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2012年5月16日在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论坛上的讲话
在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
(2012年5月1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国际社会继续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中国银监会非常荣幸能够和国际金融公司一道,诚邀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的银行业监管部门的官员、金融机构代表、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就绿色金融和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复苏贡献力量。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但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很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大力倡导以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绿色发展进行了专题部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可以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进而直接影响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进程和实施成效。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为早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实现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
1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愿与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一同努力,积极推动金融业顺应绿色发展的要求,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对此,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第一,发展中国家应将实施绿色金融推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绿色金融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远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认为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实施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尽快消除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发展中国家应以绿色为导向,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对许多国家来说,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发布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建立绿色信贷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和环境社会风险评级规范等措施,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帮助其尽快掌握绿色信贷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实施有效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银行等金融机构则应制定和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坚持以绿色为导向,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规定,结合本机构的业务发展特点和风险偏好,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同时,加强绿色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提高绿色信贷的执行力。
第三,发展中国家应以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可考虑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出台合适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建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如,税收减免、税前计提拨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还可以考虑将直接发放给企业的节能奖励转变为信贷贴息,以市场的手段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公平性和普适性等。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则应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确保绿色金融政策落实到位。如,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我们也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评估体系和奖惩体系。我们将定期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管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四,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应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形成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缓解环境资源约束之间的关系,将实施绿色金融与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社会风险及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信息披露,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金融的企业文化和长效机制,实现股东价值与公益目标的双赢。
这主要包括,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业务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建立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
新的机制,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在机构内部营造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良好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披露机制等。
第五,发展中国家应以完善的法制与监督机制创造绿色金融的社会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顺利开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环保审核是推进绿色金融的有力保障,切实有效的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是促进绿色金融的强大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在法律上明确地规定了环境污染者应承担的责任,并加大执法力度,企业才会有充足的压力和动力去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金融机构才能够更好地督促其客户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推行绿色金融。
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名单,企业节能环保信息,开展节能环保认证等工作,提高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建立相关监督机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将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情况和效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督促金融机构承担并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女士们、先生们!
发展绿色金融,走绿色发展之路,既是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机遇,也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是产生创意和灵感的基础。此次会议聚集了众多的专家、银行家、监管官员等,机会十分难得。我真
诚的希望各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汇集各方面的智慧,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还热切希望,参加这次论坛的中方银行机构代表和银行业监管官员,充分利用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加强与外方代表的学习交流互动,吸收借鉴绿色信贷的国际良好做法,并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在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重点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在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
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尊敬的张肖行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
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四届村镇银行论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试点工作到现在已经四年的时间了,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四年多前,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试点四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银监会全力推进,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丰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探索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渠道;三是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度和市场合理的建设;四是引导创新的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特色产品;五是科学构建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有效监管模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占40%,中西部占60%。在已开业的44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400家,占89%;贷款公司9家,占2%;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占9%。同时,已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2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33亿元,83.4%的贷款均投向了农户和小企业,整体加权资本充足率30.5%,不良贷款率0.12%。总体上运行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新型农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当地原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经济结构中最大的问题,“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市场机制的发展关键是要顺畅两
通,一是商品流通;一是资金融通。流通创造价值,融通提升资金,二者合理助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目的就是要建立城市资本回流农村的渠道,建立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的渠道,以此平衡农村金融市场,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了落实这项利农、惠农的政策,核心是要坚持质量为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认为,坚持质量为先重点
