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读后感1
书本发下来,我花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时间短暂并不代表我对待此书的态度是阳奉阴违,而事实上恰恰与之相反。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抱着同等量的观念想要啃完它。我想只有啃这样的词,才足以表达我对不做教书匠,这句话的认同。虽然我并不是完全以赞同式的方式全盘去接受它。
首先,我不做教书匠。我的理想曾经以秋风扫落叶的架势扎根在我的心里。但现实是,将理想这杆秤以截然相反的方向拉直了。于是,我做了老师,并且在教育的这个岗位上浑水摸鱼,摸滚打爬。管建刚告诉我,教育恰恰是一个可以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事业。它不仅可以将你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它能让这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一直延续,延续到下一个生命将要的开始。所以有人说:“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神圣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努力去找到的那个深度。
其次,书本告诉我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八感老师。而我以自身的实践出发,总结为,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智慧型的老师。理想一词,及其辽阔,有理想的老师必定会有其奋斗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上进。只要别把这理想当成是空头支票的梦想,那么其他的都是依附在其身上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本能感觉。这些感觉在理想面前,就好比是小河仰仗着海洋,只要这大海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那么小河的方向就是大海。这让我想起薛林的《小河》。
小河(薛林)
小河,
唱着激昂的歌儿,
自山谷中奔来。
我问:
去哪里?
她说:
大海。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跟这小河又有多么极其相似的地方。只要我们不为仅仅做个教书匠而端坐在教室的桌椅板凳上。不仅仅是为了拿着月末的奖金而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课。那么教育便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着八感的好老师。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扬州听课的时候遇上的那一批人,那一批敢于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而勇敢地站出来的老师们。他们用他们的努力和见识告诉我,原来教育真不是授教,传道,解惑而已。它还可以以正确的,用心的,深远的思想去感染其他人,使得我们真正的像鲁迅那样,发自内心的呼喊一句: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好的教师仅仅有理想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实现理想的能力和资本。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型的老师。这智慧型的老师不是指天生具备老师才能的天生教育家,而更多在意得是后天对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对这份事业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阅读和进修。以此来满足那不仅仅是一杯水的需求了。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简单的书,但是简单的背后却给与了我无穷的思考和能量,让我对教育这份事业有了更加肯定的想法和更加坚定的步伐。
《教书匠》读后感2
起初拿起这本书,觉得没什么新奇的,不做教书匠,这是我们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目标,每位教师都知道。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教书匠,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 “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从教几年来,虽然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我很少感到有乐趣。教师这份工作,人们都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普通教师看来,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管老师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字里行间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快乐来自对所做的事的投入,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使工作快乐起来的奥秘就是投入地工作。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
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书匠》读后感3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写不出东西。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作出现了“失语状态”,键盘上敲不出一个字来。这种状态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心里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还担心会不会从此就写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写作,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吧。就这样,在今天,终于读完了校长的赠书《不做读书匠》。
纵观全书,有这样的一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页)。我极为赞同,并深有感触。
20xx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读书只是为了求量,根本谈不上系统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咽,看得脑子乱哄哄的。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口里蹦出来的'都是书中这个大家、那个学者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自己却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我苦无良策,还是选择了读书。那时自己一直相信,读书就能读出明白来,读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来。
三年过去了,成效并不大。
20xx年3月初,开学后的第一周,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访谈调查的实践活动。从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学生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活动小组的分工安排、访谈后感受的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我一点一滴地做到最后。静下心来读书,我可以毫不费力,但静下心来做事,我从未有过。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自认为懂得了,就动手草草地完成。
整个活动结束,我没有疲惫的感觉,胸中反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个活动结束,我发现自己好似学会了深思,对所读的教育理论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这样的快乐。接下来,我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我走下讲台;学生访谈调查后,我也寻求突破,对被采访的老师进行了回访……
就这样,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从封闭的读书状态中慢慢地走出来,开始积极地做事,并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我发现我的心胸变得比以前开阔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学习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现在已扩展为三条:读书、向身边的人学习和做事。
真地感谢这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教书匠》读后感4
六年前,也是我的教学生涯的第九个年头,当时的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一些的心得,但又恰好处于很可能形成“年轻的老教师”的尴尬时期,我有幸读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让纠结了许久的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觉受益匪浅。
今年寒假的一天,我回家找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管老师的这本书。再次打开,看见以前所做的划记,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触。
管老师在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语言,在这里不多叙述。这次重温书本的过程中,我对管老师的“成长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个小节文字体会很深。管老师在文中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艰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会沉浸在别人以为的寂寞无聊中,乐此不疲,像周国平所说的“丰富的安静”。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寂寞,这样才能把基础打好。
实际上,管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39岁就已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还兼任学校的副校长。从我自己的工作来看,这些年来的历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育行业要沉下心来的重要性。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读文学书,读专业书,读一些杂书,在书香的浸润下,人的内心得到洗涤,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我的第一任务是教学,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发现所学的东西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用得上了,课堂的内涵比以前提升了,多读书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我想起了余映潮老师在50岁以后才尝试上公开课,越上越精彩,越上越有味。他应该算是厚积而薄发的典型吧,他说过自己的成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比别人更舍得花时间在教学研究上,他用最笨的办法读书,安于寂寞。这些年我也慢慢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这和我认认真真学习、认认真真教书应该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干事,我也承担了许多繁琐的事物性工作,这些工作费时费心,但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
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但是我坚信成长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静待花开。
《教书匠》读后感5
《教书匠》这本书,书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回顾作者30载从教生涯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作者从不吝惜对自己的嘲讽,从不否认与学生似敌似友的关系,对规则和权威从骨子里透出蔑视,幽默和善良也从未在生命中缺席。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见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迈考特真诚而执著的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后,成为美国“优秀教师”。
初读这本书觉得有点闷,第二天开始看正文,迈考特的文章很多是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写的,看的时候还要想想这段内容的时间是他上学的时代还是他教书的时代,就这样开始慢腾腾地看着,开始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读,当我看到迈考特处理学生扔三明治的事件时,书开始吸引我,我追逐着迈考特的处理方式,我震惊迈考特的行为,我被他的智慧所吸引。 教书匠,应该这样理解,“教”就是教育,“书”代表所教知识,“教书”就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快乐,从而教育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教书匠就是执行教书育人这个过程的人。一名优秀的教书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级的成绩,还要看你是否能把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植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是一位非常执着的教书匠,他以风趣、幽默的语句诠释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衷心。“你正在开始你的教学事业,而这并不轻松。你最好辞职当个警察,那样至少你会有支枪或有根警棍保护自己,老师除了嘴巴外什么都没有。如果你不学着热爱它,你将在地狱的一角坐立不安。”
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教书匠。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任凭他们如何搞怪,麦考特先生每次都有出奇的做法,他奇怪的想法和做法正是他懂得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做的事情都是和学生有同感的事,学生便会接纳他,从而使他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教书匠》读后感6
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一个从小就做的梦,梦闪闪发光,就像一盏彼岸的灯火,看似可望不可及,促使着我们不断向前追逐。
有这样一句话:彼岸灯火,梦之所引,心之所向。
前段时日,拜读了一本书,名为《不做教书匠》。
书中讲述的是管老师在教育路上行走多年的心得,更确切的说是对初入教育行业的新教师的一些忠告。此阶段阅读对于我来说,再适合不过。
文中说:教育是神圣的,其伟大并非是职业本身所赋予,而是因为有一群无私的人在默默为之努力。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这条路,接下来便是勇敢的走到底,绝不回头。
而我所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才会不沦为一名平庸的教书匠?在教育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什么指引着我们前行才能做到勇敢的走到底不回头?
