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危害分析方法及治理措施0
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危害/分析方法/治理措施
摘要:畜禽养殖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产业,在某些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很快,随着畜禽饲养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存在于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处理,会对废水的有效处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多篇文献,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危害、分析方法及治理措施做一简略介绍。
关键词:养殖废水 抗生素 分析方法 治理措施
1.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
中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据统计每年约有6000吨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剂,占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量的50%,此外,大量的抗生素还用于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现象非常普遍,75%左右的抗生素会随动物体粪便排泄出来, 例如,绵羊口服的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OTC)中21%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对于幼牛17-75%的氯四环素(Chlortetracycline, CTC)未经代谢就以母体化合物的形态被排出体外,导致畜禽养殖废水成为自然界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浙江大学孙建平[1]做的研究表明,猪场废水中含有抗生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金霉素、磺胺二甲氧等,他们通过发光细菌毒性试验研究表明,猪场废水中常见的几种抗生素均有毒性。在畜禽养殖废水中最常见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2.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在药物设计时主要是针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病原性致病菌,这就使其必然也对人体和环境中其他有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威胁,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人体对此类药物的长期暴露,通常不会造成急性中毒,而主要是引起慢性中毒。
Sanderson等(2004)采用QSARs和现有的水生生态毒理学试验数据,对226种抗生素的生态危害性进行了评价[2]。结果表明:1/5的抗生素被预测对藻类非常毒;16%的抗生素对大型溞极毒(EC50<0.1mg/L), 44%为非常毒(EC50<1mg/L);几乎1/3的抗生素对鱼类非常毒,而超过1/2的抗生素对鱼类有毒(EC50 <10mg/L)。张劲强,董元华[3]等人对兽药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危害:
1)微生物
由于兽药抗生素药物的设计是专门用来控制动物体内的细菌;这显然使其对细菌和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危险。通过对费氏弧菌的长期(24h)毒性研究表明,四环素的EC50值为0.0251mg/L,而Hamscher等在土壤表层中检测到的四环素最高平均浓度为198.7μg/kg。显然,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土壤中的四环素药物可能对某些敏感的菌株造成影响。
2)植物
有人研究了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长在营养液和土壤中植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处理下,生长在营养液中的植物更易受毒害。同时,不同植物对不同抗生素的耐受性也不相同。
3)水生生物
水体环境研究的资料表明底泥中的兽药抗生素可能对其他生物而非靶细菌产生毒害。一般抗生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为中等毒性,而急性毒性研究显示EC50值多在25 mg/L到超过500mg/L的范围内。
4)土壤动物
日前的研究表明土霉素和泰乐菌素对土壤动物的毒性较低,效应浓度EC10值约为150 mg/kg,其显著低于不产生影响的最高浓度(NOEC)值。Baguer等研究了土霉素和泰乐菌素对3种土壤动物(蚯蚓 ,跳虫和线蚓)的效应。结果发现在环境相应浓度下,二者对其均无效应。最低观察效应浓度是3000mg/kg,而大多数情况甚至在最高测试浓度5000mg/kg下也未观察到效应。此外,土霉素等兽药抗生素在土壤中吸附能力强并持久存在。随粪肥施用至土壤后,在其中积累成为持久性较强的土壤污染物,对食物链可能造成污染。
此外,有关抗生素抗性基因(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物)的研究也有所进展,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是动物养殖业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畜禽粪便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传播,并很可能将抗性质粒带人食物链,最终在各个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最终使抗生素污染具全球性。3.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由于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浓度相对较低,所以抗生素的检测一般都是微量或是痕量分析,常采用具有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检测。目前各研究机构对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色谱法和其联用技术、酶免疫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法等[4]。
