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误会
心理健康课——1.解除误会的小秘方
一、辅导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误会产生的根源,以及产生误会后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了解破解误会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 树立积极的情感,面对别人的误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3.行为目标:学会破解误会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辅导过程:
1、感受误会 课件播放故事:《流泪的狗》。
有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由于夫妻俩忙于生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他们驯养了一只狗,那只狗聪明听话,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这只狗甚至可以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依然由狗照看孩子,因为大雪封山,夫妻两当天不能返回家,直到第二天才赶回来。一进门,那只狗立刻出来摇着尾巴迎接主人。主人把房门打开一看,满屋的血迹,再抬头一望,床上全是血,孩子不见了。而那只狗站在身边,嘴角还滴着血。主人看到这种情形,以为狗野性发作,把孩子吃了,他愤怒地拿起刀向狗劈去,把狗杀死了。突然,他听到孩子的声音,看到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妻子急忙抱起孩子。虽然孩子身上有血迹,但并没有受伤。主人很奇怪,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再看那只狗,它腿上的肉已经没有了,而在门的旁边还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狼,那狼的嘴里还叼着狗腿上的肉。
主人顿时明白了,是狗救了孩子,但自己却把它误杀了。再看看那只躺着地上的狗,它浑身被鲜血染透了,那条血肉模糊的后腿依然滴着血。再看狗的脸,双眼闭得紧紧的,只是它的脸上,布满泪痕……
1.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2.这样一只忠实的狗,主人为什么要杀了它呢?
正是因为误会,主人才杀了狗,孩子们,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误会可以造成这么可怕的后果,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人与人之间发生了误会,会怎么样呢?
看来,误会不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还会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眼中的误会还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消除误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破解误会的小秘方。
二、了解误会
1.了解误会产生的原因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误会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那么,误会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是草稿纸,也可以是没用的随便一张纸,只要是长方形的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所说的话,对纸进行操作,记住,在操作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睁开眼睛,也绝对不能说话,不能问我到底是怎样,也不能和旁边的同学交流?只要按照我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第一步:请将纸对折,第二步:撕掉右下角一个一厘米长一厘米宽的小块,第三步:再次对折,第四步:撕掉左下角一个一厘米长一厘米宽的小块,第五步:再次对折,第六步:撕掉右上角一个一厘米长一厘米宽的小块,第七步:睁开双眼,第八步:打开你手中的纸
好,现在我们前后左右对比看一下,你所撕掉的纸和其他同学撕出来的,一样吗?
思考:为什么老师说的是同一个口令,大家所做出了的东西却千差万别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同一句话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或想象不同,所做出来的也会千差万别,同样的在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对待一件事的认识不同,又缺乏理解和沟通,也就难免产生误会。
2、感受误会
师:我们了解了误会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误会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吧!首先,何老师想再跟同学们玩一个游戏。何老师这里有一个故事,故事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男孩,叫做小东,一个女孩,叫做小丽。现在,我们全班所有的男同学都一起扮演故事中的男孩小东,请男同学把自己代入小东的角色中;所有女同学都叫小丽,请女同学把自己代入小丽的角色中。等一下,何老师将会把故事的背景分别告诉我们的男同学和女同学,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绎下去,清楚了吗?
首先老师将先呈现小丽,也就是女同学的故事背景,现在先请男同学转过身
去。女同学请看屏幕(男同学不许偷看),女同学看的时候不能有声音,也不能把屏幕上的读出来,因为这是你们的想法。
屏幕呈现小丽的故事背景:有一天,你的同学小东突然跟老师说,你偷了他的新钢笔,而他所说的那支钢笔,其实是前几天你测验进步了妈妈送给你的礼物……
屏幕复原,请男同学转回来,请女同学转过身去,男同学看屏幕。
屏幕呈现小东的故事背景:你买了一支很漂亮的新钢笔,你很开心地带回学校,有一天,它突然间不见了。你很失落。过了几天,你突然发现一支一模一样的钢笔居然在小丽的文具盒里,你很生气,于是告诉老师小丽偷了你的钢笔,想把钢笔拿回来。
好,现在请女同学转回来。现在,男同学和女同学都知道故事背景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沟通会。请所有男同学站在教室的左边,所有女同学站在教室的右边。你们现在分别代表小丽和小东进行谈判,任何想发言的同学都可以举手代表小丽或者小东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1)若交流后误会解除:本来老师还想告诉你们真相,不过看来你们已经不需要了。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刚开始你们之间发生了误会,但现在误会解除了呢?
