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拉特前旗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简单)
乌拉特前旗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讨论稿)
(2009——2011)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旗林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明确建设目标,推进我旗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建设生态大市的总体战略,立足我旗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田、道路、集镇、村屯、园区等绿化,大力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保护培育森林资源,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大旗。
二、总体目标(2009-2011年):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大力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加强对现有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防治荒漠化、盐渍化,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到2011年,全旗新增有林面积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要成规模、上档次,在套区以先锋镇为中心,建成10万亩的枸杞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两个国有林场为中心,完成2万亩的红柳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等完成20万亩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在山旱区结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建成30万亩以上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成20万亩柠条饲料林基
地和1.5万亩的大白柠条采种基地。全旗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木材交易中心和果品、枸杞批发市场,增加农牧民的林业收入,使全旗的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5%。同时要重点实施好高速公路、乌梁素海旅游公路、包兰铁路、西五线、新苏线、黑蓿公路、乌拉山至公田村公路、总排干沿线等绿色长廊工程,集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00%,村屯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厂区、矿区、园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0%,机关、学校绿化覆盖率要不低于30%,水库周围绿化覆盖率要不低于50%。
分年度目标:
2009年,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建设任务30万亩,完成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 10 万亩,完成7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完成1.5万亩的大白柠条采种基地。完成 1个集镇、20个村屯、2个园区的绿化。同时,完成高速公路、乌梁素海旅游公路、新苏线、西五线等部分地段的绿化工作,110国道的绿化工作实现全线贯通。
重点建设范围:高速公路,旗乡村道路,套区各级宜林渠沟路,山旱区的宜林荒沙(荒山)地,以及集镇、村屯、园区的绿化。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建设任务30万亩,完成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 10 万亩,完成7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农田林网化建
设,完成10万亩的柠条饲料林基地建设,完成 1个集镇、20个村屯的绿化。同时,完成黑蓿公路、乌拉山至公田村公路、公沙公路等旗乡村道路的绿化,完成总排干沿线部分地段的绿化工作。高速公路、乌梁素海旅游公路、新苏线、西五线绿化工作实现全线贯通。
重点建设范围:旗乡村各级道路,总排干沿线两侧,套区各级宜林渠道,山旱区的中低产田、宜林荒山荒沙地以及集镇、村屯绿化。
2011年,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建设任务30万亩,完成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 10 万亩,完成6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完成10万亩的柠条饲料林基地建设,9个苏木镇政府所在地全部绿化,30%的村屯得到绿化,厂区、矿区、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机关、学校绿化覆盖率达到30%,水库周围绿化覆盖率达到50%。包兰铁路、总排干沿线全部绿化。
重点建设范围:包兰铁路、总排干沿线,套区各级宜林渠沟路,山旱区中低产田和宜林荒山荒沙,以及集镇、村屯绿化。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我旗林业生态建设必须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道路,实施好现已启动的重点工程,积极争取新的林业生态工程,加快扩张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同时,旗人民政府要把重点工程项目的前期费、规划设计费、检查验收费和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等,纳入财政预算。
三、投资估算:
经测算,2009—2011年完成90万亩造林面积需资金72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1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85万元;完成项目需前期费、规划设计费、工程管理费、检查验收费等300万元;完成乌梁素海旅游公路、新苏线、西五线、黑蓿公路、乌拉山至公田村公路、公沙公路等旗乡村道路的绿化需资金3500万元;完成3个集镇、60个村屯的绿化需资金650万元;完成包兰铁路、总排干沿线的绿化需资金6000万元。三年共需资金177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1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35万元。
第二篇:登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登封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
【大 中 小】 来源:登封市林业局 时间:2010-01-22 08:46:43 浏览
390 人次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条件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4°35’~34°15’,东经112°49’~113°19’。东临新密,西接伊川,南与禹州、汝州交界,北与偃师、巩义毗连。全市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下辖六镇六乡三个办事处二个工业区和一个国有林场,307个行政村。
2、地形地貌
全市地形复杂,北有嵩山山脉,南有箕山、熊山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北向中间逐渐降低为丘陵河川,依地形大致可分为深山、浅山、丘陵和平地,深山约占流域总面积17%,浅山占30%,丘陵占36%,平地占17%,丘陵坡度多在6°以上,有石质型丘陵和黄土覆盖型丘陵两种,多为南北走向。
3、土壤
境内土壤多为褐土和棕壤,褐土多分布海拔800米以下地区,棕壤则多分布在800米以上山区,土壤肥力总的状况是富钾、少氮、极缺磷,有机质含量低。
4、水文气候
登封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297小时,年均温度14.2℃,极端温度分别为40.5℃和-15.1℃,全年大于0℃的平均年积温为5178.8℃,无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614毫米,四季分明,温差大,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3.8%。
5、植被
