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21: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苏延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本文笔者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活动开发校本、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勇于实践、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纵观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改革,观念如何转变,历史与实践证明,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故此,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的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之前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新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活动内容等基本理念。教师人手一本由国家实验区长沙开福区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的一个经验汇总《体验新课程》。并通过派出教师向专家学习。曾派出2名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专题培训,并由这些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参加这种高级培训活动及自己组织的辐射培训,使国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能及时贯彻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采取了录像分析培训法、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话深度会谈式培训和活动观摩式互动等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架及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上不致于盲目而显得无所适从,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创造的空间。

二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

1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老师背上担子更重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突破口,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联的开放性课题开展活动 ;其次综合实践课题资源来源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根据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的特性,我们实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课题报告和研究计划占总分的20%,过程记录占50%,研究成果占30%,根据总分的高低分为A、B、C、D(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四个档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

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由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的不同,各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近两年对该县(区)106所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一次次调查,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该门课,城区中小学开设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12所中小学开展的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校形同虚设。有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课外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不乏有“作秀”之嫌。还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学生活动简单活动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课时,但由于中小学

开设的课程较多,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学都实行弹性学制,遵循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原则,其中1课时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内,2课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是目前可行的举措。

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既不能集中课时“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由于实施分散课时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实施一个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大一年半栽,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的作用应是活动的指导着、组织着,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和课外的正确关系,可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棘手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上。2005年笔者曾引导七年级(3班)的学生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科组所拟定的“走进定西”大主题的前提下,大家经过充分酝酿,逐步拟定了“安定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的专题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本组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学生确定的小主题有:“小流域治理成果斐然”、“马铃薯产业誉满国内”、“高效旱作农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等。通过对安定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整合,尽可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我们通过几年艰辛的探索,体会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广阔天地。它让学生真正的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具体目标为: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 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七、课标中对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操作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应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要求.

(2)探究性和问题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及案例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探究性和问题性.

(3)思想性和方法性:课题学习素材及案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数学的本质,以提高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

九、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常态教学相结合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实践的过程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并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如果说在数学教学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方式和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要使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的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的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教学问题设计和讨论中时时保持开放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领悟与思考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制定方案的思考

方案制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之一,是在学生选择了研究

课题之后,在教师个体或集体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为了保证完成某一活动主题的任务,在研究某一活动主题之

前进行的研究、编写活动方案的过程。方案制定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作好充足准备,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它不

仅仅是为某一节课做准备,而是为整个活动做好铺垫。但如何能让

学生有效的进行方案制定我们还是缺乏具体思路,于是我就“奇异的雷电”这一主题试着在各个班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孩

子们果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使得我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

一、先“做”后“教”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综

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教师

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

来。而不同阶段的指导、不同对象的指导、不同方法的指导都会达

到不同的效果,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可是学生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进行指导吗?在某一班级

进行试讲时,我试着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的方法和内容,显然我有些

高估的学生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样写,甚至有些人干脆什么也不做。当然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能篇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新课程的一门重点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系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育局课时计划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管理

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政教处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1.整体性。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要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应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应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性的一面。但是其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我们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应让学生参与选择制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这是指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有关问题的研究,最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其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两大方面。

①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

参考课题主要有:(空气、噪音)污染调查与治理,家乡耕地状况的调查与建议,人口增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本地区水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本校绿化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植物的栽培与研究,动物的特征与特性研究,废物垃圾处理的调查与研究,一日三餐的调查研究与建议等。

②社会研究。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目标直接相关。参考课题主要有:从城区大

型超市兴起看商业发展变化,太仓风俗人情的调查与研究,“通讯与生活”的调查与研究,本校学生零花钱使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本市中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太仓城乡交通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百姓富余资金投向的调查与研究,双休日百姓休闲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残疾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建议,本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太仓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调查与研究,太仓港发展状况研究,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与建议,现代舞蹈与吴晓邦等。2.社会实践学习。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员。途径主要有:

①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环保服务、助残服务等。

②社会考察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社会考察活动应作为“综合性体验学习”,通过考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考察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情况;考察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或某个住宅小区);考察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考察贫困地区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考察大中型企业等。

③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学生个人活动。如养老院公益活动,捐资济困活动,拥军优属活动,义务劳动等。以便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④角色体验活动。指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学会本领,提高素质。从组织形式上强调集体体验,从体验的身份和视角角度,倡导自我体验和换位体验。3.生活学习。

