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论文

时间:2019-05-14 08: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概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概论论文》。

第一篇:法学概论论文

法 学 概 论 论 文

系别:能源与材料工程系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姓名:钱合

学号:1016202082

一个个讲述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一句句精彩的法律解说,无一不是深深的触动着我们,几乎能想象得到假如有一天自己能够为人民除恶扬善,建造真正和谐社会。

法律知识是我们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使我们理解了经济法规,学习合同法,学习婚姻法,学习教育法等。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知识,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加强自我修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法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自己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以前,对法律只是很表面理解,很感性的认识,现在能够领悟到法律的深层次内涵,有了理性的认识,通过学习使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质的转变。学习结束后,我静下心来,参照课本,对照笔记,联系一些法律事例,以及观看普法宣传节目,感觉到在法制建设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考虑。

法律知识是我们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过程中,遵守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由于我们专业的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导致我们很少接触到能使自己综合素质提高的知识。而这门课很好的弥补了我们专业所缺乏的,并使我们的知识视野扩大。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有好处。比如:在找兼职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等。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实体法部分对 2 我以后很有帮助,它主要介绍我国几大基本的部门法和几个重要的单行法的相关内容,使大家了解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的立法目的、原则及基本规定和精神,培养大家的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

总之,在本学期学习的这门《法学概论》课上,我掌握了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并明确了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并在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法与法律现象的知识、思想、心理、观点和评价。并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门课,我还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了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并会坚持做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也能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并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

我深刻的理解到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正确的行使我们的权利,正确的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更能正确地遵守法律规定,更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免受困扰,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这些权益的程序和方式。也初步具备了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有了一定的寻求法律救济的能力。

耶林本属于潘德克吞法学派之嫡系,早期在历史法学的影响之下,从事罗马法研究。其不朽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仍未脱潘德克吞法学之色彩。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对概念法学痛加批判,成为反对概念法学的旗手。耶林自于1877年出版《法的目的》一书,强调法律乃是人类意志的产物,有一定的目的,应受“目的律”支配,与自然法则系以“因果律”为基础,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截然不同。故解释法律,必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实现何种目的,以此为解释之出发点,始能得其要领。以目的作为解释法律之最高准则,此即所谓目的法学。那杯更进一步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有其一定目的,故法律亦可谓为目的之产物。法之目的,犹如指导法学发展的“导引之星”,其在法学中的地位,犹如北极星之于航海者。因此,解释法律必须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不能偏离法的目的。经耶林的大力提倡,法的目的,于是成为法学之基本指导原则,并成为一种目的解释方法。

1、让公平正义常驻心中。

公平正义就是公正,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有道理。公平正义应是合法合理的 3 公平,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一个普通公民心中有了公平正义就会走正道,不违法,甚至伸张正义、见义勇为,成为一个讲求正义的优秀公民;一个执法者心中有了公平正义就应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凡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让那些歪门邪道、矛盾纠纷得到公正的处理,接受法律的公正裁判,成为一个公正的优秀的执法者。作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应常怀律己之心,宁静淡薄致高远,心中常驻公平正义,便有了挺起腰杆执法的信心和动力。

2、以公开促公正。

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执法中的各个环节公开,增加透明度。在立案、收费、开庭送达、庭审、举证、质证、调解、判决、执行各个环节,让接受法律服务的当事人心知肚明,减少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提高法院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多一些接受社会公众和执法部门监督的渠道,如设举报电话、举报箱、信访办,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公开审判落到实处。

3、以效率促公正。

公正、高效是司法公正永恒的主题。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我们在依法办案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效率,用最短的时效解决一宗纠纷,使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公正,完成我们法官的法定职责。

4、以程序公正实现公平正义。

程序公正体现在立案、庭审、执行等环节,让当事人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起诉权、应诉权、调解权、请求回避权、反诉权、请求和解权等,在办案中阳光操作,给当事人一个合法合理的宽松的法律环境。

5、以实体公正实现公平正义。

实体公正主要体现在举证、质证、裁判结果上。办案中,严把证据关,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不违法取证,证据有证明力;严把法律关,正确适用法律,需要法官不断更新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失误,防止造成错案。在裁判文书上一定要有以理以法服人的阐述,让当事人体验到、看得到公正并不远,公正就在法律服务身边。

最后,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心中常驻公平正义,实现更多人的公正,完成我们自身的使命。

第二篇:法学基础概论论文(模版)

法学基础概论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学法、用法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的深入探讨,阐述了在学习上述等法律的同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初步了解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关键词:法律 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 学法用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学法、用法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迫切需要。法学基础概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既能很好的学好法律,又能学以致用,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很好的得到运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从远古时代直至近现代社会,人们都需要规则来约束自己,这些规则就是用来控制、调整人们的行为的。完全由人控制我们人类是不可能的,总得有规则才能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控制,规则是以语言文字等的方式表现的、对人的行为提出约束要求的信息。规范的规则有很多,有道德规则、习惯规则、宗教规则和法律规则。而法律的规则又是最强有力的一种,法律规则是人们在道德心和理性所共同指示的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的基础上而姓陈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规范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领域中涉及他人的行为,并以公共权力机关对违法者的惩处、制裁来要求人们遵守该规则体系。法律规则在实质上是基于社会工人、在形式上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强制性和明确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婚姻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和国际法。在当代时会注意民主法治国家,通常以议会这一归家机关来制定法律规则。制定法律规则就叫立法,立法由制定、认可、修改、解释和废止。人们制定法律规则,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则,从而形成法律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状况。由于人们按照法律规则的要求去进行活动而形成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就有了依照法律规则的要求去进行活动而形成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按照一条或一组法律规则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形成、行使的条件去进行创设权利义务或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实际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宪法是指固定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和活动秩序等事项的法律规则的总和。“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宪法的本质,“根本大法”则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赋予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有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有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老人受国家的保护的权力,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我们还有义务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

近年来,随着“宪法”意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觉醒,不经意中,我国已迈上了社会主义宪政之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自觉遵守和实施宪法的风气和习惯,就此,如何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法文化作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宪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宪法文化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宪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人们在法律实践中形成的宪法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是认为宪法文化也就是宪政文化,是主体对宪政的情感、评价和心态,它深藏于民众的意识之中,又反作用于宪政活动。三是认为宪法文化是基于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宪法文化只能出现在近代。这几种说法,实际是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其产生、性质及其存在方式的表述,并非一个完整的定义。宪法文化是基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制度和宪法结构等认识的总和。

