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水城县鸡场乡中心学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状况怎样?存在哪些教育问题?应采取哪些策略?笔者在分管全乡德育工作的两年中,对这些问题深有感触。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鸡场乡地处水城县南部,属六盘水市贫困乡之一。全乡总人口数为25885人,其中办有9所完小,1所点校,1所中学,共有学生495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88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17.75%。经调查统计,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有73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75%;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有1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5%;无人监护的有1人。
我乡从整体经济生活条件上看,富裕的留守儿童不多,父母在外面做生意经济收入较高的将子女托付给长辈、亲友或者是老师照顾,并定期寄给子女必要的生活费,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方面不存在困难问题。这些儿童大多在乡中心小学、中学就读。生活条件一般的留守儿童占多数,父母在外面打工谋生,工资待遇稍好点的家庭将子女迁往外地借读,困难的家庭将子女留在老家就读,委托长辈、亲友照顾,子女基本上没什么零花钱,甚至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他们大多都在村级完小、点校就读。
二、留守儿童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勾通孜孜甚少,使留守儿童缺少心理上的倾诉和寻求依靠的对象,在学习上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帮助,所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在学校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求上进,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控制难度太大。
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在没有父母的教育下,他们一边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一边勤奋学习,把对生活的艰辛转化
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条件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外出务工家长将子女的德育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也难以实现,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纵容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人际关系冷漠,自我意识低下,纪律散漫,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出现行为偏差,思想偏极。如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赌博、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问题。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一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性格缺陷的心理问题,甚至由此而引发的行为的偏差、价值扭曲引起重大的安全隐患。
(四)、留守儿童的外界诱惑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管理而容易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为切实解决我乡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的教育关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亲情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各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为了使我乡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我乡中心学校认真实施《鸡场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对我乡留守儿童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实行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完善了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创建了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制度,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并定期进行家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等。
2、开辟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展示留守儿童的活动资料,张贴其书画作品等,开通学校“亲情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联系;开通“师长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班主任联系;各学校已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3、实行同帮、同学、同玩制度。各学校从高年级学生中发展学生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为低年级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交流谈心,开展活动等。
4、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中心校通过设立爱心基金、捐助学习用品、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经费支持,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
5、推行寄宿制管理。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谈心,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五是容易唤起留守儿童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村支两委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两委负责,统筹村完小及点校学校教师、村妇联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的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3、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致富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4、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要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一些不健康娱乐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所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组织、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携起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帮助,并从物质、精神上给予积极的投入,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策略
湖南 学院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邮 编: 电
话:
410205
姓
名: 指导教师: 专
业:
教育管理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地
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题
目:
因及策略
小教大专部
班
2011年3月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引言 „„„„„„„„„„„„„„„„„„„„„„„„„„„„„„1
二、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2(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分布 „„„„„„„„„„„„„„„„„„„„„2(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 „„„„„„„„„„„„„„„„„„„„„„„2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3
(一)学习问题 „„„„„„„„„„„„„„„„„„„„„„„„„„„3
(二)心理问题 „„„„„„„„„„„„„„„„„„„„„„„„„„„3
(三)安全问题 „„„„„„„„„„„„„„„„„„„„„„„„„„„4
(四)品德问题 „„„„„„„„„„„„„„„„„„„„„„„„„„„4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4(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5(二)家庭教育的弱化„„„„„„„„„„„„„„„„„„„„„„„„5(三)学校的教育不全面、不够到位„„„„„„„„„„„„„„„„„„6(四)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6
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7
(一)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7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8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9
六、总结„„„„„„„„„„„„„„„„„„„„„„„„„„„„„„10
参考文献 „„„„„„„„„„„„„„„„„„„„„„„„„„„„„10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策略
(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值得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它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分析其成因,主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争取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权。【关键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措施
Key Words:rural area ,stay-at-home children ,Educational problem, Causes,Measure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problems,causes and strategie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02,China)
abstract :The “Summary” vulnerable groups of children left in rural areas, as a special and worthy of special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It's abou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ing the work of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Proceeding from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this article, analyse their causes, advocated constructing a Trinity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cern left-behind children, seek to fundamentally guarantee fairness of rural childr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一、引言
从 1978 年至今,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随着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户籍控制开始松动,社会流动逐渐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进城务工的这些农民绝大部分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原籍,由此留守儿童产生,而且其群体规模极为庞大。部分农村家长重养轻教和学校教育单一,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社会难题,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认真履职, 家长要主动担责,学校要积极跟进, 社会要广泛响应。
