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
能源与环保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绿色转型”。近日,兴业全球基金公司明确提出绿色投资理念,并借兴全绿色投资股票基金发行之际举办了“十二五”规划下的绿色产业投资机遇主题论坛。与会嘉宾认为,绿色环保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的产业,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资本市场充满
绿色机遇。
绿色投资是指在获取财富的同时,又能为改善地球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投资。从海外的研究来看,绿色投资起源于社会责任投资,随着社会责任投资中的环境主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而逐渐壮大。
1982年,重点关注替代能源的基金——新替代能源基金成立,这被认为是首只绿色基金。本世纪开始,绿色基金加速发展,基金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大型主流资产管理公司也开始发行绿色投资基金。同时,绿色投资借鉴社会责任投资方法,推动绿色产业进程,而绿色投资也得到了投资者、第三方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持。
绿色投资在社会责任各方面强调被投资公司在环境责任方面的表现,因此其投资理念契合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而一些具有“绿色经济”特征的企业也有望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变中重点受到资本的支持。
此外,绿色投资对绿色产业的推动作用,除了通过投入资金起到的资源配置、选优劣汰支持相关上市公司发展之外,还在推动绿色经济、环境信息披露与量化以及通过股东倡导对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绿色投资相比社会责任投资而言,对所投资公司要求的披露信息在绿色经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更具体、更深入。比如碳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新的反映企业在环境方面做出努力的信息要求日益增多。
其次,除了推动在碳信息、绿色环保信息的披露与深入研究外,绿色投资中的股东倡导对绿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股东倡导是指投资公司定期就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交股东提案,还有许多投资基金以对话的方式和相关企业沟通有关社会环境事宜。绿色投资基金常常通过提案向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提供政策建议。这是一种更有影响力的行动方式,绿色投资基金通过这种方式对绿色产业的影响从看到改善余地到支持改善转变成了推动改善。
总之,绿色基金通过投资活动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致力于降低环境负面影响,或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的上市公司,从而引导并最终实现社会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绿色投资基金从开始加速发展。近两年,绿色投资基金的数目显著增长,而绿色投资的迅速发展也直接反映了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飞速发展。根据美国清洁技术集团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3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收入为1881亿美元。而前,这3个产业的收入还不到100亿美元。
随着绿色投资的发展壮大和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在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绿色产业所涵盖的范围将不断扩大,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将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
第二篇:商务部:我国将五方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docx
商务部:我国将五方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012-12-13 10:11:34)来自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能源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贸易投资合作,推动全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以“绿色创新、低碳发展”为主题,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主办。大会主要研究中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交流绿色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探讨世界经济低碳转型的新趋势,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
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环保部、科技部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创建了1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发挥了积极作用。李金早说,商务部未来将从5个方面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全球贸易投资合作:一是推动环境产品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加强各国协作,落实好会议成果,着力消除各种贸易障碍,防止“绿色壁垒”,让绿色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企业。
二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各种特殊经济区域的生态环保建设,为国内外投资者打造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的政策高地,将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
三是大力推进科学消费和流通领域节能减排。进一步引导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继续推进流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多双边经贸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在人才、资本、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碳排放贸易,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营造有利于国内外绿色创新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是深化南南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物资援助力度,帮助有关国家建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抗旱节水、森林可持续经营、海平面上升监测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加大培训力度,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王攀廖婷婷)
第三篇:今年我国推动智慧城市整体产业发展
今年我国推动智慧城市整体产业发展
近来,“京津冀一体化”风头正劲,隐隐有盖过信息消费热潮的感觉,事实上,在去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来,后续的配套规划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其中,智慧城市有望全面开花。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智慧城市被纳入规划之中。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规划更是明确了有关慧城市建设方向的六项指标,其中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的涵盖内容如此广泛,从技术上来讲,所有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相关的企业都将因此获益。这里,既有传统的IT企业,也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应该说,在规模如此巨大的市场下,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
尤其在目前热议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打通信息瓶颈、需要着重注意信息安全等话题下,与大数据、信息安全相关的企业都蠢蠢欲动,尤其在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智慧城市针对这些领域的需求更加明显。
不仅如此,在各个地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智能城市建设计划开始纷纷出炉,呈现全面出击状态。其中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但智慧城市自出现至今,一直有新瓶装旧酒的争议。而且,从目前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布局来看,政府的身影一直占较大比重。仅住建部公布的2013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也达到140多个,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大力规划的同时,也在积极和相关企业探讨合作方式。
在浙江杭州,创建于2012年11月杭州市物联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物联网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此前,又有消息称,继海南之后,阿里巴巴将与杭州市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展开合作;在河南新乡,中国联通则在基础设施的构建上位新乡市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已经具备了向社会提供光纤到桌面的网络实力,3G网络完成新乡区域的覆盖,奠定了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应用项目拓展的基础;贵州贵阳则携手银江股份,以智慧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智慧城市整体产业发展。
第四篇:主动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 推动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
主动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 推动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
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湖北的旅游产业应该如何乘势而上、大显身手呢?就此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第一,旅游业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前,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流、金融、汽车、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光电子等行业已占得先机。被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称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的旅游业,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中,正在成为后起之秀,并将逐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先导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业优先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服务业已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正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这既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由于其广泛的综合性和带动性,一向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近年来,我省一直在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湖北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新目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业列为加快湖北发展的六大重点之一。
