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

时间:2019-05-14 09: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

第一篇: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

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 2006-06-19 02:53:38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网友评论 1226 条

本文共3页

(资料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难比一年

资料图表: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

记者 张俊才 田阔川/上海、北京报道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这次浪潮前锋凸至,预计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两年。在解决就业难题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计”来形容——政府决策掷地有声,企业充分挖掘社会责任,此外对青年“结构性失业”的心态调整,辅以专家的救治方案等等,这些措施都将是安全度过第三次就业高峰的保证。

第三次就业高峰进行时

“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业、退役军人„„种种因素使就业刚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总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原因,即将到来的第三就业高峰形势严峻,有可能超过前两次。”5月19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称。

所谓“第三次就业高峰”,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起始时间表,但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的共识。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对这个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把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就业高峰,那么,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预计在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2年。”

“儿子找工作的事让我头疼——大学毕业,几段临时工做完就没有着落了。”5月8日,上海市虹口区陈同文在自己简陋的居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面色严峻。

53岁的陈同文现在是上海虹港驾驶员培训基地一位教练,1981年从下放地安徽明光回沪,被分配到供销社日用杂货公司做装卸工,不久,公司倒闭,待业3年后再次就业。陈师傅经历了建国后知青返城、国企下岗两次失业灼痛,像他这样的境遇不在少数。

4月10日,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今年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量将达到峰值,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00多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将达到1400万人。与前两次就业高峰相比,形成第三次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术人员和转业军人等,其解决方式也比前两次更加多样化。

实际失业人数到底有多少 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下岗就业与社会保障成为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高失业率也成为了目前我国主要社会风险之一。

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

发改委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

而今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岗位仅有1100万个。

因此,面对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2500万人和1100万个可新增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100万人。

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

事实上,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情况比发改委预计的还要严重,“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大。

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中国失业率大约在4.6%以内,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近五年内的两大就业团体,在谋求就业机会问题上,前者显然比后者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 “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1年的3倍多

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三个毕业高峰年。据国家教委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

又是一年毕业时,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啃老族”的出现,“北漂”、“校漂”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迫切。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我投了12份简历,至今没有任何回音。” 4月27日,复旦大学新闻系小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一脸沮丧,他已经经历了近两个多月找工作的折磨了。

“现在招聘会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好多研究生在投简历,其中好多都是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研究生找工作都这么费劲,我就更着急了。”小刘说。

“我女儿今年毕业,读的是一般大学,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4月28日,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刘师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像以前都是国家分配,不管企业好坏,总是饿不到。我女儿现在光找工作就花出去2000元了,什么面试报名费啊,服装费啊,制作简历费啊等等,钱花了很多,却一份稍微体面点的工作还没找到。”

“大学生就业是最难的。现在下岗的人只要你肯做,不去挑三拣四,总有个工作适合你。像我现在车子不开了,我可以去做保安,去做保洁工人。现在的大学生肯做吗?”刘师傅一脸严肃。5月22日,复旦大学学生服务联合体唐晓林主任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前几年,毕业生是卖方市场,我们等信息,学生挑单位;现在,我们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学生等待别人遴选。复旦今年毕业生7000多人,到目前为止,签约率跟去年基本持平(截止5月22日,该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达到50%以上——编者注),我们也同时引导学生摆正位置,正确择业。”

“我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不值钱了。以前的时候应聘的大学生比较少,一个岗位一般有十个八个的应聘者,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岗位就有几十个应聘的。像我们现在招聘的研究生比较多了。”5月11日下午,上海普陀区某外资化工厂人事部门的王先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大学毕业生除了岗位难求,工资待遇也有下降的趋势,“98年新进单位的大学生月平均工资是1500元,到了2003年,新进的本科生的工资就有1800元了,但是近两年本科生的工资开始下降了,有些岗位工资已经降到1200块一个月。”王先生对记者说。

职场突围 青年人失业数量巨大

事实上,大学生找不着工作只是青年就业问题的“冰山一角”,我国每年都要面对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一个庞大的青年失业人群。

而有关青年失业的统计一直缺失,直到2005年5月,一份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才问世。

