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1
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读《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史铁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史铁生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史铁生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读《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3
下班回家中央十台正在介绍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的最后一天的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去世享年59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表达了生命的困难和意义,他用一种尽善尽美的文字诠释了平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留给我的只有三五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老师如此精到的感悟真的令人震撼。我于是百度搜索,关于《我与地坛》的全文,很久没有这样用心的`的去读一本书,一个钢铁一样坚强的汉子。21岁时双腿瘫痪,后来患严重肾病,与他相依为命理解他的母亲又早早的离世了,打击接踵而至,他却没有被击倒,他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的钢铁般的坚强,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得到永生。史老师的《我与地坛》语言平时实的就像在自言自语,娓娓道来,如一杯淡淡的清茶,沁入心扉。似一泓清泉,潺潺流淌。他在静静的用心在感悟,感悟生命,感知生与死,追悟对母亲的恩情,感化大自然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一虫一鸟。 这是文章的最后的一段;
“但是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 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 ,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 山洼里,势必会跑上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
读《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4
丑女造就了美人,流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假如世界没有了苦难,没有了差别,那健康、漂亮、智慧、高尚又从何而来呢?
作者史铁生在一个弥漫着沉静光芒的园子――地坛,看见了人类剧目中必不可少的苦难。在地坛,有一对已由恋人变成相濡以沫的夫妻;有一位爱唱歌的小伙,自从道别后就再也没来过;有一位捕鸟的汉子等了罕见的鸟好多年;有一位有天赋的长跑家每一次都与成功失之交臂;有一个同时得到漂亮和弱智的小姑娘,只能无言地回家去了……十五年来,史铁生坐在轮椅上,静静目睹着这一切,他像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又像是看透一切的圣人。
他曾经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这里,史铁生带我们经历了时间的流逝,领略了不同的人人生的苦难,或许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因为双腿的残废,曾找不到心灵的解药,也曾因为躁动的情绪,没有好好地珍惜母亲。在我看来,他的人生有太多苦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可他似乎都已经看淡,也许是已经明白苦难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停下进取的脚步。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经历了众多苦难的他面前,似乎已经微不足道了。
我们不必感叹面前的`困难,也不必羡慕他人的成就,因为差别是永远要有的,所以苦难也是必须接受的。没有差别,没有苦难的世界就是一潭死水,是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我们只要多一分从容,一分坚持,一次抗争,就能看到苦难对面的辉煌。
人类的剧目需要苦难,正因为苦难的存在,我们才要向着光奔跑;正是苦难的存在,拥有坚韧的意志,坚强不息才是人生的意义。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1
那一年,他21岁,正值青春好年华,却因病而双腿瘫痪,坠入人生低谷。他一次又一次从泥坑中站起,用文字来书写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就是史铁生。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我被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主要以地坛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古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对自己双腿瘫痪的回忆及自己对命运和生死的看法,从中能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他对于挫折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最喜欢的便是《好运设计》这篇文章了。作者开头先大概讲述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设计自己的来世。接着作者牵引着读者开始了这场充满好运的设计。设计主要有一个快乐、自由自在的童年、明智的'母亲、十项全能、文化课全部优秀、拥有着的特长数不胜数等等方面进行了叙述。直到恋爱时期时,作者便加了些挫折,当然后来的困难愈来愈多,最终作者提出:重要的是那些丰富多彩的过程。这篇文章语言风趣,揭示了双腿瘫痪的作者对完美的向往和对自己的一生表示有太多的遗憾的叹息。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即使双腿瘫痪,也乐观正确地面对生活,从中获得力量,令我敬佩。
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妈妈叫我刷题目时,因为书房很热,再加上题目枯燥,我脾气变得很暴躁,觉得生活乏味没有乐趣。如今想想史铁生,他身残志坚,即使生活已摧残了他的腿,却无法摧残他的精神;即使生活泯灭了他的风华正茂,他却可以用文字侃侃而谈;即使生活剥夺了他的一切,他也仍可以似菊花般在凛冽秋风中开得烂漫。想到这里,我释怀了。我又拿起笔,用它对抗“千军万马”,再看史铁生那灿烂的笑容,我也不禁微微一笑,觉得这生活真美好。
想到一天,我带着《我与地坛》一起去看那秋天的菊花,那棵合欢树,那个古园……我去踏寻他的“足迹”,他的“故事”,脑海中又浮现出史铁生和那个令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笑容。
读了《我与地坛》,史铁生不仅成为了我精神的榜样,他所写的每一件事也都成为了我理解生命的真谛,《我与地坛》这本书更铸造了我在学习旅途上灿烂的一笔!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2
史铁生先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先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先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励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亲及阐述母爱之伟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坛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与地坛的一个结晶或者一个产物。“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先生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给地坛,他在地坛思考生与死,在地坛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他谢绝了死神的邀请,坚强的把他人生的问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史铁生先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及《我与地坛》和他的生命完全连在在起,史铁生先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欢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出他是怎样活出意义来的。他居住在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的与未明的事物做斗争,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可厚非的就是激励我们,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篇小说,文中围绕一座古园—地坛展开,由此展开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
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遭受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他在地坛中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在地坛中思索如何活下去。地坛中每一处景,地坛中播散着的味道吸引着作者,使他常常要到那园子中去。
母亲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史铁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写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女人。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残废的打击,整天的'为儿子担心。当作者真正理解了母亲的不易与辛酸之后,当作者要告诉母亲好消息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人世。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然而一切已经太迟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唏嘘和深深的悔恨。
除了母亲,文中还写到了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老头,捕鸟的汉子,年轻的女工程师,我的朋友—长跑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或许他们与作者并没有过交谈,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都给予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念。时过境迁,他们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作者还写到一对兄妹。妹妹美丽但却弱智,上帝把这两样东西都给了她,正如作者所说:“只有无言和回家是对的。”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而相互存在的,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互相衬托,彼此依赖。差别是要有的,因为人类需要它——这是作者悟出的真理。
史铁生知道了残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他选择了写作,为写作而活下去,为了那些等待他的故事而活下去,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活下去。每个人活下去都要有自己的目的,为什么而活下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空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你就是消灭了命运的恐惧。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明白了许多道理。这篇文充满了作者对伟大亲情的歌颂,对梦想的追求,对地坛的感激,对命运深深的思考与感悟。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篇文章正是作者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