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8: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专业班别:园林工程1401班 姓名:黄载敏 指导老师:潘翠兰

研究时间:2015年8月23日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上井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状况,对第一产业人均收入远低于自治区水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上井村第一产业人均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1、调查研究目的:了解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上井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状况,对第一产业人均收入远低于自治区水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上井村第一产业人均收入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相应的方法和对策。

2、调查研究对象:本次调查我们选取了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上井村不同区域的50家农户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研究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

4、调查时间:2015年2月10日至3月1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上来看,2014年上井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家庭总数22%,8000-6000的家庭总数为54%,6000以下的家庭总数为24%。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有四大项,具体人均纯收入情况如下:

1.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000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48%,3000-2000的家庭总数为46%,2000以下的家庭总数为6%;

2.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0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12%,150-100元的占家庭总数的56%,100元以下的占32%;

3.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000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24%,1000-800元的家庭总数为60%,800元以下的家庭总数为16%;

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

(1).第一产业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总数的8%,3000-2000元的家庭总数占18%,2000元以下的家庭总数占74%。

(2).第二产业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的20%,4000-3000元的家庭总数占56%,3000元以下的家庭占总数的24%;

(3).第三产业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总数的18%,2000-1000占总数的12%,1000元以下的家庭占总数的70%。

根据自治区的四大项收入情况与上井村的四大项收入的情况对比来看,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人均纯收入大体一样,但是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村收入情况来看,上井村与自治区的情况有较大的不同:

1.第一产业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74%,而自治区的人均年收入为3106元,上井村的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与自治区的发展及不平衡非常落后;

2.第二产业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6%,而自治区的人均年收入为108元,上井村的第二产业人均收入是自治区的27.8倍;

13.第三产业人均收入1000以上的家庭占了30%,而其中2000以上的家庭总数高达18%,与自治区的人均518元相比,上井村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人均值要比自治区经济发展人均值明显要高。

由此可见,上井村第一产业人均收入远低于自治区水平。

三、制约上井村第一产业人均收入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在家务农劳动力减少。

1、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改革开放之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飞速发展,上井村受到商品经济大浪潮的刺激,很多人都不愿在家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跑到东莞、佛山、深圳等珠三角工业区打工。年轻人都出去打拼了,所以上井村是典型的“三八六一九九”村,现在村里很多户人家都纷纷建房子,有一部分人也把做建筑当成一份工作,有很多良田无人耕种,杂草丛生。

2、参赌人员增多。上井村赌博人员复杂化、广泛化,赌博方式以赌“大小”、“六合彩”、“麻将”为主。每天中午吃饱饭去赌“大小”,晚饭后去买六合彩已成家常便饭,有的农民甚至放弃身边打工挣钱和务农的机会,夜以继日地泡在赌桌上,视赌博为发家致富的道路。正是由于以上因素,导致在家务农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跌。调查中,不少农户反映,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随着物价的上涨,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较之去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市场信息闭塞,农民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常出现盲目性和跟风行为,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导致种植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或者销售价格过低;再加上,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来,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因此,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

(三)农民小富即安的心理,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调查中发现,上井村很多45岁以上的人都有认为辛苦了大半辈,接下来该好好养老了,都丧失了创业、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想法,认为种植点水稻、蔬菜够吃就好。甚至有的家庭因为没有养家禽,稻谷种够吃就好,多余没用,所以本来传统种植水稻可一年两季的,现在则直接放弃春耕,只种晚稻够吃就行,导致良田杂草丛生,土地资源白白浪费。

(四)政府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已经推出很多惠农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深入人心;再加上,政府没有能够监督农民自觉遵守《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法》的规定,让农民认识到耕地撂荒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也就没有能够增强农民爱惜耕地、发展生产、杜绝撂荒的自觉性。

四、提高上井村第一产业人均收入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农资信息发布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农资信息发布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资的生产、运输、成本、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发布机制,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公布农资商品的质量监测情况,让农民及时掌握农资市场运行状况和价格变化动态,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合理引导农业生产,避免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2(二)转变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鼓励农民打破传统耕种,调整产业转型,充分挖掘上井村的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甘蔗、香蕉、茶叶、莪苓、黄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大农业政策和技术宣传。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悬挂宣传标语、开办村级农事宣传栏等措施,大力开展农业政策和技术宣传。做好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惠农政策宣传工作,让老百姓认识到浪费土地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知道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民不再会因为没技术,没资金而烦恼。除此之外,还要特别针对钦州市常见的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及时指导农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加强灾后技术指导,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改善不良风气,丰富村民业务生活。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措施,严打严抓赌博行为。做好群众教育工作,让老百姓真正地认识到赌博的危害及严重性,不要只是一味地抓人、拍照、立案。同时,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图书室,文化表演小组等,引导农民崇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从而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篇:关于XX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宁津镇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找到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所学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我于2010年9月5日至2010年9月26日到宁津县进行实地考察,着重对该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内容与调查过程

