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杨氏之子说课稿2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洁,(2)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4)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吧)。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约5、60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备课应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照应前面的任务,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学环节的推进,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样,布置下去了,就要检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双赢!
②抽查,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下来之后,龙方老师这样告诉我:你们班的学生我了解,我发现今天的课堂上抽的绝大多数都是差生,公开课上,我不能像你这样游刃有余,我不干臭差生。我是这样想的,这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最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我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供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使用,为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当我借助这样的过渡语言,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交代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
第三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位同学PK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徐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些。基于公开课的因素,备课组建议我删掉其中的一个环节,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这个出彩的环节放到这节课中,考虑到自身实际,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不起。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没看教书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优秀的学生说出妙在哪里,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背诵课文,孩子们一点夜不困难。晚上18个同学参加晚餐服务,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好!
我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该不该这样上课,我一直是这样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大多是读、听、写的,用崔敏的一句话说,没看到你喊娃儿抄写,都听写得起,几呼没错!
杨氏之子说课稿3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学生读通课文有困难,读懂文意有困难,感悟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文言文则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通课文,把握大意。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对文言文最为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并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探究停顿,读懂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鉴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这篇课文又是文言文,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教学的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拟表演等让学生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具体怎样实施教学呢?我预设了如下教学流程:
流程一、揭题导入,迁移运用
课前,与学生交流平时曾经接触的常见的古文口语,如“善哉”“吾”“尔”“饭否”等词语的文白翻译,并用这些词语进行简单对话。理解课题后,以古人的说话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柳家之女”、“王家之子”等,然后学习课文。这样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流程二、初读古文,读通课文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一流程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层层深入,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关注两个多音字“为”、“应”和三个生字“惠、曰、禽”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然后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程度,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对比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4.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练读,齐读等。
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探究停顿,读懂课文
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板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孔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家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板块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
1.品读孔君平的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的教学从以下四方面进预设。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③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
④齐读孔君平的话。
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这句话的教学分四步走: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个句子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师生小结杨氏子的聪慧,引出课文的第一句话,齐读句子。
③感悟反应之快。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
预设1:有礼貌;
预设2:九岁;
预设3:应声答曰:
A.可以换哪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师生合作演绎对话: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④再齐读文章第一句话。
3.最后,回归整体,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文言文的情趣。
流程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迁移改文)
2.背诵积累。
A.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B.同桌对练,齐吟诵。最后配乐朗读。
流程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尝试阅读《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当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杨氏之子》,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认真聆听:
师: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
师: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师: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
师:没错,罗斯福就是如此巧妙的回绝了朋友的要求。
师:这,让你想起谁来了呢?
师:没错,就是我们昨天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杨氏之子。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杨氏之子》
二、初读
字词
师:首先,老师要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于上节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一起看PPT,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了PPT上,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的站起来,为大家进行示范朗读。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她读完了,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师:嗯,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师:那具体朗读的内容有问题吗?
师:嗯,我听到有同学说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那这个字我们应该读为——诣。
师:来,你再来读一遍。这回记住了吗?非常好,请坐。
师:同学们,那这个“诣”是什么意思啊?
师:没错,就是“拜见”。
师:除此之外啊,本文中还有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老师要再给大家强调一次,对,就是这个“禽”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师:你的手都快举到天花板上去了,快站起来吧。
师:嗯,这个记忆方法可真实用,没错。“禽”就是一个“人”加一个“离”,在写上面的部首“人”时,我们要写的大一些,盖住下面的离,这样啊,才会写出一个美观的“禽”。
出处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带领大家初步理清了文义,同时,对杨氏之子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那《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你们还记得出自哪里吗?
师:没错,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性格
师:那作者是怎么形容杨氏之子的?
师:没错,就是“甚聪慧”。
师:这个“甚”字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记得吗?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他说是“非常”的意思,那连起来解释就是?没错,就是说杨家的儿子非常的聪明。
师:一个九岁的黄口小儿,作者却给予他如此大的赞誉,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小学合作讨论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里?
师: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嗯,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已经自觉的坐好。你们找到了什么呢?