我在书中寻找到了答案。
既然我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便以此为方向,梦之所指,便是我们心之所向。
彼岸的灯火,我们以信念为灯芯。我们要坚信能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在孩子眼中,我们无所不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故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茫,初始之段我们就要坚定我们的信念,我们屹立于这样的世界:物质上我们成为不了大亨,但精神上的财富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教育,它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因为没有哪一个工作会预先支付给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当我们早晨来到班级、走进教室、见到学生,同学们用那纯真、热情的眼光迎候你时,那眼神就支付了一切。
彼岸的灯火,我们以拼搏为火种。明确了信念,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摆正心态,想好以怎样的姿态去努力。我认为,年轻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犹如烈日当空、雄鹰翱翔天际,不拼何为年轻?我们不畏惧失败与平庸,我们只是不甘于失败和平庸!故让我们趁自己还年轻,拼搏行动起来吧!重要在行动!我们要打破“多做多错”的庸人思想,不犯错误,没有尝试,目前不错,今后一定会错;尝试了,错了,不要紧,只要善于总结,吸取教训,再付诸于行动,一定能成功。把公开课上砸了,处理学生问题不到位等,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都不是大问题,我们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并再次尝试,学会享受这过程中的快乐。我们在挫败中拼出成功!我们要理解: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教育还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我们看来哪怕我们坚定了信念,有拼搏的干劲,可教育之路毕竟漫长,教育的大海一望无际,虽有彼岸灯火的指引,但终归有距离,我们该怎样坚持下去呢?
关键在于爱!发自内心的爱教育、爱孩子!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我们才不会在工作中抱怨、心灵不会感到疲惫。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当我们深爱着我们的职业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路也不是那么长了、这海也不是那么广博了,在这过程里不再枯燥、乏味。看着孩子们因考试优异而喜悦;交到一个谈的来的朋友而高兴;做错了事而慌张;打架输了而发脾气,突然间你就会觉得其实啊,教育充满了乐趣。就像小时候捏陶泥,很是期待最后的作品,我们用心期待着它成型,并且用心---守护它。
教育就是这样,它需要信念、需要拼搏、需要坚持、需要爱。初始你会觉得繁琐、无趣,甚至你可能会想过放弃,但当你用心去感受,感受孩子、感受平凡教育中的不凡,你会入迷,你会渐渐的爱上这项事业,你会感受到挡在你前方的迷雾突然散开后远方的美景是如此的迷人。你会从心底里感叹:能从事教育,挺好!
于此末尾,我想说的是:彼岸灯火,不再遥不可及,它是我们心底的梦,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只要我们愿意走,总会走到,且一路风景美好!梦之所指,便是我们心之所向!