首先,对该县大部分村庄进行资料调查,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重点走访目标,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对重点目标进行详查。期间,充分发挥同事、亲属优势,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发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该镇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该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该镇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该镇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该镇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该镇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该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该镇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年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逐步开始出现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三、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此次调查使我所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得到实践的充实,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2010年,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要紧紧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中心任务,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到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但同时因各地情况不同,也需要不同的处理办法,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第三篇:全国协会生存状况和收入的调查报告

全国协会生存状况和收入的调查报告

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行业协会功能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协会行政化和行业协会企业化。协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情况。现就全国协会的生存状况和收入来源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国协会的生存状况和收入的现状 行业协会应该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但是联系到实际的成本问题,“桥梁”的角色其实并不好演。山西省建筑业协会在2010年2月4日,刚刚成为“2010年民政部表彰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的国家和省级建筑业协会”之一。据当时情况,山西省建筑业协会是当时山西省众多行业协会“运转较为乐观”的一个,不过用该协会办公室主任张秋明的话来说,这样的乐观也仅仅是能够“基本维持”。无锡市2011年6月行业协会、商会生存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改制开始,经过两年初步完成了人员、场地、经费的“三脱钩”。目前104家行业组织,其中1/3运行状况较好,1/3运行一般,1/3则名存实亡。在这些行业组织中,有12个协会承接了70多项诸如资质认定、培训等政府职能转移,这些协会的生存状况比较良好。但事实上,104家协会组织的会员单位也仅仅涉及5000多家企业,与无锡40000多家企业的庞大数字并不相符。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三大功能的行业组织,协会、商会的生存状态并不容乐观。从以上两个典型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现今的协会生存状况不乐观。而协会的收入方式主要是以会员的会费为主,其次则是由社会的赞助为主,收入来源的缺少使得协会更难以生存。

二、协会生存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会不分,职能不到位;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首先多数行业协会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人员由政府部门人员兼任,活动主要围绕政府部门的工作来开展。行业协会实际上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在人、财、物和工作开展上缺乏相应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同时协会内部的行政化严重,使得协会的一些人员在履行自己职位的职能时候不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规章办理而是按照协会领导的意愿在办事。职能发挥不到位,协会职能名存实亡。其次一些行业协会虽然设立了会长、副会长,但没有专门工作班子和专职工作人员;有的行业协会虽然也有章程,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协会的运作极不规范;多数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厚,尚未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办会、民主办会的运行机制。最后,大多数的协会都存在借力政府成为许多协会商会最强力的愿望。这使得政会分离更难以实现,行政性质政治性质更浓,协会职能就更难以体现。

(二)布局结构不合理,行业代表性差。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有的行业的协会数量偏多,有的却数量偏少,有的行业至今尚未建立协会。从入会企业的构成看,大都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入会较少,行业协会商会的会长鲜有大企业的身影。这是因为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而并不需要行业协会这个来解决企业的需求。而一旦担任了会长,就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经费、场地、人员等,因而,多数大企业不愿做行业协会会长。难以真正反映全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共同要求。

(三)专业性人才匮乏,经费来源没有保障。现有行业协会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行业协会市场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而且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会员的会费、政府补助和企业的赞助没有自己的其他来源使得协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了多数行业协会存在着生存难、工作难和发展难等问题。行业组织陷于没有好的工作人员,提供不了优质服务,得不到会员的认可,缺乏充足的经费,聘用不了称职的工作人员的怪圈,以致造成功能弱化,行业组织成为一种摆设的现象。

