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My school 的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My school 的评课稿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节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的。
徐教师结合本课要求,设计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迁移新知识点的联系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活学活用。在活动中,教师能组织好学生并做好点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获得一种展示自我的成功体验。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而one、two是以前学过的,所以采用热身来激活记忆,复习原有的知识,让新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对教学非常有利。在新课呈现部分,以实物进行数数,把教学内容直接形象地传授给学生;根据单词发音的比较,帮助学生找到共同点及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操练过程中,利用“谁翻得快”的竞赛游戏,使学生进入紧张、兴奋的状态,集中注意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数字的表达法,也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在句型的教学中,教师以衣服和多媒体为工具,训练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为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在巩固过程中,安排了说唱歌谣的环节,让学生强化记忆,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歌谣进行改编,让他们在自编过程中,不知不觉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有了足够的语言积累后,教师又安排了一个拓展性练习,要求学生分组来设计一组导游词。这个活动体现知识一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教学理念,既让学生复习和强化了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值得借鉴。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麦哨》评课稿人教版
蔡xx老师在口哨一课,是第八版的撇去文本的书版,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散文。文字到夏天的村庄独特的口哨作为标题,充满诗意。为了吹口哨的声音,开始怀疑。然后指出了湖上割草的孩子,重点关注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孩子,他们在游戏的情况下生活在这种自然娱乐中。最后再次以开朗的软哨子结。全文第一回声,写流利,意思长,暗示孩子的童年生活作为口哨的哨子,开朗,柔和,遥远,长。语言生动美观,比喻,人形使用的形象生动,既是艺术美的绘画,又是美的音乐节奏。仔细阅读,我认为口哨这个文本,无论是标题的文章,布局的想法,或修辞的使用,是学生试图找出文字,理解文章蓝图的内涵。
听了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她的班有以下亮点:
首先,教室充满活力
蔡老师对小麦口哨呻吟的线索,紧密与一读文本的文本,可以快速整理出文本的上下文。后来,让学生接触文字,应该,开朗,柔软等字样在瓷卟啉卟啉小麦口哨想象,可以有效地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目标。同时,在教室里的欢快和软的口哨吹新鲜的风,让学生感觉像在牧区。
从口哨的主题到指导工作的直接写作段落的哨子,通过1.2和7.8的想象力,对比,既了解了口音,又加深了对口哨的理解,真正感觉到它的快乐,漫长。然后,通过询问图片来问问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解决自然接近农村孩子的问题,了解农村的农村孩子们开朗,柔和的牧区生活。
第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欣赏
在口哨课上,蔡老师成为组织者的一个友好和明智的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自由阅读,命名阅读,阅读,阅读),欣赏,到充满时间的阅读,阅读一个焦点),读一个级别读乐趣,阅读情况,阅读启蒙,读人。以开朗,柔和为重点,让学生学会突破自己,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然后学习关键词词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既有共同性又有个性,所以真正的品味 到语言的文本流动的厚厚的乐趣。蔡老师也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场景。这些语言的培训,是基于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用于培训和培训。
在教学中,通过美丽的美国情况和语言,培养学生的美丽,让学生体验美国,感受美国,欣赏美国。这是一篇文章和美国的文章,文字显示了我们对乡村地图的一个渴望的图片,同时,这种语言是生动而美丽的,非常独特的,如刺绣口袋,毛毛针,投标荚,小麦儿童,这些学生远离生活和一些熟悉的东西,蔡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带回了学生的回忆,并进一步让孩子们接近文字。从这是一个阅读文本,蔡老师专注于教学领域的美。首先通过学生教授色彩的词语,感受色彩的美丽,然后抓住关键词引擎来欣赏收获的喜悦。情感美和语言美在一起,激发学生爱国,爱情语言的情感。
三,人文与仪器的和谐与团结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包括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学习技巧和熟悉程度 实践,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等。我们主张人文,感情的同时,不能否认工具,忽视语言,人文和工具的和谐与团结是完美的语言教学。在口哨一课,蔡老师进行语言训练来实现。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注意,应该发音,作者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平凡,隐喻,拟人),蔡老师在教授这种修辞的句子练习时,他们角色在文章中。讲述故事,谈论新旧知识。这些不仅渗透了教师的指导,学习学生的方式,而且贯彻了知识点。课后延期:场是什么收获场景?模仿连续写这句话。
四,注意读写能力
在理解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熟悉积累,就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养学生的心灵。此外,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入延伸阅读,尝试写实践,学习视角到一个广阔的世界,使文本已经完成,并学习无止境,无止境。最后,一首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意味道。孩子们是最原始的 语言,显示乡村风格和特点,这是一门有意义的课堂练习笔,也是丰富的文本。
建议教学口哨 1,旋律的整个部分总是充满快乐和柔软这四个词,学生的心灵也深深地留下丰富的农村欢乐和孩子的快乐的游戏地图。不仅在这一点,文本的结尾,这个“开朗,软”只是小麦口哨?这个灵感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学生的视线从文本,拉到更广泛的其他农村的图像,使整个教学是基于文本和高于文本。
2,玩课件,看乡村生活的现场。使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品味有直观的了解。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心情。
第三篇:四年级英语评课稿
四年级英语评课稿
一、有效准备,教学过程稳步有序。
李老师上课风格沉稳,课堂活动设计的实在、有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她根据本课内容创设情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完全被激发。教师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认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活动设计有层次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教学内容富有创意,在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将热闹的学习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结合了起来。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李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四、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
李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课堂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五、需要探讨的地方:
1、由于本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牢固、不够扎实,加之学习习惯较差,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充分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2、小组活动合作性不强,应该对小组活动加强指导。
