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程务工,加入到民工潮的行列,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的道德教育问题,其中家庭道德教育缺位、学校道德教育错位和社区道德教育移位是其主要原因。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端正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举办家长学校,净化农村社区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89-0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从而加速了社会流动,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同时由于无力负担城市高额的学费,再者为了做工,没有时间照料孩子,这些进城打工的父母更多地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顾,这些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叶敬忠教授把“留守儿童”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中另一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过去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少关心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比较更多地表现出学习障碍、性格缺陷、行为失范。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的产生反映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出现了道德危机,家庭、学校和社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哪些道德教育问题?他们道德失落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呢?这是下面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
(一)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1]。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评判能力,对儿童体现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二)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的调节[2]。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
(三)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3]。王夫之说:“人之皆可以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为善者,习也。习之于人大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道德成自于习惯。”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品德形成的基本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我管理能力还很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监护不到位,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多采取认同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管,更容易纠集在一起,甚至呈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落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失落,不只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事实上体现了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区道德教育的不力。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谐。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双系抚育”的概念,并在《生育制度》中说:“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4]又说:“一个亲密的团体,日常的合作、会面、生活的配合,还是受地域限制的。夫妇的正常关系不易在分居的状态下维持。日夕相处一堂的父子和万里云山相隔的父子,在社会身份上固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实际生活上的关系相差可以很远。”[5]也就是说可以用空间距离推测社会联系。父母外出打工,引起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变化,空间距离疏远使留守儿童亲子之间日常沟通交流减少,从而导致亲子间感情上的疏离。据叶敬忠教授对亲子互动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电话为主要方式,每次通话时间大都在10分钟之内,并且不少父母每半个月左右才能与子女联系一次。由于联系频率低下和亲子互动缺乏,亲子关系也会疏远。
其次,榜样作用苍白。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强调榜样在儿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6]。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榜样示范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体会到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意识模糊,父母的榜样作用苍白。监护人特别是隔辈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也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监控机制弱化。科尔伯格肯定了父母纪律要求中的认知结构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如果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不制止,将会助长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母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加入不同同辈群体的控制上。留守儿童由于双亲或单亲缺位,或者监护人疏于管教,许多过错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制止,从而发展成为道德行为问题。有些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错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核心成分是“文化知识”,学校是年轻一代的主要知识来源,成为他们形成兴趣、标准、态度和看法的地方。我们的学校成为专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不注意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的培养分割开来。这种观念也渗透在农村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眼中只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区别,没有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区别,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据叶敬忠教授调查,一些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部分基层教师有打牌、抽烟、上课玩手机、甚至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些老师苛刻严厉,态度恶劣,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甚至动用暴力。这种行为损害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难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引起留守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道德滑坡的情况。
(三)社区道德教育移位
家庭是文化传递的场所之一,但不是唯一场所。如果许多家庭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同一区域,那么这一区域便可视为一种“社区”。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对生活其中的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叶敬忠教授把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叫做“留守社区”。留守社区特有的生活氛围成为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之一。
很多调查表明农村留守社区赌博现象比较普遍,这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往往在大人们打牌时在旁边观看,一些大人甚至在缺手时叫留守儿童“凑手”,不少留守儿童把打牌作为课余时间的消遣活动,并且他们不认为打牌就是赌博。墨子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说的就是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如同素丝,赌博成风的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非常不利。农村留守社区另一个不良风气就是“盖房”。盖房是村民有钱后的第一选择,很多农民没钱也会举债买房,有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家生活不差的面子工程,“房子矮,面子也矮”的观念深入人心,村民的建房热情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农村留守社区盖房风气对留守儿童道德养成极为不利,会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爱面子、好虚荣、善攀比的品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路径
(一)家庭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打工在外的父母可以经常打电话给孩子,除了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外,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的情感世界、思想动态,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规范孩子言行。还可以通过写信、回家的方式,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监护人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打骂等简单粗野和娇纵放任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说服教育、谈心沟通、体贴谅解、鼓励表扬等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恰当的教育方式。
(二)学校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端正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应试教育现状。重视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道德教育,转变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考评制度,不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满足学生道德情感需求,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规范教师的言行,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为学生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再次,举办家长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费效通先生说过:“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与自己隔着两代的祖辈,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价值观念。举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协调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关系,使二者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影响一致。
