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米材料课程论文
一维Ce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0 引言
纳米技术是近几年崛起的一门崭新的高科技技术. 它是研究现代技术与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当前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它是在纳米尺度上(即1~100nm)研究物质(包括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催化、光学、电磁、超导、化学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呈现出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1-2】等, 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所产生的纳米技术成为本世纪主导技术的今天,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已从单分散纳米颗粒发展到了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101]。它们在纳米尺度电子器件、敏感器件、生物器件、纳米医药胶囊、纳米化学、电极材料和储氢能源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焦点[102, 103]。另外,纳米管、纳米线等一维结构的纳米材料既是研究其他低维材料的基础,又与纳米电子器件及微型传感器件密切相关[104],所以进行设计合成尺寸规则、形貌可控、结构稳定的纳米管、线等一维纳米材料及其相关物性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为新材料中的一员——稀土纳米材料的研究也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二氧化铈具有晶型单一,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良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SOFCS电极、光催化剂、防腐涂层、气体传感器、燃料电池、离子薄膜等方面【3-4】。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及性能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下面就近年来有关二氧化铈纳米管和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和应用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101] Yang R., Guo L.,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4, 20, 152.[102] Philip G.C., Zettl A., Hiroshi B., Andreas T., Smalley R.E., Science, 1997, 279, 100.[103] Hu J., Ouyang M., Yang P., Lieber C.M., Nature, 1999, 399, 48.[104] Huang Y., Science, 2001, 294, 1313.1、一维CeO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线(棒)、纳米管等的制备通常采用水热合成法、模板法、非模板法等。1.1声波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较新颖的方法,方法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X i a等[401]以此法制得了硒的纳米线(见图1)。他们首先采用过量的联氨还原硒酸得到了球状的无定形硒胶体(粒径约在 0.1-2um),然后进行干燥、在醇中重新分散并对其施加超声辐照。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由于声空化作用在胶体表面产生品种,随后胶体不断消耗,直至完全长成纳米线。此外Zhu等[402]将 Bi(NO3)2,Na2S2O3和三乙醇胺(TEA)的水溶液在20kHz,60W·c m-2 的高强度超声下辐照2h,制得了直径10-15nm,长度60-150nm的Bi2S3纳米棒。产品结晶度良好、形貌均一,且纯度较高。
[401] Xia Y,Gates B, Mayers B,et a1.A sonochemical 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selenium nanowires in solutions and on solid supports [J] Adv.Mater., 2004,16(16):1448.[402] Zhu J M,Yang K,Zhu J J,et a1.The mierostrueture studies of bismuth sulfide nanorods prep-ared by sonochemical method [J].Optical Material,2003,23(1-2):89.
1.2水热合成法
该法是指以水为分散溶剂,将反应物放入内含聚四氟乙烯衬底的不锈钢反应釜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之发生化学反应。先利用水热反应得到不同形貌的前驱体,再于空气中在一定温度下灼烧前驱体而得到所需纳米材料。这是一种制备形貌各异的纳米氧化物的有效方法之一[307]。该法具有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晶粒发育完整、粒径小且分布较均匀、无团聚、分散性好、形状可控等优点,且其合成过程简单、装置简易及促使反应物能够在较低的温度反应生长,是一个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合成新型一维结构稀土化合物的方法。
Xu等〔308〕以Dy2O3粉末为前驱体用水热法成功的合成了形貌独特的Dy(OH)3纳米管。水热合成法不仅可以制备出单一稀土氧化物 纳米线,而且可以制备出复合氧化物纳米线,Liu等[310]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出了La0.55Ba0.5MnO3(A=sr,Mn)纳米线。水热法过程简单、原料价格低廉且容易得到形貌独特的稀土材料,是一种可推广到制备其它稀土化合物的方法。1.3模板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在制备一维纳米结构稀土化合物的优势是简单易行,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粒子大小和形貌不易控制、粒子无序排列等。因此探索既能方便地制备出粒子的尺寸和形貌可控、粒子排列又有序的方法是纳米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对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人,模板合成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模板剂的结构可分为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软模板法是指利用表面活性剂液晶模板的原理诱导粒子的生长,硬模板法则是以含有有序多孔材料为模板,在孔内合成所要的各种微米和纳米有序阵列[315] 1.3.1软模板合成法
氧化物纳米管、纳米线的软模板法合成途径是通过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或有机凝胶的诱导组装而实现的。Yada等[316]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软模板、尿素为沉淀剂的均匀沉淀法通过分子自组装方式合成出了稀土氧化物纳米管。1.3.2硬模板合成法
硬模板合成法是利用硬模板剂的孔径限制和诱导纳米线、纳米棒的生长而得到形貌各异的一维纳米材料,其最大特点是能真正实现对材料形貌、粒子大小的调变,从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可控制备方法之一。常用的硬模板有阳极氧化铝(AAO)、聚碳酸酯及碳纳米管等。采 用硬模板法合成纳米材料时应考虑3个方面情况:(l)前驱体溶液必须能够湿润孔(即亲水/疏水特性);(2)沉积反应过程不宜太快,以免堵塞孔道;(3)在反应条件下,基体膜必须具备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基于此,前驱物在模板孔内的沉积方式通常有电化学沉积法、化学镀、化学聚合、化学气相沉积、溶胶一凝胶沉积及模板在溶液中直接浸渍等6种方式,而最常用的则为最后两种方式。所得纳米材料的形貌及粒径大小除与所选硬模板剂有关外,还与其沉积方式、时间等有很大关系。1.4非模板合成法
除了水热法和模板法可合成出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外,Yada等[323]提出了无需利用模板剂的新合成方法,该法是添加无机物Na2SO4,NaHPO4等,通过共存离子自组装进人反应物混合体系,进而形成氧化物空心纳米管。通过比较Yada的模板合成法和无模板合成法,可知无模板的合成法所得稀土氧化物纳米管的种类多于模板合成法的,且前者的纳米管直径较大。
[307] Xu R R, Pang W Q.Inorganic Synthetic and Preparative Chemistry [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308] Xu A W, Fang Y P, You L P, et al.A simple method to synthesize Dy2O3 and Dy(OH)3 nanotubes [J].J.Am.Chem.Soc., 2003,125:1494.[310] Liu J B, Wang H, Zhu M K, et al.Synthesis of La0.55Ba0.5MnO3(A=sr,Mn)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at low temperature [J].Mater Res.Bull.,2003,38:817.[315] 包建春,徐 正.纳米有序体系的模板合成及其应用[J].无机化学学报, 2002, 18(10): 965.[316] Yada M, Mihara M,Mouri S, et al.Rare earth oxide nanotubes templated by dodecylsulfate assemblies[J].Adv.Mater., 2002,14(4):309.[323] Yada M, Taniguchi C,Torikai T, et al.Hierarchical two-and three-dimensional microstructures composed of rare-earth compound nano-tubes [J].Adv.Mater., 2004,16(16):1448.[001]吕仁江,周志波,高晓辉.CeO2 纳米线阵列的制备[J].无机化学学报, 2002, 18(10): 965.纳米CeO2粉体及其固溶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纳米CeO2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以及CexZr1-xO2固溶体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的作用、铈锆氧化物的体相结构及影响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储氧能力(OSC)和织构热稳定性的因素对其在催化剂中的应用作了简要陈述。介绍了掺杂对CeO2 结构的影响及其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研究,展望了掺杂对改进CeO2性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纳米CeO2;掺杂;CexZr1-xO2,三效催化剂;储氧能力
0 引言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其呈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质,在结构与功
能陶瓷,涂层材料,磁性材料,气敏材料,催化材料,医药材料等
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L 1 ]。
纳米稀土氧化物粉末是纳米稀土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既是一种可实用的新材料,同时又可为其它大块新材料的制备
提供原料。其中,纳米 C e O。粉末由于具有独特的立方萤石型结
构特征L 2 ],尤为引人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用多种方
法制备出了单一的和某些复杂 的纳米 C e O 粉末,并详细研究