《教书匠》读后感7
《教书匠》这本书我可以相信它是一本小说,但很难相信它是一部自传,因为我不相信有人会那么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经历隐私,从而怀疑书里的迈考特先生是不是作者本人,或者只是借用了作者名字和身份的一个虚构人物。
不管怎么样,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尽管我始终怀疑迈先生在语法和写作的课堂上教授的东西的真实性:大段不加伪装地给学生讲自己屈辱苦难的童年、一些情史和失败的婚姻、将菜谱当成诗歌念、让中学生讨论一首儿歌“小鲍.皮普”这样奇怪的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家吃晚饭的故事、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广场举办美食宴会、阅读米米.谢拉顿(美食杂志编辑)的美食评论好像那是文学家的名著.....这真是个出格的老师,默默忍受学生的敌意(师生之间总是有敌意的,特别是我们都曾经有过青春期。),担心教育委员会的批评之下竟然出格了30年,最终成了为美国“最佳教师”。
我也是带着不解看完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迈老师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我的语文老师像他这样讲课,考试准是过不了关的。直到在倒数第二章读到这句话时,我喜欢并且相信上了这个老师:“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这所学校做什么?你们可以说你们努力让自己毕业,以便上大学或者为工作作准备。但是,同学们,教育不仅仅只是这些。我问过自己:我究竟在这个教室做什么?我为自 己列了个公式。在黑板的左边,我写了个大写的F。在黑板的右边,我又写了个大写的F。从左到右,我画了个箭头,从‘害怕’(Fear)到‘自由’(Freedom)。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
看到这里我想到自己被所受的1 6年教育同化了,其实我是认同教育并不是为了应试的观念的,在我步入社会以前最不喜欢最害怕的人就是一些老师。我有时就觉得学校就是个大监狱,老师就是看守的人,把所孩子的白天都关在教室里,以免他们出去惹祸,学习就是训化的手段,你不需要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你所学到的.内容,也不急于去应用,只需要应试,去面对紧张的考试。不要对所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你不过是个孩子,教材可都是教育专家编写的,那些老学究的杰作,你所要做的就是服从,听讲,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通过一个个考试,这就是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所谓的“文化课”成了主流,其他课程没有存在价值,劳技课发过教材,可从来没人教,孩子们不需要劳动技能,需要应试;音乐美术课是罕见的保留科目,可是别指望能学到什么东西,时间短暂而且内容单调。
相比之下,我喜欢迈考特这样的老师,他不为应试教育所折服,他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尽管他对自己的工作无奈,对所教的叛逆青少年们没有办法,但是他坚持教下去了,按照他从F(Fear)到F(Freedom)的原则教了30 多年。我不赞同他教的内容,也不喜欢他的个人生活,但我敬佩他的教育精神。
《教书匠》读后感8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梦,在人的眼里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寻梦的历程,更是充满了希望,就让我们——教育的同行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教书匠》读后感9
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特别多。也许“红烛”“春蚕”“园丁”等对教师的美誉已经不若早年那么让人动容,但十六年与学生共度的时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仍然称得上是这个社会上最光辉又伟大的职业,这是一份“走心”的良心活,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偶然读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很有共鸣,推荐给大家。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管建刚老师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向我们阐述了怎样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有智慧感的老师,他用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读后心得与诸位分享:
一、教育:需要努力,拒绝借口。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真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需要的是努力,教育,拒绝任何借口!
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二、握紧你手中的'麦穗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要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作为老师,当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付到我手中时,同时也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责无旁贷。我不敢信誓旦旦地说要把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但是我必须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会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该握紧手中这个麦穗,让其粒粒饱满,颗颗成熟。
三、欣赏让教育无限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管建刚老师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教书匠》读后感10
责任心是一个人必备品质。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机会。”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教师更需要责任心。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凭良心的工作,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对待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作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同时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我们教师来说,也许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对我们报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学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和缺点过程中的反复和反弹,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那怕是细微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或许很多人只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不能当成事业来从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当我们走在校园,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纯净如水的双眸,我们一定要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做什么。
《教书匠》读后感11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五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师真好。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父母的心》,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成功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整体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之处呢?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
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教书匠》读后感12
这些日子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感悟颇深,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入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但,我还是必须告诉年轻的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发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教书匠》读后感13
寒假里,一心一意想读点书,便找来一本《不做教书匠》,作者是管建刚,属福建教育出版社,通过网上查找,了解到管建刚是一位优秀的教育专家。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开始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xx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xx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xx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xx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xx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xx年出版《一线教师》,20xx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xx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xx年将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此书主编朱永新谈到:人和匠人的区别在于,匠人只教书,不育人,贵人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育人的贵人会受到学生终生的惦念,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而教书的匠人犹如旧日私塾的先生,他们教授学生以知识,家长回馈他们以衣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这也正是《不做教书匠》的题中之义。
本书是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书,是凝结着作者教育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一本书。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们谈人生、讲教育,热情诚恳,语重心长。
简洁的封面让人甚是怡然。触碰文字,如痴地被吸引、被迷醉,读完后,掩卷深思,味甘如贻,大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轻松快意的阅读,如低音提琴的弦律,使人产生共鸣,如果说这本书留下的是白纸黑字,倒不如说是教育与艺术的水乳相融,绽放出精神之花。如果说这本书启发我的是教育灵感,倒不如说给予我的是一种漫涌全身,浸透心灵的温润之感。
此书共八章。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第二章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第三章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第四章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第五章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第六章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第七章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一看学生是否都到齐了,又如谁没有来,又是什么原因?家庭作业谁没有交,又是为什么?中午可能有学生吵架了,需要你去调解等等。虽然是些小事,但正是这些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恬静。
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即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当我快写完这篇交流,落上日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了。回想这十年,与学生为伴,同语文结缘,在时间的.长河里,云卷云舒,冬去春来,光阴悄然而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经轮回,我们又站在了学生的起点,我们总是陪着他们慢慢的成长,从第一年到第六年;我们又总是执着的进行下一个等待,等待下一节课铃声的响起,等待下一位学生亲切的呼唤“老师,您好!”等待下一个教师节一株紫丁花的馥郁芳香,等待下一个毕业班的潸然泪下。一个十年过去了,还有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我想教育的道路永远没有止境的。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总是天真稚嫩甚至固执极端,如果我可以做到,当他们渴求一滴水,我倾其一片海;如果我可以做到,当他们要摘一片红叶,我拿出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我可以做到,当他们需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我可以做到;当他们需要有人同行,我将陪伴着走到未来,因为宽容,因为爱,因为老师的下一个等待就是春暖花开。不做教书匠,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吧!相信在等待中每一朵小花,和着风雨,盛开着,怒放着,将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教师的道路,前程漫漫,“如果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如果是鸟就不要迷恋海洋。”既然选择了教师的道路,就执着的走下去,深沉的爱下去,走往教育的幸福之路……
