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的培养要贯彻
1、人才的培养要贯彻“又红又专”这一方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正体现了“红”这一方面,即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保证,为其提供正确引导。从课程性质上来看,《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规范,规范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等方面。
2、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3、又如。秦春华在对2011年江苏省政治高考综合探究题分析与思考中,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概念及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
4、是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路径,有系统地研究某一教育现象,探索这一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采用了以下具体的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文献一般指某以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所写的经典篇目,说服力强。通过对文献查阅,能收集到有关自己研究领域的资料,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增强说服力,保证其科学性。包括收集文献,摘录信息,分析文献三个步骤。要求所查阅的文献信息要“广”“准”“精”。
(2)调查研究法。指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取有关教育现象和教育现状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科学的认识教育现象。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指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下,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对象,得出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问题。
5、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各有其优劣。这就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以便优势互补,提高对问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到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时,可以以其中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具体综合形式有主从式组合,并列式组合等。这样可以促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6、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是近年高考政治中新出现的一种题型,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对这一题型的概念的统一界定。虽然如此,还是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题型做了一些阐述,这对我们对这一题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比如,有的概念突出综合探究题以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社会热点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并对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7、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对事物性质,属性,特征等的揭示,是区别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根本特征,是事物的共性。
8、外延指某一事物具体的形态,是某一事物性质的多样性表现,是事物的个性。
9、通过综合分析近几年的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试题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单元综合探究”部分的材料。我们可以这样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下一个这样的定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指在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筛选,通过思辨性的思维形成对问题的综合看法
10、这些题目基本贯彻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生的能力的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体现了综合探究题的现实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二)饱含情感教育,培养思想觉悟。
1、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经过思想情感的培养,思想道德信念的培育,引导思想道德行为的生成。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思想道德信念、思想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觉悟的前提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态度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基本理念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考查目标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解答综合探究题时,以所学的思想政治的基本性的、原理性的知识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学生自己独具特色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得到培养,使自己健康的情感得到体验。
2、同学甲和同学乙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认为这种“剃头哥”、“拇指妹”“举牌少年”等非主流现象,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得到最大的实现,社会对这种现象相比以前也多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同学乙则认为公民的这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理所当然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理应通过正常途径来达到,而不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来表达。第一个问题是:请你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剃头哥”“拇指妹”等现象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些试题的提问亲切自然,饱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要从课本中找出相关基础知识,在解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情感教育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同时也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情感测量”。
(一)反映时代气息
1、、同学甲和同学乙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认为这种“剃头哥”、“拇指妹”“举牌少年”等非主流现象,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得到最大的实现,社会对这种现象相比以前也多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同学乙则认为公民的这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理所当然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理应通过正常途径来达到,而不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来表达。第一个问题是:请你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剃头哥”“拇指妹”等现象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些试题的提问亲切自然,饱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要从课本中找出相关基础知识,在解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情感教育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同时也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情感测量”。
