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

时间:2019-05-14 21: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

第一篇: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

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

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

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包括规划的组织编制和颁布实施的审批管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包括:

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主体,编制城乡规划的依据以及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

首先要明确编制城乡规划的主体,现阶段城市规划管理需要也一直需要国家的控制与强制力要求,因此,国家参与编制,以及成为编制的主体是必然的要求。

1.城镇体系规划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4)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族、自治族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5)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2.城市总体规划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镇总体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4.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

制性详细规划。

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5.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6.乡规划、村庄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

其次编制城乡规划依据也是不可少的,国家可分为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以及小城市,其可适用的范围不同,同时还需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历史等情况来分析,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符合防火,治安,防灾害等,做到与上位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合一,同时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一些重大规划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规划有责任提出指导性意见。

最后是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涉及区域性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城市规划颁布实施的审批管理

与组织编制一样,我国规划颁布实施的审批管理采用分级审批。

审批城乡规划的程序分为.

前置程序

(1)报请审议。

(2)规划公告。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3)上报程序

在城市规划法律规范中一般规定城乡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上报。

(4)批准程序:书面批复

(5)公布程序

城市规划颁布实施的审批管理需要一定的、健全的规划决策机制,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以及行政法治就要求对城市规划领域进行规范,也就是如上的组织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的行政行为,而在审批管理之中也需要如

此步骤进行规范控制,申请,公告,上报,批准,公布以及后面的实施以及检查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许多时候只有领导是决策者的情况每每发生,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同时此类信息的闭塞使得公众监督以及公众参与的力度薄弱,使得城市规划决策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被群体,个体利益所替代,因此,规划公告阶段的加强是规划审批管理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批准程序阶段,“木已成舟”的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违法建设工程,规划局以不影响城市规划为依据,做出了准予变更的行政决策,这种现象表明,由于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缺少有效的制约制度,使得规划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正确或不正当使用手中的规划许可权,以及批准的管理机制必不可少。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是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依法制定规划的过程,因此它必须落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要求,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规和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矛盾,促进城市规划编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必须具有系统,前瞻,政策,科学,法制性,也必须同时符合人们大众的需要。

第二篇: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引言城市规划管理是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饿一项重要工作,对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些发展带来的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的城市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地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2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 管理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强,违法建设数量总体上有了明显下降。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开发活动较过去已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违法建设行为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擅自搭建的比例从2003 年的23% 增加到2008 年的50%,查处违法建设罚款金额大幅度上升。总体上,涉及违法建设的单位量少面窄,但单个开发项目涉及违法的程度在加剧。此外,近年来规划审批许可后再进行变更的项目数量在增加。这是由于很多建设单位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未完全按照规划许可的内容建设,有的擅自改变了总平面布局,有的增加了建筑面积等,为通过规划验收,选择在竣工前向规划局申请变更规划许可内容,使工程状况与规划许可内容一致,试图逃避处罚。2.2 “规划审批权”的行使受限一般情况下,区规划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由区政府进行管理,市规划局只是在业务上对其进行管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区规划局不仅要接受区政府的领导,还要接受市规划局的管理,区规划局在这种双重的领导下,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将会大大的削弱。我国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层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可能偏向于某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这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从而造成政府失灵。当前,我国城市市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区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区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到区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2.3 缺乏公众监督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是领导者,决策权掌握在书记、市长和部分规划专家手中,而规划师和公众只能接受上级的领导,执行规划决策。这种规划模式严重的脱离实际,其决策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结果。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并且缺乏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和制约。规划主管部门不仅是规划的管理者又是规划编制单位的直接上级或者规划的决策方,使规划的编制

第三篇: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机构编制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给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围绕新时期如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课题,对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了新形势下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现状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地处三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土地总面积352.51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人,2007年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设有一类、二类乡镇各1个,街道3个,党委政府工作部门26个,群团组织10个,事业单位145家。2000年以来,梅列区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规范政府职能行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数从2624人减至2384人,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以实际业绩践行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简政——持续改革,科学设置机构编制。持续多年坚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设置日趋规范。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