师:哦,你们说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
师:那你说说,未是什么意思?嗯,没有,那闻呢?
师:是用鼻子闻?这好像就翻译不通顺了。
师:闻啊,其实是个古今异义字,在现代指用鼻子闻,古代则是指听闻。也就是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禽类。
师:杨氏之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师:是的,因为前面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
师:这个此指的是什么啊?没错,就是杨梅。
师:那孔君平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啊?
师:哦,你说,这只是表层含义。
师:那它的深层含义是?
师:是的,杨梅的第一个字是杨,而杨家也姓杨,所以孔君平就信手拈来,开了个玩笑。
师:那这能看出孔君平是个怎样的人呢?
师:对,幽默,风趣。
师:那大家现在就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想当时的孔君平应该会有着怎样的神态?
师:嗯,笑着,就像长辈逗晚辈那种玩笑的样子。
师:那现在,大家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又是什么深意呢?
师:是啊,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你也姓孔,却没见你俩是一家。
师:在这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师: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是思索了很久吗?
师:哦?回答的很迅速,这是从哪看出来的?
师:对,就是这个应声。说明他连思考都没进行,脱口而出就回答的如此精妙。
师:确实,他真的非常聪慧。
师:第三组,你们有什么想要汇报的呢?
师:哦,你们觉得杨氏之子除了聪慧外,也是个很懂得礼数的孩子。
师: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师:是啊,家里来了客人,9岁的小孩就想到拿出水果来款待客人,确实是个懂得礼数的孩子。
师:其实,在面对孔君平的玩笑时,杨氏之子也体现出了懂得礼貌的好习惯,因为他不但没有表示出反感生气,而且通过“孔雀”之名,既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又避免两家伤了和气。
三、小结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理清文义的基础上,深入的体会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师:其实,历史上类似如此的孩童,还有很多。
师:课下,就请同学们搜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神童故事。
师:好,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聪慧
礼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杨氏之子说课稿5
《杨氏之子》是鲁教版第九册第九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的九岁男孩机智巧妙应答他人的故事,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难。所以,遵循课标要求和学情所需,本课教学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巧妙导入,解题激趣。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用齐读古代名言来导入,让学生先对文言有一个直观印象,再引到文言文,就运用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理念。理解“氏、之”的意思,再扩词理顺课题意思,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文言的方法,而鼓励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更是通过学以致用,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活跃课堂氛围。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一个重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所以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领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为避免枯燥,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尤其是用古筝曲做背景音乐,可以烘托出浓厚的古典氛围,帮助学生入境入境地朗读。朗读过程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取长补短。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如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学生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梳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品读语言,熟读成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先引领学生找到全文的文眼“甚聪惠”,再围绕这一点展开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体会,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在思考、倾听、品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再趁热打铁背诵课文,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先将孔君平的姓换成李、何、罗、黄等,让学生动脑为杨氏子应答。再出示罗斯福妙答朋友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还让学生编写爱护草坪的精妙标语。通过这些迁移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训练。
六、课后作业,延伸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相结合,所以我让学生练笔,想象杨氏之子说的话会使孔君平有什么反应?设想一下当时孔君平的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精妙的语言。这份作业抓住教学契机,不仅降低的写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扩大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提倡“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所以我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丰富阅读积累的同时,进一步练习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杨氏之子说课稿6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2、孔指以示儿曰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说课稿7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体味这洗练语言中蕴含的情趣,生发出对语言学习的趣味。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教学导入的设计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几句四年级日积月累的古代名言,让生齐读,然后,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从而消解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引出本课课题,指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这点布置学生课前查工具书了,所以不难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朗读训练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我发现学生朗读文言文文的语感还是欠火候。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学生配乐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的'方法,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文章读得韵味十足。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孩子们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找到朗读文言文的感觉了,学习兴趣逐渐浓厚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以及关键词“应声答曰”来体会。接着,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种表达的不同,来感受杨氏子应答之委婉。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让学生与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方法都是巧妙渗透出来,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受、掌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几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这样学生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接下来的迁移拓展内容及课后作业,及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艺术,并学会积累、运用,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与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深浅,深度不够,孩子们难以理解,深度太过,孩子们收获不大也浪费时间。还有,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于部分学生没能大胆积极地发言,所以整体教学节奏显得略微松懈,背诵任务也没能当堂完成。所以,我要让自己在课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现力,感染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觉得自己在课堂评价语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评价语简明准确,亲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杨氏之子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懂课文,掌握学法。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不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我始终把本篇课文定位为一篇小故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鉴于文本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吃空,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读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起学文兴趣,走近古文。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这就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了,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话说好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是怎么说话的?是谁呢?引出文章,揭示课题意思。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介绍给别人。
(本环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为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又在迁移运用中,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感)。
环节二、初读古文,领悟文意,归纳学法。