2、这样一方面引发学生对试题内容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考试时紧张的心理,让学生答出自信,答出水平。
(四)以试题特点为基本点
1、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将理论观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这些课程理念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命题中就是我们在命题当中要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特点,包括现实性、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就现实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应该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就综合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应该注意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的综合性,包括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等等。要考查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就探究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不能给出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就开放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题干要体现开放性,题干所含的信息及内容能与外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的答题中也要体现开放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某高中生在学校上网时,无意中发现在某网站上有一些损害国家利益、危害民族自尊心、荣誉感的言论及图片,于是向当地相关部门举报。相关人员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设问是:“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高中生及相关部门的行为的理论依据”.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已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学生了解事实,观察社会最新动向的窗口。
2、把答题者处于被动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成为答题的主动探索者,凸显了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体验性。
3、要综合各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文科类的知识,使他们能相互交流,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命题正朝着交叉化、融合性的趋势发展,就近几年的带有高考综合探究性试题的特征来看,这一类型的试题不再注重本学科单项知识的考查,而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4、比如,某一高考政治试题当中有一道联系热点的材料分析题,题目是以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为出题背景。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针对废旧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理,请为高中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为该方案的实施设计一个行动计划,最后说明该方案的实施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
5、这些题目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知识为理论出发点,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当今政治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加大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力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避免程式化的命题模式,采取开放性命题模式。这种命题模式能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答题过程中的探究与创新之风得到正确引导。
7、概念、规则等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判断,从而进行思维的前提,也是全面准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中的有关概念、规则等知识自然而然就是分析并解答综合探究题时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对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考查在一定意义上也要注重基本概念等知识的考查。二是对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考查。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比如针对当前房价上涨的现象。我们可以请考生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写出研究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哲学依据,政治理论依据。
8、实地调查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文献查阅法等等。具体可以采取网上查阅、现场调查等多种形式。
9、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不但内容丰富、现实,解法多种多样,综合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能力。一方面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另一方面综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以课程标准为立足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与老师的双向互动、也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教育客体处在被支配、被引导地位,另一方面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2,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具体运用于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知识、品格、气质的综合体现,这不是靠知识与技能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综合的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而形成的,这一目标调控着之前两个目标的实现。
3、
第二篇:后备管理人才培养,领导力要“先行”
后备管理人才培养,领导力要“先行”
在IBM长板凳计划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的企业将后备管理梯队建设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规划的建立与运行来保障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训和培养工作的质量。但是在了解过很多企业后备管理梯队建设的现状后,笔者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后备人才的选拔机制不健全,业绩导向或资历导向比较严重;
2、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依赖于课堂授课、理论教学,上任后措手不及。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企业往往将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实到了人力资源部,而不是各位现任领导。因此人力资源部的纸上谈兵与各部门的实战操练相互脱节、互不关联,形成了“工作中干现在干的事,培训时学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得上”这样的局面,使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与公司对后备管理人才领导能力的需求不匹配。
一、后备管理人才选拔重点:领导力潜质
通常企业进行后备管理人才选拔采用的方法是从业绩优秀的管理者/员工中筛选,或者是让用人部门推荐,于是就引发了很多管理现象:业务尖子变成蹩脚的管理者,岗位晋升论资排辈,公司中帮派分立,……。
完善的后备管理人才选拔方式应该是将业绩考核、现岗位素质能力评估和领导力潜质测评三者结合,形成既对现有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又对未来领导力发展潜质进行科学预测的选拔方式。
业绩考核:依据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或制度实施,体现的是后备管理人才在现任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结果,是现有业务能力最有说服力的客观证明。