了它们的物性及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纳米CeO2具有比表面积大, 储氧性能好, 负载金属分散度高等许多优良特性, 掺杂对CeO2的结构及性能又有进一步改善, 因而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CexZr1-xO2固溶体(简称CZ)具有高的储氧能力(OSC)[111-112]和良好的热稳定性[113],用作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目前催化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CZ的结构表征,结构与热稳定性、OSC的关系以及CZ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等。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Z在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纳米技术是近几年崛起的一门崭新的高科技技术. 它是研究现代技术与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当前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它是在纳米尺度上(即1~100nm)研究物质(包括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催化、光学、电磁、超导、化学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呈现出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1-2】等, 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利用这些特性所开发出来的多学科的高新科技,成为特殊功能材料发展的基础。纳米氧化物作为纳米材料中的重要一员,在精密陶瓷、光电池、磁记录和传感器、催化剂、发光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人们对纳米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作为新材料中的一员——稀土纳米材料的研究也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二氧化铈具有晶型单一,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良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SOFCS电极、光催化剂、防腐涂层、气体传感器、燃料电池、离子薄膜等方面【3-4】。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及性能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纳米技术简介【5】
纳米技术(nanometer technology)主要针对 1~100 nm之间的尺寸,该尺寸处在原子、分子为代表的微观世界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 ,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 , 突出表现为四大效应: 表面效应: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体积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 ,从而引起的性质上的突变。粒径到达 10 nm 以下 ,表面原子之比迅速增大。当粒径降至 1 nm时 ,表面原子数之比超过 90 %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粒子的表面,表面悬空键增多 ,化学活性增强。
体积效应:由于纳米粒子体积极小 ,包含极少的原子 ,相应的质量也很小。因此 ,呈现出与通常由无限个原子构成的块状物质不同的性质 ,这种特殊的现象通常称之为体积效应。
量子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下降到一定程度 ,金属粒子费米面附近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 ,从而使得能隙变宽 ,这种现象 ,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来年 ,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 ,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以及电荷等亦具有隧道效应 ,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小,表面的键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导致表面活性位置增加,而且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度变差,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从而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具有很强的催化性能。因此,纳米催化材料是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纳米稀土材料是纳米催化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纳米材料的优点,又具备稀土材料化学活性高、氧化还原能力强和配位数多变的特点,集两种材料的优势于一身,是比纯粹的纳米材料和稀土材料更优良的的新型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稀土化合物纳米粉体、稀土纳米复合材料、稀土纳米环保材料、稀土纳米催化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氧化铈是稀土族中一个重要的化合物,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材料,在玻璃、陶瓷、荧光粉、催化剂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氧化铈作为一种重要的助剂,对改进催化剂的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7]。
c e()2 将在高薪技术领域发挥更大的潜力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我国稀土资源具有分布广,品种多,质量好的特点I 5 ]。
据公布资料显示,我 国稀土工业储量为 4 3 0 0万吨(以 R E O
计),远景储量为 4 8 0 0万吨,占全球储量 9 1 0 0万吨的 4 3 . 4
%左右,居全球之首。铈在地壳中的丰度占第 2 5位,与铜的丰度相当。
铈与其它稀土元素一样性质活跃,为亲石元素。铈的主
要资源来 自氟碳铈矿和独居石。工业开采的铈的稀土矿物
主要有包头混合型稀土矿(氟碳铈矿和独居石混合的矿物)、独居石、氟碳铈矿及离子型吸附矿,山东微山和四川冕宁地
区的单一氟碳铈矿床。这些矿物中氟碳铈矿、独居石、氟碳
钙铈矿含铈量(以C e 2 o 3 计)都超过 5 0%,如: 氟碳铈矿中已
达 7 4%,独居石含铈量约 6 O%,氟碳钙铈矿含铈量为 5 3 ~
2%。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稀土铈工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
础和优势。
目前我国c a 3 2 产品的原料包括下列几种_ 6
J :(1)混合型
氧氧化稀土[ R E(OH)
]。它是由混合型稀土精矿(包头稀土
矿)及氟碳铈矿精矿经处理后而制成的。R E(OH)中含
R E O 6 0%,C e O 2 5 0%。(2)稀土精矿(R E O> ~5 0%,C e O 2 4 8
%~5 0%)。它可用包头稀土矿或 四川氟碳铈矿精矿处理
后而制 成。(3)硫酸 稀土 和氯化稀 土 [ R E 2(S()4)3中含
R E O 5 0%,C e O 2 5 0%; 在 RE C l 中含 R E o≥4 5%,C e C h ≥ 5%]。均可由稀土精矿处理后而获得。上述三种原料 为
我国目前生产二氧化铈提供充足的原料。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目前旧内外正在开发和研究应用的领域
(1)紫外线吸收剂方面的应用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有机紫外线吸收剂,有饥物的最大缺
点足稳定性差,容易分解,分解产物还会加速其它高分子材
料老化,最终影响产品的长期使用效果。此外有机吸收剂本
身或其分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影
响产品出口和使用范围。
普通氧化铈用于紫外战吸收0 已在玻璃行业得到应用。纳米 C e 的4
f
电子结卡 勾,埘光吸收非常敏感,而且吸收波 0 3 1 3 2 左右 段大多在紫外区(如图(3)示,实验室自制粒度在 的(的紫外吸收网),冈此所得的纳米复合抗紫外线剂,n m),高效长久(比
具有吸收效率高、吸收波段宽(2 0 0 ~4 0 0 有机抗紫外线剂要长数倍),防止高分子材料老化的功能将
更强,绿色环保,而且综合成本低。粒径 8
n m的)2 超微
粉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和遮断效果显著,可用于基材涂料提高
耐候性。目前我国许多公司
在开发将其应用于涂料,防止
坦克、汽车、储油灌等的紫外老化; 日本无机化学公司在该方
面也研制成功 了一种名为 C e f i g u a ~的紫外线遮断剂,并建
立 铈防护剂生产线,该产品与同类产品比较,紫外线遮断
效果相同,但透明性较其它产品优 良。今后,随着铈防护剂[10]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 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而表现 出
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因而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 的使
用。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 f 电子
构型,因此具有其独特的光、电、磁性质。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新型纳米稀土材料,纳米稀土材料 的合成及应用成为了世界各
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C e Oz 属于立方晶系,具有萤石结构。C e 0。作为一种典型的稀土氧化物有着多方面的功能特性,被广泛用于 电子陶瓷、玻璃
抛光、耐辐射玻璃、发光材料等。最新研究表明,由于Ce O。独特 的储放氧功能及高温快速氧空位扩散能力,因此可以被应用于
氧化还原反应 中,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催化材料n ]、高温氧敏
材料[ ‘ ]、p H传感材料n ]、电化学池中膜反应器材料n 3、燃料 电
池的中间材料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 电池(S OF C)用电极 材
料[ g
0 ] 以及化学机械抛光(C MP)浆料[,在现代高新技术领域
有 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高科技的发展对 C e O。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C e O。纳 米粉体的制备技 术也已成为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即根据最新 资料文献,重点介绍了纳米 C e O。在高新
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以及国内外有关纳米 C e O。制备方法的研究
进展,同时对纳米 C e O。研 究的发展趋势提 出了新的展望,以期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高性能新型 C e O。功能纳米材料提供
参考和借鉴。
纳米氧化铈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 1
在汽车尾气探测及净化催化中的应用 随着汽车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环保法规
日趋严格,汽车尾气探测和净化用催化剂的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是因为汽车尾气净化已经普及,而且环保标准逐步提高。
表 1 所示为美国联邦政府、加利福尼亚州和欧盟制定的汽车尾
气排放标准[ 】。
显然,如此严格的标准单靠汽车工业本身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开发新型材料来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以控制 日益严重的环
境污染。C e 02 于还原气氛中很容易被还原为低价氧化物,转化为缺氧型非化学计量氧化物 C e O
… 尽管在晶格上失去相当数
量的氧而形成大量氧空位,但 C e O
一
仍然能保持萤石型晶体结
构。这种亚稳氧化物暴露在氧化环境中,又极 易被氧化为 C e O。
由于 Ce 0 具有这种独特的储放氧功能 以及高温化学稳定性和
快速氧空位扩散能力(1 2 4 3 K时的扩散系数为 1 0 c m / s),而成
为性能优越的高温氧敏材料,最适合作 为探测汽车尾气氧浓度
和控制发动机空燃 比的探头(一探头),以及探测低 氧分压的氧
敏传感器
]。C e O 能够改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散
度,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在控制汽车尾气过
程中,C e O 是三效催化剂中最重要的助剂[ 1。研究表明L 1
],利用纳米 C e 0 的 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高,稳 定性好的特性,将 c e 0 作为助剂与添 加剂,与贵金属(P t,P d,R u等)联用,也
可将 C e O 作为载体或做成复合载体,负载过渡金属,可很大程
度提高储氧放氧能力,明显改善催化性能。
. 2 在化学机械抛光(C MP)中的应用
化学机械抛光(C MP)是集成 电路(I C)生产中硅晶圆片整
个沉积和蚀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 C MP浆料 中超微
研磨粒子的机械研磨作用以及浆料的化学腐蚀作用,用专用抛
光盘在 已制作 电路 图形的硅 晶圆片上形成高度平整的表面,是