——旅游业是公认的“无烟工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以良好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为基础,不被破坏、消耗的资源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正是因为这一点,旅游业才被广泛地认可为“无烟工业”。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什么原料消耗,而且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性,能够得到永续利用,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旅游业污染小,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只要加强管理,非常容易解决,也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国家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巨大。
——旅游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万岁产业”,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战”以后,旅游业迅速崛起,目前已超越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而且呈继续加快发展之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旅游的大众化、普及化即开始迅猛发展,成为生活要素之一;突破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由此看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限巨大,没有任何产业能与之相比拟。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扩大就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社会功能。由于所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遍布广大城乡,旅游业发展非常简便易行,对大多数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特别适合城市困难职工和广大农民参与,是他们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一条就业
快、生财快的捷径。而且,旅游业不仅能直接吸纳就业,还能广泛扩大其它行业的就业和增加群众收入。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目前,从事旅游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富县、富乡、富村、富民的典型。
第二,我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
产业转移,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围绕旅游业率先在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项目遴选工作,扎实开展各类对外旅游招商活动,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旅游业正成为我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从纵向比较来看,旅游业正成为海内外资本快速聚集的重要行业。“十五”期间,全省旅游行业招商引资项目315个,累计吸纳各类资本337.09亿元。“十一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受到海内外资本的热捧,投资规模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省开工建设和新签约的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00亿元;2007年,全省开工建设和新签约的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00多亿元;2008年,我省旅游投资更是出现“井喷”现象,旅游投资急剧升温,截止5月份,全省招商引资旅游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925亿元。
——从横向比较来看,旅游业正成为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十一五”以来,随着《湖北旅游条例》的出台,全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开放开发的政策和措施,旅游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外资、国内大型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纷纷看好旅游行业。目前,我省在建的旅游项目投资额达到288亿元,占今年全省社会事业(省发改委统计口径)在建项目总投资额的81.9%,大大超过了全省社会事业在建项目的投资总额之和。
——从国际资本转移来看,旅游业正成为大财团加快资本扩张的热门行业。近年来,一批既有资本实力,又有人才、管理和技术优势的国际财团纷纷进入我省。中欧工商管理EMBA投资联盟拟在武当山投资36亿元,建设“仙山秀水大武当”项目;香港运高世纪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国际标准五星级大酒店;香港世贸集团拟投资14亿元,在武汉后官湖建设生态嘉年华主题公园;香港领创公司投资3亿元,在鄂州梁子湖建设高尔夫度假区。另外,荆州市政府准备与英国、美国的公司合作,建设海子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总额近10亿欧元。这些国际大财团纷纷投资我省旅游业,不仅改善了旅游投资结构,而且提升了旅游项目质量,对旅游业的振兴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从沿海产业转移来看,旅游业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洼地。近年来,沿海工业资本、房地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大举投资我省旅游行业,并逐步成为我省旅游业承接的主要转移资本。一方面,沿海大型旅游企业在我省拓展了新的旅游产业领域。中旅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赤壁龙佑温泉,未来投资将达到30亿元;深圳华侨城继投资三峡旅游后,又计划在我省投资建设大型主题公园;杭州宋城集团投资60亿元,在武汉东西湖建设“水乡旅游城”;浙江雁荡山投资2亿元,开发随州大洪山和广水龙凤岛度假区;大连海昌集团投资16亿元,在东西湖建设极地海洋世界;山东昊宇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罗田笔架山风情园……仅第三届“中博会”期间签约的旅游项目,非旅游资本投资我省旅游业占签约总金额的90%以上。
第三,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
转移,实现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旅游行业要进一步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陆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树立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要把我省旅游业放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大格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旅游业的区位、资源、产业和综合成本优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选准承接点,找到突破口,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并引领中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
——贯彻落实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出台我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认真编制重点景区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一批前景广阔的重大旅游项目。根据我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统一编制《湖北旅游重点招商项目书》,重点编制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旅游项目招商手册,同时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增强我省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提高我省旅游项目的命中率。
——创新对外招商引资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拓宽旅游招商引资的领域,由传统的以旅游饭店、酒店为主扩展到度假旅游、专项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加大主题公园的招商力度。创新旅游招商引资的机制,由以政府招商为主体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扩大旅游投资渠道,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技术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鼓励国内外企业集团以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参与省内旅游企业重组。
——建立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目前旅游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方式,在保证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基金专门用来支持各地承接的重大旅游项目,对承接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予以奖励,对投资商建设的旅游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加强组织领导,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成立湖北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引进国内外资本工作。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推进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问题和措施。加强检查和督办,加强目标考核,确保引进国内外资本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湖北省旅游局局长)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财建[1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
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二)基本原则。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完善政策体系,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在发展初期,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一)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四、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
(一)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各级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设计评价标识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汇总上报至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两部”),两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报告、工程建设审批文件、性能效果分析报告等进行程序性审核,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五、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二)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六、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一)鼓励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各地要切实提高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强调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计划时,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二)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三)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七、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
发展需要,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三)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新型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与发改、科技、规划、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