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本站推荐]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摘要
我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背景透视。在这一部分里,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从横向方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和协调的发展观;从纵向方面看,科学发展观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这两个方面不能孤立分开,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一条红线贯穿在里面。从现实基础——经济体制转轨这个方面来看,虽然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但是,因为它还不够完善,对人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人的社会关系物化、拜金主义的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个人得到片面的发展等,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反思的结果。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在批判和扬弃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内容。在这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进行梳理,得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它们的有机整合,既继承了它们的合理因素,又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了新的超越。其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着重对“以人为本”的前提“人”进行了具体的哲学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揭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
第三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在这一部分,首先从处理好人的各种关系方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其次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土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它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的有机整合。因此,对“以人为本”的解释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这个大框架,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更多地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放在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放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中进行研究,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做出具体的阐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总之,社会发展不仅要经济发展,而且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的优化,追求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生态环境在内的整体推进,协调进步,确保人的全面关系的发展。
2、从发展的时间上看,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时间上看,科学发展观又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一面,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且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由此,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要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要以持续的和长远的获利作为发展观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应被视为是科学、理性的发展。
从发展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看,这两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科学发展观实质上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因此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背景透视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有其提出的背景。我在这里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作一些具体分析。
1、现实基础:市场经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负面作用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给人带来的负面作用反思的结果。任何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中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仍然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人的关系通过物(商品、货币)的关系表现和体现出来。市场经济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内在矛盾决定的。市场经济时
4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10】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11】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实质上说明了人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的生产力,这是一切社会和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
【12】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以人为本”是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脱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就会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2、“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归宿。人民群众既然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3]这是我党坚持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就是从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出发。“到群众去”就是让人民去检验、去评价。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14]
“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15]“向人民负责与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是一致的。”[16]“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它们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从处理好人的各种关系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这个系统中,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社会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要讲物质利益原则,但不仅仅是讲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讲集体、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也重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最终目的是实现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4] 管子:《管子·霸权》北京,燕山出版社 [5] 荀子:《荀子.王制》 [6] 孔子:《论语.学而》 [7] 孔子:《论语.颜渊》
[8] 转摘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1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一7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1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18]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04年4月5日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摘要: 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并不存在两极性的对立,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及其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从实践的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在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就会得出唯物史观;从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就会得出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本”。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形成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核心。
2、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主体、承担者,社会历史发展也不例外。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历史发展由人的活动推动。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既是“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离开了这一主体就不可能理解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奠基正是由此开始的。所以说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的。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人作为价值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价值的享用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作为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要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产生和满足。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转变为利益,动物没有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无所谓利益。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从人的需要和利益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的“圣贤”,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推崇的多才多艺的“巨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思想渊源。
3、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立则国固”。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孔子曰:“仁者,人也”,孔子把仁学作为他的学说的核心。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人“最为天下贵也”。还有其他一些哲人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虽然,这些思想在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是带有工具性标记的,但它们毕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光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两千多年来“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同时,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并发扬光大,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人民心目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概括分析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江泽民“以人为本”思想纵贯始终,《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些思想不仅体现了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爱戴和深情厚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
4、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同人生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一样,发展观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总开关、是各项工作的总开关。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当代的主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发展观念的转变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以人为本,胡锦涛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着眼于民生,民不聊生何以为本。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定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抓好抓实以下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全民社会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6、总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陶萍.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J].青岛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翟光艳.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陈富荣.浅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4]丁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5]于英霞.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构建天人和谐[J].理论界.2006,(11).[6]庄前生.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第三篇:探析以人为本思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探析以人为本思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人本质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明确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以人为本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种理念。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快越多越好。
