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概论课程简介
《法学概论》课程简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考试性质:考试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性质、地位
《法学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法学课程,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主要部门法律及国际法的基础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法学的知识的基础。
为此,要求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前,全体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课堂小组讨论,以法律案例为载体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法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了解并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法为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成绩占50%。考试题型主要为名 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和案例分析,其主要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平时考核成绩占50%,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阶段测验、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等方面。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名称:无
2、主要内容与要求:无
五、作业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8学时安排一次作业,作业形成文稿形式上交。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业题型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例要求来安排。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法学概论,应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法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原则上应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的公共基础课之后。同时,本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1、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宪法学导,张千帆,法律出版社,2004
4、宪法精解,蔡定剑,法律出版社,2004
5、宪法学案例教,焦洪昌、姚国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法律出版社,2003
7、中国物权法原理,孙宪忠,法律出版社,2004
8、民法总论,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04
9、侵权行为法研究,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1、12、13、中国民法学,李开国,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债编各论,[台]黄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债法总则研究,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刑法学,张明楷,法律出版社,199914、15、16、17、18、19、20、行政法学,朱新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北京大学,2002 民事诉讼法,刘家兴、丛青茹,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沈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现代国际法学,黄亚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私法导论,屈广清,法律出版社,2003 3
第二篇: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字精炼,语言生动。在案例题作业中,学生应善于把握基本案情,抓住关键事实,理清法律关系,正确运用规则,严密分析,准确判断,并注意运用效率、公平和诚实信用的理念进行价值评断。地方电大的辅导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和讲评,公布优秀作业,组织学习经验交流。
4.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考核主要检测学生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规则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并附带评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水平。
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70%。
考试由辽宁电大统一出题,统一标准。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法的起源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基本特征
四、法的定义
第二节
法的规范、渊源、分类和历史类型
一、法的规范
二、法的渊源
三、法的分类
四、法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
二、法与政治
三、法与道德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 法的基本原理,要求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了解法的起源和历史类型、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五、社会主义法与客观规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我国主义法的制定权限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程序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部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一、法的实施的的概念和方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三、法的效力、法的解释和法的冲突
四、我国国社会主义法的遵守
五、违法和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了解法的产生、法与社会道德及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一、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三、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有效办法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概念及其与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三、法治治国的必要性
四、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其他内容加以了解。第四章 宪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二、宪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我国近代的宪政运动和宪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 第五节
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五、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第六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五、发挥知识分子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概念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八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五、国务院
六、中央军事委员会
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九节
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一、我国的国旗和国歌
二、我国的国徽
三、我国的首都 第十节宪法实施的保证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基本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宪法基本知识。要求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推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 行政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渊源
三、行政法的分类
四、行政法律关系及其特点 第二节
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一、行政机关
二、公务员制度 第三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程序、效力和名称 第四节
行政执法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二、行政许可
三、行政处罚
四、行政强制 第五节
行政司法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
二、行政复议制度 第六节
监督行政
一、监督行政的概念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三、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
五、司法监督
六、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节
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一、律师制度
二、公证制度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及各种行政行为的相关内容及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行政法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建成法治国家特别是全面履行入世后的各种承诺,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第六章
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渊源、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渊源
三、我国家民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二、公民(自然人)
三、法人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合伙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一、民事法律行为
二、代理
第四节
物权概说
一、物权和物权法的的概念
二、物权的分类
三、物权的效力
四、物权的变动
五、物权的民法保护 第五节
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二、国家财产所有权
三、集体财产所有权
四、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五、法人所有权
六、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七、共有关系
八、相邻关系 第六节
用益物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宅基地使用权
四、地役权 第七节
债权
一、债的概念
二、合同
三、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八节 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的概念
二、著作权
三、专利权
四、商标权 第九节
人身权
一、概述
二、人格权
三、身份权 第十节
婚姻家庭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渊源
二、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三、结婚
四、离婚
五、家庭关系
六、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节
财产继承权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二、继承的种类
三、继承的程序
四、无人继承的遗产
五、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 第十二节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四、侵权的民事责任
五、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十三节
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二、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三、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延长 第十四节
期日和期间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
二、期日和期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所有权内容;债和合同;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结婚条件,财产继承的方式及具体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掌握物权法中用益物权知识,了解人身权知识,明确民事责任的分类及承担责任的方式。
第七章商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公司法
一、概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破产法
一、概述
二、破产申请和破产案件的受理
三、破产管理人制度
四、债权人会议
五、破产和解与重整
六、破产宣告及其法律效力
七、破产财产的构成与破产清算 第四节
保险法
一、概说
二、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法的原则
三、人身保险合同
四、财产保险合同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种类及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和组织机构及破产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保险法的基本制度。第八章