(三)社区道德教育方面
社区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留守儿童互动的关系,起着沟通家庭、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社区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样,社区环境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政府要加大对留守社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留守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还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例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帮扶结对子等,发挥社区教育的纽带作用,把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四、结语
费效通先生说过:“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担子,孩子们怎能不受罪?”[7]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仍然有这样一些孩子背负着社会发展带来的重担,他们缺少父母亲情,缺少老师关爱,无法从隔辈监护人那里得到情感抚慰,出现品行不端、行为失范的道德滑坡现象。潘光旦先生1926年提出“位育”概念,对于今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仍有借鉴意义。“位”就是安其所,“育”就是遂其生[8],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应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应该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有利的道德教育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良性环境。
第二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
我国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已达成了共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稳定投入是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进行的保障,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保障”。[1]这个观点是正确和合理的。但是政府和社会的帮扶以及硬件设施的改善仅仅只是外源性的条件,学校才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枢纽和核心力量,留守儿童教育的很多问题都产生于学校教育的疏忽和不足,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要从学校内部来解决,以求更有针对性和可控性。作为系统性正规性教育机构的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强化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据**镇关工委对全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的统计,我镇共有留守儿童1494人,其中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3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97%,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约有55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隔代监护的有488人,其他亲属监护有70人。自**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启动以来,我镇各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重点,以师生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涌现出一批网络健全、活动丰富、效果显著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学校,以及一批责任心强,甘于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为了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掌握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镇几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回收有效率为87%。同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采取开放型深度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一、我镇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学校管理制度兼顾留守儿童特殊性
在调查的农村学校里,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种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变化是学校教育应该面对和重视的变化,各个学校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置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永安小学针对农忙季节,多数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在校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在忙完农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实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施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工程,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学校59名教师已有43名成为了“代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儿童辅导一次功课;每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学生共同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小组发动全校教职工探索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市级课题引领,走科学关爱之路。
根据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申报了十一五**市级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生活、学习、健康、道德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争当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分设“学习小标兵”、“自理小标兵”等。课题组的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并及时总结,江都电视台《视点》栏目多次对该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报道,《让农村少先队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等五篇有关留守儿童论文发表或获奖。
2、开设大课间活动,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学校自编了“快乐课间三十分”系列活动课程,开设了十五个活动项目,要求留守儿童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合作创新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养成不节约、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变了,小胖墩少了,小病号没了,孩子们学到了本领,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先在腰间转,然后发展到颈部、腿部转,最后达到单腿转。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在运动中创新,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3、建立“亲情结对”制度,保证关爱覆盖率。
在征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两覆盖、双自愿”的亲情结对制度。每名留守儿童和一名同龄伙伴结成互助对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儿童的校园监护人;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尊重留守儿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意愿,结成父辈、祖辈“亲情”关爱对子。
4、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校从去年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分“让你认识我”,“我很棒”,“我很满意”,“我真努力”四个版块,搜集一句评语、一次作业、一张画、一幅字等“十个一”内容,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细心严格
从调查来看,学校把住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学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学校都有围墙,控制校外人员的随便进出。学校安排教师宿舍靠近学生宿舍,就近管理学生。学生住校期间,有教师的监管,不会出非常大的安全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针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实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学生周五放学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学校,因为部分儿童家庭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在上学途中有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担心程度,这也是调研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预防。某小学校长对笔者说:我们学校对安全应该来说是非常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给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们执行严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学生监护人星期五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将学生送回学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记。
(三)课余生活丰富热闹的表象下下实效性不足
留守儿童的生活被严格限定在校园范围内,接触校园外的世界的机会很少。而学校里的活动设施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们的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与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我镇小学校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展开的各种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由于师资和资金问题,活动次数不定,在组织和制度上没有规范保障。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困难重重
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问题根源于亲情的缺失和爱的需要。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的心灵关注需要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弥补。在学生问卷中,笔者对“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问题设置了不定项选择,表1-1是对问卷数据的统计。表格略
