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文写作的五个思维特征
公文写作的五个思维特征
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应用写作。它与文学创作虽同属写作学研究的范畴,但客观上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异。单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一、思维动因的指令性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是作者被某一生活原型或某一原始生活素材所吸引,从而有意识地调动丰富的生活积累进行选择、加工、虚构、概括,逐步形成创作意图,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当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时,常常伴随着一种情不自禁、文思激涌、不吐不快的情绪状态。这时,作者就可以不断捕捉灵感的浪花,迅速获得精巧的构思、动人的情节、美妙的词语,还可以加快创作速度,使作品一气呵成。简单地说,文学创作的思维动因,就是作者的创作欲望,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公文写作往往要遵命于他人,其思维动因则是领导交待、文件规定、上级部署或是集体研究决定,具有明显的指令性。从思维动因上来看,公文写作同生活的关系,远不如文学创作那般贴近。文学创作起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公文写作虽然也要求写作人员“寻求灵感”,并不直接刺激写作者的创作欲望。虽然公文写作没有自主权,但写作时却要求写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据领导意图和指示精神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预见性。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但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要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思维过程的规约性
公文写作的思维过程和文学创作基本一致,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思维与语言的双向运动。文学创作的思维一经启动,便可以上天入地的寻求,极尽想象、联想之能事,以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的思维受传统习惯的固定程式约束,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他人的意图来结构文章,具有较强的规约性特征。这种思维过程具有较浓厚的模式意识,一般都按规定程式进行,采用规范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特定的空间发挥效用。比如请示这一文体的写作,单是在正文部分就必须按规定程式写清以下三个方面:
(一)请示的依据;(二)请示的具体事项;(三)具体提出对上级的要求。
其中依据部分既要写得充分,又不能把问题涉及的范围写得太广,时间追溯过长;请示事项部分要有根有据,切合实际,合理合法;提出要求部分要采用惯用结束语。几个部分的层次安排要井然有序,有很强的逻辑性;文字表达尽可能与思维对应、对位、同步、同值,做到准确、真实、简明、通俗;任何含蓄委婉、颠倒顺序都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和理解,影响所请示事项的成功受理。同时,还要按发文规则和有关规定写好或确定发文机关、秘密等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附件、成文时间、附注、主题词、抄报机关、抄送机关等。总之,公文写作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公文写作不能信马由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像建房子一样,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建筑师可以建成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的公文写作者也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公文,这也是公文写作者创造能力强弱的集中体现。
三、思维途径的创新性
创新思维,顾名思义,它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性来标新立异的。新是对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
公文写作的创新思维途径很多,在实践活动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开拓中创新。在公文写作中,领导者对草拟公文的要求,往往只是个轮廓,是个大概,要成就一篇公文,还需要公文写作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遵从但不囿于公文的程式化体式,按照新思路进行思考,在公文写作中采用新的方式,探求新的体例、新的结构、新的功能;同时,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或对领导提出有新意的建议,以便为领导提供有效的辅助,供领导开拓思路,促进工作有新的发展。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使工作向前迈一大步,使公文写作者的创新思维在开拓中得到一次新的发展。
(二)在全方位的开放中创新。在创新思维方式的三维结构中,知识结构、观念结构、方法结构都呈立体开放状态,全方位的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知识、观念和方法,使其结构处于不断的整合和优化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把本单位、本部门的整体思维作为考察对象,还是把本单位、本部门个体思维作为考察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开放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篇成功的公文作品,离不开对本单位、本部门内外环境信息的广泛搜集,离不开对本单位、本部门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材料的整合,离不开对本单位、本部门原有旧观念体系的升华,离不开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最大限度的应用。
