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

时间:2019-05-14 08:2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

第一篇: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但也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二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问题。

二、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中国自身暴露出的落后性和愚昧性问题。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社稷家园的斗争,其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正是这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才避免了中国被瓜分、被彻底殖民而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伟大意义。诚然,在反对外来入侵的斗争中,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确实表现出了难以回避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但决不能因其表现出了落后性和局限性就否定这种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落后固然要挨打,但落后不等于就应该挨打,否则就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就是为殖民主义张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这“应该”与“不应该”的分野,人类才有了善与恶的观念,才有了野蛮与文明的区别,人类也才有了进步的希望。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落后与挨打是现实,可正是中国人民不屈服于这种现实而英勇拼战,流血牺牲,中华民族才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才有了求发展、求复兴的可能。至于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滞后性和愚昧性,那是一个需要我们逐步总结经验教训,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逐步克服的问题,而与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无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重点难点解析

一、评价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

第二,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

第三,其他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乡官制度。在太平军的区域内摧毁了各级地方封建政权,建立起农民的革命政权。凡县一级以上的负责人,一般都由革命军将领担任。地方乡官由贫苦农民担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选举,“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对于妇女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也有一些进步的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在宗教上,妇女和男子都参加拜上帝活动。还提出禁止缠足和买卖婚姻。这样,妇女地位有了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显著提高。妇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在婚姻上,规定“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了把妇女当作商品的买卖婚姻。太平天国发给男女自由结合的结婚证书——“合挥”,上面登记着结婚人的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还盖有龙凤图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评价:

第一,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个天国理想的宏图,是它立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第二,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第一,《资政新篇》的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第二,《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二、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

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所谓近代化,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由其社会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作为落后国家的中国近代化,除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动力之外,还是对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国际环境迫使中国中断自己的历史发展程序,从西方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变更或改造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即推资本主义之陈,兴资本主义之新。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而经济近代化则包括工农业的生产关系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革和生产力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在中国最早窥其崖岸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师长之说”付诸实践的,则是以一批满汉军政要员为中坚的洋务派。洋务派前期的首脑是李鸿章,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包括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内的洋务派,是由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并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利用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为杠杆,“借法自强”,他们从传统的“道体器用”观出发,归纳出“中学为体,西方学用”的理论模式,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他们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而促使中国国防从传统迈向近代化,促使中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蠕动,促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近代科技体制。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时,洋务派们为洋务运动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为体;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当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洋务运动本身冲击到封建统治体系(这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也会本能地维护封建统治。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免受外国凌辱,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他们的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在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宣传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文化,因此,它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超过了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的效用。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五.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维新运动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虽然康、梁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进大批知识分子的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维新运动的失败也使大批爱国志士放弃改良转向革命。

五、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新旧力量对比悬殊。戊戌维新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经济力量非常弱小。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社会基础薄弱,没有严密的组织,不掌握军队,不掌握整个官僚机构,只是一度得到没有实权的皇帝的支持,他们面对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多数官僚属于守旧阵营,只有少数同情维新运动。

第二.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政治上,维新派过分迷信皇帝的权威。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的主张在维新期间也没有坚持。

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虽然为救亡奔走呼号,但对帝国主义充满。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在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又幻想英、美、日的干预。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四.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维新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是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而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以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他相关的法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进行的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他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了政党,提出了政纲,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又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革命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为辛亥革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不能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认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新文化运动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中国进而有效地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运动回避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第三,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的。第四,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一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 200 余万人。五四运动具有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说,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二,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三,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四,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五,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二、中国何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一,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准备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的八年中,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作战。中国这个广阔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可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

日本帝国主义为取得北侵苏联和南下太平洋的战争基地,与德、意在欧洲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相呼应,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抗日军民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克服困难,奋勇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第二,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一直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战略协同计划。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战场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打乱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的“南进”侵略步伐,从而打乱和粉碎了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

“北进”侵苏,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称霸亚洲和称霸世界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未能变成现实,一是因为苏联本身注重加强远东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在击退日军挑衅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后腿,完全打乱了其侵略计划,致使日本的计划一再推延实施。

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战场始终牵制住了一百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毙、伤、虏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60%以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中国的持久抗战为同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普遍承认和尊重。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尊重,为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国首脑聚会埃及首都开罗,于12月1日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的活动。后来,中国参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4月的旧金山联合国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各盟国并肩作战,共同赢得了胜利,同时中国也赢得了大国地位。战后,百年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基本得以废除。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为维护人类正义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三、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

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国内在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上,流行着两种错误论调: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等;一是速胜论,对抗战前途盲目乐观,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就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等等。还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又不甚了解。这些都妨碍着抗日的群众动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科学的回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答与阐明。他首先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抗日战争的性质和时代特征决定了,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不如敌之强,但处于进步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和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能唤起全国的团结,得到国际上的援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他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速胜论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他们都是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者和机械论者。

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在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科学地预见到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毛泽东给这三个阶段描画了一个轮廓。第一阶段,日军依仗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和交通线,但由于兵力不足,中国的游击战争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士气开始颓靡,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内部开始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基础。总的来说,到“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总的特点是,敌人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中取战略守势,但敌强我弱的形势仍未发生根本转变,所以中国尚难举行战略反攻。这时,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组织伪政府,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刮东西。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将是相当长的,战争将是残酷的,中国将会遇到严重的破坏。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以及国际援助。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抗战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毛泽东预见到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根据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状态,断言: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毛泽东在论证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持久战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为什么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之后。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何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以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等问题。第一,他首先正确地阐明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普遍深入的全国人民总动员,等等。第二,毛泽东进一步探讨了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原则。第三,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又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一般认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游击战争只有战术问题。那末,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即: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第一,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第二,由于中国的进步,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一整套的东西发生了;第三,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于是根据地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些情况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重点难点解析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从根本上看是国民党失去人心的结果。首先,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建国主张是维护国民党的***,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按照这个方案,中国将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建立和平民主国家的愿望背道而驰;其次,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官员们贪污受贿、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在大后方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初曾经对国民党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由于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很快对它感到极端失望;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还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其三,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挑起与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中国共产党的战争,试图武力消灭共产党。同时,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武力镇压人民民主运动,拒绝社会改革。其四,国民党执行亲美外交政策,依附美帝国主义,坐视美军在中国胡作非为,损害中国主权与尊严。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党派成立之际,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也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积极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各民主党派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原因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里,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的许多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将领,都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没有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斗争,堆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不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胜利的;胜利了,要巩固,也不可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些国际友人还直接参加的中国的革命斗争。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之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四、“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但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第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第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所以,“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应当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呢?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其实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中华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的资本不过区区20亿人民币(还不到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总投资额的1/38),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诚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客观上亦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如果选择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话,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国就可能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最终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这样的道路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意选择的。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命前,俄国也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其开始工业化的起点也比较低,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即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工业落后是旧中国国弱民穷,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走向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只有加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增加社会产品、促进商品流通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破坏统一的国民经济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一面。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应当说,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支力量,但是,由于其经济力量弱小,劳动生产率低,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它们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们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当时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它们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更加重了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性,事实上,它们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的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变得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有计划的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使这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个体农业经营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也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水利并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必然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同时,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在土改后,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要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的。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道路,是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立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这种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呢?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的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阶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是,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因此,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1、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重点了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功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包括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庐山会议,以及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等。