2013年9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5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3)班
授课教师: 谢碧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麦哨》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今天,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小季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层次性。一是文本的层次性:很多时候,当课文的语言魅力十分突出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被优美的语言而吸引,直奔主题,解剖语言。但在这堂课中,小季老师并不急于进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而是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比较烦琐,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在进行具体的重点段落教学。二是段落教学的层次性。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体会“画面美”,接着引导孩子体会画面背后的美——丰收、喜悦“生活美”,最后引导孩子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美,是这样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的?——“表达方式”。这最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方法的引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城里的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粗浅想法,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
《乡下人家》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6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寻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收获颇多。老师首先以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导入,然后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为每幅乡村生活画面取名,接着重点品味“瓜藤满架图”和“绿树红花图”,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二个画面,最后小结,进行作业布置。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整合”这一主题,对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进行评课。
首先,从《课堂作业本》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老师在设计时有意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如针对《课堂作业本》中“()的藤,()的叶……”的练习,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长长的藤、绿绿的浓阴、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这些短语的练读,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以下一个问题:首先,既然练读词语是为了《课堂》中的这一练习做铺垫,为什么不乘热打铁,翻开《课堂》,完成相应的这一题。其次,这里出示的词组形式对学生平时作业也有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像“归巢的鸟儿”这一词是否存在词性不
一、欠合适的嫌疑。再次,虽然在这一环节之后,还安排了一些词句的练读,如“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但是没有涉及本文重难点字词的练读,如“屋檐、捣蛋”等。
其次,从学习伙伴提示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本文出现学习伙伴提示的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段后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另一处是全文末尾的“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陈老师重点讲解的是前两个自然段,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时,陈老师是先请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说说给“探”换个字,你能换什么?哪个好?结果有学生说是换成“冒”好,无奈,老师只好让学生再自己换字读一读,又问哪个好,全班齐答“探”好。最后合作读整段。严格意义上说,“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一学习伙伴提示并没有被运用其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示读,再进行想象,获得进一步感知,再练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自由说,自然会提到“探”,至此,老师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练习与目标的整合,那么纵观整堂课,最大的一个练习就是给文中的个个画面取名字了。这里,陈老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助学卡,要求学生分别给文中的六幅图取名,并摘录相应的佳句。老师由扶到放,先示范给第一幅图取名,然后让足足有十分钟时间是让学生边思考,边完成助学卡上“取名”那一栏。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生命 生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 潘庆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第三点,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另外,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第五篇:四年级评课稿专题
四年级评课稿
宋莹
前几周我听了我校“六模块”观摩研讨棵,收获破大。各位老师的展示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匡星老师的《“番茄太阳”》,她紧紧抓住文中三个含有“番茄太阳”的句子,引导学生探究这三个句子中“番茄太阳”的各自含义,整堂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水到渠成的击破课文的重难点。本节课闪光点很多,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理解“明明的笑脸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句话时,匡老师层层深入,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流畅。她首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笑“字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明明笑的语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去感悟,品味明明的笑,学生读出了漂亮,快乐,开心的明明,这就初悟了番茄太阳的意思。然后出示作者卫宣利的资料,让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明明的笑脸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句话。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尤其是结合了作者自己所写的文字,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与明明的同病相怜,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感受明明的坚强乐观,感受明明给作者带来的光明。最后,通过出示明明重获光明的片断,引导学生理解明明的开朗乐观让她重获了光明,并适时引出文章题目“心中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让学生感受到明明的坚强,乐观,为作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第二,在本节课的最后,通过播放解放军支援灾区,捐款,义工帮助老师等场景的照片,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并不仅仅是明明一人,而是指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人,并引导学生自己 也成为“番茄太阳”,关爱他人,热爱生活。课文的主题和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再如孙敏老师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这节课孙老师抓住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四次相遇过程,给我们呈现了扎实朴实的一节课,极具耐心的给学生讲解课文。
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上的〈云雀的心愿〉则不够扎实,基调过于悲凉,特别是最后一段续写,有点太仓促,以上是我的几点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