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

时间:2019-05-14 08:1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

第一篇: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

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一、多选题

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A.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B.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解释的分类 1)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 A.正式解释

a立法解释: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报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我这宪法规定,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b司法解释: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查机关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千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

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此两机关解释如果有原则分歧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事决定。

c行政解释:最高国农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

所作为解释。

B.非正式解释(无权解释)

a学理解释:一般是指学术研究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报刊等对法律所作的理论性的、法制宣传性的解释。

b任意解释:具有私人性质的解释 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

A 扩充解释 B 限制解释 C任意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

A 文法解释 B 逻辑解释 C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A.政治权利和自由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B.宗教信仰自由

即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即有信仰这种宗教、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教派的自由;

既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C.人身自由

a人民的和身自由不受侵犯 b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a)人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 c公民的住宅不爱侵犯

d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其他任

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令自由和通令秘密。

D.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E.社会经济权利

a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b劳动者的休息权 c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d物质帮助权

F.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a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笔义务

b公民有进行科研、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G.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H.保护华侨的正当权举国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Ø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

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5.行政处罚的种类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

E.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F.行政拘留

G.法律、行政法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6.对公务员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包括:

A.德:政治思想、道德品质 B.能:技术、业务能力

C.勤:工作态度、效率和进取心 D.绩:工作实绩

7.继承法

1)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 A.男妇平等原则

B.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C.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D.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的原则 E.遗嘱继承优先法定继承的原则

2)依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剥夺其继承权: A.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B.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C.遗弃被继承人或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自助情节严重的 D.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且情节严重的 3)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

A.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

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B.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

8.合同法 1)合同的效力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起即生效。但法律、法规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于办理完这些手续后生效。

2)合同双方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履行。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如

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A.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B.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C.丧失商业信誉

D.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约能力的其他情形

9.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的种类

人民法院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别做出以下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了,判决维持。

2)具体行片行为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A.主要证据不足的; B.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C.违反法定程序的; D.超越职权的; E.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10.刑事诉讼法中,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A.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B.普通刑事案件

C.可能判外无期徒行、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D.外国人犯罪的征事案件

11.企业破产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

A.债务的清偿期限已经届满 B.债权人已要求清偿

C.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如果债务人停止支付到期债务并呈连续状态,如无相反证据,可推定为“不能清偿到期

债务”。

二、名词解释

1.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报及戡 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

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3.准用性规范——是指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

范。

4.行政法律关系——中家行征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行政关系,以过行政法律规范的

确认,从而个有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的,就成为行政法律关系。

5.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

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会一定款项、特定物功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6.国家承认——是中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 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7.最惠国代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民的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通

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或协定中的最惠国条款给予。

8.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的其国际法律人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

或多国)的情况。被取代的国家称为被继承国,取代别国的国家称为继承国。

9.保险法——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债权人会议——是指有破产程序中为保障全体债权人利益,表达债权人意志和统一债权人行动而由全体登记在册 的债权组成的临时性机构。

11.临护——是每时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的方面的佥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

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12.法人——在民法上是除自然人民外的加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民法通则规定,在我们,法人是指具有民事

权利能务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4.民事法律行为——依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即公司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

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发贴时间:2004-01-20 23:35

三、简答

1.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国家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有根据,司法有准绳,公民活动有章可循,行为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和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是指执法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实施法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4)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是指任何公民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必须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它不仅包括政治方面,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4.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精简的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体现

1)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表现为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主间,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上级国家机关与下级国家机关的关系不方面,表现为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同是中央和上级国家机关也应尊重地方和下级国家机关的意见,充分发挥它们的主动、积极性。

6.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首先,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来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直接反映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以及拥护社会主认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我国政权中的地位。

其次,人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权力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代表人民全权行使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了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向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由过去四个阶段的聪明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2)任务:今后一个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8.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侦查权、审判权、检察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此原则有两重含义:

1)一是公安机关依法行使侦查权,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三面关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二是只有公、检、法三机关才能分别行使侦查权、审判权、检察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行使这些权力,如果非法行使,就是违法犯罪,就要受法律追究。

9.简易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简易程序有如下特点:

1)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时才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2)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可由案件可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20日内审结。

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

1)对贪污可能判决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外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0.调解的原则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调解。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民间纠份和民事案件,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

2)调解必须根据当事人的自愿,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进行,不得强迫双方或任何一方达到调解协议。调解书发给双方娄事人后,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3)调解必须合法,是指既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实体法,也必须符合有关的程序法。调解可以在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中进行,但是离婚案件除外,调解并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调解的,调解未能过成协议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不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11.民法对财产所有权保护的方法 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12.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民事管辖范围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呈案件为: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四、论述

一.法律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的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1)法律的本质和特征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阶级关系表现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现实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代表者。对它们来说,维护这种经济基础是生存的根本。因此,作为它们意志集中体现的法律,必然以这种经济基础的要求为转移。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相应地,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也跟着变化。

3)应当指出,法律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处于同一经济基础和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国宛,法律往往呈现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这种交互作用都是在经济因素最终地志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法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法律对生产力的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来实现。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那么,这种法律就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因而具有进步性。反之,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这种法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的作用,因而具有保守性差或反动性。

2)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社会主主义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都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党与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要根据党的政策来制定,是党的政策的定型、条文化、具体化。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也要熟悉和体现党的政策的精神实质。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法律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便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解、遵守和执行党的政策

3)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党的政策体现为法律后,就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成为各种组织和休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4)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就使党的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得到党的纪律的保证,而且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所以,法律对贯彻党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党的政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指导作用,并不是说政策就等于法律。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及全体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由中国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制定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

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而法律则对一切公民都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中国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既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资产阶级法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是维护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资产阶级法律具有以下特点:

1.宣布私有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资产阶级的宪法和法律普遍地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就包括资本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限剥削,以及通过资本间的自由竞争而实现的财富的无限积累。下由于拥有雕塑的只是少数资本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没有或很少有财产,因些,法律上有关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规定不过是保护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已。

2.确认契约自由

首先资产阶级中家用契约来调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让工人“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自由”地购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就是把资本家的意志强加给工人,从而保障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

其次,在资本家之间,契约自由意味着交换产品、原料、设备等的自由,也就是保证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保证弱肉强食。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与中世纪的等级特权相比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应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口号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权利的多少,实际上是按照资本的多少来区分的;

其次,资产阶级一方面规定公民的某些自由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又巧妙的对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作出种种限制,使之实际上化为乌有;

再次,痪产阶级国家的司法人员和律师大都是为资本家的利益忠实服务的。

4.确认法律原则

对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一方面应看到它反封建的历史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的阶级本质和局限性,资产阶级之所以需要法制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的。

四.社会主义法律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 制定法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这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制定法律从实际出发,就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际密切结合起来,既要求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般原则,又要求能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提出和解决立法工作中的种种问题。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制定法律时,要做到准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有关国家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广泛的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吸收他们参加者法律制定工作,使立法工作真正建立在总结人群众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原则性,否则,立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法律的性质就会改变;但法律的制定又要求在原则允许的限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问题作出灵活的规定。原则性是主要的、决定性的,灵活性是原则性的体现但没有灵活性,原则性也不能得贯彻和落实。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指的是一个法律文件一经制定并付诸实施,就不能轻率地予以变更。如果朝令夕改,废立无常,就会损寄存器社会主义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保持法律的连续性,指的是被取代了的那个法律和新法律之间的承接关系。

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是相对的,因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发展变化了,法律也要相应原变化,适时地进行立、废、改,否则就不能发展法律就有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社会上义民主和社会主久法制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主主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同法制相比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主饶主的间而产生的。只有当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使自己的意志上繁荣昌盛为法律,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法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是以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为前提的。

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相结合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作为治国工具的法制必须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尤其是保障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法制的性质取决于民主的性质;法制作用的大小,是和民主的发展程度完全一致的。

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这是因为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制定出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得到 人民的拥护并为人民自觉遵守。民主的范围越扩大、民主的内容越丰富,法制也就越健全。法制的发展程度,完全取决于民主发展的状况。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只有借助这种段和形式,才足以表示这种确认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民主成果的不可侵犯性。

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法制既要对为很低极少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也要惩治人民内部的违法犯罪分子,以捍卫社会主义的民义制度。

总之,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离开民主讲法制,法制就失去依据;离开法制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保障。

六.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体系由以下几类国家机关组成:

1)国家权利机关。

它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员会属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上级国家权力机关与下级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为监督关系。

2)国家主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最高是国行政机关报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地方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属于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与下级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为领导关系。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即中央军事委员会。5)国家审判机关

即人民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上级国家审判机关与下级国家审判机关为监督关系。

6)国家检察机关

即人民检察院。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上级国家检察机关与下级国家检察机关为领导关系。

七 宪法实施的保障

宪法制定后能否真正得到实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能否得到发展和健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保障宪法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宪法自身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普通法律的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如果没有普通法律把宪法确立的原则加以具体化,宪法的规定就无从实现,在保证宪法实施方面,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用忽视的。

公仅有普通法律的制定是不够的,重要的要使法律真正得到实施。这就要求执法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在保证宪法的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并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动准则。

第二篇:法学概论全书笔记串讲大纲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

2、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也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第四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1、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2、奴隶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

