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闽委教宣〔2009〕56号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件
福建省教育厅
闽委教宣„2009‟56号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闽委„2005‟2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用正确方式处 理人际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明确任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来。
2.多年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高校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些地方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费、场所、设备配备不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育人的网络还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还不强,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专职人员数量偏少。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3.加强和改进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大力构建心理教育、预防、咨询和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行心理健康普查,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 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实现人格协调发展,形成爱惜生命、珍爱集体、悦纳自我、善待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不少于10个课时、1个学分,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以及经过系统培训、集体备课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授课。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5.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和心理健康报,在学校广播、电视台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利用“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6.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要积极邀请医疗机构的医生指导、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加强规范管理。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在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7.加强心理咨询的硬件建设。各高校要按照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配置心理测评软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案例会诊室等,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8.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流程、心理咨询保密、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咨询回访、心理咨询案例会诊等制度,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要加强心理咨询教师的管理,确保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心理咨询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9.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要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要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要通过信箱、电话和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时,要加强团体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0.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要做好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在大一新生入学2个月前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普查中指标异常的学生进行约谈,向家长、中学老师了解其成长史,对检测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制定咨询方案,跟踪辅导。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学生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除开展新生入学普查外,要有重点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抽样测量,并认真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意见。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学生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成员和学生干部发现有异常心理的同学,及时向辅导员和学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报告,学院(系)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等报告。要构建“三级心理危机干预评估系统”,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需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类。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心理咨询情况和学院、学生反映的情况,按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评估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实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要设立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加大热线宣传力度,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渠道的畅通。
11.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危机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体系。对于心理危机高危对象,要避免其因心理危机引发自伤自毁、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要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协商干预方案;要及时阻断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要建立由家长、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24小时监护体系;要及时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或邀请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来校参与干预,保证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要制定详细的咨询与治疗方案,帮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机状态;要及时通知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要建立由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监护体系,必要时由家长陪伴监护;要与精神卫生机构和心理专科医院(门诊)建立转诊快速通道,对于本校无法进行治疗的要及时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并跟踪治疗情况。对于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要制定详细的咨询与治疗方案,帮助其解除危机状态;要建立学生骨干监护体系,及时掌握心理动态。
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2.2010年秋季前,5000人以下的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5000人以上的学校按照每5000人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各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纳入教师培训培养计划,推荐到相关学校进行专业进修,邀请著名专家进行经常性专题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列入学生思想政治教师系列或心理学专业教师系列,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要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他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同时,要从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的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等人员中招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展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培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省委教育工委每年举办1-2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省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和骨干辅导员培训中。
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
13.各高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每年要专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成立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共青团、医院、后勤管理等部门和专家组成,由校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4.成立福建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成立福建省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各高校转诊的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开展个别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在线咨询、邮件咨询。
15.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各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专项经费要列入学校年度预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中列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6.开展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制定《福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进行专项督查,并把督查结果纳入文明学校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