(四)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协会作为一个桥梁性的组织沟通了企业和政府。但是很多的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协会在收取会费方面很积极在服务咨询方面很不配合,根本不能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致使很多的企业对协会失去信心,不交会费,退会现象普遍,在入会问题上回复语焉不详。这就导致很多的协会多年没有活动,多年没有收入,名存实亡。利用自身与政府的职能不清的关系,对企业乱收费,对会员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不仅有损自身协会形象,同时也缩小了协会的生存空间,使人们认为一些协会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解决协会生存困难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政会分离,完善协会机制,按章运作。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不‘脱钩’,就不能保证其监督公平和服务有效。行业协会发展的根本,就是剪断职能部门与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回归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桥梁,提供服务。政府放权,协会职能具体化,细致化是协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权限范围才能更好的制定本协会的规章制度。在制订本协会规章制度的时候多与会员沟通,多方面听取意见,着重体现协会的服务精神和沟通特点。分层管理,按照协会的章程办事,一职位一功能,不拖拉,不推延。协会的活动要根据行业的发展,会员的利益来进行。不应围绕政府部门的工作来开展。协会的成立不应是以政府相关部门分离为主,应呼唤“草根型”行业组织。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准确的反映行业的诉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二)科学布局,依岗用人。对行业协会的布局要进行科学的计算,以及长远的规划。绝不形成行业垄断式的协会和存在大量名存实亡的协会。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特点对协会的分布进行指导,要使协会具有行业代表性,加强对从属和弱小地位协会重视和扶持,使行业组织的代表性强,有充足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绝不因人设岗,每一个岗位都要严格进行人员的筛选,聘用具有能力的人员。最好采用竞争上岗方式,聘用专业的人员。合理的布局,专业的人员,才能保证协会正常职能的实行。另外,协会要吸收广泛的会员参与进协会,不应以会员的实力而选择吸收。只有对会员的广泛吸收才能反应该行业的具体情况,在与政府反映问题时才不会失真,给政府接下来的工作带来失误。

(三)明确服务意意识,拓展资金来源。协会的生存困难一个原因是协会没有服务意识,或者说服务意识淡薄;一个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法律对协会的定义是一个桥梁纽带性质的组织,沟通企业和政府之间,因此一个协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作为纽带和桥梁的能力。具有服务意识能很好的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更好的为会员与政府搭建沟通桥梁。同时协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从多渠道的获取资金来发展自己。用自己的资源来服务社会,获取资金。根据《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09财务决算和2010财务预算报告》数字显示。2009协会财务收入总计为5,823,819元,其中:会费收入1,750,250元;资格认证和培训等服务性收入4,073,569元。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放权,协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合理合法的获取资金。这就避免了协会与政府之间因职能不清,给协会借口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协会的生存条件也就会更好,发展也才会更好。

一、我市行业协会现状

我市已建立涉及工业经济的专业性和行业性社团组织17个。这些行业协会,成了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加强行业自律、解决争端、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行业协会较好地体现了专业特色。块状经济是桐乡的一大特色。这些块状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企业规模虽小,但群体优势明显。我市依托块状经济培育的行业协会贴近产业,面向中小企业,体现了专业特色。如:由桐乡毛衫协会升格成省级协会的浙江省毛衫协会,吸纳了濮院、梧桐、屠甸等镇的毛衫企业入会,并逐步拓展到湖州及温台地区,现有省内外会员已达250家,协会机构、活动覆盖到整个羊毛衫产业链。崇福皮毛协会已吸收会员88个,理事单位35个。另外大麻家纺协会、洲泉鞋业协会、石门鞋业协会、桐乡优质丝行业协会等都是建立在当地特色产业基础上的行业协会。这些具有“一品一会”性质的行业协会,由会员发起单位自发组织而设立的,协会的会长都是由会员单位信得过的行业龙头企业担任,充分体现会员的意志。

2、行业协会有效地促进了行业自律。各行业协会根据协会《章程》,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行业维权公约》和竞争规则,把同业的竞争引向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轨道,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了各种不正当行为,保护了同行业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如:面对成衫染色行业普遍存在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经营,桐乡市毛衫染整商会向成衫染色企业发出了倡议,希望企业在染色价格、排污量等方面作出承诺,以此加强行业自律。濮院镇近20家成衫染色企业共同签订了成衫染色企业承诺书,以维护行业内的良性竞争。

3、行业协会致力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有90%的协会创办了信息刊物,30%的协会建立了协会网站或网页,向会员企业提供行业动态、管理营销、产品技术等信息,推进会员企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各协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多次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部门的专家为会员企业进行专业指导,举办产业发展论坛,提高会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还努力致力于为会员单位搭建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由崇福皮毛协会理事单位为主体建立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桐乡研究所,主要围绕皮毛和制鞋工艺技术研发、标准化工厂的推广、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染整技术的研发、特别是环保型循环经济的染整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工作,同时还先后主导制订了《毛革服装行业标准》、《毛皮服装行业标准》等6个行业标准。