3、社会主义探索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主要有,一是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是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难点: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不断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这包括,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后党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以及党和毛泽东的纠“左”的努力。

2、认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这一错误的性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

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人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没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就造成把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政策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来坚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迷误当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所谓继承和发展,把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当作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

性质: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并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并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它所提供的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错误和挫折并没有摧毁中国共产党。它能够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这个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我国台湾问题的由来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1945年9月,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同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显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整肃党、政、军,开始经营台湾,以便使台湾成为国民党生存、发展之地和反攻大陆的后方基地,继续维持着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美国又继续援助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而对新中国采取鼓励、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推行“扶蒋保台”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援助。美国“扶蒋保台”政策的推行,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的肆意情略。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帮助已近崩溃的国民党稳住了阵脚并得以长期盘踞台湾,与大陆对抗;另一方面,阻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军,从而延缓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施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时期。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在1950年“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的任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32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即所谓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12月2日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至于美国的保护沙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于12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1955年1-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6年,在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鉴于美国政府一直逼迫蒋介石撤出金门、马祖,以造成海峡两岸“划峡而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即第二次台海危机),有力地打击美国策划“划峡而治”的图谋。

炮击金门后,中国共产党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许多重要原则。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需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是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1978年以后,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战略转移、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及台湾问题上,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公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提出寄希望台湾人民,也寄希望台湾当局,并肯定“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提出通过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告台湾同胞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一位教授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完备、充实。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的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就表明,“一国两制”已载入中国的根本大法。1984年5月,“一国两制”构想写进了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模式,也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更加突出地摆到中国人民面前。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后来被称为‘江八点’),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行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八项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有利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为遏止“台独”分裂势力,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对台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给台独分裂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之后,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设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后,“小康”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概念,所描绘的是一种与“大同”社会相对的社会状态和理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阐述。千百年来,“小康”或“小康之家”成为普通百姓表达对殷实、宽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一个通俗词汇。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赋予“小康”这个概念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同时使用了“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等表述方式。以后,邓小平又使用了 “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表述方式。其中,邓小平在1984年3月25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曾经三次提到“小康社会”。研究者认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则是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之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党的十三大,都对小康社会作了设计。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实现小康社会正式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此后,奔小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

1995年,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制了我国跨世纪发展蓝图,强调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还是处于小康阶段”。从而表明,小康不仅是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终点,而且是以此为起点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1997年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五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并且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及其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次提出了21世纪前半叶我国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总体规划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各方面的要求和任务。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们普遍得到实惠,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正是基于对中国目前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2020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完善,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由各班团支书辛勤整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张皓瑜呕血整理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重难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重难点整理

上编重难点整理(综述、第一章——第三章)

综述、第一章

重难点: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在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又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最主要的矛盾。

(教材 P 15)

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任务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开辟道路。

(教材P17)

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军事科技的落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重难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历史教训:农民阶级无法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中国解放、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

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历史教训:中国的地主阶级对中国早期出路探索失败说明此阶级不足以带领中国完成历史重任。

三、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历史教训: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完成历史重任,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重难点:

一、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围绕中国的出路探索时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主要围绕三个焦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当然,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存在的一些弱点,如对“国民”的定位是指少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人民。这些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二、阐明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飞跃; 辛亥革命猛烈地冲击封建思想,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及民族实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推动了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亚洲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阐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帝国主义与国内的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与破坏。敌人异常强大。

(二)资产阶级因其自身的局限(软弱性与妥协性)不足以担起历史重任:1.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2.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纲领;3.不能充分发动与依靠群众;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四、如何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一)帝国主义与国内的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与破坏。敌人异常强大。

(二)资产阶级因其自身的局限(软弱性与妥协性)不足以担起历史重任:1.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2.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纲领;3.不能充分发动与依靠群众;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中编重难点整理(第四章——第七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难点: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历史功绩和局限? 1.内容切中时弊,有力挑战和批判封建礼教。.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促使人们独立思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P97)

1.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了革命实践。3.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98)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3.中国共产党成立宣告新式的工人阶级的政党的成立,中国因此有了新的道路、有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P113)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1.经验总结: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动摇,主观上是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2.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P120)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重点难点:

一、认清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推翻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大革命失败后,国名党的政权转化为一个代表大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党。国民党用军事独裁的方式镇压人民和消除异己,来维护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理解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主要有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与兴起土地革命。

毛泽东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中国革命的重点应该指向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结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与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中央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人。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重点难点:

一、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和野蛮暴行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日本的野蛮暴行有:制造残暴的百姓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难以计数。

二、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范略张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其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为:1.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2.开辟了敌后战场、发展了游击战争;3.坚持了团结抗战进步的方针;4.建设了抗日民主根据地;5.推进了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进步文化工作。6.注重党的自身建设,具体包括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四、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国共两党的两条抗战路线及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抗战热情。但是正面战场由于敌我力量与指导战略的问题大部分战役以失败告终。2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对国名党政府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国名党的正面战场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3.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实行全面抗战的人民战争路线,最终与人民团结一心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五、如何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新起点

1.抗日战争得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结束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为世界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历史性贡献,为世界树立了以弱胜强的范例。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重点难点:

一、认清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参与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但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是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最终,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能阻止国内内战的爆发,但是,共产党与人民一致的为和平建国而作出的努力赢得了人心。

二、分析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之中的原因和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国名党专制独裁、大发国难财,违背人民迫切的和平建国的医院,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故迅速失去民心,陷入全民包围之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取得民心,有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分析“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第三条道路”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改良道路,中国当时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中国历史经验也证明资产阶级方案,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经过实践的摸索,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大多数人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正确性,以及认识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四、如何使学生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由于它的专制独裁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已经严重丧失了人心。后来又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建国、休养生息的强烈愿望,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同时为了筹集内战经费,对人民加重剥削,把全国各阶级的人民至于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因而就迫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国民党政权陷入广大人民的包围,迅速崩溃。

五、如何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了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六、如何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了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经验。3.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

1.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怎样在艰辛中开创出来的? 2.党在几个重要历史关头如何进行重大历史抉择的? 3.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 4.如何从继承发展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第三篇:近现代史重难点解析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但也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二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问题。

二、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性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中国自身暴露出的落后性和愚昧性问题。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社稷家园的斗争,其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正是这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才避免了中国被瓜分、被彻底殖民而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伟大意义。诚然,在反对外来入侵的斗争中,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确实表现出了难以回避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但决不能因其表现出了落后性和局限性就否定这种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落后固然要挨打,但落后不等于就应该挨打,否则就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就是为殖民主义张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这“应该”与“不应该”的分野,人类才有了善与恶的观念,才有了野蛮与文明的区别,人类也才有了进步的希望。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落后与挨打是现实,可正是中国人民不屈服于这种现实而英勇拼战,流血牺牲,中华民族才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才有了求发展、求复兴的可能。至于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滞后性和愚昧性,那是一个需

要我们逐步总结经验教训,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逐步克服的问题,而与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无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重点难点解析