现岗位素质能力评估:通过360度评估或业务能力、通用能力测评,了解后备管理人才在现岗位的胜任能力。公司后备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能够胜任现岗位工作,并且业绩表现合格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在企业中营造“做好本职工作,力争更大发展”的文化氛围。
领导力潜质测评:经过业绩考核和现岗位素质能力评估,达到合格标准的人员就可以被列入后备管理梯队的甄选范围,参与公司组织的领导力潜质测评。之所以要对后备管理人才进行领导力潜质测评,是因为某些领导力因素很难经过后天培养形成,更多的是天份造就或长期的生存与学习环境影响而成。因此在确定后备管理梯队人选的时候,就预先选择具备这些关键领导力因素的人员,以提高公司后备管理人才培养的效率。这些因素分别为“成就动机”、“大局思维”、“团队影响”和“结果导向”。
“成就动机”是领导者自我驱动的必备因素。领导者的自我驱动一方面来自于对个人事业目标的追求,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公司事业发展的责任意识。
“大局思维”是领导者成就一番事业在思想境界和思维模式上的必备条件。领导者必须时刻关注全局利益,以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因此“大局观念”非常重要。同时必须能够高瞻远瞩,指引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系统的思维角度、架构性的思维模式必不可少。
“团队影响”是领导者树立个人威信、建设高效团队的能力基础。领导者要善于与其它高层管理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要能够与政府、媒体、客户等重要资源建立长期的协作,在必要的时候随时整合公司发展所需资源,以专业的形象、对员工的关注获取员工信任。因此要具备“协作协调”、“影响带动”的意识和能力。
“结果导向”是领导者达成战略构想和短期目标的有力支撑。作为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来讲,不仅仅关注一个领导者做了些什么,而是做到了什么,因此对经营结果的关注和对经营管理措施的持续推动是企业对领导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由于后备管理人才在日常工作行为中缺乏展现领导力的机会和条件,因此不能采用360度测评的方式评价其领导力行为表现,建议企业采用聘请外部人才测评专家对后备管理人才的领导力潜质进行测评,其结果更科学、更客观。
经过上述全面的考核与测评,公司遴选出的后备管理人才在业绩上符合公司要求,在能力特点上具备了领导者的潜质,接下来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培养活动,使后备管理人才在未进入领导岗位时就已经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和能力。
二、后备管理人才培养重点:领导力实战
企业通常进行后备人才培养时,采取培训的方式会比较多,因为这种方式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但是经过充分理论储备、自信满满的后备管理人才在上任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状况,能够快速承担起领导职责并带领团队取得优秀业绩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培育期。那么如何缩短这个培育期呢?最好的方式是在进行后备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领导力四步训练法”,将领导力作为培养重点,围绕领导力实战训练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
“领导力四步训练法”的具体实施不仅需要人力资源部的策划与设计,还需要公司和各级领导投入比较大的精力。下面我们以某公司营销总监的后备人选小赵的培训经历为例,详细介绍领导力四步训练法:
Step1:领导力理论学习。
今年年后一上班,小赵就收到了人力资源部发来的一份培训通知,通知中将小赵列入了公司的后备管理梯队,要求小赵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一系列培训课程,主要内容是《沟通与授权管理》、《战略管理》、《领导力训练》等领导力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采用网络或光盘教学方式,有的是公司安排的统一培训,有的是要求小赵自学。
领导力理论学习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培训,使后备管理人才掌握领导力的基本理论,了解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和责任,学习领导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Step2:领导力案例教学。
在小赵的课程开展半年之后,公司组织的集中培训就多了起来,有些课程是原定计划中的,有些则是新增加的。小赵发现,新增加的课程以案例教学形式为主。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对小赵来讲比较吃力,因为开课前一周就发给小赵一堆案例资料,要求必须阅读,在课堂上又必须根据培训讲师的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虽然学得比较吃力,但小赵觉得比光学理论收获大得多。
案例教学是对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使后备管理人才间接的接触到各类管理问题、感受到各种领导情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
Step3:领导力角色扮演。
在很多培训课程中也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员更加真实的体验所学习到的内容。而领导力角色扮演将扮演场景由培训场地转移到了工作场景之中,强调是在工作中的角色扮演,演出者当然是后备管理人才,导演则由培养讲师变成了后备管理人才的上级主管。
一天,小赵被刘总叫到了办公室。刘总对小赵说:“小赵啊,你也知道,最近我们收到的客户投诉越来越多,今天早上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是东丽公司张总打来的,抱怨我们的服务响应速度太慢了,他说如果我们今天不帮她解决问题,他就要投诉到消协。你说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你帮我出出主意。”
小赵非常兴奋,看来经理对我非常信任,我也要趁机好好表现一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既涉及到短期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业务流程的系统分析,是小赵今后如果有机会担任营销总监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刚经历过领导力实战训练前两步的小赵来说,还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但通过案例中的方式,可以让小赵暂时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刘总,站在刘总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在小赵提出解决方案时,刘总应该帮助小赵仔细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当公司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后,如果刘总能够与小赵针对公司所采取措
施的原因进行详细剖析,就可以使小赵感悟到作为一名领导者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Step4:领导力实战训练。
经过了一年的培训,小赵感觉自己在理论上提高很多,总想有机会能够施展一下拳脚。正好公司最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推广活动,公司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从各部门抽调了十几个人组成了临时项目组,由营销总监刘总担任组长。
项目组成立后,刘总叫来了小赵:“虽然公司委派我来担任项目组的组长,但实际上我不可能抽出太多时间来管理具体的事情,就由你来帮我组织这次活动吧。你组织市场部的人拿出一个方案来,我审核后你组织大家按照方案实施,每天向我汇报所有的情况。”
小赵听了之后,感觉热血沸腾,终于有机会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了,但同时也感觉到责任重大。
通过授权,对后备管理人才进行领导力实战训练,这是领导力培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实战训练过程中,训练者最重要的不是给予受训者方法,而是要创造一种氛围和机会,调动受训者的潜力和主动性,激发受训者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无论资历还是业绩,只是代表管理者或员工过去的成功,借助领导力的测评和培养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未来之星”,但要实现领导力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领导力模型,而且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正因为如此许多集团化的企业已经纷纷引入“领导力项目”,在我们的咨询客户中也不乏这样的企业。■
第三篇:贯彻群众路线要两手抓两手硬
