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
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
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
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
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
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
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
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x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这固然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忽视应用研究,致使在实践上无法操作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被人称之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4、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分析这个设计环节中,要求设计者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和更具体的使能目标,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群,然后根据每一个具体目标拟定策略。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3
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锋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而在一堂好课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正如李老师所讲教学设计之于课堂就如同建筑设计之于建筑,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非常为之重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它对我们的教学意义重大,为了更好掌握它,下面来了解它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学设计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4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太多。目标太多,不知道该完成那个,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造成面面俱不到。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二、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三、阶段性不强。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5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6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7
教学设计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教学设计。
很高兴能与各位共同交流叙事性文本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的话题,我是宋庄中心小学的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喜欢乡村孩子的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一位语文教师。因工作以来的大多数时间在村小呆着,所以我一直地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平静安逸的乡村生活,极少外出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教学也是非常盲目和随意的,从没想过会认识这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更没想过会加入朱老师骨干教师培育站,有机会发展和成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所以,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感恩,感恩与大家相识,感恩共同的成长。
通过本学期多次与导师、学员的交流与学习,我觉得在你们面前,自己是那么无知和渺小。所以,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对我是一件令人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今晚,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本学期三月份参加的以“识字写字”为主题的市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所参赛的内容: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
从接到通知决定上这一课到比赛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不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觉得非常的仓促,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得到区领导、专家耐心、细致的指点,但由于个人领悟能力有限,教学过程的很多环节我考虑得不是很周到,加上磨课的次数也有欠缺,对孩子的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比赛时在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疏忽,留下了遗憾。下面我就在本课备课时的一点思考与大家交流两个小话题。
一、面对一则童话,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什么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而文本就是识字写字的载体,所以面对低年级十几篇童话故事,我们首先要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童话首先是写给儿童看的,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贴近儿童生活,以儿童的口吻虚构成的故事。它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而又高于儿童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教师阅读童话后,可以很容易地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非”,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规范,逐步培养起美好纯正的情感。但对于童话故事中的生字和生词的理解和书写上,学生是有困难的,在对童话语言特点的感受上,孩子也是有困难的,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随文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材编写的意图所在。另外,基于《猴子种果树》一课对话多,相似段落多的特点,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感知文章大意,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词句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有了以上认识,我在本次修改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的每一条内容都更加细化和具体了: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角色语言的不同,并积累重要词句。
2.随文识字,学会独立认字,运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并正确、规范的书写左窄右宽的汉字“浇”、“施”、“肥”“拔”等。
3.了解童话故事的大意,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目标明确了,教学就有了主心骨,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就变得容易和可具操作了。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是更重要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好,训练重点思考好,我想:这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二、面对低年级孩子,教学过程应如何开展
在常态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不大考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也很少思考文本本身的特点,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让孩子死记硬背,就是进行一些完全是理性的和抽象的分析,让那些活生生的文本固化、僵化,而学生因要学新课文激起来的浓厚兴趣,往往会随着老师的一次次“灌输”和一步步“分析”而淡化、消逝。下面我从《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中择选三个小环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各位学员多批评,多指正。
首先,谈谈导入新课环节
我抓住孩子喜爱小猴子的心理特点和今年是猴年的教学资源,这样设计了导入:
小朋友,今年是猴年,你瞧,它来了。(出示图片),它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猴子种果树
继而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提醒孩子“猴”字是反犬旁, “种”是个多音字,并复习旧知“种子”,最后教师板书并口述“种”书写要点:左右两边都有竖,左短右长才好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导入明快,灵动,从孩子喜欢的童话形象入手,以简洁生动的方式,直奔主题,同时也重视体现教师板书示范的作用,提醒孩子“猴”和“种”两个字书写的难点和重点,这样真正把识字写字渗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其次,说说师生共读环节。
低年级童话题材的文章很多,童话中的角色都是非常可爱的,它们既是作家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并且童话角色往往都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它们的神情、动作、心理及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语言训练材料。