一、评价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

第二,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

第三,其他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乡官制度。在太平军的区域内摧毁了各级地方封建政权,建立起农民的革命政权。凡县一级以上的负责人,一般都由革命军将领担任。地方乡官由贫苦农民担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选举,“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对于妇女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也有一些进步的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在宗教上,妇女和男子都参加拜上帝活动。还提出禁止缠足和买卖婚姻。这样,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妇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在婚姻上,规定“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了把妇女当作商品的买卖婚姻。太平天国发给男女自由结合的结婚证书——“合挥”,上面登记着结

婚人的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还盖有龙凤图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评价:

第一,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个天国理想的宏图,是它立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第二,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第一,《资政新篇》的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

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第二,《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二、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

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所谓近代化,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由其社会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作为落后国家的中国近代化,除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动力之外,还是对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国际环境迫使中国中断自己的历史发展程序,从西方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变更或改造原有的经济、政治结构,即推资本主义之陈,兴资本主义之新。近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而经济近代化则包括工农业的生产关系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革和生产力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在中国最早窥其崖岸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师长之说”付诸实践的,则是以一批满汉军政要员为中坚的洋务派。洋务派前期的首脑是李鸿章,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包括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内的洋务派,是由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并利用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为杠杆,“借法自强”,他们从传统的“道体器用”观出发,归纳出“中学为体,西方学用”的理论模式,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他们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而促使中国国防从传统迈向近代化,促使中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蠕动,促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近代科技体制。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时,洋务派们为洋务运动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为体;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目的是为了巩

固封建统治。因此当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洋务运动本身冲击到封建统治体系(这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也会本能地维护封建统治。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免受外国凌辱,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他们的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在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宣传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文化,因此,它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超过了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的效用。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五.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维新运动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虽然康、梁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进大批知识分子的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维新运动的失败也使大批爱国志士放弃改良转向革命。

五、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一.新旧力量对比悬殊。戊戌维新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经济力量非常弱小。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社会基础薄弱,没有严密的组织,不掌握军队,不掌握整个官僚机构,只是一度得到没有实权的皇帝的支持,他们面对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多数官僚属于守旧阵营,只有少数同情维新运动。

第二.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政治上,维新派过分迷信皇帝的权威。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的主张在维新期间也没有坚持。

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虽然为救亡奔走呼号,但对帝国主义充满。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在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又幻想英、美、日的干预。

第四.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维新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是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而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以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

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他相关的法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进行的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他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了政党,提出了政纲,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又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革命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为辛亥革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不能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

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认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新文化运动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中国进而有效地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运动回避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第三,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的。第四,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一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 200 余万人。五四运动具有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说,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

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二,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三,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四,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五,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

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二、中国何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一,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准备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的八年中,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作战。中国这个广阔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可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

日本帝国主义为取得北侵苏联和南下太平洋的战争基地,与德、意在欧洲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相呼应,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抗日军民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克服困难,奋勇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第二,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一直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战略协同计划。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战场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打乱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的“南进”侵略步伐,从而打乱和粉碎了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

“北进”侵苏,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称霸亚洲和称霸世界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未能变成现实,一是因为苏联本身注重加强远东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在击退日军挑衅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后腿,完全打乱了其侵略计划,致使日本的计划一再推延实施。

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战场始终牵制住了一百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毙、伤、虏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60%以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中国的持久抗战为同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普遍承认和尊重。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尊重,为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

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国首脑聚会埃及首都开罗,于12月1日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战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的活动。后来,中国参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4月的旧金山联合国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各盟国并肩作战,共同赢得了胜利,同时中国也赢得了大国地位。战后,百年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基本得以废除。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为维护人类正义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三、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

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

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

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国内在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上,流行着两种错误论调: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等;一是速胜论,对抗战前途盲目乐观,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就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等等。还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又不甚了解。这些都妨碍着抗日的群众动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与阐明。他首先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抗日战争的性质和时代特征决定了,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不如敌之强,但处于进步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和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能唤起全国的团结,得到国际上的援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他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速胜论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他们都是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者和机械论者。

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在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科学地预见到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毛泽东给这三个阶段描画了一个轮廓。第一阶段,日军依仗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和交通线,但由于兵力不足,中国的游击战争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士气开始颓靡,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内部开始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

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基础。总的来说,到“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总的特点是,敌人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中取战略守势,但敌强我弱的形势仍未发生根本转变,所以中国尚难举行战略反攻。这时,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组织伪政府,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刮东西。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将是相当长的,战争将是残酷的,中国将会遇到严重的破坏。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以及国际援助。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抗战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毛泽东预见到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根据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状态,断言: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毛泽东在论证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持久战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为什么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之后。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何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以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等问题。第一,他首先正确地阐明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普遍深入的全国人民总动员,等等。第二,毛泽东进一步探讨了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原则。第三,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又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一般认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游击战争只有战术问题。那末,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即: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第一,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第二,由于中国的进步,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一整套的东西发生了;第三,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于是根据地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些情况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重点难点解析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从根本上看是国民党失去人心的结果。首先,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建国主张是维护国民党的***,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按照这个方案,中国将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建立和平民主国家的愿望背道而驰;其次,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官员们贪污受贿、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在大后方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初曾经对国民党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由于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很快对它感到极端失望;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还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其三,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挑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战争,试图武力消灭共产党。同时,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武力镇压人民民主运动,拒绝社会改革。其四,国民党执行亲美外交政策,依附美帝国主义,坐视美军在中国胡作非为,损害中国主权与尊严。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党派成立之际,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也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积极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各民主党派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原因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

大时代。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里,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的许多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将领,都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没有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斗争,堆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胜利的;胜利了,要巩固,也不可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些国际友人还直接参加的中国的革命斗争。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

者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之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四、“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但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第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第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所以,“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应当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呢?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其实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中华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的资本不过区区20亿人民币(还不到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总投资额的1/38),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诚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客观上亦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如果选择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话,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国就可能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最终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这样的道路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意选择的。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命前,俄国也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其开始工业化的起点也比较低,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即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中心任

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落后是旧中国国弱民穷,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走向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只有加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增加社会产品、促进商品流通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破坏统一的国民经济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一面。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应当说,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支力量,但是,由于其经济力量弱小,劳动生产率低,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它们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们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当时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它们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更加重了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性,事实上,它们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的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变得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有计划的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使这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个体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

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也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水利并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必然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同时,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在土改后,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要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的。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道路,是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立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这种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呢?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的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是,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因此,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1、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重点了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主要功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包括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庐山会议,以及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等。

3、社会主义探索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主要有,一是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是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难点: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不断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这包括,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后党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以及党和毛泽东的纠“左”的努力。

2、认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这一错误的性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

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人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没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就造成把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政策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来坚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迷误当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所谓继承和发展,把党

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当作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

性质: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并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并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它所提供的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错误和挫折并没有摧毁中国共产党。它能够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这个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我国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1945年9月,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同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显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整肃党、政、军,开始经营台湾,以便使台湾成为国民党生存、发展之地和反攻大陆的后方基地,继续维持着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