3.1.色谱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法(LC)在废水抗生素的检测中是最常见的,LC具有分离效能好,检测速度快且重现性好的特点。文献报道较多的LC法所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FLD),以及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AD),近年来各种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技术(包括质谱串联技术)在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牛素的检测应用较多,发展迅速。
3.1.1.液相色谱(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UV)
LC-U V联用检测技术是最早用于环境中抗生素的分离检测,由于其操作简便以及成木低,目前仍然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MOHD M A[5]等建立了LC-U V检测养猪废水中8种磺胺类的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其中磺胺、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二甲氧嘧啶和磺胺恶喹啉的LOQ(最低定量限)均为5.0ng/L,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氧嗪的LOQ均为7.5ng/L。Esther T等建立了利用HPLC-UV技术在被畜禽养殖废水污染过的河流和湖泊中检测到了9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河水和湖泊的检测限分别为8~15ng/L和8~20ng/L。3.1.2.液相色谱(LC)(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器(FLD)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LC-FLD),因为其检测限低所以也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通常对本身具有荧光性的抗生素LC-FLD可以直接检测出,但是对于本身不具有荧光性或荧光性差的抗生素,需要对其衍生化来提高目标物的荧光特性以便检测。
3.1.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
色谱可以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可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定性较困难,质谱仪能够对单一组分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征的质谱图,但对复杂化合物无分析能力。所以将色谱与质谱进行联用(或是串联质谱),对复杂化合物中微量和痕量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畜禽废水中有多种类的抗生素同时存在,利用色谱和质谱的联用技术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灵敏度。潘寻、强志民建立了一种超声萃取—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测定畜禽养殖废水固相中九种抗生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方法检出限为0.6-7.1μg/kg,九种抗生素平均回收率为77.3-108.8%,并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7%。3.2.酶免疫分析方法(ELISA)
ELISA具有操作简单,前处理简化,分析成本低、灵敏、特异性强、检测快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等,而且可以同时测定几个样品,但是ELISA对试剂的选择性高,很难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和不稳定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难。3.3.毛细管电泳法(CE)
CE法是离子或荷电粒子以电场为驱动力在毛细管中按其速度或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分离分析的新技术。毛细管具有良好的散热效能,可允许在毛细管两端加上高电压,因此毛细管电泳法反应快,分离效力高的优点。4.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治理措施
目前,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技术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学氧化等三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单一的处理工艺一般都不能使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一般均需要多种类型的处理工艺进行复合,发挥各类工艺的优点,才能使抗生素废水达标排放。因此,废水的处理工艺应由物化处理、生化处理、化学氧化处理等进行有机组合。鉴于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浓度相对较低,目前相关的研究有:
李文君、蓝梅[6]采用UV/H2O2联合氧化法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磺胺甲恶唑、磺胺噻唑、磺胺甲噻二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初始pH、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在UV波长为245nm、抗生素质量浓度为2.0mg/L、pH为5.0、H2O2投加量为7.0mmol/L、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5种抗生素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
