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第三课时)
一、说教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二、说学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的篇幅较长,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对故事的概括、人物性格的挖掘都不够完整和深入,所以在教学时,我主张采用分层次教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一:宋代陈亮是这样评论蔺相如的:“言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蔺相如?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持璧睨柱――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智――:“璧有瑕,请指示王。”其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后退几步)“倚”亦可见其智。
进缶叱左右――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勇――“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因学生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此处定要和唐睢作比较。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智――“前进”――上前进献。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还有后文的“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回头――而不是回身,时刻和秦王保持五步的距离)字非常关键。
至此可拈出作者司马迁的观点作总结。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何谓智勇双全?此之谓也!
可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轻轻一笔,一带而过。哥们意气,拿着棍子、砖头就上只是匹夫之勇矣。
至此写蔺相如还缺少最精彩的一笔。
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是不是他的智勇双全?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引避廉颇――紧扣文本,这一故事体现蔺相如的哪一方面?
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
学生作答,教师引导。廉颇负荆请罪时语言中有一字最妙――“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宽”字。在此可以理解为宽容、宽恕、大度等等。以李晚芳的评论作结: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如有时间,还有一精彩环节可引导学生共同赏析: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如果用一个成语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体现了蔺相如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洞察力+智勇双全+宽=蔺相如
探究学习二:你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并且把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找出了好几个方面,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 “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这个问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三: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与王诀――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此话的目的,学生很容易找出――绝秦望,从此如何理解廉颇之形象,则有难处,在学生分析后,教师引用李晚芳的点评作总结: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谢如――这一情节简单,廉颇知错能改,乃真勇士也。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这一段文字中廉颇的自傲、自负跃然纸上。有此一段映衬才有下文“谢如”的精彩与可贵。探究学习四:用对联分别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
范例:
1.章台会,无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将相和,非大度广怀怎言安邦国。
2.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
探究学习五:文中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用了几组对比?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一切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古代人物传记为主题展开。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带找过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品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先国家之急而后思仇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研读这篇文章,要关注其人物刻画的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归纳文中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司马迁及其品;
2、梳理文章的三个故事,把握情节,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忠义爱国和敢于改过的精神。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的辨析方法,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4、了解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5、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由于本文是篇史传,篇幅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通过三个故事有侧重地解读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把握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特点。第二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归纳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进一步把握人物与主题。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评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诵读法、讨论法,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和讨论《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读书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两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为人修身的道理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2,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篇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2、时代背景
战国,是一个兼并战争频仍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国早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秦国从未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国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对传记的基本知识有所把握,对本文的作者、《史记》、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把握。
3、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位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环节3,研读赏析
1、全班一起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1)先解释“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吧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2)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一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请学生自读第3~13自然段,然后清学生口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全班一起齐读3~5段。
1、思考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正式出场的?
明确:蔺相如是赵国在秦国威逼利诱、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2、讲解第6~13段
(1)请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这段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②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④ 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 ⑤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2)清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的办法——甘愿受刑。② 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 ③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有识,有智谋,善于见机行事,掌握主动。
3、讲解第14~16段(绳池会)①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②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③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
4、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短话,然后提问: ①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②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样的用意
5、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①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 ②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
6、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① 划分本部分的层次 ②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 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诵读与讨论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环节4,拓展延伸
从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写作技巧。① 每个故事各有守卫,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相扣,相互关联。②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③ 选材得当
环节5,课后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思考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重新疏通大意,然后归纳本文涉及的文言现象,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绳池之会
凝练传神的语言
负荆请罪
对比反衬中凸显人物思想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包含了发生在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其中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故。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这篇说课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一起来看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
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
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
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
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
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原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李文忠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当阳二高李文忠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李文忠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
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
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 “幸” “引” “顾”等多义词及“以” “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 “怀” “归” “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
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出整体。)
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键,举一反三。
(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饱罗·郎格朗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⒊电教手段:投影、观看CSC朗读音像。
⒋课时安排:4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