宪法文化是一个整体,是构成宪法文化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宪法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宪法文化的认知、宪法文化的评价和宪法文化的情感。这三大要素是依据主体对宪法文化的认识深度、认识角度而区分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内容、形式、运行、法律性质、作用等法律现实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分和联系的感知和认识。宪法文化的认知,解决的是事实判断问题,是主体对于宪法文化是什

么的回答。宪法文化的认知,包括认识和感知两个层次。宪法文化认识是人们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其认识主体一般具有宪法知识,是对宪法规范和实践比较深刻的反映。宪法文化感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经验型知识,它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公民的宪法文化认识结构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宪法与现实生活、政治实践联系越紧密,宪法的深入程度越高,人们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同时,人们参与宪法生活的程度,接受宪法普及的程度,接受宪法教育的水平都能影响人们对宪法文化的认知。此外,宪法文化的认识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大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有时候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有机的体系,可操作性还不强,等等。

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回顾我国百年宪政的历史,尽管每一个新政权制定的宪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从某些字面上看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为什么难以实施,或者实施时没有达到立宪者所追求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从宪法本身来理解,而应当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宪法文化因素。可以说,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也是步入宪政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宪政的基本理念 宪政的基本理念即宪政精神,它是区分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法治与人治的标志。宪法至上、政府守法、违宪审查、保障人权已被公认为宪政的基本理念,是宪法文化的核心。宪法至上是宪政最重要的追求和标志,它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至高无上。这意味着宪法对所规定的权利、正义、平等、自由的保护及对权力的限制原则不可动摇,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从逻辑上讲,宪法至上的具体表现,如果不确定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是空谈;而没有宪法至上的文化传统,法治社会也不可能建立或者长久地得到保持。因此,要加强文化宪法建设,就必须在公民心目中树立起宪法至上的信仰。

政府守法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根源于法律,而且要依法行使。如果政府违法,逾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必将诱使全社会的违法行为泛滥,就会出现“政府无法治”、“法治只治民不治吏”的局面,其后果首先就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由于政府守法作为一项宪政理念,其价值基础在于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正如法国《人权宣言》宣告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因此只有宪法才能确保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要保障宪法的充分实施,就必须对违宪行为进行处理,因此,违宪审查是宪法实施最重要的形式。违宪审查作为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使宪法也如同民法、刑法一样具有可操

作性。违宪审查的形式主要有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德国和法国式的专门机关审查和中国式的立法机关审查。它通过确定与宪法相抵触或与其精神相违背的法律无效,从而保证普通法律规范与宪法的一致性,使宪法的权威得到制度上的保证。由宪法国家而形成的宪政国家,应当伴随着宪法保障机制的成长。在我国宪政实践中,这一环节尚需要大力加强。人权是宪政的目的。由于宪法对人权的规定最为详尽,没有人权条款的宪法不是完整的宪法。

首先,要长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使公民形成遵守宪法的观念。尤其是国家各级领导人应带头遵守宪法。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来保证宣传宪法,如建立宪法节制度,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把宪法通过或颁布实施或生效的日期定为宪法节或宪法纪念日;建立国家公职人员效忠宪法和国家的就职宣誓制度;把宪法模型放置在重要场所,使公民能经常看到。此外,有的国家还开办本国宪政运动历史博物馆,等等。其次,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应对宪法中过时的内容及时修改,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变更。宪法应当具有纲领性,对未来的发展起到前兆作用。但是,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变化是快速的,所以宪法有时难免落后于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修改,就会使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受到冲击。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前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历史传统和现有经济状况的限制中,通过民主实践,积极改革,不断进取,需要全民族、全社会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行政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之一,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国家法律渊源不同。我国的行政法时能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规范。我们国家行政法律渊源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部门法律的法律渊源;普通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法律;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章是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规章;行政发的其他渊源。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仅次于宪法的一个法律部门,与刑法、民法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

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依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统一。刑法指定的基本原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犯罪的构成有几大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

民法在我国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私法,民法还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是人格法;民法是权利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力的滥用民法是关于公民的规定,也就是自然人。民法又有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等。

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之法。经济法的本质是其社会本位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也是规范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法律。经济法的原则是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学完之后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经济生活中我们的正确角色定位。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自己的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个无形的资产,我们更应该学会保护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无形的资产和有形同样重要,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尤其要注意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等的保护。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筹集资金主题,对生活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成员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帮助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学习社会和劳动保障法是建立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保证多有人的权利,也要使劳动者能劳有所得,劳动者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诉讼又有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关系为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我们处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难免会和世界的其他国家有经济上的往来,国与国的法律体系不尽相同,需要一个能约束世界的法律,世界贸易组织也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

对于法和自由的关系,先哲们有过许多至理名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马克思对此则阐述得更为明确,他说:”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可见,人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应该学习法律,学好法律,掌握法律,学以致用,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神圣不被侵犯。

第三篇:法学概论

法律的定义:

2、依法治国的“国”即客体和对象,是指国家事务、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民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是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互法律一词通常在广、狭两种意义上使用。侠义的法律,是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律;而广义上的法律,是指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即整体或抽象意义上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公民 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国家性质又称政权性质,通常称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化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采用条例、办法、规定等。

2、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在本辖区内有效,且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3、自治法规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特别行政区的法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法的渊源。(5、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面三刀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就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签订的规定相互权利义务的各种协议。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国际条约,以及我国宣布承认或参加的一些已经存在的国际条约,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此外,军事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渊源。)宪法是我国法律的渊源吗?是

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论述、简答)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是由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性质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按照这一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人和政权机构领导人,并通过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法”即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意志,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来进行。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党领导人民治国,要抓的主要环节应该是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实施法律,并以法律的方式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地说,就是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用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真正做到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组织和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各项权利。

5、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更是社会主义法治本身的根本原则。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另一方面,实行依法治国以是为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客观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简答、选择)

1、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

2、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3、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

