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读后感《按部就班与以弱胜强》·刘江荣
按部就班与以弱胜强
——读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有感
刘江荣① 引言
最早接触林毅夫先生的思想,是在2002年春季学期每周五晚旁听由他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中国经济专题》期间。记得当时北大最大的教室,可容纳500人的理教117总是人满为患,许多位置较好的桌子上都用透明胶布粘着用于占位的字条。晚上7点的课,我总是赶在下午四点五十分左右或者推迟到晚上十点以后再吃晚饭,只为抢占一个可以坐着的地方听课,好做笔记。
时隔七年,当我翻开《论经济发展战略》这本与林老师对话的集子,自己彷佛又回到了懵懂的旁听岁月。然而,随着旁听与阅读的日积月累,尤其得益于诸多恩师的循循善诱,今天的我已然习惯于批判审慎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一、本书主要概念和理论要点概观
言归正传,正如林毅夫先生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只要理论内部因果关系的逻辑是严谨的,那么,理论只能由经验来证伪。”②读罢这本深入浅出的对话集,深感林毅夫先生思维的缜密与逻辑的自洽。以我浅见,行家说行话是经济学人和经济学生探讨问题的基本,以概念视角理解和洞察理论本相更是管窥学术功底的孔道。林毅夫先生运用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两个核心概念作为构建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石,进而使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经济学概念展开自己的思想,这在逻辑上几乎无懈可击。证伪它的突破口在于寻找不同于该逻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材料,并在这些材料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和逻辑范式。
展开而论,在梳理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我把林毅夫先生关于要素禀赋和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论述归集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林毅夫先生的理论深意,另一方面这也是集中体验林毅夫先生研究功底的绝妙法门。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要的,这 ①② 刘江荣,1983-,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平鲁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学生。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个必要的东西我认为是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主要指的是要素禀赋。”①“在讨论发展问题时,要素禀赋结构特别重要,这是因为要素禀赋结构同时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里可以用来投资、生产的预算总量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的高低。”②“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放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上,而不应该放在产业和技术上。”③“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赶上后,产业和技术的水平也自然就会赶上了。”④“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要素禀赋结构不仅是给定的、不可变动的,而且是基本的变量。因为要素禀赋结构同时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那个时点上可以用来进行生产活动的总的预算约束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预算约束和相对价格是任何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限制条件。”⑤
同理,我也把阅读笔记中关于企业自身能力概念的论述择要述之,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林毅夫先生认为:“在谈发展战略时,自生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对自生能力的定义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⑥企业预期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回报率的能力。”“自生能力是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微观基础。”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许多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和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的,以至于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中的大量企业缺乏自生能力。”⑧
承前所述,在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林毅夫先生展开了他的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要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从理论上来讲就必须在每一期的生产中创造出最大的剩余,而且应有最大的积极性把所创造的剩余投入到生产中作为积累。怎样才能创造最大的剩余呢?在每一阶段的生产过程中,如果都按照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以及技术,那么这样的经济应该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最具有竞争力就能够占领最大的市场并具有最大的利润,从而创造最大的剩余。同时,如果能够真正发挥比较优势的话,那么在资本相对稀缺的状况下,资本的回报率就会高,既然资本的回报率高,那么剩余中用于积累的积极性就会高。”⑨“一个赶超的政府,需要使用对经济直接干预的手段 ①②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③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④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⑤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⑥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⑦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页。⑧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3页。⑨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段来直接动员、配置资源以支持、补贴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一个遵循比较优势的政府只在信息、协调、外部性上给企业提供帮助,这种帮助的‘度’比赶超的战略下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帮助的‘度’小多了。既然度小多了,能滥用的可能性也就小多了。”①“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推行了比较优势战略,才不需要以扭曲的方式去保护、补贴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穷人才会有最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富起来,这样,财产保护的制度才会有经济基础。”②“冰山之之下是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选择对企业自生能力、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安排、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稳定等的影响。”③
由此观之,仅在本文摘录的《论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上述12段文字中,直接涉及的经济学概念就多达几十个。其中,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是理解全书的理论枢纽。透过这两个核心概念,便可推及并习得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观点,足见逻辑自洽的概念体系所彰显的理论力量。
二、林毅夫先生理论体系的新近发展