从统计数据看来,作为同辈群体的同学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同学将是他们最亲近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助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有2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解决,一方面说明这些孩子比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担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封闭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愿意向外倾诉,同时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的话,很容易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体验,甚至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异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课下也是尽量关心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对象。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教育则贯穿了人的整个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体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避免它们作用的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缺乏。学校教学因其学科多样和复杂性,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对于这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依靠学校来承担其教育责任。[4]因此,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在与家长们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时,有的父母甚至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平时的学习情况,他们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在学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师打来电话时,才会跟学校联系。而教师主要通过作业完成、上课状态、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会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
二、解决我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办学理念凸显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的“生命关怀”
生命关怀,即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5]“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办学指导思想,应该理解和尊重留守儿童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就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读懂”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6]
(二)弱化教育规训并加强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念,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使他们对规范的感知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行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体验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内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遵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学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纪律检查组,扩大学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主权,辅以各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宿舍风采展示活动等。通类似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管理的客体变为能动管理的主体。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集体教育的发展功能,引导和创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处在集体教育的场域中,这是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在年龄、成熟程度及经验上相差不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自由,也没有压力去接受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及想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各种关系。[7]留守儿童更需要集体的帮助,在集体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表达,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能力。学生也是教育者。学生良好的表现所形成的氛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去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场’,去充分开发这样一种教育资源。
(三)在“教学做合一”中创建具有农村生活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民俗民风、民族舞蹈、民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乡间的植物,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运用和编写到学生的课本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独特资源。农村以家庭为主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养成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师资、场地和设施的优势,开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开展“春游”、“秋游”、“野营”之类的旅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吸引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社团,既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又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在广大农村有许多善于学习、敢拼敢闯的农民科技能人,他们勤劳有头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他们也是当地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把他们请进学校,给学生讲一些科技常识和自己的拼搏历史,这些活动将农村生活中的传统资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们,为他们树立人生路上的榜样。这种榜样案例的塑造真正实现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抛弃了传统的空洞说教,用真实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
(四)给留守儿童更多“偏心”的师情,用师情来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
美国学者克里夫顿与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专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8]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除了具有专业权威外,最重要的还要有感召权威。一个具有感召权威的教师,能直抵留守儿童的内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温暖感化和影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1.关心孩子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9]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听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老师的挖苦、讽刺。教师不应该把留守儿童看成是特殊的群体,而应该始终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对于学生的错误,少惩罚、多启发,多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犯错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教师的教育、关怀中获得力量,获得尊严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教师来说,要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认识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倾听者。
(五)强化留守儿童生活适应的教育,促进心理成熟
任何不良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积极的个体特征而存在。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性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战胜、补偿或削弱留守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10]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留守儿童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外出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传递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这样,即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六)以学校为主导构建留守儿童家校教育共同体
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其他家长,为他们创造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学校要创造条件之外,家长们也必须有走入学校的积极意愿,要带着一种关怀孩子的心理,一种了解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带着他们的一对耳朵去聆听,带着他们谦逊的态度去请教,带着他们的关爱去感受。[12]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更强的责任感,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分担学校的压力。在家长对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理解或者与学校及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为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只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那么,留守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一定会获得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政府、家庭、学校都不可袖手不管,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在发挥其中坚作用的同时,更要适当协调好三者的角色和定位。从政策的制定的角度来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政策应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点:
(一)加快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限制。
丧失了居住和迁徙自由几十年的中国农民, 大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居住权和迁徙自由权, 他们误以为中国历来如此, 世界普遍如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吴霓博士指出,“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余劳动里的自由流动。政府应指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因此, 致力于户籍制度创新, 使其有利于降低公民生活成本, 关心和体现弱势群体的需要,已势在必行。留守儿童之所以成其为一个突出问题, 从根本上说, 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户籍制度承载了不该承载的附加功能, 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所以, 专家们普遍认为, 单纯放开户籍是没有意义的, 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 为户口“松绑”, 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户籍制度的不合时宜性, 一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消除户籍壁垒将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扫清制度障碍, 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制定专门法律或完善有关法律。
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职责。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于责任者来说, 应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责任体系。同时, 应特别重视家长对儿童的监护责任, 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 并制定强制措施,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已有法规的配套措施。
现有的涉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大多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但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具体情况差异很大, 不可能用统一的管理标准, 这就需要各地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区性和易于操作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同时,政策内容应向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倾斜。在政策内容上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以保证留守儿童政策能够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对“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给予有力支持和特殊关注。
(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
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增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增加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数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此,政府部门要划拨专项经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广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安排资金82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这些都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其用途。鉴于我国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 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的实际, 为彻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所需的经费, 建议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预算, 国家考虑列出专项经费, 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及其经费纳入社会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是教育发展计划。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逐年增加, 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 并用这些捐赠的资金作为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形成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补充。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协作机制,统筹安排学校教育资源。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留守儿童自身相结合的协作教育。县级政府在留守儿童发展中应该担负主要责任, 建立公安、教育、劳动、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立体式社会保障网络。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专门人员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有些问长问短、情感安慰、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群体是互为流动的。因此,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业地入学,这样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
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留守学生纳入常规管理,也没有引起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制订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学校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实效。
(六)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与心理问题关爱机制。
学校、社区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上应建立责任机制。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安全的保护教育, 在儿童饮食、住宿、课余生活、交友等方面给予全面关注和关心;社区和家庭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安全防护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中, 一方面学校、社会、家庭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及时排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苦闷。
(七)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也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统一管理,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上要写明留守儿童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等。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让他们尽可能地与自己父母联系,如果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行为异常,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教育,并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其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3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
(三)“新读书无用论”。
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6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小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6]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2006.[12]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4]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五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
院 系: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引言...........................................................................1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1
(一)主要相关概念界定.....................................................1 1.农村留守儿童.............................................................1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1
(二)理论依据.............................................................1 1.早期社会化理论...........................................................1 2.教育学理论...............................................................1 3.边缘人理论...............................................................1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2 1.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管形成不良行为.........................................2 2.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产生心理问题.........................................2
(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2 1.学校忽略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2 2.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2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2 1.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资源严重匮乏...........................................2 2.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缺乏良好的基础...........................................2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3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3 1.家庭不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3 2.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3