2002年党政、2005年城乡体制改革和群团改革、2006年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及2008年正在组织实施的乡镇机构试点改革,规范设置区级党委工作部门8个、政府工作部门18个、群团组织机构10个,撤销“城中乡”原徐碧乡,在街道统一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五中心”,在乡镇综合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三中心”。开展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成立区城监大队;理顺公共安全执法体制,成立区及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组建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卫生局内设立应急办。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撤销农税稽查队等36家部分职能消失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单位;归并二轻集体工业联社等26家工作任务相近或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单位;改制列东饭店等19家经营性单位;接收8家上级下放及厂矿剥离医院、学校单位;组建契税征管中心等19家适应事业发展的单位。全区事业单位从188家减至145家,精简22.87%。

2、精兵——持续控制,科学管理机构编制。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坚持严格控制。严格执行中央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量,全面核销地方自定编制,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全区党政机关行政编制从2000年的430名减至338名,精简21.40%;全部核销地方自定编制93名。其中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由90名减至44名,精简51.11%。乡镇事业编制由102名减至55名,精简46.08%。坚持严格管理。推广“核编”管理,建立全区核编数据库,掌握全区人员增减和人员结构动态情况;

推行“实名”管理,率先对乡镇、街道、林业、农业、建设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初步缓解部分单位的混编混岗问题;推进“瘦身”管理,针对全区党政机关行政整体超编的现状,实行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缺编单位从区内科学调剂的办法,缓解消化超编人员工作的压力。坚持严格监督。认真执行《福建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开展“三定”方案自查自纠、“吃空饷”人员专项督查,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投诉,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部分机构挂牌不规范等违规行为,推动各项机构编制工作落到实处。

sp;

3、规范——持续转变,科学界定机构职能。合理界定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逐步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持续多年的机构改革中,重新审核、下发各部门的“三定”方案,加强了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察部门建设,转移下放和划出划入区政府各部门职能158项,合理划分区与乡镇、街道的事权,理顺部门职能交叉职责,将部门与所办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全部彻底脱钩,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通过整顿明确事业职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期间,坚持政事、事企分开,重新明确全区145家事业单位的职能,初步理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公益类、开发经营性三类事业单位。通过清理规范审批职能。认真做好2006年区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职能的及时接收和划转区发展和改革局的移交衔接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区共保留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01项,非行政许

可审批项目53项,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52项,精简34%,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4、建制——持续运作,科学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范机构编制人员审批程序。“一会式”研究。严格履行《梅列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及机构编制的专项申报、统一承办等制度,区编委会负责研究涉及机构编制人员的相关事项,实行“一会式”研究。“一支笔”审批。坚持区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凡需提交区委编委研究审核、审批的事项,先由区委编办研究提出意见,报区委编委主任同意后上会研究。经提交编委会研究的规范程序后,由区委编委主任审批。其他部门文件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一条线”管理。注重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一条线”协调机制,凡未经编委会审批的,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录用及工资核定手续,财政部门不予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卫生部门不予办理医疗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公安部门不予办理户口迁移。

二、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梅列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部门控制编制意识、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及行政编制紧缺、人员结构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在课题调研中,笔者走访了2个乡镇、15个区直部门,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讨论了有关梅列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现实情况和

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建议,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能问题。一是亟需理顺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解决“块块管理”与“条条管理”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县(区)、乡镇职能划分不够明确,隶属上级部门垂管的辖区派驻机构日趋增多,基层政府的人权、财权和事权配置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际弱化,“弱肩膀挑重担子”,影响基层政府的整体效能。二是亟需梳理部门间的职能关系,解决“职能交叉”与“相互扯皮”问题。部门之间有关农业农村工作、老干部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交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也有待梳理,如:关于水上船舶管理工作,渔船由农业局所属的渔港监督管理,沙船由水利局所属的水政监督大队管理,采沙船舶隶属交通局所属的运管所管理,“多龙管船”,“十羊九牧”,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现象比较明显。三是亟需清理行政事业关系,解决“政事不分”与“事企不分”问题。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比较混乱,一些主管机关的内设机构与所属事业单位的名称、职能相近甚至相同。截止2008年9月30日,梅列区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1800人,占财政供养总数的78.40%。

