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我的编导高考生活:期待那破茧而出的美丽
我们有火一样的青春,我们不甘落寞,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谁都不能认输。青春的火种,应当在人生的岁月里越烧越旺,直到“蜡炬成灰”。如今,当我们站在高考的行列里,备考时的那些痛苦和欢乐、忧伤和兴奋,都化成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激励着我们继续勇往直前。
——题记
我的编导高考生活:期待那破茧而出的美丽
日益增大的升学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加入到艺考行列。作为一名刚从编导类高考队伍中走过来的人,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编导高考生活。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从一所不起眼的高中考入现在就读的这所著名的中国传媒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遇到了一位为人正直、待人真诚的好导师。和所有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一样,我也经历了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开始的懵懂、迷茫到现在的明白、坚定,我在逐渐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有人说,成长是一种痛苦。但是,只有痛苦才能帮助人更好地成长。一年的影视高考学习生活,我在痛苦中蜕变、成熟,期待那破茧而出的美丽。
选择编导高考以来,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我所在高中的非常重视文化课,校长对艺术生不太重视。所以如果想要请假出去找老师培训就有点困难。我刚开始学编导,对编导的了解并不多,仅仅限于从百度上搜一些编导的资料或者从中国编导网下载一些资料看看。而我在高中学的是理科,每天有那么多的数学作业、物理作业要完成,我第一次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怪不得有人说过世界上一切问题都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我们时间充分就不用那么匆匆忙忙的活着。好好的享受我们的生活。然后对于现在教育体制下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生活就等于学习。背负着家长们的期望,承受着亲朋好友给予的压力。每天晚上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因为我的一个指导老师告诉我学影视传媒类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影视作品。于是在高二下学期的那段时间,我把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基本看完了。每天晚上回去先写作业,然后看电影和纪录片。有时候还会在看完以后练习着写一下影评文章。就这样基本是一边自学一边摸索。做学习的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大量以前很少接触的专业术语,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我遇到的第二大困难就是文艺常识。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们在高中用到最多的就是各种公式和符号,虽然我很爱好文艺,但对于这些死的知识从来没有刻意的去背过。编导高考考题有些院校还会考到影视传媒资讯,这就要求我追踪最新影视导演的动态,因此我开始订阅娱乐报纸,看上边的一些导演、演员的最新动态,也看看一些报纸上的电影评论和娱乐影评。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理解,老师知道以后也不太理解我。因为当时已经是高三上学期了,他们无法理解在高三我怎么还有心思看这些花边的东西。从前我每天晨读只是看一些生物、物理上的一些定义和公式。学了编导以后。我开始背诵文艺的基础知识。每天早晨到了班里以后,倒上一杯水。拿出《编导高考培训手册》,翻到文艺常识的部分,就开始大声的背诵。当时因为朗诵的声音太响亮,还影像到了我同桌的看书。现在想想当时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传媒大学梦想,我像是着了魔一样,疯狂的学习。真就像霸王别姬里面的台词一样,不疯魔不成活。由于考试需要,我还要在晚上回家以后看一些最新的电视节目。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
在学习电视分析的那段时间,我坚持每天写一篇评论分析电视节目的文章,虽然很累,但是看着一张张我写过的稿子,我对自己从没到编导培训班去学习过但能自己学着分析电视节目的“壮举”颇为自豪。那一段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我一共用掉了三本五元一本的稿纸,小小的成就感在我心里回味良久。的确,作为一名艺考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班有一个和我一样学编导的同学,虽然两个不太交流。但我也看得出他的压力。平时大家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教室中,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是,我们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苦读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和面试的技巧。有的人看不起艺考生,有的人羡慕艺考生。只有艺考生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苦楚。艺术生要承担专业课和文化课双重压力,艺术生一群有梦想的孩子。我们深知想要得到的多,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有付出才有收获。
专业考试以后的一个月以后,我查到了我的专业课成绩。我过了!当时的兴奋永远不会忘记。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种高兴。自己曾经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唯一要去做的就是去拼文化课。我比从前更认真的学习文化课,因为我知道我的腿已经向自己理想的学府迈出了一半,还有另一半需要我迈。如果文化课不过关,从前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高考前夕,尽管我已经对自己的高考信心十足,我还是着实紧张了一阵。虽然平日也有高考模拟考试,也经过过好几千人一起排队参加艺考的大场面,但面对自己人生命运最关键的一次决定性的考试的时候,我心里就不停的打鼓。
8月份,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9月份,我站在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回忆学编导走过的路程,除了学习上的的进步,人生命运的改变,艺考路上还让我遇到了许多值得尊敬的老师和同学。艺考的生活有苦有乐,重要的是要自己亲自品尝,才能更真实地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第二篇:凯艺,破茧而出的美丽
KEY EnglishI can speak!I can win!