全市森林植物种类较多,资源比较丰富,有木本植物42科127种。主要生态树种有华山松、油松、侧柏、麻栎、刺槐、沙兰杨、泡桐。经济林树种有苹果、桃、李、杏、板栗、葡萄等,主要灌木有荆条、酸枣、白腊条、紫穗槐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登封市国民生产总值150.09亿元,农业总产值12.02亿元,林业产值0.66亿元,全市财政收入10.08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647元,粮食总产量19.53万吨。截止2006年未人口总数6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9万人,农业人口50.51万人。全市交通发达,有国道207、郑少洛、禹登两条高速公路、省道S323、S316、S237等主干线,2002年已实现村村通油路,登封铁路连接焦枝线已经贯通,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加上良好的通讯设施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巩登高速、汝登高速,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林业现状
1、森林资源现状
据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5.7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6.9%,其中有林地面积49.79万亩,疏林地0.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4.4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9.85万亩,宜林地13.1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3%,活立木总蓄积量159万立方米。
2、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2000年以来我市已实施黄河流域防护林工程6253亩,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工程造林5045亩,淮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造林19755亩,小型公益林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工程147900亩,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西南核心片林91160亩,成活率均在90%以上,已通过国家、省、市验收,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6%。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市)”。
3、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47131.1亩,产量1372.63万公斤,销售产值4344.28万元;林业育苗面积1403亩,可出圃苗木5612万株,销售额2690万元,其中花卉种植面积72.5亩,可出圃苗木61.62万株,销售额184.86万元;发展107、中林46杨为主的杨树和泡桐、楸树等速生用材林21.96万亩,先后建立了嵩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熊山省级森林公园、香山省级森林公园、朝阳沟郑州市级森林公园,面积达263867亩,接待游客量413万人次,年收入1.24亿元;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6546万元。
4、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90%。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82000亩(其中327000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199970亩(其中35400亩已得到补偿)。
5、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林业机构健全,市林业局负责全市林业工作,下设林科所、苗圃场等10个单位,各乡镇均设有林业工作站负责辖区林业工作。全市共有林业职工573人,其中行政干部51人,技术干部125人,技术力量雄厚。建立了嵩山山区防火指挥中心和32个前端监测云台。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市有林地面积49.79万亩,活立木蓄积159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77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2.4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7.3%。林业用地面积85.7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只有46.9%,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干旱、大风、山体滑坡、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0%以上;山区还有13.13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西北部黄岭区有近5万亩粗骨土覆盖的沙化土地亟需治理。
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3.19立方米。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灌木林和未成林因缺乏抚育管理而生长缓慢;丘陵区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县乡道路绿化标准低。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多年来,林业建设投资一直是补助形式,单位面积造林投资标准低,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造林成本需要,造林质量和保存率较低,公益林补偿标准低,难以引起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林业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林业科技含量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链尚未形成,林业基层管护人员工资没有保障。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旅游名城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高级达标县(市)。
1、总体目标
全市新增林地面积5.54万亩,达到91.28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28.58万亩,达到78.3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5.6%,达到42.9%(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3.82亿元。
2、具体目标
现有20.61万亩宜林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2.04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新造以黄连木为主的生态能源林3.4万亩,改造1.8万亩,达到5.2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1.7万亩,达到2万亩以上。
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三、总体布局
根据登封市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三区”(北部山区、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区)、“三点”(城市、景区、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三区:
1、北部山区:嵩山及与山体相连的丘陵区(含黄岭区);
2、南部山区:马岭山、箕山、熊山等山区及与山体相连的丘陵区;
3、中部丘陵区:包括花椒岭、景店岭、裴家岭、茶庵岭等;三点:
1、城市绿化美化;
2、景区绿化美化;
3、村镇绿化美化。一网络:即生态廊道网络。
(一)三区
1、北部山区: 1.1基本情况
嵩山及与山体相连的丘陵区(含黄岭区),共涉及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少林办事处、嵩阳办事处、中岳办事处、唐庄乡和国有林场等9个乡镇单位的87个行政村,面积积55.42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0%。
