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
《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认识了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帝,并对她一件倾心。可绿帝已经与阿尔伯特定了婚。维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时,绿帝很开心,可维特依然放不下这段感情,最后举枪自杀。
少年维特的经历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爱的人,我不禁为他而感动。同时,维特也是一个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让绿帝难过,有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弃自己,成全他人。维特太伟大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情义两全,才能解脱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应该成为冷血动物。认的心是热的,都是有感觉的。遇到困难的人应该伸手解救他们,不能鄙视他们,抬高自己。就像维特一样舍己为人,可维特也不应该想不开,因为世界是奇妙的,在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请那些在绝望与痛苦的人们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应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跟别人交朋友。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叙一个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不过,即使我遇到困难,我也决不妥协,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岭,我也要翻过去,看到艳阳满晴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书中,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
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一部激
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第二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10高级文秘班学号:20梁靖仪
合上书,回想起书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刻骨铭心的情节,心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总是被大家看成是一种精神失常的行为,而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同情,这就是书所感兴的地方。因为歌德抓住了年轻的维特有的对感情的痴迷和对这世界厌倦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注重的写在维特的身上,让他成为了一个那么多人关注的形象。
《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是用书信体写的小说,书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写了维特少年时在小村落里面的幸福生活,还有他和绿蒂的相遇,和她成为朋友,互相认识、相处的过程,还有他对绿蒂小姐产生了情感,开始暗恋。但是由于绿蒂已经和别人有订婚在先,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告别了小村庄,告别了深爱的绿蒂小姐,在某地的公使馆工作。下篇中,歌德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与各大公爵的交往,以及他返回小村庄后与绿蒂的接触。维特因为对绿蒂的爱太深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自杀了。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心灵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欢欣”。稍后,他又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象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
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一件“丑闻”。羞愤之下,维特“上百次地抓起一把小刀,想刺穿这颗心以舒闷气”。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冷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根本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然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蜚语,又引起阿尔伯特的疑忌,使绿蒂不得不赶走了他。
第五次出逃: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浑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路”!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它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揉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夫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他确曾热恋过她;别的重要人物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只一个原型。所以歌德自己说,《维特》这部作品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然而,不能就此认为,《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莱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但与此同时,封建贵族阶级仍牢牢掌握着政权,在其军队和国家机器面前,年青的资产阶级感到自己十分软弱无力,因而普遍滋生了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伤感多愁竟成了一种时髦。而在文学中,感伤主义的小说以及市民悲剧也应运而生。《维特》便是在这种时代气氛和文**流中出现的。它那位耽于幻想、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便是当时一代青年的代表;维特代表他们,述说了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并以其一次次碰壁失望后的悲伤哭泣,“对横跨在市民的现实和自己对这个现实所抱的同样是市民的幻想之间的鸿沟”,发出了凄惨的哀号。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与痛苦。
而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在这里,“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另一方面,德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却最软弱,根本没有力量与勇气象在英、法等国那样去作改变现状的实际尝试。他们中最先进的人物也只能在文学与哲学中去寻求自由,幻想未来,一般平庸之辈就更是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了。所以,我们在《维特》这部作品中看见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了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所以,维特只能一次次逃走以至最后自杀,因为——“别无他路”!