(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超越现存状态而趋向理想状态的过程,是一个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人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建构的本质。社会系统的建构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人作为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创造本性的存在物,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一方面将自己的需要、本性等内在尺度向外部自然界发出,影响、改变外部自然事物的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理与心理结构,提高了人主体能力,优化了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人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自己的需要、本性的驱动下,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必须彼此之间发生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并将这种交往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有结构、有层次的社会有机系统。人化的自然以及人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都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性和人的内在本性建构起来的属人的世界。人是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说,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本身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承载者,社会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本身,是放大了的人,而人又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自己的本质。
人是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唯一能动因素。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不可能发生。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主体性能力的充分发挥是社会财富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创造性结果。马克思曾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时间和数量,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阶段,现在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当代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本的增加,更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增加智力投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续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和根本途径。人力资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素质、人格、品质也是社会制度与体制的改革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人格的塑造,不仅要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和目标的意义来理解,还要从它本身的动力和必要条件来理解。在西方思想史,尽管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试图认识自身,但在中世纪人权被神权教权所遮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人道价值得到了肯定和弘扬。到了近代,人的本性、本质问题才作为哲学问题被思考和研究。如康德将人性归之为理性和意志自由,黑格尔倾向于从实践、劳动去理解人的本质。但他说的实践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实现自身的方式,人则充当了绝对观念外化和回归自身的工具和手段。康德、黑格尔强调人的理性而忽视人的感性,确认人的精神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也同样没有揭示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第一,人具有自然属性;第二,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本质产生、存在于人的相互交往和依存关系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第三,人具有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属性,这是作为人的绝对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他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人本质等同起来,没有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使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界。
完整的人的本质是在总体性的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展现的。在任何历史时期的具体的实践方式与实践成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实践的能动创造本性又决定了它对有限的突破、超越和扬弃。与作为人的本质的完整的动态的表现相一致。人的本质从总体上来说,是未定的、开放的和超越的,是一个不断扬弃、超越现存的逐步上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总体上理解完整人的本质,还要从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层次多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作为社会发展之活动的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具有多重属性的人,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人的内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动因,也是社会对于人的价值的深刻根据。对于人的需要,有人将其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的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和优先程度是不同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是关系到生命肌体的生存需要,人们对它的追求就越迫切,也就表现得越强烈。低层次需要比高层次需要强烈优先,高层次的需要却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但是马斯洛在考察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时,忽视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没有看到社会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和舞台。社会既然由个人构成,就不能否认个人价值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实现必须以社会为基础,以社会作舞台。脱离了社会,自我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需要也制约着自我实现的内容及其实现程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人们对其自身价值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人的自我实现一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需要、目的与客体的必然性规律性的现实统一。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义的,是在一个过程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发展。人的现实需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既反映了人的个性的丰富多彩和人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超越现存而趋向理想状态的过程,是一个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理想所决定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这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合理使用使人们能够彻底解放出来,人们的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的各个层次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民为邦本”的思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者,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朴素的古代思想,他们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有一位普罗泰格拉的智者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到中世纪,西方的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淹没了。只是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才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自身崇尚。
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有人提出“人本主义”的观念,--这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完全不同的,是对立的。早期的西方人本主义也称“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是用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人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它抽去了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主要代表是费尔巴哈。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人本主义”。针对这两人的观点,列宁鲜明地指出,他们主张的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诚然,人本主义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它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作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这就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对立起来了,也同我们党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完全是两码事。
“以人为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与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它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目标来说,是又一次质的飞跃,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而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发展哲学引论》P249(杨信礼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P27(庞元正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批判》P267(李士坤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理论热点18题》P3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定稿)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近期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就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必将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新解放,认识达到新高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工作新局面
1、抓学习,强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知难而上的工作精神状态。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业务科作为我部门,还是业务知识信息涉及面,都有了突飞猛进地增长。学习如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工作将难以开展。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外,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引导科室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营造善于学习、深入学习、勤奋学习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应当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在争创一流服务作为目标,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载体。
3、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创新活力。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与进俱进、开拓创新。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她就不能进步;一个单位没有创新,她就不能前进。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我将努力配合部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所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们部的又好又快发展出份力量。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对我们每个党员都非常重要,对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今后,我一定要认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更新的理念、更多的思辨、更主动的实践,去更努力地做好工作,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他人,真正做到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中心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刘高峰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确保全面贯彻落实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提出的“和谐劳动,保障民生”工作方针,实现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一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整体水平上得到提高。自开展学习落实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以来,通过认真的学习,自己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知识,其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要和党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政治觉悟和对党组织各项政策、决策的理解执行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盛,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三是提高学习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等必读篇目,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自觉学习党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学习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见实效。
四是提高执行力,全面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用科学的办法、用符合实际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新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
五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紧紧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职责,学以致用,优化工作。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不能坐而论道,也不能盲目作为。从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出发,从科学发展理论中寻找破解,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思维创新举措,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深入思考,调查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循序渐近,逐步拓展。