(三)在事物的动态变化中创新。事物的动态多变性表明了创新思维的发挥要具备动态多变性能,要随着主题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切随条件而变化,这是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在公文写作中,当本单位、本部门自身和环境发生变化时,公文写作者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视角,以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做到既有创新,又有和实际情况比较贴近的一面;既不落入俗套,又不脱离现实条件,把创新和贴近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一篇好的公文作品,总是充满时代变化的节奏感,同时又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抱着传统思维方式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宗旨,就只能因循守旧,根本无法写出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的公文来。
四、思维方式的逻辑性
文学创作中的思维一般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主要是依靠对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回想、联想以及想等来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它虽然强调 ”艺术的真实“,但并不囿于物理的逻辑的真实,恰恰要避开这些真实,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而公文写作的最高目的是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研究问题,形成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具体说来,公文写作思维的方式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客观事物到思想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公文写作要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要在客观实际和大量材料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正确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才能提炼出来。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抽象、概括是公文写作者在头脑中形成观点的必经之路。公文写作者写东西时必须对所掌握的工作进行战略的、全局的思考,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枝半叶;必须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进行深层次的逻辑分析和概括;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要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公文写作者感知的东西愈多,占有的第一手材料越丰富,概括就会越全面、越正确;只有从客观事物到思想认识,从思想认识 到客观事物再到思想认识,经过多次反复后,才能产生比较接近真理的认识。由此可见,缜密清醒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公文写作者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二)公文写作结构篇章中的逻辑思维。公文是应用文体,不是靠鲜明的形象打动人,而是靠逻辑的力量感召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篇公文逻辑结构划分为四个逻辑单元,每一逻辑单元解决解决一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不管什么材料,都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要回答这四个逻辑问题。公文中的”情况“、”特点”、“问题“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性质状态,回答的是 ”是什么“这一逻辑问题;”成绩“、”做法“、“收获”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情形如何,回答的是“怎么样“这一逻辑问题;”原因“、”经验“、“教训”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成因和目的,回答的是 “为什么”这一逻辑问题;“措施”、“希望”、“要求”等反映的是事物的发展和目标等问题,回答的是”怎么办“这一逻辑问题。因此,在公文写作总体构 思时,要注意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要讲实,“怎么样”要求真,“为什么”要讲透,“怎么办“要辨 明。当然,公文创作人员在处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而有侧重,如果是作总结,要多讲 ”是什么“、”怎么样“,少讲 ”为什么“和“怎么办”;如果是经验交流,则应多讲“怎么样”、“为什么“,少讲”是什么“、“怎么办”。
(三)从思想认识到公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公文创作离不开逻辑思维,这是由公文自身的特殊功能决定的。任何一篇公文,从本质上说,都是针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依据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来制定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措施。从这一点上来看,公文就是“政策”。这种具体政策一旦产生,与党的理论和群众的实际问题之间,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通过“政策”即具体的公文来指导群众的实践,而实践经验又通过“政策”上升为理论,指导更大范围的实践。因而公文往往充当了“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进行双向沟通的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公文中所阐述的具体政策,逻辑性越强,越是令人信服,对社会实践活动越是具有指导作用。
公文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复合性的脑力劳动,既有分析、综合、判断,又有归纳、概括、推理,但总体上是一个由大到小、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一般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标题到观点,由材料到语言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公文创作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五、思维主体的非我性 公文有法宝的作者,这个作者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担负一定职务的负责人。公文写作者为写好公文往往要加班加点,费尽心思,但只是公文写作的“代言人”,没有著作权,当然不能凭主观意向进行写作,往往要受到现行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规定的制约,受到领导、决策部门、约稿单位或约稿人的制约,受到实际情况、群众意愿和行文规则的制约。在公文创作中,表达的不是公文写作者人个人的思想意识,一般也不容许体现写作人员个人的思想观点为、感情色彩;即使有所体现,读者也不会予以承认。这就是说在公文写作中思维主体具有非我性特征。这与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对文学创作而言,作者在作品中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公文写作者在写作时要注意的不是表现自己的思维个性,而是在思维的流向、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频度上努力与被“代言者”趋近,努力体现被“代言者”的思想特色。