目前能够提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全局平坦化的一种
新技术n。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层间介电层(I L D)的抛光,S i O2
则是最常用的层间介电层材料。要获得最佳的抛光效果,需要制
备高效、高质、高选择性的 C MP浆料。
由于纳米 C e O 具有强氧化作用,作为层 间 S i O 介 电层抛
光的研磨粒子,具有平整质量高、抛光速率快、选择性好的优点。
C e 0 粒子 比 s i 0 粒子柔软[ 1,因此在抛光过程中,不容易刮 S i O 抛光面。尽管 C e O 粒子硬度小,却具有抛光速率快 的 点,这主要在于 C e O 粒子在抛光过程中所起的化学作用。C 粒 子抛 光 S i 0 介 电层 的机 理 如下
:
一 一
中的界面氧原子将与细胞色素 C中赖氨酸残基上的质子化氨基
相互作用并形成细胞色素 C与电极之 间的电子传递通道,可以
获得细胞色素 C的快速传递反应。C e 0 粒子越小,比表面积越
大,界面的氧原子数就越多,因而可在电极表面产生越多的电化
学活 性 点,得到 更好 的反应 促进 效 果L 2。
. 4 在燃料电池 电极 中的应用
电极在燃料 电池电化学 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 YS Z为
电解 质,阴阳两极分别 为 L a(S t)Mn O。和 Ni — YS Z的 S OF C一
度 占据统治地位,但是 C H。在 Ni 上快速积炭,阻碍 了 s 0F c甲
烷的直接氧化反应路径的开发,而且以 Ni 为阳极催化剂存在着
抗硫能力差,长时间操作会引起 Ni 烧结。C e O 作为一种新型材
料,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1)C e O 是一种混合 型导体。可 以将阳
极氧化反应面扩大到 TP B面(气相一 电极催化剂一 电解质三者的 界面);(2)C e O 的离子电导大于 YS Z,可 以协助 01从 电解质
向阳极传递 ;(3)C e O 易于储氧、传输氧,纳米级 C e 0 比表面积
大,增加了储氧的能力。因此 C e 0 能够在阳极上应用,解决 C Ht
直接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积炭问题L 2。
[1]Charlier J C,Vita A D,Blasé X Science,1997,275,646 [2]Nie S M,Emory S R,Science,1997,275,1102 [3]Izaki M,SaitoT,Chigane M.J Mater Chem,2001,8(11):1972—1974.[4]Suzuki T,Kosacki I,Anderson HU,Colomban P.J AM Ceram Soc,2001, 9(84):2007—2014.[5]张立德,牟季美等编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6]Alessandro Trovarelli,Carla de Leitenburg,Marta Boaro,et al.Giuliano dolceffi[J].Catalpsis Today,1999,50:353
[7]Josph R,Theis Mark V,Casarelia Stephen T,et al.SAE Paper,931034,1993.[111] Trovarelli A, et a1.Nanophase fluorite –structured CeO2-ZrO2 catalysts prepared by high-e nergy mechanical milling [J].Journal of Catalysis,1997,169(4):490-502.
[112] Formasiero P, et a1.Rh-loaded CeO2-ZrO2 solid solutions as highly effects oxygen exchanger:Dependence of the reductions behavior and the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n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J].Journal of Catalysis, 1995, 151(1):168 —177.
[113] Piholat M, et a1.Thermal stability of doped ceria: experiment and modeling [J].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1995, 91(21):3941—3948.
第二篇:课程论文 纳米陶瓷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王园园
学号:20130540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材料化学2013级
题目:纳米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指导教师:李万千老师
评阅教师:
2015年5月
目录
摘要....................................................................................................3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1.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2.纳米陶瓷的概念及其发展..........................................................5 3.纳米陶瓷的制备..........................................................................7 3.1纳米陶瓷粉体的物理法制备.............................................7 3.2纳米陶瓷粉体的化学法制备.............................................8 4.纳米陶瓷粉体的表征................................................................10 4.1化学成分表征...................................................................10 4.2晶态表征...........................................................................11 4.3颗粒度表征.......................................................................11 4.4团聚体表征.......................................................................12 5.纳米陶瓷的性能........................................................................12
5.1纳米陶瓷的致密化...........................................................12 5.2纳米陶瓷的力学性能.......................................................13 6.纳米陶瓷的应用及其展望........................................................13 7.参考文献……………………………………………………… 1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纳米陶瓷,对陶瓷材料的性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陶瓷材料的利用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纳米陶瓷材料近年来的发展与应用,重点论述了纳米陶瓷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现状,并对纳米陶瓷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Nanometer ceramics which are developed in the mid-eigh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ve an important affect on the properties of ceramic materials.They have formed promising fields for the utilization of materials which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elds of material research.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meter ceramic powders and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nanometer ceramics are summarized.The future developments of nanometer ceramics were discussed.4 1.前言
纳米陶瓷是一类颗粒直径界于1到100nm之间的多晶体烧结体。每个单晶颗粒的直径非常小,例如,当单晶颗粒直径为5nm时,材料中的界面的体积约为总体积的50%,特就是说,组成材料的原子有一半左右分布在界面上,这样就减少了材料内部晶体和晶界的性质差异,使得纳米陶瓷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1]。纳米功能陶瓷是指通过有效的分散复合而使异质相纳米颗粒均匀弥散地保留于陶瓷基质结构中而得到的复合材料,当其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时便称之为纳米功能陶瓷。纳米功能陶瓷的性能是和其特殊的微观结构相对应的,它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纳米材料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纳米材料的物质结构和显微结构[2]。
纳米陶瓷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是纳米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纳米陶瓷的研究是当前陶瓷材料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陶瓷是一种多晶体材料,是由晶粒和晶界所组成的烧结体,由于工艺上的原因,很难避免材料中存在气孔和微小裂纹。决定陶瓷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组成和显微结构,即晶粒、晶界、气孔或裂纹的组合性状,其中最主要的是晶粒尺寸问题,晶粒尺寸的减小将对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图1是陶瓷晶粒尺寸强度的关系图。
图1中的实线部分是现在已经达到的,而延伸的虚线部分是希望达到的。从图1中可见,晶粒尺寸的减小将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数量级的提高,同时由于晶界数量的大大增加,使可能分布于晶界处的第二相物质的数量减小,晶界变薄使晶界物质对材料性能的负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其次晶粒的细化使材料不易造成穿晶断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再次,晶粒的细化将有助于晶粒间的滑移,使材料具有塑性行为。纳米材料的问世将使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超塑性大大提高。纳米陶瓷由于是介于宏观和微观原子、分子的中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开拓了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新层次,将给传统陶瓷工艺、性能及陶瓷学的研究带来更多更新的科学内涵。
2.纳米陶瓷的概念及其发展
所谓纳米陶瓷,是指显微结构中的物相具有纳米级尺度的陶瓷材
料,也就是说晶粒尺寸、晶界宽度、第二相分布、缺陷尺寸等都是在纳米量级的水平上。陶瓷材料的脆性大、不耐热冲击、不均匀、强度差、可靠性低、加工困难等缺点大大地限制了陶瓷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希望以纳米技术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这些缺点,如降低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像金属一样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因此纳米陶瓷被认为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3]。同时,纳米陶瓷也为改善陶瓷材料的烧结性和可加工性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正是由于纳米科学和陶瓷工艺学的发展与完善,使纳米陶瓷概念的提出有了理论基础。再加之研究手段和设备的进步,比如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高分辨电镜和分析电镜等现代表征技术的发展,使纳米陶瓷的研究、分析成为可能。另外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其与陶瓷材料结合不仅可以提高陶瓷本身一些重要的性能,而且也克服了陶瓷的缺点——脆性、热冲低等,使纳米陶瓷有了发展的空间与必要。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纳米陶瓷的研究,并且逐步取得了一些重要得成果。1987年,德国的Karch等首次报道了所研制得纳米陶瓷具有高韧性与低温超塑性行为。目前,各国都相继加大了对纳米陶瓷研究的力度,以便能使传统的性能优良的陶瓷材料与新兴的纳米科技结合,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使纳米陶瓷具有更高的特殊的使用性能,将其应用到工业生产、国防保护等领域必然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纳米陶瓷的研究时间还不长,许多理论尚未清楚,但经过各国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纳米陶瓷研究方面还有许多成果,无论是对纳米陶瓷的制备工艺还是性能都有
