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正情与法,教育惩戒也能和谐进行
摆正情与法,教育惩戒也能和谐进行
金乡县金曼克中学 江文峰 张文青
在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某虐待儿童的事件被大家关注之后,日前,一段名为“青海师大二附中教师张明明暴力打学生”的视频在多家网站流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青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在11月21日下午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独家采访,介绍了对于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意见,表示“对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及张明明老师予以全省通报批评”。颜某的行径千夫所指,受到法律的制裁万人称快;但张明明老师的具体行动在经过沟通之后却得到了当事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这个当事的学生家长说,老师你过去是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以后还是怎么样来对待。言外之意体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的,我想当家长的表态出来之后,肯定会让很多旁观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但我们细心观察后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社会对老师教育表现欠佳学生时发生的打骂行为,在公共舆论和家长看法两个不同层面意见不一,态度和反应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公共媒体上观点与青海省教育厅的意见相同,即张老师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公共舆论态度认为:不要说什么敬业,不要说什么学生不努力,不要说什么很生气,这些都不是暴打学生的理由。因为学生是人,是一些未成年人,是一些需要老师呵护的人,是一些需要老师尊重的人,是一些需要老师教育的人。孩子不是老师的附属物,也是有人格、有尊严、有思想的独立自由人。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
而在一些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评论中,绝大多数网友却表示了对张老师的理解,甚至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负责任的好老师”,与被打学生家长意见高度一致。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的压力下,成绩是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教育就认为“严师出高徒”、“师徒如父子”“不打不成才”;另外学校考核的巨大压力又要求老师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班级纪律,督促表现欠佳的学生改正错误、迎头赶上,情急之下动手和动口在所难免。
“民间”观点如此不约而同,且与官方和公共舆论如此不同,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边面对来自家长的强烈需求的实情,一边面对公共舆论对尊重孩子的理念趋向依法进行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常常在迎合与坚持的选择中迷失。
事实上现阶段我国对青少年的义务的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上。然而这些规范只是指导性的规范,不具有强制性,考虑到青少年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刑法、民法中只是对年满14~18周岁的青少年规定了有限的、相对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只在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发生时,如抢劫、杀人等,才实施慎重的惩罚。在我国,法律的强制性是人民群众守法自觉性的前提条件。然而对中学生来说,其行为法规缺乏强制性,这就可能出现违反规范,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学校缺乏教育惩戒的手段和措施,而“管不了”,司法机关因缺乏法律依据而“不管”,即司法真空。目前,校园里肆意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经常骚扰异性的行为、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上不能上刑法,下又教育感化无效,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遏制,将对行为者本人和其他学生法制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产生及其不利的后果。如果在学生时代犯错误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说什么违法、犯罪后将受到如何的惩罚,恐怕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甚至会产生小时候犯点小错误没大事的念头。这样就会造成一批没有受到教育惩戒、不能承受批评、靠哄孩子教育出来的一代,将来可能会是经受不了挫折、懦弱而又自私自利、飞扬跋扈、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未来的个人和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代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认为:“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因此适度的教育惩戒是必要的合理的,它能让学生们体验到犯错误后应受到惩罚,真正认识到犯错误后应该承担的责任,逐渐形成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普法教育更加深入。我们惩戒犯错学生,不光是教育了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还教育了其他学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但是由于惩戒的本质内涵在于确证规范所具有的威严性,所以惩戒必须是针对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在道德及其规范方面有错误行为时,教师才能对其实施惩戒行为,而对于学生在非道德方面(如认知领域,诸如做错作业等)所出现的过失,教师就不能进行惩戒。而且教师实施惩戒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非学生个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另外,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采取随意性态度,更不能是出于私心报复。在惩戒和过失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在实施惩戒行为时,要“使他们感到你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而必要的;要使他们感觉到你之所以吩咐和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我相信,这些道理一线老师都懂,可是当今社会由于对教育惩戒没有法定的标准和尺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超出社会接受范围,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对惩戒行为评价的差异,导致舆论的过度反应,显然这都不利于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看来,一些典型或极端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事件的反复发生,并非老师们没有记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涉事教师素质低下、简单粗暴,更不应该对涉事教师进行全面否定。因为从教育法律的角度考察,教师不敢教育惩戒学生或教育惩戒扭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有:法律对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范围、程序与方式不明确;学生权利的解释欠妥以及对教育惩戒的误解;教师教育惩戒的风险及不教育惩戒、不当教育惩戒、违法教育惩戒的法律责任不确定;教师不了解教育惩戒学生的相关法理和法律知识。可见,鉴于教育惩戒的重要性与敏感性,为其明确立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惩戒的实施程序与救济措施等相关问题都用法律法规于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从法律高度赋予惩戒教育以合法地位,才能使教师实施正当的教育惩戒,一切按章程办事,避免演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为便于一线教师依法执教,我认为有关教育惩戒法律中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而言,若学生违规违纪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教育惩戒师,由班主任负责教育惩戒的时候居多。若学生违反规范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较重,此时,应由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若学生触犯了法律,则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即教育惩戒行为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实施的。
二是要明确教育惩戒的对象。惩戒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特定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不是学生的身体或心灵。作为教育手段之一,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其针对的只能是越轨行为本身。
三是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严厉的教育惩戒必须严格规范化,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师生的正当权益,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侵害。同时,教育惩戒程序的适当,要求程序本身合理、合法,实施步骤公平、公正。
同时社会舆论导向要客观公正。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教育惩戒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同时,对一些教师不正确对待学生的事件,如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要予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切不可因一时地哗众取宠而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教师只有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识自身的神圣职责,依法执教,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勇于运用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实施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才能和谐进行;同时只要我们教师按照法律办事,自己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
作者地址:山东省金乡县金曼克中学 邮编:2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