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25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正处于“合久必分”、“礼崩乐坏”的乱世。但时势造英雄,伟大的孔子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并在乱世中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儒家学说,这个学说到今天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孔子的思想正在世界各国开花结果——全球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四十多所孔子学院,到20xx年,也就是今年,孔子学院将达到100所。
由胡玫导演的《孔子》就是讲述这么一位伟大人物的伟大生平事迹的电影。在电影中,胡导演给我展示了这样一位孔子——从仁者爱人的最先进思想出发,提出废止殉葬制度。为此,胡导演讲了一个适合幼稚园小朋友看的故事——孝子既然连一只鸡也爱怜,为什么对人没有怜悯和爱心呢?发明了一个连幼稚园小朋友也能推理的逻辑——既然逝者那么爱你,离不开你,那么你怎么不追随逝者于九泉之下呢?既然你可以不追随,那么那个小奴隶自然也可以不追随。
孔子确实反对殉葬制度,但他老人家肯定不会在那么一个豪华“议会”上发表这样的高论的。事实上,《论语》生动地记录了孔子的态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是说,孔子是大大痛骂乃至诅咒了殉葬制度及其倡议者,表明孔子乃是一个有血气的阳刚男人,而绝非电影中煞有介事所凸显的阴柔。
我想,孔子之所以伟大,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其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孔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朝闻道夕可死”的积极进取精神;在于孔子那种执着于理想,不肯蝇营狗苟的超越精神;在于那种君子坦荡荡的磊落情怀和自我嘲讽的阳刚心态。但是电影却将孔子周游列国描写成一个溃不成军的“逃难”之旅,南子俨然是孔子的“红颜知己”!孔子与南子的见面简直拍成了狗仔队的恶俗花边新闻。而整部电影,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孔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形象,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战火纷飞,一路忍饥挨饿……
孔子诚然坦然承认自己确乎如丧家之犬,但他的精神绝不是悲戚,也不是悲壮。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怎么不知道知易行难?他当然不可能如鲁定公所说的“装痴卖傻”!身逢乱世的他,一定是如西西弗斯那样,虽然石头推到山顶上依然滚下来,但他依然坚持推,他的价值在于推石上山,至于石头为什么滚下来则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孔子也是这样。虽然仁义礼智勇在乱世中不能为世人所理解,但他知道,必有后来人可以理解他——所以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说,远隔千年仍有能理解我的朋友,我也是十分快乐的;他还说:“德有邻,必不孤”:他知道一定有人理解他,虽然他可能不知道那个理解他的人在何方,但即便远在天涯也若比邻。这样的孔子绝不会因为南子说了那么一堆绕口的话而感激涕零,俨然一个孩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
本来很期望胡导演的电影,毕竟她把电视剧还是拍得很好看的,尤其是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戏拍得好看。但这个主要表现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电影,她却拍得如此没有章法,故事如此胡编乱造,情节如此松散凌乱,人物如此虚构失真,真令人为之气结。
不过,看《孔子》还是有收获的。尤其是中国人,应庆幸生活在还算太平的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不像孔子,那么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竟然周游列国十几年,有国不能报。
“礼”治之我见
——观电影《孔子》有感
古人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就是强调礼仪的重要作用,礼仪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观看完电影《孔子》之后,加深了我对于“礼”的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于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也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方能和睦相处。假若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其结果是不堪想象的。特别是当前在国际一体化和我国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交际艺术、良好精神修养和风貌的礼仪已备受人们的青睐,人们重视礼仪,应用礼仪,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电影中,孔子对于“礼”的执着让人惊叹不已。在他去见鲁公的时候,还没有走到通往大殿的台阶便开始拜谒,连伺候君主的宫人都没有如此的礼仪,并且孔子所行的是当时已不流行的周朝旧礼。可见,“礼”对于孔子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存在。孔子的礼不会因人而异,对于君主、上级,他彬彬有礼,对于学生也是以礼相待,甚至于对于名声不好的卫国君夫人,孔子也是行了大礼。在片尾,孔子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还没有进城门的时候,连拐杖都不要,便下车对着家乡行礼。孔子不但要求自己守礼,对弟子也如此要求,他的弟子,子路在临死的时候还谨记“夫子有教,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如此说来,孔子的“礼”的概念深入人心。因为他提倡的是“用礼治国”,如果我们现在把孔子的“礼”治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必定也会取得不俗的效果。
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们不应只看到其维护久的腐朽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而将之全盘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视礼仪道德,具体而言,在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关系,家庭生活中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众多原则应被我们所发扬和继承。
在新时期应当赋予“礼”新的含义,从构建现代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角度讲,礼的文化传统就蕴藏着丰富的潜在价值,比如当今提倡的和谐精神,“礼”既是内在的一种道德,又是外在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礼”作为法律之外,调整人们内心和精神的工具,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道德实践去履行个人职责与社会道义,才能真正体现孔子“礼”的实质,真正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礼”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良好的礼仪
除了可以使我们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能帮助我们规范彼此之间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这样帮助我们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取得事业上的进步。另外,人际交往的成功,往往有赖于必要的经验,从实践中达到加深了解、强化印象、检测水平的目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联系实际,自我监督,积累大量经验做法,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向实践学习,反复运用,重复体验。在与人交往中切记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礼”之真谛,使自己能取长补短,找出不足,将学习运用礼仪真正变成个人自觉地行动和习惯做法。
我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作为精神血脉延续上千年,早就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重要象征,已成为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欣赏电影之余,更应当加深我们的思考,对于孔子所倡导的“礼”学会辩证地传承和发扬,向社会展现出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谦虚谨慎、恪尽职守、团结合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争取不断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为确保检察工作继续创新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