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绵阳市情
绵阳市情简介(2011年)
绵阳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作家沙汀、“两弹”元勋邓稼先、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
绵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市区距四川省会成都98公里,宝成铁路和成绵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绵阳机场开通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12条航线。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4 条快速铁路和绵遂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绵巴高速公路等 5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陆路到成都只需半小时,到重庆、西安只需2小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西部地区地级市中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绵阳科教实力雄厚,高端人才荟萃。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万。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基础教育全省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规模居西部地级市前列,教育园区初具规模。
绵阳工业基础坚实,产业体系完备。是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 余家,长虹、双马、湖山、利尔化学、富临运业等上市公司7 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的完备现代工业体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广阔。
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窦圌山、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正在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示范区,特别是北川新老县城的鲜明对比,成为广泛传播“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鲜活教材。
绵阳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建有4 星级以上酒店6家,三级甲等医院3 家,九洲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2 个。城区三江汇流、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随着二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等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仙海水利风景
区、城南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组团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在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绵阳政策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的重点城市,绵阳科技城享有19 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国家、省给予绵阳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许多特殊政策,支持绵阳在“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在西部城市中拥有明显政策优势。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VIP服务,对各类人才和企业家关爱有加。世界500强艾默生、飞利浦等纷纷落户绵阳。
绵阳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全市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经济社会遭受巨大损失。两年多来,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34.2%,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增长1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9 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84.5亿元、贷款余额85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6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9.9元、增长15.3%。
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全市重建规划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99.9%开工、92.9%完工,完成投资92.3%。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狠抓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50.7 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和67.6万户农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98.6%完工,751所学校重建全部开工、97.3%完工,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91.9%完工,882个工业重建项目99.5%开工、95.9%完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科学选址、科学避灾、主动避灾,成功战胜震后多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考验。加强灾后重建监管,推进廉洁重建、阳光重建,确保重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我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向好态势。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力打造从市到各县的四条产业带。加快培育扎根型企业集团,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去年产值分别突破540 亿元、100 亿元、60亿元、40 亿元。加快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千亿工程”。建设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清洁绵阳“六个绵阳”,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9。开展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会战,已建成市到县1 小时交通圈,到2015 年形成至少包括5 条快速铁路、9 条高速公路、9 条快速通道、16 条航线在内的“铁、公、机”进出境立体大通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双汇、梅林、雨润、铁骑力士、北川维斯特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工程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投资44 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惠及一千万群众。
我们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加快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产业集中地。优化科技城“一城三区”总体布局,打造以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教育园区及“三新城”为载体的科教创新区和以高新区、经开区为
载体的两大产业功能区。加快“三新城”建设,积极争取中物院重大专项,建设科学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开工建设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依托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航空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和我国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坚持“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利尔化学、九九瑞迪、西普化工、科莱电梯等一批军转民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努力为全国“三网融合”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十二五”时期,是绵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灾后重建这个发展高点上,乘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的东风,我们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现实机遇、科技城建设的独特机遇,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努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省领先,确保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一番以上。当前,我们正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和“充分开放合作年”,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科教、做实民生、做好环境,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开放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欢迎您!