很大的提高。例如,美国的“Morton International's Advanced Materials Group”公司开发了一条生产SiC陶瓷的革命性工艺——CVD原位一步合成纳米陶瓷工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对该工艺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4]。
3.纳米陶瓷的制备
3.1纳米陶瓷粉体的物理法制备
目前物理方法制备清洁界面的纳米粉体及固体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惰性气体冷凝法[5]。制备过程为:在真空蒸发室内充入低压惰性气体,加热金属或化合物蒸发源,由此产生的原子雾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而失去能量,凝聚而成纳米尺寸的团簇并,在液氮冷却棒上聚集起来,最后得到纳米粉体。其优点是可在体系中加置原位压实装置,即可直接得到纳米陶瓷材料。1987年美国Argonne实验室的Siegles采用此方法成功地制备了TiO2纳米陶瓷粉体,粉体粒径为5~20nm。此方法的缺点是装备巨大,设备投资昂贵不,能制备高熔点的氮化物和碳化物粉体,所得粉体粒径分布范围宽[5,6]。
还有一种方法叫高能机械球磨法,就是通过无外部热能供给,干的高球磨过程制备纳米粉体。它除了可用来制备单质金属纳米粉体外,还可通过颗粒间的固相反应直接合成化合物粉体,如金属碳化物、氟化物、氮化物、金属-氧化物复合粉体等。近年来通过对高能机械球磨过程中的气氛控制和外部磁场的引入,使得这一技术有了进一步发
展。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姜继森等报导了在高性能球磨的作用下,通过α-Fe2O3和ZnO及NiO粉体之间的机械化学反应合成Ni-Zn铁氧体纳米晶的结果[7]。此外还有机械粉碎、火花爆炸等其它物理制备方法。
3.2纳米陶瓷粉体的化学法制备
湿化学法制备工艺主要适用于纳米氧化物粉体,它主要通过液相来合成粉体。这种方法具有苛刻的物理条件、易中试放大、产物组分含量可精确控制,可实现分子/原子尺度水平上的混合等特点,可制得粒度分布窄、形貌规整的粉体。但采用液相法合成的粉体可能形成严重的团聚,直接从液相合成的粉体的化学组成和相组成往往不同于设计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一定形式的后处理。
它包括沉淀法。该法是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来得到陶瓷前驱体沉淀物,再将此沉淀物煅烧成纳米陶瓷粉体。根据沉淀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为了避免沉淀法制备粉体过程中形成严重的硬团聚,往往在其过程中引入冷冻干燥、超临界干燥、共沸蒸馏等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沉淀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易引进杂质,难以制得粒径小的纳米粉体。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共沉淀-共沸蒸馏法制得了纳米氧化锆粉体,试验中的共沸蒸馏技术有效地防止了硬团聚的形成,制得的氧化锆粉体具有很高的烧结活性[8]。
溶胶-凝胶法。该法是指在水溶液中加入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形
成配合物,通过控制pH值、反应温度等条件让其水解、聚合,历经溶胶-凝胶途径而形成一种空间骨架结构,经过脱水焙烧得到目的产物的一种方法。溶胶-凝胶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均匀高活性超细粉体,起始材料通常都是金属醇盐。图2为溶胶-凝胶法的制备流程图。
图2 溶胶-凝胶法制备流程
图2中用金属醇盐溶胶-凝胶制备PZT系列超微粉[9]。也有不用醇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硝酸氧锆代替锆的醇盐用溶胶-凝胶法同样合成了PZT纳米粉[10]。另外,以廉价的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干燥制备了纳米级的TiO2[11]。
喷雾热解法。该法是将金属盐溶液以雾状喷入高温气氛中,此时立即引起溶剂的蒸发和金属盐的热分解,随后因过饱和而析出固相,从而直接得到氧化物纳米陶瓷粉体,或者是将溶液喷入高温气氛中干燥,然后再进行热处理形成粉体。形成的颗粒大小与喷雾工况参数有很大的关系。采用此方法制得的颗粒,通常情况下是空心的。通过仔
细选择前驱物种类、溶液的浓度及加热速度,也可制得实心颗粒。水热法。该法是指在密闭的压力窗口容器中,以水为溶剂制备材料的一种方法。近十几年来在陶瓷粉体制备方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12]。同时,水热法陶瓷粉体制备技术也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如将微波技术引入水热制备系统的微波水热法。反应电极埋弧也是水热法制备纳米陶瓷粉体的新技术,这种方法是将两块金属电极浸入到能与金属反应的电解质流体中,电解质一般采用去离子水,借助低电压、大电流在电极间产生电火花提供局部区域内短暂的、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导致电级和周围电解质流体的蒸发,并沉淀在周围的电解质溶液中。此外,用有机溶剂代替水作为反应介质的溶剂热反应,在陶瓷粉体制备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前景。
此外,还有化学气相法,它又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LICVD),等离子体气相合成法(PCVD法)等方法,在此不一一介绍。
4.纳米陶瓷粉体的表征
4.1化学成分表征
化学组成是决定粉体及其制品性质的最基本因素,除了主要成分外,次要成分、添加剂、杂质等对其烧结及制品性能往往也有很大关系,因而对粉体化学组成的种类、含量,特别是微量添加剂、杂质的含量级别及分布进行检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化学组成的表征方
法有许多种,主要可分为化学反应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化学稳定性好的粉体材料来说,经典化学分析方法则受到限制。相比之下,仪器分析则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如采用X射线荧光(XPFS)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法(EPMA),可对粉体的整体及微区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而且还可与扫描电子光谱(AES)、原子发射光谱(AAS)结合对粉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采用X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粉体的化学组成并分析结构、原子价态等与化学键有关的性质[13]。
4.2晶态表征
X射线衍射(XRD)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成熟的一种粉体晶态的测试方法。此外,电子衍射(ED)法还可用于粉体物相、粉体中个别颗粒直至颗粒中某一区域的结构分析;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分析(HR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分析粉体的空间结构和表面微观结构。
4.3颗粒度表征
在纳米陶瓷粉体颗粒度测试中,透射电子显微镜是最常用、最直观的手段。但是,如粉体颗粒不规则或选区受到局限等,均会给测量造成较大的误差。常见的粉体颗粒测试手段还有X射线离心沉降法(测量范围为0.01~5μm)、气体吸附法(测量范围0.01~10μm)、X射线小角度散射法(测量范围为0.001~0.2μm)、激光光散射法(测量范围0.002~2μm)等[14]。
4.4团聚体表征
团聚体的性质可分为团聚体的尺寸、形状、分布、含量,气孔率、气孔尺寸及分布,密度,内部显微结构,强度,团聚体内一次颗粒之间的键和性质等。目前常用的团聚体表征方法主要有显微结构观察法、素坯密度-压力法以及压汞法等。
5.纳米陶瓷的性能
5.1纳米陶瓷的致密化
超细粉末的应用引起了烧结过程中的新问题,纳米粉末的巨大表面积,使得材料的烧结驱动力亦随之剧增,扩散速率的增加以及扩散路径的缩短,大大加速了整个烧结过程,使得烧结温度大幅度降低。例如:1nm的纳米颗粒与1μm的微米级颗粒相比,其致密化速率将提高108。目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对含Y2O3(3mol%)ZrO2纳米粉末的致密化和晶粒生长这两个高温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发现:对颗粒大小为10~15nm的细粉末,其烧结温度仅需1200~1250℃,密度达理论密度的98.5%,比传统的烧结温度降低近40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晶粒尺寸小,分布窄,晶界与气孔的分离区减小以及烧结温度的降低使得烧结过程中不易出现晶粒的异常生长。控制烧结的条件,已能获得晶粒分布均匀,大小为120nm的Y-TZP陶瓷体。
用激光法所制的15~25nm Si3N4粉末比一般陶瓷烧结温度降低了200~300℃,所得晶粒大小为150nm Si3N4陶瓷,其弯曲变形为微
米级陶瓷的2倍[15]。
5.2纳米陶瓷的力学性能
大量研究表明,纳米陶瓷材料具有超塑性性能,所谓超塑性是指材料在一定的应变速率下产生较大的拉伸应变。纳米TiO2陶瓷在室温下就能发生塑性形变,在180℃下塑性变形可达100%。若试样中存在微裂纹,在180℃下进行弯曲时,也不会发生裂纹扩展[16]。对晶粒尺寸为350nm的3Y-TZD陶瓷进行循环拉伸试验发现,在室温下就已出现形变现象。纳米Si3N4陶瓷在1300℃下即可产生200%以上的形变。关于纳米陶瓷生产超塑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扩散蠕变引起晶界滑移所致。扩散蠕变速率与扩散系数成正比,与晶粒尺寸的三次方成反比,当纳米粒子尺寸减小时,扩散系数非常高,从而造成扩散蠕变异常。因此在较低温度下,因材料具有很高的扩散蠕变速率,当受到外力后能迅速作出反应,造成晶界方向的平移,从而表现出超塑性,塑性的提高也使其韧性大为提高。纳米陶瓷的硬度和强度也明显高于普通材料。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纳米分散相进行复合,对材料的断裂强度、断裂韧性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还能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抗热震性以及耐高温性能。
6.纳米陶瓷的应用及其展望
纳米陶瓷在力学、化学、光吸收、磁性、烧结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因此,在今后的新材料与新技术方面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纳米陶瓷制备技术的提高和精密技术对粉体微细化的要求,纳米陶瓷将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如纳米陶瓷在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等领域)。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纳米陶瓷获得应用的性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室温超塑性是纳米陶瓷最具应用前景的性能之一。纳米陶瓷克服了普通陶瓷的脆性,使陶瓷的锻造、积压、拉拔等加工工艺成为可能,从而能够制得各种特殊的部件,应用到精密设备中去。
2)高韧性是纳米陶瓷另一个具有很高应用的性能。陶瓷韧性的提高使得陶瓷的应用领域极度的扩大,因为今后纳米陶瓷就可以像钢铁、塑料等主流材料一样的应用,而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易碎品”。
3)纳米陶瓷的应用还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陶瓷工业能耗高、污染重)。纳米陶瓷的烧结温度比普通陶瓷的低几百度,而且还可能继续下降,这样不仅可节省大量能源,还有利于环境的净化。
7.参考文献
[1] 谢少艾,陈虹锦,舒谋海编著.元素化学简明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1.5.3)纳米陶瓷
[2]林志伟.功能陶瓷材料研究进展综述.广东科技,2010,7(241):36 [3] Cahn R W.Nanomaterials coming of age.Nature,1988,332(60~61):112~115 [4] 杨修春,丁子上.原位一步合成纳米陶瓷新工艺.材料 导报,1995(3):48~49 [5] 严东生.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无机材料学报,1995,10(1):1