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3、封建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资产阶级法律:

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5、社会主义法律:

第五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3、法律和道德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

4、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

(2)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制定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制定的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

(3)法律的通过;

(4)法律的公布。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4、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5、种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系统化方式:(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法律的适用(2)法律的遵守。

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

(1)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

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3)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4)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

(1)概念: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4、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空间效力:

(2)时间效力:(3)对人的效力:

5、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非正式解释。

(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6、违法与法律制裁:

(1)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要件: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

(2)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3)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1)概念: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3)结构:1)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

3)法律关系的内容:

(4)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分类:1)事件2)行为。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1、宪法的性质: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1))宪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宪法内容的变化。

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

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2、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

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

3))从政权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作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的职能,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3、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4、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1)选举权的普遍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调整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和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形式:1)单一制:以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划分其内部组成。

特征: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

2))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

2)联邦制:以成员国形式划分其内部组成。

特征: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

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2、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诸多因素: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

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

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

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行政区域:是国家领土内划分的各级行政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第五节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方式。

2)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的。

第六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七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2、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的主体。人民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凡是我国人民,都是我国公民。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的基本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消灭和它的产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

2))宗教信仰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人身自由:指与公民的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5、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八节我国的国家结构

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审判权: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

6)国家检察机关:

检察权: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察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精简的原则。

第九节宪法实施的保障

宪法自身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第五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2、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4、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5、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构成三要素:1)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2)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3)内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

第二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特点: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第三节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主体:行政机关。性质: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1、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应当符合的要求: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2、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

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行政决定: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特定的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表现形式:1)命令2)指示3)审批4)批准5)拒绝6)许可7)免除8)赋予9)剥夺10)

确认11)证明12)通知

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二种方式: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3、行政司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区别:1)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是执法的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在行政司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则处于争议双方之外的裁决人的地位。

2)行政执法适用一般的行政程序,而行政司法适用的则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第四节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指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实施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一般职能监督:指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

专门职能监督:指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1)行政监察监督: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执法情况和有无违法乱纪行为所进行的专门监察活动。

2)审计监督: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6、社会监督:

内容:1)人民团体的监督2)新闻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六章民法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基本特征:1)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3)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基本特征:1)在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2)在人身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许多权利和义务是同人身或特定身份不能分离的;

3)这些权利和义务虽然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它们又可以成为一定财产关系发生的根据或前提。

4、民法的基本原则: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三要素:1)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2)客体: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内容: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客体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出生至死亡时止。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拽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的行为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后者指法律赋予的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资格,而前者指能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公民虽一律具有权利能力,却并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3、宣告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

3、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4、我国公民的住所:是其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5、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自其成立到终止时,一直享有。

成立条件: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另行特别授权(指定)能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

3)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2、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3、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的要件因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行为。

5、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特征: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3)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6、委托代理的终止:1)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

3)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

4)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行为能力;

4)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监护关系消灭。第四节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法律特征:1)它是一种绝对权。

2)它是一种对世权。

3)它是一种排他权。

4)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内容:1)占有:指所有人对财产的事实上的控制或管领。

2)使用:指依财产的性质或用途作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经营或利用。

3)收益:指就该财产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

4)处分: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定财产的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命运。

2、财产所有权的取得:1)原始取得:凡对原无所有权的取得,或某物虽原有所有权,但与原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取得。

2)传来取得:凡对原有所有权的物,根据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所有权的。

3、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法: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队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指法律赋予公民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4、共有:指对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5、按份共有:指多数人各按其应有的份额或比例,对同一项财产拥有所有权的情况。

分割:1)实物分割2)变卖分割3)作价补偿。

6、共同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7、相邻关系: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邻权: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法律特征:1)相邻权的主体虽是相互毗邻不动产的所有人,客体却不是相邻的不动产,而是不动产相邻人在行使相邻的不动产所有权时彼此应享有的权益。

2)相邻权的内容表现为不动产所有权权能上的限制或扩大。

第五节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种类:1)著作权2)专利权3)商标权。

特征:1)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2、著作权:称版权,作者或其他主体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

3、专利权:指对某面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

4、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

第六节债权

1、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示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特征: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的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2、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法律特征: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由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设立、变更或终止彼此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2)合同必须是一种协议,即必须以相互间意思表示的一致为条件。

3)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3、合同的订立:1)要约:指一方向对方提议订约,并且提出了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供对方考虑,如同意接受即表示合同已经成立的确定的意思表示。

2)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4、合同的履行:

不安抗辩权: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履行。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如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其他情形。

5、合同的担保:保证、定金、抵押权、质权、留置。

6、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即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7、侵权行为之债: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8、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称为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管理所得的利益应交付给本人。但因管理的付出,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支付。

第七节家庭婚姻法

1、婚姻家庭法: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与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

2、结婚:男女双方依法自愿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

必备条件: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

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父母子女关系:简称亲子关系。

4、收养:凡公民(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

5、继父母子女关系:因生父或生母再婚从而使子女对后婚配偶所形成的关系。

6、抚养:根据身份关系,在一定的亲属间有经济能力的人对于无生活能力者给予扶助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法律制度。

法律特征:1)抚养只在法律规定的一定亲属之间成立,法律规定以外的亲属或他人之间,即使在生活上提供了生活扶助,也只具有慈善和友谊的性质,而不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2)抚养关系只发生于一方有扶助能力而他方有受抚养之必要的一定亲属之间。

第八节继承权

1、继承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法律特征:1)是一种财产权。

2)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3)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2、我国处理遗产继承权的基本原则: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可剥夺继承人继承权的情况: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或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且情节严重的。

3、法定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进行继承。

4、代位继承: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或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5、特留份:是法律为了保护某些继承人的利益,规定被继承人不能通过自己的遗嘱加以取消或减少的法定应继份额。

6、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所成立的处理其死亡后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

有效遗嘱成立的条件:1)遗嘱人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减少法定继承人中的未成年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7、遗嘱继承:因被继承人的遗嘱而发生的继承。

第九节人身权

1、人身权: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

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亦即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种类: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3、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的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第七章商法

第一节商法概述

1、商法: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同属于私法范畴,商法与民法是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

1)调整对象上,商法调整的完全是财产关系,且均为双务有偿关系;民法既调整财产关系,又调整人身关系,且其财产关系中有偿与无偿、单务与双务并存。

2)法制制约程序上,商法对商行为的要求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形式上也多样化,一切取决于市场流转的客观需要,而民法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要求则比较严格,形式也比较单一。

3)归责原则上,商法较多地承认无过错责任原则,并有不断增多适用的趋势,民事责任中则以过错原则为主,虽有无过错责任,公平原则的适用,但限制较多。

4)规范形式上,商事习惯在商法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民法虽也有成文法和习惯法之分,但成文法的地位远远超过习惯法,并正形成较稳定的格局。

5)从国际性上看,商法的国别差异愈来愈小,并已形成国与国之间较多的商事公约,而民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性。

3、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商法以各个经济主体(企业)的利益为基础,以调整企业相互间的利益为目的法,而经济法是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基础,以调整企业与整个国民经济间的关系为目的的法。

1)主体范围上,商法主体主要是商事领域的法人和自然人,经济法主体则十分广泛。

2)法律规范形式上,商法既有成文法,也有非成文法,其渊源有一定灵活性,而经济法基本上属于成文法,并有严格的形式和程序要求。

3)法律规范的性质上,商法主要表现为商行为法,并多为任意性规范,而经济法较多地表现为组织、管辖、平衡、协调等,国家干预的成分较多。

4)商法与经济法的责任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第二节公司法

1、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的企业法人。

特征: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乐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设立条件:只能以发起方式设立。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设立程序:1)订立公司章程。

2)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3)报经审批。

4)认缴出资。

5)验资。

6)召开首次股东会,确立公司机关。

7)设立登记。第三节破产法

1、破产: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为满足债务人正当合理的清偿要求,在人民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就债务人的总财产实行的以分配为目的的清算程序。

特征:1)它以清算债务人的全部财为为手段来达到公平清偿债权人债务的目的;

2)它以债务的存在并且到期不能清偿为前提;

3)它是一种司法清算程序。

2、破产法:用以调节和规范破产过程中人民法院及债权人、债务人、清算组以及其他破产当事人或参与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指:1)债务的清偿期限已经届满;

2)债权人已要求清偿;

3)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如果债务人停止支付到期债务并呈连续状态,如无相反证据,可推定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4、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5、破产案件的受理是破产程序开始的时间标志。

案件受理后产生的法律效力:

1)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1个月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逾期未申报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

2)对债务人财产的其他民事执行程序必须终止。

3)债务人对部分债权人的清偿无效,但是债务人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除外。

6、债权人会议:在破产程序进行中为保障全体债权人利益,表达债权人意志和统一债权人行动而由全体登记在册的债权人组成的临时性机构。

7、破产宣告对债务人产生的效力:

8、破产宣告对债权人产生的效力:

9、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为: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2)破产企业所欠国家税款。

3)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第四节保险法

1、保险法: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发生合同约定的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分类:1)保险标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2)实施方式„„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

3)人数不同„„单保险和复保险。

4)承担责任的顺序„„原保险和再保险。

3、投保人: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保险人: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人。