该调查显示,15岁至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72%失业青年长期失业(指失业一年以上)。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称今年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6%以内。而同时有专家分析,这个指标的准确名称应该叫‘城镇登记失业率’,即统计在城镇失业的劳动者到就业部门进行登记的数量。《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感受到就业压力的主要存在三类人员,即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失业人。上海市的“4050”政策,就是专门解决后一类人员的问题,即男50岁、女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确实难以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由政府出工资,招这类人员做保安、交通协管、报滩、搞绿化、搞卫生,有人将此做法称为“政府出钱买岗位”——专门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而目前,这种“4050工程”正在扩大到“3040”阶段。

另据了解,因为生育周期原因,上海市中小学出现明显的生源不足问题,该问题引起学校合并,教师超员,分流在即的连锁反应。产销脱节,生产规模的张缩,造成的“假性失业”已经出现。

“年纪稍大的教师可以提前退休,那么,年青的教师怎么办?我们学校就多余9个语文老师,怎么办?教学水平都差不多,都不愿意下岗,怎么办?”上海市徐汇区一中学副校长面对《中国经济周刊》一连3个“怎么办”。

上海的问题并非个案,据了解,我国明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新的失业率统计方法,民工等阶层也将被首次纳入统计范围。这将使青年失业的数据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城镇年约有300万待业青年。在1300万下岗失业人员中,青年占30%左右。青年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6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忧虑。

如何面对就业高峰

——三次高峰应对措施各有侧重

与前两次就业高峰的主因——知青返城和国企改制相比,以产能过剩为主要原因的第三次就业高峰,问题更加多元和复杂。在解决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重塑就业观、鼓励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等都是重要的解决之道。

第一次就业高峰 ——返城知青以“国家安排”为主

随着前两次危机消化基本完毕,也造就了一群最有容忍力的就业人群,他们与第三次就业高峰中的年轻人命运相关相息。

“上世纪70年代,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始‘惊心动魄’的回家——返城。1953年,全国中小学毕业生猛增到213.4万多人,大批毕业生无法升学,就业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先后有1700万知识青年加入上山下乡行列,数十万部队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垦荒种,这是举世无双的壮举。”《知青返城浪潮起落纪实》如是描述。

但该书的笔触未能细节展现知青返城的就业苦况。

4月30日晚,记者来到上海普陀区周女士家中,今年54岁的周女士是69年下乡的老知青。“我当时是到了安徽省六安市。去了整整10年。”周女士语调平淡,“当时,我爸爸在上海市染料公司,公司为了解决子女返城搞了一个集体企业——上海染料化工四厂,我于79年进厂工作,在医务室里一直干到退休。”

“我们当时一起去六安下乡的一共4个小姑娘,跟我一起下放的时候还有3个女孩,72年的时候有政策允许独生子女可以回城了,所以她们三个在73年全都回来了。我等到79年才回城。她们3个后来都进了街道里的生产组,两个是做包的,还有一个是做纸盒。平均工资一天也就9毛钱。”周女士有点感伤。

周女士认为,那时找工作不像现在,基本上是国家分配,都有活做。进国有企业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进街道办的集体企业,而这些岗位都不容易进入,尤其是到了79年开始,大批的知青都开始返城。

“那段时候回来的,大多数人进了里弄工作,就是进街道办生产组,做服装、做包、做鞋、纸盒,工资是最低的。还有一种就是顶替父母退休,可以进去接班。”周女士说。5月12日晚,上海市闸北区长安大厦,老知青陆祖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也描述了同样的情形:“回城的过程也是很苦的,有一些知情落在当地就回不来了,在外地有工作的就不能回来了,在外面成家了也不能回来了。”

“现在很多老知青还是希望继续工作,但是根据他们下乡之前的受教育情况的不同,返城之后以及现在的就业情况是不同的。下乡以前,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的人,男的如今大多做黑猫(注:即为保安),女的要么在家没事做,要么就是去做钟点工、清洁工等等。如果下乡之前是高中毕业水平的人,今天的情况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大多混得比较好,比如凤凰卫视兼言论部总监曹景行。”这位曾做过吉林省珲春市计划与经贸委经济运行办工业总调度长的老知青谈到。

6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民政部门了解到,当时上海知青下乡的有109万人,基本去了七个地方: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内蒙古,69年到73年间知青下乡是最多的,当时去吉林的有4万多人。

