不具有所有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动产所有权以登记为成立要件,本案中李某虽然交付了价款,但是没有进行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在法律上是不承认其所有权的,所以,李某对该房屋不具有所有权。
2、2、(1)格式条款
(2)答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该条款本身排除了洗衣店的一方的责任,加重了小吴的责任。
(3)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双方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候,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3、答:有效。因为:公民因年龄和智力发育的不同以及精神是否健全,可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三种。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给乙5元钱,乙摸得价值20万元的大奖的行为是与其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因而是有效的。
4、(1)答:甲的父母有法定义务向乙偿还1000元钱。理由:
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为17岁的高中生,其可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其无生活来源,其父母有义务为其偿还。(2)答: 无法定义务。理由:
民法通则规定,l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甲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其可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其父母无法定义务为其偿还。
5、王某的想法是错误的。该案涉及的知识点为诉讼时效中断。所谓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发生法定事由,使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限统归无效,时效期间从中断之时起重新计算。法定事由包括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种情况。因200 1年6月,陈某再次向王某要钱,使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限统归无效,时效期间从中断之时即200 1年6月起重新计算。
6、答:确认该合同无效。各自承担责任。其理由如下:
(1)土产公司应当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经营彩电是超经营范围的,它和百货公司间的合同无效。
(2)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 方。本案百货 公司应返还给土产公司5 0台彩电,如果已出卖,应返还相应的货款。
(3)土产公司超过经营范围经营彩电有过错;百货公司与超过经营范围的土产公司订立购买彩电的合同也有过错。它们进行的是双方都有过错的民事行为,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分别承担经济损失中与其责任相适应的份额。
7、该论文的著作权属于教师郭甲所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的享有是从作品完成时起,而不是从作品发表时起。
8、、按照我国商标法规定,本案中甲厂为侵权人。因为我国商标法规定的是注册在先的原则,只有注册商标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第六章 商法
一、填空
1、有限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B
5、D
6、B
7、B
8、D
9、三、名词解释
1、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4、票据行为——是指票据法上规定的,能引起票据上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要式法律行为,它是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化的法律事实。
5、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6、商法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1)公司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构成);(2)董事会;(3)经理;(4)公司监事会
2、票据的特征?
第一: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第二:票据是一种设权证券。
第三:票据是货币证券。
第四:票据是要式证券。
第五:票据是无因证券。
第六:票据是流通证券。
第七:票据是文义证券。
3、什么叫票据法及其特征有哪些?
答:票据法是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1)强行性(2)技术性(3)固定性(4)国际性
4、简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内含。
答:(1)按照商法的表现和存在形式,可有形式和实质两种意义上的商法的划分。
(2)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所制定的商法典及相关的单行法。(3)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调整商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由民商分立国家的商法典及相关单行法和民商合一国家包括在民法典和商事单行法中的商法规范构成。
五、案例分析
1、答(1)合同未成立。因甲公司未在合同上签字和加盖公章。
(2)甲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甲公司要求终止与乙工厂的合作是一种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责任发生在双方订立合同的过程之中。
(3)甲公司应当赔偿乙工厂损失(或乙工厂可以要求甲公司赔偿损失)。因为乙工厂的损失属于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信赖利益的损失。甲公司因缔约过失致对方损失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七章 婚姻法和继承法
一、填空
1、直系血亲、三代以内 2、22周岁、20周岁
3、重大过错
4、探望子女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D
5、B
6、D
7、B
8、D
9、C
10、D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错
10、错
四、名词解释
1、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2、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进行联系。
3、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中了常见的现象。它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或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4、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依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继承方式。
5、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五、简答题
1、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A男女平等原则。B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C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D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E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婚姻法中对无效婚姻的规定
答:我国婚姻法中设立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两种效力形态。
无效婚姻是指不符合结婚的实质条件的男女两性结合,在法律上不具有合法效力的婚姻。《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A重婚的;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C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D未到法定婚龄的。”无效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之间不产生夫妻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除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外,按共同共有处理。当事人所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
3、婚姻法中对可撤消婚姻的规定
可撤销婚姻是指已成立的婚姻关系,因欠缺结婚的真实意思,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可行使撤销权的婚姻。《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可撤销婚姻在撤销前,其婚姻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被撤销则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4、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的?
答:(1)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限于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2)配偶、子女和父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如果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赌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5、继承人在哪些情形下丧失继承权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6、简述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与构成要件(1)法定情形
一方有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行为(2)构成要件
一方有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行为;离婚损害赔偿以 离婚为原因,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得提起;受害方受到损害。损害包括精神损害、人身伤 害和物质损害;请求方无过错
7、简述遗嘱的有效条件
(1)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单方法律行为(4)财产必须合法(5)要式法律行为(6)遗嘱内容必须合法
六、案例分析
1、(1)法定继承中如果有继承权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谁死于后的,应 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应推定长辈先死。
(2)甲先死,甲的遗产原则上由其四个儿子均等继承。乙继承的一份,乙妻得 3/4,乙子 得 1/4。(3)乙先死,由乙代位继承其父应继承甲遗产的份额。然后由乙妻和乙子均等分配乙的遗 产,各得 1/2。
2、答:不能。因为:在我国婚姻法中,禁止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亲结婚。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则包括表兄弟姐妹。本案中,小刚与小华为舅表兄妹,属于法律禁止结婚的近亲,所以婚姻登记部门能不能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
3、(1)不合法。因刘某和姜某为姨表兄妹,属具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情形。
(2)刘某的诉讼请求能得到支持。该婚姻关系系无效婚姻,应由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4、(1)遗嘱是无效的,因为李四在遗嘱中处分了妻子的财产。
(2)按法定继承来处理。首先把5万元分给配偶一半,其余的2.5万元为李四的遗产,法定继承人有其妻、其母、儿子甲、女儿乙,还要为未出生的胎儿保留必要的份额,因此遗产分为5分,每份5000元。
第八章 经济法
一、填空
1、新设合并
2、董事会、监事会
3、发起设立、募集设立
4、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A
7、A
8、D
9、A
10、C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四、名词解释
1、知情权——又可称为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者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2、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3、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简答题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侵权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各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一、民事责任:依照《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经营者对一定的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支付违约金等。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侵权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和《产品质量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侵权者应承担相 应的行政责任,其形式有: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三、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千万消费者或他人人身伤亡,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的条件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 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公司的住所。
4、简述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
发起人符合法定的人数;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份的发行、筹 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发起人制订公司的章程;有公司的名称和合法的组织机构;有公司的 住所。
5、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衡协调原则。
第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第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6、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第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第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第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第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案例分析
1、该食品店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是较为严格的责任,生产者、销售者只要从事销售产品的活动,就必须遵守其义务,而不能自动免除其义务。因此,销售者不能因告知或明示行为,宣布为自己免责,或通过其他途径企图使自己免除产品质量责任,那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食品店虽然已告知了食品系过期货,但根据法律,根本不应再销售该批货物。其销售过期变质食品行为已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应承担法律责任。
2、(1)该纳税人的行为是逃避追缴欠税的行为
(2)税务机关应追缴该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和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1)某宾馆不能单方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为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某宾馆与李某约定不得结婚的条款因违反法律规
定,是无效条款,合同应继续履行。
(2)某宾馆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禁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违反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禁止性条款的规定,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某宾馆应退还李某的抵押金。
第九章 社会法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B
二、名词解释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2.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维持劳动者及平均供养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限额的劳动报酬。
3.标准工时指法定的,正常情况下一般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
4.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有劳动愿望、劳动能力、人身自由,可以从事职业劳动的自然人。
5.劳务派遣指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三、简答题
1.一般延长工时:条件限制:因生产经营需要;程序限制: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时间限制:一般每日超过1小时; 特殊情形延长工时条件限制: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条件下。时间限制:特殊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工资支付: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2.主体不同。集体合同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主体是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签订方式不同。前者谈判,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须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公布才能生效;后者由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在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即可生效;目的不同。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是为确立劳动关系而设定整体上的劳动标准。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具体的劳动关系;内容不同: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可能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也可能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个方面;劳动合同规定劳动者个人劳动条件以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一般包括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效力不同。集体合同对签订合同的单个用人单位或全体用人单位,以及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都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对单个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法律效力。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效力,集体合同具有支配其所代表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内容的效力。集体合同的标准是关于劳动者权益的最低标准,劳动合同的规定只能比集体合同高,低于集体合同的部分无效(在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发生冲突时,劳动合同的相应条款无效;违约责任不同。违反集体合同之后,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与签订集体合同的主体可能会有区别,而且在工人违反集体合同时,用人单位也不能解除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一方违约,可能会导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赔偿责任的产生。3.可以协商解决,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也可以直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也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起诉前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协商与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争议诉讼所产生的裁判,具有当然的强制执行力。
四、案例分析
1、①赵某、钱某、李某与厂方发生的争议。
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方式解决。其中协商、调解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起诉前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
③协商与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争议诉讼所产生的裁判,具有当然的强制执行力。
2、(1)仲裁委员会应确认机械厂解除劳动合同有效。因符合《劳动法》第26条。
(2)机械厂应给陆某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增加医疗补助费。根据《劳动法》第28条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六条规定:劳动者患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
第十章 刑法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A
5、A
6、B
7、A
8、B
9、B
10、C
11、C
12、B
13、B
14、C
15、A
16、C
17、B
18、A
19、D 20、B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2、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依照刑法规定,一个人对其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4、-刑事责任能力——简称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对其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亦即一个人辩认和控制其行为的能力。
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7、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8、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12、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有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13、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14、-附加刑——是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适用也能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
15、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16、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17、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8、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9、-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20、缓刑——是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在此期限内如果无新罪、无漏罪、无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21、减刑——是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22、追诉时效——是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四、简答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A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C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犯罪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A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单纯的思想活动不能构成犯罪。这一特征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B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违法行为多种多样,并非都是犯罪,只有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C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紧急避险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C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D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4、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A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在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B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都是指向同一犯罪目标。C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5、刑罚具有的特征:A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刑罚的强制性的严厉程度,是其他任何强制方法所不及的。B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不包括违法犯罪分子。C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6、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答:《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合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据此,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A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现实存在的;B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C对象条件,即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正当防卫;D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E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7、简述犯罪构成的要件。
答(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主要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3)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4)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
8、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
第一: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第五: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9、什么叫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哪些要件?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10、什么叫刑罚?其特征有哪些?