户利霞、鲜啓鸣[7]通过构建水葫芦浮床系统对猪场废水中的土霉素进行削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霉素初始浓度为4.7mg/L时没有对水葫芦产生直接毒性,且养殖废水中土霉素的降解主要为光降解为主,水葫芦浮床系统对来自废水中土霉素的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建平。抗生素与重金属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效应及其调控对策。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 [2]周启星,罗艺,王美娥。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J]。生态毒理学报,2007,2(3):243-251 [3]张劲强,董元华,安琼等。兽药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J]。土壤(Soils),2005,37(4):353-361 [4]李刚,颜智勇,谭秀益,陈峻峰。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1,11:97-99 [5] Malintan N,Mohdma.Determination of sulfonamides in selected malaysian swine wastewater by high performence liquid chrimat-graphy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6,1 127(2):154-160 [6]李文君,蓝梅,彭先佳。UV /H2O2联合氧化法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4):25-28 [7]户利霞,鲜啓鸣。水中葫芦浮床系统净化猪场废水中土霉素的研究[J]。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6-187
第二篇:城市建筑业扬尘的危害、来源和治理措施
城市建筑业扬尘的危害、来源和治理措施
建筑业扬尘污染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PM2.5的来源之一。而城市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是造成我国多数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污染物。
建筑扬尘的主要危害:
(1)大多可以通过鼻腔和咽喉进入肺部,引起肺功能改变、神经系统疾病,肺癌等。并通过空气传播多种流行性疾病,很多病菌、病毒正是附着在扬尘表面传染的
(2)大气中颗粒物会降低能见度,易形成浓烟和雾,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3)空气中灰尘、颗粒物增多容易形成降水,其中的酸性物质,可以形成酸沉降,对金属,建筑材料及文物表面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
(4)建筑扬尘对于城市的绿色植物的生长可能造成影响,堵塞气孔,降低其光合作用。
(5)空气中扬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市容及民众日常生活。
建筑扬尘的主要来源:
(1)由于建筑施工技术低下,施工前不注意设置遮挡防护墙,施工过程中产出许多粉尘,又无妥善处理措施或及时填埋、硬化等,轻风一吹,沙尘泛起,造成线状污染,是颗粒物来源之一。尤其是反复施工,重复建设更是加重了污染。
(2)旧房拆迁主要依赖人工,效率低下,拆下的砖石、疮土等不能及时清运,往往造成面源污染。
(3)市政道路的地段不止一次两次的反复挖开,又不进行必要的围护等防尘措施,道路沿线在施工期间由于机动车的交通影响,扬尘十分严重。
治理建筑扬尘的主要措施: 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从源头减少扬尘。建筑扬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不合理、不科学、不规范施工造成。因此,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协调统筹避免不必要的扬尘污染产生,具体措施如下:
(1)在建筑施工单位大力推行 14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将防止扬尘污染工作纳人其日常管理,落实到每个具体工作岗位。建设单位在施工预算中应包括用于施工过程扬尘污染控的专项资金,施工单位要保证这部分资金专款专用。
(2)在施工方案确定前,建设单位应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对可能造成周围扬尘污染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纳人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同时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特别是对扬尘、废弃物的控制,合所承建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编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监督、有成效。保证施工清洁、文明。
(3)建筑工地周围设置硬质遮挡围墙。在建筑工程外侧必须使用密封式安全网封闭,物料提升机架体外侧应使用立网防护。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严禁抛洒废弃物。禁止在工地内熔融沥青,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害、有毒气体和烟尘的物品。禁止在建工地食堂使用燃煤泥、散煤的大灶。施工道路及作业场地采用混凝土硬化,平整坚实,无浮土工地大门门外用混凝土硬化。建筑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拆除工地围墙、安全防护设施和其它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四周环境清理干净整洁。
(4)建筑施工现场内堆放的建筑材料应按使用性质存放,堆放渣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物质应采用洒水或覆盖等方式减少扬尘污染。鼓励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有效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友好性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性成果的绿色环保型扬尘覆盖剂,有效控制建筑工地物料堆放、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建筑施工工地的生活垃圾应当袋装收集,密闭贮存,无害化处理。按规定时间随时清理建筑工地各种垃圾,控制建筑物料、垃圾的扬尘污染。
(5)建筑材料运输车辆的车厢应确保牢固、严密、运输散体材料、液体材料清运物体,应当严密遮盖和有围护措施,防止在装运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施工运输车辆不准带泥驶出工地,驶出工地前进行轮胎冲洗。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堆放建筑垃圾。