凯艺,破茧而出的美丽
——献给每一位为凯艺竭尽全力的同事 当我们回眸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时,突然发觉时间的脚步移动得太快,从凯艺的孕育,到凯艺破茧而出,渐渐成长,总有点点滴滴的纪念被留在那段过去了的生命轨迹之中,其中有我们凯艺所有人的欢笑和泪水,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凯艺学员家长的大力支持和信任。
2010年10月24号,凯艺终于破茧而出。一年前的凯艺,只有三个老师、两个课程顾问和为之甚少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小家。人数虽然少,但是所有的老师没有放弃,所有的孩子没有离开,我们逐渐丰满着我们的羽翼,一步一脚印的往前走着。经历了 寒雪的煎熬,我们迎来了文一旗舰校区的开幕。
现在的凯艺,有着20多人的专业团队和近两百位学员,还有纳思教育总部及其旗下“关爱留学”、“雅思培训”的全力支持,凯艺家族不断地在壮大着,不断地进步着。虽然每走的一步都是小而艰苦,但是所有的凯艺人走的坚定,体会着其中每一步的酸甜苦辣。
凯艺成长的一幕幕,包含这所有同事的泪水和汗水,承载着所有同事的梦想和希望。当招生陷入困境时,仿佛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找不到凯艺梦想的出口,可是凯艺所有的同事一次次的努力着,一次次敲打着梦想的门,即使手被打破了皮,磨出了血,仍然坚持着。终于,我们从黑暗中迎来了阳光,迎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凯艺,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那是所有的凯艺人在精心绘画着每一笔;凯艺,如同一场绚烂的烟花,那是所有的凯艺人漫长的守候;凯艺,如同一只轻盈飞舞的蝴蝶,那是所有的凯艺人经历过毛毛虫蜕变的疼痛。
没有过去的模糊,也没有未来的疑惑,这就是凯艺;真实,深刻,而又充满温暖,这就是我们凯艺所有的同事!
凯艺在茁壮成长,凯艺在不断创新,我相信一个在成长和进步的团队是对家长客户最好的回报。爱在凯艺,心的教育,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
凯艺英语Abby老师
城西校区:文一西路168号竞舟路口电话:0571-28200229网址:www.xiexiebang.com 城北校区:沈家路东新园北门13幢9号电话:0571-85806592
KEY EnglishI can speak!I can win!
城西校区:文一西路168号竞舟路口
城北校区:沈家路东新园北门13幢9号杭州纳思教育旗下凯艺英语(www.xiexiebang.com)0571-28200229网址:www.xiexiebang.com 0571-85806592电话:电话:
第三篇:英语教学案例——破茧而出的美丽
破茧而出的美丽
——记一次教研活动
【案例背景】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出一堂出彩的课,也需要博采众长。刚接到通知,我们教研组要准备一堂好课参加校各学科教学比武,经过商量,决定让组里最勤恳上进的A挑下重担。选手已定,紧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
万事开头难,选题也让我们好好动了番脑筋。想要和其他组抗衡,必须要上出我们的特色。看了几册的书,却还是定不下。正当大家在苦思冥想之时,一个小插曲给了灵感。星期三看学生打了一场篮球赛,在一次暂停时,教练对一个队员说:“不要光顾着运球,篮球场上,你要时刻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个人的方位,谁在你前面,谁在你后面,这样你才能准确地传球。”我当时立即想到,其实,不仅在篮球场上,学生不知道谁在哪里,在英语课堂上,他们也往往无法用英语表达谁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方位词。于是,我建议用方位词来作为教学内容。也许是苦想了太久都没好主意,我一说竟然大家都积极响应了。
【案例描述】
我们决定在四年级开课,学生三年级已经接触到了Where is„? It’s in/on/under the „的句型。可是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英语基础各不相同,有些课外参加学习班的固然不错,但有些来自完小的学生连三年级的in, on, under都不理解不会用。所以对于这个平时常用的句型Where is„? It’s in/on/under the „并不了解和熟悉,另外四年级上册的书第一单元中出现了near。所以整合了一下整个小学英语的几册书,我们决定试着把五年级出现的behind和in front of两个方位词放到一起来上。但一节课几个词汇教学量明显不足,所以要设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并达到较好的操练巩固效果,还需要增加量度和难度。于是我们在原有的Where is„? It’s in/on/under the „的句型基础上,新加入了The „ is „的句型让学生用来巩固操练和运用。有了内容和目标,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
一试:“评价失策”
在整合了相关资料后,A忐忑不安地进行了第一次试教。问题总是出现在实践之后,我们极力安慰她的同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意见。其中最能达成共识的是在Warm-up环节中,教师使用Lucky star的游戏,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入新课。然而教师用来激发兴趣的评价手段却发生了偏差。出示四张图片供学生选择,选择的结果有两种:一是直接可以得到奖品;二是需要回答问题,却并未设置奖品。这样的结果致使学生是靠运气获得奖品,而非靠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导致整节课都缺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教学评价,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把活动改为“Where is the „?”这句型在三年级已经接触到,又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牵引线,所以开门见山地让学生猜测,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表达的基础上获取奖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学与评价都成为有效活动。
二试:“问题串联”
第二次试教导入阶段显然效果好多了,但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因为这节课是在体育课之后,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导致教师的情绪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对于重难点句型.“The „ is „.”没有进行有效突破,如在回答“Where is the „?”学生一会用“The „ is „.”一会用“It’s „.”但对句型的意思却并不理解,所以使用得十分生疏。学生由于疲惫带来的消极感和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以致后期的巩固活动几乎有些失控了。课后,我们除了给她打气外,更多地体会到教师上课情绪和课堂驾御能力的重要性。事实说明教师除了当好上课的组织者,更应该做好课堂气氛的协调者。
三试:“缺乏延伸”
