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人单位未案实际月工资标准缴社会保险的处理
用人单位未按实际月工资标准缴社会保险的处理
本站律师解答:用人单位未案实际月工资标准缴社会保险的处理
【本站接待的相关案情介绍】
王某二年前毕业于北京XX大学,毕业后王某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本市某公司工作,担任销售员工作。因工作等问题与公司发生了争执。今年年初王某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王某在办理离职手续时,发现该公司几年来一直未按其实际工资收入缴纳社会保险费。经与公司多次交涉未得到解决。于是,王某就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根据王某实得工资为其补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仲裁经过审查后予以受理。
劳动仲裁在调查审理时,王某提出自进入公司工作后,几年来本人的工资、奖金以及各种津贴等收入,均已超过本市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上限标准,但公司却未按王某的实际工资收入缴纳社会保险费。王某的年收入都是工资性收入,其中不存在福利费用。故要求公司为王某补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
公司则认为公司内部每个员工的工资收入是“模糊”工资,其中包括一部分是福利费用。因此,公司在无法将员工的工资收入与福利费用分列情况下,按王某全部收入的80%作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符合本市有关的规定,所以对王某的要求不予同意。
经查王某自进公司以来每月领取工资的原始凭证记载,王某的年工资收入均超过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按国家统计局工资总额规定),而公司提供的财务明细帐册凭证,均记入财务应付工资科目。均属于列入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几年来公司一直未按王某的实际工资收入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仲裁认为,公司以发放“模糊”工资,无法将王某工资收入与福利费用分列为由,按其全部工资收入的80%为基数,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费缺乏依据,所以依法作出裁决,公司应该按王某的实际工资收入,为其补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
【本站专业律师解答】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用人单位认为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费用在无法分列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按员工实际收入的80%作为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根据按《北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单位应当以当月工资总额的25.5%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人员应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6%。该法又规定“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在职人员每月按规定期限缴纳,不得逾期缴纳或者漏缴、少缴。”所谓计算个人缴费额的工资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不论是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工资科目以外的其他经费开支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免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算为工资总额范围。
由此可见,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均应以实际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凡是列入财务应付工资的和职工的收入,均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本案的公司以王某工资收入完全“模糊”,无法将其的工资收入与福利费用分列为由,按其全部工资收入的80%作为缴费基数的说法,与法律、法规相悖。因此,劳动争议仲裁作出裁决,要求公司按王某的实际收入为其补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裁决以后,公司按照裁决书的要求为王某补缴了社会保险费。
【本站律师提醒】
一、什么是实际工资?
具体在社保保险的缴纳基数上,实际工资指:按照国家统计局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不论是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工资科目以外的其他经费开支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免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算为工资总额范围。
一般情况下,员工的收入由工资和福利构成。工资和福利的分配比例影响着社保缴纳的基数。对在职人员而言,社保缴纳的基数不是基本工资,也不是平均工资,而是实际工资。所以,社保缴纳的基数与工
1资构成比例没有关系(实践中单位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交通补助+饭补+话费补贴的形式不影响其作为社保缴费缴纳基数计算额)。
二、员工收入比例构成影响社保的缴纳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社保的缴纳基数是实际工资,但是不包括员工福利这一部分。所以如何分配工资和福利将决定员工与用人单位如何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所以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事先约定好收入比例的构成。本站律师建议,在符合国家工资制度、劳动法律和社保制度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对收入比例进行协商确定。对于刚参加工作、经济压力比较大的劳动者来说,如果其对社保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其可以适当地降低工资对福利的比例;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强的员工,建议可以提高社保的缴纳基数,因为社保是国家强制单位和个人缴纳的,是对员工未来生活的保障和风险的防范。当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不能单纯因为社保缴纳基数而随意调整收入比例的构成,因为影响收入的构成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其由行业性质、工作成果、税收缴纳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三、要分清在职缴纳社保和非在职缴纳社保的基数
实践中在具体适用时,应当注意:如果劳动者月工资收入超过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最高只按300%缴纳,比如某员工月工资10000元,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则按照6000元缴纳。如果劳动者月工资收入低于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所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缴纳,这种情况下,缴费工资和实际工资不符,不属于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形。
所以,未依法按着实际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仅限于员工工资在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之内的在职员工。
四、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劳动者的实际月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能否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用人单位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4条规定,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于拒不依法缴纳或延迟缴纳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
依据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这里的“依法”应当理解为:(1)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能不参加或只参加其中部分险种;(2)要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不能拖欠;(3)要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比如劳动者月工资3000元,就不能按照1600元的标准计算。所以,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劳动者的实际月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侵害,将直接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险利益的损失,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因此,用人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但没有按照劳动者的实际月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视为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五、用人单位未案实际月工资标准缴社会保险时,员工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
