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其中,统筹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如何统筹发展无疑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关键词:
科学,统筹,发展。正文: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特色也是必须做到的,作为当今热点话题,我来进行一下讲解分析。
其一,先说下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我国有着四点推动着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统筹方面上下功夫。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其二,说下统筹发展的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城乡关系上最现实的问题是“三农”,这个问题相当突出而且根子很深;另外,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也就是说,必须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有些人讲的钱、粮、地、人、权五个字,钱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位的。虽然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在于“发展”,发展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看,从公平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抓住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切入点,就抓住了重点和难点,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环节。于是,要做到 第一,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文化、科技、劳动技能等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民具有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本;
第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既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更要重视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设施。
二、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对各地区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统筹考虑;二是对各地区人民生活要进行统筹考虑。1.统筹考虑各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从“六五”时期至“十五”时期,我国是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或东部、中部与西部来阐述各地区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认识,因此将全国分成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等四大区块。进而深刻认识这四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这四大区域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这四大区域在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相互关系。
为了引导各地区的发展和正确评价各地区的发展业绩,除了统筹考虑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等四大区域的发展外,我们还需要从保护与发展、适度发展与重点发展的角度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来统筹考虑保护区、控制区、发展区之间的关系。2.统筹考虑各地区人民生活
我们认为,统筹区域发展是对地区协调发展的继承和深化。地区协调发展要求抑制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东、西部发展差距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由此可见,地区协调发展关注地区差距是将着眼点放在发展差距方面,尤其是关注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我们认为,统筹区域发展同样要关注地区差距问题,这是对地区协调发展的“继承”。但是,我们认为统筹区域发展关注地区差距的角度要调整,要由过去注重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调整为关注地区间居民生活差距,这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只有全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改善,并且各地区居民生活差距在人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当然,考察各地区居民生活差距,可以东、中、西部为地域划分单元,也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地域划分单元,但从管理和调控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后者更合适一些。另外,我们还需对两类特殊类型区的居民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一类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另一类是经济结构老化、经济处于衰退状态的老工业基地。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当然是指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发展决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讲的发展,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这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能搞单打一,决不能搞片面发展,决不能搞单项突进。否则,社会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发展也将遭到严重挫折。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产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此,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四、统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故从现在起要做到,一是严格控制人口骤增与资源锐减。二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五是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
最后是统筹发展的前景
一句话,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团结,保持社会主义稳定,巩固边防安全!
参考文献
《重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本书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图片》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第二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感之二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下是本人最近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一、认识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继承性。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体会到当前运用科学发展观能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讲,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从一个区域、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角度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结合实际,用心体悟,深刻把握,自觉遵循,扎实践行,体现时代性,掌握规律性,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要完善和建立有效的机制环境。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地行政、事业、企业运行机制。二是营造创业激情的人文环境。大力吸引、培养各类人才,积极鼓励创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激发加快发展和创造性。三是建设开放有序的经济环境。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扩大市场开放,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四是维护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强化监管力度,大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是有效地改善人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有效地发展合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做好新时期党政工作的基础。党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学有专长、事业有成者的工作。党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力量和有利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做好新时期党政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密切与各党政对象的联系,切实保障和维护他们合法、合理的的经济和文化权益,从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并通过他们,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和党政工作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与党政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党的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发展是中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也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党政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再次,协调发展的观点,是巩固党在统一战线领导地位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发展,共同发展。在党政领域,协调发展包括促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巩固我们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就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协调广大党政对象的利益关系,围绕“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使党政对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基层民主建设服务,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服务。
四、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本职工作当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党政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党政成员的本领。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党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党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党政工作者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党政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党政工作的落实
第三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感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
“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
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
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
1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第四篇: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科学发展
观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胡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每当看到这些令人鼓舞兴奋的词汇,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水平在提高。同时,也有一些隐忧时常在心头涌起。贯彻科学发展观凭个人的阅历,我总有这样一种“苕观念”,什么东西叫的越凶,说明这一方面的工作做的太差,这一领域的现象越严重,是到了非下狠手整顿或者要深刻汲取教训的时候了。这一次全党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东西我们大家都有了一些初步理解,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求、根本方法等等,尤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的“六大要求”,说到底,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强化执政能力,更好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牢执政基础而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作为一名
党的基层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工作无疑将起到重大作用。反过来看,按照我的逻辑,我们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观念是不强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观念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逐步完成。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没有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只重视GDP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只重视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视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只重视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这些
情况的存在,足以说明,要真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并非易事。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汲取教训,矫正失衡的发展理念,走健康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念。党的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他们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纵观我国现实,一些领导干部只注重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及个人升迁,不管中央如何三令五申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献礼工程”,仍然我行我素,违反规划、规律,逞一时私能私势,严重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如何考评干部的政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更是一门科学,不可能千篇一律。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靠个人的自觉修为,更要靠制度考评约束。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民的消费观念必须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转变消费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要各级干部带头,全体公民必须践行。观念的转变,还要从娃娃儿抓起。领导干部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珍惜珍爱资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节约型政府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传!