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山体为东西走向,地势自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最高1500米,低山500-800米。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和棕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汇聚了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我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该区存在问题主要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林地生产力较低。
该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2万亩,其中有林地20.96万亩,疏林地0.35万亩,灌木林地2.8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7.8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37.8%。1.2建设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针对区域立地条件,因地制宜,以防护林、能源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实行封、育、造、改(改培)一齐上。该区建设面积20.11万亩,其中水源涵养林建设面积6.71万亩,生态能源林5.2万亩,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8.2万亩。
2、南部山区: 2.1基本情况
马岭山、箕山、熊山等山区及与山体相连的丘陵区,共涉及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送表区、白坪乡、东金店乡、告成镇、徐庄乡、大冶镇、宣化镇等11个单位98个行政村,面积57.42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4% 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山体为东西走向,地势自南向北南呈阶梯状下降,海拔一般在800米左右,最高1000米,低山500-800米,土壤类型主要褐土。该区存在问题主要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林地生产力较低。区内剩余的宜林地基本上都是硬骨头,造林难度大,煤矿和铝石等矿区无节制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该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3.6万亩,其中有林地20.3万亩,疏林地0.58万亩,灌木林地1.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3.4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35.3%。2.2建设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生态移民、矿区生态修复等工程。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3.02万亩,生态移民0.09万亩,矿区生态修复3.71万亩,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15.6万亩。
3、中部丘陵区: 3.1基本情况
包括花椒岭、景店岭、裴家岭、茶庵岭等,共涉及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东金店乡、少林办事处、嵩阳办事处、中岳办事处、告成镇、大冶镇、卢店镇等9个单位122个行政村,面积70.04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6%
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以君召乡钱岭为分水岭依次向东向西呈阶梯下降,海拔一般低于500米。土壤类型全部为褐土,区内植被单一,植物资源匮乏,是我市经济林、苗木基地、用材林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存在问题主要森林资源缺少,水土流失严重,林种树种单一。
该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0.14万亩,其中有林地8.53万亩,疏林地0.06万亩,灌木林地0.2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9.41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3.74万亩,森林覆盖率12.2%。3.2建设重点
重点营造生态廊道网络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园林绿化苗木等工程。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针对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以防护林、能源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重点营造生态廊道网络工程30.67万亩,城市林业生态工程1.68万亩,园林绿化苗木等工程1.7万亩,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6.32万亩。
(二)三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全市市区建成区总面积2.15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0.8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35%,城区内可用于绿化用地有限,城市森林总量不足,植物配置和结构层次单一,没有构成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周围的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较少。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
2、景区绿化美化
我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旅游景点较多,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三皇寨、卢崖瀑布、石淙河等景点星罗棋布,除对景区大环境进行绿化外,重点对旅游线路两侧高标准、高起点设计、绿化,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且与人文相融和、协调的格局。
3、村镇绿化美化
村镇绿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整体绿化质量、档次不高。局部存在绿化“盲点”,区域绿化水平不平衡。村镇中心建筑密集,绿地不足,绿化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划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重点,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复杂多样、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具佳的村镇植被生态系统,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登封铁路、公路(含国道207、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颍河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
登封铁路、郑少洛高速公路、禹登高速公路、国道207、颍河、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S316、S323、S237、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
我市25度以上坡耕地规划面积48027.3亩,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按流域分淮河一级支流颍河源头及两岸面积占45247.9亩、黄河二级支流狂河源头面积占2779.4亩,涉及14个乡(镇、区、)办事处,农户10347户,人口47352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和《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退耕还林有关情况调查的通知》(豫林文[2007]63号)文件精神,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但对25度以上坡耕地规划面积,等上级任务下达后实施。