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说
二、垄断协议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四、经营者集中
五、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六、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税法
一、税法概述
二、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节
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四、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
四、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税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同样为重点章,要求大家掌握相关内容。第九章 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第三节
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
三、犯罪客观方面
四、犯罪主体
五、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第五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的预备
三、犯罪的未遂和既遂
四、犯罪的中止 第六节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七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目的
第八节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一、我国刑罚的体系
二、主刑
三、附加刑
第九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一、量刑
二、累犯、自首和立功
三、数罪并罚
四、缓刑、减刑和假释
五、时效
第十节
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一、概述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六、侵犯财产罪
七、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八、危害国防利益罪
九、贪污贿赂罪
十、渎职罪
十一、军人违反职责罪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内容,即刑法的原则,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了解刑法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刑法分则的犯罪种类,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管辖
一、管辖的概念
二、职能管辖
三、审判管辖 第三节
回避 第四节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的种类
三、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第五节
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 笫六节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节
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
二、侦查
三、起诉
四、审判
五、执行
第八节
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及各自内容,管辖,证据,强制措施的有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论和任务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诉
一、诉和诉权
二、诉的要素和种类
三、反诉
四、诉的合并和分离 第三节
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四节
诉讼参加人
一、当事人
二、共同诉讼人
三、第三人
四、诉讼代理人 第五节
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六节
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一、期间
二、送达
三、诉讼费用
第七节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一、财产保全
二、先予执行
第八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九节
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前的准备
三、开庭审理
四、审结期限
五、诉讼中止和终结
六、判决和裁定
第十节
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
一、简易程序
二、特别程序
第十一节
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
二、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二节
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
一、督促程序
二、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三节
执行程序
一、执行的主要内容
二、执行措施
三、执行的中止和终结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管辖,诉讼参加人,回避,证据,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执行程序的相关内容。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的有关内容。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受案范围和管辖
一、受案范围
二、管辖
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 第四节
证据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五节
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和判决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证据,行政诉讼程序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第十三章
国际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法概述
一、国际法的概念
二、国际法的渊源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
一、国际法主体概述
二、国家的要素和种类
三、国家领土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国家承认
六、国家继承
七、国家责任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个人
一、国籍
二、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三、难民
四、引渡和庇护
五、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四节
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的概念
二、联合国 第五节海洋法
一、海洋法的的概念
二、领海
三、毗连区
四、专属经济区
五、大陆架
六、公海
七、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八、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节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
一、空气空间
二、外层空间 第七节 条约法
一、条约的概念
二、条约的缔结
三、条约的效力及解释
四、条约的修改与废止 第八节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一、外交和外交的概念
二、外交机关
三、外交代表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
五、领事制度 第九节 战争法
一、战争与战争法的概念
二、战争状态
三、战时中立
四、战时人道主义保护
五、战争罪及其责任
教学重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上的主体及外交关系,海洋法,条约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要求大家对国际法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教学重点以外的内容加以了解。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私法概述
一、国际私法的的概念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三、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四、国际私法的渊源
五、国地私法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和类型
二、识别
三、连结点
四、准据法的确定 第三节 外国法的适用
一、反致和转致
二、公共秩序保留
三、法律规避
四、外国法内容的查明
第四节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
二、其他法律中的规定 第五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一、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三、送达、期间、财产扣押
四、司法协助
五、判决的相互委托承认与执行 第六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四、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五、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
六、中国的仲裁裁决异议制度
七、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教学重点:国际私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冲突规范及准据法的确定,外国法的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对本章中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国际商事仲裁等内容加以了解。第十五章 国际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概述
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范围
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货物买卖
二、国际技术转让
三、对外贸易管制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投资保护
二、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四节 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世界银行
三、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重点: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及性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其他内容加以了解。
第三篇: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
《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8010168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urism)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概
念及特点、旅游发展简史(古代、近代、现代)、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概念及构成(旅行社、饭店、交通、组织)、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世界、中国)。教材: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徐飞雄主编,《旅游学概论》,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
申葆嘉主编,《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查理斯·R.戈尔德耐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苏勤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孙文昌著,《现代旅游开发学》,青岛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它以社会运行论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视角,贯彻社会学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导向,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趋势。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分别介绍了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客观分析、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后两部分内容同社会保障专业息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将所学地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由浅入深,既有一定的理论介绍,又有大量的实例解释,通俗易懂,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的特点,突出了启发性和应用性。
第五篇: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课程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课程的内容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课程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并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为原则,通过组合模块式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而达到理论部分深入了解、技能部分广泛认知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为后续的、各个方向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教务处:王光宏一
2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