答: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其特征有:
第一: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第三: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1、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的条件。答:依照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五、案例分析
1、答:.(1)A已经点燃了火,即已着手实施犯罪,所以不属于犯罪预备。
2)A把火熄灭,是由于怕被人发现达不到犯罪追求的结果,并非自动放弃犯罪,所以不属于犯罪中止。(3)A已经着手犯罪,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所以构成犯罪未遂。(4)A的放火行为没有得逞,没有达到预期烧毁仓库的目的,所以不属犯罪既遂
2、(1)答:
自首行为。因为:根据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虽非自动投案,但是他们如果如实地供述了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对于此种供述也视为自首。(2)答:
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罪自新的具体表现,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本案中对甲盗窃手机的行为应减轻处罚。
3答:属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另一种是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下毒后,见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主动阻止了乙死亡这一罪结果的发生。
4、(1)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得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构成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2)答:构成紧急避险。理由:
甲的行为符合上述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故属于紧急避险。
5、乙的主观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乙初学驾车,已经预见到可能碰到他人或车辆,但由于自信技术过硬,能够避免危害结果从而造成了交通肇事,因此,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6、江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江某在下坡前卸下一部分货,说明江某已经预见到,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下坡可能会产生危害结果。但因其自恃有多年的货运经验,又熟悉道路,轻信在卸下一部分货后,凭借自己的技术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撞伤行人。因而,江某在主观上有过失,符合刑法第235条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7、钱某、赵某二人属于共同犯罪,构成盗窃罪。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
钱某、赵某二人有共同的盗窃故意,又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但放火行为是钱某在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临时起意,由钱某独自实施的;赵某没有放火的故意,也没有实施放火的行为。因而,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C
5、A
6、A
7、D
8、D
9、C
10、B
二、判断题
1、错
三、名词解释
1、反诉——是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2、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3、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4、诉讼——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解决具体争讼的全部活动。
5、回避制度——指承办案件的有关人员因与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诉讼活动的制度。
6、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一种审级制度。
7、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交由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制度。
8、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9、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10、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11、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12、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四、简答题
1、两审终审的意义和目的?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其意义在于,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是为了及时纠正第一审判决和裁定的错误,使法律得到正确的适用,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致因审级过多而增加当事人的讼累和使案件久拖不决。
2、民事诉讼的依法调解原则
答:《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解原则。法院调解原则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人民浡审理民事案件,可以调解的尽量用调解方式结案,而不用判决;B调解要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需要当事人主动申请或同意法院适用调解,并且双方当事人要在自主协商的情况下达成一个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C调解如果不成的话,要及时判决,不能一味调解,久调不决。
3、诉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2)诉讼标的。是指需要通过法院审判予以解决的事项,也即所要解决的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3)诉讼理由。是指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的原因、事实和根据.4、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第二:辩论原则。
第三:调解原则。
第四:处分原则。
第五:检察监督原则。
第六:社会支持起诉原则.5、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第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第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第四: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
第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6、人民法院执行的终结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撤消申请。
第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
第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第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第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力。
第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它情形。
五、案例分析题
1、答:(1)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同时民事诉讼法还规定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本案中如果张某离开某市南区到某省某县某单位工作的时间未超过1年,则该离婚案件应由某市南区人民法院管辖,某市北区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至某市南区人民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张某离开的时间已超过1年,则有权受理该离婚案件的人民法院应是某省某县人民法院,某市北区人民法院的做法是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
(2)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本案中,某市南区人民法院和某县人民法院把案件再次移送的行为是违反《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
2、答:该案应由人民法院受理。因为虽然国泰公司在致函当地政府领导时提到有可能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但这只是国泰公司在考虑选择哪种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当度假村管委会向国泰公司表杀同意仲裁时,国泰公司没有接受。而且,双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前没有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因此,度假村管委会单方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机构无权受理。国泰公司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A
5、B
6、D
7、D
8、D
9、B
10、B
11、C
12、B
13、B
14、二、名词解释
1、行政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三、简答题
1、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由法律加以具体规定。人民法院只能主管法律规定由其主管的那一部分行政案件,法律未规定由其主管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B行政案件的涉及面广,种类很多,既不可能也不应当都由人民法院解决,因而需要实行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由法律具体地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C凡是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主管的行政案件,只要依法提起诉讼,就必须由人民法院管辖。
2、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A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恰当、合理,人民法院一般不予评判。B是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区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需要。确定具体行为是否恰当和合理,是属于行政权的范围。行为是否恰当,主要应由行政复议处理。C除非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3、简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不同: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均不相同。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控诉一方承担。在民事诉讼中,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而在行政诉讼中,则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之所以应由被告一方负举证责任,是由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的。行政诉讼法中还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答: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除一般原则外,还具有其特殊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A复议选择原则,是指提起行政诉讼之前是否要经过行政复议,可由相对人选择确定;B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即行政主全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之前,仍可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决定;C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5、行政诉讼的特征?
第一: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第二: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第三:行政机关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第四: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第五: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案件。
6、行政诉讼确定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原则有哪些?
第一:便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诉讼。
第二:便于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执行。
第三:有利于行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7、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第二:有明确被告。
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证据。
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四、案例分析
1、(1)本案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理由:行政拘留的执行是公安机关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的一部分,且拘留所也是依法成立并管理,故行政拘留的执行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在执行行政拘留过程中未依法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相应职责,或有违法管理情形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均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如造成当事人伤害、死亡或经济损失的,当事人还可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2)刘父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要看刘某是否成年、婚姻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
理由:如果刘某已成年且已婚(无论有无子女),其死亡后,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继承的顺序应是配偶、子女、父母......。刘父不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故此种情形下,刘父不具有提起行政诉讼的主体资格。如果刘某生前未成年或单身,刘父可以法定代理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主张刘某权利。这种情形下,刘父具有提起行政诉讼主体资格。
(3)如果确定刘父具有提起行政诉讼主体资格,应向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分局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理由:行政拘留所隶属广州市越秀公安分局的内设机构,不是独立执法机关,不具有被告主体资格。而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分局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依法具有独立执法资格,对外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答:1)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因为作为复议机关的市公安局改变了县公安局的具体行政行为
2)答:应向东区人民法院起诉,因为东城区是作为被告的市公安局住所地。
3、答:(1)1)可以提起行政诉讼;2)因为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4项规定,认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3)本案的被告是“市工商局”。
(2)答:本案应由B县人民法院管辖;
(3)答:县工商局拒绝颁发营业执照的行为属违法行政行为。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A
6、D
7、C
8、C
9、C
10、B
二、名词解释
1、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2、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3、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4、监视居住——是指公、检、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
5、逮捕——是以羁押的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6、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称为公诉。
7、自诉——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称为自诉。
8、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9、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11、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12、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13、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三、简答题
1、提起公诉应具备的三个条件:A犯罪事实已经查清。B证据确实、充分。C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特征
答: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五种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A拘传,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没有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方法。B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没有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侦查、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C监视居住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防止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或审判的顺利进行,责令其不得擅自刘镇武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进行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D拘留,刑事诉讼中的拘留通常称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性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E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一定的31 时间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
3、(刑事诉讼)开庭审判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1)开庭。这是法庭审理的开始。(2)法庭调查。这是法庭审理的中心环节。(3)法庭辩论。在调查事实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当庭进行辩论和反驳。(4)被告人最后陈述。被告人作最后陈述是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5)评议和宣判。宣告到决,一律公开。
4、证据的种类? 第一:物证、书证。第二:证人证言。第三:被害人陈述。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第五:鉴定结论。第六:勘验、检查笔录。第七:视听资料。
5、什么叫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应具备: 第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确实、充分。
第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
1、答:本案应由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审判。因为刘某和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属于一般刑事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首先应当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交人民检察院审查提起公诉,最后由人民法院审判。大王村和联防队均无权处理该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2、答:监狱管理机关应驳回了郑某的请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的规定,适用监外执行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适用监外执行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第二,上述罪犯必须具备下列情形之一:(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除外);(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本案中,郑某被判处无期徒刑,不属于可适用监外执行的对象;再者,郑某也不具备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定情形。因此,对于郑某的申请,应当予以驳回。
3、答: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不能以李某又犯新罪为由核准执行死刑。
《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有关规定,对贩毒死刑
案件,广东、云南两省高级人民法院有核准权)。据此规定,对于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罪犯,应当予以减刑。本案中,李某的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已满,应该及时减刑。李某在减刑前又犯罪是发生在两年的缓期执行期满以后,所以不能将其所犯新罪作为裁定或核准死刑的根据。
正确的做法应是:云南省高级法院先依法对李某予以减刑,然后对其所犯新罪故意伤害罪进行审判,如果新罪应判死刑的,方能执行死刑;如果新罪不应判死刑的,就应依据《刑法》第71条规定,把减刑后没有执行的刑罚和新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数罪并罚,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第十四章 国际法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C
6、A
7、D
8、D
9、B
10、D
11、B
12、B
13、A
14、D 15 C
16、D
17、A
18、D
二、判断题
1、错
三、名词解释
1、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2、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3、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4、国际法——也称国际公法,是国家在其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5、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6、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7、外交特权与豁免: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国际法?它有何特征?
答: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国际法所调整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第三: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主要*国家本身。
第四: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构成一个国家的四个要素:
第一:有定居的居民。
第二:有确定的领土。
第三:有一定的政权组织。
第四:具有主权。
3、国家的基本权利:
第一:独立权。
第二:平等权。
第三:管辖权。
第四:自保权。
4、什么叫国家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限制主权。
第二:赔偿。
第三:道歉。
第四: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5、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有:
第一:国际立法。
第二:国际条约。
第三:国际惯例
五、案例分析
1、答:本案是习惯法对自卫权的最权威宣示。在国际法上,自卫权是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宪章》第51条对此予以明文确认,它构成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一项合法例外。但是,行使自卫权必须按照国际法规定的条件进行。
2、答:(1)B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B公司在与A公司签订了合同之后,就应该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合同。B公司当然可以提出修改合同的建议,但是在A公司接受其修改合同的建议之前,原合同依旧对双方具有约束力。B公司无权以A公司不接受其修改合同的建议为由而“撤销合同”;B公司也无权以A公司以前均接受其修改合同的建议为由,而要求A公司此次一定要接受其修改合同的要求。在原合同依然有效的情况下,B公司拒绝按合同规定交付货物,构成违反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
(2)A公司10万美元的差价损失应完全得到赔偿。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对方当事人因其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在本案中如果B公司履行了合同义务,A公司就不会多花费10万美元来购买替代货物。因此,A公司多花费的10万美元就是因B公司违约所遭受的损失。
第二篇: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概述
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一战前后——应付战时物资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危机时期——解决危机和提供就业;二战后——市场公平竞争;当代——提供信息、引导和调控。这样经济法的不同侧面逐渐展开,经济法的体系日趋完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管理主体)
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市场主体)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国内市场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环境)
3,比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
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4,比较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涉及社会经济生活,都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不同点:根本不同在于调整的对象不同且立法本位不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立法本位是个体权利;经济法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立法本位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5,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1)经济法权利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被管理主体的权利。前者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组织实施权和纠纷违法处理权等;后者包括请求权、受偿权和自主经营权等。(2)经济法义务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义务和被管理主体的义务。前者包括完成管理任务的义务、发布信息的义务、依法管理和提高服务的义务等;后者包括纳税义务、服从经济管理义务等。
6,论述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广义的经济法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这是狭义的经济法;二是规范所有经济主体组织运行的、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本课程讨论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应限定在第一方面。但由于国家管理经济与经济主体组织运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本节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广义的经济法,而并未限定在狭义的经济法。
(1)市场主体法
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组织的公司企业法,以及规范经济管理主体组织和职权的行政法律。
(2)市场秩序维护法
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行为的法律。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应的经济管理规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制度,即狭义的经济法。
(3)社会经济调控法
主要是引导、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法
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制度等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范。
(5)纠纷解决程序法
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制度,来解决经济管理和交易过程中的纠纷。
第二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1,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其特征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其特征如下:(1)主体资格法定性
(2)主体行为特定性(3)主体的国家干预性
(4)主体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
2,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方式有哪些?(1)依法直接取得(2)依法登记取得
(3)参与国家干预关系直接取得 3,经济法主体有哪些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法主体作不同的分类。(1)干预与被干预主体
(2)决策主体、实施主体、活动主体、受特殊保护主体
4,经济法主体责任有哪些?(1)经济管理责任
(2)经济活动行为责任(3)财产或经济利益补偿责任(4)信誉责任
第三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1,简述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关系中行使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的当事人。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
(1)以管理主体的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经济管理主体和地方性经济管理主体
(2)以职权来源划分有: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的分支主体或派出机构(3)以行为内容划分有:经济管理决策主体、经济管理执行主体、经济管理监督主体(4)以经济管理具体工作划分有:宏观调控主体、专业经济管理主体、市场监督主体
2,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有哪些?
立法行为;执法行为;直接调整经济活动;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
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1)概念: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时享有的权利,简称经济职权。
(2)特征:专属性、社会性和强制性
4,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1)经济立法权
(2)经济行政执法权,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管理行政命令权、经济行政许可权、监督、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权等。
(3)经济行政指导权,该权力是适应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新型权利行使方式,对相对人无强制效力,主要方式是引导、规劝和提倡奖励等。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主体法律制度
1,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准入的条件有哪些?
(1)符合国家的鼓励、允许性规定;(2)符合国家的倡导性规定;
(3)具备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4)具备特定市场所要求的资格。
2,简述经济主体的工商注册登记程序
(1)事先准备需要提交的文件;
(2)名称预先核准;
(3)开设帐户、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4)将以上资料提交工商登记部门审核;(5)如获核准,发给营业执照;
(6)凭执照申请刻制公章、开设正式帐户、进行税务登记等;(7)开始营业活动。
3,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什么?主要法律规制有哪些?
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其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竞争行为,因而国家的法律规制主要是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参与竞争的秩序,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法律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和《反垄断法》等。
4,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破产的条件:主体必须是法人;实体条件是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除外情况,即一些特殊情况下,符合以上两条件的企业不必然破产。(2)破产程序:
第一,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但国企申请破产必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法院受理;
第三,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
第四,破产财产的清算和管理; 第五,清偿顺序:拨付破产费用、破产企业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破产企业拖欠税款、破产债权。
第五章 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法的一般原理
1,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1)竞争性
(2)自由性(3)公平性(4)规则性(5)信用性
2,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两者的划分标准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计划经济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
(2)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市场经济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力,但有时发生无序和混乱;计划经济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常常导致活力缺乏。
(3)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和阶段,应当综合两者的优势,使计划和市场机制有机协调,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3,市场经济有序进行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活动使资源流向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同时产生的竞争激励主体提高能力和商品品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活力和质量。(2)管理机关的引导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缺陷,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和决策准确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3)市场规则的约束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此语是对这一条件的高度概括。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关键的转折就是要从听命于权力的安排转向服从法律规则。
(4)社会的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的监督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巨大,因而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有赖于产生良性效果的社会环境,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法治的保障水平。
4,市场规制法的构成有哪些?
