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说课稿

2022-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统计》说课稿》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说课稿》。

《统计》说课稿

《统计》说课稿1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并分析单式统计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是以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为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的统计表,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且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练一练帮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竖着排列的变化。而练习二十中的第1,2题主要让学生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变化。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并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填写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分析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我来说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先创境,介绍学校的特色项目,引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比一比,问:这四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单式统计表做一个回顾,并对以下的合并和对表头中的栏目作适当铺垫。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时,并不强制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航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民乐小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问:四个小组哪个组的男生多?哪个组的女生多?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现在的答案要看四张表,麻烦)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一眼看出来呢?当学生回答问题受阻时,就感受到了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自然就想到将单式统计表合并。这时,再对统计表概念进行重构,就显得水到渠成,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第二大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并逐步修改、优化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环节我将分为5个层次来教学: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

为增加学生思维强度与操作的有效性,特别给出小组合作要求:按照“航模小组、民乐小组、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的顺序把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可以对合并后的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优化,使其更简洁。

2、展示作品,逐一优化

充分认可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他们尝试着合并几张单式统计表。虽然学生设计的表格有些粗糙,有的简化了多余的性别一栏,有的合并了四个标题,有的会进行再修改。但经过师生的互相启发和不断改进后,一张标准的复式统计表便呈现眼前。在这一知识的重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单式统计表纳入到一个更大的知识结构中,使之与复式统计表共同成为统计表大家族的一份子。虽然学生学得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3、进一步完善,理解表头

对于复式统计表中的表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把一格分成三部分这种形式的。所以,从表头只写“性别”这一个栏目是有问题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性别”只是横栏的名称,应该还有竖栏的“组别”,中间的数据“人数”这样的三部分,从而学生自己得到了表头,并从中也理解了它的含义。另外要比较“这四组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这个问题,应增加总计这一栏,并说一说“合计”和“总计”的含义,理解算法。让学生有个感知,这张统计表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

4、回顾过程、体会优点

回顾的过程,也是学生一个方法的总结,一个学习体验、评价的过程。在充分比较后,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而且也体会到了知识重构的价值所在。 5、拓展、进一步认识

这里再次对于本张表的内容,出示一张横式的表,不光让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不同呈现形式,而且通过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深入认识表中的各个数据对应的内容,提高学生读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在制作复式统计表时,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设计表。

第三大环节:实践提高、巩固新知

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形成性的训练及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1、练习巩固:“练一练” 统计我国前由届奥运会奖牌数。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给出的数据是按照奥运会的届数横着排列的,而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都是竖着排列的,借此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更加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不光让学生对于从统计表中能看出的一些基本信息有个了解,也是在给学生一个引导,如何去分析统计表,并且以此可以联想到从一张统计表中还能够看出别的信息来。

2、练习二十中的习题第2题。

这一题,在学生填写完后直接展示学生作业,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与前面所学的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一是由于表中有两种类型的数据,一种表示面积,一种表示长度,难以采用统一的名称来写,所以这里可以没有表头。二是了解三个不同机场的面积总计是意义不大,而机场面积、长与宽之间进行合计是没有意义的。明确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是否需要合计与总计是根据实际需要的。

3、了解生活中复式统计表的运用。

呈现生活中收集的几张复式统计表,问:复式统计表有几部分组成?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运用广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总结

今天一起研究了什么?

《统计》说课稿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据的统计》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为此,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数据的查询》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化,探讨更加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兴趣。因此,在本节中占据最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统计,需要正确分析问题的需求,然后是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内化了这些功能特点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数据的统计在数据管理中的作用。

2、掌握数据统计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3、灵活应用数据统计解决常见的数据处理问题。

4、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要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统计的一般方法,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的统计。

2、灵活应用数据统计的能力,利用系统帮助辅助学习。

四、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的统计,让学生从走过的弯路中体会到应该怎样正确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了“任务驱动,分层探究,自主学习,情感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部分,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思考,达到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更多的解决办法。应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及系统功能的评价能力,而不仅仅是懂得操作。