第二篇: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绵阳市情简介(2014年)
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
——绵阳市情简介(2014年)
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古名“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4万,辖6县2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城市建成区面积107.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18万。绵阳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杰出绿色生态城市”。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1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增长1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亿元、增长7.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0.48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0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7元、增长12.7%。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2%,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4.9%。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
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成为四川省西北部的次级交通枢纽城市。市区南距成都98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700公里。境内已有宝(鸡)成(都)铁路、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及复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高速公路、成(都)绵(阳)南(部)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成(都)绵(阳)乐(山)高铁、成(都)西(安)高铁、成(都)兰(州)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绵(阳)西(充)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铁路。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拉萨、乌鲁木齐等22个城市的航线,去年运输旅客突破91万人次。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出口加工区。境内的武引工程,灌溉绵阳及遂宁、南充、广元四市十县327万亩农田,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
绵阳科教发达,产业兴盛。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7万。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富临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其中长虹加快向千亿企业迈进,九洲加快向200亿台阶攀登,攀长钢、新华、富临加快向百亿目标冲刺。拥有注册上市公司12家,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基础坚实,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1个。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有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去年专利申请量4992件、增长38.6%,授权量2846件、增长66.2%,认证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72家,六合锻造、富临精工、三阳塑胶等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2013年10月,绵阳承办了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7400余人,参展项目1304项,参会单位签约项目214个、金额
486.5亿元。
绵阳人文绚烂,风光迤逦。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拥有“北川羌城旅游区”5A级景区,七曲山大庙、九皇山、报恩寺、窦圌山和江油李白纪念馆等7个4A级景区。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有以李白故里、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报恩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区,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花城果乡、香草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
绵阳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绵山、富乐山、西山、南山群山环抱,拥有水域面积5.1平方公里的三江湖和6.3平方公里的仙海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去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2.4%、100%。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拥有国家级示范中职和重点中职学校7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三级医院5家,大型体育场馆2个。城市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浓厚,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4星级以上酒店9家,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沃尔玛、百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建有科技城会展中心,室内外展场面积达到7万㎡,成为继成都之后四川会展第二城。公共交通便捷,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绕城高速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二环路一二期建成通车。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发展和科技城建设。国务院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委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科技城强力支持。四川省赋予科技城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支持绵
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10条,明确对科技城土地利用实行单列管理,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支持绵阳承办2014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省财政五年内为绵阳安排2.5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推动中国科技城突破性发展。目前,我们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指挥部,正加快建设5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启动区。设有驻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青岛、福州和海外招商分局,成立由市级领导负责的6个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办公室和行业协会,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近年来,世界500强艾默生、宝马、IBM、神华集团、中航集团、中国建材和中国重汽、华晨汽车、海尔集团、新加坡芯联芯、浪潮集团等大企业纷纷入绵发展。
当前,绵阳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技城要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实验区”和“绵阳要努力走在全省新一轮发展前列”的要求,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六大发展战略”,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把科技城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更好发挥军民融合“试验田”作用,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绵阳欢迎您!
第三篇:柳州市市情
柳州市市情及特点
柳州,又称“龙城”,是一座具有2100年历史的古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直辖市,辖六县四区(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和三江县,城中区、柳北区、鱼峰区和柳南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0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广西的侨乡之一,是体操王子李宁、乒乓球世界冠军谢赛克、奥运会冠军陆永、江钰源、著名文学家王拯和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柳州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6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地处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28′。东与桂林市的龙胜、永福和荔浦为邻,西接河池市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南界新设立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
柳州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带。夏长炎热,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温丰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垂直温差大于纬度温差。中、南部多年平均气温为20.6℃,而北部山区则在16.5℃之间。
柳州有土地资源53万公顷,森林5.3万公顷,林木有杉、松、樟、枫、荷木、香椿等数十种,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铝、钨、镁、磷、硫、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和稀有金属近30种。柳州盛产大米、玉米、甘蔗、花生、木薯、油桐、麻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果类有柑、橙、柚、龙眼、梨、桃、李、柿、板栗、番石榴等20多种。
