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方明矾注射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123例
复方明矾注射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123例.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复方明矾注射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123例 更新日期:2009-03-07 点击: 作者:杨伟
关键词 直肠脱垂;复方明矾注射液;注射治疗
复方明矾注射液是我院中医药专家李瑞吉研制的肛肠专科药物之一。笔者随师临床实践多年,深感该制剂治疗内痔和直肠脱垂疗效良好〔1~2〕,对小儿直肠脱垂疗效更佳。现将1981年以来治疗小儿直肠脱垂病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 治疗方法3 术后反应4 治疗结果5 讨 论 1 李瑞吉.复方明矾注射液治疗直肠脱垂58例报告.肛肠杂志,1982,(2):14.2 李瑞吉.基底硬化疗法治疗痔核168例近期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1978,1(1):27.123例中,门诊治疗8例,住院病例115例;男95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3.4∶1;年龄最小的半个月,最大的15岁。发病年龄以6岁以下儿童为多共117例,占95.12%.发病诱因:慢性腹泻32例,习惯性便秘13例,慢性咳嗽3例,其余诱因不明。病程短的4天,最长的10年;平均1年3个月。曾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治。本组病例中属直肠粘膜脱垂的96例(Ⅰ度脱垂),直肠完全脱垂的27例,其中Ⅱ度脱垂26例,Ⅲ度脱垂1例。合并直肠息肉的5例,直肠脱垂嵌顿2例。
直肠脱垂嵌顿者,先给予手法复位,口服清热化湿中药待炎症水肿消失后,再作注射治疗。
一般病儿术前常规给予肠道抑菌剂口服3天。手术日清晨清洁灌肠。在氯氨酮基础麻醉下,肛门直肠用1‰洗必泰液消毒,按无菌操作实施注射。7岁以上儿童能同医生合作的可在局麻下施术。
2.1 直肠粘膜脱垂注射法 脱垂粘膜下层扇形柱状注射。左食指伸入肛内作引导,右手持注射器,分别于截石位的3时位和9时位肛缘线外进针,针尖沿肛管皮下进入直肠粘膜下层,进针3.5~4cm深(视粘膜外脱垂的长短灵活掌握),然后,边退针边注药,退至近齿线为止。使药液呈柱状均匀分布于松弛的直肠粘膜下层,两进针点分别朝1时位、3时位、5时位和7时位、9时位、11时位作扇形注射。每处注药3~4ml.1次总量为18~24ml.2.2 直肠完全脱垂注射法 第一步:骨盆直肠间隙扇形注射。左食指伸入直肠内作引导,分别于肛门两侧3时位,9时位肛缘线外1.5cm处穿刺,沿直肠纵轴垂直进针,针头于外括约肌的外缘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进针深约4~4.5cm,左食指隐约触到针体在直肠外后,边退针边注药,将药液注入骨盆直肠间隙内。暂停推注药物,将针尖退到皮下,再朝1时位,5时位及7时位,11时位方向穿刺,将药液注射到两侧直肠侧韧带和肛提肌复合体附近。每处注射3~4ml.第二步:直肠后间隙注射。于肛门后正中之肛缘线外1.5cm处进针,沿直肠后壁将针头刺入直肠后深间隙内,注入药物3~4ml.以上两步1次注射总量为21~28ml.第三步:直肠粘膜下层点状注射。用肛门镜暴露直肠壶腹部,在不同的平面(通常是齿线上2cm、4cm、6cm3个平面)将药液点状注入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下层中,每点药量1ml.术毕用1‰洗必泰棉球置于壶腹部保留消毒,预防针孔感染。
术后正常进食,常规给予预防感染用药5天。
若注射部位偏低,或用药剂量不足,术后仍有脱垂者,7天后可行骨盆直肠间隙较高的位置补充注射,药量减半。
低热反应(37.2~38℃)67例,占54.4%;不用药物处理,均于12~24h内恢复正常。登厕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有便意感)52例,占42.2%;“肛门痛”22例,占17.8%;排尿不畅3例,占2.4%.这些反应多于3天内消失,未见针孔感染和肛周脓肿。
本组病例全部临床治愈。其中1次注射治愈119例,占96.7%;2次注射治愈4例,占3.3%.1年以后随访80例,78例无复发,无肛管直肠狭窄现象,2例复发经再次注射而治愈。住院时间最长28天,最短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8.4天。住院时间长的为首次注射剂量不足,位置偏低,仍有部分脱垂,需再次注射治疗者。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尚不足”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易感外邪而致咳嗽;易因食滞致脾胃损伤而泄泻。若失于调治,日久则形体消瘦,中气虚弱,气虚下陷,固摄无权而脱肛。清代《疡科心得集》曰:“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现代医学认为:久泻、久痢或习惯性便秘,频频增加腹压,削弱了盆底筋膜,直肠侧韧带、提肛肌复合体对直肠的固定作用,加上小儿骶曲未成,固脱力弱,易诱发直肠脱垂。
吾师基于对以上小儿直肠脱垂病因、病机的认识,根据“酸主收”,“涩固脱”的中医理论,研究出有较强的收敛、固脱作用的复方明矾注射液,探索实施有效的固脱注射法,在临床应用20余年,效果良好。
复方明矾注射液是一种低浓度,弱酸性的制剂。动物实验表明,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明显的异物胶原纤维化作用,达到良好的固脱作用,只要剂量适宜,对局部组织并无引起局灶性坏死现象,因而副作用较小。
明矾的收涩固脱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有效成分硫酸铝钾使局部组织之蛋白质、胶体变性凝固,产生出血性凝固坏死、疤痕增生、粘膜缩短并形成较强的粘连固定而达到。
经组织学观察证实:不同浓度的明矾制剂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程度不完全一样,低浓度(3%~4%)的制剂可使组织充血水肿、细胞散在性坏死;高浓度(6%~8%)的制剂,则出现明显的出血性凝固坏死。而这些坏死现象在疏松组织中较轻,在致密的皮肤、肌肉组织中较重。
通过比较兄弟医院各种浓度的明矾制剂的治疗效果,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明矾浓度偏高(>5%~6%),甘油含量多(>35%)以及药物酸性大,都容易引起组织坏死。我们采用弱酸性、低浓度的复方明矾注射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在粘膜下层小剂量点状注射的同时,在直肠周围采取大剂量一次给药,既避免了直肠粘膜的坏死,又使直肠周围形成有效的粘连,从而加强了松弛无力的提肛肌、盆底筋膜和侧韧带等组织的支持力,将脱垂的直肠固定。经本组123例的疗效观察表明:对直肠粘膜脱垂以及直肠完全性脱垂,疗效较好,一次注射治愈119例,占97.6%,而注射术后反应轻微,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有4例1次注射后仍有脱出,7天后施行第2次注射而愈。近期治愈率达100%,可取代手术治疗。