4、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

选举权的普遍性: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我国,除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不列入选民名单以及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其他成年公民都享有选举权。(选择题)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规定而形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领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公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制度。(名解,论述加下面内容)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都要接受上级和中央的统一领导,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单一制条件下的自治,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自治的关系。只有把国家的统一领导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统一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凡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有权实行区域自治,也只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实行区域自治。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存在区域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客机关的职权外,还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各民族的平等和少数民族的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贯彻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适应少数忆族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热爱社会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经过考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制度,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健全和巩固这一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论述内含简答)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公民生存、发展地位直接相关,是源于社会关系本质的权利和义务,是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故称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简答)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第二,享有权利范围非常广泛,我国《宪法》除了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列举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外,在“总纲”和“国家机构”两章中还确认了公民在其他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如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民主管理权等等。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不仅赋予翁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让要表现为:第一,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都平等地给予以保护。第三,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相依存、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同一主体既享有权利,以履行义务,二者是相对应的;第二,权利义务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联系。第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其他最高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名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行使国家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的重要领导人。《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对上列由它选举或决定的人员,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罢免。罢免案由全国人大3个以上代表团或者1/10以上代表提议,由大会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以全体代表半数通过。

4、最高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种监督区别于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行政监督,它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最高形式的监督。它对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5、决定国家重大问题。《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6、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主席对外代表国家。

国家主席的职权是:1公布法律,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动员令,宣布战争状态。

2、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3授予国家的勋章称号。国家主席的上述三项职权都要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行使。

4、外交权。代表

第四篇: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案例分析题集1 刑法:

1.某工厂保卫科干部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杀乙,一天,他带枪外出,看到远处某乙与某丙站在一起。他认为报仇时机已到,连忙举枪向乙射击,结果未击中乙却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对于丙的死亡,甲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某甲在举枪射击之时,已经看到了丙与乙站在一起,也明知从远处射击,有可能击中丙的结果,但他报仇心切,抱着放任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举抢射击,因而造成丙的死亡,某甲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2.大学生某甲,在校园内用鸟枪打鸟,事先没有验枪,自认为枪膛内没有铁子弹头便随手扣动板机,结果把一个过路的同学打成重伤。对此,霜甲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某甲在校园内打鸟,应当预见到鸟枪的铁子弹头射出后,可能造成致人死亡的后果。但是他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对于这一同学的重伤,某甲应失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3.某搬运站板车工人某甲身强力壮,技术熟练,从未出过事帮,有一次换了一辆新板车,未加刹车装置,他就用此板车运铁块去货场,当下坡时同盟行拉车的人怕他出事故,要帮他拉车。他说了声“没问题”,就单独驾车下坡。终因车重路滑失去控制,将一行人撞倒,轧断双腿。对于这行人的双腿被轧断,某甲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果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某甲驾用未安刹车装置的板车,装运重物下坡,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他自恃身强力壮,技术娴熟,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以致造成伤害行为的结果。就某甲的主观方面来说,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对于这一行人被轧断双腿,板车工人某甲应负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4.某甲在一天深夜,到离村5里外的松林中砍伐松树。他砍树的声音被一个过路的人听到,此人因月色昏暗,看不到砍树的人,便寻声走去。当走到离树两丈多远时,松树刚刚被砍断,此人被倒下的松树砸中头部,当即死亡。对于此人的死亡,某甲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果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某甲于深夜到离村5里外的松林中砍树,砍树时也未见人来。根据当时的情况,他不可能预见到砍断松树会把人打死。某甲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因而不构成犯罪。对于过路人的死亡,某甲不应负刑事责任。

5.一天深夜,某女工从工厂下班回家,路过一个偏僻小巷时遭到抢劫。抢动犯手持匕首,声称不交出钱财就要杀人。女工不得已交出了手表和钱包。当抢动犯打开钱包查看时,女工突然捡起一块砖头向抢劫犯头部砸去,此人应声倒地。女工迅即脱身而去。此抢劫犯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此女工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此女工捡起砖头砸击抢劫犯,是由于面临着严惩的不法侵害行为而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所实施的防卫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甲、乙二人素有矛盾。一日,甲借故寻衅,与乙发生争吵。甲仗恃体强力大,对乙拳脚相加,将乙打倒在地。乙被打倒后,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甲砸去,也把甲打倒在地。乙从地上站起身后,又有石头猛砸甲的头部,甲的后脑被打碎,当场死亡。乙砸死甲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答:甲对乙借故寻衅,把乙打倒在地,是一种不法侵害行为。对于这一正在进 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乙有对其实行正当防卫的权利。但是当乙用石头把甲砸倒在地,自己站起身之后,又继续对甲猛砸,以致把甲砸列,乙的行为乙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从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因此,乙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属于防卫过当。

7.某甲与某乙是邻居,二人素有私仇。某乙性情粗暴,蛮不讲理。甲想寻机把乙痛打一顿,以泄愤恨。一天雪后扫雪时,甲故意把从院中扫出的雪都堆在乙的门口,乙见状破口大骂,并动手打了甲。甲立即还击,把乙打成重作。甲打伤乙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正当防卫?

答:某甲为了达到侵害他人的目的,先设法激怒受害人使之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然后以实行防卫为由把受害人打成重伤。某甲既有伤害他人身体的直接故意,又有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因而他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既不是正法防卫,也不是防卫过当。

8.某甲事领一不法团伙同另一不法团伙斗殴。在斗殴中,某甲被对方几个人围住殴打。他一只手进行抵挡,另一只手抽出匕首向周围乱刺,结果刺死一人。某甲刺死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答: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行防卫行为。在聚众殴的情况下,由于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侵害双方,而不是为了保卫合法权益,因而双方的行为都是不法侵害而不是正当防卫。当某甲抽出匕首向周围乱刺时,他明知会发生刺死人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正,因而对于被刺人的死亡,他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9.汽车司机某甲驾驶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翻越一座山。当下山时,客车后轮脱落,刹车失灵,摇晃着向下滑行,随时可能翻车。此时对面有一辆货车正在抓坡,某甲为了避免翻车事故的发生,对着货车开去。客车因与货车相撞而停住,但 是两辆车的发动机都被撞坏了。某甲对其撞坏汽车的行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答:某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权益的行为,当某甲驾驶长途客车下山时,由于客车轮脱落,刹车失灵,全车乘客随时可能因翻车而死亡,此时存在一种紧急危险。某甲驾车撞向上行货车,是为了使客车得以停住,以损害两部汽车的笔段,来保护全车乘客的生命健康。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惟五能够避免危险的方法。对于这一紧急避险的行为,他不应负刑事责任。

10.某仓库保管员对工资不满,打算放火烧掉仓库,以泄愤恨。刚把火点燃后,看到有人正向仓库走来,他感到即将被人发现,事已难成,弄不好要坐牢,便把火弄熄了。这个保管员放火烧仓库的行为,是属于放火罪的预备,还是放火罪的未遂,还是放火罪 的既遂,还是放火罪的中止?