所以,抓住本课中小动物生动的语言对白,组织孩子进行分角色朗读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根据读书小提示自由,走进朗读课文,走进故事,接着,我便安排了师生分角色朗读的环节:
分自然段,老师模仿小动物的语气,读三个小动物说的话。其他同学有的朗读,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当小老师,认真倾听,当小老师,适时纠正小朋友读错的音,
这样,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快乐的读书体验中认识生字,理解新词,以全面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这个过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非常有必要呈现的。
当然,在师生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平平板板地朗读,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再现形象,而忽略读准字音、读通读好的要求。事实上,只有引导孩子发现,并能突出童话语言中那些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咀嚼,孩子才能真正进入童话的世界。比如这一课中2、4、6自然段语言叙述相似,3、5、7自然段语言基本一样,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语也是多次反复出现,朗读时不能随意忽略,要牢牢抓住教材语言,而教师有趣的范读,,无形中创设了情境,让孩子身不由己地进入到童话的世界。
最后,聊聊识字写字教学
大家都知道,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字不离词,字只有在一个词中才具有意义。在识字的.同时,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也才能在阅读、写作中加以运用,并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标也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将识字写字渗透到初读课文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之中。一边创设情境,再现童话形象,让孩子对童话形象既看得见,也摸的着,一边把本课带生字的词语,相机出示,如:猴子一想 农谚 喜鹊 喳喳 着急 樱桃好吃树难栽我用出示词语卡片的方式重点指导孩子读准,而对于文中同类的词,我则出示在大屏幕上,如
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五杏四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对于这些词语,引导孩子分小组横着读,竖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概括文章的大意,同时相机理解“果树”、“农谚”的意思。
字只有依附于词才有意义。教学中,尽量避免孤立地识一个字,写一个字,一般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读写的。比如:把生字组成短小的句子,以便于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又有利于集中精力教好课文。在指导孩子书写方面,我引导孩子从句到词,再到字。比如教学左右结构字的写法时,我先引导孩子谈话,读句子“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的含义,等着将来吃梨子。”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通过表演理解 “浇水”、“施肥”,进而让孩子说说这三个字写起来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哪一个最难写?先指名说,教师相机总结:左右结构的字,要看准宽窄、高矮和长短等。
同时,教学时便教学边巩固,以“熟”带“生”,以一带多,由已知到未知,关注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孩子发现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点和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学起来轻松,,而且不至于混淆形近字。
对于《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漏洞,有许多的细节还需要在课堂中继续检验。我就择取着说这么多。我个人觉得设计中对教材的任务把握和巧妙处理阅读故事与识字写字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另外,由于个人水平的有限,如何用理论透视课堂,归纳教学的门道,还有很大的困难,对于如何让教学设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更有利,也很欠缺,还敬请和期待各位导师的指导和各位学员的真诚地批评和指正。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8
今天,在湖南省中职信息化省级培训基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教师精心组织,我们所有参训学员认真观摩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视频。通过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观看、一个课件一个课件的分析讨论,发现其主题鲜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针对性强,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总之,感受颇深,简要归纳如下。
一、各个教学设计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这些教学设计均首先明确了教学任务及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任务或目标具体而科学、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同时,任务与目标生命力很强,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合适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实现成功的教学。例如语文课文《春江花月夜》和《国殇》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就非常鲜明,整个结构非常清晰,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二、各个教学设计形式新颖,知识衔接性强。
一节好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内容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因此必须设计好教学环节,形式上要新颖,授课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知识内容延伸上恰到好处,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理解把握知识,并能够不断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与学的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语文教学设计《国殇》中一段救国救民的视频,就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各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可操作性。
所观摩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均符合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身心需要。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了学生学习当堂课程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知识重点剖析得准,难点释疑“步步破冰”,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双边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氛围及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同时,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自然有序,能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例如语文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环节知识重点难点剖析得好,双边活动丰富多样,很好地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起来了,突出了教学相长。
四、好的教学设计反映出教师扎实的`业务素质功底。
一个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怎样,对课程知识结构的把握怎样,对学生的研究怎样,从他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明显体现出来,教师上课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案的撰写、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设计的制作及教学工具的准备,等等,这一完整的教学体系,必须紧扣教学设计,完成一堂外在设计精美、知识内涵丰富的课程,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羸,从而进一步验证教师扎实的业务素质功底。
短短的观摩结束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摩并剖析了这些优秀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我的震撼很大,我相信,通过此次培训,会不断提升我的课程教学设计水平。最后,感谢湖南铁道职院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9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单元教学设计有的新的认识,这可以较宏观地把握教材内容。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应该说单元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单元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单元内容的教学主线或主体思路。单元教学设计,它包含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考虑的更宏观,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分析的较为粗略。
