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共)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目的:
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
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3、选择识别患者身份方式:在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对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相应的患者识别身份方式。
(1)普通住院患者:患者在办理入院进入病区后,护士根据入院介绍书、患者本人及家属提供的确切信息填写手腕带。信息内容包含: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和疾病诊断等,并由两名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予佩戴手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2)急诊、门诊患者:意识清醒的患者予建立腕带,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和(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意识不清的患者且无家属或陪护到场时,予建立临时腕带(标注门诊号、性别、初步诊断等),待患者病情平稳意识清醒后,及时补充患者信息、更换腕带。(3)特殊患者人群:
1)意识不清、昏迷、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入院后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详细信息,护士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予患者佩戴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
2)新生儿:胎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将新生儿抱给母亲确认性别,并口头复述一遍,助产士盖新生儿左脚印和产妇右拇指印于病历留存。助产士核对产妇的姓名、年龄、住院号,确认无误后填写新生儿床头卡和两个腕带,分别系在新生儿的手腕和脚踝部,松紧以可伸入婴儿一指为宜,床头卡佩戴在新生儿包被外。
4、检查核实患者身份标识:检查患者腕带、床头卡、一览表等的识别信息是否与患者身份一致;患者腕带标识不清晰时,予重新更换腕带,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
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信患者的身份。
(五)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重新核对。
(六)“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码。项目包括:病房、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3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4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
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
第三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
附:
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三.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四.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病人登记本”中。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交接登记本”上。者姓名。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名于护理记录中。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
4.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七、质控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 八.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重症监护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交接病人或新生儿时还必须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附: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交接登记本”上。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4.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严格按手术安全核查表的要求核对,并及时规范填写相关内容,入病案保存。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在交接时,除使用“腕带”对患者进行识别交接外,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护士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开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标本采集、给药、发放特殊饮食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进行相关服务。
第四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第五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3.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接收科室护士让病人或其家属陈述病人姓名,确认病人身份,并认真查看病情、皮肤、药物、检查等。无疑问方可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四、同名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病人的标识。
2.如遇住院同名病人,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使用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核对病人身份。
3.门诊如遇同名病人,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用姓名、年龄、住址及就诊卡号核对病人身份。
五、身份不明病人的身份标识方法
1.医护人员接诊身份不明病人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按“无名氏+数字序号”进行临时命名,如果有多名病人时按“无名氏
1、无名氏2”等顺延。
2.如病人住院,由住院收费处将病人的临时命名输入信息系统,获取住院号。3.如病人在住院期间身份已确认,将信息系统中病人身份信息更改。
4.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病人腕带上的姓名及住院号/就诊卡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六、新生儿/婴儿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双腕带,认真填写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时间、体重、性别、床号、住院号,作为新生儿身份识别标识(如系双胞胎分别用大小区分),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双足系上腕带(特殊情况双手),实行双腕带管理。留取母亲手拇指印和婴儿右脚印保存在病历中存档
2.护士在为新生儿进行沐浴、给药、接种、采集标本等各种治疗、护理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至少同时使用2种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如:母亲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禁止仅用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双胞胎用出生时间区分大小)
3.做好手术室/产房/病房之间的新生儿转交接工作。助产士和病房护士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评估新生儿情况,包括面色、呼吸、皮肤等,若无疑问在 “产房与病房产妇及新生儿交接单”上签名。
4.母亲转床时,必须同时更新新生儿腕带信息,并做到双人核对,并落实相关记录和交接。5.新生儿需外出会诊或检查时,必须有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陪同并持会诊单到相关科室,确保新生儿安全。
6.一旦发现腕带等身份标识不清或遗失、脱落,应及时补齐,新补腕带须与原腕带信息和病历信息核对,经护理人员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系上。
7.出院时,与母亲/家属一起认真核对腕带上的信息,确认身份,无误后方可办理出院。8.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新生儿身份查对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