答:这个仓库保管员已经把火点烯,表明他已着手实施犯罪,因而不性于放火罪的预备。他的放火行为还没有得逞,即还没有把仓库的一部或全部烧毁,因而不属于放火罪的既遂。他之所以把火扑灭,是由于他在主观上认为已经不具备完成犯罪的条件(别人即将发现,事已难成),而不是自动放圣诞节犯罪行为,因而不属于犯罪中止。他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他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而构成放罪的未遂。

11.劳改释放犯某甲与仓库值班员某乙约定,乘乙值班时甲来仓库盗窃财物。届时乙借故离开了仓库,任甲盗走大量财物。事后,二人平分了赃款,甲、乙二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从本案看,甲、乙二人都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甲、乙二人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甲窃取此仓库财物的行为是采用作为的方式,乙窃取此仓库财物的行为是采用不作为的方式,乙的不作为同甲的作为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两者也都具有秘密窃取此仓库财物的故意。因此,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的共犯。

12.劳改释放犯某甲、某乙、某丙在路上遇到两个女青年,三人一齐上前拦截搂抱。两个女青年大声呼喊:“抓流氓!”某甲恼差成怒,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一女青年刺去,刺中了其心脏,此女青年当场死亡。甲、乙、丙三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答:甲、乙、丙三人对于实施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具有共同的实施行为和共同的故意,因而此三人构成了强制猬亵侮辱妇女罪的共犯。但是某甲行凶杀人是他临时起意,乙、丙二人事并不知道,此二人既未参与杀的行为,也不具有杀人的故意。因而故意杀人罪只能由甲单独负责,乙、丙二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13.某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3岁,小儿子11岁。一天夜间,他带领两个儿子到某乙家盗窃财物。他进入房中行窃,小儿子在门外把风,大儿子进行传递,结果窃得大量财物。此父子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答:某甲的两个儿子都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某甲带领两个独生子进行行窃,乃是把他们当做犯罪的工具使用。他操纵着这一工具实施自己想犯的盗窃罪,应依单独盗窃罪论处。因此,此父子三人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14.甲(1982年12月24日生)、乙(1984年12月10日生)兄弟二人在其邻丙(解除劳教人员的教唆下,多次进行抢劫。1998年10月18日在一次作案时甲、乙同被抓获。甲、乙、丙三个各负何种刑事事责任?

答:甲在实施抢劫行为时,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应当追究甲所犯的抢劫罪的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乙在实施抢劫行为时,不满14周岁,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丙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抢劫罪,应按抢劫罪从重处罚。

15.甲(1954年4月17日生)于1998年7月至8月间,借为其邻人乙(女,某中学龄前学生,1984年10月31日生)补习功课之机,多机同乙发生性行为,并且教唆乙行窃。乙听从甲的教唆,行窃多次,窃得不少财物。1998年9月19日再次地窃时被抓获。甲、乙二人各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甲借机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应以强奸罪从重处罚,同时,他还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应按照盗窃罪从重处罚。甲既犯有强奸罪,又犯有盗窃罪,应按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将其所犯的强奸罪与盗窃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法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乙在实施盗窃行为时,不满14周岁,某乙对其盗窃行为不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她的家长或监护人对她加以管教。

16.某甲在1990年因犯反革命宣传煸动罪,被判处管制1年。服刑之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对人民政权更加敌视,1998年又犯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我国《刑法》第65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事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后犯之罪距关犯之罪已经超过了5年,根据 上条的规定,某甲的行为是否不构成累犯?

答:我国刑法除了第65条中关于一般累犯的规定外,还有第66条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某甲前犯之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后犯之罪也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根据我国刑法第66条的规定,应以累犯论处。17.某甲实施了盗窃犯罪行之后,潜逃外地。过了一段时间后,感到无处容身,于是返回来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交待了其全部盗窃罪行。某甲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

答: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某甲在被司法机关拘押以前,自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地交待了其犯罪事实。因此,某甲的行为应属于自首。他投案的动机虽然是出于感到无处容身,而不是出于真诚悔罪,但是并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18.无业青年某甲多次进行盗窃活动,窃得不少现金和贵重物品。公安机关派人到其住处进行监视,决定在他回家后予以收审。某甲之母得知后,找到某甲问他做过坏事没有,某甲说他不曾做过任何坏事。其母要带他去派出所说明情况。某甲先去隐藏好了赃款财物,然后跟随其母到了派出所。适逢有关负责人员外出,母子便一同回家。当晚,公安人员将其甲收审,基本甲问公安人员:“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公安人员摆去证据后,某甲知道已经隐瞒不住,便承认了所犯的罪行。某甲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

答:某甲跟随其母去派出所,并不是为了投案,而是在其母要带他去,他非去不可的情况下,先隐藏了罪证,然后打算去说明假情况后。到派出所时,也未说明是来投案自首的,更不曾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事实上他是被抓获收审归案的,因而不属于自首,在公安人员对他摆出证据后,他能如实地交待所犯罪行,可以构成 坦白,坦白是酌定的从宽处罚的情节。

19.某国营商场的营业员某甲为了购买一处房子,打算贪污一笔巨款,于是经常在营业时偷拿销货款,每次偷拿数十元,偷拿了千余次,得款十多万元。对于某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多次偷拿货款的贪污罪行,是否适用数罪并罪?

答:某甲得用职务上的便利偷拿货款,虽然次数很多,但系出于一个概括的犯罪故意。他为达到一个犯罪目的,而多次实行同一性质的行为,所触犯的是同一罪名,因而属于连续犯,应以一个贪污罪论处,不适用数罪并罚。

20.某甲想做一套家具,但是缺乏木料,便到附近铁路上窃取了新铺放的枕木20根。幸而有人发现了枕木被盗,及时向驰来的列车发出信号,才未酿成大祸。某甲的行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答:某甲实施了破坏火车轨道,足以使火车颠覆的破坏活动,严惩危害了交通运输的公共安全,在主观上具有危害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因而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盗窃火车铁轨下铺设的枕木,与盗窃国家仓库中堆放的枕木,其犯罪客体是不同的,前一行为的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公共安全,后一行为的犯罪客全是国家财产所有权。如果某甲不是盗窃铁路上铺设的枕木,而是盗窃国家仓库中堆放的枕木,其行为就不是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而是构成盗窃罪。

法学概论案例2 民法

1甲丧偶,有四子都成家各有子女,并与甲分家单过。一天,甲和长子乘车外出,坠入山涧双亡。甲有一笔财产。问1)此案应当如何继承 2)乙妻和乙子应各得多少3)若有证据证明乙先于甲死亡,乙子应得多少遗产?