统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美国又继续援助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而对新中国采取鼓励、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推行“扶蒋保台”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援助。美国“扶蒋保台”政策的推行,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的肆意情略。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帮助已近崩溃的国民党稳住了阵脚并得以长期盘踞台湾,与大陆对抗;另一方面,阻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军,从而延缓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施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时期。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在1950年“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的任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即所谓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12月2日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至于美国的保护沙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于12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自己祖国的完全统一。1955年1-2月间,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6年,在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鉴于美国政府一直逼迫蒋介石撤出金门、马祖,以造成海峡两岸“划峡而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即第二次台海危机),有力地打击美国策划“划峡而治”的图谋。

炮击金门后,中国共产党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许多重要原则。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需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是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1978年以后,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战略转移、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及台湾问题上,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公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提出寄希望台湾人民,也寄希望台湾当局,并肯定“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提出通过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告台湾同胞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一位教授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

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完备、充实。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的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就表明,“一国两制”已载入中国的根本大法。1984年5月,“一国两制”构想写进了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模式,也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更加突出地摆到中国人民面前。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后来被称为‘江八点’),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行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八项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有利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为遏止“台独”分裂势力,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对台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给台独分裂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之后,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后,“小康”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概念,所描绘的是一种与“大同”社会相对的社会状态和理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阐述。千百年来,“小康”或“小康之家”成为普通百姓表达对殷实、宽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一个通俗词汇。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赋予“小康”这个概念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同时使用了“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等表述方式。以后,邓小平又使用了 “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表述方式。其中,邓小平在1984年3月25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曾经三次提到“小康社会”。研究者认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则是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之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党的十三大,都对小康社会作了设计。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实现小康社会正式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此后,奔小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

1995年,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制了我国跨世纪发展蓝图,强调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还是处于小康阶段”。从而表明,小康不仅是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终点,而且是以此为起点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1997年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的十五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并且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及其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次提出了21世纪前半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总体规划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各方面的要求和任务。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们普遍得到实惠,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正是基于对中国目前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2020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完善,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第四篇:武汉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 电子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A)为核心。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佛教思想

2.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A)。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80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1789年法国大革命 D、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B)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A、商品输出B、资本输出C、贩卖奴隶D、掠夺土地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A、中英《南京条约》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D、中法《黄埔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D)。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半殖民地社会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7.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D)。

A、失业的农民B、手工业者C、城市贫民D、工人阶级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C)。

A、文化渗透B、经济掠夺C、军事侵略D、政治控制

9.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C)。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10.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C)。

A、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 B、进行传教活动

C、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干涉中国内政

1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A、《万国公报》B、《民报》 C、《字林西报》D、《新民丛报》

12.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B)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香港B、台湾C、澳门D、崇明

14.到(D)的订立为止,庞杂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已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完全形成。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D)。

A、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C、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 D、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D)。

A、李鸿章B、魏源 C、郑观应D、林则徐

17.魏源在其(B)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A、《四洲志》B、《海国图志》 C、《夷情备采》D、《盛世危言》

18.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C)。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

19.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D)。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

20.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D)。

A、帝国主义已放弃灭亡中国的图谋 B、帝国主义之间相互勾结

C、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ABC)。

A、父权B、夫权C、君权D、族长权 E、子权

3.鸦片战争前,中国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下列对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E)。

A、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

B、政治上,清王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腐败不堪。军事上,清王朝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C、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反抗意识。

D、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E、军事上,清王朝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需要的前提是(BC)。

A、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B、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 C、大批劳动者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D、世界市场的广泛开拓 E、资本主义的萌发及发展

5.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ABD)。

A、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 B、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

C、是由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引起的 D、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E、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明

6.19世纪50~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主要是通过(BCDE)完成的。

A、《尼布楚条约》B、《瑷辉条约》C、《北京条约》D、《勘分西北界约记》E、《改订伊犁条约》

7.关于租界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出一个特定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

B、1848年和1849年,美、法两国也相继在上海强行划分了租界。

C、外国侵略者在租界逐步排斥中国的主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D、中国通商口岸的租界是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是“冒险家的乐园” E、中国政府对租界内的行政、司法有干预权。

12.下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ABDE)。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B、其斗争锋芒指向外国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压迫的无穷力量 C、阻止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D、将清政府的卖国投降面目暴露于国人面前 E、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13.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有(ABCDE)。

A、开设工厂 B、设立银行 C、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 D、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E、投资中国矿山

14.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ABCDE)。

A、沉重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野心。B、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C、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D、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反侵略战争的过程,是中华民族逐步觉醒的过程。

E、反侵略的过程,是中华民族逐步觉醒的过程

15、在近代中国社会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其原因是(BCDE)

A、中国出口的丝,茶在国外没有市场B、中国的丝,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C、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D、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E、外商操纵中国原料市场,压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2.答: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华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3.简述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3.答: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部分中国旧式商人如一些盐商、沙船主、钱庄老板、票号商人等,或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或投资于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还有一些华侨商人,在国内投资或回国创办经营新式企业。一些地主、官僚,也开始把从地租剥削和贪污、搜刮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于工商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

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5.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答: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6.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6.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

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第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何在?

7.答: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四、辨析题

1.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1.参考答案:错误

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强国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所有地区,在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地。

2.参考答案:错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但由此推出“近代中国的所有地区,在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地”是错误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主权一步步沦丧,完全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在中国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所以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如香港、台湾和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就是这种情况。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则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此说近代中国所有地区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地是不准确的。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参考答案:这种表述不准确。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但这对矛盾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4.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这缘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4.参考答案:错误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5.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参考答案:错误

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不仅仅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更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即社会制度腐败。

五、论述题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请您谈谈对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

1.答: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它们只能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既不是完全的殖民地,也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更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着近代中国的特殊性,即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革命道路、革命风貌及革命前途等问题,均源于这种基本国情。毛泽东曾说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就是中国革命要从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这种具体实际相结合。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答: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答: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御敌之策。许多官员、将帅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但是,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在这种情况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才一再失败。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启示我们:

第一,在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

第二,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六、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根据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C)

A.西京 B.北京 C.天京 D.金陵

2.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B)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万大洪告示》 D.《原道醒世训》

3.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A)

A.干王 B.英王 C.翼王 D.忠王

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A)

A.天京事变 B.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C.金田起义 D.北伐失利

5.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C)

A.金陵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6.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是(B)

A.福建水师 B.北洋水师 C.广东水师 D.南洋水师

7.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B)

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8.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C)

A.《仁学》 B.《劝学篇》 C.《校邠庐抗议》 D.《盛世危言》

9.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是(D)

A.京师大学堂 B.工艺学堂 C.船政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0.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A)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湖北枪炮厂 D.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1.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D)

A.《日本变政考》 B.《仁学》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12.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天津主办的报纸是(A)

A.《国闻报》 B.《时务报》 C.《京报》 D.《大公报》

13.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主持的重要学堂是(D)

A.京师大学堂 B.广方言馆 C.时务学堂 D.广州万木草堂

14.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各省书院改为(C)

A.预备学校 B.私塾 C.高等学堂 D.专业学会

15.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B)

A.新式海军 B.新式陆军 C.新式炮兵 D.新式骑兵

16.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被保留下来的是(A)

A.京师大学堂 B.准许旗人自谋生计C.改革财政 D.改革行政机构

17.《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所依据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C)

A.甲 B.保 C.两 D.伍

18.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率领的用洋枪装备的军队是(B)

A.鄂军 B.淮军 C.新军 D.川军

1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A)