《教书匠》读后感14
捧起管建刚老师撰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这一行有动感的字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今年寒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
该书由浅入深地分别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是一本提高修养,修炼“内功”的教科书。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年轻教师的无限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讲述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青年教师,他以他的热情、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来激励青年教师。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师群体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锻造为己任来写这本书的。因此,“教师”被人戏称为“教书匠”。我从心里不喜欢这个称谓。一个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师”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没了。但反思一下,作为一名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分上,把快乐建立在孩子们认真完成了冗长的作业,坐得笔直地听讲,做事情以老师的意志为准绳,把判断好与坏的标准狭隘地定义在成绩和是否听话上,而对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对什么充满好奇和迷惑,却不闻不问的老师,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教书匠”和“教师”相同的都是一种职业,最大的差别也是根本上的差别就是:教师是一种理想;而教书匠却是一种糊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不做教书匠》中,我明白对待学生要真诚,要爱每一个学生,去尊重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善的角度去想你的学生,为学生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成功的机会,并帮助他成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教书育人,而且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一些陈旧迂腐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的眼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能不断的锻炼自己,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
一个老师要是用心灵去感受它所面对的一个个纯真、可爱生命的话,得到爱的情感的回报是无法用功利去衡量的,我想古人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来形容我们就是最好的回报。就像管老师所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埋怨班级的好坏,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不是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吗,放宽心,耐心教吧,找借口只能给自己,别人带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事情总得做下去。是啊,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让我们记住管老师的一段话作为今后激励我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动力吧: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我要反思自己:我把教师当成了自己谋生的职业,还是当作一件事业来做?为了谋生,为了这份职业,自己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也就是“职业”和“事业”这一字之差,也就使得自己的心态,态度不同,从而使得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也就不同了!我的工作到底该怎样来做,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我真正感悟到了“师,并非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一个教师一生要教成百上千的学生,遇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那真是学生莫大的不幸”这些话的分量。那不做“教书匠”,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智慧型教师,或许该成为不愿做教书匠的老师们的一种追求。我们应该对学术和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但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我们不能单单将知识塞给学生就了事,还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得扎实,并且使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启迪他们的智慧。而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应该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管建刚老师说现在的教师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
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地去做了。
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在他们身上,有了一种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努力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
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路程,反思自己的教育状态,充其量是第二种。看来是得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再规划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了。因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过的都是类似于第三类教师的生活。”
《教书匠》读后感15
最近有幸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此书不仅仅在教老师们怎么教书育人,更多的在于引导老师们如何调节心理、精神上的状态。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完美融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启迪老师们,鼓励老师们成为一群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勇敢坚毅、幸福满满的人。
此书一共分为八个篇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做老师,各行各业上,都需要这些优秀的品格。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多时候的我们,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会有一些迷茫,会忍不住思考: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曾经刚入职的`我,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心中免不了担忧。后来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我渐渐适应了教师的节奏,也爱上并习惯了“老师”这个称呼。
既来之,则安之,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与磨难做斗争,才能持续地历练与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把自身素质与能力提高之后,便会悄然发现,原来教育并没有这么难,孩子们也没想象中那么淘气,仿佛一切都像童话一般美好。感谢学校,让我重温纯真的读书时代;感谢孩子们,让我变得更有耐心、更细腻。
不管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做不出业绩来,机械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我们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就来,请用上我们的智慧。确实如此,教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要不断汲取能量,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营养。当我们潜心投入工作时,才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乐趣,享受教育事业中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朝气与活力。
优秀的教师身上一定是具有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实践的智慧。我们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用超然的关怀对待学生,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会视我们为最亲密的伙伴,把我们看作是生命中情感与心灵的呼唤者、引领者。
虽然我不是班主任,平时和学生面对面单独沟通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很希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每天中午趁着给孩子们盛饭的间隙,我都会忍不住和孩子们唠叨两句:“今天的作业是不是又忘带啦?明天记得带来哦!”“最近学习状态有些欠缺,要加油哦!”这样的直接交流,更能强化一些正能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
还记得有一次运动会入场式,有一个班级是足球主题,班主任也穿着班服(足球服),和孩子们一起在方阵队伍当中喊口令,激情澎湃地加油呐喊。当老师真正融入班集体的时候,孩子们更能感受到老师和我们同在,我们不仅仅是朝夕相处,更是荣辱与共。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们要用智慧引领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不平淡的每一天,不仅教给他们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期待他们学着用爱与身边的人相处。心怀感恩,感谢拥有的一切,铭记所有暖心的瞬间。
与孩子们同行,走好脚下每一步。肩上扛着一份责任,用精神力量感化孩子们,共同为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傅艺)
《教书匠》读后感
《教书匠》读后感1
看了管大的一系列书籍,机缘巧合下认识管大,我敬佩他,敬佩他对工作的态度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教第四年,身边的教师形形色色,坚持用心从尊重学生身心方面出发去教书的同行很少很少,也许每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教育方式不一样,希望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吧!我崇拜管建刚,他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作文主张更是深得我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体察内在的语言,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与交流,只是孩子们不知道这就是作文,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琐碎,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想到自己也经常会把一些不同寻常的心得体会通过日志写出来,仅仅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他们常常说,我的文字比较细腻,也很朴实,读起来很舒服,我常常一笑而过,毕竟那些一个一个码出来的文字是我的内心的情感世界,孩子们也是如此。
想到前几天开学第一课,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班会课,新的学期,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孩子们写出来的日记五花八门,上次圣诞节,孩子们送给我的贺卡,其中一个超级内向的女孩子,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我的爱~~
看完管大的一系列书,几百次有冲动,我要把管大的作文主张和作文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去,到实践中去检验管大的作文主张,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也希望自己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找到新的方向,体验到不一样的工作乐趣和幸福!加油吧,,愿自己不再迷茫中堕落!!!