17.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委托省高校思政研究会和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各地各学校也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和工作水平。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
2009年11月9日
主题词: 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
2009年11月10日印发
第二篇:闽委教宣〔2008〕4号关于表彰2008年福建省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件
福建省教育厅
闽委教宣„2008‟4号
关于表彰2008年福建省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 省级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决定
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有关高职院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属中学:
一年来,我省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04‟7号)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先进班集体和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推动我省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经研究,决定对2007—2008学年在“争 先创优”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福州第二中学高三(4)班等286个先进班集体、林翠婷等1284名三好学生、郑曦等895名优秀学生干部及潘超等62名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名单详见附件),并分别授予省级“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并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附件:
1、2008年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先进班集体名单 2、2008年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三好学生名单 3、2008年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名单 4、2008年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优秀学生名单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
2008年元月17日
主题词:教育 中职中小学 评优评先 决定
抄送:教育部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委厅领导、厅基教处、厅职成处、省高招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
2008年元月17日印发
第三篇: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的若干规定(闽委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委办[2003]50号 【发布日期】2003-07-30 【生效日期】2003-07-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的若干规定
(闽委办[2003]50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现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转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事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对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办学机构要认真执行《规定》,做好干部学历、学位管理的有关具体工作,保证干部学历、学位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7月30日
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的若干规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02〕4号)精神,在全省普遍开展干部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干部接受学历、学位教育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办学资格与招生
第一条第一条 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具有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资格的教育、培训机构,省委党校及经省委审批具有举办大专学历教育资格的设区的市委党校,必须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部的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和党校学历教育,严格教学程序,坚持教学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条第二条 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各类教育机构(包括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闽举办针对干部在职学习的高等学历教育,必须报经省教育厅批准或经省教育厅审核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报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备案。
第三条第三条 党校在职学历教育,研究生须经省委批准,本科、大专须经省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批准,并严格按照审批的规模、条件和要求招生。
第四条第四条 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各教育、培训机构,要严格学籍管理和学历、学位证书管理,不得擅自或超越办学权限举办各类学历教育班。
第二章 报考与入学
第五条第五条 干部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报考前,应填写《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申报表》,按干部管理权限申报并征得干部主管部门同意,方能报名参加入学考试。未经干部主管部门同意的,各办学机构不得准予报名。
第六条第六条 干部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必须按照各办学机构当年《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报考,凡不符合《招生简章》规定的,各办学机构不得准予越级报考。
第七条第七条 凡符合免试入学条件接受学历、学位教育的,必须经干部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批准。
第三章 学历、学位的认定与更改
第八条第八条 对干部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认定必须坚持以下标准:
(一)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前置学历、学位及有关条件,必须符合入学当年办学机构的《招生简章》规定。
(二)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学历、学位的,必须要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学历证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其授权的有关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
(三)获得党校系列大专以上学历的,必须要有党校管理部门承认的学历证书。
(四)接受境外、国外高等院校教育获得学历、学位的,必须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认证。
(五)接受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的,不得与研究生教育的学历、学位挂钩,不能更改原有的学历和学位,但以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学位,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证书的,可认定其学位。
(六)干部接受任何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都必须有齐全的学籍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干部接受在职教育获得学历、学位后,要求更改学历或学位的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干部本人申请凡提出更改学历、学位的干部,本人必须写出申请更改学历、学位的报告,填写省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干部学历、学位更改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两份,提供要求更改前后两个学历、学位的证明材料,以及入学前干部主管部门同意的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申报表。
(二)所在单位初审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接到干部更改学历的申请后,应认真进行初审。一是查阅干部本人档案记载。主要审查干部前置学历、学位是否具备报考入学条件。二是核查报考申请。主要审查干部报考入学是否经过干部主管部门批准。三是核对要求更改成现学历、学位的学籍档案。学籍档案主要包括:报考表或报考审批表、学籍登记卡、成绩总表、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鉴定表、毕业论文评审表、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或所在院校加盖公章的招生录取通知书或录取名单等。凡学籍档案材料不全的,可由干部本人补充,也可由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出面协调,向干部就读的院校索取。在此基础上,写出初审意见。
(三)教育管理部门审核经国民教育取得在职学历、学位的干部,由干部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初审后,报送省教育厅或其授权机构征求意见。省教育厅或其授权机构根据国民教育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提出符合或不符合更改学历、学位的明确意见,并在《申报表》上加盖公章。
经党校教育取得在职党校学历的干部,由干部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初审后,直接报党委(党组)或上级干部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初审中如有疑问,须征求党校管理部门意见。
(四)干部主管部门审批经教育管理部门审核后,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根据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初审意见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属于本级管理的干部可直接审批,属于上级管理的干部应呈报上级干部主管部门。
干部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呈报的学历、学位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更改学历、学位条件的,在《申报表》盖章,给予确认,并正式行文通知干部所在单位和本人,学籍材料及批文存入干部本人档案。对不符合更改学历、学位条件的,在《申报表》上签署不同意更改意见并盖章,退回有关材料。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向干部本人解释。
第四章 学历、学位的填写
第十条第十条 “学历”应填写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国民教育的最高学历和接受党校教育的最高学历。填写的具体要求是:
(一)“学历”应填写接受相应教育的最高学历。接受各类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应以干部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为依据。不能随意填写“相当××学历”。
(二)“全日制教育”栏填写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的最高学历;“在职教育”栏填写以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的最高学历。“毕业院校系及专业”栏填写与学历相对应的毕业院校、系和专业。