A.《劝学篇》 B.《醒世恒言》C.《盛世危言》 D.《天演论》

20.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D)

A.“军政” B.“宪政” C.“亲政” D.“训政”

21、西方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B)

A、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创造条件B、维护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C、巩固和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的“和好”关系D、显示军事威力,震慑中国人民

2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D)A李鸿章B张之洞C郑观应D冯桂芬 二.多项选择题

1.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从广西一直打到江苏,其间经过的省份有(ABCD)

A.湖南 B.湖北 C.江西 D.安徽E.四川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者想建立的理想社会的特征是(ABC)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D.均贫富,等贵贱 E.禁朋党之弊

3.天京事变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包括(BC)

A.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被提拔 B.杨秀清、韦昌辉被杀 C.石达开出走 D.洪仁玕开始总领朝政 E.洪秀全病故

4.与太平军作战的外国军队包括(AD)

A.“常胜军” B.“哥萨克旅” C.“十字军” D.“常捷军” E.“骑士团”

5.洋务运动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成员包括(ABCDE)

A.张之洞 B.奕 C.曾国藩 D.李鸿章 E.左宗棠

6.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工艺学堂培养的专门人才包括(ABDE)

A.电报 B.铁路 C.海军 D.矿物 E.西医

7.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设立的翻译机构翻译的西学书籍涉及的专业包括(ABCDE)

A.近代物理 B.近代化学 C.近代数学 D.近代天文 E.近代地理

8.洋务运动时期,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的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的书籍是(ABC)

A.《日本变政考》 B.《俄彼得变政记》 C.《波兰分灭记》 D.《欧游心影录》 E.《新学伪经考》

9.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撤销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三省是(BCD)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云南 E.广西

10.戊戌六君子包括(ACDE)

A.谭嗣同 B.梁启超 C.林旭 D.康广仁 E.杨深秀

11.下列选项中与《资政新编》有关的是(ABCDE)

A主张“禁朋党之弊”B“准富者请人雇工”C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创造D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E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12.洋务派兴办的重要军用工业有(ABCD)

A江南制造总局B金陵机器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E轮船招商局 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ACE)

A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B资金缺乏C对外国具有依赖性D人才缺乏E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ABC)

A兴办近代企业B建立新式海陆军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D改革行政机构E奖励创办报刊 15.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团体有(ABD)A强学会B南学会C文学社D保国会E日知会

16.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激烈论战的主要问题是(ADE)

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变革土地制度C要不要革命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E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17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ADE)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B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C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E惧怕人民群众 18.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BCD)A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E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统治

三、简答题

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2.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主要有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等。

3.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创办?

参考答案: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4.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影响较大的报纸有哪些?

参考答案: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

5.“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政令中有关军事方面的规定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四、辨析题

1.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参考答案:对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之战。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等,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参考答案:对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实现这一政体的社会条件,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因此,《资政新篇》实际上未能真正实行。

3.洋务派主张改变封建科举制度,以培养洋务人才。

参考答案:错误 洋务派主张培养洋务人才,但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洋务派虽然也多次呼吁要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历来是为培养官僚集团服务的。科举不改,就不能让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向往西学,近代革命的人才就不会涌现。

五、论述题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在于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六、材料题

1.以下是一组洋务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2

奕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3

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请回答: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2)参考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3,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2.以下是一组维新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张之洞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无益者一:将立议院欤?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明者一,暗者百,游谈呓

语,将焉用之?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乃得举议员。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委默息,议与不议等耳。”

材料2 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材料3 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朴隶也。”

请回答:(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3)结合材料1.2.3,说明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1)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好捻军;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

(2)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为了购买好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2.(1)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01年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内容是(B)A.派遣留学生 B.裁撤军机处 C.编练新军 D.奖励实业

2.1903年6月,(C)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3.1903年邹容写的(C)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炳麟)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5.中国同盟会于1950年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C)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C)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D)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期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的是(D)①日知会②兴中会③文学社④同盟会⑤共进会⑥保路同志会

A.①⑤ B.④⑥ C.③④ D.③⑤

10.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C)

A.黄花岗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保路运动 D.广州起义

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B)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3.中华民国元年是(C)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14.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其难以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B)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有效 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 D.主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17.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B)

A.中华革命党 B.国民党 C.统一共和党 D.国民共进会

18.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B)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D),组织武装反袁

A.中国同盟会 B.国民党 C.兴中会 D.中华革命党

20.1915年,(C)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2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D)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22.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

A.辛亥革命 B.戊戌维新运动 C.太平天国革命 D.义和团运动

23.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C)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C.“二十一条” 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

2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A)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军阀拥有武装 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 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

25.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C)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

26.“府院之争”中,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D)A.加强中立国力量 B.抵制皖系势力 C.扶植黎元洪当总统 D.防止日本独霸中国

27.1917年孙中山针对(D)指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并举起“护法”旗帜

A.黎元洪 B.张勋 C.张作霖 D.段祺瑞

28.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C)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运动的失败 C.护法运动的失败 D.保路风潮的失败

29.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英国乘机策动叛乱,企图分裂我国的(A)A.西藏 B.新疆 C.蒙古 D.外蒙古

30.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B)

A.化工和火柴 B.纺织和面粉 C.造纸和纺织 D.榨油和制瓷

31.20世纪初主张“实业救国”的著名实业家楷模是(A)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 D.荣德生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的严重事件有(ABCDE)

A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B铁路、矿山的权力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C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D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E德国企图将势力延伸到长江流域 2.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主要有(ABCDE)

A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B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拒捐,抗税,抗租斗争C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D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E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3.20世纪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BCDE)

A.兴中会B.华兴会 C.光复会D.岳王会 E、科学补习所

4.20世纪初,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纷纷涌现,其中包括(ABDE)

A.《革命军》 B.《猛回头》C.《变法通议》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E、《警世钟》 5.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BCD)

A.康有为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 E、陈天华

8.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ABC)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E、要不要文学革命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包括(ABDE)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人民享有各项权利 C.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D.国家体制实行内阁制 E、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12.为了防范袁世凯的独裁野心,1912年2月14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临时参议院的辞职咨文中提出辞职的附加条件是(CDE)

A.袁世凯承认共和 B、清帝退位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D.新总统到南京就职 E.新总统要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ABC)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保路风潮 E、北伐战争 16.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的表现为(ABC)

A.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 B.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C.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D.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征收苛捐杂税 E、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三、简答题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答: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意义: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所暴露出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改革制度,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

总之,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7.简述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革命所蕴含的危机

答: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

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8.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答: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就此被袁世凯窃取。

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第二,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三,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

10.简述孙中山为挽救共和进行的斗争

答: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情况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以此反对北洋军阀。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四、辨析题

1.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参考答案:对 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失败是指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中国同盟会政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参考答案:错误。中国同盟会政纲是一个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不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没有提出明确反帝的口号,缺乏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内容,又缺乏依靠和发动人民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考答案:对 辛亥革命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领导;有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思想指导;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参考答案: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立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机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这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因此,它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袁世凯的去世是造成北洋军阀迅速分裂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错 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失去总头目,固然是造成北洋军阀迅速分裂的重要原因,但根本上在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农业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论述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第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第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第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论述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905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确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内外成立支部。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统的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纲,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完整的、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第五,辛亥革命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尽管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但这些特点说明了它已达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六、材料分析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象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答: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他们曾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楷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百日维新。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答: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C)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B)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C)