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生活学习的领域包括: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如服装设计、居室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活动内容,其中不但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而且还包含着复杂的价值观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造中进行价值判断。4.辅导活动课程。

该课程是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整合学科内容而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如信息技术、文学社、数学应用与探索、音乐与舞蹈、书画、工艺品制作、铜管乐与礼仪、科学与探索、体育与健康等。通过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5.学校传统活动。包括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庆元旦文娱汇演等。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

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类。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这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又能使每个成员得到锻炼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小组活动最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积极地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内容整合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

每个教师都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义务,这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作为教师职评、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2、学生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之一,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2)以“重过程、轻结果”为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对完成较好的课题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石良中学

2010.3篇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性,以及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运作中教学价值的综合性。

2、协同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使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方法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3、本土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家的开展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面确定的。活动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学校特色、班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挖掘社区中和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

4、开放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我校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开发项目: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定为二大块

(1)、校本课程《我爱丁山河》项目研究: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中国传统节日研究 丁河水果特产研究

丁河地方民乐研究

丁河水产养殖研究

丁河名人调查 ??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丁河变迁史

丁河特色节日研究

丁河特色菜肴研究

丁河诗歌研究

丁河珍珠养殖业

丁山河漾水质情况调查

丁河旅游业开发 ??(2)、学科性项目研究:各年级段的学生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挖掘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比如《科学》学科中的养蚕等。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3??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为保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学校考察了塘栖镇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丁河水泵厂”、“塘栖自来水厂”、“塘栖敬老院”、“丁山河养殖场”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三年级 年段目标??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成果。

活动基地??丁河水泵厂

(2)、四年级 年段目标??初步了解自然水的生产过程,养成珍惜水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节水宣传。

活动基地??塘栖镇自来水厂(3)、五年级 年段目标??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学会尊敬老人。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列为小学主要的国家课程之一,这既为语文作文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带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现行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封闭。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内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纠正作文教学封闭的弊端,弥补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教学共同点

1.教育目标相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获得、态度的形成、能力的具备、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的。

2.教育内容相近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虽然它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

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但是其主要内容除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

而作文写作则是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不难看出,两者在研究领域都不是按照既定内容去生搬硬套,都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都具有开放性。

3.教育理念相通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和社会,以综合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为教育理念。

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上来看,写作中所反映的真情实感必须是少年儿童亲身去积极参与的,才会有所体会。写作的目的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体验与实践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它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吻合的。此外还有都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性,都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材料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学生要求较高,一些语文学困生较难适应,而且学生选择主题的情况更加繁杂,作文专题指导显得尤为不易。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整合将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作文教学工作中。

其次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以生为本,在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上做好调研。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作文的命题注入源头活水。比如:要训练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甚至提前一个月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如:寻访家乡文明、寻找身边“雷峰”、走进传统节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里举行,也可以在校外举行,可以由班主任组织,也可以由同学自己组织,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再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老师不必再加以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妙笔生花,源源道来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先说再写,进行交流,我想他们也一定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再如请学生、队员关注街头、电视、报纸上的广告,然后组织学习,一节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与广告亲密接触》也可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不能要求每次活动都要写作文,不能只为了写作文而开展活动,而应在平时积极地,有目的地开展学生有兴趣的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益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就多彩起来,那么在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一次自己喜欢的也并非难事了,所谓水到渠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没有话写的。

最后,评价多元化。

叶圣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式作文批改的弊病:“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作文批改一直在改革,从老师的精批细改,到老师批,学生改,发展到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和自批自改,以及以上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一连串的改革,很明显地体现了作文批改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是这种改革,步子太小,速度太慢,并且过多的修改容易搓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那么有没有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把讲评作文,批改作文演变成作文欣赏,展示学生才华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从本次作文中选出若干优美词句,并感情朗读,分小组进行比赛;也可以分小组寻找别组的错别字、病句,争做啄木鸟医生;还可以把本组的佳作配乐朗诵,编成作文选。如果是童话、幻想故事,那就开展一次自编自演的短剧比赛,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在演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中学会了修改,锻炼了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命题、指导、评讲、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但这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整体。