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时要注重渐进性、层次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适时对典型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的错误做出纠正。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及时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总结。

五、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引入实例,创设情境

大家旅游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如果你作为旅行社的老板,你们又最关心什么呢?以提供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例子,找出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入学习活动。

2、营造氛围

前面我们所学的查询都是单纯从表中取出记录,没有经过分析及计算,而现在却要进行数据的统计。在Access中,数据的统计是通过“合计”功能来实现的。合计功能的目的是对数据表中的记录进行统计计算。

1)统计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

2)统计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演示操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选择合计功能后,操作界面有何不同。提醒同学注意冒号必须是英文状态下的,并提示学生如何识别自己输入的是何种状态下的冒号。

设计意图:观察学生对问题分析结果的导向性

3、要点剖析提高认识

介绍“合计”功能中各个函数的使用及注意点,并且强调有效性规则。

设计意图:学习部分“合计”功能

4、学习体验

任务一:

1)统计共有多少游客?(查询名称为:查询1)

2)统计旅游线路表中平均价格、最高价格、最低价格(查询名称为:查询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5、学以致用

合计功能不仅可以针对所有记录进行统计、还可以分组统计;

任务二:

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中价格大于1000元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查询结果按照线路名称升序进行排序。(查询名称为:查询3)

2)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名称为:查询4)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6、任务分析

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7、探究提高

1)这节课所建的查询与前一节所介绍的查询有什么不同?

2)在建立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时,将“团号”放在“线路名称”这个字段的左边或右边,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3)以参数查询的方式统计各线路旅游团中不同价格段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如统计20xx~3000元的人数。

设计意图:

在掌握了前面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高,加强对合计功能选项的了解。尽管顺序不会改变字段的总计值,但它却决定了结果在数据表中的显示。

8、归纳拓展 关注生活

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找出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发表在论坛上。 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统计》说课稿3

说教材:我所讲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我们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些数据,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数量。提问:这个复式统计表的含义是什么?

(2)画一幅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呢?。学生讨论、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说一说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都要画什么?)

(4)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图时应注意的事项。(这种条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化情况,作图时应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①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通过发现哪些信息?

②回忆怎样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③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黑板上的两个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该怎么办?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小结: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小组作品、评议。(逐步完成对纵向条形统计图画法的认识)

(4)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图。(展示)

①复式统计图都有什么?

②它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复式统计图中有:统计图名,图标,横轴表示的是年份,纵轴表示的是数量,单位是“万人”。单式统计图没有图标,单式统计图中只有“一条”表示各年城镇人口的数量,而复式统计图每个年份的人口的数量是“两条”,同时表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数量。(学生边说,展示不同之处)

3、看图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回答:(出示问题)①哪个年城镇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②哪个年份与乡村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③哪个年份这两个地区的人口量增长最快?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总的来说城镇人口数量要比乡村人口数量增长的快。让学生感受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小组合作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现在向老师汇报?(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地肯定与鼓励)

2、让他们根据这节课所学习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画一幅复式统计图。并就他们所画出的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并请小组代表说一说所画图的含义。

4、教师提问:谁还能从黑板上的这些统计图中得到一些别的信息?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都很认真,表现都不错,特别是你们对根据所收集的信息画的统计图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是多么幸福呀!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练习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总结:

1、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

2、你们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感受?

3、你们对老师的讲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希望?