第三次试教也是最后一次试教,第二天就要比赛了,前两次的试教让她心里忐忑不安,教案背了又背,思路想了又想,我们也在办公室里当了一次又一次的学生,等到走进课堂的时候,她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我们还模拟了几个可能出现的状况,相信这次应该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了。果然没让我们失望,她顺利地上下了这节课,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老师的发挥都显得游刃有余,师生的配合进行的非常默契,环节的过渡也显得十分自然。课后我们正要为她祝贺,这位勤恳上进的选手开口就是:“老大,老大(这是我们对组长的尊称),又砸了!”我们楞了:“没有啊!很好啊!”她急忙翻出书说:“你们看,我最后的巩固拓展阶段是不是太潦草了,如果把它改成这种形式,你们看怎么样?”我们围成圈听她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因为虽然是小学英语,但也不是简单的听、说、读,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听、说、读、写同步。既然这样,在巩固延伸阶段,学生可以熟练听、说、读后自然可以加上写的渗透。不要求马上默写,但可以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进行抄写,这样的话,应该会更完美。虽然没有机会试教了,但我们觉得她的想法还是非常好,于是决定把这个环节加入。然后就是等待比赛的到来,犹如一个个迎接检阅的士兵,既兴奋又紧张。
赛课:“皆大欢喜”
比赛当天,我们以为她一定紧张极了,可她反而不紧张了,出办公室门是还风趣地说:“你们就等着迎接我凯旋而归吧!”我们笑了,是信任也是鼓励。组长说:“记住,下面坐着的孩子们等着你用最好的方法教给他们最好的东西!我们支持你,加油!”上课了,我们看着所有的问题在她面前迎刃而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她自己也相当投入,和学生和课堂已经融为一体了。看看周围其他学科的老师,平时总说听不懂英语课,但这回却一个个像学生般听得认真。四十分钟的课很快过去了,猛然发现英语课原来也同样可以上得那么轻松。皆大欢喜的结局往往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了。铃声响过,我们迎回了一位凯旋的将士,也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案例反思与习得】
A教师的四次上课都是在我们团队的合作中痛苦并快乐地过来的,皆大欢喜之后,静下心来我们该对这样有意义的一次教研活动进行反思,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意见,这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追求教学的常态化学生的主体性
有的学生说: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对我们特别好,脸上挂着笑容,语言很 温柔,课件也特别精美,真希望平时上课也可以这样。一语道破真谛,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当前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平时上课和公开课完全是两码事。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相比之下我们的日常教学,考虑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让学生们学到最多的知识,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谁
会在备课中不断考虑同行们的评价呢?电教手段直观快捷,只有用的恰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其实我们的这次公开课就是最最常态的课,我们通过一节课如实地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的状况。希望大家认可的是我们实实在在为学生学习考虑的教学过程,而非为取悦评委的做秀。对课堂常态化的追求,可以使公开课的作用超越“这一节课”,而延伸到参与者、听课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可以让执教者快速成长,常听者常有所得。
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上课不能光考虑自己要达到的效果,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把握课堂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一双“无形的手”,它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生成而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要敢于摆脱教案的设计。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在这次教研活动中,A的一个课堂表现,让我惊讶于一个新教师出色的教育机智。当教师在教学完in front of 之后,按预设的环节,教师让学生用“somebody is in front of me.”的句型进行操练,然而有一个基础不错的学生激动地说出了 “somebody is in front of me, somebody is behind me.”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学生说出了下一个教学内容 “behind” A的脸上闪过一丝惊愕,但随之,她微笑着说: “Good!A is behind
you.Who is behind A?”没有不自然,没有唐突,自然地过渡,化解了尴尬,而且利用这样的课堂生成让学生都很好地理解了单词意思。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三、学会适当放手提供展示平台
反思这堂课的单词教学,教师一放手,学生的表现竟如此之好?那我平时的 教学是不是太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我想今后应该抛弃“没有我教学生怎么学得会?”的思想,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舞台,让他们充分地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凡是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的内容我就不要“插手”,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表达的我就不要急于提供帮助。上课时努力通过设问和应用性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现出运用英语的潜力,不要轻易直接告诉学生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才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因此,对我们教师来说真正“放手”,功夫还在课外。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关注平时的课堂是尤为重要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是靠几堂公开课就有很大的提高与进步,更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堂中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举手投足都应该注意。把平日中的课堂教学当作自己学习锻炼的机会,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澳大利亚的袋鼠都为大家所熟知,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袋鼠需要熬上十年才有一次对决成为首领的机会。为了十年后的对决,在他们刚出生就要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没有谁可以帮助它们获胜,他们只能靠自己。在等待花开的时节,就让我们尽情地吸收露水的精华,感受阳光的普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