4、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创牌提高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各行业协会积极帮助企业培育名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大麻家纺协会针对企业面广量大,但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的实际,申请了我市首个集体商标“大麻家纺布艺”并正式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受理。集体商标由行业协会为主体申请注册,并由其统一使用、管理和保护,会员通过签署协议来共同维护和使用集体品牌。对广大中小家纺企业而言,通过这一“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增加了效用,减少了成本,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协会还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积极注册商标,目前,大麻镇家纺行业已拥有注册商标2个,正在申请中的商标数有15个,较好地提高了企业的品牌意识,推动家纺块状经济走向成熟。

?

二、行业协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来看:规范协会立法工作明显滞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协会的运行缺乏法律依据。从政策角度,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培育缺乏统一的规定,政府职能转移不充分,协会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措施不能到位,客观上不利于行业协会发展。政府与行业协会间缺乏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特别在和本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和市场信息的互通上,还缺乏制度性保证。在管理机制上,全市还没有一个承担对全市行业协会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部门,而业务主管部门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能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工作随意性较大。

就行业协会自身来看:一是协会的设置分类不够合理,一些协会重复交叉的现象不断显现。二是行业协会日常工作经费缺少来源。现阶段我市行业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会员缴纳的会费和开展服务活动的收入,由于协会的会员数量不多,每个会员缴纳会费数额有限,再加上服务费难以收取,致使协会的正常运转较为困难。很多协会都感到现有的收入,只能让行业协会开展一些一般性的活动,而想要进一步开展和开拓较有深度的功能性业务,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有困难了。三是同行企业入会率明显偏低。由于行业协会的职能不到位,使行业协会缺乏吸引力,导致行业协会普遍存在覆盖面太窄的问题,协会缺乏广泛的代表性,难以体现广大会员企业的根本利益。四是协会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协会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协会中退休同志多、协会资产少、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五是一些协会的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有的协会没有按照协会章程的要求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收支情况、报送相关材料,甚至连换届工作也没有及时进行,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

1、创新观念,提高认识,开辟行业协会发展的思想空间。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产物。发展行业协会,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要使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观念创新是先导。因此,必须提高行业协会对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当作事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要认识到,行业协会的“社团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信息成本、经验成本、公关成本、学习成本和信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认识到,完善成熟的行业协会还可以降低政府自身的行政成本,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行业协会可以在许多政府部门不应管、不便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上,发挥协调、监督与服务工作,可以分离政府一部分经济职能,使政府由管多家企业到只管一家协会,有利于政府规模的缩减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要根据“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加强引导、发挥作用,强化监督、规范运作”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出发,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行业协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协调市场主体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经济发展、提高市场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行业协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2、创新体制,转变职能,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职能空间。

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全市行业协会的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政策制定和协调管理(如上海设有社会服务局专门承担此项职能)。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制定行业协会的发展规划、激励政策,确立行业协会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的四大职能。一是降低行业协会成立壁垒。要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借鉴香港做法,只要发起人数量、社团章程等条件符合要求,就应准予登记注册。二是科学地进行职能划分。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进一步细分哪些属于政府的,哪些属于协会的,将自己不该干、干不好、不能干的事情,尽快让位于市场和行业协会,把不该介入的管理领域归还给行业协会,把适宜于行业协会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行使,而且凡是政府赋予协会的职能一旦确定,就要将相应职能从有关部门的职能中剥离出来,为其发挥功能提供职能空间与行动空间。三是将与行业协会沟通纳入政府行业发展决策咨询程序。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将行业标准和行规行约的制定、行检行评、质量监督与检测、标识和资质认证等工作交给行业协会来做,在企业的市场准入上,征询行业协会的意见。

3、创新政策,加强扶持,提供行业协会发展的活动空间。

针对当前行业协会因工作经费困难而制约作用发挥,以及行业协会为政府服务多数是无偿的,还未建立起公正平等的市场化购买服务关系等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专门经费,建立政府资助和购买行业协会服务机制。一是设立类似“行业协会建设发展种子基金”。在一段时间内,对新组建行业协会在开办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办公场地等方面,运作种子基金给予一定的扶助。二是进行必要的资助。对行业协会组织的编制行业规划、市场推广、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行业协作、技术成果鉴定、品牌评比、组织参展、反倾销应诉等进行适当资助,对效果显著的活动进行奖励,以激励行业协会发挥发好“沟通、服务、约束、维护”的作用。三是建立政府长期购买行业协会服务机制。按照“政府提供资金,定项委托工作,实施合同管理,监督评估兑现”的原则,邀请重点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开展行业统计分析、预测预警、信息发布、撰写发展报告以及有关行业管理等工作,按照“费随事转”、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规则支付相应的费用。四是税收优惠,可以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常做法,对行业协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除对行业协会的会费收入、社会捐赠、奖励等资金应免交税外,对行业协会的公益性、公正性中介机构的服务收入也应免征税。