一些同志在进行公文创作时因为把心中所想一吐为快而倍感快意,却遭到领导、约稿人的否定,就会产生困惑,形成心理负担,认为是领导故意非难,是千里马常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这是对思维主体的非我性特征认识不足的表现。要正确看待思维主体的非我性特征,关键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一)正确认识秘书职业角色。各种职业角色总是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教师有教师的行为规范,警察有警察的行为规范,公关礼仪人员有礼仪人员的行为规范。每一种职业角色都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此、解惑,应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样的,秘书写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办文,是服务性质的,主要是为领导服务,也是间接为机关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把个人的思维调整到一般人、某一群体或领导的思维轨道上去,用一般人或领导的思维去主导写作。因此秘书写作人员必须树立和培养鲜明的服务意识,把服务作为基本职能,树立自觉服务的角色意识,在领导活动中甘当配角。秘书写作人员树立自觉服务的意识就是要以服从为天职,以配角为荣耀。对秘书写作人员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功能主观夸大,或认为秘书写作人员只是领导的“应声虫”,都不是正确的秘书价值观。
(二)秘书写作人员对领导的服从也有一个能动地加深认识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秘书写作人员,对领导要做到服从而不盲从。当发现领导的思维方向偏离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底线时,或发现领导在工作、决策上出现问题或错误时,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妥善的方法向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反映,以便予以及时纠正,从而能动地影响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影响着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只有这样,秘书写作人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
思维动因的指令性、思维过程的规约性、思维途径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和主体的非我性是公文写作思维的主要特征。正确认识公文写作的思维特征,有利于调动公文写作者写作的积极性,在写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
第二篇:公文写作语言特征
一、实用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在词汇、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语言,但它们实际上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实用语言只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人们在使用和接受它的时候,依靠平时养成的习惯,自动地认识它的指向物,而对语言本身并无太多的注意。而文学语言不限于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后“反常化”了的语言。作者之所以要采取反常化的手段,是为了消除读者的习惯性,使读者不得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语言本身,从而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知过程。对此,著名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知提供出来;艺术和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和予以其复杂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苏联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我们摘引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实用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现感觉的语言,那么实用语言是表达认知的语言。必须分清了这两种语言,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文学语言写公文的荒唐现象。
二、规范性
公文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语言。在词汇上,公文语言严格遵照其词典意义;在造句上,公文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修辞格一般不用。这样可以保证公文的不同读者在理解上能够趋向一致,不会因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规范性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和保障。
三、模式性
在公文写作中,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化语句和语词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公文用语甚至在关键之处必须使用。模式化语言对于别的文体来说可能是失败,而对于公文来说却是一种必需。
公文的体式就是模式化的,每一种体式在写作中都有固定的套路,在套路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适宜这些套路的语言,沿用它们,方便、简洁、有效。如“特此函复”这一说法,如果换用别的语言来表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这样简炼明白。