《统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一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根据本节课收集的数据来进入学习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用一格表示5、10或更大的单位。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是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X,让他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在记一记,画一画,在与同学的交流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统计表,统计图、动物卡片和水果卡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定标。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同学们讨论,这就要统计知识来解决,引入课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状态中,从而激活了思维,也为下步更好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过程的体验,统计意义的了解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同学们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填写统计表。先提出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记录四种小动物的人数呢?同学们已在一年级学了一些简单的记录方法,有的会说画圆,有的.会说画三角形,有的会说画√画×,还有的会说画正字……接着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记录完后,再向全班展示记录结果,让大家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记录比较简便,如果同学们没发现,老师就引导同学们观察发现,因为一个正字是五画,我们可以采用乘法口诀或乘法算出结果,即使数字再大一些,记录起来也比其他的方法美观、好计算。最后把记录结果一起填写在统计表里。初步体验到用正字记录方法的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首先让同学们观察发现统计图上的信息,再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最后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结果。这样同学们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深刻感受到统计的作用真大呀。

第四步,巩固练习与延伸。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环节,我请同学们继续用学到的统计知识,现在调查我们班上喜欢跑步、游泳和跳绳的人数情况,然后完成统计图和问题。最后延伸两个问题:

1、如果人数是单数的话怎么画统计图?

2、之前我们学过统计图时可以用1格代表1,今天又学习了用1格代表2,现在你们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往后面所学的知识迁移。

第五步,全堂总结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的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统计》说课稿5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我认为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记录;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现代课程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引入新课时,老师提问“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订牛奶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不作出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同样整理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探讨得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老师在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后,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处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提出新问题:“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力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在上课前,就学生订牛奶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老师征求学生意见:“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使学生通过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组调查

知道了调查使解决问题地好办法,那该如何调查呢?怎样收集数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体会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的多样性。并与学习伙伴交流,确定方案。在进行调查活动时,老师要特别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调查之中。

2、汇报交流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你们组怎么比其他组做得好,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体会到“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数据整理,分析

通过猜一猜“全班喜欢那种口味的同学最多,为什么,如何验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明白必须将各组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探讨出整理的方法,老师通过媒体将全班的统计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5、问题引申

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

数学游戏

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统计比赛过程。

实践作业

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进行调查。

《统计》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复式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复式条 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统计部分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四幅图完成单式统计表,由比较四个表中数据的不便引入复式统计表。但这四组情景图中的数据都是10以内的数,如 比较四组男生人数:8、3、3、4,五年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合并统计表的 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增加了两幅情景图:朗诵兴趣小组男生5人、女生9人;长跑兴趣小组男生8人、女生3人。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填写数据,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的习题的呈现方式稍有变化,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3.教学目的: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⑴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 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⑶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5.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表(配合例1教学的6张单式统计表和一张复式统计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统计方法,体会统计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分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⑴ 课件出示同学们活动的六个场景(航模、民乐、书法、美术、朗诵、长跑),定格为六幅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⑵ 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数据填到六张单式统计表中,填好后提醒学生简单核对,以免出错。

⑶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多?共有多少人?

⑷ 对六个不同小组的人数进行比较显得很不方便,因此学生会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新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由比较六组数据的不便,真正从内心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求。引导学生填表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经历合并过程,初步认识结构

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把六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要反映那几个 方面的情况?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合并后的统计表要能反映每组男女生人数、各小组总人数、六组男生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六组总人数。为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作一定的准备。

⑵ 出示未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表中各栏目是什么意思?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表头。

⑶ 先带领学生填写航模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完成表格。

⑷ 作业交流,重点指导:“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再一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验算、核实数据、填表日期。

⑸ 与单式统计表比较,使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六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过渡到复式统计表的统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填写、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统计方法的一次飞跃。】

3.应用巩固新知,内化统计方法

⑴ 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体会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是:将横着排列的数据填到数着排列的表中。引导学生交流:合计与总计的计算方法。根据表中数据预测: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各项奖牌可能是多少?使学生体会统计的预测作用。

⑵ 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复式统计表为什么没有“合计”“总计”栏?使学生明白:统计栏目设计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以后还会遇到其他形式的复式统计表。

⑶ 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完成统计表。说说在活动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进一步学会填写与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引导总结全课,反思学习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例1p106页的复式统计表(增加两组)。

《统计》说课稿7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让学生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

2、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统计表。

3、让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生活。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3、通过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因为本节课针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先出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提问:14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对单式统计表中合计格表示的意思及其数据是如何算的做一个回顾。