如何理清政事、事企关系,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已成为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

2、机构管理和领导职数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存在单位本身追求机构大而全的内在扩张冲动阻碍和上级有关部门牵制机构设

置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争取与上级条块相应的专项资金、项目,要求通过设立或合署办公、挂牌等途径设立相应机构,部分机构设置小而全,与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在机构管理中,机构编制工作面广量大,改革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性及编办独立办公时间较短、人手紧缺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存在“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问题,重事前审批轻后续管理、重数据管理轻督查监管。如:一些部门内设职能办公室、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后,存在继续使用原公章的问题。在领导职数上,有的上级部门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设置相应职数;部门有时为了安排干部,有时作为加强工作的手段,要求增配领导职数,职数管理压力较大。

3、编制紧缺和人员管理问题。一是行政编制紧缺,编制使用“捉襟见肘”。全区党政行政编制仅338名(含工青妇、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平均行政编制分别仅22名、16名,各部、委、办、局平均行政编制仅5名,行政编制在3名及3名以下的单位有17个,占35.42%,一些部门行政编制竟少于内设机构数,编制紧缺问题凸显。有的部门行政编制增加不了,转向要求增加事业编制。二是基层分流困难,行政人员“代谢不畅”。核销地方自定编制后,全区党政机关行政人员整体超编,消化超编人员任务较重,但梅列作为1983年地市合并后组建的新区,历经多轮机构改革精简和持续严格控制,机关人员配备比较精简。作为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分流人员主要靠提前退休退养,其它渠道分流人员极其有限,而目前行政机关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占2/3,未来三年全区行政退休人员仅33人,人员分流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且梅列地处三明市区中心,选调生、军转等政策接收的区位压力较大。继续沿用原来有限的行政编制基数,行政人员整体超编,影响全区公务员正常招考,机关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三是管理问题凸显,事业人员“混编混岗”。一些部门为缓解行政人员编制紧缺问题,借用事业人员顶岗,部分岗位“以事代政”;全区事业在编干部1382人、工人418人,干部与工人的比例为3:1,工人所占比例过高,部分岗位“以工代干”;由于历史遗留因素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有的事业单位超编但实际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专业岗位“虚席以待”。如:区属各中小学校整体超编,但仍然存在紧缺学科教师。

4、共识共为和工作氛围问题。一是部门主动控编意识有待增强。一些部门的主动控制编制意识缺失,新增工作职能和任务时,首先考虑增加机构、编制、人员,较少考虑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改革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长此以往将导致机构编制陷入再度膨胀、循环改革的误区。二是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健全。严格按照职数和编制配备领导干部、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与下一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衔接配合等问题有待研究,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事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亟需健全完善。三是基层编办实际困难因素值得关注。从编办目前使用的编统、核编两套软件看,统计范围基本相同,只是统计口径不同;实名制管理软件也在部分省市推广使用。但区编办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实际配备在编人员仅4人,使用有一定重复意义的软件实际增加基层工作量和

压力。从区级编办的运转情势看,由于独立办公时间短,没有积累及其他经济来源,近几年改革任务加重,各项办公经费逐年递增等实际因素,办公经费日趋紧张,在机构改革及日常管理中只能量力而行,在一定程度上滞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为机构编制工作创造新的机遇和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通过调研,笔者感到,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作为新形势下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是一项事关党和政权建设的基础保障工程。特别是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应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与时俱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一要树立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机构编制服务发展意识,围绕“海西”建设、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梅列“优三壮二精一”发展思路,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树立优化理念。坚持树立机构编制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和谐梅列”建设,把机构编制作为党的执政资源进行适时合理地调整,积极研究涉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农业农村及文教卫、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民计的机构编制事项,促使职能配置、机构调整、编制使用、人员调配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与全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三要树立法治理念。始终树立