二、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被交由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
(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分布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 约占农村适龄就学儿童数的40%,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极为庞大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2000年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数的 32.14%,约 637万,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约 416万。另外调查显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密集区,仅重庆、四川当年就有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 123万和 296万,占到了当地儿童总数的 22.32%和18.71%[2]。据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 [3]。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 5%。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照顾、教育和抚养儿童;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朋友)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自己一人在家生活。这些监护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临武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南部, 全县共有22个乡镇,共有人口30多万,农业人口约占80%,全县以农业经济为主。我县妇联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全县22个乡镇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约有1万人,其中 农村留守儿童约8000名,部分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4]。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属于隔代监护和同辈监护或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中,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文化水平较低,有时甚至同时监护几个“留守儿童”,加之精力有限,对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单亲监护中,家中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和农活,往往导致父亲或母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同时孩子也要承担一定的劳务,造成了顾此失彼。同辈监护中,由于监护人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往往不便或不愿对其学习严厉管教,对孩子的监管大多数只局限于吃饱穿暖。
留守儿童时刻想念父母,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加上缺乏父母关爱,看到其他儿童成天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关心,自己却形影单只 ,无人关心,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而影响学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和督促,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
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 智力发展滞后 ,学习成绩不佳,表现在学习成绩平平,出现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而等级为 “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二)心理问题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研究表明, 孩子对父母的依程度与性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以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
留守儿童较早离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长时间内缺乏亲子间必要的情感交流与沟通。通常情况下每 2周或更长时间才能跟双亲有一次联系,谈话内容无非是“要好好学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情感需求在监护人人那里并不能得到补偿。致使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爱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长期处于情感压抑的状态,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无人理解,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自己从内心看不起自己。自我认知意识薄弱,自惭形秽,对外界十分敏感,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正确引导。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往, 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等[5]
(三)安全问题 监护权的缺失 ,父母疏于照顾 ,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或时间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 ,安全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几年前 ,《楚天都市报 》曾刊登过《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当引起重视 》,文章报道了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审庭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 ,因父母外出打工,幼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占三分之一。2004 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报道,由于父母双双处出打工 ,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初一女生小英,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托管人监护不力,往往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品德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正在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认知逐步得到发展,而儿童最初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受到重要的影响,出现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 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据调查, 部分留守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认为不读书同样能挣钱,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品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思想道德意识薄弱。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化、劳动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化、诚信意识弱化等[6];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 36.7% 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他们不听祖辈教导, 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三是越轨行为的发生。留守儿童的越轨行为主要是违规行为,如抽烟、酗酒,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等,但也有一部分表现为违警行为和违法行为。据湖北随州市政法部门统计,2002 年该市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为284件,2003年则多达 300 余件。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城镇化, 二是劳务输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按照要用城乡统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劳务输出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东西部差异明显,城乡落差巨大。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西部流向东部,由乡村流向城市。但是制度因素的限制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导致城乡权利不对等的户籍制度、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学生入学制度和造成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发展不平等的学校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是根本。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人为划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而建立起户籍制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城市流动,保障城市有限资源的供给需求。户籍制度的建立在当时虽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却限制了农民自由流动的权利,且剥夺了农村人口应享有的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各方面待遇,人为造成了二元社会的对立。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是紧密关联的,户籍制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入学制度,这就限制了农村户口的儿童在城市入学,造成了大部分农民进城却只能把子女留在原籍接受义务教育。虽然城市中也有打工子弟学校,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二)家庭教育的弱化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教育意识薄弱, 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的仅占第一、第二选择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
[7]为是最大的负担。外出打工家长大多数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生理和心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教育能力较低,监护不力。留守孩子大多有人代管。但临时监护人由于受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对孩子的帮助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实现家长监护、教育职责的完全转移。(三)学校的教育不全面、不够到位
学校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教育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还体现在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方位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一方面农村学校教育功能单一,学校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的开设也很僵化,素质教育体现较少,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独立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需要他们全方位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只是传授文化知识,对留守儿童课后的关心不够,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倾向于求助教师,但当他们遇到生活问题时却 很少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教师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的部分角色失调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