保险标的: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人的寿命和人体。

4、设立保险公司具备的条件:1)有符合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2)有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即不少于人民币2亿元;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5、保险公司应当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

6、保险公司依法破产的,破产财产优先支付其破产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

1)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2)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3)所欠税款;

4)清偿公司债务。

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第五节票据法

1、票据:指由出票人依法签发,并于一定期间内由其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的以一定数额金钱为目的的特种有价证券,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特征:1)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2)票据是设权证券。

3)票据是货币证券。

4)票据是要式证券。

5)票据是无因证券。

6)票据是流通证券。

7)票据是文义证券。

2、票据法: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1)强行性2)技术性3)固定性4)国际性。

3、票据法律关系: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等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简称票据关系。

1、票据关系的主体当事人有: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持票人、承兑人、背书人、保证人、参加承兑人等。

2、票据行为应符合的要件:1)行为人具有票据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3)必须采用特定的书面形式。

4)必须以法定方式记载票据事项。

5)行为人必须签章。

6、票据行为包括以下种类:1)出票行为2)背书上3)提示4)承兑5)付款6)退票7)追索8)保证

7、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8、汇票、本票、支票三者的关系:

与本票相比,汇票是委托付款的票据,必须记载付款人,因此,汇票有三方基本当事人,而本票是自付票据,由发票人自己付款。与支票相比,汇票对付款人是否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没有特定 的限制性要求,而支票的付款人必须是能够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另外,汇票必须经过承兑,这一点也不同于本票和支票。第九章刑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

4、适用范围:1)对地域的效力

2)对人的效力:

3)时间效力。

第二节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2、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三节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四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分类:1)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2)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3)直接客体:指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体现犯罪的本质,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每一犯罪都具有。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4、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危害行为:指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分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

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它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5、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具备条件: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3)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刑法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的原则,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在某些犯罪还包括犯罪目的。

第四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

4)防卫不能过当。

2、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

第五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预备犯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

2)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3)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要件: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犯罪未能得逞。

3)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4、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构成要件: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

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第六节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形式:1)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分为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

2)以共同犯罪有无特殊的组织形式,分为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

2、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特征:1)人数较多,至少有三人。

2)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

3)重要的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

4)都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

3、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1)主犯: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对于主犯,应当按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从犯: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

应当按其教唆的犯罪确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应从重处罚。被教唆的人没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七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特征: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2、预防犯罪的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指通过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2)一般预防:指难过惩罚犯罪,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八节刑罚的种类

1、主刑的概念:指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1)管制:

执行期间,应遵守的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2)拘役: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2)期限不同。3)执行场所不同。

4)执行期间的待遇不同。5)法律后果不同。4)无期徒刑: 5)死刑:

对死刑的适用规定: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作了严格规定。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4)规定了“死缓”制度。

2、附加刑的概念: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适用也能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1)罚金:可附加适用,也可单独适用。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3、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非刑罚的处理方法:1)判处刑事损害赔偿。2)采取刑事教育措施。

3)提出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司法建议。第九节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

遵循原则: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2)以刑法为准绳。

量刑情节: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应当据以决定处刑轻重或免除处罚的各种情况。

法定情节:指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应当或可以据以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等情节。

从重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重的刑罚。

从轻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轻的刑罚。

减轻处罚:指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可以是低于法定刑的刑期,也可低于法定刑的刑种。

免除处罚:指对于犯罪分子宣告有罪而免除其刑罚。

酌定情节:法律未规定,而人民法院在量刑时根据不同的案情应当斟酌考虑从宽、从严的各种情节。

2、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一般累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出于故意而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危害国家安全累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的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

当执行的刑罚。

三种情况: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并罚。

2)判决宣告以后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并罚。

3)刑罚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新罪的并罚。

4、缓刑: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在此期限内如果无新罪,无漏罪、无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适用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适用条件:1)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适用条件: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犯罪分子。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追诉时效: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第十节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1、罪状:对犯罪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表述,它是定罪的法律依据。

法定刑: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和量刑幅度,它是量刑的法律依据。

2、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和不作为都能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故意伤害罪: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健康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主体――一般是已满16岁的人。

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伤害他人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复杂客体。

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迫使其交出财物的行为。

主体――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

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行窃的行为。

主体――已满16周岁的人。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单位受贿罪: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单位行贿罪: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对单位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介绍贿赂罪: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十章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刑事诉讼: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任务: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4、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管辖

1、刑事诉讼管辖: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2、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

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3、审判管辖: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分为普通管辖(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和专门管辖。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三节证据

1、证据: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特征: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2、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均由控诉一方承担。

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对起诉的犯罪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3、运用证据的指导原则: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第四节强制措施

1、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意义:1)防止他们逃避侦查和审判

2)防止他们串供,毁灭和伪造证据,转移赃物,阻挠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

3)防止他们行凶报复,重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

4)防止他们畏罪自杀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5)对其他犯罪分子或者准备进行犯罪的分子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有利于减少犯罪和保障社会安定。

2、种类:1)拘传:

2)取保候审:

3)监视居住:

4)逮捕:只能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

5)拘留:

可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被害人或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其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同时具备:1)被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2)有上述法定的情形之一的。

第五节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指公、检、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材料,经过审查后,认为确有犯罪事实,并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决定作为刑事案件予以受理的诉讼活动。

二、侦查: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侦查活动: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三、起诉:指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

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1)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向

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2)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

3)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自诉:被害人本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

四、审判: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判决与裁定的诉讼活动。

1、第一审程序:

1)第一审程序的法庭审判,包括开庭、法庭调查、辨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

2)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智育相对简化的程序。

适用范围:1)对依法可能判决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2、第二审程序: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上诉不加刑原则:指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后,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3、死刑复核程序: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审判监督程序:

五、执行:人民法院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交付有关机关加以实现的诉讼活动。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称为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称为民事诉讼法。

任务: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辨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第二节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一、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二、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以诉讼当事人住所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的。

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民事案件以作为诉讼标的的特定法律关系或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而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指某些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时行诉讼而产生的管辖。

5)选择管辖:

三、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管辖权的转移:指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

指定管辖:指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一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节诉和诉讼参加人

1、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称为诉。

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2、反诉: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3、民事诉讼参加人: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共同诉讼: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称为共同诉讼。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

2)民事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1、期间:由法律规定的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进行某种诉讼活动应遵守的时间。

送达: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2、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为了排除对民事诉讼的干扰、破坏,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对于妨害民事诉讼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3、诉讼费用: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的为进行诉讼所必需的法定费用。

4、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第五节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

种类: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1、民事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程序。

必经的阶段:1)起诉和受理:

起诉:指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予以法律保护的行为。

受理:指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起诉,同意立案审理的诉讼活动。

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裁定: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执行判决的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作的决定。

起诉的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法定程序。采取合议制。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

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4、特别程序:只限于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一审终审。

5、审判监督程序: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督促程序的适用条件: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

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在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失灭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范围: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件。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的概论、任务和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特征: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2、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第二节受案范围和管辖

1、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范围。

2、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范围: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在受案范围内,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重大、复杂的程度,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发生行政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原告: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特征:1)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犯。

2)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两个特殊规定: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2、被告: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特征:1)必须是作出了因之发生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2)必须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应诉。

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称为共同

诉讼。原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被告,称为共同诉讼人。

4、第三人:指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特征:1)是原告和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同引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3)参加到业已开始而又尚未终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之中。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代被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第五节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1、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审理和判决:

1、第一审程序:

2、第二审程序:

3、审判监督程序:

三、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采取的强制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

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国际法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渊源、主体和基本原则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特征:1)国际法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主要依靠国家本身。

4)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条约和习惯。

3、国际法的主体:指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在法律上具备的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

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3)必须是国际社会的成员。

4、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具有三个要件:1)各国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

意义:1)它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行为准则。

2)它构成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地反映和概括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6、民族自决原则:指一切在殖民统治及被外国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都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

第二节国际法上的国家

1、国家具备四要素:1)有定居的居民2)有确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具有主权。

2、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2)平等权3)管辖权4)自保权。

3、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承认的方式:1)法律上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是一种完全的、无保留的并且不能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可导致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

2)双方可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条约。

3)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法律的效力,并尊重对方的司法和行政权。

4)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有处理在外国的财产的权利。

2)事实上承认:一种非正式的、暂时的、可以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承认被承认的国家和政府的国内立法,司法权力和其他内部行政措。施。

2)被承认国家在承认国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权。

3)双方可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性协定。

4)互派领事和商务代表。

4、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引发国家继承的原因:领土的变更。

必须符合二个条件:1)国家继承的合法性,即国家继承必须符合国际法;

2)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领土性,与领土变更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

5、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形式:1)限制主权

2)赔偿:

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第三节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的国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关系,也是国家对一个人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

2、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3、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4、我国的国籍立法原则:1)在原始国籍的赋予上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2)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

3)努力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的原则。

5、外国人: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所在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四节领土

1、国家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国家领土的构成:1)领陆2)领水3)领空

第五节海洋法

1、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2、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划定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

3、无害通过权:沿岸国对领海主权的行使,受一个习惯国际法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一国领海的自由。(只适用商船)

享有条件: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舶。

4、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其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并对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养护享有主权权利,对区域内的人工岛屿、设备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享有专属管辖权。