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来说,只是对一个知识点/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只需一个课时,在教学形式上,一般只采用一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要考虑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细微,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0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是我在西胡垌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讲课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些准备,开始上课得到时候,脑子好像完全不听指挥了。刚开始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地14页,地3 章的题目会“1~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顺手就写在黑板上了。这首先就是课题书写不正确。接着新课导入,我要求学生观察教材14~15页上的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直观感知能力强的时期,我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去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4个向日葵”“3个花”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使用数量词不当的错误并去纠正他。这个问题是我得师傅胡老师提出来的,她指出小学的教学活动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联系,并且贯穿。我有次感到了小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任何好习惯都要从小、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培养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1~5的认识”重点只是认识,学生能通过数数来认识1~5这5个数。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课时中也要求数字范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挑学生上黑板上写,把自己最漂亮的字体展示出来。学生虽然之前已经接触过1~5各数,但基础参差不齐,我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让学生直接范写,其实是不严谨的`,毕竟小孩子还是小孩子。教师应先范写,然后再让小学生模仿着写,刚开始一定要要求严格,
在课堂纪律方面,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为注意到其他同学的状态,没有刻意去维持纪律 ,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一点做的不是太好。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缺乏对同学的倾听。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特别指出“xxx听别人回答问题听得多认真啊”,多鼓励多表扬,我相信孩子的好习惯就可以逐渐养成。
听过我的课后,其他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建议,我已经记了下来,并且胡逐步改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我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会不断进步的!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1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
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对于教材中一些通过操作而获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去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四、老师要做到课后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改进教学。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作为新人的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酝酿、多思考、多学习,才能驾驭好教材,引导好学生。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2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培训,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新鲜和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职责不仅仅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探索和领会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追求知识的信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养成乐于求知、勤于求知的习惯,成为更有用的人才。下面我就此次培训,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体会。首先就教师角度来说,应该做到两点。
一、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被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却没有认清教学的真正目的;认为教学活动只是课堂内的事情,讲好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其实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师一定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做好全面完善的教案设计,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步伐,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例如我们应该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平静”模式,而是模拟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现实环境,给学生制造或愉悦、或愤怒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下学习并感受教材想要表达的中心含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兴趣,运用情感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数有所作为的人从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情感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无论在课上课下或是校内校外亲切和蔼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消除拘束感和恐惧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此一来,将会使课堂氛围变得融洽,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授学生以渔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词、词语解释全部抄到书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罚。经过三周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
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
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
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
总而言之,教学关乎的教与学两个问题: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3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 )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 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4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三)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一)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二)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三)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四)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五)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二)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三)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四)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五)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六)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5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六、利用国家教育资源网,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正逐渐地成为教学的主流。而国家教育资源网以其“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教学资源成为众多教师必备的教学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有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料、课件、还有专家上的公开课、有寓意深刻的漫画、有奇形怪状的文字、还有精妙绝伦的片断。在这样的教育资源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例如在国家教育资源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课件--《阿长与山海经》。该课件包含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资料、相关作品、相关网址以及课文学习、课文练习、还配有声情并茂的原声朗读、疑难解答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有选择地利用这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如何编写教案》的学习,阅读了无数的教学设计,明白了教学设计是怎么回事,知道了如何撰写一个比较像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 )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 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3