柳州是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工业名城。全市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企业上市。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柳工”牌装载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鱼峰”牌水泥和“两面针”牌牙膏等柳州工业产品驰名中外。柳州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 1 市,是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今年全市的汽车产销量将有望突破100万辆。柳州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是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柳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南方人的祖先――“柳江人”的发祥地。柳州正式建制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公元634年始称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早年风靡一时的中国电影《刘三姐》就是在柳州彩调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近年来,柳州所编演的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八桂大歌》,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柳州籍体操王子李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点燃开幕式圣火,陆永、江钰源夺得两枚金牌。
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风姿。柳州“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草丰”,“壮歌、瑶舞、苗节、侗楼”,简约地概括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风情魅力所在。柳宗元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笔下“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便是柳州城市风貌最为形象的写照。柳州的北部地区和毗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为“中华石都”。柳州是歌仙刘三姐的传歌胜地,山歌文化源远流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是人类木建筑艺术的精品,2008年被美国广播公司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之一。
柳州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柳州是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柳州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已经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一个半小时车程。目前柳州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
柳州是一座重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柳州素有“桂中商埠”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周边省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目前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钢材、建材、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大型批发市场。柳州食糖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食糖实物交易市场,柳州食糖价是全国食糖行业的指导价。
柳州是一座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市。近年来,柳州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已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列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来建设。2008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4%。柳江河绕柳州市区流过,河水水质是全广西最好的。2006年温家宝总理到柳州视察时,称赞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把柳江河称为“广西最大的品牌”。
柳江河不仅水质很好,而且形状也奇特,象英文的字母“U”字,把柳州城市环绕起来,“城在山水园林中,山水园林在城中”这句口号简洁生动地概括了柳州市特有的城市景观,如果您站在马鞍山顶上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一江碧水蜿蜒绕城而过,形成一个天然大盆景。温家宝总理来柳州考察时曾赞扬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这样的景观在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柳州市正在打造“百里柳江”景观,将把沿江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作为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重新展示江水环绕的壶城特色。景观带将充分利用沿江两岸城市景观和田园风光,利用柳州红花河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宽阔江面和稳定水位,建设开发出一条集现代城市风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水上休闲、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百里柳江观光景观带。景观带将分为4个主题来打造开发:以东门城楼为中心,沿柳江向两边延伸到鹞鹰洲和萝卜洲的古城风貌景观带;从萝卜洲头到河东大桥沿江的现代都市景观带;从环江村到三门江林场,再到洛维园艺场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景观带;从柳城凤山到鹞鹰洲柳江两岸的都市外围田园风光带。柳江截流蓄水后,从红花电站坝址到新圩上游总共长108公里的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平缓的水面,柳江水面豁然开朗,堤下一泓碧流,北岸的柳荫呈水天一色,南岸的“外滩”更加惟妙惟肖,龙城呈现出一派“柳江出平湖”的妖娆景色!柳州老八景中的“东台返照”、“龙壁回澜”将在平缓江面的映衬下更为突出。乘坐游船沿江而下,4个景观带将会象电影胶片一般徐徐呈现,连绵百里,气势磅礴,好似一部精美的大型风光系列片。
柳江河长年水量丰沛,已成为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水域,2009年,在美丽的柳江河上举行了F1摩托艇世锦赛和中华龙舟大赛总决
第四篇:黄山市情
黄山市情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亲手掀开了黄山开放开发乃至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历史篇章。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写下了“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豪迈诗篇。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把黄山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行政区划
黄山市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整个行政区域犹如一枚枫叶。
历史悠久
黄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前身为徽州地区,古称新安。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设黟、歙两县,属鄣郡。晋改新安郡。隋、唐为歙州,辖黟、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6县。宋改歙州为徽州,至今已有888年历史。明、清为徽州府。1949年5月成立徽州专区,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安徽省名即从安庆、徽州两地地名中各取一字组成。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
山水秀美
黄山市境内拥有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的黄山风景区,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山水画廊”新安江,“江南翡翠”太平湖,世界奇观花山谜窟,宛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公园。
文化灿烂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医学、科技、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徽学、徽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菜等经济文化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代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抗倭名将胡宗宪,医学家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立者渐江;清代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现代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书画大师黄宾虹,人民音乐家张曙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黄山市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文物之海”。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现存古村镇、古建筑13438处。全市馆藏文物近15万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约1万件。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及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徽墨制作技艺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域。
生态绝佳