5、大陆架: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它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底的自然延伸部分。

6、公海:按照传统国际法,国家领海以外的海域通称公海。

公海自由包括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4)公海上空飞行自由。

7、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海洋法上的一个新概念,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

第六节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1、领空: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完全受国家主权的支配。

2、“空中劫持”:指的是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3、外层空间:指大气层即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第七节条约

1、条约:是国际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特征: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

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

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2、条约的缔结程序: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3、条约只对缔约国发生效力,不能拘束第三国。

条约在原则上应由缔约各方解释。

第八节外交和领事关系

1、外交机关:国家借以与其他国家保持外交关系的各种机关。

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3、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权:1)人身不可侵犯

2)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

3)对接受国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权

4)免除捐税

5)免纳关税

6)行李免受查验。

4、领事关系:一国官员根据协议在他国一定地区执行领事职务所形成的国家间的关系。

第九节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特征: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2)国际组织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国际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歧视。

4)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及成员国的权利义务,都应以这种创建文件为依据。

2、联合国:成产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1)联合国以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为基础;

2)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3)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

4)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的任何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5)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主要机关:1)大会2)安全理事会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6)秘书处

第十四章国际私法

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性质、调整方法和源源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构成涉外民事关系的几种情况: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3、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1)间接调整方法:

2)直接调整方法:

4、国际私法的渊源:1)国内立法2)国际条约3)国际惯例。

5、国际私法产生的基础:1)各国人民的频繁往来,引起大量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

2)各国民商法律的规定互有歧异,对于同一性质的民事关系,会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而得到相互抵触的判决结果。

3)国家司法主权的独立。

4)有关国家为了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保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安全,均于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

第二节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1、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冲突规范的主要类型: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3、识别: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4、准据法:被冲突规范指定用来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在国际私法上,称为准据法。

第四节外国法的适用

1、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

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2、法律规避: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3、公共秩序保留: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认为,如果按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去适用某一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的判决或裁决,其结果会与本国国家、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生严重抵触时,即可认为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的判决或裁决的制度。

既具有排除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适用的否定或防范的作用,也具有直接适用内国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肯定的作用。

4、外国法内容查明的方法:

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

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

第五节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1、国际民事诉讼法:指在诉讼主体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为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

2、司法协助:指根据国家间签订的有关条约,或通过外交途径,一国法院接受他国法院的请求,协助进行某些诉讼行为。

3、国际商事仲裁: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给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

第三篇:《法学概论》笔记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一、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二、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

三、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法律制定或认可的主体是:国家。

五、保证法律实施的力量是:国家强制力。

六、法的本质和特征的决定力量是:经济基础。

七、当今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中华体系。

八、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开始于:古罗马法学家。

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

十、规定人们可以自行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指的是:授权性规范。

十一、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法律原则可以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十二、在当代世界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是:英美法系国家。

十三、人利用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法律的工具价值。

十四、最为古老的法律形式是:习惯法。

十五、法律是伴随着哪些出现而产生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国家。

十六、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是:资本主义法律、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

十七、最早出现的一批奴隶制的成文法律有:《汉穆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摩奴法典》。

十八、法律的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目的价值。

十九、法律的正义包括:分配正义、平均正义、矫正正义。

二十、法律的三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十一、法律规范的结构为: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十二、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

二十三、法律的渊源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引证法、宗教法、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二十四、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

二十五、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二十六、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

二十七、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共同特点。

奴隶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封建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何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二十八、法律的基本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十九、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十、法律价值的概念和特点。法律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是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十一、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十二、法律的分类

1、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分为:法系。

十三、法律原则的特征。

1、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

2、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

3、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

十四、法律原则的分类。

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十五、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存在的区别:

1、存在时间不同。

2、调整范围不同。

3、实施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我国法律在性质上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六、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意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

七、有权制定和修改我国宪法的是:全国人大。

八、现在通常采用的法律案的表决方式为:按电钮。

九、享有法律案的公布权的是:国家主席。

十、属于法律调整的关系的是:婚姻关系。

十一、有权制定部门规章的是:国务院各部委。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同点为:根本任务、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历史使命。

十三、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是: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

十四、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

十五、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十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采取的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包括: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系统化的方式分为:法律汇编、法律编纂。

十八、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遵守。

十九、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性法律。

二十、在我国法律适用于:我国公民、居留在我国的外国人、居留我国的无国籍人。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主体、客体、内容。

十二、属于法律客体的有:物、智力成果、人体、行为。

十三、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权利、义务。

二十四、属于从方法上对法律进行解释的为:历史解释。

十五、法律事实的种类:事件、行为。

二十六、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行为、紧急避险、不可抗力。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二十八、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对立统一。

1、发生的同时性。

2、应对性。

3、相对性。

二十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其重要特点。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统一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说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的话,那么,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十、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在贯彻实施党的政策中起着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而社会主义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3)党的政策带有较强的原则性,社会主义法律有很强的具体性。

(4)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社会主义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但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此外,在实践中还应划清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行为之间的界限。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特点。

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它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它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而且包括修改或废止过时的法律。

4、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十三、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合理地规范社会主义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十四、违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要件:

1、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违法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3、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备的外部条件。

4、违法的主观要件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心理状态。

十五、我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十六、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

1、它是一种思想关系。

2、它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它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一、“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二、主张法治即“法律的统治”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三、违法必究的核心是:反对特权。

四、我国政治体治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

五、社会主义法律价值有:自由、正义、效率、秩序、公正。

六、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有:

1、维护法律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法治

4、保障公正司法

5、搞好法律监督

6、坚持依法行为

七、社会主义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风气、繁荣文学艺术、提高公民教育科学水平、涤荡精神污秽。

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制定和适用方面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消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九、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1、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这是对法制阶级本质的揭示。

2、法制包括立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的实施。这是对法制内容的概括。

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这是对法制的要求的集中表达。

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建立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保证。

十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关系为: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十二、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又反过来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区别:

1、固有的属性不同。

2、在法国中的地位不同。

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法治则不可以无法制。

十三、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第四章

宪法

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人权宣言。

二、我国解放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三、我国宪政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1954年宪法。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具有倒退表现的一部宪法为:1975年宪法。

五、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工人阶级领导。

六、我国目前少数民族的个数有:55个。

七、宪法的发源地是:英国。

八、把“人权”引入宪法始于:十届人大。

九、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

十、“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出自:洛克。

十一、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

十二、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十三、我国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临时约法》。

十四、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自治乡。

十五、我国最重要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协。

十六、属于我国统一战线组织中新加入的成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十七、我国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

十八、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问题为主题的官方文件,时间:1991年。

十九、宪法特点表现在:内容、效力、制定程序、修改程序。

二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十一、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总纲和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二十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表现在:便于人民管理国家、便于调动中央积极性、便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便于国家权力统一行使。

二十三、我国现行宪法确定的行政区划层级包括:省、县、乡。

二十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广泛性、真实性、一致性。

二十五、属于国务院的职权的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编制执行国家预算。

十六、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十七、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3、法治原则。

4、精简的原则。

二十八、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准则。

3、从政权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政治经济精神三大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职能。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二十九、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十、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通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和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十一、单一制和联邦制各自的特征。

单一制特征:

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

2、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联邦制特征:

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

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十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十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

5、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6、特定人的权利。

7、监督权利。

十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十五、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十六、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十七、国家机构的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十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立法权。

3、监督权。

4、任免权。

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6、荣典权。

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十、宪法实施的保障。

1、宪法的自身保障:

A、规定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B、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C、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2、普通法律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一、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行政关系。

二、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于:1993年。

四、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臻成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2006年。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通过于:1996年。

七、行政复议范围的是:

1、对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未依法发放的。

八、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机关是:国务院各部门。

九、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是:法律。

十、拥有行使限制人身自由处罚权的机关是:公安机关。

十一、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十二、行政机关按职权的效力范围,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十三、公务员的录用坚持以下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十四、公务员的奖励种类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十五、公务员的处分种类分为: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十六、根据立法权的来源,可把行政立法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

十七、根据立法的内容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创制性立法、执行性立法。

十八、属于行政立法的名称有:决议、命令、条例、决定、办法。

十九、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二十、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人民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十一、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十二、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3、它行使的职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二十三、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

6、保护国家和工作秘密。

7、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权利: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程序不得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十四、行政行为的主体和性质。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性质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行政行为按方式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

二十五、行政立法应当符合的要求。

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二十六、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二十七、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种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

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十八、行政强制执行采用两种:

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十九、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

2、效能与便民原则。

3、监督与责任原则。

十、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 10 则;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十一、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主要方式。

1、听取和审查政府的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决算。

3、监督行政机关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并有权撤销行政机关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及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4、审议行政机关提出的议案,对不适当的议案有权予以否决。

5、有权罢免由其决定或选举的行政机关负责人。

6、向行政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行政机关应予答复或说明。

7、视察和检查行政机关的工作。

8、受理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第六章

民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颂布于:1986年。

二、我商标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

三、我国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四、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五、宣告失踪过程中人民法院应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

六、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的住所地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七、在商务中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的“发盘”指的是:要约。

八、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九、收养法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双方年龄差应在:40岁以上。