鲁迅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延续是重要的,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探索更是难能可贵的。因而本环节分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达到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
2、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在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进而达到初步理解古文的目的。
3、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采用对学、群学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并归纳出文言文的四种学习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变通)
环节三、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也是故事的感情升华之处,这一环节我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板块。
板块1、品读孔君平的话: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板块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
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我问“孩子们,此时你感觉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感悟出“聪慧”,然后齐读课文第一句理解句中的“惠”。
A.随即我又问:那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应声答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随后师生合作演绎这两句对话:(我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板块3.回归整体,品味文本。(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
环节四:课外延伸,巩固全文,拓宽视野。
1.迁移该文: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们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我与学生以姓柳的为例来演绎)
模拟训练: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时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2、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也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禁止践踏草坪”—多么生硬,“芳草依依,大家怜惜!”——多么充满关怀。请同学们也给大家写些警示语吧!
3、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
10、杨氏之子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孔 君平杨氏之子 1、参看注释
↓ ↓ 2、查工具书
孔 雀 杨 梅 3、联系上下文
4、变通
这样的设计,纵行对应,横行对比,突出重点,结构明晰,文字简约。
杨氏之子说课稿9
《杨氏之子》是篇短小的古文:孔氏到杨氏家拜访,杨氏不在,杨氏之子用杨梅招待孔氏。孔氏开玩笑说:这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杨氏之子机智地说: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
梅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把重点放在读和说上。
读:因为课文短小,檀老师反复让学生读,读了很多轮,方式也很多;
说:主要是说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说的时候,老师随机归纳、指导。在说完后,老师还引导学生归纳了一下理解古文句意的几种方法。
总的来说,课上的基本成功,学生能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意,学习到基本的方法。
这篇课文很短,虽是古文,但理解起来也并不难,这节课上完成的目标我觉得有些少,具体表现是:在课堂上就是有些环节似乎可有可无。例如,学生对意思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老师还重复。
我们在课堂有时也会多出时间,那么干什么呢?我觉得不外乎听说读写。就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抄写生字,抄写短文;可以让学生练习讲这个故事,回家讲给朋友、家长听;可以分组合作,互相练习背诵;可以举行诵读比赛;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篇文章,等等,充分运用好课堂40分钟,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重要角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杨氏之子说课稿10
一、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此,围绕本单元“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的教育主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言语表达。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教法设计: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才能读好,难点是因此才能好读。为此,我主要采取导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角色体验法、拓展迁移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导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
流程一、激趣导入,揭题释疑:课前设计谈话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利用揭题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好奇。
流程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自主深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自由读,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示范读: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由此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四人串读:领会、揣摩老师范时的停顿、重音、语气,学生合作串读全文,借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这三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好了断句,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环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利用学法迁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将理解词句、读透内容、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通过替换练习去感受“应声答曰”的机智。
2、感受杨氏之子巧答之妙:对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对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答二妙之所在即“未闻”一词隐含的礼貌与委婉。
3、迁移改文,拓展创新:变换姓氏,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4、角色体验,背诵积累:对照古今文,分角色体验人物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流程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中的杨氏之子,以他为榜样,学会在生活中与人交流。做一个有礼貌且有修养的孩子。
五、教学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学,我们就会习惯性的迸出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通过执教《杨氏之子》,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教书,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实际上是通过教材咀嚼生活······
杨氏之子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2、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我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本学期我们学校的语文是围绕着“学会自学,学会合作”这个主题开展的,提倡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并且将山东大家韩兴娥老师的“快速教学法”融合在一起。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我共分六环节设计: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汇报、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杨氏之子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课文读流利、顺畅,能正确断句。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幽默性,要带着学生读懂对话,分析对话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了解杨氏之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回应孔君平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体会人物对话的机智幽默。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讲解课题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3、课件展示生字,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
生字:梁诣禽
强调:“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eì。“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g。
4、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①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②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③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④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⑤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2、背诵课文。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答来访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杨氏之子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9、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氏之子
↓↓
孔雀杨梅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杨氏之子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三、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说课稿15
一、说课程标准
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建议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读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提示老师重点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读”,二是“想象”。