2、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
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送表区、东金店乡、白坪乡、告成镇、大冶镇、宣化镇、卢店镇、唐庄乡、国有林场等12个乡镇单位。
3、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我市野生植物种类2750种,其中木本植物70科,165属,404种。珍稀植物27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植物有:银杏、水杉、马褂木、西康玉兰、山白树、黄蘖、青檀、流苏树、蝟实、杜仲、野大豆等。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6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结合我市实际,根据保护程度和重要性,规划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从而拯救、保护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市山区丘陵区重点营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为主的生态林131309亩,生态能源林改培18000亩。
在我市北部山区,省道S316及S323以北区域的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少林办事处、嵩阳办事处、中岳办事处、卢店镇、唐庄乡等9个乡镇营造水源涵养林67143亩,在南部山区的颍阳镇、大金店镇、送表区、东金店乡、告成镇、徐庄乡、大冶镇营造水土保持林工程30166亩。在唐庄乡、国有林场规划建设以黄连木为主的生态能源林基地5.2万亩,其中新造3.4万亩,改培1.8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区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封造结合的造林方法,恢复植被。我市规划移民1600人,涉及400户,对废弃的村庄恢复耕地,弃耕地实施造林,规划造林面积895亩。
在全市19.25万亩的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造林37068亩,促使其尽快恢复矿区生态。
2、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全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总里程1738公里,规划面积306717亩,其中新造270378亩,完善提高30191亩,更新造林6148亩。涉及全市所有的乡镇、行政村。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3、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城市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833亩,其中环城林带16369亩,城区绿化464亩。涉及少林办事处、嵩阳办事处和中岳办事处三个办事处27个行政村。建设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
4、村镇绿化工程
村镇绿化面积19900亩,涉及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送表区、大金店镇、东金店乡、中岳办事处、卢店镇、白坪乡唐庄乡、卢店镇、告成镇、徐庄乡、大冶镇、宣化镇15个乡镇170个村镇。规划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1、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
规划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1.7万亩,达到2万亩以上。涉及东金店乡、告成镇、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大金店镇、大冶镇、唐庄乡、中岳办事处、卢店镇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
2、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嵩山、熊山、箕山、香山、朝阳沟、白沙湖等六大森林生态旅游区。
五、森林经营管理 规划经营管理面积301176亩,其中中幼林抚育面积280772亩,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20404亩。其目的是对疏林、低质低效林分、中龄林、幼林、病虫严重危害的林分进行经营性的管理,尽快提高林分质量。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规划面积301176亩,涉及全市所有乡镇单位,主要针对幼龄林、中龄林进行抚育性管理,采取林地清理、林木修枝、防火、病虫防治等措施,促进尽早郁闭成林,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效益价值。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规划面积20404亩,涉及颍阳镇、送表区、国有林场等12个乡镇单位,采用分区管理,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科学改造,使其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高质量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六、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依托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及指挥系统,利用郑州市西南山区森林防火监测指挥网络,通过32个系统前端图像监测站和防火指挥中心,对全市重点林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作到早发现、早扑救。
建立市级专业森林消防与乡镇、村兼职消防队伍相互协作、配合的防扑火机制,完善现有徐庄乡、宣化镇、大冶镇、唐庄乡、白坪乡、颍阳镇6支乡级防火突击队,在石道乡、君召乡、大金店镇、东金店乡、告成镇新组建5支乡级防火突击队,注重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演练,配备必要的防扑火机具、装备和运输车辆,提高防扑控能力。完善全市火源管理机制,加大入山检查、宣传标志牌密度,开设生物防火隔离带,控制杜绝林区野外用火。
2、森林公安
完善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现有县级森林公安分局,按地域在卢店镇、城区、大金店镇建立三个林业基层派出所。按照相关标准配备交通工具、勘查取证器材、通信设备、警用器械等设备,完善询问室、留置室、警械库,以提高林业案件技术鉴定能力,加强警备区建设,提高林业案件结查能力。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原则,加强对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控防治网络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为主体,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依托,专兼职病虫情测报员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建立和完善检疫隔离试种苗圃、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和检疫检查站,装备小型检疫检验设备、除害处理设备和通讯工具,建立县级检疫实验室。完善森防站防治减灾设施设备建设,配置防治作业车、防治施药器械、野外作业工具、防护设施、交通工具等,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稳定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布置人力资源,加强设施装备建设。加强我市颍阳木材检查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徐庄木材检查站,使其全部达到国家级木材检查站建设管理示范站标准,强化林政稽查队伍建设,稳定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我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结合嵩山森林重点火险区防火监测指挥网络系统,提高监测深度和广度。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成立县级林业调查设计队,建立健全林政稽查大队和封山育林稽查大队,配备调查监测设备,并对监测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培训,使我市具备一定资质的森林监测和调查规划设计能力。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紧紧围绕“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工程建设林木良种使用率95%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5%以上”的目标,重点抓好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林业信息技术科技工程、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与科普工程、林业标准化科技工程等四项重点林业科技工程,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对现有林业科研成果、技术进行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开展抗旱保湿造林技术、干旱裸露地造林技术、新品种培育及快繁技术、各类立地类型的造林模式研究、生态廊道的造林模式探讨、重大病虫害的技术科研项目等先进技术。