十、目前国内民法学家称为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限为:20年。

十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当事人地位平等、意思表示一致、利益等价、有偿。

十二、民法的渊源有:宪法、专利法、婚姻法、知识产权法、收养法。

十三、法人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依法设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有必要的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十四、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十五、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实质要件有: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共利益。

十六、以法律行为是否需要以特定形式作出,民事行为可分为:非要式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

十七、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收益、使用、处分。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特征有:绝对权、对世权、排他权、无期限物权。

十九、知识产权的特征有:财产权、专有性、地域性、独占性、时间性。

二十、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有:发明人和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人的所在单位、专利受让人、专利受遗赠人、合法继承人。

二十一、合同担保的情形分为: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

十二、常见合同的种类有:买卖、赠与、借款、租凭、承揽。

二十三、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

二十四、我国民法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十五、依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被收养人的条件,在年龄方面应是:10周岁以下。

十六、身份权的主要种类:著作权、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亲属权、监护权。

二十七、知识产权的种类: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法。

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十九、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十、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种类。

1、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依法不能由他独立实施的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4、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

5、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

7、一定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

十一、代理的特征及种类。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3、代理人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十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或者说是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而为的行为。

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

3、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十三、债的法律特征。

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十四、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协议。

3、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

4、合同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

十五、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十六、有效遗嘱成立的条件。

1、遗嘱人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者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十七、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十八、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顺序: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我国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七章

商法

一、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东人数最多为:50个。

二、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出资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

三、属于有限公司股东会议的形式有: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

四、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应于会议前多少日通知全部股东:15日。

五、有限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不得少于:3人。

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通过于:1986年。

八、破产案件的上诉期限为:10日。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通过于:1995年。

十、保险条款的不可抗辩条款有效期限为:2年。

十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人数为:5-19人。

十二、我国破产立法采用的标准是: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

十三、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整顿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十四、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十五、商法的特征:营利性、技术性、国际相通性。

十六、票据的特征:文义性、要式性、无因性、流通性。

十七、自益权的内容包括:利益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出资转证权。

十八、保险利益原则的作用表现在:消除赌博可能性、防止道德危险、限制赔偿程序。

十九、人身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有:自杀条款、不可争辩条款、复效条款、交费宽限期条款。

二十、票据功能包括: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

二十一、票据行为的种类有: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

十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承兑行为只存在于:汇票关系。

二十三、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四、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有以下规定。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2、以商业批发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人民币30万元。

4、以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性为主的人民币10万元。

二十五、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责任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从公司间的组织关系性质来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3、从公司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来划分:母公司与子公司。

十六、有限公司的股东权。股东权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两方面。

自益权内容:

1、利益分配权。

2、剩余财产分配权。

3、增资优先购买权。

4、出资转让权。

共益权内容:

1、股东会会议的出席权和表决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利。

4、股东会会议的提议召集权。

十七、有限公司的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二十八、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1、公司资本平均分为若干均等股份。

2、股东人数的广泛性以及公司规模的巨大化。

3、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比较严格,程序较为复杂。

十九、设立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公司名称须标明“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十一、破产的特征。

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所运用的偿债程序。

3、破产程序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地清偿破产人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同时对债务人提供一定的救济。

4、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以及特定机构或人员的参与之下实施的债务清理程序。

5、破产程序具有包括强制执行程序的特征。

十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1、是附合合同。

2、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

2、最大诚信原则。

十三、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

财产保险合同特征:

1、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

2、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价值为限。

3、财产保险合同一般是短期保险合同。

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制度。

人身保险合同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

2、保险金的定值性。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

第八章

经济法

一、经济法调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开始施行于:1993年。

三、纳税人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四、被有些法学家称为“经济宪法”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五、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六、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于:1993年。

七、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收到决定之日起多少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15日。

八、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的主管机关是: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九、企业自领取营业执照多长时间内,应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30日。

十、宏观调控的法律内容包括:计划与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法、金融法、价格法。

十一、市场规制的法律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房地产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十二、税收的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十三、税种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行为税、自愿税。

十四、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十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市场规制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十六、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责权利相统一。

十七、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主体。

2、征税对象。

3、税种税目。

4、纳税环节。

5、违章处理。

十八、税收征管法的主要内容。

1、税务管理。

2、税款征收。

3、税务检查。

4、法律责任。

十九、产品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标准化制度。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抽查监督制度。

二十、消费者权利的主要内容。

1、安全保障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受尊重权。

二十一、争议解决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十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排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

5、作虚假宣传广告行为。

6、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7、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8、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9、违法进行有奖销售行为。

10、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的行为。

11、通谋投标行为。

第九章

刑法

一、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通过于:1979年。

二、我国刑法把犯罪分成:10类。

三、管制的最高期限为:3年。拘役最高期限为:1年。有期徒刑最低期限为:半年。

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在几年以下的,可不予追究:3年。

五、判决管制的,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六、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七、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溯及力标准有:

1、从旧原则。

2、从轻原则。

3、从新原则。

4、从旧兼从轻原则。

5、从新兼从轻原则。

八、犯罪构成的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犯罪客观。

九、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

十、犯罪主观方面通常是指:故意、过失。

十一、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有: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生理病理、不法侵害。

十二、在我国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十三、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十四、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危害行为。

十五、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十六、共同犯罪的三个要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

2、共同故意。

3、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十七、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

1、为了他人或自己的合法利益。

2、危险正在发生。

3、不得已而采取。

4、避险不能过当。

十八、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罪责刑相适应。

十九、我国刑法的任务。刑法第2条对我国刑法的任务作明确规定: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十、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触犯的是刑法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二

十一、犯罪主体具备的条件。

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3、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二十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重伤、爆炸等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5、对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罪犯应责令家长和监护人管教,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十三、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防卫。

3、只能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防卫不针对第三人。

4、防卫不能过当。

二十四、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十五、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十六、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十七、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二十八、刑罚的特征。

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十九、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十、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规定。

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作了严格规定。

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

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

4、规定了“死缓”制度。

十一、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

十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十三、假释的适用条件。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十四、我国刑法上的时效?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20年以后须追诉的,需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通过于:1979年。

二、证据的特征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三、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承担者为:控诉方。

四、取保候审包括:人保和财产保。

五、监视居住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六、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控诉期为:10日。

七、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为:5日。

八、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属于证据中的:视听资料。

九、可以不延期审理的是:犯罪嫌疑人欲更换代理人的。

十、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十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包括: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警察法、律师法。

十二、公检法在诉讼活动中应: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相互制约。

十三、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被害人、辩护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审判管辖分为:普通管辖、专门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

十五、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防止串供、防止逃避侦查、防止报复社会、防止更新犯罪、防止其他意外。

十六、强制措施的种类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拘留。

十七、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

十八、立案的条件为:有犯罪事实、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十九、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活动包括: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

二十、提起公诉的条件为:犯罪事实已查清、证据确定,充分、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

二十一、属于终审的判决和裁定的有:没有上诉的判决、没有抗诉的判决、终审的判决 19 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

二十二、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刑罚有:死刑、罚金。

十三、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二十四、第一审程序法庭审判必经的阶段:开庭、法庭调查、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审判。

二十五、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的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十六、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十七、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对依法可能判决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以哪项为主导的法律关系:法院。

二、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这是民诉法的:对空间的效力。

三、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提出的时间是:开始审理时。

四、当事人对有管辖权异议被驳回的裁定,可以:上诉。

五、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的管辖权属于:原告住所地。

六、民事诉讼中规定的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一般是指:10人以上。

七、民事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是:当事人。

八、拘留的最高期限:15日。

九、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到庭的:延期审理。

十、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

十一、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实行:一审终审。

十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

十三、民事诉讼关系的主体是:第三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属于给付之诉的诉讼案件有:遗产继承、赔偿损失、返还财物。

十五、我国民事诉讼的效力是: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对法院的效力、对时间的效力、对空间的效力。

十六、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人民法院管辖包括: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所在地、纠纷发生地。

十七、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十八、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公开的有:涉及国家秘密、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权案。

十九、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一审原告、一审被告、诉讼代理人。

二十、案件再审的条件有:判决已生效、判决有错误。

二十一、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二十二、地域管辖的种类: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和选择管辖。

十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

二十四、民事诉讼参加人的分类: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民事诉讼代理人。

十五、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几个阶段。

1、起诉和受理。

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二十六、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十七、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辩论原则。

3、处分原则。

4、调解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二十八、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构成要件。

1、必须有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2、必须出于行为人的故意。

3、必须是在诉讼中进行的。

4、必须有碍于诉讼的进行且未达到犯罪程度。

二十九、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维持原判。

2、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于:1990年10月1日,共11章75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通过于:1994年。

四、当事人自知道自己的权益受行政机关侵害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几个月内提起诉讼:3个月。

五、经人民法院几次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视为撤诉:2次。

六、行政诉讼原告具有的特征:自己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

七、行政诉讼第三人具有的特征:原告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与具体行政案件有利害关系;诉讼开始时参加到案件。

八、应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范围是:被告认为需停止执行的、原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九、适用调解的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仲裁案件。

十、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委托代为诉讼的人数为:1-2人。

十一、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1个月。

十二、行政诉讼管辖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

十三、行政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

十四、行政诉讼程序的阶段有: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

十五、属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有: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法定代理人。