(2)若交流后误会没消除,则教师呈现真相:小东的一支新钢笔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发现小丽的文具盒里有一支钢笔和她丢失的那支一模一样。小东认为是小丽偷了他的钢笔,于是告诉了老师。小丽心里很委屈,因为这支钢笔是前几天妈妈为了奖励她成绩有进步,特意买来送给她的,可是现在……
三、误会解除的办法 师:原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啊,误会产生的原因在于每个人所了解到的情况都不同,所以误会产生了。请同学们来想一想,面对这样的误会,我们要如何解除呢?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沟通是解除误会的最好办法。心情平静下来,耐心解释 当面说清楚或者写信解释 请求知情人帮忙传递信息
四、无法解除的误会
有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虽然我们经过沟通,可是依然被身边的人误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选择吧!
判断:当被身边的人误会,而且经过沟通也无法解除时,以下正确的是:
1、向朋友、父母或老师倾诉心中的苦恼。(√)
2、对误会自己的人或事,念念不忘(╳)
3、和朋友、父母或老师讨论如何与对方沟通(√)
4、对误会自己的人发火、争吵或吵架(╳)
5、应该寻找适合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向对方解释真相(√)
6、如果误会一时不能消除,会依靠时间来冲淡不愉快的记忆(√)
师总结:当被别人误会时,我们一要冷静地分析产生误会的原因,并能谅解、宽容别人,像刚才小丽和小东的故事一样,小东因为自己心爱的笔不见了,而且碰巧你有一支和他一样的,所以误会了甚至生气了,也是情有可原的,能宽容就宽容;
第二,要学会倾诉,学会沟通,既不要憋在心里,也不要不合时宜地提出来,而是应该寻找适合的时机解释沟通。这样,误会会离你越来越远的。
第三,如果误会不能马上消除,我们只能让时机慢慢冲淡不愉快的回忆。
五、我是误会解除小能手 屏幕呈现案例:
A:爸爸口袋里的钱不见了,他任务是儿子小明拿去了,小明为此很苦恼也很委屈 B:小刚的作业完成了,但是就这叫作业的时候,作业本突然不间了,老师批评他,他很委屈
C:小乐看到同桌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就帮他捡起来,还帮他整理抽屉,免得再掉下来。不巧被其他同学看到,说她偷东西,还告诉了她的同桌。同桌像看贼似的看她,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师提问:那么,我们现在来实践一下,看看遇到这些情景,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支招。
五、结束阶段
好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增加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
1.学习迁移: 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2.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3.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4.自我评价: 指自己对自我的一种客观的评价。
5.焦虑: 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像是某种危险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答:(1)智力落后的儿童同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求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
(2)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像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
(3)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以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
(4)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5)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应是面向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
4.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3)具有鲜明的形象的激发性
5.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答:(1)焦虑(2)恐惧(3)抑郁
三、论述题(共20分)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答: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
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改善学生不合群的几点思考
合群的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时,合群的学生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热情友好的。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学生不好交往;有些学生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和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这不仅有碍于学生成人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性格孤僻的孩子基本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常常喜欢独自呆在家里一个人玩;出去玩时要求家长陪伴;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他们话时,他们总是低头不出声。
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呢?
一、争取家长的配合。
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过分的溺爱造就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家长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使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父母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的语言来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二、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创造条件让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玩或常带孩子走亲戚、访朋友;也可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和孩子一起玩。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人交谈的机会,让他(她)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让孩子常常有与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认同。学校可为学生组织同伴辅导组,让他们互相夸夸别人。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三、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
使孩子懂得,孤僻、不合群会影响自身的进步。一个好孩子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特别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会自觉运用积极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去克服困难,去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老师要多关心、体贴。
父母可将孩子孤僻的情况告诉老师,可以请老师平时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多关心他(她),多与他(她)交谈,多让他(她)参加集体活动,多给他(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五、发挥同伴的作用。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恒爱之”。你假如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帮助孩子选定一个活泼、开朗,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好朋友,让孩子在自己好朋友的影响下,积极地改变其性格的特点
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如:家长可以经常询问孩子是否玩的开心,了解他们做游戏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确方法,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别人。
七、要多多鼓励孩子的进步
平时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一些同学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向同龄伙伴学习;也可以介绍孩子多看一些英雄模范小时侯的故事,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合作的意识。一旦当孩子由此表现出某种进步,即使是点点滴滴的微小进步,就要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再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采取的教育形式多样,如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等。
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八、学会关心别人
假如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你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这类孩子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以前可能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被遗弃的人,缺乏爱与重视等等,我们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不断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心理环境。今后一定要多注意他们,让他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增强自信心,远离孤独、改善不合群,使之感觉到融入集体的快乐!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懂得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活动准备:
1、《心理健康教育手册》
2、心理健康咨询台
3、大屏幕展示心理健康教育。
三、活动过程:
1、少先队辅导员介绍活动内容。并宣布大会开始。
2、中队长讲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的共同责任。
3、教师讲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4、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
5、让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获取信息,增长知识。
四、教师总结。
反思:通过此次队会,学生认识到了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并决心学习相关知识,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