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2、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3、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3)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3、答: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4、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
答:1)小明父母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
2)小明父母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导致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说明小明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因为缺少交往实践而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小明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排斥或受忽视)并进一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篇: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做法。
【幼儿心理学资料】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1.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者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个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0~2岁时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别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三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错过某个时期,儿童在某一方面发展的效果就会查些。2.转折期与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儿童的心理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由于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出现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你,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的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有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前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前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前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案例三】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案】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性格。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案例四】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叫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请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幼儿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
所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等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案例五】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案】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案例六】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许人家的东西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特征。
(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题通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时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第三篇:2011年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2011年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案例四
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
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案例五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案例六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有人说,遗传了这么好的素质,以后一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还是要看教育。爸爸妈妈说环境和遗传对孩子的影响大约一半一半吧。请简要评析。案例七 红红3岁,喜欢的小鸭子玩具碎了,她就伤心地哭起来,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她就又笑了;看见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起来。根据情绪发展的趋势原理加以分析。案例八
小南是独生子女,妈妈对小南百依百顺,爸爸则非常粗暴,家里玩具很多,但她看到别人玩什么,她就要什么,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老师开始严厉的责备他,后来谁也不管了。妈妈开始担心。分析小南的特点及成因。案例九
亮亮3岁了,妈妈给亮亮讲故事,可是亮亮一会说外面有小猫在叫,一会说要玩皮球~~~,总是不能专注地坐下去。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加以分析。
1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2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3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
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4答案:这里涉及到了很重要的概念——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1.自言自语的特征
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2.自言自语的形式(1)游戏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例如,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音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2)问题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喜
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例如,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
既然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不要斥责他或阻止他,而是应该帮助和引导它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6-7岁儿童已经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使用“问题言语”。
5答案: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6答:遗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遗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遗传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前提。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在:(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缺乏营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辐射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其后代智力的发展。儿童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之后,营养不良或一些意外的因素(如产伤、疾病、事故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理,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这些遗传特征使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对外界刺激发生不同倾向的选择性反应,从而影响到外界环境刺激起作用的程度。(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综合的分析
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影响。在肌肉力量和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上,则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所谓综合分析,是指要避免片面地把遗传或环境的某种影响孤立起来,综合地看遗传和环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7答案: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首先,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食物、玩具等往往是引起早期儿童情绪的动因,所以,玩具碎了红红就会哭,得到巧克力就会笑。
其次,儿童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早期儿童的情绪指向和体验比较表浅,因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转化。
最后,儿童情绪逐渐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感染性等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
8答案:小南的特点主要是任性、攻击性强。这反映的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
(1)缺失。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相互学习的机会;(2)独特。独生子女经历的独特性致使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过渡溺爱、过分保护都是对其发展不利的,而且小南的爸爸妈妈还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导致小南出现这些问题。9答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无意注意有如下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有兴趣和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由于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意注意仅仅是初步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于成人的组织和引导。由于幼儿注意有以上特点,因此,在维持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应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第四篇: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10、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一个人独居;她动作迟缓;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她感情内向;好哭、胆小;她很听话;从没违犯纪律。判断该生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1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用注意的有关原理解释)
13、“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
14、请分析以下现象的原因:A、闭着眼睛倾听更清晰;B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C、.调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色产生清凉的感觉。
15、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16、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
17、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
18、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19、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也大胆做起来。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儿院做过研究;发现留在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平均智商达到80;特别是年龄很小时被领养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可达到100。分析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为什么?
22、我们刚进入冬天的时候觉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赘;过一个月就不觉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觉得它很温暖;夏天觉得很清凉;其实温度没有变;这是为什么?
23、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这是为什么?
1、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5、回答要点:①从众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虚荣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娱乐消遣心理等等。
6、回答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7、回答要点:(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8、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10、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11、回答要点:此同学为抑郁质气质类型。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其认真、心细等特点;克服其迟缓、好哭等特点;培养其胆大、机敏、灵活、勇敢等特点。
12、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答案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4、答案要点:感觉的相互作用。
15、答案要点: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16、答案要点: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17、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18、答案要点:原型启发
19、答案要点: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20、答案要点:环境教育和爱的作用
21、答案要点:知觉的恒常性
22、答案要点: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23、答案要点:技能学习的迁移性
第五篇:2014玉溪市新平县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2014年玉溪市新平县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以上内容由云众教育网免费提供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