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维特恰恰自杀于圣诞节前一天,临死还读了莱辛的抗暴悲剧《艾米尼亚·迦洛蒂》,就更清楚地表示了他对社会的愤懑和抗议。但也仅仅如此而已,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有更勇敢的行动,虽然这已比“处在(德国)这粪堆中却很舒服”的平庸资产者要高尚一些。
综上所述,《维特》应该说是十八世纪这个过渡历史时期的悲剧,软弱无力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悲剧,落后腐朽的德国社会的悲剧。
不得不提的是,《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广大青年不仅读它,而且纷纷摹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风度举止,更有少数人学他而自杀了的。大诗人如克罗卜斯托克也为《维特》所倾倒,拿破仑读它甚至达七遍之多。与此同时,《维特》却遭到形形色色卫道士的诟骂,被斥为“淫书”,“不道德的该遭天谴的书”等等,因此译本一出现在米兰,就被教会搜去全部销毁,在丹麦和德国的一些邦,也被宣布为禁书。但尽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维特》的流传。它很快译成了各种语言。
应该说是《维特》所具有的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也即上文已经指出过的,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关于这一点,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中说得十分明白:“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恰在适当的时候出版的缘故。正如只须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可等到欧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高潮时期,《维特》便不再时兴了。海涅在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中劝诗人“不再象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把《维特》贬得无以复加,干脆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原因在于,当时青年不再是哭哭啼啼的厌世者,他们已成了举起剑与火焰来进行斗争的战士。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飚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
第三篇:《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 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他还喜欢诗人荷马和莪相,因为他们都来自名间,而且作品也很贴近生活。后来,有一次在一次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乘车到乡间聚会地点,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儿得知,她有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表妹早已定亲,千万不能迷上她。一开始维特对这并不在意,但见到了绿蒂后,维特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对绿蒂一见钟情了,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还让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维特叫哥哥,以至在舞会上,绿蒂还和维特一起跳了舞。从那以后,维特就经常去绿蒂家,还和绿蒂的弟妹们的关系很好,他经常给绿蒂的弟妹们讲故事,而绿蒂的弟妹们也将维特当成他们的亲哥哥。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绿蒂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一开始,阿尔伯特对维特很好,他俩也像亲兄弟那样,形影不离、无所不谈。可到了后来,外面就出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而阿尔伯特知道这些后也对维特渐渐冷淡起来,这也致使维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在外地结识了博学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为世俗的观念,导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过多地交往。这致使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工作无聊从而辞去了宫中的工作,又回到了乡间。但这时他再到绿蒂家的处境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开始烦厌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很信奉阿尔伯特,认为他的话话句句是对的,尽管这些话有些是对她没有的好处的,所以她也开始有些表面排斥维特。但维特依然痴心一片。这导致再后来阿尔伯特跟绿蒂再私下说叫她告诉维特以后尽可能少来他们家,尤其是最好在维特结婚后再来。于是在12月20日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前不要再来她家。但过了两天,维特有来她家找她,还给绿蒂念了自己翻译的莪相的诗歌,这导致最后他俩都哭了,而维特也乘机抱住了绿蒂。在绿蒂不断请求后才放开,气得绿蒂说,“维特,你以后在要别想见到我了”后,维特就彻底绝望了,他向绿蒂说了永别后就走了。圣诞节前夜,维特留下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第二天上午仆人发现维特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已没法救治了,当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昏倒,毕竟,一个能给他许多快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维特的葬礼由于他违反了基督教教规,所以没有任何教士给他送葬,只有他的总管和几个儿子来了,甚至连阿尔伯特也因为当心绿蒂的生命也没来为维特送葬。的确,在封建社会中人会受到这个那个的限制,而且由于人们的世俗观念。导致许多地位高的人歧视地位低的人,甚至可以将地位低的人的生命和行动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许多人一生下来或很小就已经被父母定了夫妻,指定了某某做某某的丈夫或妻子。这导致许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也致使许多人因为得不到幸福的爱情从而自杀或者杀掉他的晴敌,而最终结果要么就是流落到海角天涯,要么就悲伤的死去,可谓是死不暝目。而这些事情对于婚姻相对自由的现代人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许多现代人会在未接触到维特那段历史前对维特自杀的举动很不理解。而当苏联和我国的红军在打仗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群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们是来解放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让那些没完没了的封建制度全部消失。且最近我在一篇资料文献中看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所以最终做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说他已厌烦了那无聊的封建规矩了。