(二)学校教育的缺陷.......................................................3 1.留守学生的教育条件较为艰苦...............................................3 2.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恰当...................................................3
(三)社会教育发展困难.....................................................3 1.教育体制改革滞后.........................................................3 2.社会法律法规缺失.........................................................3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4
(一)重视家庭教育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4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4 2.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4
(二)规范学校教育保证学校软硬件条件.......................................4 1.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4 2.改善教学方法开设心理辅导课程.............................................4
I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加强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4 1.发展慈善事业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4 2.公开招募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4
五、结论.......................................................................5
II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原因,并探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al issues appear, with China's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a grea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Children left behind become the national focus social groups.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the low moral quality, poor school performanc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lack of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How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become a key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hina.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nd the reasons, to explor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educational problems on Children left behind.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引言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是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如何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主要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留守儿童
国内众多的学者均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以下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亲双方都外出务工或父母亲的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父母亲中的另一方、爷爷奶奶等祖辈或其他相关责任人抚养、监护其生活的,并且年龄在 6 周岁到 16 周岁的未成年农村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信息传播,从而促进其体力和智力不断提高的活动。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内涵:第一层面是自我教育层面,第二层面是家庭教育层面,第三层面是学校教育层面,第四层面是社会教育层面。
(二)理论依据
1.早期社会化理论
早期社会化主要是指从四五岁到小学、中学时期,即从幼儿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社会化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表现为社会化主题的不成熟性。其二,从社会化的环境来看,表现为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多样性。因此,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须的这些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2.教育学理论
根据教育学理论,“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却又互为补充。当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开始弱化,弱化的部分家庭功能可以由儿童生活的社区和学校进行弥补。但是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相关的儿童社区教育组织,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弱化只有通过学校这个唯一的途径去填补。
3.边缘人理论
“边缘人”一词是由美国学者帕克在 20 世纪 20 年代首先提出的,边缘人是指由于移民等特殊原因,生活在两种文化群体之中,而又不能被任何一个文化群体所接受,只能游走于两个群体边缘的特殊群体。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这种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解决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化问题能够从源头上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管形成不良行为
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都被托付给了其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由于缺乏家长和监护人的管束、缺乏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有些留守儿童交友不慎、不小心和社会上一些问题少年或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开始出入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活动场所,沾染不少恶习。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灵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或者不良现象的影响,容易引发诸多的安全问题。
2.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和父母分隔两地生活,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怀,内心的喜悦无人分享,心理的委屈无人倾诉,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首先,内心孤寂,沉默寡言。其次,内心敏感,性格急躁。最后,认知偏差,内心迷茫。主要表现在有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是自己家里穷、父母没有本事,感觉周围的同学、朋友、亲戚都看不起自己,由此对父母产生了怨恨。
(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略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
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往往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学校的事情,自己也帮不上忙,就把孩子教育方面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学校。而学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班里的学生很难做到事事过问,虽然对留守儿童要比其他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现实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的次数比较少,有的教师甚至从来没有和留守儿童家长主动联系过。
2.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
由于资金有限、师资力量匮乏,学校一般都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等必要的文化课程,以及每周一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很少有学校会专门开设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至于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就更无从谈起。现实中,几乎没有开设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相关的工作也仅仅是班主任定期和每一位学生谈心或者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并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资源严重匮乏
社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建设一些社会教育的场地和设施等;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灌输相关的理念,从而使社会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但是,农村地区很少有能力建设如文化馆、体育馆、少年宫、儿童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相关的社会教育设施,在一些贫困的乡村,甚至连最基本的图书馆都没有。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专门针对儿童社会教育的设施,村子里除了村委会的妇联组织,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组织或者社会力量来专门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
2.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缺乏良好的基础
社会教育要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力配合,为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各种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之下,教师和学生们都有一种“学习好,一好遮百丑”的思想,除了学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之外,学生们几乎没有额外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机会,甚至,每周仅一次的音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会被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师占用,和课外活动接触越来越少,留守儿童们几乎不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即使有图书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留守儿童也难以很好利用。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庭不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认识,打电话时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而不能给予其实质性的帮助,不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很多家长看到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虽然也安排孩子进入学校读书,但是并不会过多考虑学校的质量、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学设施等因素,让子女上学仅仅是为了履行对子女的教育义务,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2.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现实中,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生活,他们在学校受到的表扬无人分享、心里的委屈无人倾诉,而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大都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亲子之间缺乏很好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留守儿童逐渐失去奋斗的积极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缺陷