切实建设好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带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林业,优化林种、树种、品种结构,大幅度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围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分区建立一批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科技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2、林木种苗质检体系
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使工程造林种苗受检率达100%,一般造林种苗受检率达80%,工程种苗质量合格率100%,一般造林种苗合格率达90%以上。依托我市侧柏、栎类林种优势,配备种子检验检测设备,建立种子贮备库和种子加工精选基地,着重扶持优质林分,加强林分抚育管理,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
3、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巩固和完善乡镇林站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按照“健全、规范、提高”的建设方针,着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更新完善推广服务业务设备,配备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建立与完善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工程和技术推广“三同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林木种苗基地
根据规划测算,完成任务约需苗木9216万株,在完善现有林木种苗基地的基础上,立足以乡镇为主、全市平衡的原则,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林木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大力推广苗木快速繁育和标准化育苗技术,建立一批县乡示范苗圃,为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
2、林业信息化
建立以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和森林资源、林业统计、工程项目等林业数据库体系,建成市级林业数据交换中心。建立林业应急指挥、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疫病疫情监测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林政资源管理、森林公安网络执法与业务管理、造林质量监测等应用系统和网上行政审批等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完善县乡林业宽带综合业务网络体系,连通省市,为实现林业政务、业务信息化提供共享网络平台。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标准
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元/亩,封山育林140元/亩,飞播造林80元/亩,改培250元/亩;生态移民工程人工造林480元/亩,移民12000元/人;矿区生态修复4800元/亩。
2、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3.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600元/亩,县城建成区绿化10000元/亩。4.村镇绿化工程,420元/亩。5.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中幼林抚育150元/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00元/亩。6.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6000元/亩。
(二)投资估算
经估算,规划总投资56492.15万元。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总投资26508.43万元。其中新造林24138.43万元,能源林改培450万元,生态移民1920万元。按工程分水源涵养林3222.86万元(全部为新造林),水土保持林1447.97万元(全部为新造林),生态能源林2082万元(其中新造林1632万元、能源改培450万元),生态移民1962.96万元(移民1920万元、新造林42.96万元),矿区生态修复17792.64万元(全部为新造林)。按分2008年3976.26万元,2009年5301.69万元,2010年6627.11万元,2011年6627.11万无,2012年3976.26万元。2.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总投资12882.11万元,其中新造11355.88万元,完善1268.02万元,更新造林258.22万元。按分2008年1932.32万元,2009年2576.42万元,2010年3220.53万元,2011年3220.53万元,2012年1932.32万元。3.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总投资1446.14万元,其中环城林带982.14万元,建成区绿化464万元。按分2008年216.92万元,2009年289.23万元,2010年361.54万元,2011年361.54万元,2012年216.92万元。4.村镇绿化工程 总投资835.8万元,全部为新造林工程。按分2008年125.37万元,2009年167.16万元,2010年208.95万元,2011年208.95万元,2012年125.37万元。5.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总投资4619.66万元,其中中幼林抚育4211.58万元,低质低效林改造408.08万元。按分2008年692.95万元,2009年923.93万元,2010年1154.92万元,2011年1154.92万元,2012年692.95万元。6.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
总投资10200万元,全部用苗圃建设。按分2008年1530万元,2009年2040万元,2010年2550万元,2011年2550万元,2012年1530万元。
(三)资金筹措
争取上级财政项目投资28250万元,占总投资额度的50%;我市财政按照每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从2008年开始今后5年,平均每年投入造林费按照2000万元计算,市财政5年投入林业规划资金总额为100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7.7%;乡镇财政按照每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2007年乡镇财政总支出27393万元),从2008年开始今后5年,平均每年投入造林费按照300万元计算,乡镇财政5年投入林业规划资金总额为15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7%,吸引社会资金25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4%,建设单位、造林农户自筹14242.15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5.2%。
(四)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总价值239065.32万元。
1、生态效益