2村民孙友养了一条狗,栓在大门内。过路学生李勇淘气,拿石头和木棍逗打这狗,狗挣断绳子讲李咬伤。问: 孙有没有责任? 李的医药费损失由谁承担?理由是什么?

3某甲于1984年2月离家外出,此后与家中失去联系,其妻经多方寻找,始终找不到,遂于1988年5月向人民法院申请对某甲宣告死亡。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某甲死亡。这一宣告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4某大学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先由校长批准设立,接着订立了组织章程,然后领取了营业执照,最后开张营业。此劳动服务公司从何时起具有法人资格

5某印刷厂于1988年3月向造纸长购进10吨纸,议定12月付清货款。该印刷厂管理混乱,货款没有按期偿付。次年年初,该长厂长因犯罪被判刑改造。造纸厂多次找印刷厂索要货款,新任厂长认为,此款是原来厂长所欠,自己没有承担这一债务的责任。于是,造纸厂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案应如何处理? 这道题目就是02年的一道案例分析关于父债子还的民事案例,开头是“某甲系某企业经理”,在海洋出版社的卷子。我就不打了。

7某校4年级小学生李大才,在作文比赛中,以“记邻居家的一件事”为题,虚构了邻居五年级小学生张小同虐待祖母的情节。由于情节动人,受到好评。但张小同因受到议论,指责。便起诉到某人民法院。问:

(1)本案侵犯张小同的哪种权力?根据何在?

(2)谁应承担该侵权的责任?为什么? A饲养的一头牛得了重病,经医治无效,A便将该牛抛至野外,B发现病牛,将牛牵回自己家,并寻找失主。A得知,告诉B,这牛生病,治不好了,所以不要了。于是B喂养该牛,并请兽医将牛医治好。经过一段时间照料,牛病好了。于是B以2000元将牛卖掉。A得知后找到B,要求B将卖牛款交回给自己。B不肯,A于是起诉,称B之所得为不当得利,卖牛款应归自己。问:

(1)什么是不当得利?

(2)该案如何处理?为什么? 1989年,某酒楼向水泥厂购入水泥50袋。1990年,此酒楼并入某饮食公司。水泥厂向此饮食公司催要货款,饮食公司以该货款系原酒楼所欠为由,拒不承担责任。于是,水泥厂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案应如何处理?

10某甲患老年性精神病,无独立生活能力,由其女儿照料生活。一日,某甲在其精神病发作时,把其皮大衣拿出卖给某乙。甲女儿知道后。找到乙,要求双方互退皮大衣和价款。乙以价格公平,两不吃亏,并且钱物两清,买卖已经成交为由,拒绝甲女儿的要求。甲女儿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该案如何处理?

11个体工商户甲,在谋镇开了一个饮食店。镇工商所的干部乙,因主管办理个体户的营业执照,要求甲在开张后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他供应饮食。甲由于需要领取营业执照,接受了乙的要求。供应了一段时间后,甲感到长期下去亏损太多,于是向乙提出低价供应的要求。乙不同意,继续每天以低价强行取走食物。甲遂向人民法院起诉。如何处理这个案件?

12村民甲借了信用社的货款后,患病数次,生活困难,无力偿还货款。同村的运输专业户乙表示愿意代为偿还欠款,并与甲达成代偿债务的协议,这一协议是否有效? 某水泥成品厂为某建筑工程公司承包一项生产预制件任务。按合同约定,应当在5月交货,但到10月也没有交货。建筑公司因此停工待料,损失5万元。而合同中所定的违约金仅5000元。对于这一情况,此建筑工程公司可以要求水泥成品厂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

14临时推销员甲,为某服装公司到某镇推销衬衫。看到该镇土产商店减价出售核桃。甲便以他所认识的某副食品商店的名义向此土产商店购买核桃2000公斤,先付一部分货款,所欠部分,土产商店同意甲回副食品商店后一次汇出。甲把核桃运回副食品商店后,副食品商店经理表示:“本店不需要,谁买的谁负责处理”。甲只好另行办法销售这些核桃。出售核桃的土产商店派人到副食品商店催要货款时,副食品商店经理以没有委托甲购买核桃为由,拒绝付款。因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此案应如何处理? 某建筑公司施工队承包某机关的宿舍大楼,挖地时,挖到一个盛满银元的坛子。有的工人认为交工,有人认为谁挖的,就归谁,于是私自分光。后来有人检举。人民法院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件? 甲(男)和乙(女)原来是夫妻,因感情破裂离婚,并对财产作了分割。离婚后两人又想回到一起,但两人没有办理复婚登记,也没有同居。正在此时,甲遇车祸死亡。他生前没有子女,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死亡,只有同父异母的兄弟丁。丁正在清理甲的遗产时,乙赶来,以甲的妻子的身份要求继承甲遗产。丁不同意,于是上法庭。如何处理? 甲年幼的时候,父死亡,母改嫁。因甲和继父的关系不好,由其祖父母把他抚养长大。后来祖父去世,祖母年老多病,某甲的叔父在远方工作,收入不多,所寄回的钱不足以赡养老人,主要由甲赡养祖母。祖母临终前,将其住房的房产证交给甲,甲安葬祖母后,将房子卖掉。并写信把这一切告诉叔父,建议将卖房子的钱均分。叔父赶回来,要求独自继承,理由是其兄早亡,他是其父母唯一的继承人。甲不服,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如何处理? 这道题目是关于某人立了三份遗嘱,与01年的一道案例分析某人的三份遗嘱类似,所以略过。我想今年不会考遗嘱了。甲有一个儿子 一个女儿。女儿在解放前出嫁,解放后土地改革时父子分得4间房子。后来儿子出外工作,父亲在家,生病由女儿照料,生活由儿子寄钱供养。1985年,甲立下遗嘱,他死后,自己的房子一半给女儿,一半给儿子。甲死后,儿子要将四间房子卖掉。女儿不同意,认为根据遗嘱,四间房子自己应当分得2间,弟弟只可以去卖他分得的两间房子。于是发生纠纷,人民法院该如何处理?