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的意识,深入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系列机构编制法规文件精神,重点要将机构编制工作列入各单位考核内容,明确单位一把手和组织人事干部在编制工作中的责任,从制度项层面上防止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保障各级各部门主动控制机构编制人员,不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改革机构,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保障。一要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步伐,规范设置辖区派驻机构,明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落实乡镇试点改革要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建设责权一致、高效运转的县(区)及乡镇基层政府。二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全面梳理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和权责问题,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设置,对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机构,规范精简部门内设机构,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三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适时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认真研究确定各事业单位职能,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的,加快转企步伐;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3、健全规范,创新管理机制。主动适应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建立管总量、管结构、管政策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一是创新宏观管理机制,管好总量。立足梅列区情,综合考虑辖区人口、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按照总量控制、适当发展、控导结合的原则,研究确定符合梅列实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总量控制基数,研究制订各类编制标准的范围、方法和体系,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总量控制管理方式。适应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适时增加县(区)、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量。二是创新动态管理机制,管好结构。根据编制标准调整人员结构,对新设事业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结构比例标准核定人员编制,严禁违反人员结构标准进人;对事业单位工人比例过高等已经形成不合理人员结构的,研究制订调整控制及分流办法;对部分满编、超编但实际专业人员紧缺的事业单位,实行“先出后进”的办法,先分流非专业人员,再调配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管好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实行组织、人事、财政、编办、劳保等“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坚持编制与财政预算、工资、养老、医疗保险挂钩,做到凡是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必须由编制部门一家受理和行文,严禁

超编进人,严禁以任代调。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会同纪检、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形成以部门“三定”为主的机构编制管理综合效能监督机制。

4、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内容。准确把握科学管理的实质要素,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管住管好、用好用活现有的机构编制人员资源。一是不断完善核编制度,提高在编在岗人员管理水平。依托核编数据库,加大核编软件和编统软件“合二为一”及升级开发力度,建立人员编制信息工作平台,争取实现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防止 “数出多门”、“一门一数”。督促各单位正确使用《机构编制核编证》,及时办理变更事项,做到机构、编制、人员事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和各级各单位人事主管部门“两头清”,由重事前审批转向事前审批与后续管理并重。二是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梳理超编混岗人员管理问题。全面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确保实际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运用有增有减的调控手段,逐步解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超编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明确编制调整必须以工作职能和工作量为衡量标准、依据,不以实有人员的超、缺编为增编依据,由重基础数据管理转向数据管理与职能管理并重。三是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解决在编不在岗人员管理问题。认真界定“吃空饷”的行业标准,严格规范与“吃空饷”对应的请假制度,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统一的请休假制度。

第四篇: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的思索

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划分是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转变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权和政管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如上海在率先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模式后,一度成为其它大城市学习的榜样,然而实践的结果表明上海模式在配套改革措施不完善的前提下,有许多值得反省的地方。至此,规划界对规划管理权限的下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规划界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城市规划管理权应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因为 “一放就乱”;而另一种则认为为了鼓励区县的积极性,应将城市规划管理权分散到区县级规划分局,因为“一收就死”。孰是孰非,很难简单界定。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集权与分权模式上的实践也表明了集权和分权各有其优缺点。集权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但难以调动各区积极性;反之,分权虽有利于各方工作热情的提高,却不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造成各区为追求自身利益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在较为宏观的区域层次上的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使 城市规划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 调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 下,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划分,我们需研究的并不是简单的集权或者分权,而是哪些权力宜于集中,哪些权力宜于分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应多一点,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

一、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回顾

1、解放以后至1980年代中期(集中统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以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工作。此后,中国的城市建设工作进入了统一领导、按规划进行建设的新阶段。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受到严重干扰,规划管理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恢复建立,规划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基本上沿用了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

2、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局部下放阶段)1980年代中至1993年,很多城市采取了由局部试点到逐步放权的措施,主动赋予了区一级比较大的规划管理权力,调动了地区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在“开放浦东”的战略实施后,为了加快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上海市政府率先赋予 区、县政府部分计划、财政自主 权,以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包括规划管理权限在内的建设管理权限也逐步下放。

3、1990年代初期以后(普遍 分散阶段)1993年至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的机构改革,特别是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铺开,市、区两级规划管理的行政权也随之分开.区级享受了空前的规划管理权。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大城市已先后建立起“两级政府,两(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并以法规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