A.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B.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D.没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D)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D)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6.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C)

A.废除“二十一条”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在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走向社会、与工农群众结合开始于(B)

A.戊戌变法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五卅运动时期D.一二·九运动时期

8.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

A.李大钊B.陈独秀C.张国焘D.毛泽东

9.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B)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辛亥革命

10.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B)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

A.北京B.上海C.武汉D.广州

12.代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机关理论刊物是(C)

A.《共产党》B.《劳动界》C.《新青年》D.《劳动音》

1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

A.上海机器工会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武汉工会D.长沙工会

14.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C)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D.湖南衡山县白果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C)

A.《新青年》创刊号上B.中共“一大”会议上 C.中共“二大”会议上D.中共“三大”会议上

16.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在(D)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B.C.“二七”罢工后D.中共“三大”

17.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A)

A.共产国际B.中国共产党C.孙中山D.廖仲恺

18.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促进的共产国际派遣人员是(A)

A.马林B.越飞C.鲍罗廷D.李德

19“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中共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 是当时(D)

A.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国民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D.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0.宋庆龄说:“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B)

A.一战后,中华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21.民主革命者吴玉章说:“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老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改变(B)

A.革命纲领

B.革命依靠力量

C.革命对象D.革命方式

22.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C)

A.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23.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国民党改组 C.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中共“三大”的召开

24.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原因是(D)

A.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一致 B.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它与中共的民主革命完全一致 D.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一致

25.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D)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6.1925年5月,以(D)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

A.国民党一大B.成立黄埔军校 C.广州国民政府成立D.五卅运动

27.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好得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B)

A.促进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涨 B.打击了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基础

C.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 D.体现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28.北伐战争对准的军阀是(A)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张作霖④段祺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9.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一些侵略权益是(D)

A.关税自主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D.汉口、九江英租界

30.按因果关系排列为(B)①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②吴佩孚主力被消灭;③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⑤全歼陈炯明叛军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④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①③⑤④

31.对1924-1927年大革命性质的正确表述是(C)

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D.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32.国民大革命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C)

A.促使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B.进行了北伐战争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33.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的历史事件是(D)

A.“四·一二”政变B.马日事变 C.夏斗寅叛乱D.“七·一五”政变

34.下列国民党右派制造的反革命活动(事变),其先后顺序是(D)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③中山舰事件④西山会议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①②③D.④③②①

35.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A)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36.下列观点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是(B)

A.目前,中华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要的是进行土地革命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必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C.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7.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是(A)

A.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 B.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D.要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

38.1927年中共“五大”的一个文件认为:“自五卅运动起……我们党只注意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而忽略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这段时间本党没有正确政策”,这段话(C)

A.错误攻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B.强调反对资产阶级具有“左”的错误 C.批评了党忽视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错误

D.贬低了反帝反军阀斗争的重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有(ABCD)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庶民的胜利》C《Bolshevism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E《再论问题与主义》

2.在十月革命以前,曾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有(BDE)A康有为B孙中山C严复D朱执信E梁启超

3.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特点主要有(ABC)

A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B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E无产阶级政党起了领导作用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的有(AB)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蔡和森E吴玉章 8.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有(ABCD)

A.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B.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C.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D.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E、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9.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有(ABC)

A.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B.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C.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D.组织军队和进行议会斗争 E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10.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的专门供工人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有(ABCD)

A.《劳动界》B.《劳动音》 C.《工人月刊》D.《济南劳动月刊》 E.《共产党》 1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新”主要表现在(A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E.在大革命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5.国民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是(ACD)

A.以国共合作为基础B.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C.群众基础扩大D.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E、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

三、简答题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动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四、辨析题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错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第一,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第二,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第三,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接受的态度

参考答案:错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部分先进分子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某种程度上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3.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对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参考答案:对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而五四运动则是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先进分子转而倾向于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5.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参考答案: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五、论述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第四,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历史意义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传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革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六、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三、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后面的材料被我删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态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2、3,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有何变化?

(3)统一战线方针确定的意义所在。

参考答案:

1.第一,由于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还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义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说明,其时党对统一战线策略还缺乏认识,采取了一种“关门主义”的立场。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与“一大”时的对现存各政党采取“攻击和排斥”的态度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对统一战线认识有了提高。这是“二大”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但中共打算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方针是“党外合作”,两党平等合作,这是孙中山不同意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三大”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这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必须结成联盟。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残暴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党派、团体和个人成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国共合作建立后,国共两党发展壮大,工农运动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都说明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完全正确的。

2.第一,“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一是指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一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而科学一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第二,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国家。

第三,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一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三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四是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指()

A.国共对峙取代了南北对峙

B.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

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

D.封建军阀已经被打倒

2.“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3.1927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对抗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4.较之南昌起义,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最明显的特征是()

A.不再用国民革命军的名义,而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不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而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为目标

C.不仅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而且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D.不再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而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7.下列事件中,没有共产国际代表直接参与的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8.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种情况表明()

A.我党在城市拥有相对强大的革命力量

B.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C.我党的革命道路脱离实际

D.我党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9.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标志

10.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

C.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

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1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

A.中国农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

1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13.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反对本本主义》

D.《井冈山的斗争》

14.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5.国共十年对峙前期,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

A.中外反动势力力量较弱

B.国民大革命时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D.地理环境适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6.确立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是在()A.古田会议 B.三湾改编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战争和战略问题》

17.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18.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A.这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D.是中共独立开创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开端

19.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2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B.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C.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D.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21.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

A.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B.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人民的土地所有制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D.变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2.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实质上是()

A.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

B.劳动农民的集中土地公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

D.劳动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23.下列土地政策符合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是()

A.“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或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

B.“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C.“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D.“没收富农土地,归苏维埃国家所有”

24.中国革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兴国土地法

B.井冈山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土地问题

25.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

A.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26.从规模和次数上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斗争策略的改变

B.城市里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C.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D.产业工人的队伍没有壮大

27.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国民党的各个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这一观点表明()

A.大会仍未肃清“左”倾思想

B.中共着力纠正“左”倾思想

C.中共认清了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D.大会纠正了右倾主义路线

28.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次决议中说:“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区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和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力,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上述材料()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必然趋势

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

C.制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正确策略方针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思想方法

29.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30.“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温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3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证明了()

A.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B.全国的革命形势对红色政权的影响巨大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

32.下列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的是()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大”

D.晋绥干部会议

3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

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

34.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都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两次错误路线产生的根源在于()

A.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B.错误领导人排挤毛泽东

C.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理论思想尚不成熟

D.国民党分化破坏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革命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被迫转移的B.经历了一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识过程

C.使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D.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2.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表明中共()

A.明确了掌握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创建了工农革命军

C.已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3.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包括()

A.给帝国主义侵略造成可乘之机

B.使蒋介石的地位日益提高

C.为红军的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D.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4.下列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会议避免了“左”的错误

C.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5.下列对秋收起义的认识正确的有()

A.是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正确抉择

B.进攻长沙是在“八七会议”“左”倾情绪影响下的决定

C.文家市会议迈出了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

D.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

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有()

