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征收天然产品发展税,制定交通优惠政策等。
4、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5、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
6、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众的参与、监督和管理作用;同时,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民间参与环保)的先进经验,以建设城乡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形式,形成全民促进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7、重视把环保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紧密结合。以高校和环保科研机构为平台,加快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其发展专业的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的新兴产业。
8、尽快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快让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青少年和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社会环境。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大量事实
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越来越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越来越紧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急剧残疾,西方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规模迅速增大。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过度地消耗着这自然资源,大范围地破坏着自然生态,大量地排放着各种污染物,造成了日趋枯竭的资源问题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因此如何加快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显得非常迫切。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1】。
(一)我国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着质量不达标的空气等都表现了环境对人们的危害。2环境纠纷威胁社会稳定。随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高,和对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充满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处理不当或久拖不解决,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3环境权益维护依然艰难。我国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和司法救济体系尚不健全,环境法律对违法者的打击和震慑力度不够,一旦面对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受害群众维护基本权益就很难。
(二)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的的资源环境代价。
2、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使得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过大。总体上,我国经济建设还没有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严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3、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使得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环保旧账尚未结清,便又欠下新帐。
4、科技支撑不够。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2】。
(三)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森林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矿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制止。
2、生物资源濒危日益突出。栖息地和环境改变及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我国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
3、生态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建设滞后,科研力量有限。生态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
1、扩大公民环境权利,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要承认群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确保公众有效行使环境权利,建立政府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2、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环境损害赔偿不仅体现了维护受害人的权益、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恢复环境的需要。
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3】。
(二)在环境保护方面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1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导作用。提供环境准入门槛,认真落实规划环境评价要求,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踪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评价与验收管理机制、环保部门上下级联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积极结构调整力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科学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4、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既定的减排任务和目标,实行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的要坚决查处并惩罚。
5、改变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4】。
(三)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
1、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
2、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渠道,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
4、增强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参考文献:
【1】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2】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3】 胡荣桂 环境生态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共湖北省 党校,2010
贺州学院 理学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4 —— 2015 学年第 一 学期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姓 名:肖金妹 学 号:1210511031 任课教师:吴继寿
日 期:2014年10月28日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东梅
(贺州学院 理学院 12数本班 1210511017)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状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策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习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的家园。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也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的必然结果。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示范区旨在通过建设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3月10日,福建成为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和战略举措,既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实现,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少数地方未能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理念、思路、模式实现转变,对其内涵、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思路还不清晰。有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看成只是环保、林业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整合;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且短时期内难完成的任务,因而缺乏工作动力和主动性,对工作没有认真研究和部署,措施不力,甚至应付了事。
(二)、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有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但目前还有少数县未成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还没有开展
(三)、当前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等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水污染。化学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等使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各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取得的好的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范,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办生态文明、生态地区建设专题培训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意义和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增强捉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创新制度和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
(三)、推行生态恢复与建设
大力推行生态恢复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此外,应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倡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如倡导使用和消费无害环境的产品,改变大量消耗物质和能源的交通和居住模式等。同时,从加强生态安全管理的角度看,我们还要建立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 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与此同时,要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王如松.2002.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M].北京:气象出版社 【2】 刘湘溶.1999.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 薛晓源,李惠斌.2007.生态文明前沿研究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20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这个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和谐共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科学发展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问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既涉及经济因素,也涉及观念和制度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观存在缺陷,也一再倡导与绿色文明相匹配的现代发展观,可这并没有完全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在经济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还是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公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发展观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现代传媒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重大环境问题的披露,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后果的严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众具备足够的环境意识。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人们的生态保护价值取向较高,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责任感、紧迫感均有着较高的意识。同时,人们的环保行为、环保认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评价较低。在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公众更多地将自身置于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受影响者的角度来认识,而没有将自身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执行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3.环保法律不够健全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环保法律内容的滞后。尽管我国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但仍滞后于环境保护实践的需要。二是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三是法治震慑力不足。刑法有条例明确规定,只有当排污行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时,才有可能定罪。对于造成污染事故、损失一般的排污行为,刑法并无论及。且环境污染处罚的最高金额是100万元,这对现代化的大规模企业缺乏威慑力,导致一年一度的“环保风暴”和“行政处罚”收效甚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相反,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的悖论刺激了一些守法企业向违法轨道的转移。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蓝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为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产物,是新时期党治国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其基本要求是: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又要求这一发展必须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我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对我国近几年来大力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又一重大推进。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走了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2.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全民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而“意识是行为的起点,公民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角色认知、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等,进而构成生态文明制度与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本质内涵。”因此,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
在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这项基础性工程中,政府应当在价值引导方面起积极作用,使全民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让“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首先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系统化,包括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法制教育等,逐步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其次要将形式多样化,可以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中国土地日等环境节日开展环境知识教育和宣传,也可以通过出版书籍、报纸和各种刊物,召开报告会、研讨会,开设主题网站以及举办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教育,把生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中,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并做好实践教育环节,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3.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1).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承认自然的主体性并确定自然界中全部生物所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尊重生态自然作为环境法律立法理念,需要我们在订立环境法律时将自然的权力纳入立法范围。统筹社会公平公正、树立公民的生态道德观为环境法律立法的出发点,摒弃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下的立法思想。
(2).提升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第一,在法律上赋予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以更大的制约权力。一方面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权;另一方面,赋予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权,在组织上提高环保部门在政府中的地位,使之可以真正参与和影响各项发展政策、规划和重大决策的制定,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与机构。第二,加大执法机构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惩力度。当务之急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改进罚款的设计机制,提高罚款额度,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使罚款这一惩处手段在环境违法惩处中发挥杠杆作用。
当前,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张金艳 [2]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包双叶 [3]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卓越
[4]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王学俭 [5]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法律支持.程章威 [6]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张骥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刘静
第五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其建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生活方式是以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价值尺度 ,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 ,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力和资源劳动率以及绿色消费是阻扼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支持生态系统发展的强大力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 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因为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