第二篇:中医综合治疗小儿的脑性瘫痪例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引起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重要疾病。国内脑瘫患病率为
1.8%~4%[1]。近年来,脑瘫患儿逐年增多,国内外康复专家们公认,脑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笔者近5年来采取中医综合干预手段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7年5月~2017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272例,其中男189例,女83例;6个月2例,6~10个月56例,11个月至4岁125例,5~6岁78例,7~10岁11例;城市90例,农村182例;272例患儿中,从未接受治疗90例,约占1/3,其余182例均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康复训练或家庭按摩,均未接受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
1.2病例纳入标准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
(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的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3病例排除标准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4临床分型
(1)痉挛型164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5例,早产儿36例,新生儿窒息4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1例,核黄疸2例,不明原因21例。瘫痪部位:
四肢瘫72例,截瘫16例,偏瘫27例,三肢瘫9例,双瘫12例,双重性偏瘫28例;
(2)肌张力低下型21例;(3)共济失调型17例;(4)混合型10例,其中6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低下,4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增高;
(5)分类不明型60例。
1.5伴随症状伴癫痫者39例,伴视力障碍、双眼白内障11例,伴智力低下者132例,伴流涎者142例,伴双眼斜视者78例,伴语言障碍者121例,伴耳聋者6例,伴小头畸型者2例,伴营养不良者13例,3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白内障、语言障碍、眼球震颤、智力障碍或流涎等。
1.6头颅CT表现表现为脑萎缩,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灰质皮质异位,海马萎缩,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发育不全等。
(1)痉挛型主要表现大脑运动区异常,如额顶部的低吸收区,侧脑室扩大及侧脑室中央部异常等,脑室越扩大,痉挛性脑瘫表现越重;(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第三脑室扩大,基底核损伤;(3)共济失调型以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吸收区为主,并可见小脑萎缩;
(4)肌张力低下型可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5)混合型脑瘫CT改变多种多样。个别患儿CT无异常改变,而临床症状较重。 1.7治疗方法
1.7.1针刺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
(1)头针选穴:
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2)面部选穴:
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
(3)上肢选穴:
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
(4)下肢Ⅰ选穴:
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
(5)下肢Ⅱ选穴:
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内、外解溪)、太冲;(6)腰背部选穴:
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针刺方法:
统一采用毫针(直径0.35mm),留针30min,20d为1个疗程。其中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
6个月或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者,不留针。
1.7.2温针灸以上穴位针刺后,加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热敏灸艾条施以温和灸。临床辨证分寒、湿、瘀、虚4型,分别选用热敏灸艾条1,2,3,4号。
1.7.3穴位注射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注射的穴位:
以大椎、曲池、足三里为主。双下肢剪刀状交叉选风市;双足尖点地选解溪、跟平穴;双大腿提腿无力,选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双上肢举起困难,选臂臑;竖头不直选风池、天柱;腰软、坐立不直,选肾俞、腰阳关、承扶等。穴位注射用药:
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公司)、脑活素(锦州奥鸿制药公司)、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等,每穴0.2~0.5mL,每日4~6穴。20d为1个疗程。
1.7.4推拿按摩
(1)头部用穴位点按法;
(2)背部用脊背六法:
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3)四肢用循经推拿,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对于肌力弱的部位,通过按摩,提高肌力)、穴位点按等。
1.7.5外用药
(1)流涎者:
益智仁、吴茱萸、制胆星等份研末敷足心;
(2)肢体肌张力高者:
木瓜、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伸筋藤、枸杞各20g浸白酒按摩或水煎浴足;
(3)脑积水、囟门未闭者:
制胆星、吴茱萸、益智仁各等份猪胆汁调敷囟门。 1.7.6内服中药脑瘫饮补益肝肾熟地、枣皮、淮山、云苓、泽泻、丹皮、木瓜、鸡血藤、钩藤、僵蚕、赤芍、甘草、杜仲、枸杞、续断加减,该方为院内制剂,以上各药水煎服,每袋150mL,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每个疗程20d,休息15~25d左右进行下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3]。2.2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1。表1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1结果表明,6~10个月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其中5例经3~5个疗程综合治疗,达到基本痊愈,上幼儿园后与正常幼儿比较,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11个月至4岁疗效次之,其中2例视力障碍、白内障患儿,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视力随运动功能的改善而逐步进步,最后达到视物清晰。2.3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2。表2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2结果表明,临床约25%为痉挛型患儿,而以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中医综合治疗临床各型的有效率均较高(90%以上)。3讨论272例病例中,来自农村患儿居多,且男孩为主。农村医疗条件差,围产期认识、综合发现、及时处理疾病能力差。而男孩就诊率高,是因为农村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重男轻女,不能陪同女孩前来就医。又因脑瘫在6月龄之前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不易发现或误诊为其他病;故 6个月之前患儿比例少。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循经、远端及邻近取穴,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健脾、补益肝肾、益气活血、解痉止痛、安神镇静、扶正祛邪等功用,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智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认识能力。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可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穴位注射(水针)将药物注入穴位,达到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激发经络之气,营养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机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目的。推拿按摩具有调和气血阴阳,活血逐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及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推拿按摩能直接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肌肉,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张力,恢复肌力,促进机体发育,防止肢体畸形出现。中药洗浴有致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可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中药脑瘫饮滋补肝肾,肝主藏血,在体合筋,肝藏血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筋脉活动正常。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先天禀赋不足,肾中精气不足则出现小儿动作、语言、牙齿、头发发育迟缓等,髓海失养则发生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等症状。心主神明,为智慧之源。《素问》说:素问》说》说: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内”。因此脾气健运,则机体的肌肉、四肢健康,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萎软不用。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从胎生第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皮质细胞的增生、长大和分化在胎生末期和新生儿初期达到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3岁时,皮质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人无区别,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到出生时不但有水平方向,而且有斜线和切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复杂起来,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同,脊髓神经在胎生4个月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质则更晚。故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神经传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在胎儿期至4岁逐步发育,脑瘫患儿抓住此阶段的早期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疗效明显,治疗价值高。中医综合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希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功能未成熟,院内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发生院内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增加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加强护士管理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儿内科院内感染势在必行。
一、儿内科院内感染临床资料:
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通过对湖北省综合性医院(某市三甲中心医院)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样本为出院的儿科患者800例。笔者同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科室兼职人员,对800例的出院幼儿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制作统计图,通过横纵对比对儿内科院内感染现状进行分析。