(1)市场竞争规制法
即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2)广告规制法
是对市场主体的宣传行为统一规范,主要由《广告法》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规定。
(3)价格规制法
价格的规范,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其他主体的公平竞争条件以及整体经济的宏观长远发展都有特殊意义。我国《价格法》是主要法律渊源。
(4)产品质量规制法(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六章 经济竞争法律制度
1,比较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正当竞争”一词源于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这一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文件,一般指违法诚实信用原则和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2)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 该界限取决于法律规定。一般各国相关法律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原则性描述来确定其与正当竞争的界限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比较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公平竞争是指竞争主体在地位和条件不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的竞争。有时不平等的地位和条件恰恰是主体通过竞争而逐渐获得的,如微软、可口可乐等著名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2)不正当竞争是指竞争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违法带来的优势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当然都是不公平竞争。
(3)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第一,主观不同:不正当竞争有违法的主观;而不公平竞争不一定有违法主观。第二,形成前提不同:不正当竞争前提是违法;不公平竞争前提不一定是违法。第三,后果不同: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不公平竞争不一定造成市场混乱,有些恰恰形成优胜劣汰。
第四,法律规制不同:不正当竞争必然被法律禁止;不公平竞争法律区别对待。
3,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1)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2)表现形式:回扣等。
(3)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4,简要说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因为都是反对市场中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制同规模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
是过度的竞争行为;反垄断法主要规制不同规模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是引发竞争不足的限制竞争行为。
5,列举经济垄断行为的类型?
协议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独家交易
6,广告竞争的准则有哪些?
(1)一般广告的准则:清楚、明白;真实、准确;不得利用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有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发布形式符合规定
(2)特殊广告的准则:药品与医疗器械广告的规则;农业广告的规则;烟草广告的规则;食品、酒类和化妆品广告的规则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简述产品与产品质量的概念
(1)产品: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范围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比通常意义上的“产品”范围小。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特征和性能之综合状况;产品质量法上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法定或约定的使用性能,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2,产品质量制度体系有哪些基本内容?
(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3)产品标准化制度;(4)产品计量制度;(5)产品质量检验制度;(6)产品质量检查制度;(7)产品质量表示制度;(8)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9)产品召回制度
3,辨析与产品质量问题相关概念:不合格、缺陷、瑕疵、不符合约定。
后三者都是“不合格”,因而不合格是一种对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的笼统的界定;缺陷主要是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是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瑕疵不影响产品质量只影响其价值;不符合约定主要指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的规定。
4,产品质量责任的种类有哪些?
违约责任——经营者只要违反约定即应承担责任;
三包责任——经营者对于影响使用的商品应当承担的维修、更换和退货的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因缺陷引致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5,我国标准体系包括哪些?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各自涵义是什么?
消法上的消费者主要指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权益是法律所确定的消费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2,简单回答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消法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学上——基于人权的保护;经济学——基于消费环节的重要性;法学——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弥补;社会学、管理学——社会体系的和谐发展。
3,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消法》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4,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5,消费争议解决途径有哪些?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4)向法院起诉。
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一般理论
1,简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定义:是指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对象加以综合计划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特征:主体是国家;规范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政策;调整方式多为引导和鼓励;立法本位具有社会整体性和综合性。
(3)地位:涉及社会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宏观经济调控法有哪些重要法律?
(1)计划法;(2)产业政策法;(3)财政、金融法;(4)对外经济发展法。其中,计划法是龙头,产业政策法是主体,财政金融等法提供杠杆机制保障。
3,制定统一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必要性何在?
(1)落实宪法的要求;
(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3)增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5)提供宏观调控质量
4,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颁布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律;(2)制定临时措施法;
(3)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4)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5)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纠偏。
第十章 计划与产业引导法律制度
1,什么是计划法,大致内容有哪些?
(1)概念: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计划法的内容:计划主体的地位职权、计划内容体系、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管理、计划责任等。
2,统计法及其内容是什么?
(1)统计法中的统计专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2)统计法是专门调整统计关系的法律规范。(3)主要内容:统计任务范围、管理体制、方法等
3,产业政策法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
(1)产业政策法是指产业政策为内容或者以保证产业政策实施为目的的法律规范。(2)产业政策法的性质:调整方式是政策性的,表现形式是法律规范;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的调控,是经济法的典型表现;
4,分析比较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关系。
(1)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2)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针对产业部门的规模比重和发展速度进行调整;(3)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针对地区经济的特点进行调控。在进行整体协调时必须同时考虑经济部门发展的要求和地区的优势相结合。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1,简述财政法概念和内容。
(1)概念:财政法指调整国家资金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等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2)内容:包括预算法、税法、国债法和财政监督法等。
2,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各指何内容?
(1)财政预算: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财政决算:是对财政收支情况的会计总结活动。
3,政府采购及其特征是什么?
(1)政府采购是政府为维持行政运行、实现公共目的,依法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或接受服务的行为。
(2)性质:财政支出行为具有公共性,应依法进行接受严格监督。
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有哪些,各自概念是什么?
(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所得税:是针对纳税主体的所得而征收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
(3)财产税:是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
(4)行为税:是正对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消费税、屠宰税等。
(5)资源税,是针对资源开发利用而征收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5,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金融立法主要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哪些?
(1)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价格欺诈行为:运用各种虚假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3)暴利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促进与管制法律制度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1)中国加入WTO获得的机遇:
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公平解决贸易争端的资格;获得各成员国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享有WTO组织成员的权利;促进国内经济政策完善(2)中国加入WTO受到的挑战:;关税降低义务;消除非关税壁垒的义务;降低市场准入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统一市场、制度接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义务
2,《对外贸易法》对外贸秩序维护规范的主要方面是哪些?(1)对外贸代理秩序的维护(2)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秩序的维护(3)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秩序的维护(4)反倾销、反补贴的竞争秩序维护(5)保证措施的采用。
3,涉外技术转让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涉外技术转让,即技术进出口,是指通过跨境贸易、投资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基本要求是在符合自由平等的民间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安全要求。
4,我国外商投资的新趋势及立法要求是什么?
(1)外商投资的新趋势:从组织形式看是由传统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到设立股份公司;从开办生产企业到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从绿地投资到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出现了外商设立创投公司、连锁经营以及以BOT形式涉足基础设施产业。
(2)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新的趋势进行立法准备,比如正在进行的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工作。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概述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各有哪些?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2)面临的问题: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2,我国劳动就业和安全保障的立法有哪些内容?
初步形成了《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生产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系。
3,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2)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弱势群体保护的制度体系。
第十四章 劳动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劳动就业的鼓励和促进政策有哪些方面?(1)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2)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鼓励政策
2,劳动就业基本制度有哪些方面?(1)劳动就业准入制度;(2)市场公平竞争制度;(3)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4)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3,劳动就业市场准入有哪些?
(1)劳动市场经营准入;(2)劳动市场的招聘准入;(3)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准入
4,劳动监察有哪些方式?
常规巡视;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备案审查;专项检查
5,简要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原则和程序。
调解原则是:自愿申请、及时调解;民主协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调解程序:申请——受理——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等。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1,简述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体系。
特征:强制性,即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社会性,即强调全民参与和针对全民;互济前提下的福利性,即通过社会主体筹集部分资金来共享保障;人道性,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简单列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经典传统型,特点是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负担;
(2)全面福利型,特点是国家以税收全面负担;(3)国家保障型,特点是国家和用人单位全部负担;(4)个人储蓄型,特点是国家不负担而由个人储蓄积累。
3,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社会保障组织体系;(2)社会保障权;(3)社会保障待遇;(4)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5)社会保障基金;(6)社会保障管理;(7)社会保障监督。
4,社会保险具体制度包括的内容?
(1)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2)失业保险制度即国家通过建立基金对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3)医疗保险制度即在人们需要医疗时,由国家给予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制度即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针对农村成员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章 经济纷争处理法律制度
1,论述经济纷争的特点
主要是要与民商事纠纷区别开来。
(1)发生的领域和原因不同:经济纷争发生在国家经济干预领域,因有关主体行为不符合国家干预经济目标而起;民商事纠纷发生在民商事活动领域,因平等交易主体间利益受损而起;
(2)表现形式不同:经济纷争多以政府管理经济中的纷争为表现;民商事纠纷多以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易纠纷为表现;
(3)处理方式不同:经济纷争中经常以政府决定来处理;民商事纠纷多以协商、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
(4)处理依据不同:经济纷争处理依据既有法律也有政策;民商事纠纷处理主要依据
约定和法定规则;
(5)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纷争处理结果既有补偿、赔偿,也有许多政府行政处罚措施;民商事纠纷处理结果主要是民事性的补偿和赔偿。
2,经济纷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政府普遍性行政行为的纷争;政府具体经济管理行为的纷争;竞争主体之间的纷争;经济活动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纷争。
3,简单说明涉外反倾销、反补贴纷争处理程序
申请;答辩;调查;初次裁决;复核;最终裁决
第三篇:法学概论网上考题答案 - 副本
法学概论网上考题答案第一章基本理论(30道)
一、单选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法是由国家制定的、而非认可的B.法是由国家认可的、而非制定的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法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 2.法是调整(A)的行为规范。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之间 3.法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以(B)为内容的。A.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B.权利和义务 C.国家强制力
D.法律条文 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D)
A.行政法规
B.特别行政区的法 C.经国家批准承认参加的国际条约
D.共产党的政策 4.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D)。A.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
B.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C.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D.法律关系三要素 6.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C)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7.在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D)。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国家审判机关 C.各级国家检察机关
D.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8.下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D)。A.平等
B.人身自由 C.人格尊严
D.劳动 9.按照是否具备法定形式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B)。A.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B.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C.应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D.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B)A.某县地税局向某文具用品商店征收所得税 B.某县地税局向某文具用品商店订购办公用品 C.某县工商局给个体工商户李某颁发营业执照 D.某县工商局依法吊销个体户李某的营业执照 11.按照部门法的划分原则及其调整的社会关系,以下哪部法律属于民法?(C)
A.《国籍法》B.《食品卫生法》
C.《合同法》D.《民事诉讼法》 12.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不得欺诈、胁迫对方当事人,双方不得恶意串通实施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的行为。这一规定是民法(D)原则的体现。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1、法律是一种(B)
A.道德规范
B.社会规范
C.任意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
2、法是以(B)为内容的行为规范。A.社会关系
B.权利和义务 C.国家意志性
D.国家强制力
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A)决定的。A、物质生活条件
B、意志 C、强制力
D、内部矛盾
4、法是调整(A)的行为规范。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物与物的自然关系
5、国家创制法的方式包括(C)A.通过
B.表决
C.制定
D.颁布
6、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A.法的实现
B.法的创制
C.法学研究
D.法律现实
7、以下对法的效力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D)
A.法律效力的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规定的B.“法律仅仅适用于未来,没有溯及力”,这就是法学所说的“从新原则”
C.法律生效后,应使国内公民知晓,否则,“不知法者免其罪”
D.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8、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进行的解释是(C)
A.限制解释
B.学理解释
C.立法解释
D.司法解释
9、法律调整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C)标准。
A.唯一
B.次要
C.主要
D.主观
10、法治指的是(A)
A.一种治国方式
B.有法可依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违法必究
二、多选题
1、法是(ABCD)。A、社会规范的一种 B、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 C、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D、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
2、法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BCD)。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 B、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适用 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D、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3、法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对人的行为的保障和约束,主要包括(ABC)A、指引