“这些人因为散居,无法统计准确的在业数字,但是,肯定是大部分离岗了。”上海市民政部办公室一人士匆匆对付了记者的问题。

第二次就业高峰——下刚职工由“政府+市场”解决再就业

周女士认为,她们这一代人是“比较苦、比较郁闷”的一代——很多知青返城后,又赶上了90年代的下岗。“真的像投胎似的,投错了年代。”

像陈同文一样,这一批失业者往往有2次失业经历;而第三次就业高峰造成相当的家 庭“三世同堂”的职业境遇。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资料,到今年6月底,中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已经达到2611万人,其中91%进入各企业自办的“再就业中心”,依靠政府和企业发放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但实现再就业则困难重重。“我们老百姓吃得起苦,什么都干,轻松的工作找不到,辛苦一些的工作还是能找到”。5月1日下午3点,杨浦区邯郸路保洁员张女士对记者说。

张女士今年51岁,是原来上海国棉19厂的下岗职工。“现在学校里纺织厂的下岗过来的保洁员挺多的。”张女士边扫着地上的落叶边说,“这个活以前是两个人做,现在放假了,由我一个人做”。

“我76年参加工作的,刚刚工作的时候,厂里的待遇还可以,到了后来,纺织行业不景气,98年的时候我们企业员工开始就下岗了。”谈到下岗,张女士有些迟疑,“当时向我的这种情况很多,光我们厂当时下岗的就有3,4千人。”

张女士给记者算着帐,“上海纺织企业很多的,光上棉厂就有30几个,还有很多针织企业等等。基本上纺织企业的大多数员工都下岗了,你说有多少人?”

“我们当时下岗是一步一步地,刚开始三十工龄还没到的时候就叫一些人回去了,回去之后给们一些生活费,后来‘4050’政策出来,大批的人都回去了。我属于‘大批人’里的一个。”张女士回忆当时下岗的情形。

“刚开始下岗的时候真是挺难的,单位里给很少的补贴,两、三百元。当时找工作是很困难的,下岗的人实在太多了。政府有一个指导就业的机构,像我后来就找了保洁员这份工作,一个月700元,”张女士神色坦然,“现在我在厂里已经退休了,每个月拿退休金有1000多元。虽然也远远赶不上老师、公务员他们的工资,但总算过来了。”

上海市劳动保障局透露,下岗职工到便利店很多都是纺织厂的下岗职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市内超市的下岗职工比例超过6成,超市也成了解决下岗就业的好去处。

36岁刘先生,是原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分厂的工人,2002年下岗,他是记者采访下岗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属于“3040”工程范畴。

“我们厂是集体企业编制,我于2002年2月下岗,买断工龄,收了单位的10400元。”刘先生说:“与我一批下岗的同事,现在只有一半能找到工作。现在我的生活靠父母来维持,父母亲每月退休金一共有2000多元,我老婆在国美电器卖空调,每个月700元。我的经济来源只是有时间就在南汇拉‘黑车’。”

第三次就业高峰

——重塑就业观是首选

上海的例子仅体现出局部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

据专家介绍,解决就业要遵循规律,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开始是几万人的大企业能够提供大量岗位,随着社会的成熟,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

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显示,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2004年我国就业率最高的是私营企业,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是个体户,它们占全部新增就业的80%。”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说明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出路之一,其特点是小本、微利、资本有机构成低,但抗风险能力低,承受有关部门收费罚款和摊派的能力弱。”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确立了“抓大放小”方针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已占我国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为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即便这些企业不减员,只要不再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会使得整个失业人口急剧增加。

近年来,大型企业扩大就业的能力与资本的增长呈反比例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正在迅速淡化,而中小企业将成为今后吸纳青年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同时,鼓励千百万人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把‘创业’看作是与‘就业’和“出国”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出路,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方面下功夫,指导开展职业见习项目。”上海政协经济委员、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任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第三次就业高峰的“顽疾”

——结构性失业

在解决就业难题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计”来形容——政府决策掷地有声,企业充分挖掘社会责任,此外对青年“结构性失业”的心态调整,辅以专家的救治方案等等,这些措施将保证第三次就业高峰会安全度过。

政府全力以赴解决就业高峰问题

事实上,国家各相关部门对高校就业问题已经到了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

早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家教育部独家获悉,6月份北京的军博馆、农展馆,上海的8万人体育场、光大会展,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武汉等地,都将举办百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

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按照有关规定为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