贯彻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认识到兴党兴国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教育和实践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两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深扎根,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党成立以来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绝招”;全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也说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教育和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坚持好这一生命线、继承发扬好这一重要传家宝,教育和实践必须一以贯之、紧密结合,做到寓教育于实践之中,又通过实践来不断深化教育,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以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方面是教育,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最近,总书记提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这“四个坚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关于党的根本力量、根本宗旨、根本要求、根本标准等方面的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进一步回答了兴党兴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贯彻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认识到兴党兴国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越密切,党的执政基础就越巩固,党的领导就越坚强有力,国家就越繁荣昌盛。
在下阶段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还要教育党员干部从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认识贯彻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兴党兴国,途径就在于掌握好、贯彻好、运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工作方法,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兴党兴国的智慧之本、力量之源。只有掌握了群众路线这个根本方法,拜人民为师,用实践检验,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凝聚共识、增强自信;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开展调研,原汁原味听取民意,汇聚人民群众的要求,把政策的关切点落脚在百姓身上,把决策措施拿到人民中间检验,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和有关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是实践,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抓作风改作风,目的是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联系群众,目的是服务群众;查摆问题,落脚于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听取意见、找准问题固然重要,整治顽疾、改进工作才更关键。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精神面貌的镜子,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从第一阶段的实际来看,不论对照检查材料写得多么诚恳、深刻,也不论在民主生活会上怎样红了脸、出过汗,检验各地区各单位活动成绩的标尺,还是在于整改落实的效果。而且,教育实践活动越是深入开展,群众越关心反“四风”实绩,也越在意所作承诺的兑现。正因此,着力于整改、落实好整改,把教育成果落实到行动,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严格标准,从而避免虎头蛇尾、知行脱节,确保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抓好实践这一手,当前尤其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狠抓落实,把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与实践是统一的,不能分割开来,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做到这一点,就要重视长效机制建设,重视可操作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各地各部门要着力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体现问题导向、对准突出问题,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要有重点、重质量、讲实效,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更不能为了好看而定制度,防止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这样形成的制度,才会产生实际的效力,既能直接遏制突出问题的再出现,又能从源头上防止问题的新滋生。
第四篇: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党的一项根本的组织原则。江泽民同志把它概括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三讲”教育中指出,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应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这是民主集中制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党的民主集中制规定,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党员干部都要按照这一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摆正个人在党组织中的位置。一是必须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对党组织做出的决定,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党员,都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就是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行为,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二是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它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党委成员都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这一规定,绝不能借故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更不允许出现不接受组织监督、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三是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和调动。近年来,有些同志口头上讲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但一遇实际问题特别是组织决定与个人愿望发生矛盾时,言行就不那么一致了,往往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组织需要少。有的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不服从组织的安排;有的斤斤计较待遇地位,横攀竖比,总感到自己亏了;更有甚者,公开向党伸手要官要权。诸如此类,都是没有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违反了“四个服从”的原则。
第二,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是贯彻民主集中制诸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贯彻民主集中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发扬民主不够或强调集中不够。发扬民主不够,就是不经过广泛酝酿讨论,便由少数领导匆忙下结论,主观决策;强调集中不够,就是党委成员各执己见,长时间形不成一致意见。这“两个不够”,对贯彻民主集中制十分有害。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应把握三点: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党的会议上,要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心里话都讲出来,不要怕有不同意见。实践证明,凡是好的主意,正确的意见,科学的办法,大都是集体讨论产生的。因此,不管哪一级党组织,不管研究什么问题,都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集中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定才靠得住。二是适时集中。古人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党委