十六、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方承担。

十七、行政诉讼程序的三个基本阶段: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

十八、行政诉讼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

2、合法性审查。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

4、不适用调解。

5、行政损害赔偿。

十九、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非其他主体。

2、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由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诉讼的原告为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

二十、行政诉讼法的任务。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二十一、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情形。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未经申请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政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4、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

5、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二十二、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三、第一审行政案件审理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二十四、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

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根据规定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国际法

一、狭义上的国际法是指:国际公法。

二、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主要是:领土变更。

三、国籍形成标准有: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混合主义。

四、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

五、国家领土的构成:领陆、领水、领空。

六、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七、我国被批准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的时间是:1996年。

八、我国加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时间是:1997年。

九、完全的、无保留的、不能撤销的承认具体是指:法律承认。

十、最严厉的一种国家责任的形式是:限制主权。

十一、国际法主体必备的条件是: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社会的成员。

十二、联合国制定的三大人权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十三、联合国最主要的审议机关是:联合国大会。

十四、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

十五、我国重新成为世贸成员是在:2001年。

十六、退潮时海水退出最远的那条海岸线被称为:正常基线。

十七、我国领海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十八、外国军舰经过我国邻海:须经我国政府批准。

十九、联合国下属的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关是:托管理事会。

二十、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有: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十一、国家的元素有:居民、领土、主权、政权。

二十二、国家责任形式有:限制主权、赔偿(最经常、最普遍)、道歉、国际审判。二

十三、我国国籍的立法原则有:混合主义、不承认双重国籍、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二

十四、条约缔结的一般程序为: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二十五、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二十六、其他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权、铺设海底电缆管道权。

十七、在当今国际社会,调整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

十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十九、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它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它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而不是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它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主要依靠国家本身。

4、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十、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内政原则。

3、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平等和自决原则。

6、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7、国际合作原则。

十一、行使“无害通过权”的条件。

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泊。

十二、条约的特征。

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

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

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十三、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具有的特征。

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2、它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它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

4、它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关系。

二、国际私法的最基本的规范为:冲突规范。

三、涉外民事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准许后多少日内,申请人必须提起诉讼:30日。

四、我国加入《纽约公约》的时间是:1986年。

五、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法。

六、依据我国法律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遗产为不动产且在我国境内的,适用:中国法。

七、涉外民事关系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债权关系、涉外知识产权关系、涉外婚姻关系、涉外继承关系。

八、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分为:直接调整、间接调整。

九、早先使用的连接点包括:居所、住所、国籍、行为地、法院地。

十、可独立适用的冲突规范有:单边冲突规范、双边冲突规范、重叠性冲突规范、选择性冲突规范。

十一、涉外不动产所有权在我国适用的有: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

十二、国际私法的渊源。

1、国内立法,包括宪法、民事及其他经济和民事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十三、在我国,遗产的法定继承中,关于动产的继承应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

十四、外国人、无国籍人、组织人民法院起诉、应诉,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必须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

十五、我国对第一审涉外民事案件拥有的管辖权的是:

1、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

2、直辖市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3、计划单列市人民法院。

4、高级人民法院。

5、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

十六、涉外民事关系的选项有:

1、中国公民与英国公民结婚。

2、外国公民继承其亲属在中国的遗产。

3、外国不动产转让给另一方。

4、中国公民在外国宣告死亡。

十七、构成涉及民事关系的要素。

1、民事关系主体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留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的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第四篇:法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导论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

2、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也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第四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1、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2、奴隶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3、封建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资产阶级法律:

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5、社会主义法律:

第五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3、法律和道德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

4、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2)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制定的基本原则:(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制定的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4、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5、种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系统化方式:(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法律的适用(2)法律的遵守。

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

(1)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3)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4)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

(1)概念: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4、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1)空间效力:(2)时间效力:(3)对人的效力:

5、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1)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非正式解释。(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6、违法与法律制裁:

(1)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要件: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2)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3)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1)概念: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3)结构:1)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 3)法律关系的内容:

(4)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分类:1)事件2)行为。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四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1、宪法的性质: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1))宪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2))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宪法内容的变化。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

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2、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3))从政权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作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的职能,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3、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4、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2)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第四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调整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和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形式:1)单一制:以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划分其内部组成。特征: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2))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2)联邦制:以成员国形式划分其内部组成。特征: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2、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诸多因素: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行政区域:是国家领土内划分的各级行政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第五节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方式。

2)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的。

第六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第七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2、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的主体。人民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凡是我国人民,都是我国公民。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的基本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消灭和它的产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2))宗教信仰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人身自由:指与公民的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5、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第八节我国的国家结构

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审判权: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6)国家检察机关:

检察权: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察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为人民服务原则。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4)精简的原则。

第九节宪法实施的保障

宪法自身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第五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2、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4、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5、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三要素:1)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2)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3)内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第二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特点: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第三节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主体:行政机关。性质: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1、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应当符合的要求: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2、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行政决定: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特定的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表现形式:1)命令2)指示3)审批4)批准5)拒绝6)许可7)免除8)赋予9)剥夺10)确认11)证明12)通知

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二种方式: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3、行政司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区别:1)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是执法的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在行政司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则处于争议双方之外的裁决人的地位。

2)行政执法适用一般的行政程序,而行政司法适用的则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第四节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指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实施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一般职能监督:指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专门职能监督:指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1)行政监察监督: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执法情况和有无违法乱纪行为所进行的专门监察活动。

2)审计监督: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6、社会监督:

内容:1)人民团体的监督2)新闻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称为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称为民事诉讼法。

任务: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辨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第二节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一、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1)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二、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以诉讼当事人住所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的。

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民事案件以作为诉讼标的的特定法律关系或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而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指某些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时行诉讼而产生的管辖。5)选择管辖:

三、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管辖权的转移:指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指定管辖:指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一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三节诉和诉讼参加人

1、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称为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2、反诉: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3、民事诉讼参加人: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共同诉讼: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称为共同诉讼。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2)民事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1、期间:由法律规定的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进行某种诉讼活动应遵守的时间。送达: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2、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为了排除对民事诉讼的干扰、破坏,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对于妨害民事诉讼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3、诉讼费用: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的为进行诉讼所必需的法定费用。

4、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第五节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

种类: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1、民事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程序。必经的阶段:1)起诉和受理: 起诉:指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予以法律保护的行为。受理:指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起诉,同意立案审理的诉讼活动。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裁定: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执行判决的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作的决定。

起诉的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法定程序。采取合议制。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4、特别程序:只限于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一审终审。

5、审判监督程序: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督促程序的适用条件: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在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失灭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范围: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件。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的概论、任务和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特征: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2、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2)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第二节受案范围和管辖

1、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范围。

2、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范围: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在受案范围内,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重大、复杂的程度,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发生行政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原告: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特征:1)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犯。2)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两个特殊规定: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2、被告: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特征:1)必须是作出了因之发生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必须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应诉。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称为共同

诉讼。原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被告,称为共同诉讼人。

4、第三人:指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特征:1)是原告和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同引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3)参加到业已开始而又尚未终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之中。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代被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第四节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第五节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1、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审理和判决:

1、第一审程序:

2、第二审程序:

3、审判监督程序:

三、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采取的强制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国际法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渊源、主体和基本原则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特征:1)国际法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主要依靠国家本身。4)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条约和习惯。

3、国际法的主体:指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在法律上具备的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必须是国际社会的成员。

4、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具有三个要件:1)各国公认。2)具有普遍意义。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

意义:1)它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行为准则。2)它构成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地反映和概括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6、民族自决原则:指一切在殖民统治及被外国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都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第二节国际法上的国家

1、国家具备四要素:1)有定居的居民2)有确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具有主权。

2、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2)平等权3)管辖权4)自保权。

3、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承认的方式:1)法律上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是一种完全的、无保留的并且不能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可导致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双方可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条约。3))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法律的效力,并尊重对方的司法和行政权。4))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有处理在外国的财产的权利。2)事实上承认:一种非正式的、暂时的、可以撤销的承认。法律效果:1))承认被承认的国家和政府的国内立法,司法权力和其他内部行政措。施。2))被承认国家在承认国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权。3))双方可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性协定。4))互派领事和商务代表。

4、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引发国家继承的原因:领土的变更。

必须符合二个条件:1)国家继承的合法性,即国家继承必须符合国际法;

2)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领土性,与领土变更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

5、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1)限制主权 2)赔偿: 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第三节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的国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关系,也是国家对一个人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

2、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3、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4、我国的国籍立法原则:1)在原始国籍的赋予上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

3)努力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的原则。

5、外国人: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所在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四节领土

1、国家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国家领土的构成:1)领陆2)领水3)领空 第五节海洋法

1、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2、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划定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

3、无害通过权:沿岸国对领海主权的行使,受一个习惯国际法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一国领海的自由。(只适用商船)享有条件: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舶。

4、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其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并对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养护享有主权权利,对区域内的人工岛屿、设备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享有专属管辖权。

5、大陆架: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它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底的自然延伸部分。

6、公海:按照传统国际法,国家领海以外的海域通称公海。公海自由包括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4)公海上空飞行自由。

7、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海洋法上的一个新概念,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