我对维特的自杀这种行为也不太赞同。因为自杀毕竟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极不负责。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
当然,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努力,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争取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开放,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这本书记叙主角维特偶然在一次舞会上,巧遇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孩夏绿蒂,也就因而促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所以每当维特闲时,总会到夏绿蒂府上拜访,与她谈天说地,也因使维特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渐渐对夏绿蒂有了好感。但是有一天,夏绿蒂的未
婚夫阿尔勃特回来了,使得原来对夏绿蒂有般好感的维特,顿时感到极为失望,堕落犹如跌入海底深渊一般,整个人不可自拔。虽然他曾经鼓起勇气振作,但终究无法忘记那曾经与他共度短暂美好时光的夏绿蒂,在这样痛不欲生的情境下维特选择结束生命来终结这一切。
读它的时候,我完全迷失在维特的情感之中。当维特向威廉诉说他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美妙如此宁静,我的内心也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奇异的欢愉所充盈,我所能感受到碧绿的草坪,晶莹的露珠,微暖的日光以及甜蜜的春晨,我感到我的思绪在阳光中飞舞;当维特讲诉那个关于青年和寡妇的故事时,我是那么地为他们的爱情所感动,日夜祈祷神来庇佑他们的爱情不受侵害;当维特倾诉起他对美丽的夏绿蒂的无限遐思,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热爱;当维特痛苦地想要忘记夏绿蒂,我也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仿佛全纠结在一起,想走又不忍走,内心充满痛苦。最后,维特给了自己一枪,我的全部思想戛然终止。少年维特的烦恼自此终结,而少年维特的爱情,永世长存。
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题材也别具一格,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也更有感情色彩。故事时间跨度不大,当情感跨度却非常大,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本书也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猛烈冲撞的爱情,莽撞而不计后果。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
在现代社会里,而导致踏上黄泉的人并不亚于浪漫主义德国的年轻人。说真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必定会经历各种阶级不同的关卡,在这些关卡中有的易如反掌,轻松自在;有的却难如登天,寸步难行。每当你面对这些关卡时你是否应该谨慎行事?你是否应该专心实践?或许这些都是具备的,拥有的。若只是因为不够专注而失败不是很可惜吗?若只是因为不够谨慎而挫败不是很冤枉吗?是的。但是当你遇到了挫折,或许你应该认清一切,不是逃避就能解决的。文中主角维特就是一再地逃避现实,一再地遮掩自己,所以才会犯下如此滔天大罪。或许人生无常,虽然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世界上的亿兆分之一甚至不如,不过若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件而闹到自杀,那也未免太糟蹋生命了吧!若只是因为人生中踏错一小步就不上黄泉路,那未免太不值得了吧!人若活在世上,也就是希望在世人有一席之地,冀望能活得有意义。为了活得有意义,所以天天不断学习以增广见闻;为了能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每日持续研究以萌发基业。生命如同战场,若欲战胜敌人,就需要具备更高科技的武器来突破敌人的战线,犹如生命中欲克服重重的障碍,就需要发达的头脑来击破它。当你缺少了日积月累的知识时,犹如在战场上失去了军队而被人宰割。
第四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
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天中午我刚读完了那本书,合上那本书时,心情很压抑。心里有许多想法。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使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我是百感交集地读下来这本书的。怎么说呢,我感觉这本书就是我写的,它真的太真实了!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我相信这本书受欢迎是因为他真的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心理描写极其生动逼真。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
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但同时因为自己的心理与维特的心里是那么地相似,又觉得自己就是维特。逐渐觉得自己是在跟自己说话,自己是在不断发掘、探索自己的心理,这也正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之一。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画住很多有感触的句子。现在选一些列出来表达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为和普通百姓接触会玷污了自己高贵的品质,因此对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摆出一副谄媚的丑态,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我认为一个人倘若需要用疏远”贱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贵的,那他就和因为害怕失败而临阵逃脱的懦夫一样可耻。”这几句话表现出维特对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制度的鄙夷,体现了他对于人人平等的追求。