公文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用旧语,如“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等惯用语,在我国世代相袭,已不知用了多少年。这样的套语有益无害,大家乐意袭用,故意标新立异,反而不伦不类。因此,在公文中常常能见到一些文言词语,它们已经自然地与现代汉语融为一体。这是公文语言模式性的表现之一,不足为怪。
公文写作语言特征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公文写作把握五个方面:公文写作需要把握的五个方面
一般来说,公文写作需要把握的重点是:立意、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要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高度。公文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章,特别讲究立意。不论是请示事项、报告情况,还是作出决定、部署工作,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特别是省市党政机关的公文,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全国发展的大局。现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公文的作者一定要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宽广视野,准确地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上级机关的思路和意图、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使公文的内容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公文必须确立主题、突出主题,阐述的观点、引用的事例围绕主题。公文一开头,就要直奔主题。现实工作中,有的公文主题并不突出、鲜明,有的游离主题、背弃主题,洋洋洒洒一大段,使人如坠云里雾里,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正像有的领导同志批评的,“不着边际,不得要领,不知所云”,“面面俱到,样样不到”。还有的公文,一开头就兜圈子,如“在……领导下,在……关心下,在……支持下,在……帮助下,在……推动下,在……努力下,……”。那么多的“在……下”出来了,就是正式内容还没出来。公文需要“单刀直入”,一开头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样才能达到发文的目的。
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一篇文章要写得好,必须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眉目清秀,公文更应该是这样。总写什么,分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要事先谋划,合理布局。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这几个都要把握好。公文的结构要严谨,段落与段落之间要紧密衔接。在阐述一个问题或者就某项工作提出要求时,如果分成几点,这几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形成有机的整体、无缝的接合。有的公文,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使得结构松散,内容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读者难于理解其主旨,更不要说去贯彻执行了。这样的公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人们常说,文章要有血有肉。这里,就对材料的占有、运用提出了要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就难以写出公文。即使写出的公文,也是空洞无物,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生动性。因此,平时收集、积蓄材料十分重要。中央的大政方针,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上级文件精神,国内外相关信息,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典型案例、内部简报,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反映,各类媒体上的报道、文章,等等,都可以列入材料的范围。在公文写作中,要“按需获取”,善于运用,使公文“饱满”“立体”“增色”“生辉”。对有些材料,还要善于筛选、加工和提炼,使其更好地丰富文章的内容,支撑文章的观点。
材料安排,是公文写作的关键之一。这就提醒起草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读多看,多写多记,学会剪辑,学会综合,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写作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公文的语言,讲求简洁、准确、庄重、得体、规范。
所谓简洁,就是言简意赅,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公文应该是,能说一句,不说两句;能说短句,不说长句;能说单句,不说复句。如有一公文,对领导配备秘书作出规定,其中有一句,“凡是男的领导不能配备女的秘书,凡是女的领导不能配备男的秘书”,这就显得啰唆。实际上,用“领导干部不得配备异性秘书”就可以了。
所谓准确,就是词语要达意,不能产生歧义,使人误解。如《××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本市加工、销售毛蚶的通告》(代拟稿)中,有这样一条,“禁止从水路、陆路将毛蚶运入本市”。这就容易使读者误认为,从空路将毛蚶运入本市是可以的。这就与发文机关的本意产生了偏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禁止将毛蚶运入本市”。
所谓庄重,就是语言要平实,不要花里胡哨,不要乱用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说,反映北京下大雪,公文中就不宜出现“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句子,降雪量达到多少就写多少。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运用恰到好处,符合需要。如,词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要注意褒贬之分。像“扬长而去”一般是贬义词,“有口皆碑”则是褒义词,不能混淆。
所谓规范,就是语言要符合组词造句的规则。此外,一些土语、口语、方言、俚语、网络语言等,不宜为公文所用。至于有些看来不太规范,但已被人们认可、常用,报刊书籍也在使用的语言,则另当别论。如“正能量”“给力”等,公文中偶有出现也未尝不可。
第四篇:文秘公文写作的思维方式
公文写作除了掌握一些常用的技巧,也需要了解写作的思维方式,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文秘公文写作的思维方式,欢迎阅读!