二、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围绕主题“语言的艺术”编排,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选编本课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基于课标及教材,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文意,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4、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精妙。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等的学习方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篇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及文章的理解上应还存在着不小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达到思维的兴奋点也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四、说教法
1、诵读。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读,反复地读,才能将古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
2、想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古文内容展开想象。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等,自主学习、
理解文言文。
2、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理解文意,感受语言的精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读题解题。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解题“杨”是姓,“氏”表示尊重,“之”的,“子”儿子,姓杨人家的儿子。师适时补充资料,杨氏之子实指杨修,让学生明白“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故事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本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中的一个小故事。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古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入朗读,更容易读出古文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老师在古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允许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想象,达到以诵读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在本环节,通过齐读、指名读、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这篇文言文,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感知古文诵读的断句方法、音调变化、语气语调等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加强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环节,研读古文,理解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文教学中,要结合古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情感。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尽管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光会读肯定不行,还得准确地理解其意思。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享汇报等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研读后,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感受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古文的精练、扼要。
第四环节,赞“聪惠”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古文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本环节设计让学生赞杨氏子的聪慧,要求学生想象孔
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第五环节,熟读成诵
本环节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六环节,拓展阅读
学习了方法,不运用是很难掌握的。本环节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练习运用的机会,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杨氏之子》,把这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3、综合实践:汉语中有许多在表达上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请搜集并积累,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孔家禽
甚聪惠
多读
看注释
查找资料
联系上下文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们遵循古诗词教学之重点,以读为本,反复诵读,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我们相信,通过师范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学生能逐步把本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深入研读、品读,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这样,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2、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我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本学期我们学校的语文是围绕着“学会自学,学会合作”这个主题开展的,提倡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并且将山东大家韩兴娥老师的“快速教学法”融合在一起。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我共分六环节设计: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汇报、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杨氏之子》说课稿2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学生读通课文有困难,读懂文意有困难,感悟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文言文则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通课文,把握大意。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对文言文最为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并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探究停顿,读懂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鉴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这篇课文又是文言文,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教学的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拟表演等让学生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具体怎样实施教学呢?我预设了如下教学流程:
流程一、揭题导入,迁移运用
课前,与学生交流平时曾经接触的常见的古文口语,如“善哉”“吾”“尔”“饭否”等词语的文白翻译,并用这些词语进行简单对话。理解课题后,以古人的说话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柳家之女”、“王家之子”等,然后学习课文。这样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流程二、初读古文,读通课文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一流程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层层深入,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关注两个多音字“为”、“应”和三个生字“惠、曰、禽”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然后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程度,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对比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4.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练读,齐读等。
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探究停顿,读懂课文
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板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孔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家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板块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
1.品读孔君平的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的教学从以下四方面进预设。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③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
④齐读孔君平的话。
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这句话的教学分四步走: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个句子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师生小结杨氏子的聪慧,引出课文的第一句话,齐读句子。
③感悟反应之快。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
预设1:有礼貌;
预设2:九岁;
预设3:应声答曰:
A.可以换哪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师生合作演绎对话: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④再齐读文章第一句话。
3.最后,回归整体,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文言文的情趣。
流程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迁移改文)
2.背诵积累。
A.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B.同桌对练,齐吟诵。最后配乐朗读。