《教书匠》读后感2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可以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以指引及点拨,起醍醐灌顶之效。在假期里,我有幸拜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拿到此书,我不禁疑惑:教书匠与教育者的区别在哪?基于这样的疑惑,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收获良多的阅读之旅。
这本书中,管老师从八个维度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讲道理寓于故事中,引经据典,振聋发聩;他总是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的娓娓道来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好像一声声响鼓,催动着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阅读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个维度:
01
做一名有上进感的老师
(一)更新教育观念
书中提到:“这些年来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但一些老师一直沿用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用老法子教,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考核不能过关,成效也会有问题。”想想确实如此,如今的语文教学与我学生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倾向于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体现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难免还是会出现用老方法教语文的现象,单纯讲解课文内容,过多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我认为更多的是语文方法、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不能用老方法教语文,应该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学习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紧跟教育改革的潮流,做一名上进的语文教师。
(二)主动学习
我们除了要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学会主动学习。做一名有上进感的老师,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绝不得过且过,是核心。想起自己刚出来工作的时候,虽然满怀教育的热忱,但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缺乏教育经验,跟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相比相距甚远,所以利用闲暇时间拼命地主动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名师教学视频、誊抄优秀教学设计、阅读语文专业书籍,也因为有了这些付出,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只有理念,没有实践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于是,我积极参加各级竞赛,获得多项奖项,甚至学校内部的研讨课我也争着去上,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把课堂展示给其他老师看,就能通过他们的眼睛发现自己的问题,得到更多宝贵的建议,让自己走得更远。如今回头看看,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真的感谢当初那个满怀热忱的、积极进取的自己。
02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老师
(一)系统地阅读
管老师在书中指出一个普遍的教学现象: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知道很多的先进理念,但课堂上的教学总是出现“穿新鞋走老路”,为什么呢?随后管老师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年轻教师现在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的,是别人灌输的,并不是自己从心底深处产生的,就像一个换过肾脏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肾脏不是自己身体里长出来的,必然有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
管老师用一个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什么叫“系统地阅读”。这个阅读,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几本专业书籍这么简单。所谓的系统阅读,除了目前所用到的这册语文书外,还包括整个小学阶段的其他语文书,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每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除此,还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同时,还需要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做到这样的系统阅读,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提高专业能力
管老师认为,当前教师的五项专业能力包括:教材解读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及试卷编制能力。
我想就“教材解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教材解读能力应该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必备能力之一。一个不会解读教材,无法发掘教材编排用意的老师,无法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解读教材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人文的熏陶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要素来。
03
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
书中提到“微笑能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读罢这句话,我不免想起曾经的经历。有一次,一女同事在办公室聊得正欢,笑靥如花,这时上课铃打响,她拿上上课用具往教室走去,原本笑容满面的她在教室门口收起了笑容,板着脸走近教室。事后,我戏谑她会变脸。她解释道,学生给点阳光就灿烂,天天对着他们笑,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心存敬畏,一个没有威严的老师,怎样管理班级?这样的想法,我相信不是少数。
这次读了管老师的文章,我对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学生有了转变。管理班级,靠的是方法,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个人魅力。当我们天天板着脸对学生的时候,自以为树立了威严,却殊不知输掉了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输掉了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爱。也许,我们可以像管老师提供的建议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微笑计划,每天至少对全班同学微笑三次,每天至少要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笑一次。坚持下去,或许神奇的东西也会在悄然发生。
结语
这次读了管老师的文章,我对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学生有了转变。管理班级,靠的是方法,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个人魅力。当我们天天板着脸对学生的时候,自以为树立了威严,却殊不知输掉了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输掉了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爱。也许,我们可以像管老师提供的建议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微笑计划,每天至少对全班同学微笑三次,每天至少要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笑一次。坚持下去,或许神奇的东西也会在悄然发生。
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是我们年轻教师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路上停滞不前的时候,别忘了读读它;当我们缺乏教育勇气的时候,别忘了翻翻它。我相信,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向上的力量。
《教书匠》读后感3
初看到这本书时,心中不免带有疑问:做一名教书匠不好吗?一个老师不做教书匠,要做什么?带着问题,我利用空暇时间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读完之后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鲜活的故事和各个画面都是那么似曾相识,唤醒了我对教育的全新认识。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不要找借口。现在想想确实如此,我总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不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基础应该去找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守着一成不便的老方法当然行不通。学生基础好,老师在教学上比较累,就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上另劈途径,这也是教学能力的提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不是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吗,放宽心,耐心教吧,找借口只能给自己,别人带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事情总得做下去。
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教书匠》读后感4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及时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要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请和我一起相信这句哲人的话:“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 其实,我更佩服我身边的每位老师,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美丽都挥洒在教育中。勤勤恳恳,课内课外忙碌着,只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他们没有丰满的荷包,难得在午夜时分从灯红酒绿处尽兴而归。但他们有自己的幸福:学生把一道难题攻克了,学生能把练习册上的内容都做正确了……这也许就是管老师所说的“精神立身”吧!
在这童心烂漫的纯洁世界里,我将幸福地工作。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尊贵的.”就让我从事这一份尊贵的事业,作一片绿叶吧!
《教书匠》读后感5
都说《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不错,今日也淘本回来看看了。“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而自我感觉为什么在教师这一行中的进步、成长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两年来,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很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的确,很多事情我都以田径训练、乒乓球训练等各种比赛的训练、自身的技术不足找借口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训练以提高比赛成绩,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想想实为可笑。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
(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
(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
(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
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这正验证了实用心理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教书匠》读后感6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悠闲的暑假里选中了它——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拿了《不做教书匠》一书,觉得道出了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心声。书里引用了一个个小故事,激励着我们年青教师,也有不少年青教师的心理分析,看了深有感触。管校长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学功底,佩服他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佩服他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辟的教育理念。
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及时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读到第三章时,对“第三种态度”感触颇深。文中说到教育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种态度。
上学时,经常会听到老师对我们这样说: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以前的老校长也常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的确,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着这个方向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坚持下去,终将有守得雾开见日出的一天。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这句话为所有准备具有第三种态度的教师扬起希望的风帆。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不要借口。“在工作中,不愿多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的作完善、做完美;马马虎虎地做,出现问题,开动脑子找各种借口开脱。”这不就是说的我吗?看著书上列举的一条条的借口,是那么的耳熟,又是那么得让我面红耳赤。每次学校布置写案例或总结之类,总是毫不耐烦的发牢骚,然后再不得不交的头一天晚上寥寥几笔完事,并为自己的应付了事寻找借口“头上有毛不算秃。”之后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在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庆幸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告诉我已经到危险边沿:懒惰、贪安逸、不思进取、对学生不负责任……,这是多么的可怕啊!记得邢校长曾问过的:你有什么压力?工作稳定,教学成绩不好,学校也不会开除,备课也多是看着教参来了,学生流失也不会与老师有关系,那么,还有什么压力呢?