甲生于1974/3月 1991年4月进入某厂当工人。同年11月,他不小心将乙的一个录音机摔坏,乙要他赔偿。甲说没有钱赔。乙找到甲的父亲丙,要求丙代甲赔偿,丙说甲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中不应当负赔偿责任。丙还认为,甲现在没有满18岁,是未成年人,他所在的车间应当对他承担监护责任,应当由车间代甲赔偿损失。这个问题如何处理? 王被判刑5年,现在正在监狱服刑。他的两个哥哥探监,告诉王,现在父亲病故,母亲生命垂危,你现在不能赡养老母亲,父母的全部遗产已由他俩平分。王不同意,要求也继承,一个哥哥说“你现在都做牢了,还有资格继承遗产吗?”请回答

(1)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有哪些违法行为丧失继承权?

(2)被判刑的人是否丧失继承权? 为什么? 谁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甲、乙两人共有房屋一所。因为乙长期在外工作,平时都是甲一人居住。1970/1月 甲未证得乙同意,卖掉该房屋。1990/4月,乙回乡探亲才知道这事情,于同年5月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房屋的所有权。此案该如何处理?

23北京某公司于1985年1月10日就其完成的“漏电保护器”发明创造向中国专利局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天津某公司于1984年独自完成“漏电保护器”发明创造,并于1984年12月组织生产,1985年1月15日向这中国专利局提出“漏电保护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问:(1)中国专利局将专利权授予哪个公司?为什么?

刑法

1某工厂保卫科干部甲和乙有仇,欲寻找机会杀乙。一天,他带枪外出,看到远处乙和丙站在一起,于是连忙举枪向乙射击,结果未击中乙却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对于丙的死亡,甲负什么刑事责任?

2大学生甲,在校园用鸟枪打鸟,事先没有验枪,自认为枪膛没有铁子弹头便随手开枪,结果把一个过路的同学打成重伤。甲要负刑事责任吗? 负的话负何种刑事责任?

3某搬运站工人甲身强力壮,技术熟练,一次使用新板车的时候,没有加刹车装置。下坡时,别人怕他出事故,要帮他拉车,他说没问题。结果因车重路滑失去控制,将一个行人撞伤。对这个结果,甲要负刑事责任吗? 如果负的话,负什么刑事责任?

4甲在一天深夜,到离村5里外的松林砍伐松树。砍树的声音被一个路人听到,路人因为天色昏暗,便寻声过去,当走近的时候正好松树被砍断,路人被倒下的松树砸死。对于路人的死亡,甲负刑事责任吗?如果负的话,负什么刑事责任?

5一天深夜,某女工从工厂下班回家,遭到某人持匕首枪劫,女工乘他不注意,捡起砖头砸去,那个人应声倒地。女工迅速脱身而去,此枪劫犯经抢救无效死亡。女工的行为是否构成这个难当防卫? 甲、乙两人素有矛盾,一日甲借故挑衅,两人打起来,乙被打倒在地,乙在地上捡起石头也把甲打倒在地,又用石头猛砸甲的头部,甲当场死亡,乙这个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7甲和乙是邻居,两人有矛盾。一天雪后扫雪,甲故意把院子里面扫出的雪都堆在乙门口,乙见状破口大骂,并动手打了甲,甲立即还击,把乙打成重伤。甲打伤乙的行为是否构成这个正当防卫?

8甲带领一不法团伙同另外一不法团伙斗殴。在斗殴中,甲被对方几个人围住殴打,甲一只手抵抗,一手掏出匕首向周围乱刺,结果刺死一人。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这题与01年的案例分析紧急避险类似,都是长途客车与货车相撞。略过。

这题和02年仓库保管员放火一模一样,略过 甲与仓库值班员乙约定,乘乙值班的时候甲来仓库盗窃财物。届时乙借故离开仓库,任甲窃走大量财物。事后 两人平分赃款,他们两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甲 乙 丙三人遇到两个女青年,三人一起上前拦截搂抱。两个女青年大声呼救“抓流氓”,甲恼羞成怒,抽出匕首向一个女青年刺去,造成该女青年当场死亡。甲 乙 丙三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13某甲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13岁 小儿子11岁.一天夜里,他带领两个孩子到乙家盗窃,他进入房间行窃,小儿子在门外把风,大儿子传递。结果窃得大量财物。此父子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14甲1982/12/24出生 乙1984/12/10出生 兄弟两人在丙(解除劳教人员)的教唆下,多次进行枪劫。1998年10月18日在一次作案的时候,甲和乙被同时抓获。他们三人各自负何种刑事责任? 甲 1954/4/17生 于1998年7月到8月间,借为邻人乙(某中学女生,1984/10/31生)补课之机,多次同乙发生性行为,并且教唆乙行窃。乙听从甲的教唆行窃多次,1998/9/19再次行窃的时候被抓。他们两个人各负何种刑事责任?

16甲在1990年因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处管制1年。服刑后,更加仇视人民政权。在1998年犯为境外窃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我国《刑法》65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法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某甲前犯之罪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后犯之罪距前犯之罪超过5年,根据上条规定,某甲的行为是否不构成累犯?