流程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尝试阅读《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当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说课稿3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体味这洗练语言中蕴含的情趣,生发出对语言学习的趣味。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教学导入的设计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几句四年级日积月累的古代名言,让生齐读,然后,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从而消解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引出本课课题,指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这点布置学生课前查工具书了,所以不难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朗读训练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我发现学生朗读文言文文的语感还是欠火候。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学生配乐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的方法,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文章读得韵味十足。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孩子们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找到朗读文言文的感觉了,学习兴趣逐渐浓厚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以及关键词“应声答曰”来体会。接着,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种表达的不同,来感受杨氏子应答之委婉。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让学生与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方法都是巧妙渗透出来,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受、掌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几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这样学生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接下来的迁移拓展内容及课后作业,及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艺术,并学会积累、运用,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与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深浅,深度不够,孩子们难以理解,深度太过,孩子们收获不大也浪费时间。还有,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于部分学生没能大胆积极地发言,所以整体教学节奏显得略微松懈,背诵任务也没能当堂完成。所以,我要让自己在课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现力,感染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觉得自己在课堂评价语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评价语简明准确,亲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杨氏之子》说课稿4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3.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小学生爱表现自己,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从而能大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让学生初次尝试读文言文,找出读文言文的问题】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 “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在学生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应进行适时的范读,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能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特点,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分角色朗读,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老师也课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做到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让学生畅所欲言,抓住关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对人物及语言的理解。“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 五)延伸拓展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杨氏之子》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4、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激励兴趣;初读寻疑——自主学习;再读释疑——探究合作;细读解析——合理创新;美读品味——领悟鉴赏;熟读成诵——增加积累;课外拓展延伸,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精神。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拓展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杨氏之子》PPT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三、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四、检查自学生字、词语情况。
五、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句理解,感情朗读。
1、逐句理解(出示课件)。
2、感情朗读。
二、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三、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家的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提示:比如,别人请你帮忙,你的确没有时间去帮忙,你是怎么回答的?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一(出示课件)
2、拓展阅读二(出示课件)
五、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杨氏之子》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三、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文言文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讲课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孩子们说了很多我预设之外的文言文诗句,这样我很自然的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理解“杨氏之子”。我是这样做的: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是?”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并且运用了这个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起初,我设计的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再针对问题来重点指导。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设计,提出来,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有必要教师先泛读、随之领读,再让孩子们练读。我马上调整了我的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出“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为非常”,孩子们轻易说出“甚”,我举例子,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是说?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孩子们理解的很好,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们在此处复习了《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曼”,既回顾了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们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杨氏子开玩笑,小家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机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两人对话的弦外之音。同时,又着重体会了“未闻”和“夫子”两个词语的使用,反应出杨氏子不但机智,还很礼貌,真不简单啊!我设计了两组读,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当时正好校长和几位老师在场,顺势提问,比如你们的苗校长,可以称为——苗夫子,张校长可以成为---张夫子。何老师呢?张老师呢?学生马上反应说“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此处,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拓展孩子们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孩子们反应很快,不逊于杨氏之子啊!这是我补拍的片段,不过再现了课堂真实的场景。
(四)指导背诵。(机动)
(五)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要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杨氏之子》,大致过程:说教材、说学情及重难点、说目标、说教学方法及设想,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该书中语言较为简洁,浅显的一篇文章,全篇只有55个字,可是文中小主人公幽默风趣的语言,机智迅捷的应答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篇文章可谓是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可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材中安排这一课也是为了
和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做好衔接,对于他们来讲的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古诗词的积淀,但对此却非常陌生,理解全文的意思更是有一定难度,我觉得重中之重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1、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言。
3、领悟人物语言的巧妙之处。为了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我想运用诵朗读法、背诵积累法、情景表演法。
咱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读,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就需要形式、时间、质量的三重保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她们初次学习文言文更应该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初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在精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品读中领悟孩子应答的巧妙,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语感、丰富学生们的语言积累。教师只在学生疑惑处,设置情境巧妙点播就可以了。
教学流程:
一、游戏解题,引导入境。
导入我开门见山直接写出课题,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姓氏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这样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还跟文言挂上了钩,让他们一看原来古人说的话也不是太难懂,这就为她们积极研究文言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了。
二、教师范读,约法两章。
接下来老师范读不过一定要约法两章,
1、明白告示学生老师只读一遍,机会难得!