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规定,用人单位未案实际月工资标准缴社会保险时,用人单位应该按着实际工资补缴社会保险费用。
劳动者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有:
1、个人身份证明;
2、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明;
3、社保卡;
4、实际工资发放证明。
本站律师通过总结办理的相关案件,认为劳动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相关证据:
1、合法有效签订的劳动合同;
2、社会保险缴纳记录;
3、考勤卡(最好原件,且有公司的公章之类的);
4、工资发放记录(如盖章的工资条、工资卡的银行记录);
5、工资支付证明、拖欠工资的书面证明等(最好有原件);
6、同事的证人证言,最好由在职的同事进行证明;
7、胸卡、门禁卡、工作证、工作卡或工作记录单(表);
等等
每个具体的案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准确了解到您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给出的律师意见才是专业且负责任的。而每个细微的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案件的结果、关系到您的切身利益,所以,如需要继续了解具体信息,请咨询本站律师,点击查询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联系我们
【盈科律师事务所通讯地址】
总 部: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6号 大成国际中心C座6层
邮编:10002
2免费咨询热线::400-7050-520
电话:086-010-59626922
手机:***(崔律师)
***(刘律师)
***(吴律师)
***(常律师)
电子邮箱:bjlawyers@hotmail.com
【驾车路线】
1、从东四环由北向南,从四惠桥上10B出口走广渠路出口沿辅路直行300米在百子湾桥下左转100米即到。
2、从东四环由南向北,从窑洼湖桥出口沿辅路到百子湾桥右转100米即到。
3、沿通惠河北路由西向东行至光辉桥(现代城)出口沿辅路直行到四惠桥右转至百子湾桥下左转100米即到。
4、沿长安街建国路行至大望桥出口(现代城)沿辅路直行至四惠桥右转在百子湾桥下左转100米即到。
【乘车路线】
1、地铁四惠站A口过桥到对面公共汽车站乘495一站地百子湾桥东(大成国际中心)即到。
2、可乘31,657,608,439,753路到百子湾桥西(东)大成国际中心即到。
大成国际中心C座肯德基西侧便宜坊入口乘电梯至6层。
第二篇:物业公司未缴社会保险 员工辞职获补偿
物业公司未缴社会保险 员工辞职获“额外”补偿
一企业未依法为员工交纳社会保险,员工主动提出辞职能否获取补偿,《劳动法》未作规定,《劳动合同法》则有明确新解。6月17日,随着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的送达,这起案件画上句号,法院除对劳动者所提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一次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依法予以支持外,判决用人单位物业公司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2007.40元。
2008年8月5日,劳动者王某到某物业公司工作,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至2010年8月4日止。本案所涉物业公司系一家知名物业管理公司,大公司管理规范,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是毫无争议的。时年45岁的王某带着信任、抱着希望走进这家公司,尽管工资不高,王某还是干得很认真。他愿望不高,主要企望公司为其按时缴纳社会保险,“混”到五十岁弄份安稳退休金。然而,作为份内法律责任,这家物业公司却妄图逃脱,近二年时间未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
2009年6月18日,王某在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当日,王某即被送至医院住院治疗9天。出院后,医院建议其休息12个月。2010年4月,王某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主持调解,王某与保险公司及事故其他责任人达成赔偿协议。事故处理中查明,王某受伤前平均月工资为1003.70元。
2010年6月23日,王某提出与物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并在物业公司提供的交接清单上签注“因身体未能恢复,不能适应工作”。当日,物业公司同意与王某解除劳动合同后,王某在物业公司办理了相关手续,并签署了双方终止劳动关系的相关事项的确认书,确认书载明:终止劳动关系时,双方已办妥交接手续,离职者之薪资、福利、加班等酬金均已结算,双方不存在任何劳动及劳资纠纷。
同年7月8日,王某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其所受伤害构成工伤。同年10月10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王某所受伤害构成9级伤残。
今年春天,王某以工伤待遇、经济补偿金未解决为由,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部门仲裁后,双方不服,均提起诉讼,人民法院进行了合并审理。
庭审中,王某提出:“2008年8月5日,我到物业公司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2009年6月18日,我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经相关部门认定为工伤,并评定为9级伤残。2010年6月28日,因我的身体未能恢复,加上物业公司也未为我缴纳相关社会保险,我向物业公司提出书面辞职。此后,我与物业公司因工伤待遇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向仲裁委申请仲裁。我不服仲裁委所作出的裁决。根据法律规定,物业公司除应支付我工伤等待遇外,还应给付经济补偿金2200元(1100元×2)。”
物业公司认为,对仲裁委作出的有关工伤待遇的裁决争议不大,但王某主张的经济补偿金问题缺乏依据,因为王某是以其身体不适为由,主动提出离职,所以我公司不应当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审理期间,王某法院提供了其于2010年5月23日打印的一份申请书,载明其系因身体未能恢复,且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而要求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王某称,该申请书已交给物业公司。对此,物业公司否认其收到该申请书。
法院审理后认为,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依法享有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吉远美受到事故伤害,有权部门已经认定为工伤并鉴定为九级伤残。因物业公司未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费,现王某要求物业公司支付其工伤待遇,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予以支持。
王某主张其解除劳动合同除因自身身体原因外,还因为物业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虽然王某在物业公司提供的解除劳动合同时签署的文件上并未提及上述原因,但是考虑到物业公司确实存在未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违法情形,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王某要求物业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请求,应当予以支持。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作出前述判决。
第三篇: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要求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纠纷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要求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纠纷,实践中基本上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一般不予受理。
对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虽然理论上存有争议,但实践中做法基本还是比较统一的,一般是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主要依据是:《劳动法》第100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13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险基金。”
因此,各地法院根据上述规定认为,社会保险的征缴应属于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责,司法权不应对社会保险的征缴进行处理,否则,有司法干预行政的越权嫌疑。
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应当通过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予以实现,而非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
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对违纪、违法职工享有的“除名”和“开除”权,均是依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而该条例已于2008年1月15日废止。如企业现行规章制度中仍规定“除名”或“开除”的名义对职工做出处理决定,一旦职工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往往因企业的规章制度陈旧于法无据,而由企业承担败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