17甲犯盗窃罪后,潜逃外地,过了一段时间,感到无处容身,于是返回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交待其全部盗窃罪刑,甲的行为是否属于自首? 无业青年甲多次进行盗窃活动,窃得不少现金和贵重物品。公安机关派人到他住处进行监视,决定在他回家后予以收审。甲妈妈知道后,找到甲问他做过坏事没有,甲说没。他妈妈要带他去派出所说明情况。甲先去隐藏好赃款赃物,然后跟随母亲来到派出所。适逢有关负责人外出,母子一同回家。当晚,公安人员把甲收审,甲一开始装糊涂,公安人员摆出证据后,甲知道隐瞒不住,于是都承认了。甲的行为属于自首吗? 某国营商场营业员甲为了购买房子,打算贪污巨款,于是经常在营业的时候偷拿销货款,每次偷拿数十元,偷拿千余次,得款十多万。对于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多次偷拿货款的贪污罪行,是否适用数罪并罚? 甲想做一套家俱,但是缺乏木料,便到附近铁路上窃取了新铺放的枕木20根。幸而有人发现枕木被盗,及时向驰来的火车发出信号,才没有酿成大祸。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还是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民法答案

1(1)法定继承中如果有继承权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且不能确定谁死于后的,应推定没有继承权的人先死。如几个人死亡人辈份不同应推定长辈先死。

(2)甲先死,甲的遗产原则上有四个儿子均等继承,乙继承的一分,乙妻得3/4,乙子得1/4.(3)乙先死,由乙子代为继承其父应继承甲遗产的份额。(1)民法通则规定: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2)孙将家犬栓在门内,对家犬的管理是妥当的。李被咬是李自己造成的,孙没有责任。

(3)李的医药费由他父母承担。

3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和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想同。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日起就是被宣告人死亡的日起,其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即行终止。在本案中,甲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后,他与配偶的婚姻关系从宣告死亡之日起即消灭,同时继承开始。

4此劳动服务公司应从经主管部门批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

5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印刷厂的原法定代表人代表企业所为的行为,并非个人的行为,而是企业的行为。企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不能因为法定代表人更换,法人的对外债务就可以不履行。因为新任厂长有责任代表企业承担债务,印刷厂应当如数偿还所欠造纸厂的货款,并应赔偿因拖欠货款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6民法通则规定: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道题目考过的,答案略。

7(1)侵犯了张小同的名誉权。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由李大才的父母承担。因为其父母有监护责任。(1)不当得利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使自己获得利益。(2)驳回A的诉讼请求,A无权请求返还应属于B的卖牛款。因为B的所得不是不当得利,B的所得与甲的损失没有因果关系;A抛起了牛即是放弃了对牛的所有权,已经不是牛的所有人。

9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法人的分立、合并,它的权力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某酒楼并入饮食公司,系企业法人的合并。合并后,原企业法人的债务应由合并后的企业反人承担。因此饮食公司应当负责还请某酒楼所欠水泥厂的货款。

民法通则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还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甲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未经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而自行实施的卖皮大衣的行为,系无效民事行为。乙应当退还皮大衣,甲卖皮大衣所得的钱应退还乙。

11民法通则规定“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本案的情况是一种显示公平的买卖关系。对这一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应当予以撤销。乙应赔偿由于这一行为给甲造成的经济损失。

12民法通则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规定”还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力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 甲借信用合作社的货款,属于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甲如果吧还债的义务装让给第三人乙,要取得另一方信用社同意方为有效,否则乙和甲达成的代偿债务的协议对信用社不具有法律效力。

13可要求水泥制品厂承担如下的民事责任:(1)支付违约金(2)补偿超过违约金的实际损失(3)继续供货。

14民法通则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甲购买核桃的行为事先没有受副食品商店委托,事后未经副食品商店追认。属于无效代理的行为。副食品商店对之不应承担任何责任。行为的一切后果,均应甲承担。

15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这坛银元为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应经人民法院认定为无主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对于擅自私分的,除了追缴私分的银元外,还应予以训诫。

16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 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呢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寻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乙已经解除婚姻关系,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的都丁应当继承被继承人甲的全部遗产。

17继承法规定: 被继承人子女被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为继承。而甲的叔父是被继承人的次子,属于法定继承人,有权继承。因此,应由甲和叔父共同继承,卖房所得之款,应由两人均分。

18答案略 继承法规定“遗产在家庭共同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某甲父子在解放后分得的四间房子。父子各得两件。遗嘱中说的是自己的房子一件给女儿,一件给儿子。所以对这四间房子,儿子得3间,女儿应得1间。

民法通则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甲在损害别人录音机的时候,满16周岁了。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承担赔偿的责任,没有钱不能作为拒绝赔偿的理由。乙无权要求甲的父亲代为赔偿。同时,丙认为甲所在车间应当对甲承担监护责任代为赔偿的意见不成立,因为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存在监护问题。

21(1)继承人有下列行为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2)只有符合以上行为,才丧失继承权。对于实施其他犯罪被判处刑罚甚至死刑的,都不应剥夺继承权。王应与母亲 两个哥哥同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平等的继承遗产。

22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力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力被侵害之日其超过20年,人民法院不予以保护。” 乙因为超过20年,因而他的请求权不能得到人民法院保护。但是要注意,民法通则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当事人呢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间限制” 如果甲自愿履行。可以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我国专利法规定 :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专利局应将专利权授予北京某公司。

刑法 这部分答案省略一些,写主要的。甲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甲 负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甲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负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4甲不可能预见松树会砸死人,对自己行为虽然造成他人死亡,但不是出于过失或者故意的,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5你先说说正当防卫的概念,然后说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枪劫、强奸等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乙的行为超出必要的限度,不属于正当防卫,属于防卫过当。

7甲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防卫过当。

8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侵害对方的,因此双方都是不法侵害而不是正当防卫。甲的行为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9略过

10略过 你先说说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甲乙两人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甲的行为是采用作为的方式,乙的行为是采用不作为的方式。两人都由盗窃仓库财务的故意,所以两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12甲乙丙三人对于实施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具有共同的实施行为和共同的故意。因此三人构成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共犯。甲单独承担故意杀人罪,乙和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公犯。

13甲的两个儿子因为年龄未到,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甲操纵这一犯罪工具实施自己的盗窃罪,依单独的盗窃罪论处。他们三人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14这题请参考海洋出版社第六套模拟出版社的案例分析。

15甲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应以强奸罪从重处罚。同时还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应按照盗窃罪从重处罚。甲既犯有盗窃罪,又犯有强奸罪,应按刑法数罪并罚。乙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她父母加以管教。

16刑法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应以累犯论处。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数供述自己的罪行。甲在被司法机关拘押以前,自动想公安机关投案,甲的行为属于自首,虽然他投案的动机是出于感到无处容身,而不是出于真诚悔罪,但并不影响自首的成立。甲事实上属于被抓获归案的,不属于自首.他在公安机关摆出证据后,能如实交代所犯罪行,可以构成坦白。甲虽然次数多,但系出于一个概括的犯罪故意,属于连续犯,应予一个贪污罪论述,不适用数罪并罚。

20甲的行为足以使火车颠覆,严重危害了交通运输的公共安全,主观上具有危害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因而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第五篇:法学概论