“一些我们看起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严重的事;一个在我们看来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我们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请教。这也许是能够使我们迅速转变为“成熟教师”的唯一途径。
《教书匠》读后感7
推荐假期中,每位教师要读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不做教书匠》。拿过这本书,不免与同事开玩笑:“我们不都是教书匠吗?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呢?”再仔细阅读封皮,八行小字已经预示你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吧——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从这八个“感”里面数一数,一件一件地对照,不自觉地问问自己,我有几感?我想我至少是有一点约束感的老师吧,我始终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一直比较重视纪律,模范地遵守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我能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不旷课溜班,工作中从不上网聊天,玩游戏,购物,自认为我应该算是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了。我至少也算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吧,学校布置的任务我总是认真去完成,我认真地教着书,认真地批改作业,课堂效益也想方设法地提高,力求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毕竟我的手下有四五十个孩子,我要对得起他们叫我一声“老师”,我拍拍胸脯,扪心自问自己称得上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了。
然而,当我一页页一章章看完全书的时候,我真的'很惭愧,我不是其中任何一“感”的老师。先说约束感吧,管老师提出的约束感不仅仅指我以上所说到的这些,还包括学校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内容,例如规定的论文上交篇数,公开课数量,科研课题等等。扪心自问,在这方面我虽说能硬着头皮完成规定任务,但内心却痛苦无比,总觉得学校太苛刻了,自己太忙太累了,心里很烦躁很憋气。管老师言辞犀利地指出:这些应该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感到苦恼,这本身说明这个教师不合格,需要补这一课,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这段话看得我冷汗直冒,惭愧啊惭愧,做了十几年教师,原来竟还是个不合格的教师,上有愧于社会,下有愧于学生。
再说我自认为的有责任感吧,以前我总认为只要自己尽力教好书,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学生关心爱护,尽量使学生的成绩达到优秀,使家长满意,就认为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庭了,如今看了管校长说的教育的三种态度,给了我一
个全新的思想。管校长说像我这种充其量只属于教育的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是呀,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吼上火下,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只知道干、干、干,但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管校长认为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对学生最大的责任感就要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实话说,《不做教书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面目,照得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本书是面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然而却关系到教育战线上的所有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虽然我已有十几年教龄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老教师”了,可是我却常常感觉教师越来越难做,书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管,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以前我总是把这归结为“起点不够、缺点太多”——师范所学不专也不精,学习不够主动,以致自己学识不够渊博;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活动,以致各方面能力不够强;课堂缺乏幽默,不能很好地调节气氛,缺乏随机应变的机智,不能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减等等。
管建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实这都是借口,真正的实质是一个字——“怕”: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炙烈,怕路途的坎坷,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我不由得想起每次学校组织讲课比赛,论文参赛,朗读比赛,作业比赛等等,只要一听到“比赛”这两个字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念头:“不行,我不行!别丢人现眼了,我不行,真的不行!”总为自己找借口,打退堂鼓。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管老师说的怕失败怕出丑吗?管老师说:“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可以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基础不是问题,起点不是问题。你就是成功的你,重要的是行动。教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想在安途中走向安乐死。”我将牢记管老师的这番话,自己既已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再彷徨,再迷茫,在管老师的“行动永远不晚”的激励下,积极行动,有效地投入工作,及早地从教育的迷惘和痛苦中走出来,真正的去感受教育的本质和幸福。
《教书匠》读后感8
当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后,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浑浑噩噩,一直徘徊在教育的路口,不知如何去走好教育这条路,直到那天拿到了这本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犹如春日里吹来的一缕清风,慢慢吹散我心中的迷雾。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别致的封面,一双被岁月磨练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我,眼神里透漏着不同寻常的睿智,我明白他是有话要对我说: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老师。在心里我偷偷的问自己:这些,我有吗?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想要的答案,在这里也许会找到那把通往成功的钥匙。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管老师这些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幸福,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再谈经论道的同时,也再为你答疑解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那一行行文字敲击着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似乎每个句子拿出来都能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之前的我就如管老师所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从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对教育充满神圣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凝视着那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才发觉“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你的责任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你的专业素养和言行举止将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不是上完课就甩手一走,敷衍了事,不是做一些与为人师表背道而驰的事,更不是靠教育去追求“物质经济”,这一点管老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大亨,那么我真诚的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师的工资低,责任大,感觉不到幸福感,其实是这样的“当你投入地工作时,你才会感受这份工作上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是啊,幸福感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幸福感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幸福。
泰戈尔诗曰:“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道出了人生的超然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它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它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好教师,读了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做教书匠,我愿意在自己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对得起这些孩子,对得起这份光荣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希望几年之后的我,回首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依然可以大声的喊出:做一名老师,我骄傲!
《教书匠》读后感9
“匠”指的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业技能掌握者,我们老师也有一个带有“匠”的名字——“教书匠”.我曾经一直觉得能称之为“教书匠”已经能够算得上合格的教师了。但是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之后让我明白“一个老师千万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做一个胸怀大志的教师,做一个称得上智慧的教育达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英明的选择、果断的决定,才能让人生的幸福变得干脆。但往往在日复一日的犹豫和比较中,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蹉跎了岁月。我想走入特教的很多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不是怀着一颗对特教的爱而来的,为什么报考了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可能为了能顺利地留在城里,可能为了避免普校繁重的升学压力,可能为了离家近点等等。但是当选择变成现实之后,之前选择的原因都成为过去,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既然现在你从事了特教,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饱受命运摧残的心肝宝贝交付到你手中,把对孩子的歉疚、对未来的希望、对缺陷的补偿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书匠》读后感10
《不做教书匠》,是管老师专门写给一线青年教师的一部作品。他以深入浅出、寓理于事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师。读他的书,就像在听一位成功者在娓娓讲述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教学、生活心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何为教书匠?顾名思义,教书匠就是呆板地、机械地、熟练地进行教育的老师,通常含有贬义,又称“教书机器”。 南京教科所刘文先生指出:“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把心思用到精巧”,“把技术练到纯青”,“把小事作到极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必须对陈旧的、低效的、辛劳的“匠”说“不”!