2、听老师的朗读节奏,及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然后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大声读、默读、同桌对读、等等)亲自去读这个小故事。
三、教师板演,润物无声。
在学生读的时候,我把这篇小短文默写在黑板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学生背过,那老师可得下功夫喽!学生会佩服的很呢!她们不向你学习才怪,身教永远比言教更有力量。其中可别忘了耍点小聪明,惠要故意写成慧,为设果前面要多写个其啊!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是为下文提到文言文中这种通假的现象做铺垫,也极大的消除了学生写错别字的隐患。
四、画出停顿,挑起辩论。
在书写的时候学生也已经读了两三遍课文了,写完后,让学生来画出停顿。肯定会有不同的画法,这时候老师可不能轻易说出正确答案,就做一次那挑事的人吧,把学生分成两派,小组讨论搜集文中支持自己停顿的理由或是对方画错的理由,文中两处会有异议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理不辨不明,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句读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那就是根据句意来停顿,以后学习古文那就简单的多了,这样放手让学生去文中找根据,围绕文章谈论自己的看法,最终赢者斗志昂扬,输者毫不气馁,老师呢则该糊涂时质问,该明白时支援解决问题的学生,这样教师利用学生的思维差异,展开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难点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中得到了解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已经掌握的文章的大意,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五、情境表演,深入其中。
学习语文得深入文本,怎么入呢?那就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某个人物吧!不过要想演的好就得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了,
这时候要兵分三路,一路用原文,一路用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回答,一路用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啊。这样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感悟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二让学生体悟到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六、跳出文外,拓展延伸。
表演完学生对杨氏之子作出自己的评价,跳出文章之外。告诉同学们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妙不可言的对话,快去读一读吧!由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一部书,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一节有趣课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既有趣又紧凑,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纵观本本课教学,我制定了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为开启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大门打造了一把金钥匙。谢谢大家,我的课说完了。里面肯定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杨氏之子》说课稿8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
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
1、答得快,应声答曰;
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
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
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杨氏之子》说课稿10
一、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此,围绕本单元“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的教育主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言语表达。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教法设计: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才能读好,难点是因此才能好读。为此,我主要采取导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角色体验法、拓展迁移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导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
流程一、激趣导入,揭题释疑:课前设计谈话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利用揭题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好奇。
流程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自主深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自由读,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示范读: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由此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四人串读:领会、揣摩老师范时的停顿、重音、语气,学生合作串读全文,借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这三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好了断句,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环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利用学法迁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将理解词句、读透内容、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通过替换练习去感受“应声答曰”的机智。
2、感受杨氏之子巧答之妙:对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对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答二妙之所在即“未闻”一词隐含的礼貌与委婉。
3、迁移改文,拓展创新:变换姓氏,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4、角色体验,背诵积累:对照古今文,分角色体验人物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流程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中的杨氏之子,以他为榜样,学会在生活中与人交流。做一个有礼貌且有修养的孩子。
五、教学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学,我们就会习惯性的迸出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通过执教《杨氏之子》,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教书,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实际上是通过教材咀嚼生活······
《杨氏之子》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懂课文,掌握学法。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不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我始终把本篇课文定位为一篇小故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鉴于文本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吃空,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读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起学文兴趣,走近古文。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这就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了,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话说好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是怎么说话的?是谁呢?引出文章,揭示课题意思。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介绍给别人。
(本环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为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又在迁移运用中,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感)。
环节二、初读古文,领悟文意,归纳学法。
鲁迅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延续是重要的,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探索更是难能可贵的。因而本环节分三个步骤展开教学。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达到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
2、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在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进而达到初步理解古文的目的。
3、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采用对学、群学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并归纳出文言文的四种学习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变通)
环节三、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也是故事的感情升华之处,这一环节我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板块。
板块1、品读孔君平的话: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板块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
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我问“孩子们,此时你感觉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感悟出“聪慧”,然后齐读课文第一句理解句中的“惠”。
A.随即我又问:那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应声答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随后师生合作演绎这两句对话:(我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板块3.回归整体,品味文本。(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最后熟读成诵)?