内部,正副书记要善于审时度势,在大多数委员态度明朗,议题议透,意见一致,而且符合上级精神和单位实际时,就要果断决策,不能一味适应个别人的不同意见而错过决策时机。三要抓住根本点。即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即要反对过分强调民主而不要集中,也要反对过分强调集中而不实行民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不可能实施正确的集中。同时,我们坚持的民主,决不是极端民主化,而是对党、对人民、对单位建设高度负责的行使民主权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对于依靠集中智慧,提高决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看,大多数党委坚持这一制度是好的,但少数单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同志决定重大问题时,置集体领导于不顾,不召开党委会或常委会讨论,便由一两个人拍板;有的对什么是重大问题概念不清,导致本应由集体决定的事项不提交党委集体讨论,而由办公会或领导碰头会敲定;有的不看是不是该由党委研究决定的事,就一古脑地推给党委讨论,名为集体领导,实为无人负责;有的片面强调分工,把分工变成分家分权,视个人分管的工作为自己的领地。这些现象,都是没有正确把握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统一。首先,要切实坚持集体领导。关键是要按照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不能凭少数人的意愿随意更改。党委研究决定重大问题,要把功夫下在会前,充分进行个别酝酿,尽量不搞临时动议。会前要准备好议题、议案,出“安民告示”,使委员有时间对议题进行认真思考。会上要严格按事先确定的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委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书记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及时集中,形成决议。对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的议题,可经重新协商后下次再议。其次,要分工负责。在坚持集体领导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党委成员既要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关心全局工作,又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形成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要正确处理书记与委员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中,书记与委员是平等的关系,是一票对一票的关系。正副书记要防止把行政职务带进党内生活,同时党委也要主动发挥作用。一是书记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一致的意见要听,不一致甚至反对的意见也要听。要防止会议未开先定调,不经讨论便拍板的错误做法。二是委员要有很强参与意识。对于党委的工作,委员与正副书记一样,负有重要责任,不能有任何依赖和不负责任的思想,要与书记、副书记同舟共济、恪尽职守;讨论问题时,要力争拿出独到的见解,不能当“点头”委员:要勇于打破情面,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只看正副书记的“脸色”,怕影响团结,就违心地投赞成票;要对整个党委工作负责,不能把个人恩怨带进党委会,影响决议的形成。每个党委都应努力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参与党委集体领导的能力。三是书记与委员要及时沟通。在提出议案前,正副书记应主动与委员交换意见,使一些重大问题在会前就形成一致看法,避免会上互相扯皮。
第五,要正确处理会上与会下的关系。所谓会上,就是在召开会议时,无论正副书记,还是委员,都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抓辫子,不准扣帽子。所谓会下,就是一旦党委形成了决定,会后不能发表与党委决定不一致的议论,更不能把党委的分歧意见或对个人的评价捅出去,会上不说、会下乱说的自由主义。对于党委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不允许借口自己有不同意见而顶着不办或拖着不干,在党委没有改变决定之前,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第六,要正确处理决策与落实的关系。既要注重做好党委集体科学决策的“上篇文章”。一要大力宣传党委的决议。通过各种必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了解党委的意图和目标,形成抓落实的共识。二要指定专人负责抓落实。正副书记要敢于放权,充分调动副职和部门领导在抓落实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党委的意图,坚决贯彻决议,实现党委意图。三要实行责任制。对于党委决议的贯彻执行,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质量要求,分清责任。落实好的及时表扬,因不负责而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好的,正副书记要提出批评,改变抓与不抓、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使民主集中制在科学决策,推动单位建设上发挥应用的作用。
第五篇: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钟秉林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改革
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来自于高等教育外部的挑战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了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 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高校要认真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了社会职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市场的变化。高校要认真研究产业结构、社会职 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逐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87 万人,2012 年达到 680 万,增加了近7 倍,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 699 万。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就业岗位,也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更多地吸纳大学生就业。对于高校而言,则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或针对性,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
(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学科发展既高度分离又高度融合,综合化成为主要趋势。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学术资源整合,探索跨专业人才培养,这必然涉及高校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和院系设置的调整,也涉及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式培养。高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养成。
第三,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在本世纪孕育着重大突破,在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已初见端倪。高校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学生知识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前瞻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应对科技变革做准备。
第四,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由单向转向互动,教师的角色正在由知识传授者、学习组织者转向学习伙伴,大学的知识权威遭到威胁,高等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质疑。这对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教室布局等形成了强烈冲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来自于高等教育内部的挑战
(1)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育经费平稳增加,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上好大学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高校举办者对质量和公平问题高度关注,新闻媒体和公共问责的重点也指向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愈来愈成为高等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办学理念,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2)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缓解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中一条不可逾越的规律就是更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大学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这就决定了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三个重大现实问题:一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三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和监控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内涵发展任务艰巨,要遵循教育规律、逐步探索、稳步推进,而改革发展的成效则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得以显现,这与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急切期待形成了强烈反差。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