1.留守学生的教育条件较为艰苦
尽管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但是从整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严重制约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各类教学和生活设施的更新。大部分农村的学校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为学生们提供集体住宿的条件,即使有的学校安排住宿,也大都是十几个学生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甚至有的学校是两个学生挤在一张单人床铺上,条件十分艰苦,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2.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恰当
有很多教师一听到“留守儿童”就感觉头疼,无形之中把他们和“问题学生”划上了等号,尤其是对于班里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根本不会太重视,在学校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嘲讽和怀疑。教师的教育方式十分粗暴,辱骂、体罚学生是家常便饭,还有的教师对班里的留守儿童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这些做法极其容易伤害留守儿童的自尊心,给他们的成长留下无法弥补的阴影。
(三)社会教育发展困难
1.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村基础教育体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对农村学校以及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层面上,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大城市的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因此,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开设关于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也基本上没有条件为孩子们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2.社会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仅仅是在学校教育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些法律保障,使得相关部门在社会教育的投入、管理和组织等方面都不够到位,许多社会教育都处于放任的境况,或者是仅仅依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赖家庭和学校来完成。而留守儿童的出现,使得青少年社会教育缺失的问题被凸显了出来。因此,一些部门有加强社会教育的想法却苦于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而不了了之。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家庭教育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牢记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在外务工的目的本来就是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能够有条件接受优质的教育,所以,除了挣钱之外,要积极地把教育孩子责任承担起来,与孩子的代理监护人以及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2.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期间,要时刻惦记留守家中的子女,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方式保持与孩子、代理监护人以及学校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在休息和休假期间要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并且,可以在孩子们过生日以及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给他们捎寄一些小礼品等,让孩子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他乡的父母的关怀和疼爱。
(二)规范学校教育保证学校软硬件条件
1.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政府可以加大宣传,鼓励多方社会力量资助学校的建设,包括建立更多的宿舍,为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有助于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集体管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且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可以说,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学习方面的辅导。
2.改善教学方法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将更多的爱、更多的鼓励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留守学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逐步消除。此外,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或者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渐渐走出困惑。
(三)加强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发展慈善事业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首先,应当设立一个固定的慈善机构,精确统计留守儿童的数量并将此信息通过报纸、网络、新闻媒体等方式向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其次,还可以建立一项留守儿童教育公益基金,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为留守儿童进行募捐,将筹募的资金用于贫困山区的学校建设以及优秀教师的引进。最后,开展“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帮扶活动资助留守儿童。对于经济能力较强并且有意愿资助留守儿童的个人可以参加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活动。
2.公开招募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
我国的大学生素质较高且朝气蓬勃,因年龄和经历上的相近性,与留守儿童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假期期间公开地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扩大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的范围,学校可以为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们颁发荣誉证书,在学校评优、奖励等方面给予他们一些优先的资格。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五、结论
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创业,然而,由于一些体制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入到大城市生活和学习,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实中存在心理、生理以及安全方面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规范学校教育,保证学校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不断跟进;加强社会教育,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1] 王慧聪.甘肃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探[J].大众文艺,2012,05:237-238.[2] 高丽.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3] 伍玉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3,07:125.[4] 杨曼.留守儿童教育二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山西师范大学,2014.[5] 刘颖.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问题教育[J].科技视界,2015,08:115+41.[6] 周露晶.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可行性初探——以南通市xx村为例[J].才智,2015,06:328-329.[7] 谭英俊,钟永芳.公共治理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对策——基于F县的实证调研[J].社科纵横,2015,03:150-154.[8] 尹春霞.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J].华夏教师,2015,02:76-77.[9] 王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57.[10] 张红艳.留守儿童教育症结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84.[11] 马芬莲.班主任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73.[12] 邱月珍.当今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66.[13] 罗家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1601-1603.[14] 夏维海,蔡昭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3-29.[15] 包福存,张小华,李忠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14,12:107-109.[16] 徐秀兰.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1:17.致谢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四年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与不舍。四年来,我的人格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知识和素质全面得到了拓展,这一切都来源于我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在此,我对你们表示最真诚地谢意。衷心地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导师为我论文的完成呕心沥血,循循善诱,无论从论文的架构,还是到论文撰写的细节,导师都为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衷心地感谢我的母校,正是您的博大胸怀才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衷心地感谢我的班级,正是可爱的同学们让我养成了积极向上的性格。此外,为我的父母献上感谢,正是你们无私的爱才使我顺利地完成学业,这一切我将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