然后提出一简单的问题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提出四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张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问题答案在几张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较慢)因为需要计算,那么如何才能够一眼看出来呢?使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第二大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我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环节我将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首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直接由书中四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的统计表,让学生思考就是这样合并吗?那么该如何完善这张统计表?学生一眼可以看出有四栏是重复的,可以去掉三行性别那一栏,并且为了看出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将四个人数分别改成四个小组的名称。然后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能够一眼看出总人数了?不能,因为有了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完善表格,于是出示总计栏。由于这一栏是新学知识,因此三个格子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表示什么,同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加以手势表示,横栏、竖栏,用手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统计表应该是横栏与纵栏相结合地去看,同时带领学生认识统计表中的其它一些相应的格子表示的含义。

2、尝试填写,交流填法:

由于填写表格时学生最容易遗忘的就是写日期,因此要求学生在拿到这样的统计表的时候,先写好日期,然后再独立填写。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学生都能很快填出来,再让学生汇报是如何填写这些数据的(总的来说是按照先填写每一小组男、女生人数,然后填每一兴趣小组的合计数,再填男、女生各自的总计数,最后填写四个组总人数),男生总计数、女生总计数都要求学生说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对于总计数,设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认识到总计数既可以根据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计数相加得到,也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得到。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

3、引领分析,体会优势:

学生经历了复式统计表的设计和填写之后,接下来是对这张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先以你能看出四个小组中哪个组男生最多吗这一问引出,要求说说答案及是如何看出来的,接着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内说说从统计表里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如果学生无法说出看出总计数,则提问现在从这张统计表里是否能够很快地看出四个组的总人数,让学生从心里面有个感知,这张统计表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

再与刚才单式统计表比较,发现复式统计表在统计多个项目时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的优势。 并揭示课题。

第三大环节:实践提高、巩固新知

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形成性的训练及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题:

1、练习巩固:练一练 统计我国前由届奥运会奖牌数

在教学时先通过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给出的数据是按照奥运会的届数横着排列的,而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都是竖着排列的,借此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更加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这一题书上只有一问还能看出什么信息,而其实我感觉单独这一句话太空洞了,于是我先设置了四个小问题,让学生对于从统计表中能看出的一些基本信息有个了解,再放手让同桌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这样也是在给学生一个引导,如何去分析统计表,并且以此可以联想到从一张统计表中还能够看出别的信息来。

2、练习二十中的习题第2题。

这一题,比较简单,在学生填写完后直接展示学生作业,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与前面所学的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了解三个不同机场的面积总计是意义不大,而机场面积、长与宽之间进行合计是没有意义的。明确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是否需要合计与总计是根据实际需要的。

四、根据板书:回忆一下这节课,认识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在学生了解到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广泛运用之后,提出在粮店工作的王阿姨经常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她现在也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她不小心将几滴墨汁滴在了表上,你能帮帮她吗?

出示统计表,同时在课件中也设置将几滴墨水涂在上面,更加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今天的所学去解决问题。

《统计》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xx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

第一层: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

第一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2、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

2、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

《统计》说课稿9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具体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 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 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统计》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统计》说课稿11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样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样样?想明白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明白垃圾处理本事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并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头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这项指标为例一齐来研究研究,从到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变化情景怎样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十分全面。不仅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并且经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景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能够整理成统计表,还能够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立刻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立刻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教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齐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能够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从竖条的高矮上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教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景吗?怎样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资料。(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此刻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明白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样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样画呢?此刻让你自我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能够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终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景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十分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样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样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能够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期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俭用水。对不对?