(三)在学校学习获得学历的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教育学历,其中: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的,填入“全日制教育”栏;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的,填入“在职教育”栏。另一栏是党校学历,均填入“在职教育”栏,并在研究生、大学或大专学历前加“中央党校”或“省(区、市)委党校”。
(四)1970―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入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填写“大学普通班”学历。
(五)接受学历教育“结业”或“肄业”的,应予注明,如:大学结业、研究生肄业等。
(六)高中及以下学历,“毕业院校系及专业”栏不填写。
(七)获得学历同时也获得学位的,应一并填写,并写明何学科学位。如,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就在“全日制教育”栏中填写“大学理学学士”(在一栏中分两行填写)。
(八)获得学历但没有学位的或以同等学历攻读并获得学位的,按获得的学历或学位如实填写。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这两种情况,且分别为其最高学历、学位,则这两种情况均填写。如,通过在职学习,先获得研究生学历(没有学位),后又以同等学历攻读学位,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则在“在职教育”栏中填写“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在一栏中分两行填写),“毕业院校系及专业”栏相对应地要将两个毕业院校、系及专业填入。
第五章 检查与监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管理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本级管理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在职学习持有并载入干部个人档案的学历、学位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清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检查清理中发现办学机构擅自或超越办学权限举办各类学历教育班,违反有关规定滥发学历、学位证书等要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资格,并追究办学机构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不符合办学机构招生简章和有关规定入学以及不经干部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批准免试入学而取得学历、学位的,党委(党组)或上级干部主管部门将不予审批更改学历、学位。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在学历、学位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干部,本人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的,由组织人事部门予以更正,不再追究本人责任;对不主动说明情况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和干部监督部门严肃查处;对本规定下发后仍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学历、学位,欺骗组织的,要从重处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违反工作纪律,帮助干部制造虚假学历、学位证明,以及不按本规定进行初审、审核和审批的责任人,要从严从重查处。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文件规定,一律以本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闽教高〔2010〕42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
闽教高〔2010〕42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 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完成实习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领导与管理。高等学校是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成立由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及各系部负责人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高等学校要明确学生实习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实习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实习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组织和 1
领导,坚决杜绝学生校外实习放任自流现象。
二、进一步明确学生校外实习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主要包括校外生产实习和校外毕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生产实习是指高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在完成本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就近安排学生到校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临床和教学等岗位,阶段性地学习专业生产流程、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校外毕业实习是指高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在完成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统筹组织、合理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单位或就业意向单位,连续性地参与实习单位日常实际工作的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记录、总结报告或是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相关考试。高等学校应将学生校外实习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目标和教学计划,认真设计实习课程、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等,制定好实习计划、大纲、任务书及指导书等实习管理文件,确保学生校外实习达到规定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应按照专业与岗位对口的原则,由学校负责联系落实实习单位,优先安排学生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实习,并安排专职带队教师负责全程管理和服务;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作出安排,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进行校
外生产实习活动。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毕业实习,应按照统一组织、规范管理的原则,努力做到集中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活动,并安排具有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育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要求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校外毕业实习的,需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生家长同意,学校严格审核该实习岗位的实习时间、实习计划、实习任务、指导教师等情况且符合规定条件后,方可批准;同时,学校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自主毕业实习的学生签订规范的毕业实习协议书或承诺书,建立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制度。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外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和监控,派专人到实习单位调查学生实习情况,抽查学生实习日记或周记,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条件保障。高等学校应在教育事业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实习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于实习单位管理、师生实习期间差旅及食宿补助、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酬劳、相关保险、实习工具、材料和其他消耗品、特殊劳防用品及其他与校外实习工作有关的支出。高等学校组织的学生校外实习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生活条件,确保学生饮食卫生、住宿环境、用电用水、防火防盗等方面条件达到规定要求。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考核评价。高等学校应建立校外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以实习单位评价为主的考核改革,完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制定教师指导学生校外实习教学工作量的具体计算办法,将学生实习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技术改革及创新成果等作为实习成绩考核指标,确保教师指导和学生实习质量。
六、进一步依法规范学生校外实习活动。高等学校要依照有关法规落实实习期间的有关劳动保护措施,严禁安排未满十六周岁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严禁安排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二年制学生除外),严禁向实习学生违规变相收费,严禁安排学生从事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严禁强制安排学生周实习时间超过40小时,严禁在需要职业资格的岗位上安排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学生独立实习,严禁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严禁通过中介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严禁其他影响实习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行为,切实规范校外实习全过程。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高校或个人,将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给予纪律处分直至按规定移送相关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安全教育。高等学校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习岗位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纪律、心理健康、事故应急、自护自救等方面的教育,明确校外实习期间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安全守则,努力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校外实习的安全稳定。
我厅将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工作专项抽查制度,对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工作达不到规定要求或者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和安全稳定事故的高校,将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通报或限期整改的处理。
高等学校学生认识实习或其他形式实习的管理工作参照本通知执行。
福建省教育厅
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主题词:教育校外实习管理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2010年5月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