第六节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1、领空: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完全受国家主权的支配。

2、“空中劫持”:指的是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3、外层空间:指大气层即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第七节条约

1、条约:是国际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特征: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2、条约的缔结程序: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3、条约只对缔约国发生效力,不能拘束第三国。条约在原则上应由缔约各方解释。第八节外交和领事关系

1、外交机关:国家借以与其他国家保持外交关系的各种机关。

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3、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权:1)人身不可侵犯 2)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

3)对接受国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权 4)免除捐税 5)免纳关税

6)行李免受查验。

4、领事关系:一国官员根据协议在他国一定地区执行领事职务所形成的国家间的关系。第九节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特征: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2)国际组织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国际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歧视。

4)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及成员国的权利义务,都应以这种创建文件为依据。

2、联合国:成产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1)联合国以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为基础; 2)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3)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

4)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的任何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5)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主要机关:1)大会2)安全理事会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6)秘书处

第十四章国际私法

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性质、调整方法和源源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构成涉外民事关系的几种情况: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3、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1)间接调整方法: 2)直接调整方法:

4、国际私法的渊源:1)国内立法2)国际条约3)国际惯例。

5、国际私法产生的基础:1)各国人民的频繁往来,引起大量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2)各国民商法律的规定互有歧异,对于同一性质的民事关系,会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而得到相互抵触的判决结果。3)国家司法主权的独立。

4)有关国家为了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保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安全,均于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第二节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1、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冲突规范的主要类型: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3、识别: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4、准据法:被冲突规范指定用来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在国际私法上,称为准据法。

第四节外国法的适用

1、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

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2、法律规避: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3、公共秩序保留: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认为,如果按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去适用某一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的判决或裁决,其结果会与本国国家、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生严重抵触时,即可认为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的判决或裁决的制度。既具有排除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适用的否定或防范的作用,也具有直接适用内国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肯定的作用。

4、外国法内容查明的方法: 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 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第五节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1、国际民事诉讼法:指在诉讼主体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为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

2、司法协助:指根据国家间签订的有关条约,或通过外交途径,一国法院接受他国法院的请求,协助进行某些诉讼行为。

3、国际商事仲裁: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给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

第五篇:00040法学概论串讲重点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简述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2009.04、2010.07、2012.04】

答:

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2.简述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记忆】 答: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有如下几点:

(1)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简述划分法律历史类型的依据有哪些? 答:划分法律历史类型的依据有:

(1)法律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2)法律体现的阶级意志。

4.简述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有哪些?【2010.07】 答: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有:(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3)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5.【记忆】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答: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有: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5)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简述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答: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有: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定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定法制原则。

7.简述从历史上看,法律渊源的种类?【2011.04】 答:综观古今中外,法律渊源有以下种类: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简述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009.07、2011.04】

答: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以下几点: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简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2012.04】

答: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简述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区别?【记忆】 答: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区别有: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详细、具体和详尽。

(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而法律则对一切公民都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

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程序? 答: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程序有:

(1)法律议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2009.04】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有:

(1)宪法。

(3)法律。

(4)行政法规。

(5)国务院的部门规章。

(6)军事法规和规章。

(7)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8)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9)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10)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

(11)国家认可的习惯。

(12)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6.简述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特点?【2010.04】 答: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特点有:

(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审判、检察以及某些行政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2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7.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必须遵循原则?【2011.07】 答:必须遵循原则有以下几点: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8.简述法律规则适用的原则?【记忆】 答:法律规则适用的原则有: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2)同位法中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

(3)同位法中新法优于旧法。

(4)不溯及既往。

(5)变通规定的法律效力。

(6)法律冲突的解决。

9.简述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哪些?【2011.04】 答:违法构成的要件有:

(1)违法的客体。(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2)违法的客观要件。(外部条件,包括违法行为、结果、因果关系、时间、空间、对象。)(3)违法的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4)违法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心里状态,罪过和过错)

10.简述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2012.04】 答: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11.简述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有哪些?【2012.07】

答: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国务院。(3)中央军事委员会。(4)最高人民法院。(5)最高人民检查院。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2010.07、2012.04】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

(1)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2)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3)执法必严。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4)违法必究。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简述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2011.07】

答: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有:

(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3.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2009.07】 答: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有: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4.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2012.07】 答: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有: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5.简述法制和法治的联系与区别?【2010.04】 答:法制和法治的联系与区别有:

一、法制和法治作为法现象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而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制和法治,其经济基础也是相同的,并共同地服务于这个经济基础。

二、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现在: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反过来又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三、两者的区别在于:

(1)固有的属性不同。

(2)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

(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

6.简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2012.07】 答: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有: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7.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法治经济的主要表现?【记忆】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法治经济的主要表现有:

(1)法律确定市场主体(角色)的资格(定位)。

(2)法律要实现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失衡。(3)法律要完善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4)法律要建立有利于市场正常发育和成长的社会环境。

8.简述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2012.04】 答: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有:

(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2)完善法律体系。(3)强化民主法治。(4)坚持依法行政。(5)保障公正司法。(6)搞好法律监督。

第四章

宪法

1.简述宪法的概念和本质?【重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2.简述宪法的特点?【2009.07】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答:宪法的特点有:

(1)内容方面的特点;宪法规定的是关于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效力方面的特点;国家赋予宪法以最高的法律效力。

(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5/1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记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过程如下:

(1)《共同纲领》是立宪根据。

(2)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

(3)第一部宪法。

(4)1975年和1978年宪法。

(5)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现行宪法。

4.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重点】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5.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记忆】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答: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有:

(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名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7.简述我国的行政区划?【记忆】 答:我国的行政区划有: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

(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8.简述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有: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9.简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0.04】

答:具体表现: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10.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记忆】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11.简述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记忆】

答: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在: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2.简述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记忆】

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表现在: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4)物质帮助权。

13.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2010.04】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14.简述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记忆】

答: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有:

(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6)国家检察机关。

15.简述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2010.07】

答: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4)精简原则。

1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记忆】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

17.简述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2012.04】 答: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2)公开审判。

(3)回避制度。

(4)两审终审。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6)合议制度。

(7)审判委员会制度。6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第五章

行政法

1.简述行政法的概念及其所调整的关系?【2009.07】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1)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2)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3)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4)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2.简述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2010.04】

答:

一、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1)主体。

(2)客体。

(3)内容。

3.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记忆】

答: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是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4.简述我国行政法的渊源?【2011.07、2012.04】 答:我国行政法的渊源有:

(1)宪法。

(2)包含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3)行政法规。(4)行政规章。

(5)包含行政法律规范的地方性法规。(6)地方性规章。

(7)包含行政法律规范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列和单行条列。

5.简述我国行政机关有哪些特点?【记忆】

答:我国行政机关特点有: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权是行政管理职能。(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6.简述行政行为及其种类?【2010.07】

答:

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分可以分为:

(1)行政立法行为。

(2)行政执法行为。

(3)行政司法行为。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7.简述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2012.07】 答:

一、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二、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

(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4)必须答合法定形式。

8.简述行政执法及其生效条件有哪些?【2011.04】

答:

一、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和活动。

二、它的生效条件有:

(1)行政执法的主体必须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形式全法。

9.简述行政处罚及其基本原则?【2010.04、2012.07】

答:

一、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二、它的其本原则有:

(1)法定原则。

(2)公正、公开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

(5)监督制约原则。

10.简述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2011.07】 答:行政处罚的种类有以下几点:

(1)警告。(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11.简述行政司法及其内容?【2010.04】

答:

一、行政司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二、行政司法的内容有:

(1)行政复议。

(2)行政仲裁。

(3)行政调解。

12.简述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有哪些?【2009.04】 答: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有: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人民政协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6)社会的监督。

第六章

民法

1.简述民法的概念及其特征?【2010.07】

答:

一、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其特征有:

(1)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3)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011.04】

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3.简述法人的概念及其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2012.07】

答:

一、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二、法人成立的条件有:

(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3)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的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及其特征?【2010.04】

答:

一、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二、其特征有:

(1)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3)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5.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2009.07】

答: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6.简述代理的概念及其特征?【重点】

答:

一、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二、其特征: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法律行为。

(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3)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7.简述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及其特征?【2011.07】

答:

一、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其特征:

(1)它是一种绝对权。

(2)它是一种对世权。

(3)它是一种排他权。

(4)它是一种完全的无限期的物权。

8.简述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特征?【2012.07】

答:

一、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二、其特征有:

(1)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9.简述债的概念及其特征?【2012.04】

答:

一、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其特征有:

(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10.简述债消灭的原因有哪些?【2010.04、2011.07】

答:债消灭的原因有:

(1)因履行而消灭。(2)因互相抵消而消灭。

(3)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合而为一。(4)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5)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有死亡而消灭。

11.简述合同的担保方式有哪些?【2012.04】

答:合同的担保方式有以下几点:

(1)保证。(2)定金。(3)抵押权。(4)质权。(5)留置。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12.简述侵权行为之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重点】

答:

一、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

二、它的构成要件有: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这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13.简述婚姻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2009.04】

答:

一、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其基本原则有: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14.简述继承权的概念及其特征?【2012.07】

答:

一、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二、其特征:

(1)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2)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3)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是一种既得权。