(4)此刻明白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十分好。此刻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样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可是大家经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明白从多方面,综合来研究问题,这一点十分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景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梦想,可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最终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终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景

描点标数连线

《统计》说课稿13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统计》说课稿14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建立统计图表。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 6 个板块说起。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建立统计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新三维目标说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会根据指定的表格中的数据按给定的要求(如按每月份的手机销售数量制图表)画出指

定的图表(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2、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学后教,“兵”教“兵”、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说重点难点:

难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重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由此可见对图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本次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讲练结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交流经验,分享窍门,减少错的做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四、说学情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上我主要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生已有基础两方面入手。

学生认知水平方面:

初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学习将从生活实际出发,据其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等,设计出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充满兴趣,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会利用 EXCEL 制作电子表格

2。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对表格中的数据排序等)

五、说教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了讲授法,边讲边练法等。逐步深化,教师适当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六、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在一种生动、直观、活跃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升自我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说教学环境

本次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人守一台电脑、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进行的。课前教师备好了课的。

八、说教学过程

主要分导入、探索、讲解、实战、回顾与总结几个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首歌?

生:七嘴八舌说最喜欢的歌。

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学校最受你们学生欢迎的是哪首歌吗?

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严谨的意识。提醒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与探索:

初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内容中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学生自学“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自学时思考并探索课前的那个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学时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的 PPT)。

学生完成课前的那张图后之后让某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说步骤,老师做补充并适当提问引导大家。并在此过程中示意学生观察在插入图表向导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如饼状图、柱形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之前的那个表格用其他的图表表现出来。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绘制上面那个表格的不同的图表(老师在分配任务时让各个小组绘制不同的图表)。据学生绘出来的图引导他们思考:

是不是同一个题目要求这几种类型的图都合适。

(例如刚刚大家画的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哪首歌最受学生欢迎?哪个图表更能直观得表现这几首歌在该校的受欢迎程度的比例图?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这些歌在该校学生中的受欢迎趋势……)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三种图表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思考题:

1)要生成“中国各省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2)要生成“历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仅仅会判断是不够了,还要学会去如何去评价,鉴于此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任务 3。

实战:

通过刚刚学生的学习,他们已经会插入图表了,为了对这一知识进行巩固,我设计了一下任务 1:

将历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做成折线图,绘制好图标后给生成的图表加标题。让学生留心图表标题如何设置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用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 X 轴 Y 轴标题,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给数据加上单位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仅仅会绘制图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图表。

因此我设计了任务 2:

通过刚刚建立的统计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表的直观性,任务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

为了增强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我设计了任务 3:

分析其中高谷(或低谷)期游客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如×× 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数增多是由于奥运会等)。这个任务的设置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并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回顾与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的时候用 PPT 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结束部分: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图表的功能(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然后告诉他们建立图表的其他方式作为拓展(我们不仅可以用 excel 建立统计图表而且还可以在 powerpoint 中来建立。还可以建立出立体的图表。此外我们还可以将 excel、powerpoint 中的图表插入到 word 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出立体状的图表来。请大家下去以后自己去试试 。)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我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应用、评价、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点有:

1、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过程清晰。先用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的调查的图表和表格进行对比引入主题,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探究图表的插入方法,由于内容较简单,因此在学生探索之后,有一个实战环节。在次环节中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2、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是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则更要主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足:

1、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练习中不能解决所有同学的疑问。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尝试插入立体图表或在 POWERPOINT中插入图表。解决办法:利用下次课知识讲完后的时间让学生尝试。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稍显呆板,不够风趣幽默。解决办法: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统计》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忠义镇龙马小学的张赑鑫,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说教材

条形统计图是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简单的(1格代表1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讲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认真研读教材结构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4年级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我确立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难点: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二、说教法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踢毽子这一生活情景展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教法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4点: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2、注重预设生成问题,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谈论。4、注重人文关怀,渗透互动评价思想。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并掌握的过程。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辟的语言解释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上我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形式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能根据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五大板块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课程理念之一。