(四)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支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支持的长效机制。一是缺乏法律支持的长效机制,现行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少,层次低且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行为支持长效机制,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还没有足够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有一些临时性的应对措施,没有具体系统的实施细则,而农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仅仅是承担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三是缺乏舆论支持的长 效机制,舆论的宣传是唤起社会关注的关键,但是现在舆论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热点问题,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宣传也仅仅局限于特定时期。其次,支持力度有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和支持才能解决,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缺乏一 个相互协调的支持机制,支持力度有限,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社会的“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心、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起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
1、建立起一个多部门相互协调的支持机制。立法部门应制订出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各种权益的法律,行政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备法律体系。以政府为主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避免相互推诿,同时还应建立起定期磋商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个别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同时界定清楚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工作范围,避免产生工作冲突及其他问题。
2、改革、完善相关制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更加公平的户籍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最终取消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制度,教育制度更加公平。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流动人口适龄子女 在其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的义务教育的做出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的新的规定。这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落实。同时,要协调好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发展,对于民办学校的发展给与政策引导和扶持,满足新增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3、推进相关工程。一要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是一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二要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2007年5月2 5日, 全国妇联、教育 部、公安部、民政部13家单位联合召开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启动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会议要求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督查、激励、信息反馈机制;落实工作经费,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纳入测评体系等措施保障这次大行动顺利进行。三要尽快完善绿色通道畅通工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在留得住上做文章外, 还要在流得畅上想办法。根据相关规定, 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由接入地负责。所以,很多农民工流入地均开设了绿色通道。建设农民工子女学校或指定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绿色通道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 解决了其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
4、加大投入,增强支持的力度。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力量,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给与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如政府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广大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财政部门适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公安部门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妇联及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
5、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预防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全社会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共同努力。宣传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因此,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抓落实。
6、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在政府的倡导和媒体的关注下, 社会呵护留守儿童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在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的牵头下,一支由党政机关人员、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企业界公益事业热心人等人员和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留守儿童服务队伍正在壮大。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加强亲子教育。有研究者发现,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因此,应加强亲子教育。
1、由企业工会定期组织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并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加强亲子关系。父母双方要经常定期与老师、临时监护人联系,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中的真实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找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
2、当地政府或是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通过信函、电话的通讯方式,积极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亲子关系。
[8] 10
3、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积极联系子女、监护人、老师等与留守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员,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4、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1、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免费师范定向生的培养。选拔受过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原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构建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动员学校所有力量去关爱留守儿童,建立起“校领导——中干——班主任——生活老师”四层学校关爱网络,明确各层关爱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学生关爱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上学期间,放学之后也应关注;关爱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干部为主体,班级干部包干学生的班级三层关爱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学校和班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 的一些教育功能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收集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记载成长过程和特点,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 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留守孩子的成长情况。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
5、增设特色课程, 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 强化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在 11 留守学生中的通病, 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对未来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
6、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7、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
六、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 伴随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 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因此,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在爱的沐浴下快乐的成长,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 ].人口研究 , 2005(1):29-36.[2]任运昌 ,林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急需高度关注——基于系列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呼吁当代教育科学 2007,⑺.[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 J]新教育, 2004(5)[4]蒋海云.临武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郴州妇女网.2008 [5]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108.[6]武强.农民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07,10-18.[7]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3-155.[8]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88.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