“我尽情地享受着活泼的生命力,并小心地隐藏住体内的那些颓废腐朽的因子”可见他是个很积极向上很热爱生活的青年。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月星辰依旧可以循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形成升起又落下而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围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消失了踪影。”这是维特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写下的话。维特在第一眼见到夏绿蒂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迷住,后来舞会上维特与夏绿蒂对于华尔兹的共同热爱,以及夏绿蒂和大家做游戏时表现出来的活泼的灵气,是维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爱慕之情,陷入了深深的爱河。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尽一切办法,只想换取她嘴角微微上扬,可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时,我是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无奈,此时在她的面前我还不如空气。
“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当我们在一起时,她会把小手轻放在我的手背上;谈的越开心,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她更是会把身体靠近我,使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体上散发的方向味道。每当这个时侯我便是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变得晕眩,身体在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这种感觉很真切,当我第一次坐在喜欢的人旁边时,我尽量控制着我的呼吸,身体也是以一种不舒服的姿势摆着,但也不好意思活动一下,她的鞋偶然间与我的相碰一下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奋。
“世人都是大傻子,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极其无聊的,可是他们仍旧愿意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渴望、没有热情,仅仅是为他人而活,为获取财富、名声或其他物质的东西而奔走,那么和个人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可见维特是个重视精神塑造,很注重感情的人,他追求高尚,有理想有热情。
“我已经下了几次决心不去频繁地看她。可是,谁能做得到呢?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又找出一条要去见见她的理由,并且说服我自己,我就不由自主地朝她家走去了。到她身边去。”有人说爱情是一瓶诱人的有毒香水,人们尽管知道它有毒,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去选择享受它。它又像是吸毒,能使人深深上瘾无法自拔。就像张信哲唱的“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这是一种无法抗拒、不由自主的力量。
“她沉醉了,醉在她的美梦中,她感觉自己仿佛变得轻了,飘在高高的柔美的云朵里”这是维特在分析一个少女热恋时的心理;“璀璨光明的世界在她眼前消失了,没有人能平复她心中的伤痛;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孤单,无所依靠,孤寂,恐慌,痛苦等情绪一涌而上。”这是维特在分析这个少女被男子抛弃后的心理。由他的分析可知,维特十分善于体会他人的心情,很有智慧,情感很丰富。
“朋友啊,人毕竟只是人,也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当热情不断膨胀,最后超出他们所能负荷的限度,他所拥有的理智在此时是很难起作用或者根本无法阻止自己失控。。”维特与阿尔勃特谈话时为自杀者辩护,充满了愤慨的情感,可见他很能替他人着想,有血有肉有感情。
“昨晚我做了一个既幸福又甜美的梦,我梦见自己和她肩并肩地坐在草地上,我们先是手拉着手,接着我一把将她搂在怀里。我们无比柔情地相拥着,那又长而缠绵的热吻啊,真叫人沉醉,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气息,她的味道含在口中,贪婪地吮吸,然后将自己沉溺在这美妙的吻里。”这大概是所有热恋中或是暗恋中男子都梦到过的场景吧,我对于它,已梦过无数次了。
“维特,从昨晚到今天早上,她不停地训斥我,斥责我不该和你做朋友,而且说了一大堆污蔑你的话,可我却不能为你辩白什么,我什么也不能说。。。”这是B小姐对维特说的话,B小姐是贵族血统,而维特是个不知名的公使,但两人志趣相投成了好朋友,由于人们等级思想严重导致而这样的结果,是件很悲哀的事。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某些事情,情况很类似,我就不多说了。
“知识是可以求得的,而心却是与生俱来、唯我独有的。”可见他是个很有自我的人。
“我不可能请求上帝,让夏绿蒂远离我的生命,因为我常常觉得,她理所应当就是我的;但我又不能请求上帝,把她赐给我,因为她已经是别人的了。”“哦,命运呀,人类呀!”
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
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
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
这样,故事就完了。
真的很悲痛。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我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虽然我始终相信自杀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做像他那样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维特
第五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
记得在《青年报》的“说书人论坛”上看到过关于歌德和村上春树的“忧伤论”,其中有人这样讲述歌德的这本影响了多少国家多少代人的书:“维特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最后不堪忍受思念之苦自杀身亡。”恩格斯也曾指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但是似乎更多的读者却宁愿遗忘维特疼痛的心脏,捡起他无关紧要的“蓝色背心”,将这本书重新还原为“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可是,真的就只是这么简单吗?单单这么一个“爱情”,就能让这部小说风靡世界流传至今?怀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那薄薄的纸页,走入了维特的世界。
不可否认,爱情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的中心情节。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爱情描写,来自于主人公维特富有社会意义的爱情以及他因为爱情而遭受的悲剧。维特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镇。在这里,他爱上了当地侯爵的一个管事家的长女——绿蒂。这名女子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维特整个儿的灵魂,使他对她再也无法忘怀。她成为了他的世界,他一切的幸福所在。维特是如此地在意绿蒂,即使只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句言辞,黑夜于他也变得难熬。而他对绿蒂的感情又是那样的纯真、炙热、执著、专一和坚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变得不可缺少。”他的心中充满了青春的欢乐、爱情的幸福,充满了澎湃的激情,难以平静:“我快乐而又幸福,因此不能成为一位好小说家。”于是他 “强迫”自己把一切详细地写在信里。在那些日子里,爱情就是维特生活的中心,他完全地深陷于这种幸福之中,同时,他也经受着感情中通常的煎熬。