二、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的几种模式

从规划管理权限的角度来划分,我国大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北京模式

北京采用高度集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原首都城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合并而成。主要职能是规划研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委负责编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集中在市规委管理;规划区内的较小面积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组织编制,但区规划局无规划审批权,需报市规委审批;区规划局负责檐口在4米以下或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的审批;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是市规委在审批建设工程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及建设工程总平面图转至区规划局,由区规划局进行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 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

2、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的特点为规划管理权高度分散。1980年代末期,配合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上海市政府向区、县政府下放计划、财政自主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权也随之下放。权限下放后,除少数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许可申请须由市规划局批准外,大多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项目的许可申请(即“一书二 证”)由区、县部门批准。同时,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也由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批准。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全市性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仍集中在市规划局管理。区县规划分局人事任免由区县政府决定,市规划局对其无人事干预权;对区县政府批准的“一书 二证”也不具体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经行政复议程序行使否决。

3、深圳模式

深圳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采用分级垂直管理模式。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分为市局(规划处、城市设计处)——分局(规 划科)——国土所(规划建管室),共有5个规划国土分局和 38个国土所。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予以配合。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即分局的主要领导由市局提名,征求区里意见后,由市任命。三级垂直管理体系的设立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下一级是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管理落实的快捷和规划成果层层落实不走样,又利于规划管理与城市具体各地段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不发生太大的冲突,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有利于将规划思想、内容等迅速宣传到城市各个角落。

4、广州模式

广州市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虽类似于上海模式,但规划管理权的分散程度却远不及上海。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在统一规划审批、统一管理法规、统一业务 领导的原则下,明确市、区两级 城市规划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发展区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编制;辖区内的 区属单位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村)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根据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的区属小区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 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审批;此外,区分局可审批辖区内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4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及重点地段外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分局审批的规划、用地、报建和查处违 法建设案必须在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规划法规和要求,市规划局有权随时否决,区规划分局必须重新审定。

上述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管理模式实践的结果,北京由于绝大多数的管理业务集中在市规委,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使规划管理已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各区的城市建设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因规划管理权力过度分散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也日益显露出来;深圳的规划管理模式是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模 式;广州的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 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当然,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并不仅仅由于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缺陷,而更多地受到来自于系统以外的压力,这非本文研究的范围,故不展开讨论。

三、规划管理权限划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

1、规划管理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

(1)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

如城市规划管理权过分集中于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那么各区、街道发生的问题需经过层层请求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往往由于多环节的传递需要延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无法适 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如大量的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就是典型的说明。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此外,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极为复杂,很难想象,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权限过度集中的结果,无疑会使市级规划管理部门限于日常事务而失去宏观管理的能力,又因疲于应付,顾此失彼,而难逃官僚主义之虞。

(2)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 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将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逐渐磨灭,造成城市管理效率下降,这对城市建设的推进极为不利。

(3)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原则是公平、公开和公正。它要求管理公开化、民主化,而过度集权必然导致封闭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由于透明度低,极易受到行政干预“长官意志”的影响并滋生腐败等现象,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2、规划管理权过度分散带来的问题

(1)重局部,轻整体,城市整体调控能力下降。

受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区不能有效地树立全市规划“一张图”的全局观念,缺乏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难以落实到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上,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在具体操作中,又屡有突破。这种情况下如果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设采取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如土地批租,如果各区规划局都有权力颁发“两证一书”,将使市政府难以控制土地批租总量。

(2)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一些城市的区、县政府拥有财政自主权,同时也具有了投资的主动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繁荣本区(县)的经济,往往不顾自身在城市中的定位,争项目、争中心,引起建设规模的不合理攀比,造成摊子过大、布局过散、项目趋同,浪费土地资源,难以发挥集约效应。如广州市某区在城市中的定位为具有旧城风貌的风景旅游区,但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却盲目模仿其它新区,建设科技工业园,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不但难以形成规模,而且污染了环境,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再如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要求,上海全市工业用地应保持在300—500km2的水平,但区、县、乡镇三级工业用地规划总量已达700多km2,这样势必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