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整日忙于挣钱,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参考文献与注释:
[1]庄华峰等.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有些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监护人多为隔代老年人,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明显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长期下去会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该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是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在我县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中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
三是城乡户籍制度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攻坚破难抓工业,二是突出重点抓服务业,三是利用优势抓回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使大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就业、致富,缩短回家周期,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本县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监护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及时补充、变更有关信息。其次,完备家长通讯录,以便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反馈其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实现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第三,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教给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识,提高留守儿童的个人保护意识及生存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孩子,多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增加性格教育、人格教育等课程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考核目标。
三是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教育设施中来,在城市中农民工密集的地方,增加相应城市教育设施,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标准,使其能在父母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上学问题,父母就可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解决了。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金堂县隆盛镇石佛学校李丹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一直被视为教育的真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其折射出来的其他现象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的真空;社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社会当中。那么,何谓“留守儿童”?伴随着这一名词走来,起初我不甚明白这一词语的具体含义。直到我来到了现今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是教学的第一要务。“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仅有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6岁以下的儿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班上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常年和自己的孩子见不着面,更甚者,有个别孩子到如今都还只看过自己父母亲的照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心突然很疼,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父母。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经济乍看是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的缺失与遗憾。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他们性格的缺陷,以至于在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这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祖国的发展,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多的农民走出了农村,进入了城市,投入了经济建设的浪潮当中,由于户籍、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进城务工的大多数农民,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享受正常家庭的幸福和教育,他们的子女就被留在家乡,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人照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再加上城乡户籍制度的隔离,农民工无法将儿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然而即使农民工能带自己的子女到务工地上学,农民工也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地区的教育差异,高考制度的规定也往往成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的壁垒。现有的社会制度无法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与壮大。
然而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一旦家庭教育缺失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留守儿童现在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
用。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人的社会化是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最基本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其中,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的“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
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了,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深刻的教育理念仍然不可忽视,在此我仅借此文呼吁广大的为人父母者,多关心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需要用心交流,用爱浇灌。就在这一严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学校的诸多功能便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学校是儿童的受教育基础元素,如何使这些孩子得到关爱无疑成了学校教学中最大的关注课题。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又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校教育与家庭成长关系中的矛盾又存在哪些呢?
1、家庭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一起来帮助孩子在各方面的提高,然而对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当学校发现了一些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的前提下才能给予以纠正的缺点时,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够以及时的合作,从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不能对孩子产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2、现有学校教育制度难以对留守儿童形成有效帮助。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力量匮乏,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并且大多数学校都遵循和谐、淡定的原则,为了推卸掉不必要的责任,只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当面对着持有上学无用论的固执的家长时,看到学生辍学打工,学校也便只能是爱莫能助了。当然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好的社会环境能对学校教学起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在面对这一状况时,社会的管理者显而易见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的乏力和政策制度实施的缺失。
1、留守儿童的管理防控体系和保护机制的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象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问题没有做到理性而政策化的思考。没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由于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常缺乏监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常常会对留守儿童造成消极的影响。
2、社会保障的乏力
教育是国民的根本,儿童的发展状况意味着国家的诸多情况,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当然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怎么解决。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大处着手,不拘于形式,从根本上入手,多方面解决。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进行。
㈠改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不应仅局限于物资方面,多关心他们的心理、性格发展,多给予关爱。而不仅仅关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物质多于精神。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尽量增加与孩子的联系与交流。
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多进行交流,以促进其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和监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务工处就近入学,无疑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㈡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督促其认真学习,不断进步。及时对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进行表扬。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给他们心灵上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逐
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
㈢政府部门的扶持重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如建立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从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等。此外,还可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场所,给予他们正常的教育,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遗憾。
孩子是祖国明天的未来,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随时谨记:我们的未来是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