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确立新的共享价值观。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的现象。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风险将因积累而放大,是否翻船也不得而知。因此,缩小差距,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和谐,我们必须树立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协调初次分配格局,改进现行税赋结构,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开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
——董事长李永利在集团公司二届三次职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 年,我们在风雨中全力拼搏,在艰难中开拓进取,风雨没有挡住我们,艰难使我们更加同心同德、奋发向上,企 业实现了发展,职工得到了实惠。
2007 年是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是施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企业总产值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2.9%。企业装备实力有了新加强,投入巨资购置了隧道、铁路客专等施工设备,提高了施工能力。沪蓉西支井河特大桥、成都地铁1 号线、哈大客专等27 个重难点工程进展顺利,展示了我们攻艰克难的能力。强化了安全生产的培训和检查工作,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推进了质量创优,12项工程获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3 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称号,在建项目工程质量总体有新提高。发挥了进站博士后在多项重难点工程技术攻关上的作用,促进了项目创效创誉。二是市场开发难中有进。在铁路市场信誉受挫的情况下,各级不等不靠,知难而进,实现了市场开发“东方不亮西方亮”。全年承揽任务较上年增加21 亿元。任务的总体质量较高。进一步完善了经营规划和布局,成立了西北工程指挥部,目前已承揽任务4 亿元。四公司承揽的鸡西机场施工任务,使我们阔别多年的机场领域又得以重新进入,可谓难中取胜。进一步明确了轨道交通市场承揽的分工。参与了多个海外项目的承揽,锻炼了人才。在艰难中推进了铁路质量信誉评价,实现了目标,展示了能力。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新提高。集团上报利润为总公司计划的100%。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受控;较好地开展了银企合作,争取到贷款优惠政策,节省了财务费用。对部分项目和单位开展了内部审计和效能监察,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4 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渝怀铁路黄草乌江大桥荣获鲁班奖,这个奖项是集团近几年来独立申报并获得的,来之不易;大连30 万吨级原油码头水工工程、天津快速轨道工程和京福高速公路美菰林隧道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朔黄铁路建设与运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春轻轨独塔无背索斜拉桥施工技术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伙房隧道斜井出碴系统施工技术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渝怀铁路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获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这些高等级、多数量奖项的获得,标志着集团施工质量、科技进步又有新的提升。五是成功取得了柏家屯土地开发权。被总公司领导称赞为“中国铁建自有土地开发工作的典范”。六是股改工作推进顺利。
2007 年是全面建设加强的一年。一是改革调整了企业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根据股改和自身发展需要,收购了职工股权,母子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撤销了长春中铁储运公司和深圳中铁达储运公司,相关业务并入中铁达实业公司;赣州铁龙大酒店改制为赣州铁龙工程实业有限公司;推进了劳务作业层改革,出台了组建和规范劳务公司管理的指导意见,推进了企业自身劳务公司的建设。二是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集团公司把稳定人才队伍作为头等大事,两级主管领导亲自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队伍;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加大了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和交流力度,增强了班子的活力;积极地吸收了人才,招收毕业生407人,引进1 名西南交大隧道专业博士后进站工作;有效开展了职工培训教育;认真组织了职称评审、技能鉴定和建造师注册工作。三是强化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按照总公司的战略部署,推进了工程公司建设;规范了项目薪酬管理;超前谋划了资质重新就位工作;召开了贯彻《劳动合同法》专题会议,对劳动用工进行了清理,为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奠定了基础。四是有效保障了职工的权益。去年职工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18%;按时足额发放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非
外。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刻骨铭心,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吃一堑,长一智。这几起事件已经过去。从处理的最终结果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影响和损失,从中我们也得到了经验和体会:一是与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总公司领导和机关十分关心,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参与事件的处理。二是绝大多数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在企业最危难的时候,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敬业精神,能够自觉维护大局利益,工作更积极主动,为企业摆脱困境和实现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三是领导班子团结。集团公司党委和班子成员把握大局,正视问题,沉着应对,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体现了团结的力量。四是展示了我们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事件处理的最终结果难能可贵,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处理危机、控制局面和解决复杂问题。
2008年面临的形势
今年企业发展既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压力,也蕴含着积极有利的因素,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一年。考验和压力。一是承揽压力巨大。今年国家将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基建投资总的形势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铁路市场新上项目投资额将有一定的压缩,这意味着争取铁路份额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意味着 其他领域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目前我们在手任务较大,这决定了承揽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年内承揽任务必须达到120亿元以上,并且越早越好。二是成本加大的压力。面对低价竞争、刚性合同的市场环境,物价的上涨、贷款利率的增加、《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和职工工资的增长必然加大成本开支。三是人才流失的考验。如何应对建筑行业人才的竞争,如何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将是今年的重要课题。四是劳务队伍管理的考验。“包工头”的取消,劳动用工的规范,将给施工现场劳务队伍的选择、使用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五是企业管理模式将面对考验。社会、股东、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要求更