把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使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快速提高作文效率,让学生融入社会,走向社会,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万紫千红!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作文教学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最大限度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第五篇:学校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浅议学校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侯家桥小学郭永亮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数年的发展历程,综合实践活动又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受长期的传统教育,社会的影响,学校关注考分,关注学科知识,明显偏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目前的现状看,还存在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理论层面,课案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于“四无”(即无教材、无教参、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局面,更使得学校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导致一些学校观望、等待,这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之一。现状之二,就是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校,也没有认真落实课时计划,更没有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课程计划,应该说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意识,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而制定的校本课程纲要,它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决不能可有可无。之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许多误区和偏解,对许多关系弄不清。如: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的关系,与学科课的关系,怎么开展活动,课堂呈现什么等等,学校和教师还是茫然。此现状严重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现结合学校实际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学校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谈如下建设意见:

一、对理念的理解,对认识的提升,对目标的明确,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

1、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结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突出的一部分。课程结构(①学科课②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共性教育的实施课程,它的提出改变了旧有的课程结构,它与学科课程一起,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任何人不能想上则上,不想上就不上。

2、开设该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实践性。解决孩子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它是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的重要课程。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养成和提高。有了这样认识的提升,并能有效实施,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才真正得以体现。否则,你就是不做为,你就是失职,你就是对下一代,对自己的民族犯罪。

3、清晰学段目标,就能增强课程实施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防止工作的盲目过头或脱离实际。学校开设该类课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课程内涵,课程特点以及课程呈现课型等。以上所述“理解理念、提升认识、明确目标”是学校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没有这一点,就很难谈得上你这个学校在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制度、人员、课时,年级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

1、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责任、目标落实、如何奖罚等在制度中的一一落实,用制度保驾护航。

2、在课时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上,依课程开设标准,每周三课时,但可以灵活使用。可以一周或两周、每月一集中,合理使用,便于活动的开展,但每周不得少于3课时;活动场地不局限于课堂,依内容而定;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依情况而定。从时间和教师指导上做出保障。

3、年级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它不是教材,却是教师活动的指导纲要。是学校或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学校特色的活动实施纲要。有体现活动领域主线方面设置的统领,有每个主题研究过程、层次结构的建议,有学生、学校实际生活的自主体现,具体有如下内容:

①层次:计划实施方案,应体现三大版块,年级活动目标:(年级段的分解目标)选题、简单分析(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分析);学期活动主题及内容(每学期3——4个为宜,不宜过多)。

②层次:学期活动主题及内容的确定,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为核心,各年级每条主线选择1—2个点,使活动开展及目标培养螺旋上升。

③层次:具体每个主题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发现、选择课题——参与、实践探究——解决、交流总结”流程为依据,要创造性地设计简略的过程、环节。④层次:提出学期活动内容或某个专题活动内容的活动形式和注意事项。

本人认为,这个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是不同于教材的,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指导纲要,是学校开展好此项活动的重要保障。能防止课程开展的随意性,盲目性,不全面性,能做到保底,做到规范,做到体现国家课程意志。

三、注重开展活动的过程性、实践性、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梳理,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是从事探究、积累直接经验,从中体验、实践。从课程的本质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体验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即“发现、选择课题——参与、实践探究——解决、交流总结”。

活动不论是大周期,还是小周期,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一节课上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更多的过程环节是在社会生活中做的。不能把我们看到的一节课理解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当堂体现三环节全程的除外)明确了活动过程,就知道了资料积累的内容,这个资料内容应是三个大环节过程的资料,而非一节课,一个调查报告资料,更要注意资料的记实性。如:采访记录、调查图片、视频等一手资料,记实资料。分主题、分类呈现并保存,通过资料体现活动的过程性、实践性,问题得以解决性。

四、合理安排课时,灵活组织实施。以选题、设计型;实验、操作型;汇报、交流型三种课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呈现的亮点。

从课程→领域→目标→课堂的相互关系看,应该说,课堂才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小单位,也是问题的集点所在。有了年级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怎样才能有效地活动,才能向人们呈现你开展活动的情况,我想最有亮点的地方是课堂。怎样让课堂亮起来,应以三种课型为突破口。

1、选题、设计型课堂。该类课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的第一环节。目的是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或设计探究方案。整个课堂能反映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论证,是问题发现、碰撞、梳理的体验。

2、实验、操作型课堂。该课型体现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体验环节。是亲自动手、操作、制作或实验。通过参与实践亲身获取知识经验。诸如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内容的课适应该课型。

3、汇报、交流课型。该课型体现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即活动的交流总结环节。这里对汇报内容重点阐述四层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汇报交流内容可以有四个层面:

①第1层面,探究的结果汇报。②第2层面,实践过程的汇报。以视频镜头、记录、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实践的场面及过程。③第三层面,解决问题的情况汇报。如方法、过程等。④第四层面,活动后的体验,感悟汇报。

以上是通过学习发现、感悟出的四点体会,希望能从面到点,即课程理解——目标分解——计划方案——课堂呈现四个层次或纬度,全面理解并有效地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析制约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因素及解决方法

辽宁省喀左县水泉乡中心小学 胡海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为彻底改变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科本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展现给人们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举国上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我所在县农村小学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

据我所了解全县农村小学负责人年龄大部分在40岁以上,他们没有在正规院校就读过,思想落后,自身素质不过硬,再加上不参加业务培训和新课改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一无所知。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他们只重视语文、数学教学,认为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他们工作干得好。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好坏也显不出他们的工作能力,所以不重视,只把课程编在课程表里,不安排教师去教。再有一点,他们担心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主观上也反对教师让学生搞实践活动,各校也没有成立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

二、新兴学科教师感到陌生

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只在少数城市或地区实验,一些经过新课程培训的教师认识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以后教学、教改的方向,想在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真正落实到实施过程中,仍有畏难心理和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怕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还属于“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要求脱离教材,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师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变得无所适从,课不知道怎样上,活动不知道怎样指导,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不善于从事科学研究,不善于指导学生去研究,不善于个体指导。我校的几名年青教师至今仍在彷徨中。

三、学生收集资料困难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本校教学条件要求较高,需要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学校计算机没有联网,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有的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计算机大部分是九十年代淘汰产品,用的还是DOS操作系统,只能让学生熟悉熟悉键盘,练练打字。图书室的书只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我们中心小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村级小学了,它们这几室根本不存在。另外,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家长不给学生订阅课外读物,各乡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这一切都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校外环境不利于活动开展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然而不可否认,考学只注重分数,家长只希望学生学好考试科目,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走访,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学校周边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家长不理解、支持,参观单位不配合,查阅资料不方便,还要收费,学生只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五、管理和评价方法存在漏洞

新课标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这说明它的课时从总体说是固定的,但根据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特点,它到底要哪一节上,有时又需要有灵活性,它的教学地点有时也需要变化。因此,怎样安排课程表,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是学校一个难题。有些学生的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外出搞调查研究不好控制,出了安全事故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确实可行的办法。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它不能通过考试来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是综合的,它的效益也是社会性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难以定量分析。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此活动中取得成绩的肯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虽然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我的讲解,师生和大部分家长认识到,改变学生现在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剂良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有了理论依据和师生、家长慢慢理解、支持,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相信定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建议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学校负责人、教师的大力支持,因此要让他们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高度上,弄清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的将是长期效益,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既符合新课改要求,又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学校负责人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为该课程铺路搭桥,课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教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才会让学生大胆的去闯,学生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和拓展培训面,消除教师畏难心理。在学生刚接触实践活动的时候,要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如:活动第一个主题时,可以指导学生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制订研究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步骤及活动方式,预期效果和展示方式。我校推选一名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业务骨干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然后以点带面,由他和实践小组领导、教师共同研究成功的案例,学习经验、论文,观摩国家级、省市级优秀课。设立实践活动论坛,群策群力,注重发挥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根据我校学生数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子专题分成若干小组,由二名教师分别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二、尽快实现校园网络化、信息化

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校负责人要有信息化意识,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要千方百计开源节流,筹措资金,加快实现校园网络化,图书馆电子化,为实验室添置设备,让网络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为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建全实践活动考核办法及考核机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上,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对学校负责人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考查科目,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

四、完善评价标准及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评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要判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如何,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都要通过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来实现,可见,评价的重要性。但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它学科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采取多种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过程而不在于结论,注重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达成。基于这些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有着独特的评价理念。我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出发,立足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评价目标。制定了以下评价方法:

1、在过程中,加强日常口头评价和借助一些小道具等评价工具。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活动。

2、在主题提出过程、实施过程、展示过程,设计了定项评价表,制定了严密的评价标准,并有指导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组员评价,组间评价,家长评价,被采访单位及被采访人评价等形式。建立这种开放式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了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3、档案袋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的资料,取得的成果,日记,作品等存入档案袋。确定档案袋评价的维度、指标及评定等级。用这一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烧锅王小学 张宪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对综合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爱好和需要。