1、院内感染例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院内感染例出现58例,感染率达7.25%,总计6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8.38%。
58例感染患儿中,0-3个月出院14例,感染数6例,感染率为43%。3-12个月,出院21例,感染数7例,感染率33%。2-3岁感染率5.76%,4-7岁感染率7.77%。8-14岁,出院507例,感染数27例,感染率5.52%,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免疫功能的完善,个体的感染发生率逐渐趋向于平稳地数值。
3、院内感染例性别:
女性为28例,男性为30例。
4、感染年龄:
出现感染的婴儿为0—2月龄居多。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早产儿。
5、感染疾病: 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达14.318%。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7.42%。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率5.91%。过敏性疾病占3.53%。其他一些疾病中感染率占7.21%。
6、感染部位:
最多发生的是上呼感、下呼感和口腔疾病占47.28%。然后就是胃肠道的疾病占25.4%,再次是皮肤黏膜感染占11.23%。
二、儿内科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幼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再加上自身的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医生如果对医院内感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滥用抗生素,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无菌操作,则会导致医院感染情况严重,延长住院天数;影响病床周转次数;致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1、增强护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护士在整个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是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紧急情况的符合要求的操作处置,可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十分必要。医院要不定期的组织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为了督促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掌握,需要定期考核。
2、按照病种分室收治。
对于不同疾患的患儿,实施分诊,并严格按规定时间,正确剂量给药使用抗生素,科学地使用激素类药物,观察疗效后,注意对患儿停药换药。
3、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
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尤其是隐蔽病灶,如皮肤、口腔等,及时发现患者病灶部位,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幼儿病例感染的发生。
4、加强病房的监控,防止内源性污染。
注意病区环境的改善,控制探视的时间,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每天必须要紫外线消毒,坚持每天三扫一拖清扫地面,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控制病房的温、湿度等内源性条件。医疗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共工器具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做好病区清洁。
5、降低外源性污染。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合理布局、物品摆放整洁,加强陪护管理;患儿衣物注意清洁处理,医护人员要勤洗手,对感染病房及隔离病房随时检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笔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孕14~27周,因医学因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5例,引产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所有孕妇均检查无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观察组年龄16~46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64例,孕周14~27周;对照组年龄17~45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62例,孕周14~27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
1.2药物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片25mg,依沙吖啶(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ml(50mg)。
1.3方法观察组100例经腹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前12h口服米非司酮片200mg,第二日晨8时经腹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对照组95例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不加米非司酮,两组均自应用依沙吖啶后计算引产开始时间。