6月1日,中组部、发改委、劳动保障部及团中央等14个部委员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通知要求,各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最迟应在今年6月出台具体实施意见,落实青年就业。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简化有关手续。

“依据相关精神,要把净增就业岗位等作为对各级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比如一个市长,要发展城市,可以去搞工业项目,也可能搞了一些形象工程,但是如果老百姓的就业解决不好,失业率特别高,这个市长恐怕就不好当了。”烟台烟台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周旦对记者说。

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网上招聘活动内容要每天更新。

美国惠而浦公司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监邓涛先生则建议,对雇主给予培训补贴政策,使青年培训落到实处;政府承担一定的培训成本,并通过强制手段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

事实上,各地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各项工作,湖北省坚持统筹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近年来组织100家企业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10000个见习岗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和经验值;

早在2002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推出了《关于在本市实施失业青年培训见习补贴计划的试行方案》,规定见习青年与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由政府给予见习者生活补贴并提供见习期间的综合保险,对见习单位还给予必要的费用,这样就鼓励中小企业接纳大量的失业青年。去年,北京也推行大学生实习证书等一系列措施。

揭开大学毕业生失业真相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本科以上学历青年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

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26%。显而易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目前还不至于会出现大学生失业。

青年中出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择业上存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等原因造成的。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到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部门、单位、地方工作。

曾燕波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了不同生源大学生对于就业地区的考虑(%)。(见表二)这些数据显示出,近年来外省市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个地区,加剧了结构性失业。这些学生在选择就业部门时,大都定位在三资企业、国有大企业和政府机关,对于工作条件的期望值较高。

根据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是随着“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而最终爆发的。原来的失业大学生可以说是社会冲突形成过程中的“准群体”,他们把失业主要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没有共同的利益认知,整个群体处于一个松散的聚合状态。

而现在,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把失业的原因集中认知为政府方面的措施不利,并且开始有了共同利益的认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们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逐渐形成社会冲突“显群体”。而这正是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中国就业市场潜在的最大压力,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条件,改善就业环境,公开、平等分配就业机会,这样才能够、坦然面对业已沉重的就业危机。”6月12日,华东理工大学阎海峰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的一些单位,只要进去了,不犯错误,你就可以干到底,很多好的企业,尤其是事业单位,一个人一辈子平平安安坐在一个位置上,即使很平庸,也不会中途淘汰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说,“中国就业实体的岗位缺乏流动性,能上不能下,成为痼疾,这样势必影响年青人的进入竞争。”

有专家向记者尖锐提出:欠成熟的选拔考评机制、裙带关系影响巨大、隐藏的社会矛盾无法消弭,这些因素可能使第三次失业风险更大。“而如果缩短工作周期,分割一部分时间给年青人,则会使创造社会的动力增加,财富效果也会好,社会矛盾也得到消化。”该专家建议说。中国经济周刊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论文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流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

1、转移服务需求分析

1.1自身方面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

1.2 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蔡昉将其称为“一项战略,三驾马车”)

1.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

1.4此外,那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转移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 1

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保定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有多大

调查组对本市目前二三产业招用工市场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用工需求主要分布为:

2.1重点建设项目用工

2007年,全市竣工项目预计需求劳动力约460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用工需求将逐年递增;

2.2现有企业扩建扩招用工

全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对“蓝领”技术工人每年需求约在2000人左右;

2.3各类商贸服务业用工

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走在本市街面上,“诚招服务员”,“诚招实习生”等字样常年,随处可见。每年用工需求约在1000余人(如便宜坊,美味超市,泰和商贸楼的改扩建,对理货员,营业员等需求较大):四是各乡村小项目用工。各乡镇,街村的小项目,小企业,农村自办小门店等,大体每年需要3000人左右。

综上,辛集市每年工商业发展增加用工岗位约在1万个左右。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用工需求有两个共性:一是年龄段要求以青年为主。无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还是商贸服务业的服务人员需求,年龄段上多集中在16至30岁的青年。二是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皮革鞣制,机械加工,车床等专业技能人才(申科仪表厂表示,只要是技术工,该厂常年随来随收)。

3、我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3.1对迁出地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工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

3.2对迁入地的影响

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劳动力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劳动力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

3.3对迁移主体的影响

迁移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转移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迁移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迁移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本人认为,适度的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劳动力转移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4、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前景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必然会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民也会转向非农民,至少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农民工培训