B、评价 C、教育
D、强制
4、法的适用的原则有(ABCD)A、以事实为根据
B、以法律为准绳
C、司法平等
D、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A)、(B)、(C)。A、正确
B、及时 C、合法
D、高效
6、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部门划分的范畴?(BD)
A、宪法、行政法、民法 B、地方性法规、法律、行政法规
C、刑法、诉讼法、经济法 D、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法规
7、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包括(ABCD)。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BCD)。
A、对事的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对人的效力
9、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下列(ABC)要素构成,缺一不可。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法律事实
10、法律事实分为(:A;D)
A.事件
B.自然现象
C.意识
D.行为
E.思想
三、判断题(×)
1、法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习惯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4、法是在国家产生后才产生的。(×)
5、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包括国际法这个特殊的法律部门。(×)
6、在当今社会,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方法。(√)
7、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8、一般来讲,法不应溯及既往,不应适用于法律生效前的行为。(√)
9、狭义的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10、非规范性文件是适用法律所产生文件,也是法律的渊源。
第二章宪法(30道)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B)。
A、联邦制国家
B、单一制国家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邦联国家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D)。
A、总统制
B、议会内阁制 C、委员会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3、我国的国体是(C)
A.民主集中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A.一党制
B.多党制
C.两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6、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D 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国家审判机关 C、各级国家检察机关
D、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C)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责任 8、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D)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公民权
D、人权
9、根据我国宪法之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我国宪法修正案提议的适格主体?(A)
A、1/10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要求年满(D)。
A、16周岁
B、15周岁 C、20周岁
D、18周岁
二、多选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AB)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2、人民代表受(AC)的监督。
A.选民
B.选举委员会
C.原选举单位
D.人民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ABC)
A.国家利益
B.社会利益
C.集体利益
D.其他公民的利益
4、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AB)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A.侵占
B.买卖
C.出租
D.征用
5、我国选举法规定,有权提出代表候选人的是(ABC)
A.各政党
B.各人民团体
C.选民10人以上联名
D.各级政府
6、资本主义的政体有(BC)的监督。
A.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7、宪法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有(ABCD)。
A.婚姻
B.家庭
C.母亲
D.儿童
8、我国公民选举权利的内容包括(ABCD)
A、监督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罢免权
9、下列内容属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组成部分的是(ABD)A、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B、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C、全体到会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0、依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ABD)
A、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年满18周岁
C、未曾受过刑事处分
D、享有政治权利
三、判断题(×)
1、公民权中最基本的是政治权利。(√)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所以,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制。(√)
4、《香港基本法》是我国宪法性的法律文件,其效力范围仅限于特别行政区。(×)
5、张某拖欠他人1万元的债务,债权人起诉至法院。由于张某是全国人大代表,所以,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张某可不接受民事审判。(√)
6、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但依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仍享有选举权。(×)
7、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人民法院没有侦查权。(×)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修改宪法。(×)
1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第三章行政法(30道)
一、单选题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B)。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外部行政关系
D、行政管理关系
2、以下活动形成的关系哪一项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是(B)
A.审计局审计企业财务情况
B.人民法院审查工商局处罚决定
C.税务局干部上街宣传税法
D.财政局取消不合法收费项目
3、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人中,必有一方是(D)。
A、公民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行政主体
4、行政行为的特征有(BCD)。
A、凡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都是行政行为
B、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C、行政行为是单方行为而不是双方行为
D、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5、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B)。A、依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
B、国家行政机关 C、被授权的组织
D、其他组织
6、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B)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地方人民政府
7、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是(C)。
A、特殊行政监督
B、舆论监督
C、一般行政监督
D、执法监督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A、警告
B、记过 C、没收
D、撤职
9、某医院在某日被几个手持木棍、砖头的身份不明的人洗劫一空,这些人高喊“我们是医院的股东,我们要接收医院”。医院的负责人当即向派出所报警,派出所民警听了医院负责人的陈述后,认为是经营权纠纷,故未予出警,也未立案。该派出所的行为属于(C)
A.合法行政行为
B.行政侵权行为
C.行政不作为
D.抽象行政行为
10、行政复议决定书邮寄送达的,以什么时间为送达日期(A)
A.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
B.复议机关做出复议决定的日期
C.邮局寄出复议决定书邮件的邮戳日期
D.邮局接受复议决定书邮件的邮戳日期
二、多选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ABD)。
A.物
B.行为
C.事实
D.精神财富 2.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般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
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 3.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ABC)等几种。
A.过错责任原则
B.危险责任原则
C.违法责任原则
D.行政赔偿原则 4.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BD)。4.A.民间团体救济
B.行政机关救济
C.民政救济
D.司法机关救济 5.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
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6.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BC)。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签订卫生管理承包合同
D.天气预报 7.在我国,国务院是(ABC)。
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最高国家机关
8、行政立法的效率原则一股是通过(AB)加以实现的。A、时效制度
B、代理制度 C、听证制度
D、咨询制度
9、行政相对方的义务包括(ACD)。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B、参与行政管理的义务 C、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 D、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10、根据我国法律,(CD)有权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
A、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三、判断题(√)
1、所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行政主体,所以说,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
2、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当事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可以转让。(√)
3、行政主体所拥有的行政权应属于权力性质,而不是权利。(×)
4、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5、在我国,所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有权制定地方规章。(×)
6、没收、查封、扣押都属于行政处罚行为。(√)
7、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有向有关行政机关中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两种。(×)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制定的适合于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一经通过即可颁布实施。(√)
9、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
10、行政不当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不合法也不合理。第四章刑法(30道)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犯罪的特点的是(D)。
A、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刑罚惩罚性D、情节严重性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C)。A、从旧原则
B、从轻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指(B)
A.新法与旧法相比,如果新法量刑较轻,则适用新法
B.新法原则上无溯及力,但是,如果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适用新法
C.新法无溯及力,应当按照旧法量刑,但是如果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量刑较轻时,则适用新法
D.将新法和旧法比较,哪个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量刑较轻的,就适用哪个法
4、玩忽职守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什么(C)
A.行使职权时超越权限
B.不正确地行使职权
C.不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时粗心大意
D.行使职权时超越权限或不正确地行使职权
5、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轻伤,(B)刑事责任。A、应当从轻
B、不负
C、可以负
D、应当减轻
6、下列机关中,有权就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AD)。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公安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D)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一股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
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8、在一发生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因为丹尼为美国人,对于他的杀人行为可以立案侦查的是:(A)
A、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外交部
9、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有(A)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故意杀人的犯罪分子 C、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
D、实施盗窃的犯罪分子
10、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D)A、可以假释
B、可以缓刑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从重处罚
二、多选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C;E)
A.罪刑法定原则
B.应急性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E.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C)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
3、下列属于主刑的有(AC)。A、管制
B、罚金
C、死刑
D、没收财产
4、假释适用于被判处(CD)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5、犯罪未遂的特征有:(A;C;E)
A.犯罪分子已经着手犯罪
B.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
C.犯罪分子没有得逞
D.犯罪分子不愿意继续实行犯罪
E.犯罪分子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6、下面哪些情况的犯罪适用我国刑法:(A;B;D)
A.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B.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C.犯罪意图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D.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E.外国驻华大使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7、在下列各项中,被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包括(: C D)
A.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是对我国公民犯罪的B.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是犯罪人具有中国国籍的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是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D.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但是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外的E.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外,外国人对外国人犯罪的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刑罚的具体运用的有(:A;B;C;D;E)
A.减刑
B.拘役
C.假释
D.没收财产
E.驱逐出境
9、刑罚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一种法律制裁措施。下列选项中,对刑罚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有:(A;B;D;E)
A.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分子
B.刑罚必须由刑法明确规定
C.刑罚只能由公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
D.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措施
E.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
10、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A;B)
A.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领导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D.教唆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E.胁迫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三、判断题(√)
1、在我国,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
2、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其所参与、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4、依据刑法规定,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处死刑。(×)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6、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7、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依据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仍享有选举权。(×)
8、某甲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第4年又犯交通肇事罪,某甲已构成累犯。(×)
9、某乙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第6年又犯叛逃罪,那么某甲不构成累犯。(√)
10、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第五章民法(30道)
一、单选题
1、民法是调整以下何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B)
A.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B.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C.自然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我国公民从(D)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A、年满18岁
B、年满16岁 C、年满14岁
D、出生时
3、王某今年17周岁,为某大学学生,智力超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王某是(C)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的效力为(C)
A、有效
B、无效
C、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无效
D、法人追认的对法人有效
5、下列组织中,具有法人资格的是(B)A、分公司
B、子公司
C、车间
D、科室
6、下列哪些不是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B)。A、民事权利能力终止
B、为财产设定代管人 C、继承开始
D、婚姻关系消灭
7、甲下落不明满6年,其妻向人民法院中请宣告死亡,其父向人民法院中请宣告失踪,人民法院应当(C)
A、先宣告失踪,再宣告死亡
B、只按其父的中请宣告失踪
C、只按其妻的中请宣告死亡
D、让其妻和其父商量,如协商不成驳回申请
8、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不得欺诈、胁迫对方当事人,双方不得恶意串通实施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的行为。这一规定是(D)原则的体现。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9、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以下哪项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推定过错责任(D)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致人损害
B.环境污染致人损害
C.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D.建筑物致人损害
10、下列协议中哪个适用《合同法》(A)
A.甲与乙签订的遗赠抚养协议
B.乙与丙签订的监护责任协议
C.丙与本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联产承包协议
D.丁与戊企业签订的企业承包协议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是(BCD)。A、小张与所在单位因劳动权益发生纠纷 B、李源源小朋友今年4周岁,某日他父亲在一份挂历上意外发现了自己孩子的照片 C、甲无故将乙打伤,造成乙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等损失共计2000元
D、李明捏造事实、散布谣言,称王军曾在外地因流氓行为而受过行政处罚
2、财产所有权包括四项权能,除了占有,还包括(BCD)。A、优先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3、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有(ACD)。A、民事权利能力终止
B、为财产设定代管人 C、继承开始
D、婚姻关系消灭
4、下列情形中,哪些构成不当得利:(CD)
A、甲将乙丢弃的病牛拾回家,经精心治疗病牛痊愈
B、甲研究所从乙工厂堆放在厂外的废料中提取贵重物品而获利C、甲捡到乙的一块手表,而拿回家自己用
D、甲鱼塘的鱼跳入乙鱼塘
5、张某送给刘某一辆汽车,己经办了手续,下列错误的观点有(ABCD)。
A、刘某因紧急避险使张某受重伤,张某可以撤销赠与
B、刘某因正当防卫使张某受重伤,张某可以撤销赠与
C、刘某揭发张某的犯罪行为,张某锒铛入狱,张某可以撤销赠与
D、刘某把张某打成植物人,张某可撤销赠与 6、1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只可以独立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A;B)
A.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B.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C.可以自己适当做主
D.可以经司法机关认可
E.可以经仲裁机构认可
7、有效的民事行为肯定具备的条件有:(B;D)
A.行为主体必须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B.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C.必须采取书面的形式
D.不违反社会公德
E.任何人均可成为民事行为主体