年将新增加生态效益价值177384.55亿元。包括可固定二氧化碳52.58万吨,效益价值为63097.85万元,释放氧气32.68万吨,效益价值为32676.34万元,减少土壤流失总量127.49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流失量6.94万吨,保育土壤肥力效益价值为2220.3万元,涵养水源效益价值为779.07万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为1728.53万元,农田防护效益价值为12626.13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为44400.24万元,森林游憩价值为7463.31万元,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化物等有害气体分别为359.37万公斤、10.74万公斤、18.20万公斤,滞尘46753.88万公斤,增加负离子239.03亿个,净化环境效益价值为7534.17万元。城市生态森林建设1.68万亩,村镇绿化工程规模1.99万亩,将新增加城镇林木407.74万株,节能减排效益价值4858.39万元(其中节能效益价值为3664.01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33万吨,效益价值为1090.07万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09万吨,效益价值为104.31万元)。
2、经济效益
年增加经济效益34679.73万元,包括木材产生的效益21359.38万元,园林绿化苗木产生效益10200万元,生物柴油产生效益3120.35万元。
3、社会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将新增加就业岗位2.25万个,按年人均工资1.2万元计算,新增就业价值达到27001.04万元。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了森林博物馆、城市公园、园林等一批森林文化设施的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和革命纪念林,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提供场所和条件,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野生动植物、生物圈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价值观深入人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市乡两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的领导。经政府或人大通过后,将规划目标逐年层层分解到乡镇和行政村,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安排部署,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监察机关,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种苗培育、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要根据规划实施进度及测算出的未来五年内需苗量,统筹安排育苗任务。从今冬明春开始,加强优质树种的培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抓好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培育数量充足的良种壮苗,保证工程实施的苗木供应。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要认真组织好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各种所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强化工程投资管理,建立投资竞争机制、招标代理、验收拨付等制度,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补偿、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投资分类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和稽查、监督力度,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到后期评估进行全过程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发现问题逐级追究责任。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在已进行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最终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2008年年底以前,完成生态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界定工作,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市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四)抓好典型示范,推动林业发展
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扩大登封林业开放步伐。不断拓宽与国内及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快速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积极性高的乡镇单位作为示范单位,将工程实施好的村作为示范村,对被授予“林业生态乡镇”、“林业示范村”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我市林业建设的快速全面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着力抓好林业人才队伍培训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市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和博士、硕士人数达到5人以上,使人才结构和分布更加合理。分批选派林业专业人才到省市挂职锻炼,充分发挥周边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不断为林业生产一线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推进继续教育,完善林业系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林业科技周”等活动,加强科普与培训、强化林业标准化工作,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个业标准相匹配的林业标准体系。
(六)完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治林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规范林木、林地流转制度,研究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更等方面的政策意见。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加大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登封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九日
第三篇:林业生态建设 文档
关于做好我区2011年春季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
工作的通知
区属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于去年12月8日和今年2月20日分别召开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动员会和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全面部署了我市2011年春季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现根据会议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就做好我区2011年春季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要求如下。
一、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确保完成林业目标任务
今年的春季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从当前的实际
看,天气持续干旱,气温回升快,任务重,如果稍有疏忽就会贻误时机,影响任务的完成。全区上下要抢天夺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一)强力推进当前的植树造林工作。各单位要统筹组织协调人