(3)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由于土地开发是各区集聚财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区开发中,往往容易出现追求高容量开发的倾向。不仅使总体发展战略中降低中心容量及人口密度、疏解市中心功能的目标难以落实,还造成部分地区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4)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区与区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难以发挥合力,产生最大效益。在区与区分界线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在边界部分的项目安排、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安排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四、新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有较大的增长。根据世界入居中心的预言,21世纪初世界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测也表明,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我国将基本完成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

在城市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相应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也面临着新的变化:

1、城市之间的合作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处于世界城市体系中较低等级的我国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对立代替了合作。行政壁垒林立,条 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造成城市产业结构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使得各行政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绝少来往并缺少统一协调。有些城市在地域上已基本连成一片(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南海、佛山),而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仍是各自为政,对城市之间的协作无能为力。

为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阶段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分工 和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等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相应地,有必要建立跨城市、跨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协调机构,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统一管理。

2、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使得公众根本不可能参与城市规划。自1984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将生产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而迄今为止所说的权力下放,也仅在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社区、公众还远没有享受到城市规划的管理权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政府在住宅建设、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上的投资却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城市社会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将部分城市建设权和规划管理权下放给社区和公众,建立他们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和途径,对促进城市社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市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提出的新的要求。

五、深化城市规划管理权限改革,建构科学的规划管理体制

1、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

(1)城市规模大小

城市规模大小是决定是否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所特有的统一性,在城市规模不大、市规划局有足够的人力进行规划管理时,将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级规划管理部门是适宜的;但对于人口、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区的人口用地规模已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应将部分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街道)城市规划管理机构。

(2)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属性,它面向的既有宏观层面的城市整体,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规划项目或某一项建设工程。宏观层面的规划管理无疑应由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乃至城市政府来执行,但这并不等于微观层面的规划管理就要由区规划分局或区政府来进行,因为城市规划所审核的每一项规划或者每一个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城市的布局、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根据这种影响程度来划分市、区的规划管理权限,应属较科学的作法,但由于单项规划或建设工程对城市造成的影响较难界定,目前一些城市根据地段的重要程度来划分规划管理权限。市规划局管理重点地段,非重点地段则由区规划局管理,但这种划分方法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土地供应的管理,就决不能将非重点地段的土地供应权下放给区规划局,否则将会造成全市土地供应的失控、无序局面。因此,笔者建议,根据不同种类规划管理权限的特点,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土地供应管理权、规划编制的审批权等在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对不能下放,而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限额面积之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权可适当下放等。(3)规划管理的依据

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是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编制落后于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不紧密;操作性差,不能适应规划管理的要求;规划成果法律地位不高,在实施中经常被随意改动等。因此,现阶段亟需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体系进行改革:一是对现行规划编制内容的改革。总体规划阶段要加强对城市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详细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在全面、综合地分析地区社会、经济等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二是要建立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规划控制体系。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等进行刚性的严格控制,而对商业、房地产业等具有明显市场特征的行为进行弹性的引导与控制。三是要加强规划成果的法制化。城市规划管理是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会常常同区县的地方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它不但要承受来自于规划管理对象的压力,会受到区县政府的影响。要保证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抵制住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文件,保证规划成果的法律地位。目前应尽快建立分级准确、严密的法规性的城市规划文本体系。深圳法定图则的实践是对规划成果法制化的有益探索。(4)规划管理权限下放的时机 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规划管理形式也是不相同的。在规划管理起步时期,宜采取规划管理权高度集中的模式;在已具备了一定的规划管理经验,但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区规划局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的阶段,可将部分管理权下放,但不宜采用高度分散的模式。到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相当完善且公众的规划法制意识普遍加强的阶段,则不仅仅涉及到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规划分局的问题,社区、公众将更多地参与到规划管理中来,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

2、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

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借鉴国际上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从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中进行选择:一是在各行政区划政府的上一级建立更大的规划委员会或政府机构来统一管理城市和区域内的各种规划与开发事宜;二是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横向合作,建立跨地区的专门委员会以协调和处理区域内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控制等规划和建设问题;三是建立跨行业或跨系统的规划委员会来综合处理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诸多的复杂问题;四是在规划立法中,应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国土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哪些层次、方面必须发生交叉、衔接与协调,以保证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3、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规范规划管理权。

