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时间:2019-05-14 09: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第一篇: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和实践要求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这既是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更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具体运用到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上,就必须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最终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的八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明确表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后来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正确论断没有坚持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肯定了党的八大时的提法并作了进一步精简和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在诸多社会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

从党的八大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至今已经60多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具体反映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根本性变化,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反映,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认识前提。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7年达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显著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各个领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有些方面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的主要根源。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平衡是相对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否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适应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变化。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必将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只有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各项政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去。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重点工作,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要结合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初级阶段的唯一条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来都不是单纯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因素来看的,而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综合考量。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就是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更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在认识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问题统一起来思考和研究,把“变”与“不变”这两个论断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谋划发展、制定政策,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二篇:深刻认识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0-29 14:00

分享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践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正确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推动生活前进”。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认识新矛盾、顺应新形势、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新期待,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将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答卷。(新华社评论员)

第三篇: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也是对五年来我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我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历史逻辑。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从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来看,对社会矛盾做出正确判断共有三次:一是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我们对阶段性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及时准确、科学理性的判断,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现实逻辑。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首先,社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飞跃,我国社会生产今非昔比,在很多领域,如高铁、航天、钢铁、道路、桥梁、计算机、通信、天文观测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基本满足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因此,“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实际。同时,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呈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特点。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有的“硬需要”呈现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呈现急需态势,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迫切,对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就需要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和表述,并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现阶段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需要的主要因素。十九大报告认为,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既有城乡、区域、领域、行业等硬指标的不平衡,又有观念、机制、状态等软行为的不平衡。比如,同样处于改革大潮中,有的人能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的人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机制建设的完善程度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效率也不一样;人的状态存在差距,有的人不用扬鞭自奋蹄,勇作改革弄潮儿,有的人却在等靠要、消极懈怠、不思进取。软行为的不平衡,是更深层的不平衡,将极大影响城乡、区域、领域、行业不平衡,拖延不平衡问题解决的进程。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发展总量还不够多、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发展动力和活力还不够足、发展保障还不够全、发展韧劲还不够强等等。不平衡和不充分相互关联,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经济社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发展又不够充分,在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驱使下,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由于发展不平衡,处于发展强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会过多占用发展资源,从而加剧处于发展弱势一端的社会主体发展不充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做好“如何做大蛋糕”和“如何分好蛋糕”这篇大文章,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刻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此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加以重申。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方面顺应“变”,促进“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适时进行调整变革,以“变”应“变”;另一方面,立足“不变”,坚守“不变”,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经济基础。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思维逻辑。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不是纯概念的改变,也不是短期判断,而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各项事业开展的重要依据。是以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时间为节点,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一个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不仅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导向,还有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时间张力。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要求,我们应及时调整工作着力点,顺势而为,聚焦发力,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者为黑河市委党校副教授)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第四篇:对于函数是一个刻画某些运动变化数量关系的数学概念

对于函数是一个刻画某些运动变化数量关系的数学概念,也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选择这个时机来研究单调性是比较适时的。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处理大多教师是以讲解为主,总体上缺少学生的主体活动,缺少一个构建的过程。这种方法的教学能使一部分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进行机械学习。实际上,对函数单调性的构建有两个重要过程:一是通过图象建构函数单调性的意义;二是通过思维构造把这个意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其中第二个过程相当有难度,难在如何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解决方案,选择合理的策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首先向学生展示函数图象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充分观察各个图象的变化,并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多视角的比较,进而分析每个图象各自的特点,从中寻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做不仅体现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而且可以培养观察、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一般思维方法。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互争鸣,分化出这些图形相对共同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讨论之后,学生的回答经过修补、整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次函数图象是上升的。

(2)二次函数,时图象是上升的,时图象是下降的。

(3)一次函数,函数值随着的增大而增大。

(4)二次函数,时函数值随着的增大而增大,时函数值随着的增大而减小。

学生在抽取性质时,表述常常不到位,其中有的是语言组织不当,有的是理解存在缺陷。这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补充、修正很重要,需要耐心地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交流达成相对准确的表述

对于经过严密思考“创造”的单调性概念,学生很难发现它的漏洞,这时教师很有必要设计具体的反例引导学生去寻找概念的破绽。上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验证”过程,“验证”也是思考问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维训练方法和科学方法,学习和领悟这个思想方法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和科学认识观是很有必要的。

概念意义的建构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必须经过不断运用,多次反思,反复辨析,勤于概括,才能对本质意义的认识逐步分化,不断综合贯通。

下载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