例如,确立了《纸——我们的好朋友》这一主题课后,学生提出了“纸的用途”、“纸的种类”、“浪费纸的现象”、“造纸之旅”、“纸与环保”、“纸王欣赏”等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选题,其中,“纸的种类”无人选择,我就将这一子项去掉。根据各自兴趣,学生组成各个相应的子课题组,推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计划自由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形式也有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自己绝不“指手画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做法进行批评或挑剔,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见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都有畏难情绪。这时我就耐心指导,降低难度,让他们跟在能力强的学生身后做些简单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二、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或求助等方式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和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取一些有用的材料。然而实践活动总伴随着各种困难,活动的结果也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活动热情,对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几位女同学满怀信心的去超市采访营业员和顾客,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回来哭诉:老师,他们不理睬我们,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再也不去了。我首先安慰她们,接着便引导她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礼貌?还是提问不当?还是时机不适„„同时全班同学交流,有些采访顺利的来谈谈经验,这样找到问题的缘由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为此,我还以身示范去采访,先跟对象说明原因,真诚的请他们帮忙,对商店我们承诺将义务为他们宣传。在总结交流时,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踏上社会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不像在家里和学校,有困难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今后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设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一次次的锻炼,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更健康。

忙碌中,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各项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主体体验、主动探索和养成多种能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能够力求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就更热情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各自的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阅资料;围绕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分发的班级;组织随机抽样等。同时在过程性指导中,为了更加具体细化,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但不要很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像《布置校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去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小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小学生,这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或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定量的结果。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使活动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的过程,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只有真正重过程,才能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由于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重视过程,让学生对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进行了调查,真正去参与、体验,因而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鼓励小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需要小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在这里,教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只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的善于思维,懂得与人合作。综合实践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与人交流、收集资料、编辑成果„„总之,我认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体现自我的生命力。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字体:小 大】

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余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12 更新时间:2009-9-18 11:03:4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燃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的火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对综合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爱好和需要。

例如,确立了《纸——我们的好朋友》这一主题课后,学生提出了“纸的用途”、“纸的种类”、“浪费纸的现象”、“造纸之旅”、“纸与环保”、“纸王欣赏”等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选题,其中,“纸的种类”无人选择,我就将这一子项去掉。根据各自兴趣,学生组成各个相应的子课题组,推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计划自由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形式也有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自己绝不“指手画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做法进行批评或挑剔,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会使学生的见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就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都有畏难情绪。这时我就耐心指导,降低难度,让他们跟在能力强的学生身后做些简单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二、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或求助等方式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们不但能从书本和网上找到一些资料,还学会了从别人那打听消息,获取一些有用的材料。然而实践活动总伴随着各种困难,活动的结果也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活动热情,对探究学习方式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记得一次几位女同学满怀信心的去超市采访营业员和顾客,不一会就垂头丧气的回来哭诉:老师,他们不理睬我们,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再也不去了。我首先安慰她们,接着便引导她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不懂礼貌?还是提问不当?还是时机不适„„同时全班同学交流,有些采访顺利的来谈谈经验,这样找到问题的缘由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为此,我还以身示范去采访,先跟对象说明原因,真诚的请他们帮忙,对商店我们承诺将义务为他们宣传。在总结交流时,学生的日记这样写道:踏上社会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不像在家里和学校,有困难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今后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设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一次次的锻炼,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快,更健康。

忙碌中,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提高了各项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主体体验、主动探索和养成多种能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能够力求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们教师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合作伙伴或是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就更热情了。而老师过程性指导也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各自的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阅资料;围绕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分发的班级;组织随机抽样等。同时在过程性指导中,为了更加具体细化,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小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但不要很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像《布置校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去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小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很多教师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小学生,这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或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定量的结果。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使活动过程成为“收割庄稼”的过程而不是走过场的过程,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只有真正重过程,才能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由于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重视过程,让学生对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进行了调查,真正去参与、体验,因而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鼓励小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需要小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在这里,教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只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的善于思维,懂得与人合作。综合实践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与人交流、收集资料、编辑成果„„总之,我认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体现自我的生命力。

下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总结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利用升旗仪式的时间将我校近一学期以来的多项综合教育活动情况总结一下,为我校本学期的各类特色教育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五化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背景及理论依据(一)实施的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 小学综合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 一、目的为了解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特进行此次总结介绍......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 一学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 本学期围绕学校“低调快进,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工作主题,突出工作思路中的“做研究型教师”的要求,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