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是()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B.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

C.提出了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

D.强调了坚持农村根据地建设的意义

8.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割据”中各自的地位是()

A.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

B.根据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战略依托

C.以建立和扩大根据地为中心工作

D.土地革命是中心工作

9.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因为()

A.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B.近代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C.近代中国外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D.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施法西斯恐怖统治

10.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其实质含义是()

A.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C.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态度最坚决,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

D.没有农民阶级参加,中国革命就不能取胜

11.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色政权根据地的政权()

A.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B.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C.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D.政权的主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12.毛泽东从1928年到1930年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3.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下列重要思想()

A.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D.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情况

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A.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

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15.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在于()

A.忽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B.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性质

C.割裂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D.混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区别

16.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的共同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B.中国共产党不够成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C.主观主义

D.对革命急于求成

17.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8.“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相同点是()

A.会议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全力纠正了错误

B.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

C.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

D.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

1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

A.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

B.革命乐观主义的胜利

C.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胜利

D.毛泽东正确思想的胜利

三、简答题

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一场农民革命?

5.简述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土地分配方法及意义。

6.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7.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8.“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5.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五、论述题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试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4.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试分析其错误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5.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六、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1930年6月《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

(有人)以为中国象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1929年6月政治问题报告

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1927年12月《武装暴动的问题》

材料2: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段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段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段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1929年2月致湖北省委信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的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1930年5月《红旗》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国中央机关刊物1930年5月24日《红旗》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2.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2.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3.分配土地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与公众勤务这以外,其余的人必须强制劳动。

4.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5.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极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极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2.一切公共土地极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3.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4.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求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天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界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活该天敌,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动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更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1931年2月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3.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惟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

材料2:

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1927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1931年9月22日《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二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A5.C

6.D7.C8.C9.A10.A

11.C12.D13.A14.B15.B

16.A17.D18.B19.D20.A21.D22.D23.C24.B25.B 26.A27.A28.D29.A30.C

31.D32.B33.B3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D3.ABC4.ACD5.ABC

6.ABCD7.BCD8.ABD9.ABCD10.AD

11.BCD12.ABCD13.ABCD14.ABCD15.AB

16.ABC17.ACD18.BC19.ABCD

三、简答题

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

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临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浓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

第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4.为什么说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力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5.简述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土地分配方法及意义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阶级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6.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8.“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辨析题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参考答案:错

第一,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二,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错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第二,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参考答案:错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4.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参考答案:错

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参考答案:错

这种观点承认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它无视当时资产阶级右翼正在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事实,认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天然”的,因而是错误的。无产阶级必须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并实现革命的领导权。

五、论述题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试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一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4.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试分析其错误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经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错误主要表现在: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是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5.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六、材料分析题

1.(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土地政策的制定义领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3.(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

(2)从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6(附答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市郊柳条湖爆破铁路,制造借口向中国军队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即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A.沈阳

B.长春

C.大连

D.旅顺

2.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进攻,中国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奋起抵抗,发动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A.第二十九军

B.第十九路军

C.第二十六路军

D.第二十五军

3.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A.绥远

B.张家口

C.石家庄

D.通化

4.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呼吁一致抗日。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5.全国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最典型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6.在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了约()中国军民。

A.10万以上

B.30万以上

C.5万

D.50万以上

7.百团大战的直接指挥者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8.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被聘请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A.叶剑英

B.叶挺

C.王若飞

D.周恩来

9.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一文。该文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作用,以及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的战略问题。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论抗日游击战争》

C.《论持久战》

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10.1940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A.张自忠

B.张治中

C.张灵甫

D.张发奎

11.1940年创办的()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A.延安大学

B.延安公学

C.鲁迅艺术学院

D.延安自然科学院

12.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共

A.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的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揭露顽固派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A.《反对党八股》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14.1941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办了盟报()

A.《光明报》

B.《大公报》

C.《文汇报》

D.《国闻报》

15..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①建立三三制政权②开展大生产运动③进行整风运动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⑤实行精兵简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

16.抗日战争期间,新加坡成立了由()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D

A.徐四民

B.司徒美堂

C.林白

D.陈嘉庚

17.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是()

A.忻口战役

B.淞沪战役

C.豫湘桂战役

D.枣宜会战

1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A.8月15日

B.9月3日

C.7月7日

D.8月12日

19.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余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A.150万

B.200万

C.100万

D.250万

20.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A.中国战场最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牵制

二.多项选择题

1.1935年日本策动“防共自治运动”,其中华北五省是()

A.河北

B.察哈尔

C.绥远

D.山西

E.山东

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设立的两大垄断企业是()

A.东亚银行

B.南满铁路株式会社

C.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

D.东北开发股份公司

E.三井重工业股份公司

3.1936年5月,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爱国民主人士包括()

A.宋庆龄

B.沈钧儒

C.邹韬奋

D.陶行知

E.章乃器

4.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

B.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C.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D.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E.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5.1939年,国民党成立“防共委员会”,其方针为

A.防共

B.限共

C.剿共

D.溶共

E.反共

6.毛泽东科学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包括()三个阶段。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撤退

E.战略反攻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反对投降势力

E.联合所有势力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A.《新华日报》

B.《群众》周刊

C.《向导》周报

D.《热血日报》

E.《解放日报》

9.1945年,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的三个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美国

D.英国

E.德国

10.1939年7月,中共明确提出()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反对一切反动派

C.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D.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E.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三、简答题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有哪些?如何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2.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3.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

4.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四、辨析题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并不具有战略地位

3.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2

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中,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在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7月15日,中共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方面新闻机关早日发表。郑重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从1937年2月至8月,国共两党先后在西安、抗州、庐山和南京四地进行了六次谈判。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23日,蒋介石就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承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中华民族既已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己自助,以抵抗暴敌,挽救危亡”。谈话也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遂在抗日救亡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中共党史教学资料》

材料三1937~1941年,叶剑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1939年2月,叶剑英参与创办的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讲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持久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中共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合作宣言》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材料三说明了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B4.B5.B

6.B7.C8.D9.D10.A

11.D12.D13.C14.A15.D

16.D17.C18.B19.A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BC3.ABCDE4.ABC5.ABDE

6.ABE7.ABC8.AB9.BCD10.CDE

三、简答题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有哪些?如何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侵华日军在中国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极为慎重的灾难。

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如何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第三,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军国主义的残余死灰复燃,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2.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概括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内容,一是进行人民战争,全民战争,二是坚决抗战,反对任何妥协、投降。

3.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主要有: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式的大生产运动;调整赋税政策,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等。

通过采取上述政策和措施,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情况得到了有效的克服。

4.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

第五,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四、辨析题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参考答案:错。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就此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西安事变和平是解决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

2.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并不具有战略地位

参考答案:错。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游击战能有效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第三,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3.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对。

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答案:对。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

第五,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五、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第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第三,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第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国民党的抗战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

第五,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的反攻,缅北战役的胜利,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第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第四,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第五,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第二,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的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六.材料分析题

1.(1)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2.(1)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2)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表示遵守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多次谈判磋商;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要灭亡中国;蒋介石表示以民族利益为重,抵抗暴力,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3)两党有着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外敌入侵之时必须合作。抗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多次进行谈判和亲密接触。两党均为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中共竭力维护合作是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7(附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和平、民主、团结