文秘公文写作的思维方式一、以抽象思维为手段,概括公文内容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的一般性或本质属性,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其间,概念、判断、推理是其主要思维形式;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以及定义、分类、演绎、归纳等是其具体思考方法。公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主要依*这种思维方式。这里所谈的公文内容,主要包括公文主旨、行文依据、行文目的或意义、公务活动的事项或问题以及对策、执行要求等等。其中,抽象思维的运用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首先,在撰写公文的准备阶段,就必须运用抽象思维。准备阶段包括解读领导指令和搜集选取写作材料等工作。其中,解读领导指令是作者要过的第一关。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的指令往往并不十分明确,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写作对象进行全面的审视,对其本质有一个深刻、理性的认识,而这就需要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方法的大量运用。在随后的选材阶段,更是如此。公文的选材,除了要围绕主旨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反映共性,能够说明当下公务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并能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对搜集来的错综复杂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复比较和周密的分析研究、筛选和概括,以确认材料的价值和在各部分的使用情况。
其次,在行文表达阶段,也必须依*抽象思维。在具体的行文表达中,无论公文主旨、行文依据、行文目的或意义、公务活动的事项,还是问题、对策、执行要求等等,均以概述、概括说明或简要议论的形式出现。遣词造句上,公文也有别于其他文体,如决议、条例、规定、命令、通知、请示、批复、报告、总结等,所使用的词、句、句群大都是概念、判断、推理,其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能够真实、恰当地概括反映当下公务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即便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的通报,以及以研究情况为主的调研报告,在介绍情况时也都比较概括,因为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或规律、对策,基本要求都是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这些都体现了抽象思维的特征。
二、以程式思维为基础,规范公文格式
这里所说的程式思维,是指公文作者在起草公文过程中,总是借助于特定文种的既定格式,来体现相应的公文主旨,传达发文机关意愿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这种情况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极为常见。虽然公文写作也要求有独到见解,但那是在内容方面,主要指公文主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等,而在公文的形式,尤其是格式上,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则不要求标新立异,更多的是按照既定模式展开。如许多公文文种的开头,一般都要求写行文根据、目的或意义;主体部分用来叙述基本事实,或阐明性质意义,或者提出措施、要求等等;结尾部分则是执行要求或申报请求等。不仅如此,许多公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有既定的模式。如开头和正文部分一般只用叙述、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开头为简要说明;中间部分多为概叙、概要说明或简单议论;结尾处一些文种惯用“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特此函复”、“希即遵照”、“妥否,请批复”等约定俗成的套语收束全文。即使是非程式化语言,一般也要求平实化、常规化,反对藻饰。而所有这一切,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公文形式上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使公文能以最清晰、最简洁、最便于阅读和理解的面目出现,为贯彻执行提供便利。相反,如果不按照这种既定模式来写作,总是标新立异,反而会为公文的理解、落实带来麻烦。而这就必然要求公文作者运用程式思维来写作。
三、以系统思维为保障,调控公文脉络
公文脉络是指公文内在的思路或思维活动的“路线”,其作用是对公文内容进行统筹组织与安排,以使其眉目清楚,言而有序。好的公文在脉络的掌控上是相当讲究的。首先,思路必须完整。全文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首尾要圆合,中心线索要连贯,过渡照应要清楚,既没有顾此失彼、残缺不全的情况,也不能有缺头少尾、七零八落的弊端。其次,结构要严谨。结构要周密,无懈可击,而绝无漏洞和颠三倒四的毛病。最后,行文要自然。要行止自如,顺理成章,浑然天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要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显然又必须运用系统思维。
所谓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本质上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总是从事物的整体出发,思维程序是整体——部分——整体。而整体并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部分与部分之间最合理的组合才会产生最大的整体效应。系统思维的目标就是要追求这种最大的整体效应。
好的公文正是充分运用了这种系统思维。从整体构思到具体层次段落的写作,始终能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尤其是特别注重公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是否合理,是否反映了公务活动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否有利于公务活动的开展,在材料的组织安排、段落层次的划分、过渡与照应、详略处理等方面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旨,同时是否做到了从不同文种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体”制宜,采用最为恰当的表达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等等,这些都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掌控。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在明确整篇结构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对各要素的具体要求的前提下,将诸多要素进行统筹安排,这些要素或“部件”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功能,并发挥整体效力。