积极主动地做好与铁道部、各路局的工作,千方百计地争取施工任务。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在建铁路项目的机会,坚定搞好质量信誉评价,卧薪尝胆,厚积薄发,通过好的排名,证明能力,赢取信任。三是突出城市轨道交通和水利水电市场的经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们的优势品牌,水利水电市场我们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必须下大力深度开发,谋定而动,以优取胜。四是突出既有资质的有效开发。这既是促进任务结构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保全资质的必需。在充分利用公路、市政、房建、机场、矿山等资质资源的前提下,强力抓好房地产的开发,努力做强做优房地产产业。五是突出核心客户的培育。要借助已建和在建项目的平台,加强与基建投资上规模的大集团、大公司的密切沟通,力求培育成为长期合作的核心客户,为我们提供稳定的任务来源。六是突出海外市场的开发。要通过争取总公司的支持、合作经营、参与援外和自身承揽,积极稳妥地开辟海外市场,今年力求突破。
(二)积极开展“达标年”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和基础管理今年要以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前提,以三个“十条规定”、《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制度为依据,以总公司《关于加强工程公司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指导,开展项目管理和工程公司
建设达标年活动。达标考核的内容侧重可量化的主要指标,目的就是要较真碰硬地去落实。要通过开展和总结达标年活动,把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常态化、长期化,持续提升基层和基础的管理水平。年内要重点加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积极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我们而言,贯彻《劳动合同法》是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考验巨大。首先,要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新法的实施,将给企业带来成本加大、人才流失、用工固定化、劳动合同纠纷增多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快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适应新法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整章建制;必须全面加快不规范用工的检查清理,该上岗的要上岗,该解
点项目和新上场项目的组织策划、方案优化、技术攻关、成本核算、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指导。要通过对亏损项目的剖析,查明症结,对症下药,加强对大额亏损项目减亏、扭亏的治理和整顿,有措施,有目标,有责任。五是做好工程公司建设考核工作。加强工程公司建设是总公司、总公司党委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按照集团公司安排的推进要求,着力解决经营机制、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市场开发、经济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抓住重点,提升整体。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要与主要领导的利益紧密挂钩,推动工作的落实,积极促进工程公司做实、做强、做优、做专。
(三)加强财务管理,确保现金流通畅 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去年央行6 次加息,10 次提高银行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今年贷款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我们能不能在贷款难、成本高的情况下,既保证了资金链不断,又压缩了贷款,这是检验,也是考验。各单位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全面清理盘点债权债务、流动资金、收支等财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控有度。要研究落实开源节流、挖潜促效的措施,努力改善财务状况,做到“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预算管理。以全面预算为基础,统筹安排资金,压缩和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二是加强验工计价和结算。已完工程要及时计量、争取业主及时验收、支付工程款,对下要严控超计超拨。三是加强变更索赔工作。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尽快争取变更索赔的批复,形成项目收入,加快现金回流。四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职能,充分整合区域财务管理,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统一调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强清欠工作。今年,各单位必须把清欠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与经营承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施工企业是高风险行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强化安全质量风险管理。今年国家大事多、喜事多,更要高
三是推进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要把项目经理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进行特殊管理,今年要完善项目经理业绩考核档案,建立优秀项目经理星级评选制度,激发项目经理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
四是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技能人才短缺是基层比较突出的问题。要通过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评选、技术比武等有效方式,加强对实用和特需工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发挥薪酬激励的核心作用。在坚持“两低于”的原则下,进一步规范薪酬管理。薪酬分配要与市场接轨、与工作绩效挂钩,向关键人才倾斜、向基层倾斜。六是强化人才的培训教育。分层次、多渠道地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突出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培训。对项目经理、总工要注重项目组织策划、施工方案优化、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要把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导师制以学带干,以干促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集团上下要共同行动,努力构筑和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六)认真谋划资质就位,确保特级资质
资质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2009年企业资质将重新就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认真谋划。一是坚定信心。这次新的特级标准要求高,就位难度大,这是共性问题。我们全力争取特级资质的信心和决心绝不动摇,要顺潮流而动。这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全体职工吃饭的大事。二是明确目标。按照铁路优先,公路次之,市政再次的顺序,总的目标是确保一项特级资质,争取两项。三是明确责任。集团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综合协调,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对所负责的工作消化吸收,有承办人、有工作方案、有进展规划;要对科技进步、人员指标等难度大的工作及时掌控,重点突破。各单位、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落实此项工作,谁出问题谁负责。
(七)整肃企业风气,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整肃风气,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