是要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市场定位上要重点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管是城市资本还是农村资本,不管是初始投资意图还是开业后市场业务运作,都要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要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面向三农,面向社区,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今后银监会将继续加强对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的监管,防止借服务“三农”之名行抢市场、铺摊子之实。第二,今后认识上要优先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的难点在于与当地经济契合度的建设,在于机构自身稳健经营理念与专业化的建设。四年多的实践表明,村镇银行是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生命力最强的机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是商业银行,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供专业人才、金融产品、资金清算以及后续培训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持,有效渗透本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有利于新组建机构较快拓展社会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为此在机构的培育上,银监会将重点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第三,区域分布上,将优先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县域倾斜。我国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交集在于中西部欠发达、不发达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比,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少,竞争不充分,服务满足程度比较低。引导国内资本这些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不仅会带来资金,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对提高当地的金融市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始终坚持布局合理、适度竞争、增强活力等目标,重点向中西部不发达、欠发达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倾斜,同时要兼顾政策导向和商业可持续问题,进一步深化东西挂钩,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挂钩的积极政策,促进、优化城乡
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第四,培育进度上,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金融是把“双刃剑”,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搞得好就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搞得不好就会危及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危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历史上,我们有过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惨痛教训。前一段时间个别国家也发现了农村微贷机构的严重危机。我国改革发展的今天,绝不允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事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底线。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以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对农村金融数量总量和结构的把握,密切关注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布局的合理
性,不冒进,不搞运动,成熟一家培育组建一家。
第五,培育方式上,要优先支持批量化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地域分散,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探索创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机构自身首先要实现商业可持续,否则支持服务三农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批量化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有利于节约成本,有利于风险控制,有利于放大创新效益。要通过区域性管理总部,使银行等方式加
快探索批量化组建和集约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第六,经营体制上,要重点发挥法人机构,独立自主权。要处理好总发起人帮扶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自主权问题重点体现在决策机制的保障上,微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贴近市场,决策变化短。为此主发起人要切实承担发起人的职责,在风险管理、清算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更不能将其作为规避监管政策,实施监管套利的通道和载体。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和运营初期,发起人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和智力支持,这是必要的。在机构发展步入正道,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加强以后,发起人应当把重点
放在运营方向的指导和风险的控制上,充分合理授权,包括人权、事
权、财权。推动建立适合小发行特点的考核激励机制。第七,风险防范上要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以资本监管为核心,加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要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股东的监管,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对于甩贷款、甩票据、甩理财产品,规避金融监管和利益输送的行为,要迅速反应,果断处置,严肃追究责任。要防范对贷款投向,贷款集中度的监管。鼓励面向三农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确保资金用于三农、支持三农。
第八,政策扶持上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缺失的问题,既有金融面的问题也有经济面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经济面。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投资收益相对较低,多数资本倾向于在东部的发达县市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主动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解决这个问题不要靠政策引导,不能靠行政强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财税、货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长期规范化,合理引导投资预期。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在信用环境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促进实现金
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并不遥远,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们有很多的有力条件,但是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服务三农,合理萌发思路,共同扎实工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讲话录音
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第三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2012年2月10日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张永利
(2012年2月10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召开的第五次《湿地公约》履约委员会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各项工作,研讨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谋划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推动湿地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能与各位见面和认识,感到很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林业局,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湿地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国际社会已将湿地保护与气候安全、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人类健康、防灾减灾、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功能受到高度重视。在刚刚结束的应对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决定中,专门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对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对国际河流及水资源利用,对重要湿地和水坝建设也更加关注。鄱阳湖保护就是一个例子。很显然,湿地保护的国际关注程度在提高,政治化趋向在加强。
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涉及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跨部门协调作用,形成了多部 1
门共同保护湿地的局面。湿地保护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部门,世界各国普遍采取跨部门合作的办法推进湿地保护,这种模式也适用于中国,经国务院同意,2007年我们成立了这个委员会。几年来,履约委员会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共同参加《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研究大会有关议题形成对案、完成《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报告》、指定国际重要湿地、妥善处理达赉湖和鄱阳湖等国际重要湿地的敏感问题,在编制湿地规划、推进湿地立法、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跨部门合作推进我国湿地保护的做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这种机制在湿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履约委员会通过几年的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应该在总结此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强化合作。合作的形式要进一步多样化,特别要加强联合调研,就一些重大问题共同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的内容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要针对全局性问题,包括在政策、立法、规划、重大项目、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相互沟通,加强配合。工作信息,也要及时交流,加强共享。
国家林业局作为履约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在跨部门协调中将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联络作用,主动与各成员单位沟通、联系,为大家做好服务。同时,请各成员单位继续支持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工作和履约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履约委员会的作用,全面推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为展现我负责任大国形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