环节四:课外延伸,巩固全文,拓宽视野。
1.迁移该文: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们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我与学生以姓柳的为例来演绎)
模拟训练: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时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2、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也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禁止践踏草坪”—多么生硬,“芳草依依,大家怜惜!”——多么充满关怀。请同学们也给大家写些警示语吧!
3、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
10、杨氏之子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孔 君平杨氏之子 1、参看注释
↓ ↓ 2、查工具书
孔 雀 杨 梅 3、联系上下文
4、变通
这样的设计,纵行对应,横行对比,突出重点,结构明晰,文字简约。
《杨氏之子》说课稿12
一、说课程标准
对于第三学段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建议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读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提示老师重点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读”,二是“想象”。
二、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围绕主题“语言的艺术”编排,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选编本课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基于课标及教材,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文意,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4、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精妙。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等的学习方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篇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及文章的理解上应还存在着不小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达到思维的兴奋点也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四、说教法
1、诵读。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读,反复地读,才能将古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
2、想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古文内容展开想象。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等,自主学习、
理解文言文。
2、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理解文意,感受语言的精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读题解题。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解题“杨”是姓,“氏”表示尊重,“之”的,“子”儿子,姓杨人家的儿子。师适时补充资料,杨氏之子实指杨修,让学生明白“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故事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本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中的一个小故事。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古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入朗读,更容易读出古文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老师在古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允许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想象,达到以诵读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在本环节,通过齐读、指名读、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这篇文言文,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感知古文诵读的断句方法、音调变化、语气语调等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加强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环节,研读古文,理解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文教学中,要结合古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情感。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尽管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光会读肯定不行,还得准确地理解其意思。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享汇报等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研读后,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感受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古文的精练、扼要。
第四环节,赞“聪惠”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古文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本环节设计让学生赞杨氏子的聪慧,要求学生想象孔
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第五环节,熟读成诵
本环节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六环节,拓展阅读
学习了方法,不运用是很难掌握的。本环节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练习运用的机会,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杨氏之子》,把这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3、综合实践:汉语中有许多在表达上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请搜集并积累,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孔家禽
甚聪惠
多读
看注释
查找资料
联系上下文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们遵循古诗词教学之重点,以读为本,反复诵读,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我们相信,通过师范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学生能逐步把本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节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在原有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深入研读、品读,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杨氏子应答的巧妙、有礼;这样,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说课稿13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洁,(2)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4)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吧)。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约5、60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备课应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照应前面的任务,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学环节的推进,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样,布置下去了,就要检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双赢!
②抽查,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下来之后,龙方老师这样告诉我:你们班的学生我了解,我发现今天的课堂上抽的绝大多数都是差生,公开课上,我不能像你这样游刃有余,我不干臭差生。我是这样想的,这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最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我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供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使用,为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当我借助这样的过渡语言,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交代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
第三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位同学PK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徐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些。基于公开课的因素,备课组建议我删掉其中的一个环节,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这个出彩的环节放到这节课中,考虑到自身实际,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不起。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没看教书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优秀的学生说出妙在哪里,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背诵课文,孩子们一点夜不困难。晚上18个同学参加晚餐服务,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作业。由此可见,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好!
我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下,该不该这样上课,我一直是这样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大多是读、听、写的,用崔敏的一句话说,没看到你喊娃儿抄写,都听写得起,几呼没错!