7月23日,在我校组织了“青蓝工程”教师学习“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一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青年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它和教案的区别,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的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例如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长方体的特征,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就可以有深刻地体会,了解到长方体的具体特点。学生还可以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到知识。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4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三)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一)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二)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三)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四)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五)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二)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三)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四)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五)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六)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5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太多。目标太多,不知道该完成那个,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造成面面俱不到。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二、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三、阶段性不强。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6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7
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锋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而在一堂好课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正如李老师所讲教学设计之于课堂就如同建筑设计之于建筑,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非常为之重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它对我们的教学意义重大,为了更好掌握它,下面来了解它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学设计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8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六、利用国家教育资源网,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正逐渐地成为教学的主流。而国家教育资源网以其“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教学资源成为众多教师必备的教学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有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料、课件、还有专家上的公开课、有寓意深刻的漫画、有奇形怪状的文字、还有精妙绝伦的片断。在这样的教育资源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例如在国家教育资源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课件--《阿长与山海经》。该课件包含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资料、相关作品、相关网址以及课文学习、课文练习、还配有声情并茂的原声朗读、疑难解答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有选择地利用这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9
教学设计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教学设计。
很高兴能与各位共同交流叙事性文本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的话题,我是宋庄中心小学的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喜欢乡村孩子的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一位语文教师。因工作以来的大多数时间在村小呆着,所以我一直地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平静安逸的乡村生活,极少外出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教学也是非常盲目和随意的,从没想过会认识这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更没想过会加入朱老师骨干教师培育站,有机会发展和成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所以,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感恩,感恩与大家相识,感恩共同的成长。
通过本学期多次与导师、学员的交流与学习,我觉得在你们面前,自己是那么无知和渺小。所以,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对我是一件令人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今晚,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本学期三月份参加的以“识字写字”为主题的市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所参赛的内容: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
从接到通知决定上这一课到比赛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不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觉得非常的仓促,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得到区领导、专家耐心、细致的指点,但由于个人领悟能力有限,教学过程的很多环节我考虑得不是很周到,加上磨课的次数也有欠缺,对孩子的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比赛时在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疏忽,留下了遗憾。下面我就在本课备课时的一点思考与大家交流两个小话题。
一、面对一则童话,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什么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而文本就是识字写字的载体,所以面对低年级十几篇童话故事,我们首先要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童话首先是写给儿童看的,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贴近儿童生活,以儿童的口吻虚构成的故事。它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而又高于儿童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教师阅读童话后,可以很容易地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非”,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规范,逐步培养起美好纯正的情感。但对于童话故事中的生字和生词的理解和书写上,学生是有困难的,在对童话语言特点的感受上,孩子也是有困难的,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随文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材编写的意图所在。另外,基于《猴子种果树》一课对话多,相似段落多的特点,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感知文章大意,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词句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有了以上认识,我在本次修改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的每一条内容都更加细化和具体了: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角色语言的不同,并积累重要词句。
2.随文识字,学会独立认字,运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并正确、规范的书写左窄右宽的汉字“浇”、“施”、“肥”“拔”等。