(3)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缴费上学、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等举措平稳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新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大学生身份从过去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知晓学校信息、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民主诉求意识更加强烈。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权益诉求,健全学生会、研究生会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权益申诉权,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近年来大学生在改善教学及生活条件等关系到切身利益方面的诉求明显增多。高校要直面学生的利益诉求,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要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及时消除由于教学、后勤等问题引发的失稳苗头,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第三,近年来大学生状告学校法人的案例明显增多,而且学校败诉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学校办学质量及教学、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对学生诉求反映不敏锐、改进不及时。二是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的某些条款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一旦形成官司,败诉也就在情理之中。因此,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系统梳理和修订学生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尤其是涉及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保持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水平。
(4)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常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我国高校拓展办学视野、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拓展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机遇。
第一,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2012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40 万。来自 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3 万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占 40.66%。我国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二是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开设全英文课程或专业,并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减少“特殊照顾”,使他们尽快融入中国文化和校园“大家庭”。
三是鼓励高校学生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讲学游学、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拓展。近年来,我国境内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机构持续增加,促成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同时也伴随着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我国高校要抓住机遇,科学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式。同时要勇于开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境外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促进中国教学资源的国际流动。
三、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广义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高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笔者认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确立培养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培养的角度明确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2)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科学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专业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相宜,重视专业内涵的调整和优化。要建立有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跨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
(3)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要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首岗胜任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产学研合作育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尝试探究式教学,如基于问题的学习、研讨式学习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6)倡导教学科研融合。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呈“正效循环”效应。要重视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2],充实教材和课程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为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使学生直接从中受益。(7)完善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提高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明晰质量标准,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和教学评价制度。要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考评完善结果反馈和教学改进机制。必须指出,推进高校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3],以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根本保障[4],以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作为重要支撑[5]。有关观点笔者已另文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参考文献:
[1] 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 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 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4] 钟秉林,赵应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5] 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711330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