维特的不安,源于他根本无望的追求所产生的忧虑与哀伤,源于阿尔伯特——绿蒂的未婚夫。当得知绿蒂已有所属之后,维特便不期而然地陷入了那场三人的恋爱纠葛。他的内心常常处于矛盾斗争之中。他也曾设法摆脱这种痛苦局面,可是外界社会令他更加痛苦难过。于是,他犹豫不决。另外,他的继续停留也因为绿蒂一直在努力地巧妙地维系着三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绿蒂的内心里,同样也充满着矛盾。可以说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倾向上,在精神上,她与维特更为靠近。但是最终基于对家庭,对幸福,对爱情的考虑,她选择了阿尔伯特。实际上,她不愿意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会送给维特第一次见面时自己佩戴的蝴蝶结。在绿蒂的目光中,维特能看到爱情。不过他明白自己“在绿蒂身边的快乐反正是吹啦”。在阿尔伯特回来以后,维特的挣扎更加激烈了。绿蒂的那一点点安慰已远不能弥补他内心的痛苦,最终,他决定离开,逃离这种痛苦。可是,离开后的维特仍在思念中煎熬,忍无可忍,又回到了绿蒂身边。这时,她与阿尔伯特已结婚,但他自己已陷入这毫无希望的爱情中无法自拔了。“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着的敏感的心”停留于孤独的多愁善感,最后在挣扎煎熬中选择了死亡。这样看来,爱情确实是维特自杀的重要诱因。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这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悲剧。在这场惨痛的恋爱悲剧后面,可以发现更深刻的原因。维特在发现爱情无望后,离开并赴公使馆供职。他“勉勉强强地”适应着那里的生活,忍耐着公使的“拖沓与多疑”,小市民们的“虚荣与无聊”。直到C伯爵的聚会,贵族们的势利与侮辱使他再也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但是,维特仍做了种种的努力。他希望从返乡、客居、投军或者浪游中寻找出路。可社会处处对他关起大门,将他抛弃。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孤苦无援的维特,只能将爱情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将绿蒂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回来以后,维特的境况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而对他来说,“最大最大的危险,就莫过于孤身独处了”。在痛苦万分,多次想到以自杀“一了百了”来摆脱困境的过程中,维特也在“心中川流不息”地作过“成千个计划和打算”——渴望能在自杀之外找到另一条出路。可在冷酷无情的现实和他精神上的追求之间,矛盾是如此深刻巨大,令他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任何出路。虽然将爱情作为唯一支柱,但也爱愿难遂,无所慰藉。悲剧因素从爱情一开始便存在并发展着,一个个感情漩涡浪头,非把他推向自我毁灭不可。爱的欲望与厌世之念始终交织对立着。“人性找不到出路,此人就非死不可。”在这混乱的、相互矛盾的力的迷津中,他下定了死的决心。与绿蒂的最后相见,爱的渴求与死的渴求同时达到高峰。当绿蒂再也不回答他的呼唤,他走向了坟墓。维特的自杀,是他的爱,他的愁,他的苦,他的性格发展的必然。社会的不容与爱情的不得一同将他推向了死亡。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愤世嫉俗,不甘与贵族世界和鄙陋现实妥协,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无限的精神世界同社会的限制及束缚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这是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歌德写作此书时,正是德国发生“狂飙突进”运动的时候。作为此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他在书中深刻反映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维特正直、善良、热爱人生,对自然和一切接近自然的任何事物都崇拜敬仰。乡民的淳朴、儿童的天真、环境的秀美,在书中都有大段大段细腻真挚的描绘。他所以爱绿蒂,所以那么深刻执著,一往情深,也因为从绿蒂身上看到“自然”的化身:举止行事中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与自然接近和自然赐予的真实、质朴、纯洁与美好。他甚至反对人为地加以干涉。在维特看来,爱情本身也为自然所赐,人生而有权去追求,去享受。“自然”简直成了他检验一切的标准:投身自然,赞颂自然,亲近自然的人,主张艺术皈依自然,推崇荷马和莪相,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这是对当时不自然社会的反抗。这本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沉思、时代的叹气和时代的哀泣。
身为推崇哲学,理性思辨的德国人,歌德在书中多次通过一个哲学家的眼光来剖析生与死,人与自然,幸福与悲伤,恒久与变迁。同时,他也对爱情、自然,以及内心精神活动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写。作为作品主要特色的心理刻画,突出表现在了书信体的形式上。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与感受,倾吐自己的情感。一件件本看来平淡无奇的事情,因为主人公主观情感的附加而真切感人,娓娓动听。时而叙事,时而绘景,时而抒情,有时甚至是自我思想的激烈挣扎斗争,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个复杂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这部内心独白式书信体小说,是维特的内心世界剖白史。这种形式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表现,也使得书信体成为后来作家爱用的写作形式之一。同时,编者在书信的基础上还加了引言、按语,插入注释,在一些形式层面上作了巧妙安排。比如第二编的书信间隔时间长了,可以看出维特生活的不安定与痛苦加深。每处安排,自有其理于中。这本书以歌德青年时代整个生活、爱情和感受的力成为基础,因而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第一编可以说是他的亲身经历,而第二编则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大学同学耶路撒冷的自杀。同时,这些当时的生活也因为这种作品而流传并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由此可见,令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是维特走向死亡的,不只是爱情;让这本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让这作品成为德国文学中头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不只是爱情。正如歌德自己说的那样:“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