4、加强指导、规范运作,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行动空间。

一是加强沟通,搞好服务。为行业协会的建设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主动为行业协会提供政府的有关文件材料,经常向各行业协会发布或提供国际国内市场信息,邀请各行业协会的会长及秘书长参加全市性的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二是加强指导,树立标杆。政府可以将某些运作良好、功能显著、影响较大的行业协会作为全市行业协会建设发展的“标杆”,优先向其转移政府职能,优先支持其组织展销招商活动,优先邀请其参与政府部门重要会议,使其尽快成长,充分发挥作用,对本地区其他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实实在在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完善管理,提高素质。为规范我市行业协会的管理,政府应构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市行业协会的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政策制定和协调管理。行业协会的业务管理,由所属的专职部门承担,负责行业协会所涉及的产业发展、行业规范及协会专职秘书长业务培训等业务指导和监督,不断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具有协会工作专业知识的职业化队伍。四是强化监督,规范运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建立对行业协会职能能力的科学的评估机制,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严格履行协会宗旨,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民主决定协会的重大事项,建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议事制度、财务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选举和监督制度、会员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和日常职能部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切实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共同促进行业协会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叶青云 马新民)我市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的带领下,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先后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金融专家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有证券公司总部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9家,期货公司总部3家,期货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37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安徽兴泰租赁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江淮集团与民生银行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由此可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

4、银政企合作成绩显著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的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网上“金融超市”。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中小企业1294家,100多户企业获得贷款37亿元。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接成效。9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建行向9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93亿元;10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市房产局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6家银行与18家房地产企业签署25亿元贷款协议。今年1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发行规模1亿元的“滨湖·春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新的突破。今年6月,“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式公开募集,首期5000万元已由兴泰信托公司与金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出。3月,市政府、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联合召开全市首季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16个,金额91.4亿元。建立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机制,确保像合肥京东方、熔安动力这样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美的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5、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农业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

顺利推进;政策性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商业银行整体并入新组建的徽商银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肥东、长丰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肥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组建;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成立了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末,我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4.1%。信托业务稳步发展,建总行34.09亿元控股兴泰信托获国家批准,国元信托盈利水平跃居行业前列。证券保险业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国元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华安证券顺利重组,证券业规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顺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业务逐步启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二、我市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金融总量相对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据市金融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只有17家,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市有34家,长沙市有30家。从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来看,武汉市34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5倍,江苏省江阴市14家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2.5倍。如果与东部城市杭州、南京等相比,我市差距更大。有关专家认为,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市金融业还不能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来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或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加快我市保险、证券、信托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对于合肥的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金融界一些同志认为,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参加调研座谈的中小企业界人士更是反映强烈,不少企业家提出,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有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列举了获得贷款难、银行服务僵化等现象,表达了他们在经营企业当中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无奈。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包袱沉重,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信用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另外,民间融资的不规范对金融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是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间融资的活跃,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加上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是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对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金融业,对于推进我市跨跃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金融意识,提高金融工作领导能力

调研中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金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市也不缺少金融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同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金融是条条的,是市场的,地方政府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积极探索金融发展规律,提高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发挥市金融办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机制,积极促进银企对接。根据国家金融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合肥特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金融法规,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掌握利用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领会中央关于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尤其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

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有信誉、有品牌、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供服务。

4、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经济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互助性小额贷款公司和合作型担保机构,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良好信用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快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步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依托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扩大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面,逐步统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享。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司法收贷工作,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成立全市担保业协会,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联系会议,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担保机构与银行、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为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要借助信用约束机制,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为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和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信用基础。

金融行业的范畴很大,按融资方式分,可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按金融业务分,又可分为银行和信用社、保险业、证券业;等等。一般地,认为银行和信用社、保险业、证券业构成了金融行业的支柱。信托业也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下载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钦州市灵山县上井村第一产业收入状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