(6)提倡清洁化生产,提高自动化水平。开展建筑施工工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道路运输和物料堆放的扬尘污染。加强生态建设包括增加建造喷水池、植草种花、提高绿化覆盖率和铺装硬化地面面积,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第三篇:“网络水军”社会危害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摘 要 “网络水军”的兴起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挑战,其在国家安全、市场秩序、公民权利、社会秩序等方面有巨大的危害,迫切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目前对其规制在法律层面已经有一些规定,这些规范目前尚不完善,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强化法律作用的前提下还需要辅助软作用力来实现长远治理。
关键词 网络水军 社会危害 法律规制 软作用力
作者简介:杨金春,南昌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宪法与法理;崔展豪,南昌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77
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以“网络水军”为代表的新兴现象挑战着现行的社会秩序,因为缺乏有效的防控模式,其危害已经不能忽视,寻找有效的防控机制尤为必要。
一、网络水军的界定
(一)网络水军的含义
网络水军并非正式的学术概念,通常认为网络水军是指由公关公司、网站等机构操控,以获取利益为目的,通过发帖、删帖等方式为他人造势、来获取报酬的网络人员。他们有专职与兼职之分,前者受雇于某些网络公司,以在各大网络论坛活动为业,后者是出于某种需要临时招募的兼职人员,正是由这些专业人员与散兵游勇组成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水军队伍。他们在网络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早在数年前的“3q”大战中网络水军便已经显现出威力,近年来他们的身影越发明显。
(二)网络水军的特点
网络水军,顾名思义,其活动主要在网络上进行,通过虚拟、快捷的网络来造势,以期引起大众注意,甚至左右舆论走向,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具有以下特点:
1.身份隐蔽,具备操作的灵活性、分布的零散性。
2.行为理性缺失,目标行动统一,趋利性突出。
3.入行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4.参与范围广,在网络中基本上无孔不入。
因而,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络水军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危害之大,可以波及整个社会,虽然网络水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枪手”、“托”有相似之处,但因为数量庞大,其危害远非后者所能企及。
二、网络水军危害浅析
网络水军并非自发而是自觉形成,行为有着明确目的导向,发帖活动并非自我观点表达,深层次原因是追求经济利益,其危害也与普通网络不当言论存在本质区别,具有主观恶性。其危害按照侵害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国家安全存在威胁
网络水军系受雇于他人而展开活动,对利益的追求往往会促使其突破法律的界限。网络水军被居心叵测的国外势力利用,借此实施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就很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这就有可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这种可能在国外已有先例,俄罗斯就曾利用网络水军诋毁美国前国务院发言人詹妮弗?帕萨琪以及关于乌克兰和西方国家的计划。很难保证国外势力不采取类似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攻击,这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
(二)扰乱市场秩序
网络水军的逐利性易被不良商家利用,在网上发表不实的言论来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与声誉,或者为自己的产品做虚假宣传,依靠短期内大量网络水军的参与,容易对受害方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为雇主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非正当的竞争行为有违市场原则与经济秩序,也会触犯刑法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或者虚假广告罪。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常见,早年就有轰动一时的蒙牛攻击伊利案。
(三)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网络水军的入行门槛低,参与人员很多缺乏权利意识,在受雇过程中容易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名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等。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例不在少数,比较惹人注目就是“邓超‘出轨门’案”和“王健林告公众号案”。当下,网络水军的巨大危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他人的人身权利侵害中,一方面,国人先天的权利意识缺乏,少有人积极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当面对侵害时倾向于消极处置;另一方面,此种侵害会涉及到自诉案件,不告不理,除非侵害已经达到某种严重程度,否则不会通过诉讼手段解决;也有人以言论自由来提出抗辩,无视对他人造成的客观伤害„„这些原因导致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很少出现在法庭之中。在现实中,对言论自由的滥用并不鲜见,网络水军是在行使言论自由权还是以此为幌子侵害他人权利虽然存在争议,但本文主张侵害说,因其主观目的是追求利益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主观恶意存在且行为明显突破言论自由权利范围,给他人造成了现实、真切、直接的损害,主张言论自由显然对受害方不公平。