D.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3.1946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

A.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

D.保护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A.中原解放区

B.华北解放区

C.华中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5.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A.陈毅、粟裕

B.陈庚、谢富治

C.刘伯承、邓小平

D.谭震林、许世友

6.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7.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同盟

B.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9.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10.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A.《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

D.《五四指示》

11.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

12.解放战争期间,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

A.五二0运动

B.二二八起义

C.一二九运动

D.一二一运动

13.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4.1949年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其真实意图是()

A.希望结束内战

B.希望国共两党关系恢复到政协协议的框架下

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

D.争取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16.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A.北平B延安

C.西柏坡 D.上海

17.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向全中国人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

A.《论联合政府》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D.《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8.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A.粉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D.渡江作战

19.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A.张治中B.蔡廷锴C.杜聿明D.傅作义

2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

A.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

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是()

A.敷衍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

B.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C.为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制造借口

D.争取时间为进行内战做准备

2.通过重庆谈判和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共取得的成果有()

A.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

B.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C.实现了中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地位

D.团结了民主力量

3.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有()

A.毛泽东B.周恩来C.王若飞D.张闻天

4.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A.山东B.中原C.晋冀鲁豫D.陕北

5.对1946年政协会议协议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B.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

6.从抗战结束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有()

A.《五四指示》B.《兴国土地法》

C.《共同纲领》D.《中国土地法大纲》

7.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

A.统一战线B.群众路线C.武装斗争D.党的建设

8.第二条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

B.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

C.国民党执行内战政策

D.国统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9.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

A.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D.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作风

1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A.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维护农民基本利益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简答题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辨析题

1、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2、解放区内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五、论述题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六、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权,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1和材料4,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2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3

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材料4

(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使命今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请回答

(1)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月-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以上所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以上所引材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C

6.B7.A8.C9.D10.D

11.A12.B13.C14.D15.C

16.C17.B18.B19.D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D3.ABC4.AD5.ABD

6.AD7.ACD8.ABCD9.AB10.ABCD

三、简答题

1、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四、辨析题

1、参考答案:错

第一,中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作为中间社会势力的政治代言人,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具备实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建国主张的能力和勇气,这是其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二,国共两党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治力量,在围绕国家政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政治决斗的关键时刻,都不允许游离自己阵营之外的所谓“中间派”及其政治路线存在,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三,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已将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任何类型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注定中间社会势力的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失去赖以实现的群众基础,这是其失败的社会原因;

第四,解放战争作为中国历史进程的火车头,在胜利发展中越来越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促使社会中间势力迅速放弃旧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新民主主义的立场,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直接原因;

第五,美国和苏联作为国际上两大对立阵营的代表基于各自的对话战略目标,都不支持代表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执掌中国的政柄,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外部原因。

2、参考答案:对

第一,它使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渴望得到满足,成为解放区的主人,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它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亿万农民获得土地后,以饱满的热情发展农业发展,使农村的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从而为解放战争巨大的物质消耗提供广厚的财力支持。

第三,它使亿万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开通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根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农村阶级大革命,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必须用战斗去保卫,深明此理的亿万农民在解放战争中始终以无比的热忱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这是解放战争得以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

第二,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

第三,提出新中国的经济形态将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要保证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使新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后将存在两种基本矛盾,即国内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要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在外交上,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权。愿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六,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规定;第七,提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问题。

意义:这次会议是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召开的,全会为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革命的政党向全国执政党地位的重大转变做了准备。为中共成为执政党之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成为执政党的中共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国主张和建国理论,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参考答案: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六、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第一,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第二,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第三,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用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2、答案要点

第一,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6.09.26

1、“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3、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4、工业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5、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6、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8、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新出现的社会阶级有?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9、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0、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

12、“五口通商”中的“五口”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记:广厦福宁上)

2016.10.17

1、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多次重创洋枪对的是太平军。

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是哪个部队?哪个首领?刘永福带领的黑旗军

4、当年旅顺和大连是谁的势力范围?俄国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6、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b.经济技术的落后

7、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才率清军赢得了哪两次战争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和琼山大捷

8、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11、严复在《天海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2、洪秀全创立(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和组织群众

13、什么事件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建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

14、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

15、太平天国组织的基层组织叫“两”

16、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17、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18、太平天国运动是被湘军攻破的

19、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

2016.10.24

1、洋务运动 The western affairs movement

2、所谓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有: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高强之术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由哪个思想家在哪本书中提出来的?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5、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口号是“自强”

6、创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求富”

7、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的“四大水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8、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马尾船政学堂

9、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创设的学堂最著名的有: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的长沙时务学堂

1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2、“百日维新”持续了多少天? 103天

1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4、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tion

15、陈天华有哪些著作?《猛回头》、《警示钟》

16、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是?邹容《革命军》

17、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民国元年指的是哪一年? 1912年

2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6.10.31

1、护国运动是由谁发起的?蔡锷(护法运动是由孙中山发起的)

2、什么事件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护法运动”的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4、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5、所谓的“三座大山”是指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6、资产阶级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7、地主阶级与实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行不通的原因: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11.14 1.新文化运动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4.《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5.什么事件标志着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8.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9.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提到的三本书指的是: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10.《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11.共产党宣言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2中国共产党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

1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a.革命纲领 b.群众路线

14.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6.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7.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

18.北伐战争的作战对象是那三派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19.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北洋军阀改易旗帜

20.八七会议确定了什么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21.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八七会议 22.我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南昌起义

2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来的

24.以农村为中心思想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2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来的。

26.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毛泽东在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定的。27.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

2016.11.21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2.遵义会议确定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3.三大主力会师指哪三个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4.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5.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6.《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7.1927年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的“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

8.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9.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

11.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I公开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1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13.1938年3月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

14.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八字方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15.张自忠与1940年5月死于枣宜会战中。

16.毛泽东把抗日战争氛围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个阶段。17.1937年3月平型关打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8.我党确立“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大方针。19.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

2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土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21.十年内战时期我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22.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2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25.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26.毛泽东思想是在10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2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1945年9月3日。

28.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收回是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标志。

2016.11.28 1.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双十协定”的全名叫《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什么问题《双十协定》中没有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4.1945年6月底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5.三大进军标志战略进攻

a.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b.陈谢兵团挺近豫西地区——1947年8月22日开始。c.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苏鲁豫皖解放区——1947年8月开始。6.“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

7.哪次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杨家沟会议(1947年12月陕北米脂县)

8.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期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10.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蒋(蒋介石)、宋(宋子文)、孔(孔祥熙)、陈(陈果夫、陈立夫)

11.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治的覆灭。

13.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面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上社会的发展方向。14.毛泽东的两个务必思想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6.当时中国的临时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8.建国后(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后),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9.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结论)20.三大改造是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1956年底,我过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22.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3.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是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4.《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5.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的思想。

26.“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27.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8.“三面红旗”是指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9.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0.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下载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和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一、对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 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们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1 怎样认识近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论断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来源: 张旭阳的日志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文建党九十周年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起步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这座坐落在林立的大楼中间,颇具异域色彩的建筑,在这里开创了“开天辟地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