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他们并不输出任何价值观,但是我真心为他们高兴 (中国合伙人 影评)-
他们并不输出任何价值观,但是我真心为他们高兴(中国合伙人 影评)
开篇的时候,他们向往着美国,说着美国的种种好,在签证官面前一次次碰壁,屡败屡战。
我在心里OS,这电影到底想输出什么价值观呢,难道要宣扬民主自由?难道是机场成功学课程的帅哥版?
当孟成功后,偶遇初恋情人,他说最希望听到她能说出“我为你今天的成就感到骄傲”。他希望她会后悔。但是她没有,他们只是淡淡的相遇,连话题都不多。
我好喜欢这个情节。
是啊,“成功”在孟看来,是天大的事,历经千辛万苦,来得艰难,他需要成功这个面具,来掩饰多年的自卑。但是杜鹃对所谓的成功,并没有这么在意。
这也解释了他们分手时,各自的解读是不同的。孟以为,自己被抛弃是因为没有钱没有事业。这个心结十几年来从未解开,所以他无数次想象他们的重逢,前女友会对他另眼相看。
而在杜鹃看来,只是当时坚持得太累了,自己想放弃了。她从未想过依靠或攀附,她自己的感觉才是生活的主线。于是,当重逢时,她并未表现出一丝“痛失潜力股”的悔恨,反而淡淡地流露出爱孩子、对生活现状满足的感觉。
这样一个淡淡的情节,把前面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摸上了一层磨砂的色彩,好像突然跳出他们三个人的框框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
“成功”固然好,但生活更重要。
看这个电影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觉,就是虽然跟他们的经历并无交集,没有上过新东方,没有为出国努力过,也没有创业的经历,但是会真心地为他们高兴,被他们触动。
最后打出的幻灯片,更是让我想起这些年来接触过的创业者,他们很多人还说不上成功,但是都有着一股新鲜、粗粝、生猛的气息,敢于叛逆,敢于好奇,在这股新浪潮里跃跃欲试。这一大批人的存在,似乎令整个社会都进入了青春期。
如果他们获得了光环,那也是他们应得的。顾不上仇富了,真心为他们高兴。
第二篇:- 你要歪曲着理解价值观,我也没有办法 (中国合伙人 影评)-
你要歪曲着理解价值观,我也没有办法(中国合伙人 影评)
自从《甜蜜蜜》之后,陈可辛就跃然成为我心中无条件支持的导演之一。就像陈凯歌一样,不管之后他有没有能够超越《霸王别姬》的作品,即或是拍出了极具野心却又语焉不详的《无极》、虎头蛇尾的《赵氏孤儿》,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在我心里,他始终站在中国导演的最高峰。
如果对陈可辛稍作了解,便可知道即使是在因为《投名状》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对于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一类电影,他都是不满意的。陈可辛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善于并且热爱拍摄生活的导演,触动他的题材永远是个体的奋斗挣扎、离合聚散,是柴米油盐的亲切触感;折子戏中的王侯将相、打打杀杀只是隔岸观火,精彩是精彩,却是始终拨不到心弦的不痛不痒。然而很长一个时期里,他却选择了这种打打杀杀。
自从《英雄》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古装大片时代,很少有导演能够独善其身。陈可辛和第五代导演几乎成长于同一时期,那时的影院作为电影的唯一载体和传播途径对他们这一代有着独一无
二、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成就了这一代导演近十几年来不断重复大型古装题材拍摄的原因之一。当传播载体日益丰富而影院观众大量流失时,至少陈可辛明确表示过对此的无奈痛心,他承认自己试图用赚人眼球的宏大场面和奇观叙事提起观众走进影院的欲望。当然你可以将包括陈可辛在内,这一票导演的努力理解为对商业性的过度追求,可是细想下来这也的的确确是一种无奈之举,一种将流失观众重新召回影院的有效尝试。
以上,并不是想要叙述中国电影市场或经济理论,而只是想要为陈导的用心做一次无望的辩白,对那些认为他过度聪明并且并未善用这种聪明的人讲一讲,陈可辛无疑是一位具有人文积淀、电影使命感以及某种市井情怀和奋斗抱负的电影诗人。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其电影的商业性。
所以,扯回《中国合伙人》以及最近铺天盖地的、指责电影价值观不正的问题上。即便是对于不了解,或者不像我一样赞成陈可辛导演情怀抱负的观影者而言,《中国合伙人》的价值观也是无可指摘的。的确,中国的经济结构可能出现了某些大问题,导致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越来越畸形,生存话语的问题简直像强暴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苦苦挣扎,死不认输,比如“财富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绝对是思想对现实抵触的一项小小胜利。(╯‵□′)╯︵┻━┻可是现在,居然有那么多人把这种思想极端化,在他们口中好像财富变成了现代人最嗤之以鼻的一种成功方式,并且用这种伪清高态度来对《中国合伙人》口诛笔伐。
抱歉,虽然我也是穷得叮当响,连一条普通非名牌裙子买不买都要考虑半天的人,也对这种屌丝心态理解不能。任何一个年代、任意一个国度地点我都没有听说过靠自我打拼赢得财富是一项可耻的伪成功标准,是一项说不得碰不得、必须藏着掖着的天大丑事,当一部电影以“奋斗发家史”作为故事蓝本就是对于有钱的无耻炫耀、是对“财富是唯一成功标准”的努力助推。不可笑吗?如果一定要这样扭曲财富,扭曲电影主题,那我也没什么好说,唯“呵呵”糊你一脸而已。为什么这些人在电影中看不到是世界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世界这个辩证命题;看不到在复杂世界中仍然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纯粹自我的纯真;看不到历经世故考验仍然坚持的兄弟情义;看不到混沌中永远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担当;看不到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向别人学习的刻苦,而只能体验到炫富、炫富和无耻的炫富,╮(╯▽╰)╭我理解不能(再次)。
即便是三人成功之后的美国之行,孟晓俊可曾多过一句嘴去询问过去的餐厅老板娘、实验室老师还记不记得他?他不过是平静地来,告诉他们自己的美国梦到底实现如何,又平静地离开,哪来的半点炫耀之情?何曾出现过将欺负自己的人再欺负回去?成东青在片尾的大段英文对白,不过是想告诉老美他们、乃至整个中国如今都在努力、在崛起、在成功;他宣布上市不过是用自己辛苦赚来的财富作为赌注,去让别人带着人类之间起码的尊重正视自己,正视整个民族,拉平竞赛的起跑线,这有什么可耻?
这是一部讲述成功的励志电影,只是影片中的成功形式是金钱而已,怎么就成了价值观不正?财富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但绝对是成功的一种主流形式,怎么就让人见不得了?
最后,读书、观影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内心是什么,就会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