8、下列哪些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A;B)
A.重大误解
B.显失公平
C.内容违法的行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
E.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有:(B;C;D;E)
A.罚款
B.赔偿损失
C.消除危险
D.没收财产
E.排除障碍
10、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B;C;E)
A.缴纳罚金
B.赔偿损失
C.偿付违约金
D.接受行政处罚
E.继续全面履行
三、判断题(√)
1、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在于:(1)与特定人的人格和身份不能分离;(2)其本身与财产没有任何关系。(×)
2、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同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3、婴儿甲出生后刚有呼吸随即死亡,因此,甲自始至终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4、公民的权力能力的实现有赖于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的人因没有行为能力,就无法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能力。(×)
5、民事责任以对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人施以惩罚为主要目的,双方当事人不得就民事责任的承担进行协商。(×)
6、代理人的代理权只能通过授权委托的方式产生,并且不得进行转委托。(×)
7、能够引起债产生的都是合法的法律事实。(√)
8、甲方以书信方式向乙方提出签订合同的条件,并附言:如果乙在一个月内不提出异议,即认为乙同意接受。一个月过去了,乙方仍保持沉默。按照法律规定,应认定合同已经成立。(×)
9、依据《担保法》的规定,我国担保的方式有: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
10、合同只能采取书面的形式订立,口头形式的合同无效。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30道)
一、单选题
1、知识产权具有下面的特征:(C)
A.知识产权仅是一种人身权
B.知识产权仅是一种财产权
C.知识产权往往具有一定的期限
D.知识产权不能在市场上买卖
2、以下诸选项中不属于广义知识产权范围的是(A)A.无形财产权
B.产地标记权
C.商号权
D.商业秘密权。
3、甲企业有一注册商标欲转让给乙企业,对这一转让行为应由谁向商标局提出申请(D)
A.甲企业
B.乙企业
C.甲企业或乙企业
D.甲企业和乙企业共同
4、甲研制出了一种汽车节油的新方法。对这项发明,甲可以享有:(C)
A.版权
B.著作权
C.专利权
D.商标权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下列对象中能够授予专利权的是:(A)
A.发明
B.科学发现
C.动物和植物的品种
D.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6、李某申请的商标经初步审定,自公告之日起(B)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7、实用新型的保护期为(B)。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8、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10年,自(D)计算。A、注册商标申请人寄出申请书之日起
B、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之日起
C、公告之日起
D、核准注册之日起
9、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C)的内容为准。A、摘要
B、说明书
C、权利要求书
D、附图
10、申请人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C)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18个月
11.甲公司有一发明,其要申请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D)内,专利局可以根据甲公司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A.30日
B.6个月 C、1年
D.3年 12.在著作权制度中,以下诸命题中正确的选项是(D)A.外国主体就是在外国享有著作权的人; B.内国主体就是其作品在内国创作完成的人; C.内国主体就是其作品首次在内国公开发表的人; D.内、外国主体都是依内国法享有著作权的人。13.乙通过抄袭甲之作品完成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则乙之表现形式(D)A.不具有实用性;
B.不具有新颖性; C.不具有创造性;
D.不具有独创性。14.以下诸作品中,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的是(D)A.计算机软件;
B.《知识产权法》教材; C.《知识产权法》自考辅导录像片; D.《知识产权法》自学辅导录音带。15.图书出版者对其出版图书的专有出版权来源于(A)A.法律的直接规定;
B.出版社的自己规定; C.国家版权局的规定;
D.著作权人的授权。
二、多选题
1、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BCD)。A、经济性
B、创造性
C、实用性
D、新颖胜
E、艺术性
2、我国商标法规定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有(AC)。
A、同我国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标志性建筑的名称、图形相同的B、同外国各州省行政区划名称相同的C、同“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相近的D、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的
3、我国商标法规定,不得作为商品注册的标志有(ABD)。
A、带有民族歧视性的B、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的C、与表示商品的主要原料、功能、用途无关的文字、图形
D、缺乏显著特征的
4、甲公司申请取得外观设计专利,其保护范围以(CD)为准。
A、说明书
B、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
C、表示在图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D、表示在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5、产品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有(ACD)。
A、制造专利产品
B、外国运输工具运行中使用专利产品
C、许诺销售专利产品
D、进口专利产品
6、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作品的情形包括(ACD)。
A、为学校课堂教学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使用
B、将我国公民已经发表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C、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D、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7、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的发表权的保护期为(CD)。
A、不受限制
B、作品发表后五十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D、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法律不再保护
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界定的知识产权范围包括(ACD)。
A、著作权
B、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C、商号权
D、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9、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ABCD)。
A、在商品上冒用认证标志
B、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
C、违反合同约定擅自允许他人使用别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D、虚假宣传行为
10、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ABC)。
A、专利权
B、商标权
C、著作权
D、邻接权
11、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的发表权的保护期为(CD)。
A、不受限制
B、作品发表后五十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D、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法律不再保护
12、地理标志权(BC)。
A、具有专有性
B、存续不受时间限制
C、是一种共有权
D、可以转让
13、产品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有(ABD)。
A、制造专利产品
B、销售专利产品
C、为科学研究而使用专利
D、进口专利产品 14.王某看到奥运商机申请注册“2008”商标,但连续3年既未转让也未使用该注册商标,商标局可以(AD)。A、令其限期改正 B.强制许可作用 C.不给续展 D.撤销其注册商标 15.商标法规定禁止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有(AB)A、与“红新月”相同文字 B.同外国军旗近似的图形 C、本商品的通用名称 D.夸张的图形
第七章婚姻法与继承法(30道)
一、单选题
1、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最低不得少于(A)。
A、22周岁,20周岁
B、24周岁,22周岁
C、25周岁,23周岁
D、20周岁,18周岁 2.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程序,采用的是(B)
A.仪式制
B.登记制
C.登记与仪式相结合 D.宗教制 3.下列各项不属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D)
A.婚姻自由
B.一夫一妻
C.男女平等
D.禁止家庭成员间虐待和遗弃 4.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下列符合结婚条件的情形为(C)
A.男方已满21周岁的 B.男女双方为表兄妹关系的C.一方患有严重的突发性心脏病的 D.一方离过婚,一方未办理离婚手续的
5、遗产分割时,为胎儿保留有遗产份额,该胎儿出生后立即死亡,原为他保留的遗产份额应(A)。A、由其母继承
B、由原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C、由其兄弟姐妹继承
6、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是(B)A、直系血亲
B、旁系血亲
C、直系姻亲
D、旁系姻亲 7.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发给离婚证时,对于双方原来的结婚证,应当(B)
A.由双方妥为保存
B.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注销
C.由婚姻登记机关监督自行销毁
D.交双方所在单位人事部门保存
8、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B)。A、不能作为继承人 B、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C、不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只能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D、不能作为继承人,但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9.因第三者介入而引起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的应如何处理(A)A.调解无效,应判决离婚 B.调解无效,可判决不准离婚 C.调解无效,应判决不准离婚 D.调解无效,可以判决离婚解析: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因第三者介入而引起的离婚,由有过错的一方提出离婚的,如原来夫妻感情融洽,感情尚未破裂,对方谅解,应调解和好或判决不准离婚;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离婚无效,应判决离婚,但要分清责任和做好有关工作。无过错的一方提出离婚。经调解和好无效时,应准予离婚。
10、关于继承权:(B)
A.一种特殊的财产权
B.继承权只能放弃不能转让
C.被继承人不可以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D.只有法定继承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二、多选题
1、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ABCD)。A、婚姻自由
B、实行一夫一妻制 C、男女平等
D、实行计划生育 2.一定享有继承权的子女是(ABC)A.养子女
B.婚生子女 C.非婚生子女
D.继子女
3、代位继承人可以是被代位人的(ADE)A、子女
B、父母
C、配偶
D、孙子女 E、曾孙子女
4、继子女可以继承(AC)的遗产。A、生父母
B、继父母
C、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D、与生父母离婚的继父母
5、我国法律、政策对待婚约的态度是(ABCD)A、订婚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手续和条件 B、婚约没有法律约束力 C、法律既不要求订立婚约也不禁止订立婚约 D、婚约可以随时解除 6.依照《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下列哪些证件和证明,是当事人在申请离婚登记时所必须出具的(ABCD)
A.户口证明
B.居民身份证
C.离婚协议书
D.结婚证 7.婚姻终止的原因包括(BCD)
A.婚姻无效
B.婚姻当事人一方自然死亡
C.婚姻当事人一方被宣告死亡
D.离婚 8.依照有关司法解释,下列财产中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的有(ABD)
A.复员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
B.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在10年以下的C.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
D.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贵重生活资料尚不满4年的 9.在我国,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是指(AC)
A.生父母与非婚生子女
B.继父母与继子女
C.生父母与婚生子女
D.养父母与养子女 10.下列各组亲属称谓中,全部属于姻亲的有(ACD)
A.伯母、姨父、妹夫、女婿
B.外甥媳、外祖父、表嫂、舅父
C.岳父母、儿媳、嫂、弟媳
D.公婆、舅母、姑父、表姐夫
三、判断题(√)
1、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含义之一。(√)
2、我国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3、结婚登记是结婚必经的法定程序,也是唯一的法定程序。(×)
4、一方解除婚约,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
5、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女双方均不得提出离婚。(×)
6、只要是中国公民,均可作为遗嘱的见证人。(×)
7、继承只能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开始。(×)
8、叔叔、舅舅均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
9、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遗嘱是不能撤消和改变(√)
10、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并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第八章商法(30道)
一、单选题
1、所有公司的创设都是以(A)为目的。
A、营利
B、竞争获胜
C、发展市场经济
D、取得法人资格
2、几位大学毕业生决定在兰州城关区成立一家经营网络咨询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就绪后,商量为公司取名,最规范的名字应是(C)。A、兰州新运网络公司
B、兰州黄河发展公司 C、兰州点点网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D、兰州城关区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3、公司设立登记的直接管理机关是(B)。A、财政局
B、工商行政管理局
C、税务局
D、基层人民法院
4、公司住所是指(D)。A、公司登记地
B、公司成立地 C、董事长户籍所在地
D、公司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5、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一般在(D)。A、2人以上
B、5人以上
C、50人以下
D、2人以上,50人以下
6、在公司章程内容里,不属于绝对必要记载的事项的是(C)。A、公司名称
B、公司住所 C、盈余分配办法
D、公司股东姓名或名称
7、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是该公司的(B)。A、经理
B、董事会
C、董事长
D、股东会
8、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A)。A、董事长B、董事会C、全体股东D、总经理
9、能够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是(A)。A、公司的子公司B、公司的分公司C、公司的派出机构D、公司的办公室
10、公司债的表现形式是(B)。A、公司贷款
B、公司股票
C、公司债券
D、公司集资
二、多选题
1、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可以行使以一下职权(ACE)A、主持股东大会
B、修改公司章程 C、签署公司股票
D、解散公司
E、签署公司债券
2、构成内幕交易须符合下列条件(ABC)。A、须是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 B、掌握内幕信息
C、从手内幕交易 D、从事内幕的审计
E、从事内幕的监督
3、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哪几种形式:(A;B;D)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国的企业
D.外资企业
E.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4、在我国私营企业主要包括哪些形式:(A;B;C)
A.独资企业
B.合伙企业
C.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D.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E.无限公司 5.以下主体中,哪些不属于商人?(CD)A.某合伙企业 B.某个体商贩 C.某公司总裁 D.某公司董事 6.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ABC)
A.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B.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C.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D.修改公司章程; 7.下列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AC A.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 B.通常情形下,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 C.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任职期内不得转让 D.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权的标的 8.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ABC)A.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B.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C.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D.制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9.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ABC)A.公司法定代表人 B.监事会的组成、职权、任期和议事规则 C.公司利润分配办法 D.全体股东名单 10.发起人应当在创立大会召开十五日前将会议日期通知各认股人或者予以公告。创立大会应有代表股份总数过半数的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创立大会行使下列职权:(ABC)A.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 B.通过公司章程 C.选举董事会成员 D.对外签订合同
三、判断题(×)
1、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最低人数限制,也有最高人数限制。(×)2.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3.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4.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5.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6.现代商法上的平等原则主要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原则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机会均等原则。(√)7.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8.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9.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10.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兼任监事。第九章经济法(30道)
一、单选题
1、经济法是(B)本位法。
A.个体权利
B.社会责任
C.国家利益
D.综合兼顾
2、经济法律关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包括(D)。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责任 3.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是(A)。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事实 4.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D)A.经济行为 B.享有经济权利的当事人 C.经济义务所指向的目标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权利的是(B)。
A.所有权
B.用益物权
C.经济债权
D.工业产权 6.只可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而不可能作为民法或行政法的主体是(C)A、国家机关
B、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C、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
D、农户、个体经营户和公民 7.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是:(C)
A.违约行为
B.正当竞争的行为
C.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D.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8.以下不属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特征的是(B)。
A.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B.采用合伙制或者公司制的形式进行经营
C.是依法享有经营权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D.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9.在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法体系中,关于市场管理的经济法律、法规主要是(B)A、公司法
B、限制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C、财政税收法
D、银行法 10.(C)是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A.在我国设立办事处
B.投资证券市场
C.举办外商投资企业
D.销售商品 11.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A)审查批准,由其发给批准证书。
A.商务部
B.国务院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国务院发展计划委员会 12.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后,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A)股东同意。
A.二分之一以上
B.三分之二以上
C.四分之三以上
D.全体 13.1988年通过的《企业破产法》的适用范围是(A)。
A.全民所有制企业
B.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C.股份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14.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D)。
A.财政包干
B.财政承包制
C.利税改革
D.分税制
15.金融的基本表现是(A)的融通。
A.货币资金
B.财政资金
C.商品
D.金融凭证
二、多选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ABCDE)。
A.国家经济管理关系
B.经营协调关系
C.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D.涉外经济关系
E.其它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主体体系中的组织主体所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包括(BCD)。