1.4观察指标观察胎儿、胎盘娩出时间、总产程、清宫率、引产成功率及产后出血量。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验检或t检验。2结果 2.1引产情况观察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22h,最长为35h,平均27h;总产程(5.10±2.5)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100.04±30.25)ml。对照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37h,最长为50h,平均42h;总产程(10.45±3.12)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99.0%;产后出血量为(116.48±35.56)ml。两组比较,观察组自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总产程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 0.01)。产后出血量观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2清宫率产后因发现胎盘、胎膜残留,行清宫术,观察组17例(17.0%),对照组60例(6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最常用的方法,其成功率高,应用方便且价格便宜,但引产发动多在24h、48h流产,流产时间长,产后出血多,胎盘、胎膜残留,宫缩较强烈,宫颈成熟与宫缩不同步。因此,宫颈成熟是引产的关键。正常宫颈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且胶原纤维为其主要成分。米非司酮可对抗孕酮的作用,使胶原分解加强,扩张和软化宫颈[1]。中期妊娠时米非司酮直接作用于子宫螺旋动脉上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影响子宫螺旋动脉胎盘血供[2]。且可使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蜕膜与绒毛膜板分离,胎盘、胎膜易于完全剥离,影响妊娠维持[3]。先口服米非司酮,12h后第二日晨8时经腹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分娩可在夜间9时之前结束,可解除患者深夜宫缩疼痛引起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可计划分娩。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孕引产,使得中期引产的产程明显缩短,宫缩发动早,胎儿娩出快,胎盘、胎膜残留少,产后感染机会减少。此外,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减少支出费用受欢迎。总之,米非司酮合用依沙吖啶其引产成功率高,引产所用时间短,出血量、软产道损伤、胎盘残留等并发症明显降低。效果可靠、安全,药物费用低廉,操作方便,可降低引产费用,值得推广。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EP)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近20年来,英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异位妊娠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为1%~2%[1]。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对术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多采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在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上多了选择方式。我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200例,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200例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患者。患者年龄最大44岁,最小21岁,平均27岁;停经最长76天,最短42天,平均51天;阴道不规则流血7~15天,明显伴有腹痛39例,无腹痛161例,通过血β-HCG测定和盆腔超声等检查来确定,并全部为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所证实。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德国电视腹腔镜。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步骤如下:
用单极电凝纵行切开妊娠部位输卵管浆肌层,清除孕囊,双极电凝止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缘不缝合。输卵管切除术即用双极电凝钳沿输卵管峡部切断输卵管。开腹手术亦有输卵管开窗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按常规手术。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患者术后一般状况良好且血β-HCG水平呈下降趋势被允许出院,在门诊随诊血β-HCG直至正常。开腹手术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症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腹腔镜治疗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术前血β-HC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l略)2.2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61±20)min,开腹组为(85±27)min,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 0.01);腹腔镜组平均出血量(170.45±113.72)ml,开腹组平均出血量(689.75±243.00)ml,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 0.001);腹腔镜组住院日(3.3±
1.2)天,开腹组为(5.2±
1.6)天,前者少于后者(P 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3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见表2。表2两组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比较(略)3 讨论 异位妊娠,特别是输卵管妊娠是妇科急诊最常见的,且每年有上升趋势,所以正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然是处理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确认而不宜或药物治疗失败者,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手术分保守性和根治性手术,采用何种手术取决于医院的设备、条件,医师的技术、经验、习惯,以及病人的基本情况,输卵管破坏情况和病人的意愿、要求等综合因素。在19世纪初,异位妊娠的死亡率达70%,自从对异位妊娠实施输卵管切除术后,异位妊娠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这种方法不能保留生育能力[2]。由于本病大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且70%~90%有生育要求,所以对于有生育要求及未破裂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宜采用保守性治疗。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异位妊娠的破裂、大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住院时间。但是否能提高宫内妊娠率和减少异位妊娠率仍有待探讨。综合考虑手术结局,腹腔镜手术替代开腹手术是安全和有益的,笔者相信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科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异位妊娠的手术处理,腹腔镜手术必将为众多女性带来更多的利益。