3.了解童话故事的大意,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目标明确了,教学就有了主心骨,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就变得容易和可具操作了。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是更重要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好,训练重点思考好,我想:这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二、面对低年级孩子,教学过程应如何开展
在常态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不大考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也很少思考文本本身的特点,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让孩子死记硬背,就是进行一些完全是理性的和抽象的分析,让那些活生生的文本固化、僵化,而学生因要学新课文激起来的浓厚兴趣,往往会随着老师的一次次“灌输”和一步步“分析”而淡化、消逝。下面我从《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中择选三个小环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各位学员多批评,多指正。
首先,谈谈导入新课环节
我抓住孩子喜爱小猴子的心理特点和今年是猴年的教学资源,这样设计了导入:
小朋友,今年是猴年,你瞧,它来了。(出示图片),它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猴子种果树
继而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提醒孩子“猴”字是反犬旁, “种”是个多音字,并复习旧知“种子”,最后教师板书并口述“种”书写要点:左右两边都有竖,左短右长才好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导入明快,灵动,从孩子喜欢的童话形象入手,以简洁生动的方式,直奔主题,同时也重视体现教师板书示范的作用,提醒孩子“猴”和“种”两个字书写的难点和重点,这样真正把识字写字渗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其次,说说师生共读环节。
低年级童话题材的文章很多,童话中的角色都是非常可爱的,它们既是作家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并且童话角色往往都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它们的神情、动作、心理及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语言训练材料。
所以,抓住本课中小动物生动的语言对白,组织孩子进行分角色朗读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根据读书小提示自由,走进朗读课文,走进故事,接着,我便安排了师生分角色朗读的环节:
分自然段,老师模仿小动物的语气,读三个小动物说的话。其他同学有的朗读,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当小老师,认真倾听,当小老师,适时纠正小朋友读错的音,
这样,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快乐的读书体验中认识生字,理解新词,以全面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这个过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非常有必要呈现的。
当然,在师生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平平板板地朗读,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再现形象,而忽略读准字音、读通读好的要求。事实上,只有引导孩子发现,并能突出童话语言中那些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咀嚼,孩子才能真正进入童话的世界。比如这一课中2、4、6自然段语言叙述相似,3、5、7自然段语言基本一样,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语也是多次反复出现,朗读时不能随意忽略,要牢牢抓住教材语言,而教师有趣的范读,,无形中创设了情境,让孩子身不由己地进入到童话的世界。
最后,聊聊识字写字教学
大家都知道,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字不离词,字只有在一个词中才具有意义。在识字的同时,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也才能在阅读、写作中加以运用,并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标也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将识字写字渗透到初读课文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之中。一边创设情境,再现童话形象,让孩子对童话形象既看得见,也摸的着,一边把本课带生字的词语,相机出示,如:猴子一想 农谚 喜鹊 喳喳 着急 樱桃好吃树难栽我用出示词语卡片的方式重点指导孩子读准,而对于文中同类的词,我则出示在大屏幕上,如
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五杏四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对于这些词语,引导孩子分小组横着读,竖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概括文章的大意,同时相机理解“果树”、“农谚”的意思。
字只有依附于词才有意义。教学中,尽量避免孤立地识一个字,写一个字,一般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读写的。比如:把生字组成短小的句子,以便于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又有利于集中精力教好课文。在指导孩子书写方面,我引导孩子从句到词,再到字。比如教学左右结构字的写法时,我先引导孩子谈话,读句子“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的含义,等着将来吃梨子。”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通过表演理解 “浇水”、“施肥”,进而让孩子说说这三个字写起来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哪一个最难写?先指名说,教师相机总结:左右结构的字,要看准宽窄、高矮和长短等。
同时,教学时便教学边巩固,以“熟”带“生”,以一带多,由已知到未知,关注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孩子发现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点和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学起来轻松,,而且不至于混淆形近字。
对于《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漏洞,有许多的细节还需要在课堂中继续检验。我就择取着说这么多。我个人觉得设计中对教材的任务把握和巧妙处理阅读故事与识字写字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另外,由于个人水平的有限,如何用理论透视课堂,归纳教学的门道,还有很大的困难,对于如何让教学设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更有利,也很欠缺,还敬请和期待各位导师的指导和各位学员的真诚地批评和指正。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0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是我在西胡垌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讲课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些准备,开始上课得到时候,脑子好像完全不听指挥了。刚开始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地14页,地3 章的题目会“1~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顺手就写在黑板上了。这首先就是课题书写不正确。接着新课导入,我要求学生观察教材14~15页上的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直观感知能力强的时期,我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去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4个向日葵”“3个花”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使用数量词不当的错误并去纠正他。这个问题是我得师傅胡老师提出来的,她指出小学的教学活动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联系,并且贯穿。我有次感到了小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任何好习惯都要从小、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培养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1~5的认识”重点只是认识,学生能通过数数来认识1~5这5个数。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课时中也要求数字范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挑学生上黑板上写,把自己最漂亮的字体展示出来。学生虽然之前已经接触过1~5各数,但基础参差不齐,我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让学生直接范写,其实是不严谨的,毕竟小孩子还是小孩子。教师应先范写,然后再让小学生模仿着写,刚开始一定要要求严格,
在课堂纪律方面,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为注意到其他同学的状态,没有刻意去维持纪律 ,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一点做的不是太好。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缺乏对同学的倾听。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特别指出“xxx听别人回答问题听得多认真啊”,多鼓励多表扬,我相信孩子的好习惯就可以逐渐养成。