抛开系统思维,即使一些句子、一些段落写得再精准、再美妙也无济于事。可见,只有运用系统思维,统摄全篇,把整体的综合性作为起点,让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才能调控好公文脉络,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四、以辩证思维为灵魂,确立公文主旨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运动的观点去考察和认识事物,以避免得出机械、静止、片面性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不仅是人们探求客观世界奥秘和规律的钥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公务活动和确立公文主旨,使公文发挥应有的指挥、协调或指导作用的重要思维工具。可以说,没有辩证思维,就不会有对公务活动本质的、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也就不会确立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公文主旨。例如,在请示、报告、批复、决议、议案等等文种的写作中,作者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客观变化的态势,反复思考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权衡利弊,而不能急于下结论,目的就是要避免决策的极端化、片面性及主观武断等错误倾向。还有,辩证地看待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几乎所有公文主旨的形成和确立上,更体现在公文主旨的揭示和表达上。如许多公文在肯定某种先进经验时,总要提出不要“一哄而上”,不要搞“一刀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等等,这些都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再如,辩证思维的另一大优势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常常根据过去、现在的一些规律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诸如计划、总结性文种以及调研报告等公文的写作尤为重要。可以说,离开了辩证思维,就不会有正确的公文主旨,也就没有了公文的统帅、灵魂与价值。
当然,这些只是公文写作中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它们之间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公文写作全过程的。
第五篇:浅谈公文写作中的类比思维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类比思维
公文所代表的是一定机关或单位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公文撰写者所进行的是一种“代言”写作,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语言活动、实践活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公文规范性和程式化的要求。可见,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公文撰写者必须转换思维角度,变更思维方式,根据公文既定作者的要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写作策略,撰制出合格的公文成品,这就要求公文撰写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类比思维能力,这是公文撰写者应有的基本思维素质。
••••
一、类比思维的含义及其意义
••••所谓类比思维,也称“类比法”,就是认识主体根据事物的某些已知属性、特征,推演出该事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状态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思维是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推理,其可能程度取决于前提中所确认的事物的性质、特征的数量和可靠程度,这些性质、特征与类推所得结论的关系是否密切等等。
••••类比思维对于公文撰写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文写作的思维主体是代表公文意志的集体与公文撰写者个体相结合的复合思维主体,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活动受到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的制约,二者在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存在着控制和能动的矛盾冲突,而类比思维则能够通过思维主体和思维方式的代换克服公文写作中“双重主体”对立所形成的思维障碍,使二者达到思想、认识的基本同步与表达一致。因此,公文撰写者应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类比思维能力,摆脱“自主写作”的常规写作思维模式的束缚,从公文既定作者的角度选题立意、搜集材料、提炼观点、遣词行文以成篇章,使公文成品充分表达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并从中展现公文撰写者个人的智慧和才华。
••••
二、类比思维的特点分析
••••1.思维主体与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类比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模拟思维。公文写作是一种应命写作,其写作动机具有明显的使动性和强制性,公文撰写者首先应具备对公文既定作者身份、角色的类比思维能力,抑制自我表现意识,从公文既定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公文的主题、结构、取材和风格。从这个层面上说,类比思维的思维主体与思维方式是分离的、对立的。另一方面,公文撰写者始终是类比思维的唯一思维主体,公文撰写者的思想、情感、理论水平、审美素养和写作技巧等个性因素必然渗透融合于类比思维的整个过程,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只有通过公文拟定者的思维加工和技术重组才能得到具体表现,公文其实是经过公文撰写者个体化合后的“意识物态”。从这个层面上说,类比思维的主体和思维方式又是统一的,体现为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智慧向公文写作主体价值的充分转化。
••••2.思维活动中逻辑性与创造性的平行并列
••••类比思维就其本质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这是因为类比思维是从“已然”向“应然”推演的思维活动,公文撰写者运用类比思维进行由此及彼的判断和推理,在公文既定作者本身的思想倾向、行为规律与特定前提和环境下其可能表现出的知觉和状态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这些都赋予类比思维逻辑缜密的特征。另一方面,类比思维也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记录。类比思维的逻辑性只是为公文写作标示方向、划定范围,严密的逻辑判断并不意味着公文撰写者写作个性的丧失,相反对公文撰写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文内涵的开掘、材料的充实以及语体风格的把握都需要公文撰写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构成了类比思维在实际运用中的主要特征。可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类比思维中互为表里,不可或缺。