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4.2消除体制障碍

全面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方面的障碍,使农村人口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上都不至受到歧视。

4.3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力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4走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程序一般是农村农业—乡村农业—城市非农产业。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吸收能力远强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着重发展这些中小企,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4.5

本人认为,促进劳动力的转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激活当地经济,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把现代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的现状,当代中国人口;

[2]蔡承荣,农业剩余劳动力,宏观经济;

[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2008.10;

[4]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182期;

[5]张晓莉、李辉,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看劳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85。(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第三篇:关于鼓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赴海外就业的提案

关于鼓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赴海外就业的提案

作者:海外再造中华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形势,我国出口出现大幅度下跌,南方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都减少员工雇佣数量;大批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乡,这种“倒流”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将大大减缓我国正在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重新扩大,使未来农业规模经营变得很困难,非常不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将给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测算,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

针对上述问题,为开辟农民工新的就业渠道,我们认为国内就业问题应当“全球化”视野下考虑,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利用我国的农垦系统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带动中国农民工出国打工、种地、定居、创业。

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开展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这种国际合作能够将我国国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减缓我国国内因为农民工返乡问题带来的压力,为国内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式。可以考虑把赴海外租种土地或承包工程作为一个关键切入点,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我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世界就业市场。

二、可以考虑由中投公司在非洲拉美地区开展大型农业开发投资,既可以引导我国农民工在海外就业,又可以开辟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新渠道。

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应该紧紧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走出去”。中投公司内部可以成立专门的负责国际农业投资开发的部门,也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农业投资子公司,在非洲拉美等地承租大片的可耕种土地,然后招聘国内的农民工去发展规模农业开发。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工在国内无法就业的问题,将中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推向全世界;又可以开辟我国国际投资的新空间,扩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影响力。

三、在宣传报道方面,建议中央电视台和其他中央级媒体开辟专栏,全面报道中国农民在非洲拉美等国家创业的情况,同时加大海外就业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

我国很多农民都有出国发展的意愿,但是对海外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我国媒体在报道农民工在国内创业就业信息的同时,应该大力提供海外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商机。我国人口压力很大,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创业定居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这是个很重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媒体的宣传报道应该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四、对于赴海外自主择业的农民工,有关部门应做好贷款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工作。

我们建议,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鼓励更多农民工“走出去”同时,必须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应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应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提供意外险、医疗险等保险服务;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规定出国务工参加社会保险、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继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大程度减少外出务工者后顾之忧。

五、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出国培训工作、护照办理工作、外交服务工作。

国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做好语言培训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培训服务。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尽量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目前一个农民工要走出去,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到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很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促进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必须要尽一切可能简化出国手续和降低出国成本。

外交部门应该尽量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

第四篇:关于鼓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赴海外就业的提案

关于鼓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赴海外就业的提案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形势,我国出口出现大幅度下跌,南方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都减少员工雇佣数量;大批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乡,这种“倒流”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将大大减缓我国正在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重新扩大,使未来农业规模经营变得很困难,非常不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将给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

1.3亿人,据测算,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

针对上述问题,为开辟农民工新的就业渠道,我们认为国内就业问题应当“全球化”视野下考虑,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利用我国的农垦系统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带动中国农民工出国打工、种地、定居、创业。

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开展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这种国际合作能够将我国国内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就业市场,减缓我国国内因为农民工返乡问题带来的压力,为国内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式。可以考虑把赴海外租种土地或承包工程作为一个关键切入点,这样一来就有

利于我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世界就业市场。

二、可以考虑由中投公司在非洲拉美地区开展大型农业开发投资,既可以引导我国农民工在海外就业,又可以开辟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新渠道。

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应该紧紧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走出去”。中投公司内部可以成立专门的负责国际农业投资开发的部门,也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农业投资子公司,在非洲拉美等地承租大片的可耕种土地,然后招聘国内的农民工去发展规模农业开发。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工在国内无法就业的问题,将中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推向全世界;又可以开辟我国国际投资的新空间,扩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影响力。

三、在宣传报道方面,建议中央电视台和其他中央级媒体开辟专栏,全面报道中国农民在非洲拉美等国家创业的情况,同时加大海外就业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