这里所指的法规应包括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相应的责、权、利及监督体制的建立等。其次要补充涉及全局利益的有关规定,减弱各区重近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效应,加强市级机构对区与区交界处项目的审批,规划协调的规定等。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规划进行管理,以此来限定各级部门、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限,既使是由上级机关或领导批准,也应保持高度透明,以便于公众监督。

4、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应按照“职权和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下放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管理事项,并将相关的人、财、物一并给区。此外,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市管理运作。街道作为一级准政府,必须赋予一定的监督管理权,使之可以行使属地管理的权力。同时,区级规划管理部门要下放管理人员、管理经费和管理设备。

5、加强区(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配备。

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给区级机构规划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各区规划管理机构很难在短时期内依靠自己建立起一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队伍,难以适应量大面广的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因此,目前必须尽快充实区(包括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技术力量并加强培训,使之尽快熟悉规划管理业务。此外,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大城市中存在的区级规划管理机构负责人仅由区政府任命的作法,而应借鉴深圳经验,由市规划局与区政府双重任命。

6、建立社区、公众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演进,大城市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将不可避免。为了使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就必须建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现阶段较为有效的作法是建健全人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他们可定期听取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督促规划管理部门查处和整改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另外应特别强调的是,应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机制。通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管理权限的下放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行政主管部门与公众的接触面增大,能广泛吸取尽量多调动公众信息,同时也可更快捷地对公众信息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滋生。总之,权力下放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制约机制。

结语

从国际大趋势来看,分权和精简(decentralization and down—sizing)已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中国,对管理权力下放日益增长的要求,也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广泛的进程的一部分,按照施蒂格勒和奥茨的分权定理,使服务适合于地方的愿望能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 本)、提高效率和激励地方经济发展,但权力下放的成本和收益 因不同环境而异。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规划管理权力下放的配套法规政策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区(街道)规划管理机构也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其结果不仅不能保证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反而可能导致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比较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深圳分级垂直管理体制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但我们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之间合作的加强及社区、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协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规划管理并理顺各 级规划管理机构与社区、公众的关系,建立适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规划管理体制,是每位规划师尤其是规划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第五篇:对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认识 时间真的是过的很快,转眼间两年已经过去了。经过两年在学校的学习,我们基本上从刚上大学的懵懂变得成熟,无论在哪个方面。我想对于专业也是这样的。刚来学校时,真的是啥都不知道,就知道专业的名字,放假回家后大人问你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真的是一问三不知。但是现在经过学习,已经能大概说出对以后的学校的规划和打算。

我们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专业对口率倒数第八,对口率为44%。它要学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规划管理、环境信息管理)毕业生适宜到中央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各地方省、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有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各级学校等从事环境管理、城乡环境规划管理、环境教学等工作,到冶金、化工、石油、煤炭等企业和各类环境咨询公司、环境监测公司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学生在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后可以参加环境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增加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力。大概的就业方向: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与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与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单位;毕业生适宜于冶金、化工、石油、煤炭等大型企业,城市环境保护机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从事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境管理体系资格认定、审核与综合管理工作,有关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IT及通讯行业从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产品开发研制,各级各类环境保护机构从事环境信息管理,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与维护的工作,有关学校或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看起来可以找到工作的地方很多,而且都是一些很好的工作,但是由于很多东西都仅仅只是涉及而并未深入的学习,所以很多工作都与我们失之交臂。大我们两届的学长们听说出了除了考研的大部分人都找到了工作,但是却与专业并不对口。或许你想说大学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是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是我们的专业真的没有名字上显示出来的那种优秀。最后它要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们专业的要求,也是对其他毕业生的要求。

总之,虽然我们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好,课程也特别多,特别杂,但是我相信努力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就是一道风景线,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困惑或不解,只要自己相信自己让自信和自己一起飞翔,总会飞出一片澄澈的天空。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要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风采,让我们可以不畏惧我们这个所谓“不好”的专业,不再胆怯“不好的”未来,勇敢的追求我们的翱翔的天空。我相信:天道酬勤!

下载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与要求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