做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治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包括:
(1)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恰如其分地解释病情、手术经过等,以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的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乐观对待疾病。(2)生命体征的观察 嘱患者宜卧床休息,勿外出,避免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按压腹部,用力解大便等,因腹压增大可能导致孕囊破裂大出血。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等。(3)饮食指导 除急诊外,术前一日应指导患者半流质饮食,术前晚流质,术前禁食、禁饮8h,以减少麻醉时恶心、呕吐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4)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
上自剑突,下自大腿上1/3处,包括会阴,两侧至腋中线,因手术第一穿刺点位于脐下缘,注意脐孔清洁。
(5)其他准备 术前一日进行药敏试验,术晨备血,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前30min使用基础麻醉药。术后护理包括:
(1)常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低流量吸氧6h,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6h。
(2)饮食护理 术后嘱患者禁食、禁饮6h,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6h后改免糖免奶流质,以防腹胀,待肛门排气后改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
(3)活动指导 术后6h协助翻身,并可取半卧位,术后一日可视情况下床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和体位性低血压。
(4)导尿管护理 一般留置导尿管24h后拔除,拔除后嘱其多饮水,促进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天进行会阴冲洗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并防止导尿管受压、扭曲而导致泌尿系感染。
(5)伤口观察 保持腹部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血β-HCG观察 对于保守性手术患者,应监测血β-HCG下降至正常。对于根治性手术患者,出院前应监测血β-HCG均有下降,并应随访至正常。(7)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恶心、呕吐常与围术期用麻醉药物有关,一般遵医嘱给予胃复安肌注可缓解。腹胀及肩背酸胀多由于腹腔镜术前常用CO2进行人工气腹,术毕放气,仍可因残留气体使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腹胀及肩背酸胀[1]。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临床路径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使患者合理消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而采用的一种多专业合作的临床工作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为了规范临床诊疗,倡导合理消费,我院于2017年年底制定了临床路径,以优质的医疗服务,最低的诊疗价格回报社会。我科就妇科常见几种疾病制定了患者入科后医务人员必需遵循的诊疗流程,现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科病房患者,选择的病种有4种:
宫外孕保守治疗、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第6版[1],治疗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以上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疾病、肾病、肝炎、结核、性病等疾病病史。每个病种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将几种疾病患者药费、住院总费用、药品比(%)、待手术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各种疾病的2017年(未实行临床路径)和2017年(实行临床路径)的住院日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临床路径后2017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2017年,两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的药品构成比低于2017年,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见表1。
表1应用临床路径前后四种妇科疾病情况的对比(略)3 讨论 临床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理念,至今美国已有60%的医院应用临床路径。近年来引入我国部分医院,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尚无范本可参考。
我院自2017年底正式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要求每个专业选出四种常见病、多发病,参考国内的医学文献资料的同时[3],还借鉴国际通用的临床路径,来制定本科室的临床路径[4]。由医务科收集我院近3年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三日确诊率、该病种的治疗、辅助检查、化验、用药和可能并发症、医疗费用等常规性信息,同时检索国内外医学资料中报道的该病种医疗、检查、用药的最新进展等[4],并集体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以时间为序对整个诊疗活动进行描述,拟定出临床路径文本的初步框架和内容。