然而,跳出林毅夫先生的理论逻辑,我们发现,在大国兴衰主宰世界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越是全球化,越彰显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在民族国家制度范式尚居主流的当今天下,国家利益至上,民族生存至上、发展至上、统一至上,国家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依旧是战略的最高准则。每一种战略思维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和文化基础。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循此思路,有人认为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买办思想和洋奴哲学的。平心而论,这种提法言之过激。事实上,林毅夫先生理论观点的直接前提假设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开放经济;研究方法特点是现象描述与经验解释并重,缺点是理论抽象度不足;追溯其研究思路的哲学基础应该是皮尔士所开创的实用主义。进而言之,必须承认,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讨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发展战略时确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将其应用于讨论民族国家层面的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时方显其理论的苍白和论证的蹩脚。
鉴于来自各界人士的质疑和本书写成于2005年的事实,为了跟踪梳理林毅夫先生最近几年学术思想的进展和理论研究的动向,我以时间顺序跟进阅读了林毅夫先生2005年到2009年上半年的相关著述,发现他正在试图将自己的理论框 ①②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7页。③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架进行改造和升级,以便增强其理论框架对于宏观经济问题的解释力,并以此间接回应各方非议。下面将我所读到的典型例证略举一二。
第一,林毅夫先生在2008年发表的《国富国穷原因何在》一文中指出:“那些发展得比较好的经济,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起步,在积累了资金、人力和资本后,在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的。由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按部就班,符合比较优势,所以企业有自生能力,不需要保护补贴,市场也就能发挥作用。但是市场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各种价格信号能够反映资源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国家必须建立起更完善的市场制度。建立起市场制度,让各种价格信号发生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就会非常快。”①由此显见,林毅夫先生一方面在该文中已将后发优势这一概念纳入其理论探讨的概念体系,另一方面,林毅夫先生突出强调了从国家层面完善市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按部就班”一语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
第二,林毅夫先生在2009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一文中指出:“中国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②“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不断创新。”③由此可见,林毅夫先生的研究取向正在调整,调整了以往重点强调要素禀赋是因,产业和技术发展是果的研究取向,转而开始从长期角度强调的技术创新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密切跟踪的重大研究转向。
三.经济发展战略思维的不同向度
总体而言,林毅夫先生在《论经济发展战略》中所阐发的比较优势战略是基于按部就班思想向度的。回溯历史,在中国悠远璀璨的文化绵延中,基于动态辩证哲学观念的独特智慧——“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弥足珍贵。以弱胜强战略在军事上最成功的实践者当数毛泽东,他对这一战略智慧的集中概括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④清华大学于永达教授提出的集聚优势理论继承了集中优势兵力的智慧精华,他将不同于比较优势按部就班逻辑的以弱胜强战略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研究并初步实现了模型化,出版了几本论著。虽然该理论还需进一步的 ①② 林毅夫:《国穷国富根源何在》,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1期,第5页。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页。③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页。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7页。系统论证和不断深化,但是集聚优势、以小搏大的战略理念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集聚优势”概念更是泛化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这是我们从不同向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线索。
更进一层,弱何以胜强?自主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孰优孰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梁启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里逼近了答案。他们早在近一百年前中国内外交困,百废待兴,社会制度处于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已有真知灼见,现转述于此,作为进一步启迪思想的航标。
关于国民经济发展问题,梁启超先生认为,“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居优胜,惟苦乏资本,故外国人最喜投资本于我国以利用我之土地、劳力,而为我国计,既据有此优胜之土地、劳力,亦最宜利用他国过胜之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①对于外资的双刃剑作用,梁启超先生认为,利用外资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受利”;二是“受病”。讲得具体一点,就是说在具备了较好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并善于使用外资,就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强国;若在政治、经济条件处于不利的条件下,而在资金的使用上又不恰当的话,就会被外国控制,被奴役,甚至灭亡。②对此,孙中山先生也清晰地认识到,外资输入后,必须掌握“发展之权,操之在我”这一原则。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国是“生活最廉”又是“生活最贵”的国家。生活最廉,是“以金钱之价值,衡量百物”。就是说物价较低,即一般的衣、食、住以货币计算,其费用相当便宜。所谓生活最贵,按中山先生的意思,主要是讲生产力太低,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工具落后,劳动者耗费巨大劳动量,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却很少。
要而言之,梁启超先生在《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中指出: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怎样的政治、经济条件算是好?怎样叫做不好呢?梁启超先生认为,所谓好,必须政治清明,政府财政基础巩固。即按康有为和他的设想,搞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振兴实业,发展中国的托拉斯。所谓不好,就是当时慈禧扼杀了变法维新,封建顽固势力继续掌权的那种局面。他说:“以现政府而举外债,吾所认为有百害而而无一利者也。”怎样叫做善于利用外资?怎样又叫做使用不当呢?梁启超认为,善于利用的原则是:“用之于生产”,“全盘布画,分期偿还”,“以最小之劳费得最 ① 张品兴:《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梁启超全集第八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② 毛钢:《经济散文》,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112页。大之效果”。使用不当,就是指用来维护紊乱的财政开支,并使它继续紊乱下去,就是用于挥霍浪费和作为军费开销。①
时至今日,应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不仅需要前瞻,而且需要回顾,回顾中国晚近的历史智识与思想精要。牢牢掌控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并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着力改善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便能弱化甚至消解梁启超先生关切的“受病”问题和林毅夫先生担心的“裙带资本主义”②问题。
要而言之,集中突破、加速发展、以少胜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拔苗助长式的所谓赶超战略,亦是一条不同于按部就班经济发展战略逻辑的理论蹊径。在以弱胜强经济战略向度的实践中,自主发展是其要害,创新发展是其灵魂。这种战略思维更适合于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而是值得中国经济学人和经济学生深入探索的思想进路。
①② 毛钢:《经济散文》,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