[6] Yoshimura.Rapid rate sintering of nano-grained ZrO2-based composites using pulse electric current sintering method.J Mater Sci Lett,1998,19:1389 [7] 姜继森,高濂,郭景坤.Ni-Zn铁氧体纳米晶的机械化学合成.无机材料学报,1998,13(3):415 [8] 仇海波,等.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共沸蒸馏法制备及研究.无机化学学报,1994,9(3):365 [9] 王秉济,马桂英.溶胶-凝胶法合成PLZT微细粉末.硅酸盐学报,1994,22(1):57 [10]刘大格,蔡伟,等.以硝酸氧锆为锆源溶胶-凝胶合成PZT纳米晶的研究.硅酸盐学
报,1998,26(3):313 [11] 张敬畅,等.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制备纳米级TiO2的研究.无机材料学报,1999,14(1):29 [12] 施尔畏,夏长泰,王步国,等.水热法的应用与进展.无机材料学报,1996,11(2):193 [13] 施剑林.低比表面积高烧结活性氧化锆粉体的制作方法.科技开发动态,2005,4:41 [14] 戴春雷,杨金龙.凝胶注模成型延迟固化研究.无机材料学报,2005,20(1):83 [15] 刘永胜,等.CVI制备C/Si3N4复合材料及其表征.无机材料学报,2005,20(5):1208 [16] 梁忠友.纳米材料性能及应用展望.陶瓷研究,1999,14(1):13
第三篇:研究生纳米测量技术课程论文
纳米测量技术的研究及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摘 要
纳米测量技术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但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给纳米测量技术提供了全新发展的机遇。综述了国内外纳米测量技术发展的现状, 重点讨论了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等领域所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的难题和挑战, 论述了纳米科技成果给纳米测量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对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最后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
关键词
纳米科学技术 纳米测量 纳米材料
扫描隧道显微镜
1、引 言
纳米技术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研究最广泛、投入最多的科学技术之一, 被誉为21 世纪的科学, 并且和生物工程一起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的两大重要前沿纳米技术是包括纳米电子、纳米材料、纳米生物、纳米机械、纳米制造、纳米测量、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等诸多科学技术在内的一组技术的集合, 其目的是研究、发展和加工结构尺寸小于100nm 的材料、装置和系统, 以获得具有所需功能和性能的产品。科技发达国家为抢占这一高新技术生长点、制高点, 竞相将纳米技术列为21 世纪战略性基础研究的优先项目,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米技术对许多工业领域已经开始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将为许多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而且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并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纳米精度上的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电子器件的生产制造、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的发展、微型机电系统(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1 Systems)的制造, 到纳米结构材料的加工和生物医学系统的制造等, 纳米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纳米测量技术现状
鉴于纳米测量技术的重要地位, 国外, 特别是美、日、欧等国家均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予以重点支持。典型的例子有1982 年发明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美国California 大学利用光杠杆实现的原子力显微镜首次获得了原子级分辨率的表面图像;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制的分子测量机。日本研制的具有亚纳米级测量分辨率的激光外差干涉仪。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研制的微形貌纳米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是0.01~3nm;Warwick 大学研制出测量范围在10Lm、nm 精度的X 光干涉仪。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进行了一系列称为1nm 级尺寸精度的科研项目。
我国对纳米测量技术的研究也相当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清华大学研制成功亚纳米级分辨率的激光双波长干涉仪。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原子级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了用于微位移测量标准的法—珀干涉仪。天津大学研制了双法—珀干涉型光纤
微位移传感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对扫描探针显微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概括国内外的纳米测量方法,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光学方法: 扫描探针显微术、电子显微术、电容电感测微法, 另一类是光学方法: 激光干涉仪、X 光干涉仪、光学光栅和光频率跟踪等。总结现有各种纳米测量方法, 它们的单项参数(分辨率、精度、测量范围)可达到的指标分别如表1 所示。
表 1 各种纳米测量方法的比较
3、纳米测量技术面对的挑战
现有各种纳米测量方法和仪器的不断涌现, 为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但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对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作者主要对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等纳米科技领域中面对的挑战和难点进行论述。
3.1、纳米材料的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材料的测量与性能表征涉及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是纳米材料的尺度测量;二是由尺度效应而导致的纳米材料的性能表征。纳米材料尺度的测量包括: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状况以及物相和晶体结构的测量, 纳米线、纳米管等直径、长度以及端面结构的测量和纳米薄膜厚度、纳米尺度的多层膜的单层厚度的测量等。适合纳米材料尺度测量与性能表征的仪器主要有: 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探测显微镜、X 光衍射仪和激光粒径仪等。
现有纳米测量方法往往测量大面积或大量的纳米材料以表征纳米材料的单一尺度和性能, 所得的测量结果是整个样品的平均值, 因此, 单个纳米颗粒、单根纳米管的奇异特性就被掩盖了。对现有的纳米测量方法来说, 表征单一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纤维的尺度和性能是一个难题和挑战。首先, 因为它们的尺寸相当小, 单一纳米颗粒、纳米管的固定和夹持无法用大尺寸的固定和夹持技术来实现。其次, 纳米结构的小尺寸使得手工操纵相当困难, 需要有一种针对单一纳米结构设计的专门操纵技 术来进行操作。因此, 为了准确测量单一纳米结构的尺度和性能, 开发新的纳米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现有纳米测量方法仅局限于对纳米材料外观或表面尺度的测量, 而无法实现对纳米材料结构内部的测量。例如, 纳米改性纤维材料、纳米涂料以及纳米油漆等由于掺杂纳米超细粉体以提高或改善其性能, 如何测量与评价这些材料内部纳米粒子的尺度和纳米粒子的团聚过程及其性能的改变是纳米测量技术面临的又一挑战。
3.2、纳米电子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电子学是研究电子在纳米尺度空间中运动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制作新型电子器件的一门新型学科。纳米电子器件所涉及的测量与表征技术可分为:(1)纳米电子器件几何尺寸的测量, 如量子点、量子线、量子阱或单电子晶体管等几何尺寸的纳米测量;(2)单量子器件性能表征与测量技术, 如量子点、量子线等量子器件的量子能级分布测量, 单电子晶体管、单原子开关等量子器件的电子输运特性的测量与性能表征;(3)纳米电子器件所用材料的性能检测和缺陷测量与控制技术;(4)集成电路中组件尺寸大范围纳米级测量技术和集成电路制造时所需的大范围纳米级扫描微动工作台技术, 现在集成电路芯片尺寸达50mm ×50mm、线宽最小至0.13Lm(即130nm), 在50mm ×50mm 的范围内实现130nm 线宽的性能检测和测量,好比用1m 的尺子测量500km ×500km 的范围, 可见测量范围之大, 若线宽小至10nm, 则测量范围更大, 确属纳米测量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难题。纳米电子学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发展具有更高信息存储密度及更快响应速度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 现在光存储信息点尺寸达到50nm、磁存储信息点尺寸小于10nm、以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写入的信息点最小尺寸已达0.6nm[15]。因此, 光存储和磁存储同样涉及在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点特征的纳米测量的技术难点, 另外, 如何测量和评价光存储和磁存储所使用的纳米尺度上平整的大面积、高质量的存储薄膜, 亦是摆在纳米测量科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3.3、纳米生物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生物过程。纳米生物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技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 纳米尺度上测量与表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联系;(2)在纳米尺度上直接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操纵和改性;(3)探测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行为和功能, 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生命信息。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是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中最本质而又高度一致的物质基础, 因此, 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纳米测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表征, 成为纳米生物测量技术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关于纳米尺度上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 以前主要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 光晶体衍射等方法来实现, 但是它们各有局限之处, 电子显微镜要求有一定的真空干燥制样条件, 而且在观测中电子束对生物样品有损伤;X 光晶体衍射方法要求样品能够结晶, 获得的实验结果是大范围平均值, 而且需经模拟和计算才能得到高分辨的具体图像。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纳米光镊技术由于具有测量结果直观和纳米级精度等优点, 现在已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表面拓扑结构、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有效工具。虽然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已有越来越精细的了解, 然而, 要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行为和功能, 这些方法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纳米生物学对纳米测量技术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是:(1)开发适合于对生物大分子在其自然条件下的测量方法, 更有利于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精确认识, 而现在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时, 一般要对样品进行处理, 如将DNA 分子沉积在石墨或云母表面, 或者溶在一定液体中, 限制了对其进行准确的测试;(2)纳米测量技术要实现动态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生理条件下的结构, 开展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而现在的测量技术仅局限于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静态研究, 涉及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甚少;(3)生物大分子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和电学特性等性能表征技术和方法;(4)探测单分子水平的生物信号是如何传导的, 以揭示活细胞内分子—分子间生物信号传导的动力学机制及生物学效应;(5)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合成;(6)测量与表征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个体及其群聚集体的行为和功能, 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