不做教书匠,首先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管老师讲述了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故事,帕瓦罗蒂毕业时,他问父亲是从事教育还是向歌唱事业努力,父亲回答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只会重重地掉落在两把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后,他选择了唱歌,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歌唱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既然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教育这个事业,那就让我们倾注所能,痛痛快快地投入,轰轰烈烈地去爱一场吧!
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时常把“无聊”、“郁闷”等灰色的词挂在嘴边,认为教育是一件彻头彻尾的“苦差事”。“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管老师的话风趣幽默,常常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做教师匠,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老师。教育需要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爱教育就要实施智慧教育。管老师说,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会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碎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管老师把目前的青年教师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学校布置的工作,他们视作是压力是包袱,是学校为了不让自己好过的举措。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工作,虽然有牢骚,但还是尽可能地去完成。这类老师很辛苦,起早贪黑,吼上吼下,任劳任怨,但往往缺少效率,付出和收获很难成正比。第三类老师,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表面上与第二类老师很接近,看上去也很辛苦,但脸上没有倦怠,心中更没有怨言。或者说,他们的身体是忙碌,心灵却异常活泼、轻盈。他们就是智慧型的教师,教育者理应有第三只眼睛,那只眼睛叫学生。有了学生的眼睛,教育就充满了智慧,智慧让他们事半功倍,智慧让他们笑靥灿烂,幸福让他们幸福飘扬!
不做教书匠,需要教师不断让自己成熟。管老师在出版《魔法作文营》后,由衷地说道:“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那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这话说得太好了,太实在了!试想,如果他的《评价周报》能早几年进行,一定会让更多的感受到原来作文可以如此激情飞扬,作文原来是可以如此改变我们的心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状态!
时光飞逝,今年已经是我工作的第九个年头,我的第一批学生都已经读大学了。每每在路上遇到前三年工作时的学生,常常会感叹,如果我早些成长,一定不会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的错误,一定不会一个劲地侵占他们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不是当时的我不爱他们,而是自己还未成长,不懂得爱的方式爱的途径甚至是爱的内容。
《教书匠》读后感11
在拿到《教书匠》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所吸引了,因为之前听过有一本书叫《不做教书匠》,而今天这本是“教书匠”,我倒想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教书匠”的人生,于是马上迫不及待的打开看了起来,一口气看完第一节内容,虽只看了一小节,但还是很有感触地。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做教师,当师范毕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后,就想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面对的是一群不知烦恼、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师的孩子,有时觉得自己所付出的得不到半点回报,或者说付出远远多于回报。有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慢慢的,也变得没有原来那么有耐性了。但在看完短短的第一小节后,我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我在想如果拿我自己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来跟书里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来比,那简直是连个零头也算不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啦!这样一想,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许多。
再往下看,就越发觉得这位迈考特先生是位非常有思想的教书匠。他当时的'一些所谓理想化的教学思想跟我们现在新课改有相似之处,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写和规则,而是启发孩子学到知识并锻炼其创新精神。例如,他在教授创造性写作时,他居然让学生带菜谱来读,后来更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带各种乐器来伴奏,把菜谱唱出来不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而且让他们扩大了词汇量,认识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单词以及拼写,从而获得启发,去思考更多深入的问题,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在书中,他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多的案例和教育教学中的启示,他鼓励老师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带着正气、带着吸引力、带着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走进教室。他用那颗火热的心,让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教育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迈考特先生走上教书这条岗位,三十年在教学这条路上一步一步并不容易的走了过来,尽管我们没有面对相同的学生,相同的教育环境,但课堂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样的。我有一些感同身受的地方。
作为老师,你不能只有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一定要有自己的经历,或者是人生经验,他们不需要你重复书上已经有的文字。他们能阅读和思考,他们需要的是你的观点。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质,当你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时,回报你的是他们对你的喜欢,你也能从中得到很多幸福,并且开始热爱工作,我真实体会到过这样的感觉。当我觉得自己心情舒畅面对他们,并且喜欢他们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好。
如果你在乎学生对你课堂,对你人品的看法,你就得注意自己的言行,绝对不能对着他们大面积的咆哮,否则就象作者说的,如果你咆哮和厉声责骂,你会失去他们,他们会用沉默还击,他们会对你怒目而视,他们会用一种最不情愿的,厌烦的厌恶的态度对待你的课堂,他们的眼睛会对你充满蔑视和仇恨,他们对你充满敌意,那时候你就完了,你的课堂将无法进行下去,绝对不能让整个班级和你形成对立。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结局,即使当你忍无可忍,不得不责骂和咆哮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你的用意,让他们认识到错误。
如果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光有知识是不够的,你还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对你的问题感兴趣。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教书匠,应该这样理解,“教”就是教育,“书”代表所教知识,“教书”就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快乐,从而教育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教书匠就是执行教书育人这个过程的人。一名优秀的教书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级的成绩,还要看你是否能把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植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想有了点点收获,我会更加认真拜读这本书的,而且我会把我的“感动”化成有效的“行动”的。
《教书匠》读后感1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来,令我耳目一新,深感管校长所言极是;第二遍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的时候,感觉是在考试,边读边用书中的观点来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十年从教,漫漫求索,既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困惑与感慨,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快感与写意;第三遍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急于奔赴沙场,去领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豪情。所以,借用今天的机会把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分享。
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
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读着这些文字,我好象在和一位智者娓娓交谈。脑海中慢慢浮现出过去的一切,心灵在渐渐舒展。我认同了作者的观点,也在这观点中让自己再次找到了激励和自信。短暂的肤浅的阅历,印证着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的深层含义。
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找借口。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不要找借口。现在想想确实如此,我总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不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基础应该去找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守着一成不便的老方法当然行不通。学生基础好,老师在教学上比较累,就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上另劈途径,这也是教学能力的提高,由此想到这样一句话,懒妈妈的孩子勤劳,勤劳的妈妈孩子懒惰。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埋怨班级的好坏,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不是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吗,放宽心,耐心教吧,找借口只能给自己,别人带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事情总得做下去。不过找借口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正因为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面对不如意的现状,才会说两句话,从而在心理上找到些安慰罢了。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的——绝不,绝不,绝不能放弃