黄山市位于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5℃至16.4℃,降水量在1395至1702毫米之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倍;境内主要河流及湖泊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物产丰饶
黄山市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宝库。现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3种;现存野生动物49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28种。矿产、水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各类矿产达46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66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这里是华东地区木竹重要产地和桑茧、水果、食用菌、中药材主产区之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等名茶享誉中外;黄山贡菊、“三潭”枇杷、徽州香榧等特产名闻遐迩。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三雕等传统工艺品久负盛名。
区位优越
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目前黄山市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3条高速公路,在建和拟建的还有5条;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和港澳、日、韩等旅游直航包机;京福等3条高速铁路于2009年全面开工建设。
三、五年后,黄山市东至杭州、上海,南至福州、广州,西至南昌、武汉,北至合肥、北京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品牌响亮
黄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黄山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部最佳投资(旅游)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黄山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黄山市名命名的国际永久编号第79316号小行星“黄山舰”:以黄山市名命名、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
开放窗口
黄山市先后与日本藤井寺市、圣马力诺塞拉瓦莱市、韩国大邱广域市东区、瑞士因特拉肯市等4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瑞典瓦拉市等7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黄山风景区与瑞士少女峰、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分别结为友好山和友好公园。
通过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开展政府间互访,促进文化、科教、卫生等友好交流,举办或承办国际性友好活动和会议等,黄山市对外交往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曾成功承办第6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及十多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等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国际政要名人成为黄山市荣誉市民。
黄山市还被誉为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南桥头堡”,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胜地
黄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品位极高。拥有2处世界遗产地、1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景区、18处国家4A级景区(点)。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周围,景观簇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生态等不同类型的景区景点遍布全市,如众星拱月,与黄山交相辉映。
投资热土
黄山市热忱欢迎并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旅游业、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是秉承现代经济合作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利用水平高,资源配置效率佳的区域。
市、区县两级政府均设有招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和外来投资者投诉受理中心,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跟踪服务和领导负责制。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发放“绿卡”,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宜居城市
黄山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处处是景,宛如人间仙境。
围绕“显山、露水、多桥、环路、添绿、增亮”的山水特色城市目标开发建设,基本形成山水交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达3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城市交通便捷通畅,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公园广场花团锦簇,新安江夜景流光溢彩,粉墙黛瓦、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座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灵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崛起亮点●
(引言)今天的黄山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方针,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精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建设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民生改善、文明城市创建、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等“十大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四大体系”,抓好“谋划大规划、推进大投资、建设大交通、发展大旅游”四大任务。
2009年,黄山市以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为动力,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548个投资额千万元以上、总投资额达1418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当年计划投资204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34亿元。同时,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216个,总投资额达2530亿元。
山通过保护、开发等综合措施,努力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黄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60.6平方公里。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黄山创造了景点封闭轮休等多种管理模式,成为世界遗产和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杰出典范。先后荣获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和全国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等一系列殊荣,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设立为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
2008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24.4万人次,总收入13亿元;到2015年,预测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20亿元以上。
江
通过综合开发,把新安江打造成黄山市的“秦淮河”。
新安江流经黄山市境内242.3公里,是黄山市的母亲河。新安江综合开发包括水土保持、封山育林、水能开发、航道航运、防洪灌溉、道路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诸多方面。近期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屯溪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和歙县境内新安江山水画廊10公里的开发建设,以及休宁县境内的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湖
通过开发建设,将太平湖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镶嵌在黄山、九华山之间,形成“两山一湖”的天然格局。太平湖景区规划面积312.9平方公里,将重点开发建设五大景区及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太平湖旅游度假中心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
路
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航线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黄山市建成皖浙赣三省交界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目前黄山市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245公里;在建的宣城至黄山和黄山至祁门两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13公里,将分别于2011、2012年底建成通车;拟建的还有黄山至千岛湖、巢湖至黄山、砀山至祁门的3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46公里,形成以屯溪为中心,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铁路
2009年,黄山市境内新开工三条铁路: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黄杭(黄山至杭州)快速铁路,设计时速300公里以上。皖赣铁路扩能,其中新建双线北起芜湖南至鹰潭北(贵溪),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预留300公里空间;既有线电气化改造,设计时速80至120公里。新建三条铁路黄山市段全长约256公里,建成后每天进出黄山市将有200对列车,年运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货物50万吨以上。