4、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与展望
4.1、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
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纳米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新理论的建立, 又为纳米测量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有效手段, 例如:(1)碳纳米管具有精细的结构和优异的导电和力学特性, 因此可以用碳纳米管作为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 探测金属膜表面的结构、纳米电子器件的电学特性。
(2)单电子晶体管可用于对极微弱电流的测量;基于单电子晶体管的纳米探针可作为量子器件的电子输运、量子导电效应的测量与性能表征。
(3)纳米光镊技术与扫描探针技术相结合, 具备精细的结构分辨能力和动态操控与功能研究的能力, 可用于在纳米尺度上测量与表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探测研究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生命信息。
(4)生物芯片具有集成、并行和快速检测的优点,蛋白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的探测、识别和纯化, 基因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基因信息, 从而获得生命微观活动的规律。
(5)生物大分子用于制作纳米探针是一种全新的探针探测技术, 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被用来探测细胞物质、监控活细胞的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 还可探测基因表达和靶细胞的蛋白质生成等。
(6)一种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秤”被用来测量纳米颗粒、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和生物医学颗粒(如病毒), 可能导致一个纳米质谱仪的产生。
4.2、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纳米测量技术面对的每一个挑战和难点都是纳米测量技术今后应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针对国内纳米测量技术已有基础与现状, 展望未来, 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研究:(1)、纳米测量和性能表征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 建立新的理论、新方法;二是对现有纳米测量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完善, 使它们能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三是多种不同的纳米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使之能适应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需要。
(2)、纳米测量的溯源问题, 即能按照米定义精确度量纳米尺度, 建立纳米科技标准。
(3)、大范围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的纳米测量技术研究。分析当前各种纳米测量方法可知, 现有每种纳米测量方法均存在不能同时实现高测量精度和大测量范围这一矛盾。而实际应用中, 如集成电路芯片表面形貌的测量、光存储和磁存储大范围信息位特征的纳米测量、生物芯片性能表征技术等, 所有这些, 无不均要求在进行大范围测量的同时保证纳米或亚纳米级的高测量精度和超高分辨率。
(4)、纳米测量涉及的微操作技术研究。无论是对单个纳米颗粒、单根碳纳米管、单个单电子晶体管, 还是对单个DNA 生物大分子、单个细胞等进行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研究时, 都涉及对这些单一纳米结构的探测、俘获、夹持和移动等一系列微操作技术。因此, 开发对单一纳米结构的微操作的新方法和技术是纳米测量技术应重点解决的研究课题。
(5)、纳米级运动技术的研究。纳米级扫描微动工作台为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一维、二维或三维的纳米级的微运动。在为纳米测量技术和纳米微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小范围(指一百微米以下)纳米级微运动时, 最常见的是以PZT 作为驱动部件的柔性铰链微动工作台。然而, 要为纳米测量技术和纳米微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大范围(指毫米量级运动范围)纳米级精度的微运动时, 现有微动工作台却不能满足要求。因此, 大范围纳米级精度的微动工作台的研制是摆在纳米测量与微操作技术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5、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5.1、纳米科技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曾说:“人类进入纳米科技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而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技术的提高则可以显著提高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并促进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它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和改进这一技术,就必须对纳米科技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关系、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系统结构 等理论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0.1-10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且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的高科技。其最终目的是直接以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纳米科学大体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光学、纳米化学等领域。
人类仅仅用眼睛和双手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有限的,例如:人眼能够直接分辨的最小间隔大约为0.07;人的双手虽然灵巧,但不能对微小物体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操纵。但是人类的思想及其创造性是无限的。1982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试验室的葛·宾尼(Gerd BIImig)博士和海·罗雷尔(Heinrich Rohre:)博士及其同事们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以物理学为基础、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简称STM)。STM不仅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nm,纵向优于0.01nm),能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而且还能对原子和分子进行操纵,从而将人类的主观意愿施加于自然。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可以说STM是人类眼睛和双手的延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基于STM的基本原理,随后又发展起来一系列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如:扫描力显微镜(SF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境(SNOM)等。这些新型显微技术都是利用探针与样品的特殊相互作用来探测表面或界面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虽然纳米科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的报告,但是“纳米科技”一词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也正是SPM技术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第5届国际STM会议与第1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于1990年在美国同时召开不能不说明SPM与纳米科技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SPM的相继问世为纳米科技的诞生与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而纳米科技的发展也将为SPM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
纳米科技是未来高科技的基础,而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试验手段,STM及其相关仪器(SPM)必将在这场向纳米科技进军中发挥无法估量的作用。5.2、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对于经典物理学来说,当一个粒子的动能E低于前方势垒的高度V。时,它不可能越过此势垒,即透射系数等于零,粒子将完全被弹回。而按照量子力学的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其透射系数不会等于零,也就是说,粒子可以穿过比它的能量更高的势垒,这个现象称为隧道效应如图1.3所示
图2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示意图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形成隧道电流,其大小为:,式中Vb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S为样品与针尖的距离,Φ是平均功函数,A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于1。
由上式可知,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有着指数的依赖关系,当距离减小0.1nm,隧道电流即增加约一个数量级。因此,根据隧道电流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微小的高低起伏变化的信息,如果同时对X、Y方向进行扫描,就可以直接得到三维的样品表面形貌图。
根据隧道电流I和样品与针尖距离S之间的关系,STM主要的工作模式有两种:恒高模式和恒流模式。恒高模式是指保持隧道距离S不变而检测隧道电流I的变化。恒流模式是指保持隧道电流I不变而检测隧道距离S的变化。两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 3 STM的恒高和恒流两种工作模式示意图
5.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系统结构