《杨氏之子》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任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2、学习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目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4)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5)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3、学习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二、说学生
1.五年级学生性格较低中段学生沉稳,但对新鲜事物仍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准备:导学案、学生分组、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学情、现实的教学设施教法、学法方面有如下思考:
1、教法方面
(1)导学案作为本节课师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教师起好引导、参与、评价、拓展、欣赏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同时也为即将提出的问题作好铺垫。
(3)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并容易回答的问题为开端,让学生在各自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
(4)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学法方面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采用的是高效课堂“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不但重预设,更注重生成。具体为八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展示交流、疑难点拨(调节)、当堂检测(反馈)、课堂评价。
接下来,我来谈谈学习过程:
四、说学习过程
不管什么样的课,我们都想着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我们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出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一定要展示并板书在黑板右侧,整节课不能擦掉。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准确、要求具体、指导到位,可操作、可落实,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3)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课的中间和最后要回扣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
(1)导学案要提前下发,学生先预习再讨论,教师课前要批阅。
(2)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明确预习的时间及要求,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具体。
(3)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4、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小组讨论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3
个不同层次的学生(AABBCC)中一对一地讨论(对学),第二步在小组和班级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群学)。
(2)小组长搞好控制与管理,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整理、展示,确保高效且有深度。
(3)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既不能蜻蜓点水式又不能漫无边际,做到收放自如。
(4)教师一定要及时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展示做准备。
5、展示交流:
(1)各小组主动展示,积极、有序,也可轮流展示。
(2)展示什么:展示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规律、方法等
(3)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必须简洁、条理、声音洪亮,学生展示必须脱稿。
(4)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
(5)非展示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整理,要有事做。
6、疑难点拨:(调节)
(1)先由A层学生点评,学生不会或点评不到位的再由老师补充点拨、延伸拓展。
(2)点拨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说到点子上。
(3)突出质疑深度,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
(4)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提前搞好预测。
7、当堂检测:(反馈)
(1)要留出至少5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2)先由小组总结,教师再作总结,并教给学生整体把握一节课内容的思路和方法。
(3)检测情况可以是教师口头检查,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检查、或者书面检测,重在实效。
8、课堂评价:
(1)学科班长负责总结评价,表扬本节课的优秀展示小组和点评之星、质疑之星。
(2)评价的两个指标:学生的参与度和展示、点评、质疑的精彩度。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六、效果预测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真正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学习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测几方面上说明了“学什么”和“怎么学”,阐明了“为什么这样学”。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本课提出宝贵意见。
《杨氏之子》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联系学生实际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说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节课我以“初识文言,引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之妙,习得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说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1、朗读品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悟、积累、学习语言。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之中。
3、文白对照法
先读白话文故事,再读文言文,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四、说程序,力求突出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上课伊始,我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咱们河南老乡,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讲完故事后,我以: “这个故事古人会怎么写?”自然引出课题(板书)。在学生对题目的质疑中,理解“氏”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在自我介绍中灵活运用“氏”字。
接下来让学生在古今文的对照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炼,认识文言文,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得“课未始,兴已浓”。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 “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的正确停顿,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用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往往把 “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1、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探究。
2、然后交流理解: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从中体会杨氏子待人的热情有礼。这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句的理解。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中,“应声答”是怎样回答,让学生说说与这个意思一样的成语(不假思索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毫不犹豫)
“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和这个意思一样的含“闻”的成语和诗句(耳闻目睹 闻鸡起舞 听而不闻 久闻大名 百闻不如一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理解。
联系旧知,以旧解新,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语言的积累运用。学生在读懂的同时又习得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1、首先抛出问题“全文只有5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最精彩?”,引导学生听出言外之意,感受对答之妙,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特点。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板书)惠是要求写的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正确书写,然后再从间架结构上指导学生写得美观。)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板书)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2、接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来的是黄夫子、白夫子如此说,该如何妙答?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
3、之后,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讲文言文故事,重点表现出孔君平的风趣,孩子的机智,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达到熟读成诵。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这篇课文只有55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待人有礼、才思敏捷、说话委婉的杨氏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结出聪慧的果实。然后,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
我的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课文为主干,人物和语言特点为枝干,中心词为果实,勾画出一棵大树,既凸显了本课的文眼,又给学生以启示。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与思考,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