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讨论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我国把宗教问题看做是个人的私事,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既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既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的、现在信仰的自由,也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的自由。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角度上来讲,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只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正确处理信教与不信教、信这种宗教与信那种宗教以及信这一教派与信那一教派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其次,宗教信仰问题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说服教育,不能强迫命令。我们知道,不能强制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不信仰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确地反映了宗教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用民主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因此,它是惟一正确的政策。再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历来认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如果片面强调思想信仰上的差异,甚至把它提到首要地位,强迫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忽视政治上、经济上的一致利益,那就只能增加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在人民内部人为地制造分裂,并且刺激和加剧宗教狂热,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宗教问题上“左”的错误留下的严重教训也正在这里。历史告诉我们,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能否正确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系重大。它对于团结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对于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教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头脑中的幻想反应,是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是没有信仰的国度(这里的信仰是从我国没有一个主流宗教的角度来看待的)。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大国也试图通过文化商业化向我国“不牢固分子”输入“反动思想”。可想而知,信仰在一个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一般的,如果透过宗教神秘的包装,我们可以知道,宗教的本质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这是人作为人在精神活动中所特殊需要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是宗教学上的一个公认的基本定义。通常,人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要靠信仰去解决。信仰有很多种,而宗教信仰是其中一种。信仰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当亲人逝去的时候,每年的祭扫给了人盼头,伤痛仿佛也减少了不少。恶运降临,对神会佑护自己的信仰会支撑我们化险为夷......我国所以在某些方面,《壹号皇庭》里的“圣姑”对于那些陷入真正绝境中的人来说有积极影响的。比如,给被医院宣判死刑的人以生的勇气与希望。

然而,宗教绝不应该被用来禁锢人的思想,使人满目相信与跟从。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在社会根源的影响下,宗教成为剥削制度的拥护体,成为剥削阶级剥削的工具。在中世纪,欧洲盛行政教合一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宗教与否的自由。那时,宗教被认为是统治的工具。而作为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现的是个人内心的东西,不同的人很难做到信仰的一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提出了政教分离的口号,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求也随之产生。法国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的法律,排除了国家利用政权确立国教并强制公民信仰的可能。后来,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次宪法都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82年宪法更明确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公民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的身体健康或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中国基督徒在进行宗教活动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不与外国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发生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托克维尔对于宗教分离有其独到的看法:“把属于上帝的还给上帝,把属于凯撒的还给凯撒",“政治权力对于真正的信仰是一种负担。割断政治联系,宗教信仰将长盛不衰。”宗教在退出政治舞台的同时,更加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在这里,我们似乎就能明白,明明《壹号皇庭》中小孩爸爸在小孩生病时求神拜佛、圣姑给小孩作法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为什么会构成犯罪?——因为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本送医可救的小孩停止了呼吸。宗教活动应该在不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迷信构成了小朋友在被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伤害到了身体健康直至死亡。另外,在宗教不能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方面,宗教的传授不能带入学校课堂的。学校是教授理性知识的地方,未知领域仍然很多的今天,无奈的我们只能通过规避问题的方法来承认我们的无知。但,显然地,没有人会同意把宗教归到科学与自然这块。关于,为什么《壹号皇庭》中迷信爸爸在癌晚期在接受圣姑的祈祷之后治好了医院都束手无策的病这个疑问。也许真的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也许是信念,我想这应该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许也存在许多偶然性中有某种必然存在。这绝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有巫医这种职业的存在,你绝对不能说他迷信因为他为许多人治好了病。在世代相传的许多其实很管用的技艺中往往会掺入神秘的成分,仔细研究去掉冗余的一套方法也许隐藏着规律性。我并不是相信片中的圣姑所谓的圣姑附体显灵那一套,我只是为了引出许多人传统和科学,效果与理性的对立,我想这个问题也一定困扰过片中受害者的爸爸。就像现在“不科学”、没有合理解释的中医和逻辑性很强的西医的对立一样。这让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案例,一个人通过偶然获得的一个方子治好了多名癌症人但却因为没有药监局下发的关于配方许可使用之类的一个证件被判了多年监禁.......有时候正是人们在科学现实下无法达成某种诉求才会诉诸不确定的东西。

宗教必须依法活动,外国不得干涉我国的宗教问题。一是不得危害国家安全。主权国家一般都禁止利用宗教挑起民族纠纷、破坏民族关系、制造国家分裂、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因为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安全是公民生活安定的保障。相反,如果国家动荡不安,必然会对公民的生命、健康、财产构成极大的威胁。比如,**集团一直妄想分离着西藏与大陆的统一,挑起了民族纠纷,制造国家分裂,这也是危害了中国所有公民的利益。他们还煽动藏人自焚,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样的不合法律规范的宗教活动是一定要被限制的。再如法轮功鼓吹“放下生死”、“升天”、“圆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威胁。有时甚至反共势力利用邪教噱头,雇佣假邪教者对我们一些重大国际活动进行破坏。他们在其恶劣企图下,用不正当的方式破坏我们大国的威严。法轮功邪教甚至不该被称为“宗教”,它是我们坚决要反对与抵制的。

在对待宗教问题时我们要小心把握一个“度”字,我们普通人也许并不能理解信徒对宗教的狂热从何而来,但我们须坚持以真理为最终目的,互相包容;在政治条件下,促进和谐,不以主观意志和血气为信仰的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信仰自由。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人们常说法律不是限制自由的,是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侵犯的。这里也同样适用,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限制是为了保护宗教活动环境的真正自由。唯有在积极保护与必要的法律限制下,宗教这一文化遗产才会愈发焕发美丽,走得越长越远......

下载法学概论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概论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2.5 分) 1.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监督检查权的机关是(A ) A. 工商 B. 税务 C. 公安 D. 消协 2. 法律的渊源是指(C ) A. 法律的经......

    法学概论

    2013 年电大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justice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作业一、结合教材,从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实用型文章的特征。 P2 答:实用型......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3.民法调整平等......

    法学概论

    一、 填空题 1-1、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1-2、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1-3、按照通说,法律规范......

    法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内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

    法学概论教案

    《法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的概念和特征,深刻理解法的本质,了解法的起源,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教学重......

    法学概论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计分) 1、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

    法学概论全

    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 法:首先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法所反映的内容是由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再次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有影响.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