设计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课间爱玩什么游戏的谈话开始本节课教学,引出踢毽子的游戏(课件演示)。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一年级参加学校运动会踢毽子成绩的统计表。让学生们观察统计表,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除了用统计表还能用什么形式展示出同学们的成绩?引导学生说出:条形统计图。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忆绘制统计图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动手绘制。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并对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课件展示绘图过程,读图,了解在这张统计图里一格表示一个单位。【通过讨论、动手操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旁听者”转变成实际参与者。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又让他们亲身体验绘制统计图的过程,这为后面学习绘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统计图做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也读四年级了,踢毽子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他们去年参加学校冬季运动会踢毽子比赛的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现在用统计图来表示同学们踢毽子的成绩,还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合适吗?若不合适,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并参与到一些有困难的小组中。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还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画120格,这样画太麻烦,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费时间,又不美观。要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张简洁美观又清楚实用的统计图,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设计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分析,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由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学生就能很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课件出示画好的统计图。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张统计图,并让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同学可能会说:这张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0个单位;小红的成绩占了12个格子??老师及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与表扬。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个单位,代表5个单位、应该怎样画?代表20个、30个单位又该怎样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指点。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要根据数据特点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课件出示前后两张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以前学的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今天学的统计图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绘制统计图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优越性。

(三)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设计多媒体演示蜀南竹海的图片。

【这一环节是通过播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我们四川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出示“20xx年1-5月去蜀南竹海旅游的人数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该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绘制好后,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组织学生读图,并相互作出评价。 【进一步尝试并设计绘制统计图,这一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想办法突破难点。这样设计,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根据数据特点确定一格代

表多少单位合适以及在画较大数据统计图时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越性。通过学生相互间对所绘制统计图的评价,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通过这个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引发学生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向往,为以后学习做准备。】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下来收集全校每个班的人数,根据收集来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包含了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条形统计图

一个单位表示一个单位

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纵观整节课,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说课稿

《统计》说课稿1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

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反思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它是在学生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纵向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时,往往要用去一节课的大半时间,当要组织学生评价、分析,针对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推测问题时,却出现草草收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法上作了新的改进和尝试。复式条形统计图

1、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

选择怎样的素材更有利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课本例1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材料,而选择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更容易调动学生探究、观察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画统计图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解读统计图,要从统计图所反映的事件、数量,提出数学问题,并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推测。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留

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空间。

2、让学生感受到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先向学生呈现复式统计表以及由此得出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观察,感悟到复式统计表能直接比较出各项目男、女生的相差数,但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变化;而单式条形统计图随能直观地看出男生或女生人数的变化状况,但不容易对同一项目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要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低思维的操作层面上。

为了节省画图时间,本课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了“以摆代画”的方式,形象地突出了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如何去合并的思考过程。这总方式大大节省了学生的操作时间,使学生集中精力在区别不同的合并方法上。由于纸条可以随意移动摆放,学生在合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想法。在反馈时我注意呈现学生不同的合并方法,并及时引发学生比较评价,再通过电脑演示画法过程,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规范的

《统计》说课稿2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本事。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异常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资料,

在激趣导入部分:经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经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比较,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一样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资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资料,从而来选择哪一个资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统计》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2~93的例题,第93~94页“想想做做”的第1、2题。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

教材在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统计题材。例题是一些混杂在一起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学具,统计三种图形的学具各有多少个,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交流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选择一种最佳的统计方法,把数据填入统计表,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安排,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既清楚又方便。

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蓝猫手拿小魔盒想考考小朋友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情景。

2、学生打开和小魔盒一样的学具盒,教师引领学生说说有什么形状,各有多少,用什么办法统计。

3、学生小组合作,用商量好的办法统计每种形状的个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蓝猫入手,创设数学魔盒有些什么这样一个情境,既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分类统计方法,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第一步,提出问题。

1、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画面,蓝猫考眼力:蓝猫将各种各样的图形往储物箱放,让学生统计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估计学生会用以前的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但是蓝猫放进储物箱的图形看不见,学生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统计遇到困难,这时,我再放一遍画面,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在纸上记录蓝猫放进去的图形。

创设问题情景,让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统计内容随机化,旧知与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关键环节作下铺垫。

第二步: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纸上怎样记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商量确定办法,然后小组由一个人报名称,其他人用讨论好的方法在纸上记录。

