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

时间:2019-05-14 08: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

第一篇: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

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

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作者:解放军后勤学院政策理论教研室 李步前

【 我要打印 】

【 我要纠错 】53032982013-04-17 15:52:37.0解放军后勤学院政策理论教研室 李步前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148586热点理论/enpproperty-->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未解之迷

92年前7月的一个夜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库门小楼内,十几个年轻人举行了一次秘密集会。28年过去了,头一回开会时还是一位书生的毛泽东,就站在天安门地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如今,当年这群年轻人所代表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到8000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这看起来似乎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却是铁一般活生生的事实:党成立9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可是,又有谁知道,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称作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下未解之迷:

一是会议召开的确切时间。这个问题国内外众说纷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六月的,有说七月一日、七月二十日、七月二十七日、甚至是七月底的,等等。二是会议召开的确切地址。人们只知道是在上海的一大代表李汉俊与其兄李书城的住宅“李公馆”召开,然而具体是哪条路、多少号,一直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说法。三是出席会议的确切人数。从十一人、十二人到十三人各种说法都有。

其中,第二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解决。1950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寻找当年中共一大会址,当时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一大会址寻访小组。工作组几经周折,历时一年半,通过一大代表周佛海的夫人杨淑慧,找到了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即现在的兴业路76号。经毛泽东、董必武最后审定,最后确定为一大会址,为建党3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同时也揭开了一大考证的序幕。而关于会议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则成为中共党史上长期未决的两大“悬案”。

一大召开之所以遗留下这些问题,有着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没有留下直接的文字记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反动统治时期,各地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重新陷入黑暗的深渊,生活“困苦日甚一日”。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在这种环境下,要公开提出建立政党进行革命,这是不可能的事。由于政治环境差别较大,各地建党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以开会的方式宣告建党,有的以个别联络的方式组党,但是共同的一点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为了方便活动,往往采取公开的群众团体作掩护,比如长沙的早期组织以文化书社作为内外联络的秘密机关,武汉小组以“刘芬律师事务所”做掩护,作为党的机关,进行党的各项秘密活动。

另一方面,客观地说,当时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对召开和出席一大的历史意义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共一大召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今天回过头去评价,再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在当时,人们还不可能完全认识到。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南陈北李”,即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出席一大。陈独秀那时在广州政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正在为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而李大钊作为北大教授,还兼北京八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正忙着给这些学校追讨薪金,难以抽身参加一大。北京党组织的邓中夏、罗章龙也都因参加其他活动,最后确定由年仅19岁的刘仁静作为参加一大的代表。不去参加一大当然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把这些理由与一大的历史意义相比,无疑是不可同日而语,至少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是这样。刘仁静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没有预见到一大的历史意义,因而使得这莫大的光荣不适当地落在了我的头上。”其他地方的党组织在推选一大代表时也存在类似情况,党组织的负责人由于担任的社会职务比较多,工作十分繁忙,所以选派一些没有什么社会职务、时间比较有保障的学生出席。正因为当时人们对召开一大的意义还不能完全认识清楚,这也是造成一大未解之迷的间接原因。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艰苦的斗争环境,一直没有条件弄清一大召开日期等问题的答案。随着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党内逐步开始了一些庆祝党的诞生的纪念活动。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第一次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1941年是建党20周年,中共中央作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在“七一”采取多种方式举行纪念活动。《解放日报》于7月1日以一个整版登载“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党的其他重要报纸都发表了社论。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确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党的诞生纪念日与一大召开日期混同起来,误认为七月一日是一大开幕的日子。因为七一毕竟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使这一问题更是带上政治色彩,成为敏感话题。几十年来,多少人接近这个研究边缘,却又退缩回去而成为“悬案”。

由于是我们党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缺乏组织经验,加上时间仓促,准备工作不很充分,以至于连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这样基本的问题都没有留下记录。即使是这样,这也丝毫不影响一大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的历史地位,丝毫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一个政党是否伟大,并不在于成立之时有多大的排场,而在于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担当起救国救民的艰巨使命。实践证明,我们党从诞生开始,就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不愧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标志这样一个党的诞生的一大,意义更显伟大。