力、财力、机械,凡是已整好地的地方,一旦墒情适合,要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造林。要组织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到造林一线加强技术指导,从苗木起运,到整地、栽植、浇水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组织施工,坚持不是良种不上路,不是壮苗不造林,栽植不合格一律返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各单位必须在3月底以前完成今年的春季造林任务。
(二)高标准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建
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等六大工程建设,同时要因地制宜抓好以茶叶、油茶、杉木、石榴、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工程建设。要继续将发展茶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林业项目资金上对茶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优先支持茶产业发展;在林业用地上,适宜种茶的优先安排种茶,全力保证茶园面积的落实。各单位要结合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在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城市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实施高标准绿化。
(三)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各单位是搞好全民义务植树的责任主体,要建立责任制,实行属地管理,明确部门绿化和每个适龄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林业生态建设。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拓宽义务植树渠道,通过建立固定的义务植树基地、认建认养绿地、参与抚育管护、缴纳绿化费等方式,履行公民义务,提高适龄公民的尽责率。对各责任单位造林任务完成情况要严格检查验收、统计、通报和考核,确保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有效开展。
(四)积极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市绿化委员会年前已下发文件,对今年的示范村绿化、环城林业、精品路段绿化、义务植树基地和领导绿化示范点、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低产林改造示范点等六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这是落实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王铁书记对林业工作要求的核心,也是综合试验区建设对林业工作的新要求,是推动我市林业工作创亮点、出精品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必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后花园、生态示范区”新的发展定位的第一年,各单位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创新,积极筹措资金,抓好质量监督,落实工作责任,推动我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植树造林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合力抓造林。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林区和山头地块,严格考核验收。要加强督查力量,加大督查力度,实施造林进度通报制度。各单位领导要身先士众,深入造林一线,督导林业,办好自己的绿化示范点。
(二)搞好科技兴林。目前,我们的造林任务尽管还很重,但绝不能忽视造林质量,既要抓进度,又要抓质量,避免为赶进度而忽视质量现象的发生。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模式,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多模式的绿化格局。在苗木选择上,要大力推广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实行良种壮苗造林,原则使用一级苗造林,严禁使用三级苗造林。在林种树种配置上,要突出特色,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乔灌花草结合,绿化彩化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绿化美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育苗和造林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三)加强林木保护。三分造,七分管。要坚持造林、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要落实管护措施和责任,创新管护机制,对管护不力、造成毁坏的个人和单位,要坚决追究责任并责令其限期补植补造。要搞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有效控制重点生态廊道、林业生态工程、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的生物灾害。要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当前持续干旱,气温回升快,火险等级高,一定要严格野外火源管理,狠抓预防和扑救措施的落实,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要坚持依法治林,对乱砍滥伐和故意毁坏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造林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错过这个季节,全年的造林任务就无法完成。当前正值植树造林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季节,各单位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打好春季造林绿化攻坚战,全面完成我区今年的春季造林和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第四篇:林业生态建设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简介莫绍周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到2002年12月止,已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低效林改造3.55万亩,封山育林28亩,澄江路绿化50公里,投入资金2854.45万元。
第五篇: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
2014年春季林业生态建设第二次现场会召开 4月14日,我县召开2014年春季林业生态建设第二次现场会,检查2014年春季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建设成果、学习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张生伟、县政协副主席郭轩子、副县长张春全出席会议,各乡镇主抓林业副职、各相关委局参加了会议。
张生伟一行先后到城关、铁门、石寺、曹村、北冶以及石井等乡镇,观摩了省道246线、省道314线等沿线重点路段绿化情况,现场参观了铁门镇中心苗圃、省道246线石寺坡段绿化情况、省道314线曹村段绿化情况、石井镇潭上村经济林改造现场。
张生伟对各乡镇在春季生态建设提升工程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要求各乡镇要抢抓春季生态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的进展。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时,张生伟强调,要围绕企业,做好“围村”、“围城”、“围厂”、”“围矿”的绿化工作;相关乡镇要做好新峪、新青、新、旧310国道等重点路段的廊道绿化工作;要积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的模式,推进经济林、成材林的建设,为百姓打造“绿色银行”、“生态银行”、“旅游银行”。
据悉,2014年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总任务12万余亩,其中包括造林5.52万亩,森林抚育改造6.2万亩,新峪景观大道、新宜、新青公路、运煤专线四条廊道的绿化工作9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