年轻的老师们,请不要放弃。朝着奋斗的目标,坚持,你一定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你可以选择某个内容做为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队活动,或是班集体建设,或是晨会课,或是和后进学生的'谈话,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可以研究阅读教学,或是研究作文教学,或是研究课外阅读,或是研究写字教学,或是研究识字教学,或是研究提前读写,等等。先把这一个点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迁移或拓展。
是啊,我们每天重复着这些工作,然而研究了吗?没有坚持,何谈放弃呢?想想看,如果选定了一个人生目标,坚持下去,会有多么巨大的变化和人生乐趣啊!一味抱怨机遇,不如从现在开始磨砺,让自己真正成为推开上帝虚掩之门的幸运女神。
专业化的教师形象——具有实践的智慧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方法来。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将智慧作为人生追求呢?敲教鞭。发脾气一度成为我们无可奈何的代名词,对学生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机——学生作业没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学生违犯了纪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又有多少思考。面对的机会呢?更别说拥有四块糖的人生启示和教育智慧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很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不是死水枯潭。尸位素餐。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教书匠》读后感13
今年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
该书由浅入深地分别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
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
这既是一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是一本提高修养,修炼“内功”的教科书。
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
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年轻教师的无限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
讲述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青年教师,他以他的热情、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来激励青年教师。
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师群体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锻造为己任来写这本书的。
因此,“教师”被人戏称为“教书匠”。
我从心里不喜欢这个称谓。
一个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师”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没了。
但反思一下,作为一名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分上,把快乐建立在孩子们认真完成了冗长的作业,坐得笔直地听讲,做事情以老师的意志为准绳,把判断好与坏的标准狭隘地定义在成绩和是否听话上,而对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对什么充满好奇和迷惑,却不闻不问的老师,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教书匠”和“教师”相同的都是一种职业,最大的差别也是根本上的差别就是:教师是一种理想;而教书匠却是一种糊口的工具。
前者是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书匠》读后感14
当我拿到这本书,它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书的名字给了我一种新鲜感,这个名字真奇怪,为什么叫不做教书匠呢?我们现在不就在教书育人吗?好奇的我就随意翻了翻,霎时,里面的语言和句子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我决定一定要好好拜读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感受颇深。《不做教书匠》共分了八章,分别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及智慧感八个方面指出了想做一名出色老师的要求。每一章又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 管建刚 老师用一种让读者欣然接受的语言语气来书写此书。与我们站在统一的“地平线”上,很真诚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不是高一级的指导,就是自己的实践经验之谈,向同行敞开心扉,让我们在他的经验中增长见识,在他的乐园中采摘果实,在他的真诚告诫中少走弯路。在这种娓娓的诉说中我们明确做一个人首先要选定一种职业,围绕这种职业应具有一些人性的美好品德:自我约束、责任心、亲和感、上进与努力等,同时要有相关知识与能力,并且不断学习,使自己专业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各方面的阅历要加强,知识面要广一些,知识能够增长智慧。
还有让我特别欣赏的是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精选了许多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帕瓦罗蒂的选
择”展现了选择与放弃的艰难争夺、“生命永不贬值”用一张20元面值的钱币很艺术的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平等帮助下的教育”一个宽容智慧的年轻妈妈激励一个乞丐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妙龄的洗厕女工通过努力成为国家的邮政大臣、??合上书、闭上眼这些小故事便在脑海中跳跃。在这一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而作者不知道读过多少书才精选出这些励志小故事。丛书中看出 管建刚 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天文地理、名著名作、小的故事、名人名言、唯美画面等等累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及时充电,积极掌握各方面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备战。
最后,这是一本写给青年教师的书,但读了之后就会发现:书所蕴含的哲理绝不仅仅是属于青年人要去努力的。对于所有的老师、或者说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适用,有一定的借鉴性。因为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写的“人”字怎样去书写!找准目标,向着目标去努力,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付出、同时有所收获,在付出与收获中强化自身。有方向感、纪律性、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断努力与拼搏,人生的收获定然丰满。这就是属于人生的真谛吧!
《教书匠》读后感15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在这一行中的进步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的确,许多教师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箩筐的借口,我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家访回执调研结果不理想,分管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位年轻教师谈话,而我们的借口是:身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繁事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个个上门家访。再说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又不非得上门,还有电话与网络呢,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想想可称之为惭愧。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而结果呢,我们真的会很开心的完成这件事情。这正验证了实用心理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还有一次,教导主任让我参加一个市级评优课,就说是锻炼锻炼,问是否愿意。我拒绝了。借口是:我现在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班主任,太忙太累,下次吧,下次我不做班主任了,再多参加一些这类比赛。理由又似乎很充分。仔细想想却是可笑,班主任与参加评优课有什么关系,如下次还做班主任那是不是就还不参加这类比赛?忙、累那都是借口,这种借口,实际是一种忧虑、恐惧和自我意识的困难。而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忧虑和恐惧的呢?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怕比赛出丑……而遭人取笑。如果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恐怕始终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业务,那就完了。
渐渐地,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常常想,我该如何解决这个忧虑呢?
方法一:保持热诚与积极的心态。我想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一定能做完并做好,而且不断改善。因为智者不光是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更是从自己的失误中总结原因。
方法二:阅读与反思。要增加自己的业务底气,只有慢慢积累,绝无它法。
方法三:当我们忧虑或碰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能再是逃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逐一渗透。(一)问自己,我担忧的是什么?(二)我能怎么办?并列举出所有可行措施(三)我决定怎么办?即选择你认为最适合或最熟练的方法。(四)立即着手行动。结果,真的很有效。
“不做教书匠”给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领悟到:借口就是恶习,它会使你彻底平庸。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