我国很多农民都有出国发展的意愿,但是对海外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我国媒体在报道农民工在国内创业就业信息的同时,应该大力提供海外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商机。我国人口压力很大,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创业定居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这是个很重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媒体的宣传报道应该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四、对于赴海外自主择业的农民工,有关部门应做好贷款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工作。

我们建议,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鼓励更多农民工“走出去”同时,必须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应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应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提供意外险、医疗险等保险服务;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规定出国务工参加社会保险、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继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大程度减少外出务工者后顾之忧。

五、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出国培训工作、护照办理工作、外交服务工作。

国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做好语言培训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培训服务。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尽量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目前一个农民工要走出去,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到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很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促进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必须要尽一切可能简化出国手续和降低出国成本。

外交部门应该尽量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

第五篇: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选择

促进我国农民转移就业必须城乡统筹.改变局限于农村或

城市、非此即被解决农民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农村就业战略,采取农村外部转移和农

村内部就业并重的方针。既要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又要大 力开发农村内部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潜力。

1实施内部转移战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一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农村消费 能力有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可将目标主要确定在城镇,根据城

镇居民需求生产,vishay电阻提供服务。二是拓宽就近就地转移渠道。进一 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林业、瓜菜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涉及生态环境的 非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就业潜力,增加就业岗位,改善 农村消费环境,实现农民增收。三是利用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 展乡镇企业。要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

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同时提高企业档次p扩大生产规模,吸纳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全面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吸纳是非

常困难的。数量巨大的民工潮,给交通运输和城市生活秩序造成 了压力和问题。为了防止农村人口过多涌向城市,诱发城市病,就必须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 的就业潜力,便农业部门能继续充当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

池作用。必须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款、稀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部生产来 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同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面推 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

业渠道。

实施“土地流转”政策,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在稳定 现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让土地充分流转,实行所有权、承 包权、使用权“三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使用权 可以流转。不仅不会改变、动摇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基础,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尤

其是使用权流转能有效地消除进城民工的后顾之忧,对解决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不彻底转移”至关重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积 极探索适合该市情况的土地流转措施。其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

本原则就是“自愿、依法、有偿”。

2其施外部转移战略。把增强城市承载农民迁移的能力作

为实施农村外部转移战略的重点。增强城市承载农民迁移的能

力,是化解城乡长期分治积累起来的利益矛盾,避免农民转移就 业加重“城市病”、确保城乡双员的关键所在。增强城市承载农民 迁移的能力.目的是突破两个约束。一是城市承载流动人口能力的约束。农民无论是刚b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转移.还是向小

城镇转移,客观上都存在着一个迁移量的上限约束。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城市承载流动人口的能力与城市规模高度正相

关,城市规模越大,对流动人口的承载力越强。例如,北京目前市 区可容纳的流动人口约为300万人,而在小城镇,能够承载的流

动人口一般只有万人左右。二是城市承载流动人口融人市民社

会能力的约束。所谓流动人口融入市民社会,即流动人口在城市

定居,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获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的权利和义

务。城市承载流动人口融人市民社会的能力,诚然受以户籍制度

为核心的城乡分治制度的制约,但从根本上看,还受城市财政收

入、就业空间等经济因素,城市公共设施状况、市政管理水平以

及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能力等社会因素,以及城乡文化彼此间的融合和认同程度的制约。

增强城市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在增强城市承载

农民迁移能力的战略选择上,既不能孤立发展大城市,也不能只

抓小城镇;既不能幻想依靠一个红头文件就把农民工变为市民.

也不能对城里的农民间题熟视无睹,而要寻求“第三条道路”。

一是实施城市规模升级战略.提高城市承载农村流动人口的能力。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现有大都市,采取都市团发展战

略;对武汉、兰州等省会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地级市,鼓励其发展

为中心城市;对现有的县级市,有条件的鼓励其发展为地级市;

再通过撤乡并镇,规划建设一批10万人以上的小城镇。

二是实施城市布局优化战略。把解决中西部城市发展滞后

问题作为今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国家在财力、物力和

相关政策上要优先支持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为中心城市

和开放城市,在中西部县级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有活力的中等城市,panasonic电阻发挥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转移就业的 带动作用。

三是在城市规模升级和布局优化过程中推进“城乡分治”体

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 户籍制度、农民教育、就业管理以及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障等单

项改革人手,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推进,都市圈外围的卫星城市

先行改革.分阶段实现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城乡并轨。wxq$#

下载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失业率高达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