2、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估计学生可能出现教材第一、第二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比第一种记录方法清楚。

3、画“√”的记录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比较简单的符号来记录,除“√”外,还可启发学生用其他较简单的符号如“一”、“、”、“。”……来记录。

4、引导学生比较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得出第二种记录方法很清楚,第

三种记录方法不但清楚而且方便。

5、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鼓励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不但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会比较简单的记录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三步,练习统计。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中小朋友的铅笔、橡皮、直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巩固深化。

第一层: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森林里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场景

2、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画“√”的方法统计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各有几只?并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从“考眼力”到“动物赛跑”将故事情节贯穿,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探索新知,应用新知。

第二层: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一星期数学课、语文课、自己最喜欢的课各有几节,这一设计,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新知的作用。

第三层:

小组活动:一同学抛正方体,其余同学统计规定次数内各种颜色的面朝上的次数。

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正方体各种颜色的面朝上次数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统计》说课稿4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可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74-75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第2、3题为此而设计。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xx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说课稿6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说课稿7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统计》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统计》说课稿9

一、说课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习,研创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组织练习,统计文具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统计》说课稿10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七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与概率是课改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等。对于统计的评价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年级教材已经初步介绍了这部分知识,而现在读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并没有直接学到关于统计的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又很少经历,留意这类知识,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为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本节课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目的是不仅让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放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经历、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作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为了达到以上教育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改动,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变直接呈现原始数据为收集、记录原始数据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过程。在这一步通过学生为教师帮忙,想办法,体现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后只所以采取用调查记录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原始数据表中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变教材的“正”字法为学生的多种方法分类整理数据。分类整理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正”法,此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数据整理方法,但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提供创造思维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找方法、创路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渗透了灵活选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变教材的直接呈现统计表,为部分呈现法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完成表格,加深学生的印象。

变固定型练习为运用型练习。教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的一道选择景点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让学生经历整个的统计过程,对新知进行巩固。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可以帮我们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思想。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以新课标为指导,力争体现以下思想: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新授(选最喜欢的节目)到练习(统计去各个景点的人数)到课后的统计及对课堂表现的调查统计,数学素材都贴近学生的心理,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服务生活。

二、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生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从而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争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确定统计策略。

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

我们经常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指导只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少讲解,分析,多引导、激励,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教学中对学生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统计》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 法,选取教材例题的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二,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 。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 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情景在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状语从句:方法的,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 画简单的统计图,根据能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 行简单分析,统计感受的意义状语从句:作用英文。

六,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生活在数学中学学生让学习现实的数学的英文课程新要求的。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 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 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

3、在问题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初步同时学生培养问题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七,说学法:

节课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学生让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 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 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成功获得的体验,是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交流互补法:同学通过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 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 展。

3,练习促进法:有通过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八,教师小结,评价激励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 能力和表达能力。利于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状语从句:合作能力。

《统计》说课稿12

教材说明: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教学重点: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通过抛硬币感受等可能性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二、实践探索,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3、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取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三、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老师把三个词语送给大家太优秀了棒极了真出色,你得到每个词语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我用4个词语来评价大家太优秀了、棒极了、真出色、真了不起,你得到每个词语评价的可能性是多少?

在这四个词语中棒极了是老师最喜欢的,我想送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每个人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我想把这个词语送给班里穿红色上衣的同学,(请穿红色上衣的同学站起来),你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统计》说课稿14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

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统计》说课稿15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板书设计:

点 :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下载《统计》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计》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统计说课稿

    数学统计说课稿 数学统计说课稿1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处......

    四年级《统计》说课稿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四年级上)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的说课稿

    《统计》的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

    苏教版一年级《统计》说课稿

    教材简析:《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和可能性》说课稿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统计和可能性》。教材说明:(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出示课件,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

    初中数学统计说课稿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同学们的年龄特征,从同学们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同学们亲身经历统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说课稿1 说教材: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

    六年统计说课稿[精选五篇]

    六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说教材: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复式统计表,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复式折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并会从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