••••3.思维起点单一性与思维路径多样性的有机整合••••类比思维作为公文撰写者的写作思维之一,其目的统一于对公文质量的整体性要求之中,即公文撰写者必须从公文所代表的领导意图和集体意志出发进行构思,公文成品必须反映公文既定作者的特点和需求,公文既定作者是类比思维唯一的侍服对象和行为起点,起点单一是类比思维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类比思维的思维路径是复合的、多向的,这是由公文本身的公务应用目的和信息传递性质决定的。公文的生成、使用过程必然涉及具体的客观事实、既定的接收对象和相应的应用环境等因素,公文成品必须与这些因素相适应。这就要求公文撰写者不仅要熟悉、理解公文既定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也要考虑到公文内容、使用环境、作用对象的因素,多方向、多角度进行类比,准确把握公文的主题、结构、取材和语言风格,使公文成品尽可能符合各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增强公文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
••••
三、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1.建立思维模式
••••模式是事物运动、转化过程中的必然呈现,是一种反复出现、按一定格式排列的程式,模式思维就是利用模式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是直观、求同与定向。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思维模式总是对应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因此,建立类比思维的写作思维模式是运用类比思维的前提和先导。类比思维的思维模式一般是“赋形(领会写作目的)——路径(确定类比目标)——策略(设计写作方案)——文本(语言文字表达)”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是类比思维由意化到物化的中介,构成类比思维的思维操作模型,公文撰写者要在经常、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养成运用这一思维模型的良好习惯,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使类比思维模式逐步成为感性的、意象的心理经验和思维定势,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自觉运用。
••••2.扩充资料储备
••••古人讲:“不记则思不起”,类比思维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充分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为类比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再现性思维,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参照系,公文撰写者对参照系的了解越深入细致,类比思维的意象就越多,公文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熟练运用类比思维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料储备。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积累,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法律、管理、现代科技等,从广博的知识中汲取营养,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其次,要熟悉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逐步认识特定对象的公务实践活动的性质、地位、职能、功用、历史、现状及其纵向、横向的各种工作关系,了解各级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特点,熟悉机关工作的程序和环节,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有关的数据资料,建立客观、充实的类比参照系。第三,要对公文的种类、用途、特点、规范等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公文写作的各种程式和规范,做到“知格”、“识格”,逐步摸索和掌握类比思维在不同公文中的运用程度和表现形式,使类比思维与公文的规范性和格式化特点趋于融合。要广泛研读范文,学习体会公文精品中类比思维的应用技巧,进一步消化、巩固类比思维模式及其运用方法,实现类比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跨越。
••••3.强化操作训练
••••熟能生巧,公文撰写者只有经常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类比思维,才能逐步掌握其规律,稔熟其方法,扩大其积累,通过量的不断累加循序渐进地实现质的提高。实际写作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在立意阶段,要重点抓好写作路径思维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对比,形成进入类比角色的思维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公文的写作要求做出灵敏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确定正确的参照系;在行文阶段,主要侧重写作策略思维的训练,根据类比参照系的特点和要求训练材料生成、结构安排能力,以及在具体目的、文体和现实语境、时空背景下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修改阶段,则重点训练类比思维的整体运用能力,以准确、适度、平衡为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现有文本的主旨、观点、结构、材料、风格等进行全面的审校和修订,使公文成品与公文内容、既定作者、接收者、使用环境达成最大限度的和谐与一致。
••••在公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上述几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公文撰写者只有充分了解类比思维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综合思考、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类比思维的作用,使公文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主要参考文献
••••[1]杨江云《谈公文写作过程的思维活动》载于《应用写作》2001,(8)
••••[2]杨爱林《走向思维:二十一世纪应用写作教学的新方向》载于《应用写作》2001,(10)••••(作者单位: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