社会和谐靠画笔是画不来的,民生改善靠口号是喊不来的,经济发展靠嘴巴是讲不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不要在实践中掩盖矛盾,逃避问题,只有正视矛盾,发现问题,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才能去寻找破解,才能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来认识它,才能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去解决它,才能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效果与实绩。同时,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可以发现新的不足,面对新问题与困难,进而深入的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它,破解它。这个过程本身,正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六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力量来自于信念,先进来自于信仰。只有有了理论上的深刻认知,才能拥有工作中的时刻清醒;只有有了理论上的深刻把握,才能拥有行动上的及时自觉;只有有了理论上的深刻武装,才能拥有实践中的坚定果敢。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党始终不放松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武装人民的道理。理论修养是最好的防腐剂,理论武装是最先进的武装。信念的滑坡是衰败的开始,信仰的失落是灭亡的端睨。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学习开启智慧,理论成就事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要解决好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跟上时代步伐,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进而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领导水平。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是理论武装的基本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需要做的远远不止于这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处处都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要我们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懂得以辩证的思维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没有止境,实践也没有止境,我们要超过前人,后人也会超过我们。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个要求具体落实到我们大学生身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把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经济建设是强国之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在经济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来办事,要有全面的观念,运用协调的方法,达到全面和持续发展,换取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的最大利益,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通过前段时间参加人大机关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作为一名从事老干部工作的机关干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要努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非学无以立德。”学无止境,学贵有恒。要学而不倦,善于学习,提高效率。在学习内容上求“广”,在学习方法上求“活”,在学习态度上求“严”,加快知识更新和理念更新。要以此次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联系工作实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并且在应用中检验学习效果,在应用中转化学习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通过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结合大家对本人的意见情况,自己进行了深刻剖析,现就剖析出的存在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一、深入系统地搞好政治理论学习
1、提高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充分利用周一的统一学习,认真听讲,认真领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争取通过学习举一反三,把学习内容与自身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工作,用知识武装头脑。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意多看电视、多读报纸,重点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思想、时事动态,宏观管理思路,国家及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试着对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发表评论,在与他人交谈或观看相关电视节目、报纸评论文章时衡量一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不断改正错误,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2、抓时间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原著进行系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看世界的观点,学习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方法,辩证地吸收书中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通过学习,重点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当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对现实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本领和能力。
3、加强本职业务学习,使自己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并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本职工作的新境界。加强对系统内理论书籍及中央领导有关讲话的学习,研究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新方法,讨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业改革要求下本职工作的新思路。加强报纸杂志中有关本职工作文章报道的学习,掌握各地考核工作的进展,了解上级工作动态。加强学习,掌握一些数字基础资料,作为个人写材料以及做好工作的参考依据。学习写作知识,经常学习上级文件中领导讲话、工作参考、办公室通报等文字材料的写法特点,并在自己的材料中运用,要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好习惯,通过锻炼,使自己的文字水平进一步提高。经常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敢闯敢试,不怕丢面子。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意识,开拓xx工作新境界。工作上不等、不靠、不拖,积极主动,争取事事想在领导前头,多为领导出谋划策,多为领导担担子。在主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完善工作方法,争取工作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树立大局意识,分清工作主次,克服本位主义、个人名利思想。考虑问题要站在上一层领导的角度考虑,想事情要从大局出发。要把问题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不要盲目瞎干。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时,要先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化解次要矛盾。要把手头的工作逐项列出,比较其轻重缓急,选择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先做,避免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时候,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实际,为群众多办实事,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同时锻炼自己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本人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文章,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务求个人学习实效。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以来在认真开展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深入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认真剖析思想、能力、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针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及时认真改正。
通过前一阶段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学习,经过深刻的剖析,我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欠缺”上:
1、欠缺对学习认识的高度。要想做到真正的学习,必须有足够的认识程度。我虽然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但往往会由于平时较多的工作加以延误,产生了“学不学不是很重要,做到工作才重要”的以干代学的思想,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欠缺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俗语说,敷衍的学习莫如不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注重看些时世新闻之类书籍,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只注重基本的材料整理方面的知识,对有一定深度的业务知识涉猎较少。学习的知识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而这次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求我们触动灵魂,挖掘不足的深层次因素,是一次真正的自我洗礼、自我完善的过程。
3、欠缺学习的方法和效果。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没有学习后的自我检查,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又会极大的丰富理论,所以如果欠缺学习的方法,就不能够保障学习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个人奋斗目标,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努力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党性,解放思想,争创实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答复科学发展观。主要措施: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习主线,通过学习使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上有较大的改变,使之更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在身体力行上不断有新进步,在推动工作上不断有新进展。政治理论学习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形式多样、注重实效。2.定期与同事学习讨论敞开思想,联系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严肃的、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能够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做“科学发展观”有效的、科学的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做好各项工作。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急功近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每件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树样子,体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争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讲解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班级:学号: 2009级法律 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段、途径等问题。正是因为“以人为本”规定着“发展”的目的,所以“以人为本”在整个科学发展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角来
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加强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终服务目标,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的内在契合点。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从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当代意义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观批判了传统的超验生存观与自然主义生存观,提出要立足于人本身去理解生存活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④③①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⑤
集中体现,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多种价值追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① 2003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
② ③ ④
⑤《科学发展观的生存解读》高彩霞 四川教育学报2005年5月第5期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 2004年3月1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 等的实现,以及人生价值的提高,强调了人民群众能实现的多种价值需求。社会发展的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位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 的力量,而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这些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却始终未能正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存在,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导致了经济与社会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划分。经过坎坷与曲折后,我国终于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把人放在基础位置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化做实现的动力,发动更多的社会成员支持和参与改革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们从不断得到实惠中体验发展进步的乐趣,激发自身的才智和潜能,是社会主义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为动力,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文明、新时代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①
②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冯伟福 南方论刊 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