听过我的课后,其他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建议,我已经记了下来,并且胡逐步改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我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会不断进步的!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1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这固然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忽视应用研究,致使在实践上无法操作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被人称之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4、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分析这个设计环节中,要求设计者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和更具体的使能目标,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群,然后根据每一个具体目标拟定策略。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2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3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培训,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新鲜和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职责不仅仅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探索和领会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追求知识的信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养成乐于求知、勤于求知的习惯,成为更有用的人才。下面我就此次培训,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体会。首先就教师角度来说,应该做到两点。
一、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被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却没有认清教学的真正目的;认为教学活动只是课堂内的事情,讲好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其实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师一定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做好全面完善的教案设计,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步伐,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例如我们应该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平静”模式,而是模拟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现实环境,给学生制造或愉悦、或愤怒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下学习并感受教材想要表达的中心含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兴趣,运用情感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数有所作为的人从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情感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无论在课上课下或是校内校外亲切和蔼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消除拘束感和恐惧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此一来,将会使课堂氛围变得融洽,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授学生以渔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词、词语解释全部抄到书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罚。经过三周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
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
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
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
总而言之,教学关乎的教与学两个问题: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4
今天,在湖南省中职信息化省级培训基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教师精心组织,我们所有参训学员认真观摩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视频。通过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观看、一个课件一个课件的分析讨论,发现其主题鲜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针对性强,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总之,感受颇深,简要归纳如下。
一、各个教学设计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这些教学设计均首先明确了教学任务及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任务或目标具体而科学、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同时,任务与目标生命力很强,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合适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实现成功的教学。例如语文课文《春江花月夜》和《国殇》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就非常鲜明,整个结构非常清晰,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二、各个教学设计形式新颖,知识衔接性强。
一节好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内容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因此必须设计好教学环节,形式上要新颖,授课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知识内容延伸上恰到好处,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理解把握知识,并能够不断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与学的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语文教学设计《国殇》中一段救国救民的视频,就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各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可操作性。
所观摩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均符合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身心需要。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了学生学习当堂课程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知识重点剖析得准,难点释疑“步步破冰”,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双边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氛围及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同时,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自然有序,能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例如语文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环节知识重点难点剖析得好,双边活动丰富多样,很好地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起来了,突出了教学相长。
四、好的教学设计反映出教师扎实的业务素质功底。
一个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怎样,对课程知识结构的把握怎样,对学生的研究怎样,从他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明显体现出来,教师上课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案的撰写、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设计的制作及教学工具的准备,等等,这一完整的教学体系,必须紧扣教学设计,完成一堂外在设计精美、知识内涵丰富的课程,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羸,从而进一步验证教师扎实的业务素质功底。
短短的观摩结束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摩并剖析了这些优秀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我的震撼很大,我相信,通过此次培训,会不断提升我的课程教学设计水平。最后,感谢湖南铁道职院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5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
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对于教材中一些通过操作而获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去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四、老师要做到课后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改进教学。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作为新人的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酝酿、多思考、多学习,才能驾驭好教材,引导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