本研究表明应用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其原因是应用临床路径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了重复多项检查,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用药原则,因此患者的总体住院费用大幅度降低,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让老百姓合理消费。应用临床路径是规范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合理消费的同时提高医院竞争能力。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第三篇: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62例临床研究
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62例临床研究
姚丽,李晶,黄慧桃
(大庆油田总医院 儿科,黑龙江 大庆163001)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4例迁延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服用蒙脱石散2 h后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了解更多http:///ch/moviexhid=9.asp对照组在服用蒙脱石散2 h后服用复方胃蛋白酶散。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8%,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讨论:
迁延性腹泻多见于婴幼儿,6~12个月是高发年龄。研究显示,5岁以下小儿中急性腹泻病例中有3%~20%转变为迁延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肠粘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有关。迁延性腹泻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被医学称为难治性腹泻,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迁延性腹泻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了解更多
一般肠黏膜结构性损伤到功能恢复需要12周,婴幼儿在一次急性腹泻(尤其是病毒性腹泻)之后,由于肠黏膜未能修复,不少患儿发生双糖酶(尤其乳糖酶)缺乏,对饮食中的双糖不能吸收,在肠内滞留形成高渗物质继续损伤肠黏膜,使迁延性腹泻发生,同时迁延性腹泻时肠黏膜受损,屏障功能不全,吸收相当量带有抗原性的完整蛋白质,触发免疫机制(致敏)可继续损伤肠粘膜。最新研究表明酪酸梭菌属于肠道原籍菌,具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道原籍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泌的酪酸(又称丁酸)是肠粘膜的主要能量来源,具有维持肠粘膜完整性的作用,可直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黏膜功能的恢复,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分泌的乳酸、乙酸必须在酪酸梭菌的作用下转化为酪酸才能被肠黏膜利用,因此我们选择能分泌大量酪酸的酪酸梭菌活菌散,达到修复肠黏膜的目的。同时,酪酸梭菌进入肠道能分泌消化酶,有助于分解代谢双糖。了解更多http:///ch/moviexhid=5.asp
王晓明等研究发现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
肠道有益菌减少,尤其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显著增加。因此,应用含有肠球菌的益生菌制剂应慎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不建议含肠球菌益生菌制剂的应用,并避免滥用抗菌药。CLARKE 等研究表明酪酸梭菌活菌散的有效成分酪酸梭菌CGMCC0313.1能分泌酪酸菌素,有效抑制有害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补充肠道有益菌酪酸梭菌后,酪酸梭菌还能分解多糖为低聚糖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既补菌又促菌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建立生物保护屏障。了解更多http:///ch/moviexhid=6.asp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迁延性腹泻。首都儿科研究腹泻科研组研究表明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sIgA显著低于正常,血CD4降低,CD4/ CD8降低,说明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而彭珊瑛等研究表明酪酸梭菌活菌散的有效成分酪酸梭菌CGMCC0313.1不但能促进肠黏膜sIgA的分泌,还可以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酪酸梭菌进入肠后,可生成维生素B族(B1、B2、烟酸及叶酸等)和维生素K,促进机体对钙、铁和锌等的吸收,提供患儿营养,增强体质。了解更多http:///ch/moviexhid=7.asp
蒙脱石散是一种物理吸附剂,为避免吸附酪酸梭菌CGMCC0313.1使两个药物疗效均降低,冲服蒙脱石散2 h后再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同时,先冲服蒙脱石散,吸附有害物质及过多粘液和水分,对肠道进行“清扫”后,再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酪酸梭菌CGMCC0313.1能在肠黏膜充分定植发挥作用,分泌的酪酸也能被肠黏膜充分吸收利用。蒙脱石散是物理吸附剂,没有生物选择性,不但吸附病毒,还吸附有益菌和有益物质,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和营养丢失,并产生便秘,合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还能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补充营养物质及避免便秘,有效消除了蒙脱石散的副作用。因此,本研究表明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
【资料来源】
姚丽,李晶,黄慧桃.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应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62例临床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0):922-924.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