机场
黄山机场目前为4D级国内支线和旅游机场,2008年底开始第5次改造,预计到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将达100万人次。
园
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将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建成工业新城、城镇新区。黄山市目前共有各类经济园区10个,其中经济开发区8个,旅游度假区2个。8个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共57.1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2.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1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到2015年,这8个经济开发区可吸引资金480亿元,形成400亿元的工业产值。作为市级龙头,黄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形成了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加工、新型材料等四大产业。到2015年,园区规划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
城
重点是歙县古城,通过整体改造提升,重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昔日雄风。
歙县古城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将组织实施以徽州府衙修复为中心的歙县城区“百亿”工程改造项目,包括徽州府衙修复、斗山街保护和渔梁坝景区、练江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
街
重点是屯溪老街,通过保护与开发,打造一流品质的历史文化名街。
屯溪老街是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保护开发重点是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外围配套。
点
主要包括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东黄山等重要节点,通过改造提升、串点成线,形成黄山旅游的新亮点。
这些点的改造提升,均已分别制定规划,重点抓好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体制创新、管理升级、环境优化等工作。
村
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黄山特色、徽州风情、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黄山市现有101个乡镇、889个行政村。目前已有100个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力争到2010年有200个村、2015年有450个村达到这一标准。
黄山市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加以推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圈、一带、一块”的格局,即环黄山风景区“一圈”,沿新安江“一带”,各重要景点周边村落“一块”,推动游览观光、农事参与、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四大类型”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茶
通过振兴茶产业、开发茶旅游、拓展茶经济,使之尽快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
黄山市有70多万茶农、70多万亩茶园,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88.4%。主要名茶: 太平猴魁1900年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茶王”称号,2007年3月被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国礼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
黄山毛峰清代创制的名茶,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活动礼品茶。
祁门红茶1875年前后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球
大力发展高尔夫等特色休闲度假项目,提升黄山旅游的品位和层次,打造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形象。
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占地3000多亩,包括两个可承办国际巡回赛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一个五星级酒店。2010年,54洞球场将全面开打,届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尔夫球场。整个球场环山抱水,寂静深幽,仿佛森林中雕刻出的一块翡翠。
黄山太平湖半岛体育休闲度假村是一个集高档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度假别墅、游艇俱乐部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占地6000多亩。坐落其中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是一个映衬在湖光山色中的山地湖景球场,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
●发展成就●
(引言)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年来,黄山市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主导到旅游立市,从山区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全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座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发展速度加快
30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
以1978年为基数,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6年5次实现翻番。特别是建市后的21年间,是黄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分别是1979年和1987年的75.6倍和20.9倍。1979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1988至2008年年均增长11.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年均增长水平1.4和0.8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上升
30年来,全市重要发展指标人均水平持续上升。
197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59元,只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8%,仅比全省人均水平多15元。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16867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4.3%,比全省人均水平多2382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于1986年、1992年、1996年实现翻一番、翻两番和翻三番目标,2004年迈上1000美元平台,2005年突破万元(人民币)大关,均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这些目标。
1980至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翻了10番多。1980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为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28%和74.3%;1987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62%和97.3%;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水平38.4%和77.8%。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对外经济领域几乎空白,1991年人均出口仅为0.9美元。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分别上升到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8.5%和54.4%。1992至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年均增长31.3%,超过全国18.3%和全省15.3%的增幅。
全市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197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0.4%,高出全省14%;1987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9.3%和135.2%;200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103元,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4.5%和138%。
产业结构优化
30年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典型的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调整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
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2.3:21.4:16.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7∶39.5∶4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6.7和9.4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质的突破。
人民生活殷实