STM仪器一般由STM头部(含探针和样品台)、三维扫描控制器、电子学控制系统、减震系统和在线扫描控制及离线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5所示。
图4 STM系统结构图
探针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分辨率和图像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如果针尖的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针尖,那么隧道电流就会很稳定,而且能够获得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目前制备针尖的方法主要有电 化学腐蚀法(金属钨丝)、机械成型法(铂一铱合金丝)等。由于钨针尖能够满足STM仪器刚性的要求,因而被广泛地使用。但由于钨针尖在水溶液中或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形成表面氧化物,因此在真空中使用前,最好在超高真空系统中进行蒸发,在空气中使用前,通过退火或使用离子研磨技术中的溅射等方法除去针尖表面的氧化层。为了得到锐利的针尖,通常用电化学腐蚀法处理金属钨丝。与钨相比,铂材料虽软,但不易被氧化,在铂中加入少量铱(例如铂铱的比例为80%:20%)形成的铂铱合金丝,除保留了不易被氧化的特性外,其刚性也得到了增强,故现在大部分人使用铂铱合金作为隧道针尖材料。为了得到锐利的针尖,通常对铂铱合金丝就用剪刀剪切。
三维扫描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进行高精度的扫描,用普通机械的控制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目前普遍使用压电陶瓷材料作为X、Y、Z扫描控制器件,压电陶瓷材料能以简单的方式将1mV-1000V的电压信号转换成十几分之一纳米到几微米的位移。
电子学控制系统使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的驱动,使探针逼近样品,进入隧道区,而后不断采集隧道电流,在恒电流模式中将隧道电流与设定值相比较,再通过反馈系统控制探针的进与退,保持隧道电流的稳定。
在线扫描控制及离线数据处理软件主要用来控制STM的整个连续扫描过程以及测量数据的记录显示和后续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之一。
减震系统也很重要。由于仪器工作时针尖与样品的间距一般小于Inm,同时隧道电流与隧道间隙成指数关系,因此任何微小的震动都会对仪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必须隔绝的两种类型的扰动是震动和冲击,其中震动隔绝是最主要的。
5.4、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优缺点
对于任何仪器来说,必然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与现有的其他表面分析技术相比,STM具有的如下独特的优点:
(l)、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率,STM在平行和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的分辨率分别可达0.Inm和0.olnm,即可以分辨出单个原子。
(2)、可实时地得到在实空间中表面的三维图像,这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究。
(3)、可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对体相或整个表面的平均性质,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缺陷。
(4)、可在真空、大气、常温等不同环境下工作,甚至可将样品浸在溶液中,并且探测过程对样品无损伤。
(5)、配合扫描隧道谱STS(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可以得到有关表面电子结构的信息
如上所述,尽管STM具有诸多优点,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如下四点:(1)、能够使用STM进行观察表面形貌的首要条件是样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导电性,这是源于STM工作原理的缺陷,可以使用AFM弥补这一不足。
(2)、STM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普通STM只有在真空中测得的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普及推广STM可通过改进STM的系统结构来适应大气环境。
(3)、普通STM所测量范围较小,一般在几个微米内,也就无法测量表面形貌起伏波长为几个微米或者更大的微纳器件。
(4)、普通STM难以准确测量样品表面上的沟槽,对具有高深一宽比结构的微纳器件更加难以测量。
6、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已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科学, 纳米测量技术是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与关键。“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 至少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科学家门德列耶夫高度概括了测量在科学技术上的至关重要地位。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而且也给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 纳米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将给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 纳米测量技术上的突破, 无疑将导致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论文题目: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
姓名:夏国东
学好:3110006707
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反转现状与趋势
21世纪前20年,是发展纳米技术的关键时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性能,将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能带来产品性能上的改变,或在性能上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利用纳米科技对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进行改造,将会带来新的机遇,其中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已是国外大企业的技术秘密。英特尔、IBM、SONY、夏普、东芝、丰田、三菱、日立、富士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投入巨资开发自己的纳米技术,并到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纳米技术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欧盟、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韩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国在纳米材料领域的投资较大。日本国会提出要把发展纳米技术作为今后数十年日本的立国之本,政府机构和大公司是其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的作用很小。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将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投资上亿元用于有关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研究项目。但我国的纳米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国的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有50 多个大学20多家研究机构和300多所企业从事纳米研究,已经建立了10多条纳米技术生产线,以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100多个,主要生产超细纳米粉末、生物化学纳米粉末等初级产品。
目前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到日常使用的刀具,大到航空航天,都遍布纳米材料的身影。
1、纳米技术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
涂料是建筑物的内衣(内墙涂料)和外衣(外墙涂料),国内传统的涂料普遍存在悬浮稳定性差、不耐老化、耐洗刷性差、光洁度不高等缺陷。纳米复合涂料就是将纳米粉体用于涂料中所得到的一类具有耐老化、抗辐射、剥离强度高或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涂料。在建材(特别是建筑涂料)方面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独特魅力。
2、纳米技术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基础建设的广泛开展,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传统的建材,其产量和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高性能混凝土已成为水泥基复合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同时,许多特殊领域要求水泥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希望其具有吸声、防冻、高强且高韧性等功能。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及界面效应等优异特性,因而能够在结构或功能上赋予其所添加体系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性能。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的混凝土可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能。
3、纳米技术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日本Nihara首次报道了以纳米尺寸SiC颗粒为第二相的纳米复相陶瓷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并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含有20%纳米钴粉的金属陶瓷是火箭喷气口的耐高温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在这方面都优于同质传统陶瓷材料,在陶瓷基中添加其他纳米微粒的效果也正在研究。利用纳米粒子特殊的光电磁特性制成太阳能陶瓷、远红外陶瓷等,用于建筑物饰面,可开发太阳能,调节环境温度,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纳米技术在陶瓷上的应用潜力不可估量。
4、在国防科技上的应用
纳米技术将对国防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例如:纳米电子器件将用于虚拟训练系统和战场上的实时联系;对化学、生物、核武器的纳米探测系统;新型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常规武器的打击与防护能力;由纳米微机械系统制造的小型机器人可以完成特殊的侦察和打击任务;纳米卫星可用一枚小型运载火箭发射千百颗,按不同轨道组成卫星网,监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使战场更加透明。而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上的应用尤其引人注目。在雷达隐身技术中,超高频段电磁波吸波材料的制备是关键。纳米材料正被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加以研制。
5、纳米医学和生物学
从蛋白质、DNA、RNA到病毒,都在1-100nm的尺度范围,从而纳米结构也是生命现象中基本的东西。细胞中的细胞器和其它的结构单元都是执行某种功能的“纳米机械”,细胞就象一个个“纳米车间”,植物中的光合作用等都是“纳米工厂”的典型例子。纳米微粒的尺寸常常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还要小,这就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经过几十年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探索,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操纵单个原子,纳米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4大领域高速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平面显示用发光纳米粒子与纳米复合物、纳米光子晶体将应运而生;用于集成电路的单电子晶体管、记忆及逻辑元件、分子化学组装计算机将投入应用;分子、原子簇的控制和自组装、量子逻辑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纳米机器人、集成生物化学传感器等将被研究制造出来。