15.简述人格权的概念及其内容?【2011.04】

答:

一、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二、其内容有:

(1)生命权。

(2)健康权。

(3)肖像权。

(4)名誉权。

(5)荣誉权。

(6)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16.简述身份权的概念及其内容?【2010.04】

答:

一、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二、它包括:

(1)著作权。

(2)发明权。

(3)专利权。

(4)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5)亲属权和监护权。

17.简述诉讼时效的概念及其种类有哪些?【记忆】

答:

一、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二、其种类有:

(1)一般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

(2)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其中有4种规定为1年:

(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而致人损害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害的。

第七章

商法

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征?【2011.07】

答:

一、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二、其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2.简述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记忆】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有: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50人以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3.简述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哪些条件?【记忆】 答: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有: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合法。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固定有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4.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答: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有以下几点: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简述自益权的内容?【记忆】 答:自益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利益分配权。(2)剩余财产分配权。

(3)增资优先购买权。

(4)出资转让权。

6.简述共益权内容?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答:共益权内容有以下几点:

(1)股东会会议的出席权和表决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查阅股东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利。(4)股东会会议的提议召集权。

7.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记忆】 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有:

(1)公司资本平分为若干均等的股份。

(2)股东人数的广泛性以及公司规模的巨大化。

(3)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较为严格,程序较为复杂。

8.简述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2010.04】 答:

一、保险利益原则:(1)消除赌博的可能性。

(2)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保护保险标的的安全。(3)限制赔偿的程度。

二、最大诚信原则。

9.简述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2011.07】 答: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有: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2)保险金额的定值性。(3)保险的储蓄性。(4)保险费的非讼性。

10.简述和解的概念以及全民企业的和解应具备哪些条件?【记忆】

答:

一、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的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

二、全民企业的和解应具备的条件是:

(1)债权人已提出破产申请并由为人民法院所受理。

(2)债务人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于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3个月内提出整顿申请,并分别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整顿方案。

(3)债务人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并经债权人会议依法定议决规则通过。

(4)债权人通过的和解协议得到人民法院的裁定认可。

11.简述票据的特征?【记忆】 答:票据的特征有:

(1)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2)票据是一种设权证券。(3)票据是货币证券。(4)票据是要式证券。(5)票据是无因证券。(6)票据是流通证券。

(7)票据是文义证券。

12.简述票据法的概念及其特征?【2011.07】

答:

一、票据法是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其特征有:

(1)强行性。

(2)技术性。

(3)固定性。

(4)国际性。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第八章 经济法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2012.07】

答:

一、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二、基本原则有:(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2.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2011.07】 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3)市场规制关系。(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3.简述我国产品质量法贯彻的基本原则?【记忆】

答:我国产品质量法贯彻的基本原则有:

(1)国家宏观调控与生产经营者承担质量责任相结合的原则。(2)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统一立法和分别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3)贯彻奖优罚劣的原则。

4.简述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解决的途径有哪些?【记忆】答: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解决的途径有:

(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简述产品质量检验制度的主要内容?【记忆】 答:产品质量检验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2)产品标准化制度。

(3)推选企业质量体系认证。(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6.简述消费者的权利?【2010.07、2011.04】 答:消费者的权利有以下几点:

(1)安全保障权。(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依法求偿权。(6)依法结社权。(7)获知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

7.简述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的解决途径? 答: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的解决途径有: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14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章

刑法

1.简述刑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2012.04】

答:

一、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新中国第一部统一刑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

2.简述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2011.07】 答:国刑法的适用范围有:

(1)对地域的效力。

(2)对人的效力。

(3)我国刑法的时间效力。

3.简述犯罪的特征有哪些?【2011.04】

答:犯罪的特征有: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4.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要件?【2012.07】

答:

一、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二、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

5.简述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记忆】

答: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如下几点:

(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5)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6.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其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2011.04、2012.07】

答:

一、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二、成立正当防卫应具备的条件有: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

(4)防卫不能过当。

7.简述紧急避险的概念及其成立应具备的条件?【2012.04】

答:

一、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二、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8.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及其成立应具备的要件?【2011.07】

答:

一、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二、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犯罪未能得逞。

(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9.简述刑罚的概念及其特征?【重点】

答:

一、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二、其特征有:

(1)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0.简述假释的概念以及适用假释应符合哪些条件?【记忆】

答:

一、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二、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1)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11.简述适应缓刑应当符合的条件?【记忆】 答:适应缓刑应当符合的条件有: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12.简述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记忆】 答: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1)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16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1.简述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记忆】

答:

一、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2.简述证据的概念及其特征?【2009.04】

答:

一、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二、证据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具有客观性。

(2)相关性。

(3)法律性特征。

3.简述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2010.07】

答: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以下几点:

(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4.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2011.07】 答: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有:

(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5.简述提起公诉的概念以及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2012.04】 答:

一、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

二、提起公诉应具备:(1)犯罪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

(3)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简述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2012.07】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答:

一、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2)辩论原则。(3)调解原则。(4)处分原则。(5)检察监督原则。(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2.简述地域管辖的概念及其种类?【2011.04】

答:

一、地域管辖是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二、地域管辖分为:

(1)一般地域管辖。

(2)特殊地域管辖。

(3)专属管辖。

(4)协议管辖。

(5)选择管辖。

3.简述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2011.07】 答: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4.简述送达的含义及其方式?【重点】

答:

一、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二、方式有: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代转送达。

(6)公告送达。

5.简述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构成要件?【记忆】 答: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构成要件有:

(1)必须是有妨害行为。

(2)必须出于行为人的故意。

(3)在诉讼进行中发生的。

(4)此行为有碍于诉讼的进行而又未必构成犯罪的程度。

6.简述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有: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厉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7.简述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记忆】 答:执行的中止情形有: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4)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简述行政诉讼的特征?【记忆】

答:行政诉讼的特征有: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机关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案件。

2.简述行政诉法的概念及其任务?【重点】

答:

一、行政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其任务有: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3.简述行政诉讼法的本原则?【2011.07】 答:行政诉讼法的本原则有: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合法性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行政损害赔偿原则。

4.简述行政诉讼确定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原则有哪些?【2010.07】 答:行政诉讼确定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原则有:

(1)便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诉讼。(2)便于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执行。(3)有利于行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5.简述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哪些条件?【记忆】 答: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的条件有: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2)有明确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证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6.简述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2011.04】 答: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有:

(1)书证。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十三章 国际法

1.简述国际法的含义及其特征?【重点】

答:

一、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其特征有:

(1)国际法所调整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3)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主要*国家本身。(4)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简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哪几个方面的要件?【2012.04】 答: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具有的要件有以下几点:

(1)各国公认。(2)具有普遍意义。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3.简述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记忆】 答: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有: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2)不干涉内政原则。

(3)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5)民族平等和自决原则。(6)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7)国际合作原则。

4.简述构成一个国家的要素是什么?【2011.07】 答:构成一个国家的要素有:

(1)有定居的居民。(2)有确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具有主权。

5.简述国家的基本权利?【重点】 答:国家的基本权利有:

(1)独立权。(2)平等权。(3)管辖权。(4)自保权。

6.简述国家责任的形式?【2010.04】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答:国家责任的形式有:

(1)限制主权。(2)赔偿。(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7.简述国家领土的概念及其构成?【重点】

答:

一、国家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二、国家领土的构成有:(1)领陆。(2)领水。(3)领空。

8.简述条约的特征?【记忆】 答:条约的特征有:

(1)缔约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

(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简述国际私法的概念及其主要渊源?【重点】

答:

一、国际私法是指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有:

(1)国际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2.简述冲突规范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2011.04】

答:

一、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二、冲突规范主要类型有:(1)单边冲突规范。(2)双边冲突规范。(3)重叠性冲突规范。(4)选择性冲突规范。

3.简述涉外民事关系的主要内容?【记忆】 答:涉外民事关系的主要内容有:

(1)关于人的行为能力问题。(2)不动产所有权问题。(3)合同问题。

(4)侵权行为责任问题。(5)结婚和离婚问题。(6)扶养问题。(7)监护问题。(8)继承问题。

(9)诉讼时效问题。

4.【记忆】简述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对于应当适用的外国法律,可通过哪些途径查明? 答:(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法学概论重点串讲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事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

(5)有中外法律专家提供。

5.【记忆】简述我国的涉外仲裁机构? 答:我国的涉外仲裁机构有:

(1)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2)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

下载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概论串讲笔记[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总结大全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就是公民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2.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政治经济学串讲笔记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古典......

    《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5篇)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1 、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整理(共五则范文)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法学概论】 第一章 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氏族是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调整氏族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体现全体氏族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串讲精华版(二)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串讲精华版(二) 2010-9-19 18:13 湖北自学考试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马克思......

    2011年自考对外经济管理概论串讲笔记(7)

    83.影响技术价格的因素:①技术的开发成本②技术的成熟程度③技术转让的次数④交易双方对技术转让预期收益的预测和确定⑤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环境 84.技术价格的三种支付方......

    法学概论[定稿]

    第一单元1—2章共 24题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单选 6 多选7 1.法是调整( A )的行为规范。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 2.......

    法学概论

    一、 填空题 1-1、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1-2、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1-3、按照通说,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