A.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组织上的统一性
C.财产上的自主性
D.法律上的独立性
E.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3.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ABCE)。
A.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
B.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C.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D.企业是有独立民事地位的法人
E.企业是能够独立地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主体
4.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ABCDE)
A.有名称、组织机构和企业章程
B.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必要的设施和安全卫生条件
C.有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数额和从业人员
D.有明确的经营范围
E.能够承担财产责任
5.私营企业法调整的法律关系包括(ABC)。
A.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关系
B.私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C.私营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协作关系
D.私营企业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地位
E.私营企业与国家机关的行政法律关系
6.下列各项中,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是(ACDE)。
A.外国某公司与中国某公司,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其各自的出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
B.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某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C.外国某自然人同中国某公司,经中国政府审批设立的,由双方的合同来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的企业
D.经中国政府批准,某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完全由其投资的企业
E.外国某公司A与外国某公司B,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按照中国有关法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7.合营企业董事会的职权有(ABCDE)。
A.决定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审计师的任命或聘请及其职权和待遇
B.决定企业的停业
C.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方案
D.决定企业的劳动工资计划
E.决定企业的发展规划 8.我国公司法中规定的公司形式包括(AC)。
A.有限责任公司
B.无限责任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股份两合公司
E.两合公司
9.关于债权人会议的论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BCDE)。
A.债权人会议的决议,一般应由出席会议并有表决权的债权人过半数通过
B.赞成通过决议的债权人所代表的债权额,必须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半数以上
C.和解协议草案的决议,赞成者所代表的债权比例必须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半数以上
D.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必须由法院进行召集
E.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全体债权人都必须遵守执行 10.广义的金融法概念是指调整在全社会货币资金的(ABCDE)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A.筹集B.分配
C.融通
D.使用
E.管理 11.信托法主要规定的内容是(ABCD)。
A.信托财产的范围
B.信托关系的权利义务
C.信托机构的设立
D.信托机构的运作程序
E.受益人资格限制 12.按照《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应符合下列条件(ABCDE)。
A.股票已经向社会公众发行
B.公司股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C.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D.公司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E.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不少于1000人 13.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ABCDE)。
A.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低价倾销商品,扰乱生产经营秩序
C.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
D.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E.对消费者和交易对象实行价格歧视 14.《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AD)负责。
A.真实性
B.相关性
C.及时性
D.完整性
E.统一性
15.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对(ABCD)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进行全面的审查。
A.政府及其各部门
B.国有金融机构
C.企业
D.事业单位
E.其他依照审计法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单位
第十章诉讼法(30道)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D)
A.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合法性审查原则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C)
A.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B.合法性审理原则
C.当事人自愿调解原则
D.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3、下列哪一项法律文书在法院送达时不适宜采用留置送达形式(C)
A.财产保全裁定书
B.先予执行裁定书
C.离婚诉讼调解书
D.侵权纠纷判决书
4、被告人魏某,15岁时犯故意杀人罪,3年后被抓获。审判时魏某已满18周岁,法庭对本案的审理应(D)
A.一律不公开审理
B.一般不公开审理
C.可以公开审理
D.公开审理
5、乙方则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立案。此纠纷应由谁裁决(B)
A.仲裁裁决
B.仲裁机构和法院协商
C.法院
D.甲、乙之间协商确定机构
6、以下哪类人不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C)
A.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B.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C.刑事被告人的配偶或子女
D.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7、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可以判决变更的是(D)
A.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B.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C.违法法定程序的D.超越职权范围的
8、诉讼时效作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一般只运用于(B)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9、于某因受贿被新发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对于某最长拘留多少天(:C)
A.7日
B.10日
C.14日
D.15日
10、下列人员中不能担任诉讼代理人的是(D)。A、律师
B、普通公民 C、机关、团体的代表
D、正在被执行刑罚的人
二、多选题
1、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BC)。A、涉及国家秘密案件不公开审理 B、有关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 C、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D、外国人犯罪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2、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上诉的人是(ABC)A、被告人
B、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C、自诉人
D、被害人
3、下列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的是(ABC)。A、拘传
B、取保候审
C、逮捕
D、拘役
4、关于两审终审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BD)。A、两审终审制,是我国诉讼的基本制度 B、一个案件经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即告终结 C、任何案件必须经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才能终结 D、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其判决即使经过二审也还未生效,还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
5、属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有(ABC)A、取保候审
B、监视居住
C、逮捕
D、罚款
6、民诉中的审判管辖,包括:(ABCD)A、级别管辖
B、地域管辖 C、移送管辖
D、指定管辖
7、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权决定适用的强制措施有(ABC)
A、拘传
B、取保候审
C、监视居住
D、拘留
8、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如下决定(ACD)。A、提起公诉
B、免予起诉 C、不起诉
D、撤消案件
9、下列有关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AD)。
A、起诉可以用书面诉状
B、可以组成合议庭审理
C、简易程序既适用于一审程序也适用于二审程序
D、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3个月内审结
10、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先予执行的案件有(ABC)A、王某诉其儿子给付赡养费的案件 B、李某诉其所在单位支付拖欠工资的案件
C、赵某诉肇事司机孙某给付医药费的案件 D、周某诉郑某返还周家祖传财产的案件
三、判断题(×)
1、人民法院审理所有案件都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包括审理公开和宣判公开。(×)
2、公开审判制度就是所有民事案件的审判都必须向社会公开。(×)
3、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须经人民法院同意。(√)
4、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是原始证据。(×)
5、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对判决结果不服,有权提起上诉。(×)
6、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其民事权利能力即归于消灭。(√)
7、在两种刑事起诉中,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起诉制度。(√)
8、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9、民事诉讼当事人在第一、二审程序中的称谓不同。(√)
10、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理期限不得延长。
第十一章国际法(30道)
一、单选题
1、国际法是(D)。
A.由联合国大会制定的 B.权威学者提出来的 C.国际法院规约规定的 D.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
2、下列各项属于非国际法主体的是(C)。
A.联合国
B.巴勒斯坦民族组织
C.香港、澳门和台湾
D.中国
3、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水域称为(A)。
A.内水
B.内海
C.专属经济区
D.领水
4、因出生而取的国籍是(A)。
A.原始国籍
B.继有国籍 C.永久国籍
D.临时国籍
5、下列法律关系中不由国际私法调整的是(C)。A.韩国公民甲和日本公民乙在美国结婚 B.中国某企业与法国某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企业 C.中国公民甲与中国公民乙在香港结婚 D.荷兰籍甲船与英国籍乙船在台湾海峡相撞 6.外国对新中国成立的承认是(B)。
A.对新国家的承认
B.对新政府的承认 C.对新国家同时对新政府的承认
D.对新国际法主体的承认 7.《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的宽度为(C)。
A.12海里
B.6海里
C.不超过12海里
D.不超过6海里 8.根据国际法,一个国家庇护外国人可以在(A)内进行。A.自己领土
B.自己的驻外使领馆 C.自己停泊于外国港口的商船
D.自己停泊于外国港口的军舰 9.没有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成为缔约国受条约约束的法律行为是(D)。
A.批准
B.接受
C.赞同
D.加入 10.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元首在国外时,除享有礼仪上的殊荣外,还享有(A)。
A.全部外交特权与豁免
B.少部分外交特权与豁免
C.大部分外交特权与豁免
D.临时的外交特权与豁免 11.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是(D)。
A.安全理事会
B.常设仲裁法院
C.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D.国际法院 12.当代在外国人民事地位方面一种非互惠的待遇制度是指(C)。A.国民待遇
B.最惠国待遇 C.普遍优惠待遇
D.不歧视待遇 13.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与外国人离婚,应当适用(B)。A.当事人的属人法
B.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C.重叠适用属人法和法院地法
D.最有利于离婚的法律 14.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外国法院的判决需要在我国承认与执行时,有资格提出申请的(C)。A.只有当事人
B.只有外国法院 C.当事人或外国法院均可以
D.只有外国的国家机关 15.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损害是指进口产品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B)。A.已经造成了损害 B.已经造成了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或阻碍相关产业的建立 C.将要造成商业上的不利影响
D.已经造成了商业上的不利影响
二、多选题
1、国际法的特征是(ACD)。
A.主体主要是国家
B.反映各国的共同意志 40
C.国家以协议制定
D.由国家本身的行动执行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国际法(AC)A、适用于国际社会 B、是由国际社会中一个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制定 C、以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为保障 D、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
3、《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的宗旨有(ABCD)。
A.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促进国际合作
C.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
D.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4、领土主权的意义包括(ABD)。
A.领土不可侵犯
B.国家在领土范围内有属地管辖权
C.国家可任意使用自己领土
D.国家对其自然资源有永久权利
5、下列哪些关于国家主权原则的说法是正确的?(ACD)A.国家主权包括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和自保权
B.主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是国际法赋予各个主权国家的C.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从属于外来意志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D.主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答案及解析】国家主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内最高权。第二,对外独立权。第三,自保权。主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具体内容和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D项正确。应当注意的是,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所固有的一种权利,而不是国际法赋予的。因此B项错误。
6、国家为了本国的安全和利益,有权拒绝入境的外国人有(ABD)。
A.某些传染病患者
B.刑事罪犯
C.前来要求政治避难者
D.精神病患者
7、具有缔约能力的实体有(ABD)。
A.国家
B.政府间国际组织
C.个人
D.争取独立中的民族
8、下列属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有(AD)。
A.谈判
B.仲裁
C.司法解决
D.斡旋
9、处理国际经济争议的主要方式有(BCD)。A.单边报复
B.司法解决 C.调解
D.仲裁
10、下列对外国人的待遇方式中,不符合国际法的是(BD)。
A.国民待遇
B.歧视性差别待遇
C.最惠国待遇
D.最低标准
三、判断题(×)
1、学者的学说、国内法院的判决及国内法,都可以直接形成国际法规范。(×)
2、所谓国民待遇,也称为平等待遇,是指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与给予本国人的待遇绝对相同。(×)
3、所谓国民待遇,也称为平等待遇,是指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与给予本国人的待遇完全相同。(√)
4、一国军舰在他国领海内有无害通过权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5、国际条约是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
第四篇:法学概论作业及答案(网上)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共23道试题,每题2分)1.“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B)
A.法理学
B.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C.法学专业
D.法律与道德的调整内容是一致的 2.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A)A.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C.法的效力不同
D.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3.在法的分类中,一般法和特别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D)A.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C.法的效力不同
D.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4.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B)A.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C.法的效力不同
D.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5.人类社会最早产生法律的历史时期是(B)
A. 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专门案件的活动,称为(C)A.立法
B.守法
C.司法
D.法律监督
7. 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包括(A)
A. 人
B.物
C.精神产品
D.行为后果
8. 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B)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地方人民政府
9. 依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总理由(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推荐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10.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B)
A.中央统一领导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地方自主管理
D.设立统战机关
11.以下哪部宪法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错误(B)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 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A. 单一制
B. 民族区域自治
C.联邦制
D.“四实三虚”制 13.在我国1982年宪法中,未规定限制连续任职的是(D)。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 国务院总理
D. 中央军委主席 14.下列哪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D)
A.北京市
B.石家庄市
C.上海市
D.正定县 15.我国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A)。
A.领导关系
B.指导关系
C.监督关系
D.平等关系 16.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私营经济是(D)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宪法规定,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必须年满(B)
A.四十周岁
B.四十五周岁
C.五十周岁
D.五十五周岁 18.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对外代表国家的是(C)。
A. 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0.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
A.单一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社会主义公有制 21.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必须年满(C)。
A.15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 20周岁
22.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依据是(A)
A. 修改的程序不同
B. 制定的主体不同
C.有无法典形式不同
D.与现实关系紧密程度不同 23.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依据是(C)
A.修改的程序不同
B.制定的主体不同
C.有无法典形式不同
D.与现实关系紧密程度不同
多选题:(共17道试题,每题2分)
1.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哲理法学派宣传的主要是(ABCDE)A.人权
B.自由
C.平等
D.宪政
E.法治
2. 英国的分析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
A.狄骥
B.边沁
C.奥斯丁
D.庞德
E.卢梭
3.法的要素是构成法的基本要素,教材赞同的三要素说是(ACE)
A.法律概念
B.法律特征
C.法律规则
D.法律适用
E.法律原则
4.法的效力的内容包括(ABD)
A. 法的对象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的溯及力
D.法的空间效力
E.法的适用力
5.下列属于法律责任承担的种类有(ABC)
A.法律制裁
B.补偿
C.一般强制
D.财产没收
E.民事赔偿
6. 下列属于正式解释的是(CDE)
A. 学理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E.立法解释
7.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和要求是(ABCDE)
A.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依法行政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E.人权保障原则 8.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原则
C.人权原则
D.法治原则
E.民主集中制原则 9.下列属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是(ABC)
A. 选举权
B.言论自由权
C.集会结社权
D.控告申诉权
E.通讯自由权
10. 宪法规定每届任期5年,但是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是(ABCE)