30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达4539元,2007年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达12801元,1997至2008年年均增长9%。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89元,1987年达549元,2008年达5160元,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978年仅为18元,1987年为210元,2008年达12344元;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2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50%,彰显了旅游业作为富民惠民产业的鲜明特色。屯溪区为黄山市政府所在地,辖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屯溪又名昱城,孕育了程大位、戴震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拥有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著名景区景点,以及高尔夫球场、世纪广场等现代休闲场所。民间艺术有仗鼓、抬阁等。胡开文墨、徽州漆器、徽州木雕等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黄山学院坐落在该区。该区发挥地利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
黄山区
位于黄山市北部,辖14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669平方公里,人口16.3万。境内拥有黄山、太平湖、翡翠谷、芙蓉谷、凤凰源等著名景区景点。该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盛产毛竹、香榧、香菇、瓜果、蔬菜、淡水鱼等。该区正着力建设成为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
徽州区
位于黄山市中部,辖7个乡镇,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10万。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保文物拥有量居全省各区县之首。该区是黄山市重要工业基地,境内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拥有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该区是黄山毛峰原产地和主产区。西溪南镇蜂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该区拥有唐模、呈坎和潜口民宅博物馆等著名景区景点,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安徽省红色旅游十佳景点之一。
歙县
位于黄山市东南部,辖28个乡镇,面积2236平方公里,人口49万。这里孕育了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文化流派独树一帜。该县是“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首批全国文明县城。拥有车用仪表、精细化工、茧丝绸、服装、造纸、机械、电子、医药等特色产业。茶叶、蚕茧产量分别居全国、全省第一。黄山绿牡丹、顶谷大方等名茶,“三潭”枇杷、徽州雪梨、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声名远扬。
休宁县
位于黄山市南部,辖21个乡镇,面积2125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区县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是“中国乡村旅游福地”,境内拥有齐云山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和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万安罗盘、状元书箱、状元福牌等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松萝嫩毫茶、五城茶干、徽山茶油等有机绿色食品具有广阔市场。
黟县
位于黄山市西北部,辖8个乡镇,面积847平方公里,人口9.6万。黟县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被公认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缩影”。依托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该县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现已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腊八豆腐、香榧、苦丁茶、香菇、木耳等特产久负盛名。
祁门县
位于黄山市西南部,辖18个乡镇,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18.8万。祁门是“中国红茶之乡”、“瓷土之王”,红茶、瓷土、林木、蛇药合称为祁门“四宝”。祁门为新安医学重镇,被誉为“御医之乡”。该县历史上戏曲文化兴盛,境内拥有古戏台11处,傩舞和目连戏被称作中国戏曲“活化石”。该县围绕生态、旅游、物产三大资源优势,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华东生态旅游休闲、全省绿色产品加工生产三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和生态文明展示区。
(结束语)中国名片——黄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如今,一座最具东方神韵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勤劳智慧的黄山人正继往开来,为荣耀历史、荣耀今天,去创造一个荣耀的未来!
第五篇:辽源市情
辽源市情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度带,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地理概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幅员面积51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东丰、东辽两县,龙山、西安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30万,其中城区人口50万。
辽源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清重要发祥地之一,清代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因首开我国人工驯养梅花鹿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以其浓郁的关东黑土地文化,亦享有“中国琵琶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棉袜之乡”等美誉。
辽源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辽源煤田有百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也具有相当储量。辽源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年平均降雨量为666毫米。两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市粮食常年产量保持在30亿斤水平。两县同时是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先进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东丰梅花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东辽县柞蚕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三。
辽源区位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03线、四梅铁路贯穿全境,已经建成的辽西铁路、长辽高速、营梅高速、吉草高速,在建的辽西高速和即将开工的辽长铁路、四松铁路,将构成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辽源的区位优势,进而形成东北腹地入海进关的新通道。目前,城市二环路已经建成,一环路全线贯通,城市三环路规划在未来三年建成交付使用,届时“三环四纵六横”路网体系将全面形成。
辽源城市山青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既有山区特点,又有平原优势,城区龙首山、北山、栾架山、向阳山、黎明山五山呼应,东辽河、渭津河、梨树河、半截河四水环绕,玄门第一塔—魁星楼矗立于风光旖旎的东辽河畔。已经启动的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和国家级文明城、环保模范城“五城联创”将使辽源更加整洁靓丽。正在实施的18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将打造一道新的城市景观。
辽源人民健康向上,社会和谐稳定。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办80件左右的惠民实事,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保、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惠显著增多。通过统筹实施“六路安居”工程,现已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城市棚户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28片,4.4万户居民喜迁新居。积极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和新农保试点参保率、城镇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得到及时调处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辽源要素比较活跃、产业基础较好。煤炭开采有百年历史,建国初期煤炭产量曾占全国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托煤炭工业发展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被誉为“东北小上海”。2005年和2008年,辽源两度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目前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5%。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0户。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已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梅花鹿等产业也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招商引资比较活跃,通过实施新区开发和土地整理,以及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配套,辽源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谋划项目80%来自域外和境外投资。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4:56.2:3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65元和632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
“十二五”期间,辽源将牢牢抓住政策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工作转型,重点实施全域城镇化、产业升级、城市扩容、对外开放和富民工程,按照“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的思路,规划建设七个工业新区、八个城市组团和十个产业基地,致力打造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