一位党史工作者矢志考证的艰辛路

1980年前后,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教员、一名党史工作者的邵维正,历尽艰辛终于考证出中共党史的两大悬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在理论界尤其是党史界引起震动,被誉为新时期党史研究的开拓之作。

“事非经过不知难,个中甘苦有谁知。”这是事隔20年后,邵维正对中共一大考证的回忆。一大的考证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既无法复制,也无法超越,籍此奠定了邵维正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成就了一位学术大家。

1951年3月,不满16岁的邵维正投笔从戎。不久,奉命开赴朝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文化教员。所在部队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停战后长期留守朝鲜。1955年12月邵维正提了干部,1956年9月,刚好20岁的邵维正因表现突出在异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在西北戈壁某师历任新闻干事、宣传科长等职。

1978年,就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生转折的时候,邵维正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邵维正被调入北京解放军三大学院之一的后勤学院,担任政治理论课教员,从事中共党史教学。正当他为缺乏客观的中共党史教材发愁的时候,国家已批准编辑出版多卷本的大型历史巨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的李新,正在调集人员准备成立现代史研究室,负责这项重大研究课题。邵维正也在被抽调之列。课题组借用中央党校主楼第六层作为办公场所,编撰工作由此起动。其中第一卷《伟大的开端》进行了分工,邵维正接手的任务是参与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撰写。

在收集和阅读资料过程中,邵维正发现在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等问题上,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为了便于研究,他把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制作成一大日期研究提要表。面对排列出来的25种不同观点,邵维正感到无从下手。

然而,真正刺痛邵维正内心的是一则来自海外的消息,称中共成立52年了,“可是还弄不清是哪一天出生的,好像无父无母的私生子,被人随便赋以生辰,说来也实在可笑……”真是欲灭其党,先歪其史。

面对中共一大悬案和由此引来的反动攻击,是直面解决,还是退缩回避?

邵维正决心迎难而上,重新考证。

这个决心不是轻易就能下的。一位朋友出于好心劝他不要碰这一禁区,弄不好,就是政治错误,好不容易调到北京来,还是稳稳当当做点儿学问。还有人怀疑,那么多专门的党史研究人员都没有研究出来定论,你邵维正又不是科班出身,能把这个历史难题考证出来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邵维正从中吸取了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而激起他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正如他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他把那些反共言论摘抄在一张卡片上,钉在床头,以此激励自己为党正名。

艰难的考证开始了!他把切入点放在一大代表的行踪上。

首先是湖南的代表何叔衡和毛泽东。那时,毛泽东一生的大事和活动尚未公开,只能从间接资料中寻觅。从众多资料中,邵维正知道谢觉哉同志在1921年夏天与毛泽东有接触。几经周折后在革命博物馆找到了谢觉哉日记的原件,上面记载:“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1921年6月29 日特记。”文中5个圈,谢老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反动势力猖獗,他既怕忘掉,又不能详细记载,故以圈代意。文中到会事实、出发时间,赴会所乘工具一目了然。

邵维正接着查证了当时长沙至上海的轮班,按最快到达上海的时间计算,毛、何二位到上海应为7月 4日以后。再通过对其他代表行踪的分析,7月1日能到达上海的外地代表只有北京的张国焘和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三人,代表远未到齐。据此至少可以证明,一大不是7月1日开幕的。

为了进一步用口述史料来印证这一判断,邵维正还亲自访问当年参加会议的两位健在的老人刘仁静和包惠僧。据刘仁静回忆,他是先去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年会,后去的上海参加一大。又得知有个《少年中国》杂志,他连跑了几天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但都没有找到。经过反复打听,他来到中央党校图书馆书库从散本中找。在邵维正的再三请求下,图书管理员破例让他直接进库房查找。炎炎夏日,在堆满灰尘的狭窄书架间,邵维正一撂一撂地搬,一本一本地看。翻着一页页尘封了68年、已经发黄的纸片,最后,终于找到了《少年中国》刊物关于刘仁静的活动记录。

随着考证的进一步深入,通过不断地排除和否定,一大召开的时间越来越集中到7月“20日”、“23日”和“24日”这几天。

邵维正决定采用优选法进行认定。

一份从俄国收集回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记载令邵维正特别关注:

“代表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

此文还写道:会议期间起草文件占用2天,直到第六次会议的夜晚,有一个侦探闯到屋里,他道歉说走错了,可是终究不能再继续开会……为了使代表大会继续进行,只好移到附近一个不大的城市去。

凭着对这一问题的高度敏感,邵维正对此作了分析:这是参会者之一提供的报告;开会的时间应接近“23日”或“24日”;上海的会期为8天;提供了“侦探闯会”的史实。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邵维正一个参照。按照这个参照,他选定了所有到会者都已认定的法国巡捕房惊扰会场的事实,进行推导。

果然,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记录了这一法国巡捕的活动。7月30日晚巡捕干扰,这个时间与大部分当事者回忆及一大记载时间相符。

不仅如此,邵维正还引用周佛海、陈公博的回忆加以印证。他们在回忆中都提到在一大会场被搜查的第二天黎明,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孔阿琴被杀案。这类社会新闻应该是当时报纸的热门话题,不出所料,1921年的《申报》等几家报纸对孔阿琴命案均有详细报道,明确记载着孔案发生的时间为7月31日凌晨。

邵维正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他清楚,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7月30日。向前推算8天,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其专题论文在内部刊物《党史研究资料》发表。同时,邵维正还对一大出席人数进行了考证,重点对包惠僧、何叔衡是否出席进行论证,得出一大出席者共13人的结论。

邵维正对当时考证的情形还记忆犹新:每天早上6点就从西郊往城里赶,晚上才返回,为此常常误饭;没有复印机、扫描仪和电脑可用,查资料要一页一页翻,收集资料要一个字一个字抄;文章最后发表时虽只有万余字,但查阅过的资料却有上百万字。

考证成果引发的巨大效应

198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正式创刊。这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主要发表该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代表着国家级水平。创刊号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全国几十种报刊杂志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并被译成英、日、俄、法文等在国外多种刊物发表。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邵维正。原来,不久前他在《党史研究资料》发表的考证一大日期的文章引起了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的重视,他认为这样的研究成果应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介绍到国外去。《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经与邵维正商谈,决定把考证一大日期和出席人数两项成果合并发表,同时还被《中国社会科学》的英文版选用。

考证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的强烈反响,远远超出邵维正的预料。不断有读者来信来电,还有的直接来面谈。大家对党史研究领域能出这样的成果感到由衷地高兴,有的还想了解考证的更多细节,有的则表达了一种担心,就是“七一是党的生日”讲了几十年,人们思想上的弯子能不能转得过来。这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改不改党的“七一”纪念日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胡乔木十分动情地说:“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功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的一大成果。”中央书记处决定,按照已形成的惯例,党的纪念日就不一定改了;但要把这个问题向全党、全国人民澄清。为此,邵维正撰写了《党的诞生纪念日与“一大”的召开日期》的文章,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后来改为《求是》)杂志上公开发表。

考证成果受到广泛应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展览和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都据此修订了原来的提法,不但列全了一大出席者名字,还展出了他们的照片。1980年以后出版的教材、党史著作、文章也都普遍接受了该考证结论。

更重要的是考证所产生的无形的效益。一位多年从事党史研究的教授对邵维正说:“像这类过去已定论的重大问题都能重新突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研究呢!我们搞好党史研究的信心更足了。”一位读者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看了邵文,使人不由得想到历史研究的许多禁区,很需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去冲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类文章,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受一大考证的启发,后来还陆续引发对八七会议会址、进军井冈山过程、遵义会议日期等多个重大党史事件的考证。

考证还引起了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腾田正典来信祝贺,并寄来他在日本《近代中国》杂志上为一大考证文章发表的评介。美国百科全书代表团以及日本学者毛里和子、川端正久等来华时,都要求与作者会见交流。他们认为:考证中共一大的意义不仅是对中共党史研究中某些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以实事求是态度研究中共党史良好开端的标志。

这是中共学者的公开宣告,也是一个中共党员对反共学者们的回击。邵维正考证的治史方法,至今在党史界还被奉为经典。

(作者为解放军后勤学院政策理论教研室 李步前)

第二篇:中共一大——十七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与主题

中共一大——十七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与主题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

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

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

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八、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向全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它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阐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大会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次大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下载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