A. 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军委主席
E.最高法院院长 11.我国特别行政区不具有的权力是(CD)
A.立法权
B. 司法终审权
C.外交权
D.国防权
E.独立的行政管理权 12.关于行政区划,下列由国务院批准的是(BD)
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变更和撤消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 C.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D.县、市行政区域的设置和变更
E.乡、镇的设置和区域划分 13.关于全国人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每届任期五年
B.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向全国人民负责
D.与人民政协共同行使国家权力 E.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
14.我国实行间接选举的有(CDE)。A.乡人大代表
B.县人大代表
C.省人大代表
D.全国人大代表
E.地级市的人民代表 15.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BCE)
A.公民的财产权
B.公民的劳动权
C.劳动者的休息权
D.公民受教育权
E.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 16.下列人员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CDE)。
A. 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委员长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E.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7.按照宪法,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ABCD)
A. 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旗
E.民族乡
判断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就其法律渊源来说属于成文法。(错误)。2.诉讼程序采用纠问式的是大陆法系(正确)。
3.诉讼程序采用对抗式的是英美法系(正确)。
4.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的是大陆法系的特点(正确)。
5.规定直接来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要求的是实体法。(正确)。6.规定和保证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或职责职权得以履行的法是实体法(错误)。7.执法的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高效率原则(正确)。
8.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称为法的制定(错误)。9.在我国制宪史上,1975年宪法是很大的倒退。(正确)10在我国,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正确)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共27道试题,每题2分)
1.我国《行政诉讼法》制定的时间是(A)
A.1989年
B.1994年
C.1999年D. 2004年 2.下列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的是(D)
A.行政机关
B.法律授权的组织
C.法规授权的组织
D.公民个人 3.关于行政立法,错误的理解是(D)。
A.行政立法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B.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C.行政立法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立法行为
D.各级人民政府都享有行政立法权 4.下列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
A.警告
B.记过
C.没收
D.撤职
5.行政救济的途径不包括(C)
A.行政复议
B.行政诉讼
C.行政调解
D.行政赔偿 6.下列不属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是(D)。
A.行政法治原则
B.行政公正原则
C.行政公开原则
D.比例行政原则 7.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行政救济(D)。
A.行政诉讼
B.行政复议
C.国家赔偿
D.行政许可 8.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是(B)
A.行政公正原则
B.行政法治原则
C.行政公开原则
D.行政效率原则 9.我国曾经实施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B)。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
B.行政法有多变性
C.行政法有统一的法典
D.行政法内容广泛 11.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标志是(C)
A.犯罪是否得逞
B.犯罪是否造成危害后果
C.犯罪分子是否着手犯罪
D. 犯罪是否达到目的 12.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监视居住的期限不得超过(C)
A.3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13.某甲在夜间入某住宅窃取财物后,纵火灭迹,他明知该住宅里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被烧死,但他仍然放火烧房,结果大火烧死1人,某甲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
D.过于自信 14.轻罪重判的刑罚思想与刑法中的下列(D)原则相违背。
A.罪刑法定原则
B. 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C.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5.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B)
A. 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16.根据我国刑法,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C)A..应当免除处罚
B. 可以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处罚
17.中学生A于1981年4月5日出生,1998年3月28日重伤一名同学,1999年1月2日被捕,对A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C.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D.不负刑事责任
18.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9.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D)
A. 聚众淫乱罪:
B.组织淫秽表演罪
C.寻衅滋事罪
D.无罪 2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A)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1.甲教唆乙盗窃,两人为此制定了计划,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乙在盗窃时被人发现即逃跑。此案是(A)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B.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盗窃罪(未遂)
C.甲构成教唆犯罪,乙不构成犯罪
D.甲乙都不构成犯罪稜 22.犯罪客体是指(C)
A.实施犯罪的行为和手段
B.法律所规定的犯罪的结果
C.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2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在判决宣告以前一人同时犯有数罪而判了数个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实行的主要原则是(C)
A.吸收原则
B.相加原则
C.限制加重原则
D.并科原则
2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不适用我国刑法的是(D)。
A.外国公民在我国领海内故意杀人
B.外国公民从某国购买枪支到我国贩卖 C.外国公民在停泊于美国港口的我国船舶内故意杀人
D.某国外交人员在其驻我国大使馆内盗窃
25.陈某患精神病多年,虽经多方医治,病情并无好转,发作时精神狂乱,并伴有暴力行为。1999年4月21日,陈某在其居住的家属院中突然发病,用铁锹将一正在玩耍的儿童当场拍死。对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B)
A.按故意杀人罪处理
B.不按犯罪处理
C.按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处理
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 26.严某(男,13岁)与李某(男,18岁)商量好夜间去商店行窃,严某看好地形,准备好犯罪工具,制定好 了行窃计划。当晚,二人行窃时被值班人员发现,送至公安机关。对二人应该如何处理?(A)
A.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李某独立承担刑事责任。
B.不成立共同犯罪,由严某独立承担刑事责任。C.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李某为主犯。
D.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严某为主犯。27.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B)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多选题:(共18道试题,每题2分)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D)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行相适应原则
C.上诉不加刑原则
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E.不溯及既往原则
2.下列关于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ABC)。
A.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B.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 C.对于什么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出实体性规定
D.在定罪量刑上,一视同仁
E.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ABCD)
A.犯罪的主体
B.犯罪的主观方面
C.犯罪的客体
D.犯罪的客观方面
E.认罪的态度
4.在刑法中,共同犯罪人有(ABD)
A.主犯
B.从犯
C.正犯
D.胁从犯
E.累犯
5.量刑的法定情节包括有哪几种情况(ABDE)
A.从重
B.从轻
C.加重
D.减轻
E.免除处罚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附加刑包括(ABCD)
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驱逐出境
E.管制 7.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凡在(ABD)内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
A.我国的航空器
B.我国的船舶
C.我国企业驻外国代表处
D.我国驻外国大使馆 E.外国驻我国大使馆
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下列情况中,可以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有(ACDE)。A.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外 B.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外,而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
D.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
E.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驻外大使馆内 9.对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我国《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我国公民,在外国已受刑罚处罚的,可以(AB)处罚。
A.减轻
B.免除
C.从轻
D.从重
E.加重 10.《刑法》的溯及力的对象是(BD)。
A.已经实施尚未完成犯罪的人
B.未经审判的人
C.判决已经生效的罪犯
D.判决尚未确定的人 E.判决执行完毕的人
11.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ABCD)
A.犯罪的故意
B.犯罪的过失
C. 犯罪的动机
D.犯罪的目的E.认罪的态度 12.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有(ACDE)
A.死刑
B.死刑缓期执行
C.无期徒刑
D.有期徒刑
E. 管制 13.量刑的酌定情节包括(ABCDE)
A. 犯罪动机
B.犯罪手段
C.危害结果
D.认罪态度
E.犯罪对象 14.下列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是(ABCDE)。A.对累犯从重处罚
B.对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适当情况下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C.对中止犯处罚要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E.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15.我国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为(ABCD)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E.行为犯 16.在刑法中、犯罪的形态有(ABCD)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E.思想犯罪 17.剥夺政治权利包括(ABCD)
A.剥夺选举权
B.剥夺言论自由权
C.禁止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禁止担任社会团体负责人
E. 禁止出境 18.刑法规定,以下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的有(ABCD)
A.累犯
B.因杀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C.因强奸被判处10年以上的D.因抢劫被判处10年以上的E.因绑架被判处5年以上的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2分)
1.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刑法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正确)2.一切犯罪的人都有邪恶的犯罪动机。(错误)
3.管制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犯罪人不被关押。(错误)4.在我国、不满16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错误)5.共同犯罪是两个人一起犯同一种罪。(错误)
第三次作业
单选题:(共28道试题,每题2分)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A)。
A. 始于出生
B.始于10周岁
C.始于16周岁
D. 始于18周岁
2.小学生王某,8岁,代表学校参与中外少儿书画大赛获一等奖,奖金500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奖金由学校和王某各得一半
B.学校获得全部奖金
C.王某须经其监护人同意才可获得此奖金
D.王某无须经其监护人同意即可获得此奖金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包括(B)。
A.停止侵害
B.罚款
C.返还财产
D.赔礼道歉
4.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归(C)。
A.国家所有
B.集体所有
C.国家和集体所有
D.国家和集体共有
5.下列事实中,哪一种事实能发生不当得利之债(D)
A.债务人清偿未到期的债务
B.接受赠与的财产
C.养子女给其生父母的赡养费
D. 顾客多付售货员货款
6.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B)。A.健康权
B.监护权
C.名称权
D..荣誉权
7.小张和养妹从小一起长大,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D)。A.达到婚龄、可以结婚
B.不能结婚
C.因违反善良风俗不宜结婚
D.如不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可以结婚
8. 我国法定继承中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不包括(D)A.父母
B..配偶
C.子女
D.兄弟姐妹 9.民法的调整对象是(C)。
A.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B.社会关系
C.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市场经济关系 10.诉讼时效应当从(C)起计算
A.知道权利被侵害时
B.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
C.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
D.侵害发生时 11.民事法律中,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公民下落不明满(D)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12. 甲(10岁)与父亲一起在路上散步,对面乙牵着的一条狗突然向甲袭击,此时甲父正与路边熟人说话,没来得及顾得上甲,最后甲受重伤。甲的损失由(A)承担。
A.乙承担
B.甲承担
C.甲父承担
D.乙和甲父共同承担
13. 某杂志为扩大销量,精心炮制了某著名影星甲的一段绯闻,给甲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甲将该杂志告到法院,下列责任方式不适用于该案的是(D)。
A.赔偿损失
B.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C.赔礼道歉
D.排除妨碍
14. 甲与乙为邻居,甲长期将自家杂物堆放于乙家的厕所门前,乙享有(B)。
A.返还原物请求权
B..排除妨碍请求权
C.消除危险请求权
D. 赔偿损失请求权
15.下列权利不属于用益物权的是(B)。
A.土地承包经营权
B.抵押权
C.建设用地使用权
D.地役权
16.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A)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问基于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使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A.不动产
B.动产
C.土地
D.财产
17.财产所有权的权能包括(A)
A.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B.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权
C.占有、利用、收益、处分权
D.控制、使用、收益、处分权
18.下列有关债的主体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
A.双方当事人都是不特定的 B.债权人是特定的,债务人是不特定的 C.债权人是不特定的,债务人是特定的D..双方当事人都是特定的 19.下列不属于人格权的范围的是(C)。
A.荣誉权
B肖像权
C.亲属权
D..姓名权
20.公民用遗嘱的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此种行为属于我国《继承法》上的(D)
A.遗嘱
B.遗赠扶养协议
C.捐献
D.遗赠
21. 我国《婚姻法》规定,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B)
A.市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C.乡、镇人民政府
D.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2.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在遗产分配时,(B)
A.不能作为继承人,除非被继承人没有其他任何继承人
B.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C.可以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D.不能作为继承人,但可分得少量财产
2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进行到最后6个月由于发生法定事由而引起时效的(C)
A.中断
B.续延
C.中止
D.消灭
24.按份共有人在转让其共有财产份额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B)。
A..购买权
B.优先购买权
C.收益权
D.优先受赠权
25.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是(C)
A.合同的变更
B.婚姻的成立
C.继承权的放弃
D.合伙人达成的协议 26.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可撤销的婚姻是(D)
A.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B.未到法定婚龄的
C.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D.因胁迫而结婚的27.我国婚姻家庭法对于离婚,采用的原则是(D)
A.过错原则
B.感情破裂原则
C.无需调解原则
D.婚姻破裂原则
28.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据法律规定消灭的是(C)
A.诉权
B.诉的理由
C.胜诉权
D.起诉权
多选题:(共17道试题,每题2分)
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方式包括(ABCD)
A.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B.支付违约金
C.赔偿损失
D.采取补救措施
E.赔礼道歉 2.我国法律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有(ABC)
A.配偶
B.子女
C.父母
D.兄弟姐妹
E.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3.所有权的内容包括(ABCE)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分配
E.处分 4.债权的种类有(ABCD)
A.合同之债
B.不当得利之债
C.无因管理之债
D.侵权之债
E.相邻之债 5.公民的人格权包括(ABCDE)
A.生命权
B.姓名权
C.肖像权
D. 婚姻自主权
E.荣誉权 6.下列属于用益物权的是(ABCD)
A.国有企业经营权
B.国有与土地使用权
C.土地承包权
D.地役权
E.房屋共有权 7.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E.公序良俗原则 8.民事责任的特征有(BCD)
A.法定性
B.财产性
C. 强制性
D.补偿性
E.惩罚性
9.所有权保护的方法有(ABDE)
A.确认产权
B. 恢复原状
C.限期履行
D.返还原物
E.排除妨碍 10.知识产权主要包括(ABC)
A.著作权
B.商标权
C.专利权
D.商业秘密
E.专有技术 11.民法中的身份权包括(ACD)
A.亲属权
B.婚姻自主权
C.监护权
D.男女平等权
E.庇护权 12.我国法律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ACE)
A. 符合一夫一妻制
B.双方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C. 双方为自愿结合D.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
E.达到法定婚龄 13.民事代理的种类有(ABC)
A. 委托代理
B.指定代理
C.法定代理
D.无权代理
E.自然代理 14.侵犯公民肖像权、名誉权的应当承担的责任有(ABCDE)
A.赔礼道歉
B.赔偿精神损失
C.消除影响
D.恢复名誉
E. 赔偿物质损失 15.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ABE)
A.权利人提出履行要求
B.权利人提起诉讼
C. 自然灾害发生
D.社会动荡E.义务人承诺履行 16.用益物权包括(ABCDE)
A.土地承包权
B.建设用地使用权
C. 宅基地使用权
D.地役权
E.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 17.遗嘱的形式有(ABC)
A.书面形式
B.录音形式
C.口头形式
D.公证形式
E.合同形式 判断题:(共5道试题,每题2分)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一致的。(错误)
2.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就是以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为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错误)
3.法人就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错误)
4.代理人在代理期间有没有权利独立的意思表示是代理和居间的区别。(正确)5.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就是以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为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正确)
第四次作业
单选题:(共14道试题,每题2分)1.商法的调整对象(D)
A.经济活动
B.经济关系
C.商事活动
D.商事关系
2.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形式有(A)
A.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公司
D.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 3.有关股东会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
A.公司的权力机构
B.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