(四)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水军博人眼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一些行动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人心恐慌。2011年通过网络散布谣言引发的“抢盐”事件 就是网络水军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例证,在事件中,不法分子营造假舆论热点,造成了社会中的食盐恐慌,一些地区甚至发生抢盐等群体性事件,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然而,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始作俑者仅仅受到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五)其他危害
除去上述几种危害,网络水军的活动还有以下几种危害可能:
1.金融市场涉及到众多人的利益,利用网络水军来传播虚假金融信息可能造成金融管理秩序混乱,而且此种行为后果严重,波及人群广、破坏力巨大。
2.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水军的集体行动往往短期制造伪民意,主流媒体的报道易被失实的水军信息淹没,媒体客观上失去话语权,造成媒体的被动失声,媒体报道的公信力下降。
3.缺乏人文关怀,网络水军在运作过程中往往缺乏人文情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关心与理解,他们进行嘲笑与讽刺,以期惹人注目。
4.将虚假的社会现象传递给政府,误导政府制定错误的公共政策,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甚至威胁社会稳定。
三、网络水军治理分析
(一)刑法观下的治理思路
网络水军的危害巨大,其社会危害性可能会触及刑法,某些网络水军行动达到了《刑法》第十三条的入罪标准,按照其行为侵害的法益不同,可分别按照刑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但是,法律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滞后性,一些危害极大的水军行动不能在刑法中找到适用条款,这就会助长网络水军的嚣张气焰,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刑法此时也略显无力。
然而,法律有明显的补救功能,近年来刑法修正案的制定越发频繁,比较及时适应了社会生活,法律制定也有相当大的预见功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前瞻性规定。如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
(九)就对社会热点校车、考试舞弊等做出回应,部分条文也涉及网络水军,只是不全面。如果将治理网络水军的重任全部交给刑法不可取,这样一方面有着提高入罪率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因为网络水军的监管面临四大难题:追责难、定性难、调查取证难和法律适用难。也就是说单用刑法治理网络水军,在理论中不合理,现实中难实施。
除了刑法本身,还有司法解释可以参考。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决定》中,就有对网络水军造谣、诽谤、恶意煽动、虚假宣传等行为的规定;2013年,最高法与最高检也发布过《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该《解释》中明确提出“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追究网络水军组织人员的法律责任。可知,我国有相应的刑事法律对网络水军行为进行管理,对数量广大的水军没有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方面是水军中个体情节显著轻微,达不到入罪标准;另一方面,水军数量太过庞大,法庭不能对千万计的人员同时审理。这不是说不能追究网络水军参与者的责任,在《解释》中也提及在一定时间内利用次数累计来追究水军的刑事责任。而且在未来的立法思路中,不排除增加新的法律条文来治理网络水军问题。
(二)其他法律途径治理
刑法是法律的底线与保障,开始就动用刑法有些严苛,从其他法律途径中寻求治理方法有必要性。从我国对网络水军的治理上看,通过民法的救济方法可能更加可行。刑法对证据的要求严格,涉及的更多的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甚至是生命权,必须得严谨慎重。民事诉讼强调的是证据优势原则,受害人胜诉的可能更大,民事上的救济措施: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对受害人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受害人更愿意主张自己的权利,网络水军的行动受到阻碍,人人主张权利,网络水军将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当网络水军,尤其是其雇主得不偿失时,这种灰色产业链将在很大程度上受挫,甚至逐渐消失。
(三)法律途径外的治理
针对数量惊人的网络水军,人民法院因为其调整个案性,在采取法律手段之外,还需要辅之其他手段。如2011年中国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 就因为行政力量的介入,在短时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也是采取行政措施的优势:普遍治理、效率高、见效快。
但是,行政专项行动只能是短期运用,从根本上治理网络水军,还需要建立进行管控与引导相结合的治理机制。网络水军并非从最初就站在大众对立面,他们只是受到特定人的利用,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工具”,其情节轻微且数量太多,不能直接诉至法庭,如何管理这支“大军”是一个难题,当直接的治理不能达到目标时,可以从间接出发。间接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宣传教育、行业自治来进行管理,从网络水军产生的根源处进行治理。这需要政府及学校、媒体等进行广泛的教育与宣传,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让占网络水军大多数的人在潜移默化中醒悟,自觉地退出网络水军,对剩下的部分进行行业自律,将违法的网络行为祛除出去,留下合法的网络公关行为。
四、结语
网络水军作为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兴群体,因为其逐利性与非理性,给多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危害不能放任,必须采取措施治理。而其治理,需要企业与行业的自律、媒体的监督及政府的引导与监管 ;需要刑法措施与其他法律措施保驾护航;需要发挥文化的同化作用,在软作用力的辅助下,最终形成对网络水军的有效治理。这一设想正在逐步进行实践,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软作用力并不明显,但在法律与其他硬性措施的协作之下,网络水军也很难制造特别重大的社会事件,可见治理有一些成效,未来将文化的力量加入进来,实现对网络水军的治理将不再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