新产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优点与缺点,纳米材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存在的问题也不断被发掘出来。
1、职业暴露人群,包括纳米技术的研发人员和工人的健康安全问题。根据现有的毒理学研究,纳米粉尘和颗粒有可能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这就给长期暴露在纳米材料氛围中的一线工人和研发人员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此外,纳米材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易燃易爆。万一因为操作不当等带来火灾或者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切实保护在纳米材料生产场所中暴露人员的健康,以及实验室和工作场所纳米材料的管理、纳米材料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以及一旦发生危险的危机处理问题等应该成为劳动保护法和工业环境法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2、消费者的权益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在化妆品和食品中纳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上的化妆品和体育用品有许多是纳米材料产品,比如说防晒霜和口红。食品包装中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NMC)的应用、作为食品机械的润滑剂、纳米磁致冷工质和食品机械原材料中橡胶和塑料的改性等等都用到纳米材料。毫无疑问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优点。但是在安全上也具有不确定性。但目前进行标识的纳米材料还微乎其微。从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出发,消费者和相关人员有权知道自己所接触的材料的内容及其风险程度。
3、环境保护问题。研究证明,不仅在纳米技术的工作场所的环境问题关系到相关人员的健康,而且废弃的纳米材料进入空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环境过程,最终对人和整个生物链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在扩散、迁移过程中,还能吸附大气、土壤中存在的一些常见化学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农药、重金属离子等。因此,环境法应该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问题,尤其必须加强废弃纳米材料的管理。
4、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随着纳米器件的微型化,纳米技术在医学、社会治安和国防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但同时也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比如,通过将纳米设备嵌入对象物(身体或者物件)中,可以监视和跟踪目标,搜集个人信息和行为习惯。而可以储存一个人的全部基因和疾病信息的纳米芯片有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在劳资关系方面,成为企业用人歧视的理由或者成为保险公司限制患者自由的砝码。面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是摆在我们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纳米技术的许多前沿问题亦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生物技术的问题一样,不是基于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解决的。一旦国家之间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法律框架存在不同,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国际间合作研究的障碍,以及全球纳米技术风险与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的国际法体系下就纳米技术发展中的某些基本的标准、原理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各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制定全球性的指导纳米技术发展的基本原则框架,促进成员国和公众对于纳米技术的关注,真正推动纳米技术风险的“善治”。而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治理的框架协议,将导致纳米技术发展中的恶意竞争,从而最终阻碍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材料,毫无疑问会引起一系列强烈的变革,中国对与纳米材料的研究与重视程度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在未来,如何在纳米材料领域更进一步不单是前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大学生的责任,只有不断的自强不息,才能让祖国在未来高科技时代中不落于人后!
关 键 词:纳米材料,纳米科技,进展,应用,前景,问题
摘 要: 纳米材料是21世纪的新型发展领域,在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应用,带来很多技术改革和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用忽视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北京麦肯资讯有限公司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材料发展报告》
倪星元 姚兰芳 沈军 周斌 编著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纳米论文
浅谈纳米尺寸效应及其应用
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小尺寸效应。现在从尺寸效应探讨其特性和应用。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量子尺寸效应指当金属或半导体从三维减小至零维时,载流子在各个方向上均受限,随着粒子尺寸下降到接近或小于某一值(激子玻尔半径)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金属或半导体纳米微粒的电子态由体相材料的连续能带过渡到分立结构的能级,表现在光学吸收谱上从没有结构的宽吸收过渡到具有结构的特征吸收。量子尺寸效应带来的能级改变、能隙变宽,使微粒的发射能量增加,光学吸收向短波长方向移动(蓝移),直观上表现为样品颜色的变化,如CdS微粒由黄色逐渐变为浅黄色,金的微粒失去金属光泽而变为黑色等。同时,纳米微粒也由于能级改变而产生大的光学三阶非线性响应,还原及氧化能力增强,从而具有更优异的光电催化活性[5,6]。
第页 纳米材料与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它与住处技术和生物技术一起并称为21世纪三大前沿高新技术,并可能引导下一场工业革命。
纳米技术是严谨的高新交叉技术,人类刚刚迈进门槛,就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刚石)经过表面改性和分散,可以均匀分布到聚合物的熔融体中,经过喷丝、冷却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纤维,添加比列很低,但每根短纤维上有成千上万个纳米颗粒。可以作成高抗磨、自清洁、防雨、防紫外线、防静电、杀菌、红外隐形等功能布料,很有发展前景。
将人类带入新的微观世界。人类可以从新的纳米技术领域获得很大好处。利用这项技术的目的是在纳米尺寸上操纵物质,以创造出具有全新分子组织形式的结构。这有可能改变未来材料和装置的生产方式,并且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益处。
比如,利用精确控制形状和成分的纳米“砖块”,人类有可能合成出自然界没有的材料。然后可以把这些材料组装成更轻更硬的较大结构,而且这种结构还具有课设计性。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曾经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描述了这些设想的特种新奇材料的特性。这些材料具有多种功能,并能够感知环境变化而且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预计会出现一种强度是钢铁10倍的材料,具有超导弹性,透明材料和具有更高熔点的材料。吧纳米技术用于储存器,那么可以是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放入只有糖块一样大的小装置中。也就是说,纳米技术不只是向小型化迈进了一步,而且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
第页 界。
传统的解释材料性质的理论,只是用于大于临界长度100纳米的物质。如果一个结构的某个维度小于临界长度,那么物质的性质就常常无法用传统的理论去解释。而科学家正试图在大哥分子或原子尺度到十万个分子的尺度之内发现新奇的现象。
美国国纳米技术计划初期研究的重点是,在分子尺度上具有新奇的特性并且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能有明显提高的材料。比如,在纳米尺度上,电子和原子的交互作用受到变化因素的影响。这样,在纳米尺寸上组织物质的结构就有可能使科学家在不改变材料化学成分的前提下,控制物质的基本特性,比如磁性、蓄电能力和催化能力等。又如在纳米尺度,生物系统具有一套成系统的组织,这使科学家能够把人造组件和装配系统放入细胞中,以制造出结构经过组织后的新材料,有可能使人类模拟自然的自行装配。还有,纳米组件有很大的表面积,这能够使它们成为理想的催化剂和吸收剂等,并且在放电能和向人体细胞施药方面派上用场。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材料与一般材料相比,在成分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会大大缩小而且强度和韧性将得到提高。
美国西北大学开发的一种比色传感器,已经成功探测出结核杆菌。科学家把探测对象的DNA附加在纳米大小的黄金微粒上。当互补的微粒在溶液中存在时,黄金微粒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改变悬浮液的颜色。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
第页 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也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的新奇的性质:特殊的光学性质、热学性质、磁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具体的光学性质是当黄金被分割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尺寸越小,颜色愈是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反光的反射率很低。热学性质具有高矫顽力的特征,已经作为高储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利用磁性,人们已经将磁性超微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力学性质是具有良好的任性。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是相当混乱的,原子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很容易迁移,因此变现出很好的韧性和延展性,使陶瓷材料具有新奇的力学性质。美国学者报道氟化钙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可以大幅度弯曲而不断裂。研究表明,人的牙齿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强度,是因为它是有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呈纳米晶粒的金属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到5倍。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我们对纳米材料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一定会使纳米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作用,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第页
参考文献:
张力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2 陈敬忠、刘剑洪《纳米材料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