C.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
D.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的监督机构
4.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B)
A.3000元
B.5000元
C.8000元
D.10000元
5.下列不属于经济法的是(C)
A.反不正当竞争法
B.银行法
C.土地管理法
D.产品质量法 6.下列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D)
A.商业贿赂行为
B.虚假宣传行为
C.滥用行政权力行为
D.冒用他人商标的行为 7.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属于(D)
A.所得税
B.行为税
C.财产税
D.流转税 8.自然资源保护中最有影响力的基本法律制度是(C)
A.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B.自然资源调查制度
C.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D.自然资源许可制 9.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C)管辖
A.原告所在地法院
B.被告所在地法院
C.不动产所在地法院
D.纠纷所在地法院
10.在我国,因侵权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D)
A.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B.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C.由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D.可以由原告选择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11.凡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及其痕迹的证据,称为(B)。
A.书证
B.物证
C.当事人陈述
D.视听资料
12.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采取的审级制度是(B)
A.一审终审制
B.两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13.甲从乙手中买得电脑一台,不久,丙说电脑是他的,并强行搬走。甲向法院起诉,要求丙返还电脑,法院在审理中,通知乙参加到诉讼中来。乙在诉讼中属于(C)。
A.被告
B.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C.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D.证人
14.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的身份证复印件,属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何种类型。(A)
A.书证
B.物证
C.证人证言
D.勘验笔录
多选题:(共14道试题,每题2分)
1.按照教材的观点,我国的商法包括(ABCDE)
A.公司法
B.破产法
C.保险法
D. 海商法
E.票据法 2.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ABDE)A.股东会B.董事会
C.职工代表大会
D.监事会
E.经理 3.保险合同的特征有(ABCDE)
A.是双方或多方行为
B.是合法行为
C.具有补偿
D.有受益性
E.有射幸性
4.票据法中的票据主要是指(ABD)
A.支票
B.汇票
C.债券
D.本票
E.股票 5.以下属于不正当行为的是(ABCDE)
A.商业贿赂
B.虚假宣传
C.倾销
D.限制竞争
E.搭售 6.我国的行为税包括(ADE)
A.屠宰税
B.营业税
C.房产税
D.土地增值税
E.城市维护建设税 7.以下属于经济法的是(ABCDE)
A.反不正当竞争法
B.产品质量法
C.银行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E.税法 8.我国的流转税包括(ABCD)
A.增值税
B.消费税
C.关税
D.营业税
E.土地增值税 9.消费者的权利包括(ABCDE)
A. 安全保障
B.自主选择
C. 受到尊重
D.获得知识
E.公平交易 10.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特征是(ABCD)
A.必须经过加工
B.必须用于流通
C.必须是成品
D.不包括不动产
E.必须是有型物 11.自然资源保护法包括(ABCDE)
A. 土地管理法
B.草原法
C.森林法
D.水法
E.矿产资源法 12.环境保护法的特征包括(ABCD)
A.科学性
B.技术性
C.社会性
D.共同性
E.阶级性 13.民事诉讼证据具有的特征是(ABD)
A. 客观性
B.关联性
C.正确性
D.合法性
E.唯一性 14.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B.合法性审查原则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E.复议前置原则 判断题:(共22道试题,每题2分)1.平衡协调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正确)2.在我国税法中,契税属于财产税。(正确)3.公司的董事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错误)
4.消费者的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5.我国法律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享有法人财产权。(正确)6.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一种。(正确)7.个人所得税是收益税的一种。(正确)8.在我国税法中、土地增值税属于财产税。(错误)9.劳动关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关系具有隶属性。(正确)10.家庭保姆与雇佣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错误)11.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适用我国《合同法》。(错误)12.劳动合同具有排他性和延续性。(正确)13.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公益事业。(正确)14.签订集体合同要向有关劳动管理部门备案。(正确)15.商业保险的范围大于社会保险。(正确)
16.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错误)17.农村“五保户”生活水平的具体标准由当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规定。(正确)18.法律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错误)19.环境保护法中所保护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正确)20.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错误)21.代理诉讼的律师也是诉讼参加人之一。(正确)22.诉讼代表人就是诉讼中当事人的法人代表。(错误)
第五篇:电大法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法学概论网上作业
法学作业
1选择: B、B、C、D、D、A、D、A、D、D、D、C
填空: 13.习惯。14成文法。15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产阶级法、社会主义类型法。16.大陆法系、英美法系。17.法律关系。18.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19.1982.20.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单一制、联邦制、单一制。22.民族区域自治。2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24.立法、行政、审判机关、检查机关。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名词解释:
法:是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统治阶级所采用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简答题:
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答:1)行为人有违法行为存在; 2)行为侵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行为人必须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3.答: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利和义务、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利和义务(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进行科研、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法学作业
2选择: C、C、B、B、D、D
填空: 7.国家机关、国家机关。8.被告。9.犯罪主体、犯罪客体。10.希望、放任。11.要约、承诺。12.法定、遗嘱。13.设计、施工、完成。14.婚姻家庭关系。
名词解释:
具体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国际行政权力时,针对具体对象,依法作出行政措施的行为。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税收: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
简答题:
19.答:
1、宪法中关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规定。
2、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4、散见于其他部门法中的具有行政管理性的法律法规。
5、我国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协定中具有行政法意义的内容。
20.答:①犯罪以后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或犯罪事实为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收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直接向司法机关投案从而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合法控制之下,接受司法机关审查与判决。②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③必须接受审查和裁判。
21.答:1)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为法律行为。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被代理人的利益为法律行为。3)代理人独立对第三人为意思表述或接受意思表示。4)代理所产生的权利义务之接轨被代理人承受。
22.答: 1)、婚姻自由的原则 2)、一夫一妻制原则 3)、男女平等原则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6)、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23.论述: 正当防卫构成要件?
答:
1、起因条件:须有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进行所谓防卫行为,刑法理论上称其为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
3、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
4、主观条件:必须具有防卫意图,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挑拨、相互斗殴、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
5、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受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法学作业
3选择 B、C、B、B、C、C
填空题: 7.自诉。8.残疾人、死刑。9.合同履行地 10.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机关。
11.被告、举证责任倒置、谁主张谁举证。
名词解释 :
取保候审: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立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或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
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公示催告程序: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行政诉讼原告: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先予执行: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以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的措施。
简答题:
17.证据的意义 答:(1)证据是查明案情的唯一手段;(2)证据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3)证据时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据;(4)证据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的有力武器;(5)证据时是无罪的人不受追究的保障;(6)证据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18.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答: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2、同等于对等原则: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辩论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5、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6、社会持起诉原则: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7、检查监督原则: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19.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答:
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的,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也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故也不能成为被告。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
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20、行政诉讼法特有原则 A.选择复议原则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简言之,在我国,复议不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是否经过复议,由相对方自己选择。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置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B.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行政主体作出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引起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称之为“行政行为”。依据行政行为所实施的对象、产生的效力和适用的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制定、发布的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相对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
范性文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其特点正好与抽象行政行为相反,只对特定和具体事项或特定人有效,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同时只对已经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作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但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在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认为抽象行政行为的规定影响、妨碍或者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则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C.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此与民事诉讼完全不同。其根据是,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的,一旦作出即应推定其为合法,亦即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先定力。因而,即使相对方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或者改变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但在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生效判决之前,具体行政行为仍然被推定为合法有效,也就要求得到执行。同时,实行这一原则也有利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否则,只要相对方提起诉讼,具体行政行为便停止执行,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及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就有可能受到损害。行政诉讼法同时也考虑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停止执行,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在以下3种 情形下,具体行政行为要停止执行: a.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b.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将会造成难 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c.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此外,在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D.不适用调解原则 不适用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既不能把调解作为诉讼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不能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一种方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之所以不能适用调解原则,其根本原因在于,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其行使法定职权的表现,而对于这种法定职权,行政机关不得放弃或者让步,否则即构成失职。因此,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合法,或者是违法,没有第三种可能。在行政诉讼中如适用调解,会造成行政机关法定职权的性质与调解的前提之间互为矛盾。《行政诉讼法》第67条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这是因为,赔偿诉讼无非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造成了损害;二是损害的程度如何。相应地,法院审理这种行政侵权赔偿案件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是否赔偿,二是赔偿的数额。而这两个问题均不涉及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仅在于对损害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赔偿。因此,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解决行政赔偿责任问题。E.变更权有限原则 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司法变更权涉及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因此,各国在规定法院所享有的变更权时都极为慎重。《行政诉讼法》既考虑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对方合法权益的需要及保障司法权有效性,又考虑到法定的权力分配关系,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因此,人民法院的司法变更权仅限于在行政处罚显失公上的情形下才可以行使.法学作业4
填空题 1. 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 2. 国际条约国际习惯 3. 出生加入 4. 普通刑事犯罪政治犯 5. 领陆领水领空 6. 200
7. 外交解决法律解决 8. 国家主权平等互利 9. 范围系属 10. 诉讼行为
名词解释
11. 国家责任:即一个国家不仅要为其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同时,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出于道义和社会责任,也应为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
12.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
13.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14. 大陆架:自海岸线向外延伸,海底坡度显著增大处的浅水地带。
15. 法律冲突:又称法律抵触,指对同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因各国民法规定不同且都有可能对它进行管辖而发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16. 司法协助:是指一国法院或其他机构根据本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为他国法院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或与诉讼有关的行为的制度。
17.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简答题
18. 国际法基本特征? 答: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2)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来制定的,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制定者。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一定程序来制定的。3)国际法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方式。国际法主要是依靠有组织的国际强制机关加以维护,保证实施,而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主要依靠国家的本身的行动。
19.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这为国际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体现出当代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1)组织机构趋于完善
19世纪的国际行政联盟,是由常设机构国际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国代表会议只是在若干年内讨论一次有关条约规定的国际合作,并不负责实际工作;当代国际组织一般在常设秘书处之上设置大会、理事会这种实质性的权力机构,享有决策权。
2)组织规模庞大
19世纪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基本上是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当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各种专门组织绝大多数都拥有 100多个成员国。
3)形成国际组织网络
联合国与18个专门性的政府间机构建立了密切的、非隶属的关系,其中16个被称为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还给予 1/6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协商地位,并有12%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与欧洲共同体有密切关系。这样,许多国际组织在业务与信息方面已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
4)数量猛增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9年,政府间国际组织只有80个,到80年代末已达4000多个;非政府国际组织为数更多,其中绝大多数是50年代以后建立的。因此有人称19世纪是国际会议的世纪,20世纪是国际组织的世纪。
20. 联合国的七项原则?
答:1)联合国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2)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4)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
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5)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6)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保证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7)宪章不得被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